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优选题
2010年高考历史优选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1.下列有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B. 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C. 都是以理性主义作为指导思想D. 都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 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和英国的洛克几乎是同时代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甚微的情况下,他们的主张确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究其根本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或发展 B.严酷的君主专制统治 C.近代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D.猛烈的人民反抗斗争 3.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先生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建立了“抗战纪念馆”,共设有8个馆,分别为“众志成城馆”、“共产党抗日军队馆”、“国民党抗日军队馆”、“川军抗战馆”、“援华美军抗战馆”、“战俘馆”、“侵华日军馆”、“汉奸馆”等,从中不能反映出 A.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 B.国共两党领导抗日军队,形成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局面 C.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实行全民族抗战 D.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趋同 4.俄国和日本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以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B.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矛盾不尖锐 C.资产阶级害怕革命危及自己的利益 D.资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全部国家政权 5.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经历了四大步骤,其中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的是 A.土地改革运 B.农业合作化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6.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C.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7.西方史学家习惯上将l5世纪中期至17中期称为欧洲人的“扩张时代”,而导致欧洲人向世界其他地区大规模扩张的根本动因是 A.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B.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C.封建君主对奢侈品的需求D.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 8.从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制到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人类对理想的共同追求是 A.社会公正 B.三权分立 C.各阶级和平相处 D.共产主义 9.17世纪末至l8世纪末的欧洲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重要特征是 A.自由主义 B.理性主义C.享乐主义 D.人文主义 10.林肯、俾斯麦、加富尔是l9世纪中期的杰出历史人物,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是 A.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统治B.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D.为空想社会主义提供试验场 12.一位学者指出,美国革命(独立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启蒙运动思想是切实可行的,这是因为美国革命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B.创造了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可行的政体 C.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D.直接导致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13.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口号。之所以把科学放到这样重要的地位,其政治动机是希望通过科学 A.改变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技术方面落后的局面 B.发展我国处于落后状态的近代教育 C.为推广白话文提供更为丰富的物质条件 D.破除迷信,破除盲从,从而破除专制 14.近代以来,城市化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推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交通工具的改进C.工业革命的扩展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5.史学界认为:“18世纪末至l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启蒙运动的开展 B.工人运动的发展C.工业革命的扩展D.争夺世界霸权的加剧 16.19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极盛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其先后顺序是①美国南北战争②日本明治维新③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④英国第二次议会改革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C.①②③④D.③①④② 17.有人评价统一后的德国时说:“你如果想了解德国,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立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是的尖铁,一切都是由它托起。”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容克贵族人数多、地位高B.军队成为国家的中心 C.资产阶级人数多、地位高 D.士兵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 18.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主要有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和雪莱的《西风颂》等,这些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主要反映了 A.对理性王国的歌颂B.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歌颂C.对社会制度的歌颂 D.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9.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欧洲疾风暴雨般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直接促进了下列哪些文学流派的兴起和发展 A.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D.批判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20.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时期,这种“相对稳定”表现在①资本主义国家获得短暂的经济繁荣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得到解决③列强之间维持着“武装的和平” ④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竞争共处 A.①②③ B.①④C.①③④ D.②④ 21.下列是对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份变化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经济成份 1952年 1956年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A. 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 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的经济 C. 到1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 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最为彻底 22.20世纪20—30年代的凡尔塞一华盛顿体系和冷战时期的雅尔塔体系,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者的共同点在于 A.都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B.都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 C.都是帝国主义争霸的产物 D.都是列强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实现了罗斯福总统曾许下的诺言:“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反法西斯国家的武器都是美国生产的 B.美国大力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 C.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都转移到美国D.美国成为民主制度的榜样 24.科学的进步总是不断改变着人们曾经以为是正确的观念。哥白尼的日心说动摇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世界观,而爱因斯坦在改变人们思想观念方面的主要贡献是 A.推翻了牛顿的力学理论 B.探索真理不要为常识和日常经验所蒙蔽 C.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 D.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与想象无关 2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成功研制远程液体燃料火箭,用来空袭英国;美国成功研制原子弹,并首次轰炸日本;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这些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B.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C.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结束 D.科学技术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26.战后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 A.具备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B.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D.大大加快了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进程 27.“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其观点是正确的 B.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但其结论是错误的 C.折射出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 D.反映了当前一部分国家人民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2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的历史进程中,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共同途径是 A.将反法西斯斗争与人民民主革命结合起来B.使用革命暴力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 C.将反法西斯斗争与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D.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9.综观冷战时期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大多具有大国干预或插手的背景,而大国干预或插手这些冲突和战争的主要根源是 A.霸权主义 B.领土争端C.民族冲突 D.宗教矛盾 30.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反对霸权主义的一种新手段是 A.成立区域合作组织 B.推动联合国改革C.构筑关税壁垒 D.使用石油武器 31.20世纪3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展开的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激烈而残酷。这种局面在二战后才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主要得益于 A.战后世界各国加强了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B.社会主义经济取代了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 D.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32.20世纪50年代,英国企业界人士说:“一切取决于美国人肯定的程度”。可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不得不说:“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的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这种变化从国际格局的变动角度来看,表明 A.欧共体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其世界地位超过了美国 B.欧共体作为正在发展壮大的独立实体,国际影响日益增强 C.美国综合国力下降,希望与欧共体结成军事政治同盟 D.美国以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姿态,无视正在强大的欧洲 33.20世纪9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B.成立欧洲共同体 C.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 D.促成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34.1992年4月8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说道:“美国以及盟国已进入一个永久关系紧张的时代。”这种关系紧张是指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美国、日、欧矛盾加剧 C.由意识形态对立转向经济实力抗衡 D.第三世界联合反霸加强 甲图 土 水 火 乙图 正义 幸福 快乐 勇敢 关心的重心 关心的重心 什么是万物的本源? 怎样才算幸福人生? 气 种子 希腊哲学重心转移 真正的德行是能够领悟何者对人真正有益,并有助于灵魂的和谐。毕竟,未经反省的生命不值一活。 35.有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是“一路高歌”,但在1973年则转入“黑色的一年”,这是因为①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③侵越战争以失败告终④国际经济旧秩序瓦解 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6.“周恩来、乔冠华等人不仅亲自与美国重庆战时新闻处费正清处长建立了朋友关系,而且还介绍了中共地下党员参加到美国的新闻机构中去开展工作,使战时新闻处成了中共与美方联系的一个成功的通道。”这一现象发生于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 C.中苏关系破裂之后D.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 37.右图为希腊哲学发展简图,由甲图转向乙图的关键人物是 A.泰勒斯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38.下图为某次世界博览会的宣传海报,向全世界宣传、展示了电影技术。请推断这次世博会是 A.1851年伦敦世博会B.1889年巴黎世博会 C.1900年巴黎世博会D.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 39.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现实,西方发达国家的应对措施主要是 A.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B.推行国有化政策 C.大力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 D.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0.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其论证的依据不包括 A.财富用于买田置地 B.用于子女科举入仕 C.大兴土木,光宗耀祖 D.放高利贷,坐收利息 41.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引流,马尼拉大帆船(指中国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连接起来,运送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殖民扩张 C.中国手工业发达 D.晋商、徽商出现 42.“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1840年)战争?……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关于这场战争的研究结论,正确的是 A.正当贸易中中国在银元方面是入超的 B.鸦片和茶叶的冲突是战争发生的根源 C.英国议会的决议生效与否取决于英王 D.进行战争是维护正当贸易的必要手段 43.《西方文明史》中写道,二战结束后,“在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下,在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欧洲产生了一种轻快的、充满生机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文明……”,据此分析二战后欧洲的发展为建设人类文明提供的经验有 A.接受马歇尔计划 B.参加经互会C.加入北约组织 D.成立欧共体 44.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的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与台北的关系。”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需求B.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C.中国需要美国支持以对抗苏联D.中美关系正常化推进台湾问题解决 45.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西方资表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材料中有关地理大发现的理解,错误的是 A.开始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起点 B.直接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 C.提供了英国工业革命所需的一些条件 D.奠定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 46.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 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47.下列歌谣能够反映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社会风尚的是 A.就有当工人,嫁女嫁英雄 B.一朵棉花织匹布,一粒棉籽油一缸 C.走路不湿鞋。做饭不用柴 D.少生孩子多读书。农民家庭建书屋 48.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49.在北京奥运会上的盛大开幕式上,展示了数千年文明古国的风采,其中有一部分题材来自远古时期丰富多彩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对神话的认识最符合历史学要求的是 A.历史久远基本没有历史价值 B.是古代先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C.对了解先民活动,有一定的历史价值D.是口耳相传的第一手资料 50.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 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 A.“世界工厂”、“美元帝国”形成B.殖民帝国建立、罗斯福新政 C.代议制确立、美国独立D.垄断组织形成、“冷战”开始 51.近代史学术界对李鸿章的评价可谓争议颇多,研究资料也是种类繁多。下列材料中有助于接近历史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是 A.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B.《评李鸿章的反动言论》 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D.李鸿章的奏折和书信影印件 52.欧洲从18世纪近乎痴狂的中国热到19世纪视中国为野蛮落后的国家,导致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传教士遭到中国政府限制和驱逐B.科学社会主义者对中国专制批判深入 C.欧洲社会巨变与中国因循闭关的冲突D.康乾盛世衰落导致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53.据张跃发的《近代文明史》记载,英国棉布的价格指数:1780年为100;1812年—1815年为32;1860年为13。导致英国这一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促进了毛纺织业发展,毛织品代替了棉制品 B.英国棉织业率先采用机器和工厂制,提高了棉布产量 C.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两极分化,工人阶级购买力降低 D.工业革命提高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棉布成为低档商品 54.据统计:1811年英国有1/3的劳动力从事农林渔业,1831年这个数字下降到1/4,1851年再降为1/5以下。这一现象对英国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是 A.进一步扩大了英国原始资本B.为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C.国内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持续发展D.贵族、乡绅的社会财富增加,影响力上升 55.《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述和叙述。”材料中对史料的叙述能够体现 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56.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B.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57.下图是“共和”、“民主”在1833—1915年的出现频度统计表,图中可见1893年—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的反映了 A.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B.清政府要民主但不同意放弃帝制 C.宣传君主立宪的维新思潮成为新思想主流 D.孙中山在海外领导同盟会,忽视国内的宣传 58.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因为 A.全面揭示近代中国历史基本线索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59.在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全球化”和“美国化”是频繁出现的两个词汇。全球化进程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之后就业已开始,但这一非常流行的术语见诸文字则是近几十年之事。法国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对“全球化与美国化是相同的吗?在这个新的全球世界为什么美国似乎是水中之鱼?”的回答是“水中之鱼的确是准确的表述。”以下各项表述认识正确的是 A.全球化就是美国化B.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无所不能 C.世界其他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没有任何利益可言D.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领域拥有明显的优势 60. 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在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洋泾浜”英语。按《上海闲话》的作者姚公鹤的说法,这是一种以“中国文法和英国字母拼合而成,为上海特别之英语”。下列各项是关于这一现象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 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而出现 B. 读音不准,阻碍了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 C. 应该是中国留学生引入的舶来之品 D.丰富了汉语词汇,有利于英语规范学习 61.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俄德的议会制度得到发展,但英美的议会政治远比俄德成熟,形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A.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B.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不同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D.思想文化历史渊源不同 62.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63.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部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都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 ②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 ④周恩来讲话是要实行区域自治政策的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D.③ 64.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井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对材料中“光荣革命”意义理解错误的是 A.极大地提高了英国议会权威 B.使英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体 C.开辟了和平与渐进的政治变革道路 D.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65.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66.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这表明当时他意识到要 A.实行西欧统一自主的政策 B.彻底消除西欧国家间的矛盾 C.启动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D.确立法国在西欧的主导地位 67.“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 时期 所送的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 21世纪初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名牌手表、笔记本电脑、汽车 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 68.1961年9月,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中写道:“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唯一基础。”下列对此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不结盟运动主张以和平共处原则解决国际问题 B.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C.不结盟运动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不结盟运动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69.2009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组委会主席张雪倩曾表示:“APEC的21个成员占了全球贸易总量的54%,还包括了美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全世界最大经济体。APEC可以发出一致和统一的声音来推动WTO的谈判。”这可以说明 A.APEC和WTO相互依存,相互促进B.APEC经济一体化必将实现政治一体化 C.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D.APEC是当今世界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联盟 70.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A.刺激社会消费 B.改善劳资关系 C.缓和社会矛盾 D.重塑政府形象 71.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宋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A.司马光主编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B.“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的青花瓷片 C. 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摹本D.苏轼的《洞庭春色赋》手迹拓片 72. 人文主义在西欧经历了萌发、复兴和发展的历程。下列各项中,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特征的是 A.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B.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 C.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D.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构想 73. 爱因斯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的某物理学理论评价说:“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材料中的“这一发现” A.说明了物体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B.说明了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运动和本身的分布状态 C.与物理学界长期信奉的“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是一致的 D.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74.中国古代文献中常出现“关东”一词。秦汉时期的“关东”指函谷关(今陕西境内)以东地区,明清时期的“关东”则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治中心的迁移 D.社会制度的变革 75.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中包括以下三部著作。下表中关于这三部著作的表述,完全正确的项目是 项目 著作 体裁 作者 特点 评价 《诗经》 诗歌 屈原 现实主义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红楼梦》 小说 曹雪芹 古典主义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人间喜剧》 戏剧 巴尔扎克 浪漫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A.体裁 B.作者 C.特点 D.评价 76.罗斯福总统在1933年的“炉边谈话”中提出以下四个外交目标,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得以实现的是 A.“进行普遍裁军,消除对武装对抗的恐惧” B.“消除贸易壁垒,以重启国家间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流动” C.“同所有国家重新建立友好关系,并树立更大的信心” D.“建立稳定的货币,以便推进贸易发展” 77.对于中国近代化,有人这样说:“广东人立言,湖南人流血,江浙人摸钱。”上述评价中“江浙人摸钱”的本质含义是 A.江浙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 B.江浙是中国人民抗争探索最早的地方 C.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较快 D.江浙人具有经商发家致富的优良传统 78.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下面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79.司汤达说:“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A.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所作的推论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B.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C.研究的历史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D.研究历史不可借助假设推论 80.有人认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不是在原有母体中孕育启动的,而是在列强的威胁和侵略下,中断自身历史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近代化转变的。说明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特点是 A.深受外部的影响 B.有继承地发展 C.艰巨曲折地发展 D.在沉沦中上升 81.毛泽东说:自己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是自由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理念的大杂烩。此言反映了 A.毛泽东最早接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B.早期毛泽东的思想中传统思想占主流 C.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彻底抛弃原有思想 D.早期毛泽东的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82.长期以来日本人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是不讲卫生的、主权高于人权的、允许使用危险农药的、说假话的、绝不妥协的;同样地,中国人也往往先人为主地认为,日本是虚伪的、不反省历史的、右翼的、拒绝道歉的。有色眼镜干扰了两国关系。”此话不能反映 A.中日两国彼此之间的认知存在误差B.客观认知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很重要 C.中日两国大规模政治运动扭曲了彼此间的认知D.中日两国不能相互客观认知是长期以来形成的 83.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 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 ( )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信仰得救;致良知 84.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 A.使因行称义主张被广泛接受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舆论准备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85.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促成这一“文化融会期”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B.明朝国力的强盛 C.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86.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 ) A. 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 国家分裂、国力衰退 C. 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D. 经济停滞,文化倒退 87.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折射出出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88.1928年傅斯年曾言:“我们存而不补,这是我们对于材料的态度;我们证而不疏,这是我们处置材料的手段。材料之内使他发现无遗,材料之外我们一点也不越过去之说。”傅的观点是 A. 不应该补全史料 B. 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 C. 不应该解释史料 D. 应该坚持过去之说 89. 贝多芬说过:“我一生热爱自由,超过爱其它的一切”。他曾将《第三交响曲》题献给拿破仑,但后来愤而撕掉了总谱题赠的那一页,并在乐谱的开端写上“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 导致贝多芬态度改变的原因是拿破仑 A. 发动雾月政变 B.称帝 C. 远征俄国 D. 兵败滑铁卢 90.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难免会有个人的主观判断 91.近代西方人怀念古希腊、罗马,奉它们为西方文明之根,主要是因为古希腊、罗马…… A.具有悠久的历史 B.成为古代实践民主、法治的摇篮 C.扩张为地跨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D.出现了梭伦、查士丁尼等一批杰出政治家 92.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93.“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以下各项是这句话的概括,其中恰当的是 A.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B.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C.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 D.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94.以“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为标准,与其相符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95.1854年,《诺思科特—特里威廉报告》指出:“公共服务应由一批经过认真挑选获准进入其较低等级的年轻人来执行”。从此英国政府设计了通过任职前严格考试制度来选拔合格的官员,这就是英国文官制度的开始。这一制度( ) A.源于中世纪英国到中国的考察 B.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公平性竞争 C.大大动摇了大英帝国的统治基础 D.把遴选精英与现代政治创新结合 96.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是指 A.三权分立B.社会契约论C.天赋人权D.人民主权 97.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到二战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情况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这里的“梯子”和“安全网”分别应理解为 A.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B.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制度 C.经济建设和国防体系 D.国民教育和社会治安 98.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继承了商周形成的 ①郡县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②④ B.②③ C.①③D.①② 99.以下内容摘自某论著的目录:“民主的源头”、“迥异于东方的法律制度”、“议会之母”、“驴象之争”、“一票共和”。据此判断该论著的名称可能是 A.《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B.《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 C.《古代西方政治制度透视》D.《现代西方经济制度考量》 100.二战后至80年代后半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格局”状态,没有形成整个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A.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立B.欧洲共同体的严重排外性 C.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失衡D.欧洲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 ◆选择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D A B D B A B C B B D C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D C C B A B B B D A A A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答案 D B C B A A B C D D C A D B B 题号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答案 D A B C A D C B B A B C B D A 题号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答案 A B D B B A A D C C C C D C D 题号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答案 D C D A A D C C B A A B B B D 题号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答案 B A B A D B A A B A 二、非选择题(每题26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清末革命与立宪两大历史运动,很可说明思想变成物质力量的道路及机制。……,革命党和立宪派的领袖们逐步提出有系统的革命思想或立宪思想,再利用报刊、演说、相互间的串联等方式和渠道,加以传播,以影响和掌握群众,使其加入到自己领导的运动中来。 ——耿云志《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所指的外国思想主要有哪些? (2)简要分析“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系统的革命思想或立宪思想”的内容或特点是什么?以报刊为例简要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概括指出材料二中“两大历史运动”的突出的历史功绩。 答案:(1)思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启蒙思想(理性主义):(三权分立、君主立宪、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进化论;民有、民治、民享(三民主义)。(2)主要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到两股矛盾的合流;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不断发展;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3)内容或特点:立宪思想: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渐进变革)。革命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4)功绩:戊戌变法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其最大功绩在于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思想启蒙。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多极化”是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它并不专指对战后初期所形成的雅尔塔两极格局的根本改变,而只是说在美苏全球冷战中涌现出了多种影响世界局势发展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页)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结合二战后初期至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史实分析美国是否能够实现其战略意图? (2)20世纪60一70年代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多极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分析它们出现的原因。 答案:(1)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战后初期,其战略意图基本(部分)实现。体现为: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七十年代其战略意图不能实现。体现为西欧一体化、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第三世界崛起,中国国力增强,美苏争霸处于守势,美国自身实力相对削弱。(2)表现:①政治多极化:西欧、日本、第三世界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等因素,冲击了两极格局;②经济多极化:以欧共体的成立和日本的崛起为代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原因:对应各极组织答案(略)。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戴高乐总统致力于法德和解,建立“法德轴心”,使其成为推动欧洲联合的基础。 (1)列举反映19世纪以来法德宿怨的主要事件。 (2)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和德国为何需要和解? (3)简要分析20世纪50年代法德和解能够实现的原因? 答案:(1)普法战争、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2)客观:二战后,欧洲传统的优势地位被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取代;主观:经历了长期的争夺,双方都认识到和解有利于各自的发展。(3)政治:德国战后民主改革,根除了法西斯主义,惩治了战争罪犯,为德法和解铺平了道路;经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以及法德经济联系的日益加强,是和解的经济根源;文化:法德两国文化、信仰接近。两国均信仰基督教、均受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熏陶;杰出人物的贡献:两国政治家为统一作出了艰苦的努力。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人活着时现实的世界,而不是人死后的世界;它主要关注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文艺复兴时期新建的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课程强调学习古典艺术和体育锻炼,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分析文艺复兴首先发轫于意大利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 (2)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它有哪些特征? (3)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外衣的新文化运动,为什么? 答案:略 5.电影《2012》的全球上映,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面对各种灾难,抗灾救灾的重中之重是关注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2006年第10期《新华文摘》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1924年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三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具体主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后的前2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答案:(1)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2)具体主张: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出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问题:“左”倾错误的推行,社会生产遭到破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挫伤人民生产积极性。解决方法: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3)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提高;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认识:社会保障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人在“七七”以前提出了“复兴民族”的口号。1934年7月蒋介石在房山军官训练团发表《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的长篇讲话。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写的《<中国之命运>要旨》中说:“应知中国之前途光明与黑暗实相因而俱在,自剥复之至理与革命之史实以言,中国之复兴,乃为命定之事势。”——《<中国之命运>研究》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的《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 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仆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生中国的雏形。”——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二,指出国共两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共识和差异? (2)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国共两党如何携手合作取得抗战的完全胜利。 (3)试结合相关史实概述抗日战争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使“环球心折”。 答案:(1)共识: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外侮,是民族复兴的前提和契机。差异:国民党认为民族复兴是“命定之事势”;共产党认为民族复兴是“全国军民奋起抗战”的结果。(2)①“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最严峻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暂弃前嫌,共赴国难。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极大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日热情。②国共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形成共同抗击日寇的战略态势。③国共两党虽有矛盾和摩擦如皖南事变,但主流是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直到抗战胜利。(3)①以世界大国身份,出席开罗会议等国际会议,并发挥重要作用。②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和常任理事国。③取消了帝国主义的治外法权等特权,收回了大量民族权益。④收回了被日本割占半个世纪的台湾、彭湖列岛,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⑤取得近百年来反帝斗争的首次完全胜利,极大提高了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 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主要内容是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此后,西方各国为促进商品生产和贸易发展,纷纷举办大型博览会。 材料二从1876年到1984年,这108年的时间,美国举办过14届世博会,14届世博会其实就是完成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其中,1933年,芝加哥举办了世博会。 材料三1958年,张闻天向中央写报告申请1959年上海办世博。张闻天的建议在当时石沉大海,没有结果。而在2010年,上海即将举办第四十一届世博会,这是中国比较大步与大度地走向世界与邀请世界走向我们。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以古代中国帝王的王冠为造型,其展示的内容将帮助参观者短时间内遍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了解中国主流文化的深厚内涵。——以上均根据《凤凰网》整理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51年英国举办世博会的社会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3年芝加哥举办世博会的时代背景。针对这一背景,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张闻天的建议在当时没有结果,而举办世博会的愿望能在2010年实现? (4)“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要研究中国主流文化,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举例说明。 答案:(1)日不落帝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完善。(2)经济大萧条;新政;影响: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福利国家的出现等。(3)原因:20世纪50年代:①中国过分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外交上“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②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 70年代以来: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与美、日等西方国家建交,实行多边外交政策;③对外开放;④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⑤当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一支重要力量。(4)核心内容:仁、礼。研究方法:①收集史料。如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的观点、历朝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及措施等。②实地考察与儒家思想发展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山东曲埠孔庙等。③翻阅学术著作。如儒家经典等。 8.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考都十分活跃,都开始自觉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着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社会》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家为什么那么关注“人”,而不像西方那样关注“神”?(2分) (2)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的许多做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甚至是扼杀人性,试举三例说明。(3分) (3)人类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人不断解放”的过程。到18世纪末时,人类为解放自身(生产力、思想观念、政治地位等方面)做了哪些努力?(3分) (4)中国近现代史上,为了人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各阶层做了哪些努力?(4分) (5)从历史的角度看,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条件是什么?(1分) 答案:(1)旧秩序崩溃,社会问题突出;(1分)人民力量的显现,促使思想家们关注大众、民生。(1分) (2)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1分)八股取士、文字狱等。(1分) (3)生产力:工业革命,使人的双手获得极大解放。(1分)思想观念:进行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反封建的文化运动,使人的精神得到极大解放。(1分)政治地位:进行革命或改革,建立并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法制。(1分) (4)维新派提出兴民权,实行戊戌变法;(1分)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进行辛亥革命;(1分)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1分)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1分) (5)生产力的发展。(1分) 9.教育的发展,展示着社会的律动,也深受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思想变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时,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北宋时,书院兴起的原因是什么?(2分)据材料一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1分) 材料二明代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先后主盟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在讲习之余,他们还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书院内顾宪成撰写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影响深远。 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纳书院于官学的轨道,将自由讲学改成时文(八股文)训练,与官学一样,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完全改变了书院传经讲学的初衷。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材料三 京师同文馆和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 (3)据材料三,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教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4分) 材料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要为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作人才。……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4)据材料四,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列举史实说明这一决定的实施情况。(3分) 材料五科学巨匠牛顿说,他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 (5)关于在中学阶段积累知识和培养创造力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有人认为前者更重要,有人认为后者更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2分) 答案:(1)原因:北宋重文轻武;私人讲学传统的影响。(2分) 目标: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1分) (2)倡导经世致用,有浓郁的爱国意识;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干预,趋向应试功名。(2分) (3)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各种实用人才;留学教育,开近代教育先河。(4分)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实施“211工程”计划;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3分。所举史实只要是1985年以后即可。) (5)【任答一种观点即可,2分】 ①积累知识更重要:知识越多,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创造。 ②创造力更重要:传统知识知之太多,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信息时代,创造力生发知识。(答出其中的一个方面即可) ③两者同等重要:积累知识是基础,关键是在融通知识的基础上创造。 10.(11分)阅读卜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这三者不可偏废。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 请回答: (1)司法的公平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表现之一,在古罗马法律中是如何体现“公平正义”的?(2分)又有何局限?(1分) (2)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在这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以及二战后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能给我们提供哪些借鉴经验?(2分)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解决好农民问题,尤其是土地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之一,洪秀全、孙中山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怎样的探索?(2分) (4)为保证全国各地区、各族人民都能享受和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形成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4分) 答案:(1)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平民利益、限制贵族特权;实行陪审制度、律师辩护制度;重视证据原则等(以上答2点给2分)局限:是奴隶制的民主,广大奴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1分) (2)罗斯福新政中关于社会救济、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战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2分) (3)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孙中山:民生主义,平均地权(2分)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4分) 11.(24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表 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材料二 从15世纪到今天,科学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来到了美国,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材料三 近代史上,德意志民族也不乏杰出的科学家,像开普勒、莱布尼茨……但这些 杰出人物未能改变德国因社会历史原因所带来的总体上的科学落后局面……19世纪下半叶,在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两方面,德国突飞猛进,相继超过了法国和英国……据统计,从1851年到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5项、法国占65项、美国占33项,而德国占202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 材料四 1865—1913年美国专利注册情况统计表 年度 专利和设计专利注册数 其中对外国居民颁布数 1865—1869年 10895 283 1875—1879年 13689 634 1885—1889年 21666 1609 1905—1909年 33220 3556 1913年 33917 4212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3世纪以后中西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何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15世纪以后西方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来到了美国”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指出19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德两国科技发展有哪些特点?(6分) 答案: (1)3~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此后中国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4分) 原因:①欧洲资本主义兴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②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③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6分) (2)由欧洲地区转到美国。(2分)原因:政治:制度民主,社会稳定和平;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里增强;思想文化:开放多元,注重科技和引进人才。(6分) (3)美德科技发展迅速。(2分)德国在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成就突出;(2分)美国重视保护科技知识产权,并大量引进外来技术。(2分) 12.阅读下列几种史学观点,回答问题。(12分) ①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 ②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③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 ④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⑤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请回答: 案例一: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4分) 对孙中山的评价结论 选择对应的史学观点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推动者。”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填充说明:只需在答题纸上填写对应的史学观点的序号 案例二:多元史观,解读历史现象。(4分) 历史史实 评价较高 评价较低 示例:“圈地运动” ①③ ④ A: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 B:“扶清灭洋”口号 填充说明:运用不同的史学观点可能会对同一历史现象作出不同的评价,参考示例,请将对应的典型的史学观点序号填在答题纸上,可以单选或多选。 案例三: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的影响。 请运用全球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4分) 答案: 案例一:甲④乙①丙⑤丁②; 案例二:A:评价高——①②③⑤ 评价低——④ B:评价高——④ 评价低——①③ 案例三:(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世界由闭关自守到逐渐联合为一个整体;(3)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4)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5)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以上任意4点得4分,具体表述意思相近即可)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欧洲主观统一的轨迹,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从以战争和暴力为手段的统一走向建立在和平和自觉基础上的真正统一;二是欧洲主观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欧洲统一观念从思想家向政治家延伸的过程。 ──李济时《欧洲统一从客观到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50年春,让·莫内(因最早提出把法德两国的煤和铁合并设想,并得到法国外长舒曼支持,被誉为“欧洲之父”)在阿尔卑斯山区步行,集中静思欧洲的前途: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莫内迅速返回巴黎,与助手立即起草了一个方案,要旨是将法、德煤炭和钢铁资源共同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监督管理下,同时邀请其他欧洲国家自愿参加。1951年,法、德等六国正式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协议。尽管协议与莫内的草案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亚洲启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以来,试图以战争与暴力手段实现欧洲统一的史实两例。(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2分)“坚冰”突破后,欧洲的合作是怎样—步步得以实现的?(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至今欧洲一体化进程有何显著特点?(1分)欧洲一体化趋势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2分) 答案:(1)拿破仑帝国和法西斯德国都曾试图通过征服战争实行对欧洲的独霸统治。(2分) (2)因素: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美国经济援助不可能延期;联邦德国成立引起担忧;让莫内的主观努力。(任2点2分) 过程:1967年成立欧共体(或:1957年《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93年成立欧盟;2002年欧元正式启动。(3分)(3)特点:由经济联合到政治联合。(1分)趋势: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2分) 14.(26分)古今中外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日本的第一个防灾法是《备荒储蓄法》,制定于明治13年,即1880年之后,日本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专项灾害防治法律。l961年日本更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这是日本灾害应对的基础性法律。迄今已进行了23次修改,平均每两年修改一次。可以说,日本的防灾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年第7期 材料三国土厅防灾局是日本中央防灾会议的日常办事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全国防灾对策。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都制定了防灾对策规划。日本的都、道、府,县、市的消防局和消防队是地方紧急防灾对策本部所属的紧急救助队伍,日本重视建设“城市防灾中心”及完善公众社区的自救体系发挥若平时可进行防兜培训和对居民科普教育的基地的作用,遇到灾害时可起到防灾对策场所的功能。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年第7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H{中国占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6分)结合史实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有利和小利因素。(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三在救灾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6分)结合近代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分析日本救灾减灾成功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反映出历史学的价值是什么?(2分) 答案:(1)主要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注重预防(6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统治者的腐朽(6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注重立法、不断完善,政府专门机构、政府公助与民众自助相结合;注重制度化.(6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原因: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改革,政治上的民主化,促进对民生的关注;经济上近代化和经济崛起为日本救灾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上明治维新以来的重视科技、教育。(6分) (3)借鉴、吸取人类智慧,占为今用。(2分) 15.(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汉代以来,在东亚逐渐形成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西太平洋贸易网,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古代东亚经济圈。在整个东亚经济结构当中,中心与外围的层次关系非常明显,日本、朝鲜以至东南亚各国并不拒绝加入这个经济体系。 材料二东亚经济圈走向鼎盛与成熟,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区域的扩大,经贸活动向域外传播和扩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贸易中心。……宋代的造船技术益臻其极,其与指南针技术的应用使中国商船远航于南洋、印度洋、波斯湾和非洲东部海岸。元代对外贸易与交通持续发展,规模超过前代,中央政府采取了开放的政策,不仅有中国商船抵达亚非数十国家,而且允许大量的外国人进入中国,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材料三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越南,朝鲜相继脱离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关系,古老的东亚国际关系体系彻底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额的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从东亚输出的商品来看,一般以茶叶、瓷器,陶器、古董、药材、香料,书籍等生活消费品为主,西方国家对中国输出的商品一般是工业革命后的商品。 ——以上材料改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东亚经济圈形成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末元时期中国的发展情况,分析古代东亚经济圈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2)材料三反映出近代东亚经济圈的发展状况是什么?结合材料和l9世纪中国的变化分析其原因。(10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世界发展的趋势,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任三个角度分析当前东亚经济圈复兴的有利与不利条件。(8分) 答案: (1)特点:以中国为中心;以经济贸易为主;(2分) 原因:宋代局部统一到元代大统的局面和农耕经济繁荣尤其是商品经济发达使经济圈形成有了强有力的核心;抑商政策松动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东亚各国与中国的经济文化联系;科技领先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造船促进了东亚的交流(6分) (2)走向解体;(2分)明清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专制加强;思想禁锢:对外闭关锁国使中国落后于世界。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双半社会,尤其经济上成为经济附庸使中国进一步落后失去了竞争力。(8分) (3)有利:历史渊源:东亚地区各国历史上密切合作,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趋势,70年代以来亚洲经济的崛起。文化相近儒家文化圈。(答出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三个角度的即可给6分) 不利: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大;日本侵略的阴影。(2分)任答一点即可得2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