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跨考点综合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跨考点综合学案

专题十四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跨考点综合 线索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三阶段 时期 发展历程 7‎ ‎20世纪20年代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②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此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猛增。‎ ‎(3)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相当长、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 ‎①对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②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20世纪30年代 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 ‎(1)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4)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战后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线索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四种模式 时期 发展历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7‎ 列宁时代(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 ‎(2)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义务劳动制。‎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 ‎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时 代(回归 ‎“理想”的 模式探索)‎ ‎3.“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探索 ‎(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3)评价 ‎①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战后 ‎4.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原则 ‎(1)前期经济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因传统体制制约而失败。‎ ‎(2)后期政治改革在各方面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空前激化了各种矛盾,苏联解体。‎ 7‎ ‎1.经济大危机由美国波及全世界的原因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使整个世界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爆发危机,其他国家亦受影响。‎ ‎(2)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有很大的依赖性。‎ ‎(4)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普遍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存在,所以经济危机的范围必定会超出一国范围,波及整个世界。‎ ‎2.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模式的四次转变 ‎(1)自工业革命时代自由主义兴起至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前,推行“自由放任”模式,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生产、自由竞争”。‎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国家管理经济的模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70年代初,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减轻,但各国仍旧实施。‎ ‎3.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 ‎(1)起源:罗斯福新政中开始实施社会救济。‎ ‎(2)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 ‎(3)完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已涉及生、老、病、死、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4)缩小: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英、美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7‎ ‎                 ‎ ‎1.命题点 世界意识——美苏在经济危机时期的状况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急跌,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但苏联得以避免经济危机的波及,主要原因是(  ) ‎ A.工商业基础落后 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实施“中立法案” D.实施计划经济政策 答案 D 解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逐渐走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政府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能够有效地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故D项正确。‎ ‎2.命题点 世界意识——计划经济VS市场经济 ‎(加试题)“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时间限制“1929年”,在此期间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 ‎3.命题点 历史理解——不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发展 ‎(加试题)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的相同之处在于(  )‎ ‎①全面发展国有经济 ②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③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 ④将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列式法和排除法。将四个选项列成竖式后会发现每个选项都有④,故④不予考虑。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政府利用国家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但是国家的宏观调控依然发挥巨大作用。由上述分析可知③正确。①说法错误,②不符合新经济政策。‎ ‎4.命题点 史料实证——罗斯福新政 有资料表明,罗斯福就任总统的头一年,失业率是25%。到1937年时,失业率已稳步下降到15%左右。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 7‎ A.以解决就业为主要目的 B.推动了经济的有效恢复 C.巩固了美国的经济地位 D.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 答案 B 解析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经济发展,不是解决就业,故A项错误;失业率的降低表明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失业率的降低不能表明罗斯福新政巩固了美国的经济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D项错误。‎ ‎5.命题点 史料实证——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一览表 国家 经济发展模式 英国 混合市场经济 法国 计划指导型经济 联邦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 日本 政府主导型经济 这些经济发展模式的共同特点是(  )‎ A.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自由放任主义 D.大规模国有化运动 答案 B 解析 从题中所给出的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来看,并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B。‎ ‎6.命题点 历史理解——罗斯福新政评价 美国前总统胡佛及其追随者大力攻击新政是“敲富人竹杠”“社会主义异端”。其依据是新政(  )‎ ‎①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②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③规定工人最高工资 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罗斯福新政借鉴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优点,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部分资本家的利益而关注民生,保障劳工利益,故被攻击为“敲富人竹杠”“社会主义异端”。据此判断①④正确。故B项正确。‎ ‎7.命题点 比较史研——现代化模式多样性 某校2017届一班开展了一个以“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的世界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研究性学习。以下是各小组的材料:‎ 7‎ 第一组 苏联——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提出了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大体上包括这样几点:一是苏联可以单独建成社会主义;二是经济行政计划;三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四是高积累高投资,也就是要求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作出牺牲,这与第三点紧密联系。‎ ‎——摘自凤凰网《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一说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第二组 中国——邓小平模式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建国初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及邓小平克服以上弊端的努力及经验教训。‎ 答案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2)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的体制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克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验教训: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对外开放。‎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即可作答。第(2)问从计划经济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积极性受到挫伤等方面回答弊端;经验教训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实事求是、依据国情等方面思考。‎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