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0高考二轮复习生物学案7内环境与稳态
高考资源网 2010高考二轮复习生物学案(7) 内环境与稳态 【学法导航】 1.人体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是必修三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与动物的新陈代谢、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活实际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具有知识点繁多、能力要求高、思维量大、题型灵活的特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围绕的中心是内环境的稳态,要抓住这个中心进行知识的梳理,把繁多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便于复习提高。 2.复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时,要抓住两点: (1)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动物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必经之地,所以内环境保持稳定才能保证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对于复习调节内容很有帮助。 3复习“免疫调节”时,要多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比较和归纳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异同,比较抗原和抗体的特点,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比较和归纳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巩固,才能更好掌握该部分知识。 【典例精析】 经典模拟 【例题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 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从概念内涵上看,内环境即是细胞外液,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②中的血红蛋白和④中递质小泡;从概念外延上看,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个部分;从组成成分的来源来看,内环境的成分一是来自消化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离子、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和维生素;二是来自经肺部气体交换得到的氧气;三是来自细胞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激素、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 【答案】A 【考点分析】内环境的概念 【例题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解析】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维持内环境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血红蛋白正常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成分。 【答案】A 【考点分析】内环境的稳态及与人体健康 【例题3】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a+来自饮食,主要通过汗腺排出 B.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C.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D.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只从肾、肺和消化道排出 【解析】Na+来自食盐,主要通过肾脏排出;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可以通过皮肤蒸发排出,ABD选项错误。调节水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调节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醛固酮。 【答案】C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的对水的来源与去路的正确认识 【例题4】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__。当人体处在45℃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这种反射属于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当人体外部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机体通过下丘脑调节机体的体温并使之保持相对稳定,当外部低温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收缩、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及骨骼肌战栗)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使机体的代谢能力增强,产热增多)来维持体温的稳定;当外部高温时,机体主要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舒张、立毛肌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使体温保持稳定。人体散热的方式有对流散热、辐射散热和蒸发散热三种方式,其中蒸发散热是高温环境中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下丘脑还是内分泌调节的中枢,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作用于甲状腺使之分泌甲状腺激素,产生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于机体使代谢增强。这一调节过程不需要大脑的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骨骼肌 肾上腺 (2)皮肤 蒸发散热 (3)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5)Na+ 动作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的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例题5】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②过程可发生有肌肉、肝脏细胞中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解析】 ②过程发生肝脏细胞中;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 【答案】D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血糖平衡的理解 【例题6】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能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B.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引起的 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解析】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使血糖的利用减少,浓度因而升高。 【答案】A 【考点分析】理解胰岛细胞分类与其分泌的激素的作用 【例题7】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B.氧气进入肺泡 C.肌肉注射胰岛素D.牛奶被喝进胃中 【解析】内环境是细胞间隙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通过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内的一些管、腔、囊(如气管、尿道、肾小管、膀胱、子宫、消化道等)中的空间,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是人体内的外界环境;故A、B、D项排除,胰岛素注射进肌肉后首先存在于组织液,由于分子量较大,最可能通过淋巴循环后进入血液循环到全身。 【答案】C 【考点分析】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判断 【例题8】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 8.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解析】血液中含有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能够起缓冲作用的物质。血液中的CO2浓度高时,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答案】C 【考点分析】血液对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例题9】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解析】 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当内环境中的成分出现变化时,表明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可能出现了问题。本题中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量增多时,可作为肝炎的一个诊断依据,所以B项正确。细胞代谢所产生的一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引起内环境的轻微变动,内环境中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使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B 【考点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例题10】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毒素是抗体 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解析】特异性中和外毒素毒性的成分称为抗毒素,属于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所以,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例如:自身免疫病。所以,ABD选项正确。只有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C选项错误。 【答案】C 【考点分析】正确理解抗原与抗体的特性 【例题11】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解析】二次免疫发生时间短,产生抗体浓度大 【答案】A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二次免疫的理解 高考再现 【例题12】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须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 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 特异性免疫、抗原 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解析】灭毒的蛇毒相当于抗原,抗原物质进入动物体内后,可通过免疫反应刺激动物体产生抗体,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因此,这一反应具有特异性,是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考点分析】区分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例题13】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 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 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T淋巴细胞;人体感染HIV后需经过0.5~20年,平均7~10年的时间才能发展为AIDS病人,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处于潜伏期的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脏器中含有HIV,具有传染性。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全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而不是遗传;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答案】C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艾滋病的理解 【例题14】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不同抗原时所发生的反应 B.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解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反应。至少是二次反应,由相同得过敏原刺激。其他特点都正确,识记即可。 【答案】A 【考点分析】考查过敏反应机理和反应特点 【例题15】如果给人注射灭活的甲型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A. 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 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C. 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 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 【解析】效应B细胞不能使靶细胞裂解;吞噬细胞不能形成效应细胞,记忆细胞不能释放白细胞介素,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直接判断选择支的正误。此题为容易题,识记类。 【答案】B 【考点分析】 【例题16】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A 造血干细胞 B 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吞噬细胞 【解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当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能够增殖分化成具有免疫效应的细胞——效应T细胞或效应B细胞,进而发挥免疫作用。一只小鼠的皮肤对另一只鼠来讲属于抗原,当抗原物质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是因为T淋巴细胞是在幼年动物的胸腺中形成的,切除胸腺,就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形成。 【答案】B 【考点分析】正确理解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效应阶段的区别 【专题突破】 【例1】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错题分析】错选成A的原因是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错选成C的原因是很多学生把重吸收的位置搞错了。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 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主要通过血浆的运输与缓冲,因此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通过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来调节,Na+、K+等主要以主动运输的方式从消化道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 【正确答案】本题正确答案是D 【变式练习】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 B.血液运输氧气和代谢废物 C.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D.血液中的CO2增加,会使呼吸加深 【例2】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A.喝牛奶,进入胃中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口服抗菌药物 D.肌肉注射青霉素 【错题分析】错选A、C的原因是误把胃液等消化液当作内环境成分,错选B是把输卵管当作内环境成分了。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其它体液成分除了我们补充的脑脊液外 ,消化液分泌物等都不是。肌肉内是组织液,属于内环境。 【正确答案】本题正确答案是D 【变式练习】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胃液 B.胰液 C.尿液 D.血液 【例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错题分析】选错的同学可能是对人无氧呼吸的产物乳酸及人体中的酸碱缓冲物质的记忆不深刻,或者以为缺氧时体内CO2不能排出体外。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了人无氧呼吸的产物及人体中的酸碱缓冲物质。在长时间运动或进入高原等缺氧条件下,人体部分细胞会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酸性物质——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引起pH的略微下降,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血浆中的NaHCO3。 【正确答案】B 【变式练习】某同学体育课时剧烈运动,导致肌肉酸疼,但是并没有其它不适的感觉。请问此时此人的血液pH的情况、引起肌肉酸疼的物质是( ) A.降低、CO2 B.降低、乳酸 C.升高、CO2 D.维持稳定、乳酸 【例4】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B、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错题分析】错选B的学生没有正真理解糖尿病的原因好机理,当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时,糖就从肾脏排出而出现糖尿。其中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糖代谢紊乱引起,比如缺少胰岛素。错选D的原因是不知道胰岛细胞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两者是拮抗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血糖平衡调节,当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出现高血糖,当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时,糖就从肾脏排出而出现糖尿。胰岛细胞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两者是拮抗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正确答案】A 【变式练习】某人由于病变使体内胰岛素不足,病人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肝糖原合成加强,血糖浓度升高 B.肝糖原合成减弱,血糖浓度升高 C.肝糖原合成加强,血糖浓度降低 D.肝糖原合成减弱,血糖浓度降低 【例5】在临床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 【错题分析】本题做错的原因有没有弄明白在免疫作用中真正起作用的物质是抗体。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察了抗体特异性免疫的关系,SARS病毒感染甲后,会引起甲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甲的血清中就会有相应的抗体存在,它能特异性的与SARS病毒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将甲的血清注射到乙体内,甲的血清中抗体就会在到乙体内发挥作用,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正确答案】D 【变式练习】最近,全球都在预防“猪流感”,如果某人不慎感染H1N1病毒,请问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注射( ) A.H1N1病毒疫苗 B.H1N1病毒外毒素 C.H1N1病毒抗原 D.H1N1病毒抗体 【例6】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①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②没有渴的感觉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错题分析】本题做错的原因是没有准确理解水分调节的过程,体内缺水时要及时补充水分。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水分调节机制,机体水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下丘脑分泌一种激素,称为抗利尿激素,有提高肾脏集合小管壁透性的作用。身体缺水时,抗利尿激素多,集合小管透性高,重吸收的水多,尿量就少。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少,集合小管透性低,重吸收的水量少,尿量就多。 【正确答案】A 【变式练习】由于天热,某人大量饮水,请问此时此人可能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排尿减少 D.产生渴觉 【例7】(08广东生物)机体受病原体刺激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抗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受刺激的_______细胞内_______转录为mRNA,mRNA通过_______进入细胞质,在细胞质内的核糖体上合成抗体蛋白,此过程中符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过程有____________。 (2)在合成抗体时有哪些细胞器参与 其化学本质是 。 (3)该细胞核内何种结构被破坏,上述抗体合成将不能正确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 【错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体的产生,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属于分泌蛋白,有同学会误认为抗体有效应T细胞产生,与分泌蛋白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提供能量。有同学可能会疏漏线粒体。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原理和过程(1)在受剌激的浆细胞(效应B细胞)内DNA转录为mRNA,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2)抗体是分泌蛋白,与分泌蛋白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提供能量。 ( 3 ) 核仁。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仁被破坏,不能形成核糖体,抗体蛋白的合成不能正常进行。 【正确答案】(1)浆 DNA 核孔 转录 翻译 (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蛋白质 (3)核仁。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仁被破坏,不能形成核糖体,抗体蛋白的合成不能正常进行。 【变式练习】免疫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哺乳动物特别是人体对病原性物质的侵害所形成的特殊防御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SARS是具有包膜的病毒,入侵人体后,机体会发生 。产生特异性的 将其消灭。 (2)当SARS病毒侵入细胞后单靠 无法将其清除,还需要 协助。 (3)为了预防疾病我们常常注射疫苗,请问疫苗从相当于免疫反应中的 ,大部分是病毒的 ,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 来预防疾病。 免疫易错点汇总辨析 1.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第几道防线? 溶菌酶是一种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并可分泌到血清及各种分泌液(泪、唾液、血浆、尿、乳汁等体液)中,能够水解革兰氏阳性菌细胞胞壁肽聚糖而使细胞裂解。根据溶菌酶的杀菌时存在的位置不同,杀菌作用可属于不同的防线。如果溶菌酶在泪、唾液、尿、乳汁等体液中发挥杀菌作用,那么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此时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一道防线;如果溶菌酶在内环境(血浆)中,甚至吞噬细胞内的溶菌酶发挥杀菌作用,那么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此时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 2.淋巴细胞的内环境只有淋巴吗?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T细胞和B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T细胞和B细胞,大部分很快死亡,只有一小部分随血流进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部位,并随血液和淋巴在体内流动。当他们受抗原激活后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细胞,行使其免疫功能。由上可以看出T细胞和B细胞的内环境既有血浆,也有淋巴,具体的要看他们在特定时候存在的特定场所。 3.外毒素、抗毒素、凝集素、干扰素的区别? 在教材中涉及这“四素”,许多同学常常将它们混在一起。(1)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由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其本质通常为蛋白质,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2)抗毒素是由外毒素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时,产生的一种特异性中和外毒素的抗体,其体质为球蛋白。(3)凝集素是指与颗粒性抗原结合出现凝集反应的抗体。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并出现凝集现象,其中参与反应的抗体就称为凝集素。(4)干扰素是宿主细胞受病毒感染后或受干扰素诱生剂作用后,由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和体细胞等合成的一类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糖蛋白。干扰素本身对病毒无灭活作用,它主要作用于正常细胞,使之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使这些细胞获得抗病毒能力。此外,它还能抑制某些细胞内寄生物(如原虫和立克次氏体等)的增殖,并对动物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一种病原体只能诱使机体产生一种抗体吗? 抗体是由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后产生的。抗原的特异性是由抗原分子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特殊化学基团)决定的,抗原分子依靠其决定簇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及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自然界中的天然抗原(如病原体、花粉、某些微生物的分泌物等)其表面或内部常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分子,每一抗原分子表面又常有多个不同的决定簇,这就意味着:一种天然抗原特别是某些病原体,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后,能诱使机体产生针对该病原体上的不同抗原分子的多种不同的抗体。如,大家熟悉的乙肝病毒就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至少三种抗体即:表面抗体(HgbsAb)、核心抗体(HgBcAb)、和e抗体(HgBeAb)。 5.抗体一直留在体内吗? 产生抗体的过程是免疫系统的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即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分化增殖为效应B细胞,再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清除后,"剩余"的抗体并不一直停留在体内,它有一定的半寿期。比如一种免疫球蛋白IgG它的半寿期为16-24天。 6.吞噬细胞只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吗? 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在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中,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将部分病原体消灭。如果病原体突破了非特异性免疫的防线,特异性免疫就会启动。此时,吞噬细胞在感应阶段起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作用;而且在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可以吞噬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的细胞集团或沉淀。由上可看,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了作用。 7.识别、特异性识别的细胞与物质的区分 识别是指识别“自己”,排除“非已”的过程,“非已”往往是指外来的病原体。吞噬细胞识别的外来病原体的种类多,并尽可能将其消灭。特异性识别是指只针对特定的或相应的病原体(抗原)才起识别作用,对其他的病原体不能识别。因此,可知识别和特异性识别都起识别作用,但其识别的范围不一样,识别的范围大,特异性识别具有针对性,范围小。起识别作用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物质有抗体,以上除吞噬细胞外,都有特异识别功能。另要需注意,效应B细胞不具有识别功能,但其分泌的抗体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8.细胞免疫效应阶段的过程简述 效应T细胞诱导靶细胞死亡主要通过释放多种介质和细胞因子介导的,并不是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主要有以下几点: (1)穿孔素:对靶细胞打孔; (2)颗粒酶:一组丝氨酸酯酶,进入靶细胞后,使靶细胞凋亡; (3)TNF(肿瘤坏死因子),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启动caspase程序,使靶细胞凋亡。 穿孔素和颗粒酶一般是一起包裹在一种膜结构内,穿孔素打孔,颗粒酶通过孔进入靶细胞,引起细胞凋亡。 【专题综合】 综合1:人体的产热,散热与体温调节 【例题】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巅”。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8.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本题综合性较强,但主要考查了人体的产热,散热与体温调节等基础知识。当人进入高寒地区后,因皮肤与外界温差大,人体散热快;同时冷觉感受器及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一方面使皮下血管收缩、皮下血流量减少而尽量使散热减慢;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有氧呼喊加快(耗氧量增大)而使产热相对加快。机体调节的结果是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使人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堆持机体的稳态。故选项中的体温下降、耗氧量降低不正确。 【答案】D 综合2:与体内水分调节有关的知识 【例题2】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标准解析】A项,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B项,过敏反应时组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而降低了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造成水肿。C项,当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组织液增加而引起水肿,称为淋巴水肿。D项,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要从组织液吸水,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D 综合3:内环境稳态-无机盐离子 【例题3】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离子含量都有关;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主动运输)消耗能量来维持的;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A 综合4: 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 【例题4】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 B.①②③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 C.④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⑥过程属于效应阶段 D.Y主要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与Y合成和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解析】考查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分化;本题是体液免疫,b是T淋巴细胞、c是B淋巴、d是浆细胞、X是抗原、Y是抗体;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是分化的结果,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表达,形成的细胞的蛋白质种类不同;膜上的糖被有识别作用,①②③⑥过程要识别,⑤是抗体分泌;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是抗原的吞噬、处理和呈递,反应阶段是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效应阶段是抗原的清除。 【答案】C w.w.w.k.s.5.u.c.o.m www.ks5u.com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