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文科试题答案新课标2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数学文科试题答案新课标2卷

绝密★启用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 数 学 (文科)‎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标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2、( )‎ ‎(A) (B) (C) (D)‎ ‎3、设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小值是( )‎ ‎(A) (B) (C) (D)‎ ‎4、的内角的对边分别为,已知,,,则的面积为( )‎ ‎(A) (B) (C) (D)‎ ‎5、设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是上的点,,,则的离心率为( )‎ ‎(A) (B) (C) (D)‎ ‎6、已知,则( )‎ ‎(A) (B) (C) (D)‎ ‎7、执行右面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那么输出的( )‎ ‎(A) (B)‎ ‎(C) (D)‎ ‎8、设,,,则( )‎ ‎(A) (B) (C) (D)‎ ‎9、一个四面体的顶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是,,,,画该四面体三视图中的正视图时,以平面为投影面,则得到正视图可以为( )‎ ‎(A) (B) (C) (D)‎ ‎10、设抛物线的焦点为,直线过且与交于,两点。若,则的方程为( )‎ ‎(A)或 (B)或 ‎(C)或 (D)或 ‎11、已知函数,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B)函数的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 ‎(C)若是的极小值点,则在区间单调递减 ‎(D)若是的极值点,则 ‎12、若存在正数使成立,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修作答。第22题~第2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 ‎(13)从中任意取出两个不同的数,其和为的概率是_______。‎ ‎(14)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为的中点,则_______。‎ ‎(15)已知正四棱锥的体积为,底面边长为,则以为球心,为半径的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 ‎(16)函数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后,与函数的图象重合,则_________。‎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不为零,,且成等比数列。‎ ‎(Ⅰ)求的通项公式;‎ ‎(Ⅱ)求; ‎ ‎(18)如图,直三棱柱中,,分别是,的中点,。‎ ‎(Ⅰ)证明:平面;‎ ‎(Ⅱ)设,,求三棱锥的体积。‎ ‎(19)(本小题满分12分)‎ ‎ 经销商经销某种农产品,在一个销售季度内,每售出该产品获利润元,未售出的产品,每亏损元。根据历史资料,得到销售季度内市场需求量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右图所示。经销商为下一个销售季度购进了该农产品。以(单位:,)表示下一个销售季度内的市场需求量,(单位:元)表示下一个销售季度内经销该农产品的利润。‎ ‎(Ⅰ)将表示为的函数;‎ ‎(Ⅱ)根据直方图估计利润不少于元的概率;‎ ‎(20)(本小题满分12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圆在轴上截得线段长为,在轴上截得线段长为。‎ ‎(Ⅰ)求圆心的轨迹方程;‎ ‎(Ⅱ)若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求圆的方程。‎ ‎(21)(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函数。‎ ‎(Ⅰ)求的极小值和极大值; ‎ ‎(Ⅱ)当曲线的切线的斜率为负数时,求在轴上截距的取值范围。‎ 请考生在第22、23、24题中任选择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部分,做答时请写清题号。‎ ‎(22)(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 如图,为外接圆的切线,的延长线交直线于点,、分别为弦与弦上的点,且,、、、四点共圆。‎ ‎(Ⅰ)证明:是外接圆的直径;‎ ‎(Ⅱ)若,求过、、、四点的圆的面积与外接圆面积的比值。 ‎ ‎ ‎ ‎(23)(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已知动点都在曲线(为参数)上,对应参数分别为与(),为的中点。‎ ‎(Ⅰ)求的轨迹的参数方程;‎ ‎(Ⅱ)将到坐标原点的距离表示为的函数,并判断的轨迹是否过坐标原点。‎ ‎(24)(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5;不等式选讲 设均为正数,且,证明:‎ ‎(Ⅰ);(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