高考地理三维设计一轮复习通用版精致讲义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三维设计一轮复习通用版精致讲义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纲呈现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考情统计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5年2考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5年4考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 ‎[由图表忆基础]‎ 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回忆下列知识。‎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生物。‎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_C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A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B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D__。‎ ‎(4)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5)黄河含沙量大,主要是因为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 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 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错误。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1)A (2)D ‎[一站归纳]  ‎ ‎(一)图示地理环境5大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二)表解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2大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全国卷Ⅱ·节选)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解析:选D 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使水面大大减少,水循环减弱,因而大气湿度会降低,大气降水也不会增多,故A、B两项错误;珠三角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增多,众多建筑物的阻挡会降低近地面风速,故C错误;由于水面减少,水域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变率增大,故D正确。‎ ‎(2019·全国卷Ⅰ·节选)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中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9~2019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2~3题。‎ 年份 ‎2009‎ ‎2019‎ ‎2019‎ ‎2019‎ ‎2019‎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2.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 ‎2.A 3.D 第2题,读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植株数量和结构变化,导致植株密度改变。第3题,读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氮的持续沉降,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不断减少,导致灌木植物萎缩,而草本植物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增加导致草本植物繁茂。‎ ‎(2019·天津高考)读下图,回答4~5题。‎ ‎4.据图中珊瑚礁(岛)分布状况判断,珊瑚适宜生长在(  )‎ A.岛屿周围的浅海 B.有暖流经过的浅海 C.温暖清澈的浅海 D.有河水注入的浅海 ‎5.上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这些沙滩形成于(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解析:4.C 5.D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部分珊瑚礁位于大洋,可以排除A、D;从图中可以看出阿拉斯加暖流所经海域并无珊瑚礁分布,可以排除B;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近海大陆架处,由此可以判断C正确。第5题,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由此可以判断这些沙滩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广东英德月考)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如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9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近二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 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2.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C 2.B 第1题,对比两幅图可知,降雨强度没有变化,年降水量变化较小,故A项错误;据流量曲线可知, 河流的流量减小,故B项错误;据含沙量曲线变化知,含沙量减小,D项错误;综上分析该区域植被覆盖率上升,C项正确。第2题,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的变化有含沙量减少、流量季节变化减小。原因可能是水库面积增加,调节了河流的流量;经济林面积增大,水土流失减少,含沙量减少。故B项正确。‎ ‎(2019·天水模拟)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小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流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该河的北岸侵蚀严重 B.该河径流量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关系密切 C.该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D.该河冬春季节可能会出现凌汛现象 ‎4.下列关于影响该流域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地表径流量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 B.影响水汽蒸发的主导因素是植被类型 C.影响水汽输送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D.影响大气降水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 解析:3.C 4.C 第3题,结合材料,该河流位于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该河的南岸侵蚀严重,A错。该河位于季风区,径流量的变化与季风的变化关系密切,B错。根据河流流向,该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C对。该河位于南方,没有结冰期,没有凌汛现象,D错。第4题,读图,河流位于季风区,影响地表径流量的主导因素是大气降水,A错。影响水汽蒸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B错。影响水汽输送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C对。影响大气降水的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强弱,D错。‎ 考点(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由图表忆基础]‎ 读“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回忆下列基础知识。‎ ‎1.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1)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植被。‎ ‎(2)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 ‎①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 ‎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 ‎④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⑤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2.图示反映的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是什么?‎ 提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4万多公顷盐碱地。读图回答(1)~(2)题。‎ ‎(1)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水分蒸发 ②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 ‎③实现自流引水 ④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如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关于此地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 B.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 C.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D.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解析] 第(1)题,由题意和图示可知,龙首渠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是利用地势实现自流,采用井渠施工法便于分段施工,从而降低工程难度。第(2)题,人类活动使植被减少,从而导致气候异常、流水侵蚀加重,使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 (1)D (2)C ‎[一站归纳]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3大表现和意义 ‎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2019·全国卷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学审题]‎ ‎[答案] (1)B (2)C ‎[学方法]‎ 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1.(2019·全国卷Ⅰ·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解析:第(1)题,观察堪察加半岛的地形特点,大致呈南北向的山脉贯穿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第(2)题,纬度高、气温低,植物生产量少,相应地,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都较少;山地多,地形复杂,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小;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寒冷漫长,也不利于野生动物越冬。‎ 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2.(2019·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解析:本题以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桉树移植到我国西南地区为背景材料,通过移植前、后地下水水位的变化考查沼泽的水源补给原因、过程;移植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发展造纸业的意义;从降水角度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的差异等。 桉树移植前、后地下水水位的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切入点。第(1)题,图a沼泽的水位和地下水水位持平,说明沼泽的水源自地下水。其稳定的原因是山坡上地下水水位稳定,植被能涵养水源;其过程可逆推地下水—下渗的雨水—植被截留大气降水。第(2)题,从图b中可以看出植被较移植前稀疏、沼泽的面积较移植前缩小。从图中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可以看出地下水水位下降,原因是桉树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第(3)题,引种桉树发展造纸业的理由主要从原料、就业、经济的角度来分析。第(4)题,该问本质上是考查热带雨林气候和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差异。‎ 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银川模拟)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可能(  )‎ A.流水作用减弱 B.冰川作用增强 C.风力作用减弱 D.变质作用增强 ‎2.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 ②植被覆盖率减少 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 ④太阳能资源更少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1.A 2.C 第1题,据图可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增大,说明干旱程度增强,因此流水作用减弱。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西北地区降水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气候的大陆性增强。①②正确。降水减少,河湖水量减少,晴朗天气增多,太阳资源增强。③④错误。‎ ‎(2019·张家口模拟)图中的虚线圈是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读图回答3~4题。‎ ‎3.以下关于该环流中气流运动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逆时针方向流动 B.顺时针方向流动 C.上升运动 D.下沉运动 ‎4.该环流加强的年份,降水可能增加的地区是(  )‎ ‎①秘鲁沿海 ②我国南部 ③北美南部 ④澳大利亚东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3.B 4.D 第3题,据图可知,甲为赤道处西太平洋海岸,洋流为暖流,温度高,大气抬升形成低压,东海岸为寒流,温度低,大气下沉形成高压,而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故从乙流向甲,形成顺时针的环流。第4题,若该环流加强的年份,我国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都是暖流,降水可能增加,所以本题选D项。‎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图①至图④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的变化过程(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中游)。读图回答1~2题。‎ ‎1.依据图中信息,从①到④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是(  )‎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  B.河流的含沙量增大 C.结冰期变长 D.无变化 ‎2.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 解析:1.B 2.B 第1题,从图中可知从①到④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第2题,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与植被、地形等有关,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图中哪个箭头起到关键的作用(  )‎ A.③ B.④‎ C.⑦ D.⑩‎ ‎4.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 A.水文 B.地貌 C.植被 D.气候 解析:3.A 4.D 第3题,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绿洲的形成主要是受水源的影响,图中起关键作用的应为③。第4题,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都是指当地典型的地理特征,主要是气候不同造成的。‎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5~6题。‎ ‎5.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5.A 6.C 第5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同一区域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第6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2019·牡丹江模拟)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 m,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完成7~8题。‎ ‎7.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8.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解析:7.B 8.C 第7题,青藏高原地势高,形成降水少、成为大河的源头、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发育了冻土和冰川,①对应气温低,②对应空气稀薄,③对应太阳辐射强。第8题,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故A项相符;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故B项相符;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应是较薄,故C项不相符;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故D项相符。‎ ‎(2019·新化模拟)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地面野草、荆棘丛生,半岛上没有高大树木,但半岛陆地上栖息着181种鸟类,半岛海湾内繁殖着大量鲸等大型海洋动物,是闻名遐迩的“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一直以来,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但近年来日益受到各国游客的重视。据此回答9~11题。‎ ‎9.瓦尔德斯半岛上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 C.地形 D.洋流 ‎10.不属于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的原因是(   )‎ A.海湾内风浪小、栖息环境好 B.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 C.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小 D.半岛上多盐湖,盐度适宜 ‎11.各国游客来瓦尔德斯半岛旅游,看不到的动物是(  )‎ A.海狮 B.河马 C.企鹅 D.海豹 解析:9.C 10.D 11.B 第9题,瓦尔德斯半岛上没有高大树木,说明该地区降水量小,靠近海洋但降水少,所以海陆位置和洋流都不符合条件。该地位于中纬度地区,不是其降水少的原因。根据材料提示,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可知瓦尔德斯半岛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西侧,虽然靠近海洋,但由于受地形阻挡,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小,所以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第10题,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说明该海域适宜海洋动物生存,生存环境好。读图可知,海湾内风浪小、栖息环境好,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材料提到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人类活动影响小,所以成为“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半岛上有盐湖,但海鸟和海洋动物是生存在海洋里,所以D项所述不是其原因。第11题,根据图中信息有海狮、企鹅和海豹动物的信息,再结合瓦尔德斯半岛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半岛不会出现热带的动物河马。‎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读南美洲部分区域图,回答问题。(20分)‎ 图中②③④反映了南美洲45°S附近大陆西岸在不同地质时期地形及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该地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20分)‎ 解析:解题时要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原理,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要素的联系进行描述。‎ 答案:地形隆起使山地东部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减小,逐渐演变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湖减少,地表水匮乏;植被退化,以耐旱植物为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肥力下降;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风蚀地貌广布。‎ ‎13.(2019·邯郸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6分) ‎ ‎2019年1月,某科考队从下图中甲城市出发沿图中考察路线经高差较大的山地和较为平坦的高原到达乙地,历时17天。调查发现沿途气候区域差异显著,河流的浑浊度(河水浑浊度是指河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差异较大,沿途看到的生物物种数量较少,但在乙地附近发现大量的生物物种。‎ ‎(1)简析图示地区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10分)‎ ‎(2)说出科考期间图中甲地河流浑浊度特点并分析原因。(16分)‎ ‎(3)分析乙地附近生物物种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10分)‎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知,该地西北部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从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非洲西北部,北临地中海,冬季盛行西风影响该地区。由于山脉的阻挡,西风带来的海洋气流不能向东深入。在北部,地形抬升降水较多,形成地中海气候。中部和南部为较平坦的高原,因处于西风带山地背风坡且受信风带或者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山地地区垂直高差较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第(2)题,由材料可知,“河水浑浊度是指河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水体中的悬浮物越多,浑浊度越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1月,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冲刷力度大,携带能力强,再加上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滥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河流中下游沿岸人口密度大,排污水量大,河水污染严重,河水浑浊,所以导致河流浑浊度高。第(3)题,生物的物种较多,说明该地的生态环境较好,能够为生物提供生长(生存)条件,由图示可知该地河流、湖泊,水源较为丰富,水分条件好,植被生长良好,能够提供多种食物,再加上该地人类活动较少,干扰少。‎ 答案:(1)图中山脉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阻挡来自海洋的西风向东深入,导致北部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属地中海气候;中部和南部为较平坦的高原,因处于西风带山地背风坡且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属热带沙漠气候;山地地区高差较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2)浑浊度较高。原因:图中甲地所示河流均位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1月份降水较多,河流流量大,径流侵蚀作用强;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滥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河流中、下游沿河两岸人口密度大、工厂企业多,污水排放量大,河水污染严重,河水浑浊。‎ ‎(3)乙地区有河流、湖泊,水源较为丰富(饮水水源充足);靠近河、湖地带,植被生长良好(食物来源丰富);距离人口稠密区较远,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生态环境优越)。‎ 第二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纲呈现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考情统计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5年3考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5年5考 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没有单独出现命题,但是作为基础知识点,其重要性仍需关注 考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 ‎[由图表忆基础]‎ 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回忆下列知识。‎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东西延伸,南北 更替,如图中大陆东岸从南向北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如图中温带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并不完全吻合,相同的自然带对应气候类型不尽相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2019·江苏高考·节选)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 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解析] 图中显示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经过了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南丘陵和雷州半岛,那么依次经过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因此,依次对应的自然景观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故选C。‎ ‎[答案] C ‎[一站归纳]    水平地域分异的2大规律 ‎(一)图示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征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2019·山东高考)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学审题]‎ ‎[答案] (1)A (2)D ‎[学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全国卷Ⅰ)如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1.B 2.A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景观照片拍摄于春季,图中树木已发新叶,可知冬季叶落,当地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第2题,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热水土。植物是气候的反映,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在景观植物栽种时,主要根据各地区的年有效积温来选择景观植物的品种。由于年有效积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因此不同景观植物栽种范围的大小不同,即影响城市景观植物栽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3.(2019·广东高考)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解析:选A “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这里所说的分异是指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就属于这种分异规律,故A项符合题意;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故B项不符合题意;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故C项不符合题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故D项不符合题意。‎ ‎(2019·全国卷)下图为45°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 m,距海约180 km。读下图,完成下题。‎ ‎4.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解析:选C 图示区域位于45°N的大陆西岸,故山脉西坡山麓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在该气候下发育的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5.(2019·安徽高考·节选)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 A.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所给的纬度范围(25°N~32°N),可判断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再根据图中的海陆轮廓,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北非和西亚,主要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因此其自然带主要为热带荒漠带,故A正确。‎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郑州模拟)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对应的水热条件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自然带②—③—荒漠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能出现在(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南极洲 ‎2.造成地表植被按①—②—⑤的顺序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差异 B.海陆位置差异 C.海拔差异 D.坡向差异 解析:1.D 2.A 第1题,由图可知,自然带②—③—荒漠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导致的,南极大陆终年被冰川覆盖,大陆上各地水分条件差别不大,不会出现这一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第2题,由图可知,①—②—⑤自然带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年平均气温的差异,导致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差异。‎ ‎(2019·南昌调研)下图为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4.影响①→②→③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解析:3.B 4.A 第3题,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是水分条件变化造成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①→②→③纬度发生变化,热量发生变化,自然带也随着变化。‎ ‎(2019·沭阳模拟)读世界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自然带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6.造成同纬度甲、乙两区域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经度位置不同引起热量条件的变化 B.海拔高度不同引起水热状况的变化 C.洋流性质不同引起降水量的变化 D.大气环流不同引起水热组合的变化 解析:5.C 6.D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且位于大陆东岸,受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可能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6题,甲地区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乙为地中海气候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因此,主要是因为大气环流不同引起水热组合的变化,选D。‎ 考点(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由图表忆基础]‎ 读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一般是先增多后减少。‎ ‎(2)山地的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一致。‎ ‎(3)影响垂直分异规律的因素有山地所处纬度和山地的高度。‎ ‎(4)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南坡高于北坡,由此推断南坡水热条件好于北坡,应为__阳__坡。‎ ‎(5)南坡积雪冰川带下限低于北坡,是因为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2019·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2)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学审题]‎ ‎[答案] (1)C (2)B ‎[学方法]‎ ‎(一)山地垂直分异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没有。‎ ‎(3)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1)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2)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3)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4)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方法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北京高考)如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下题。‎ ‎1.该山地(  )‎ A.海拔3 000 m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 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解析:选C 海拔3 000 m左右的站点Ⅳ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故积雪不会终年不化,A错;站点Ⅰ的气温年较差大于15 ℃,站点Ⅳ则小于15 ℃,气温年较差大致随海拔升高而减小,B错;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山麓为青藏高原,海拔高于4 000 m,而图中站点Ⅰ的海拔低于500 m,所以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C对;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处板块的消亡边界,D错。‎ ‎(2019·全国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如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2~3题。‎ ‎2.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3.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 m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2.A 3.C 第2题,气温升高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常绿阔叶林带和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处于山地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流水侵蚀加剧,森林植被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故这两个森林带不可能是土壤中磷高累积区;高山冰雪带海拔高,土层浅薄,且气温低,冻土使水分难以下渗,故土壤中磷累积少;高山草甸带位于高山冰雪带以下,高山冰雪融水使得该带土壤中水分含量丰富,且气温较低,蒸发弱,故为磷高累积区。第3题,该山坡2 000~3 000 m处低于高山草甸带的海拔,故气温较高;2 000~3 000 m处分布着森林带,生物生产量高于高山草甸带;根据“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2 000~3 000 m处磷累积量远少于磷高累积区,由此推测该地土壤含水量低,地表径流量大。‎ ‎(2019·全国卷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4~5题。‎ ‎4.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5.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解析:4.C 5.D 第4题,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积雪厚度。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积雪厚度越小,故选项C正确。第5题,冻害是由气温过低造成的。长白山西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与其他坡向相比,西北坡冬季风力最大,冻害多发,故选项D正确。‎ ‎(2019·江苏高考)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6~7题。‎ ‎6.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 ‎7.阿尔泰山南坡(  )‎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解析:6.B 7.D 第6题,阿尔泰山的垂直带谱从下到上是荒漠带、草原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和冰雪带。材料中显示教授身后是森林,眼前是花草,往上出现积雪,说明此时位于高山草甸带。第7题,阿尔泰山处于大陆内部,水汽难以到达,西面临近阿拉山口,可以使大西洋水汽进入,故南面山坡降水相对较多。‎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衡阳模拟)读日本某山地降水量随海拔变化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B.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海拔约2 500 m处 C.ad坡为阳坡,导致降水量出现变化 D.e点气温高于c点,水汽含量夏季时少于c点 ‎2.关于此山地的叙述可能正确的是(  )‎ A.此山降水的主要类型是锋面雨 B.降水的水汽来源是日本海 C.此山地的走向是东北—西南走向 D.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是森林—荒漠—草原 解析:1.D  2.C 第1题,图示为日本某山地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变化图,由图可知,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约1 300 m处,故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是先增后减;降水量与阳坡之间无确定的逻辑联系。第2题,日本山地降水的主要类型为地形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太平洋;日本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整体较为湿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是森林—草原—荒漠。‎ ‎(2019·唐山模拟)读我国甲、乙两山地东南坡植被对比图,回答3~4题。‎ ‎3.甲山东南坡植被类型比乙山东南坡植被类型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山海拔较乙山高 B.甲山降水较乙山少 C.甲山坡度较乙山小 D.甲山纬度较乙山高 ‎4.乙山可能位于(  )‎ A.河南 B.湖北 C.安徽 D.福建 解析:‎ ‎3.D 4.D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乙山相比,甲山缺少南亚热带季雨林,主要原因是其纬度相对较高,所以D正确。第4题,据乙山山麓自然带为南亚热带季雨林可知,该山应位于我国亚热带南部,结合四个选项,河南主要是暖温带,湖北、安徽是亚热带,因此乙山可能位于福建,所以D正确。‎ 考点(三) 非地带性现象及原因 ‎ ‎[由图表忆基础]‎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忆下列知识。‎ ‎(1)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其原因是该纬度地带无陆地分布。‎ ‎(2)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带,其原因是地势高,热量和水分不足,不能形成热带雨林带。‎ ‎(3)美洲大陆西海岸的自然带南北延伸呈条带状,其原因是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4)南美洲40°S以南的大陆东岸为温带荒漠带,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原因是大陆西岸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大陆东岸为背风坡,降水少。‎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2019·北京高考·节选)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解析] ①地远离赤道地区,但仍然有热带雨林景观,说明其形成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分析时主要从地形、洋流以及从海洋上吹来信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②地垂直地带性明显,分析时可从其所处地理纬度和山地海拔方面进行。②地纬度低,基带为热带植被,而安第斯山脉海拔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植被的垂直变化。‎ ‎[答案] 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量发生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一站归纳]  非地带性地理景观的成因及表现 因 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荒漠带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江苏高考)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解析:1.D 2.C 第1题,由图中林线高度总体上由北向南递增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热量条件好的地区林线一般较高。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即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受深入峡谷的西南季风影响,水热条件好,林线较高。第2题,乙地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海拔较低的河谷和平地,冻土发育,排水不畅,不利于林木生长。‎ ‎3.(2019·海南高考·节选)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解析:选D 由题干可知,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由图可知,北京喇叭沟门纬度比东北地区低,但海拔高得多,根据纬度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关系可知,喇叭沟门因海拔高而存在白桦林,D项正确。‎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汕头模拟)图示蓝山山脉所在地区盛产咖啡,2019年北京某国际饮料公司与该国蓝山咖啡企业签订网上订单。下图示意蓝山地形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蓝山山脉东北坡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硬叶林 B.热带雨林 C.热带草原 D.高山荒漠 ‎2.该国蓝山咖啡运往中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  )‎ A.麦哲伦海峡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好望角 解析:‎ ‎1.B 2.B 第1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知该岛屿位于加勒比海,处于东北信风的控制下,所以在蓝山山脉东北坡,从海洋吹来的湿润气流受到山地的抬升作用,多形成地形雨,带来充沛的降水,再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所以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自然植被属于热带雨林。第2题,该国位于大西洋沿岸,中国位于太平洋沿岸,连接二者最近的海上航线的必经之地是巴拿马运河。‎ ‎(2019·石嘴山模拟)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区气候资料图,山地M一侧的山坡为西侧。回答3~5题。‎ ‎3.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B.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 C.M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1月M地区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 ‎4.M一侧同一自然带的高度比另一侧高,原因最有可能是(  )‎ A.M侧是阳坡,热量条件好 B.M侧是阴坡,热量相对较低 C.M侧是背风坡,降水较少 D.M侧是迎风坡,降水丰富 ‎5.图中非地带性沙漠的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海陆分布 D.降水 解析:3.C 4.D 5.A 第3题,根据图中的气候资料分析,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为南半球,最低气温0 ℃以上,且降水最多的月份出现在7、8月,所以此地的气候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植被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正确。该海域洋流为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寒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A错误;该山地应是有板块碰撞挤压所形成的褶皱山,B错误;1月为该地的夏季,受副高影响降水少,D错误。第4题,根据图中的坡面是东坡和西坡,因此判断此山脉的走向大致是南北方向,因此两侧的热量条件基本相同,所以造成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A、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M为迎风坡,降水多,故C错,D正确。第5题,图中山地M一侧的山坡西侧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山脉的东侧形成了荒漠带,是由于在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的荒漠带,故A正确。‎ ‎(2019·湖南十校联考)如图中甲、乙两地景观不同。读图回答6~7题。‎ ‎6.甲地自然带的形成取决于(  )‎ A.大气环流 B.地形起伏 C.沿岸洋流 D.海陆分布 ‎7.乙地自然带的分布属于(  )‎ A.纬度地带性 B.干湿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解析:‎ ‎6.A 7.D 第6题,甲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暖湿的气候是该地自然带形成的主要条件,而该地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第7题,由于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乙地地处西风背风坡,降水少,其自然带分布主要受地势起伏影响,属于非地带性。‎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完成1~2题。‎ ‎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林 B.热带草原 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林 D.热带雨林 亚热带硬叶林 解析:1.D 2.A 第1题,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第2题,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推断出甲为热带草原、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019·湖北重点中学联考)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B.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转黄 D.图中城市道路两侧的银杏树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4.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这反映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非地带性现象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3.A 4.C 第3题,秋季银杏树叶由绿到黄,之后逐渐落叶,为落叶阔叶树种;由材料可知,“随着气温下降” 银杏树叶由绿到黄,说明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银杏树叶晚于北京转黄;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降低噪声等。第4题,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主要受两地纬度影响,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因此银杏树叶晚于北京转黄,这反映出不同纬度之间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019·成都摸底)‎ 红叶是秋季富有色彩和欣赏性的旅游景观,如图为我国部分红叶观赏地及10月红叶的最佳观赏区图。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四地中,观赏红叶时间最早的是(   )‎ A.红叶谷 B.香山 C.栖霞山 D.五指山 ‎6.九寨沟、香山两地最佳观赏红叶时间大致相同,其主要原因是九寨沟比香山(   )‎ A.纬度更低 B.海拔更高 C.距海更远 D.降水更多 解析:5.A 6.B 第5题,纬度高的先进入秋季,四地中红叶谷纬度最高,最先进入秋季,A正确。第6题,影响红叶观赏的因素是热量,与降水和距海远近无关;九寨沟纬度低,本应比香山观赏时间晚,但因海拔高,气温低,与香山观赏时间大致相同,B正确。‎ 如图为某山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7~9题。‎ ‎7.该山地最有可能位于(  )‎ A.非洲 B.欧洲 C.南极洲 D.澳大利亚 ‎8.图中自然森林是(  )‎ A.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阔叶林 ‎9.①~④四地中积雪厚度最大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7.B 8.A 9.B 第7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积雪范围最低海拔为2 200~2 300 m,海拔较低,且西侧雪线较低,说明西侧为迎风坡。欧洲北部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雪线低,且西侧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最符合题意。第8题,图中植被的分布规律是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森林、草甸、积雪,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可知,草甸以下分布的是针叶林。第9题,通过对图中信息的分析可知,该山地西侧为迎风坡,降雪较多,四地中②地等高线最稀疏,坡度较小,且位于凹坡,利于降雪的积累,因此,①~④四地中②地积雪最厚。‎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丙地此时炎热干燥。读图完成10~11题。‎ ‎10.若a表示洋流流向,b表示盛行风向,c表示昏线, d表示等温线,则其中绘制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11.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①纬度位置 ②大气环流 ③地形 ④洋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0.C 11.B 第10题,读图可知丙地位于非洲最南端,为地中海气候,此时炎热干燥,说明为南半球的夏季。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则图中c表示晨线,而不是昏线。第11题,甲地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同时受沿岸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乙地位于南非高原,地势较高,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所以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大。‎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8分)‎ ‎(1)指出从甲地到丙地所反映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6分)‎ ‎(2)写出甲地自然带的名称并说明其未横穿大陆的原因。(8分)‎ ‎(3)分析乙地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14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从甲到丙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它以热量为基础。第(2)题,甲为热带雨林带,因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带。第(3)题,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其形成与大气环流、洋流等有关。然后按要求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因素:热量。‎ ‎(2)热带雨林带。未横穿大陆是由于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 ‎(3)乙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影响,再加上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作用,气候极其干旱。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或有季节性河流,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和砾漠,动植物稀少,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13.读图及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材料二 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6分)‎ ‎(2)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多,试分析其原因。(10分)‎ ‎(3)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单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12分)‎ 解析:‎ 第(1)题,自然带差异可从自然带多少、具体类型及分布海拔角度比较。第(2)题,注意问题包括三方面:地广、质优、种类全,可从气候及地形角度分析。第(3)题,结合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即可回答,注意气温变化是其转场的根本原因。‎ 答案:(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2)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热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 ‎(3)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评价: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海拔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