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程历史总复习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新课程历史总复习讲义

‎2009年高考新课程历史总复习讲义 ‎ ‎ ‎ ‎ 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知识与能力考查要求都通过2008年高考试题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2008年高考概况 二、2008年试题特点及2009年命题趋势 ‎(一) “稳中有变、稳中出新”。试卷总体难度控制比较合理。不同难度试题的分值比例适当,试题数量保持稳定。‎ 试题形式上有所改变,选择题摆脱了专题式的形式,表现出历史情境命题的趋向。 ‎ 复习建议:‎ ‎(二)试卷体现《2008年考试大纲》能力的的要求。‎ 历史试题突出了以能力立意素质考查为中心,覆盖了“获取与解度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各方面能力考核要求,着重考查了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 ‎(2008广东)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9分)‎ n       材料〕‎ n       [得名]……‎ n       [集解]……(时珍曰)……或谓兔无雄,而中秋望月中顾免以孕者,不经之说也。……‎ n       肉 n       [气味]辛,平,无毒。……(弘景曰)兔肉为羹,益人。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 ……(藏器曰)兔……,子从口出,故妊妇忌之,非独为缺唇也。……‎ n       [主治]补中益气。‎ n       [发明]……其性寒而解热……,故又能治消渴。……虚寒者,宜戒之。……‎ n       [附方]……‎ n       血 n       [气味]…… ‎ n       ——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五十一卷,“兽部”‎ ‎(1)《本草纲目》一般分哪几个门类介绍一种药物?在[集解]中纠正了前人关于兔子功能的什么错误说法?(4分)‎ ‎(2)从材料看,《本草纲目》有何不足之处?(2分)‎ ‎(3)总结《本草纲目》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主要贡献。(3分)‎ ‎ ‎ ‎ ‎ ‎ ‎ ‎2009年高考新课程历史总复习讲义 ‎ ‎ 第一部分考纲要求:知识与能力考查要求都通过2008年高考试题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2008年高考概况 二、2008年试题特点及2009年命题趋势 ‎(一) “稳中有变、稳中出新”。试卷总体难度控制比较合理。不同难度试题的分值比例适当,试题数量保持稳定。‎ 试题形式上有所改变,选择题摆脱了专题式的形式,表现出历史情境命题的趋向。 ‎ 复习建议:‎ ‎(二)试卷体现《2008年考试大纲》能力的的要求。‎ 历史试题突出了以能力立意素质考查为中心,覆盖了“获取与解度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各方面能力考核要求,着重考查了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 ‎(2008广东)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9分)‎ n       材料〕‎ n       [得名]……‎ n       [集解]……(时珍曰)……或谓兔无雄,而中秋望月中顾免以孕者,不经之说也。……‎ n       肉 n       [气味]辛,平,无毒。……(弘景曰)兔肉为羹,益人。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 ……(藏器曰)兔……,子从口出,故妊妇忌之,非独为缺唇也。……‎ n       [主治]补中益气。‎ n       [发明]……其性寒而解热……,故又能治消渴。……虚寒者,宜戒之。……‎ n       [附方]……‎ n       血 n       [气味]…… ‎ n       ——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五十一卷,“兽部”‎ ‎(1)《本草纲目》一般分哪几个门类介绍一种药物?在[集解]中纠正了前人关于兔子功能的什么错误说法?(4分)‎ ‎(2)从材料看,《本草纲目》有何不足之处?(2分)‎ ‎(3)总结《本草纲目》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主要贡献。(3分)‎ n       意义:选材突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 命题角度突破知识能力考查;注重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 ‎ ‎ ‎ ‎ ‎2009年命题趋势——继续突出以能力立意素质考查为中心的命题指导思想,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 复习建议 ‎1、加强学科能力训练,注重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密切学科之间的渗透复习,如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重大方针政策对经济的促进与消极影响等.‎ ‎2、密切关注2009年《高考大纲》变化,一般情况下,内容、题型、试卷的编排在大纲中都会在当年的高考试题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三)继续通过中华文化常识的考查,在拓宽命题思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淡化教材具体知识等方面方面进行了探索。‎ ‎(2008全国卷一卷二第12题“阳”历史地理) 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阴”的方位是( )‎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解析:D 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实际上就是一种方位指示,“阴”的本义是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的本义是指山南水北。‎ ‎(2008海南)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2008宁夏)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 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讲义1‎ ‎2009命题趋势 n       选材范围更加广泛 命题角度更加新颖 课标理念更加渗透 复习建议 n       适当增加文史知识 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加强学科相互渗透 ‎(2008江苏)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族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2008广东 )“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 A.民族主义者 B. 专制主义者 C. 自由主义者 D. 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四)材料的阅读量适中,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 ‎(2008宁夏)材料一 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 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 ——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材料二 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9分)‎ ‎(五)继续采取多种方式结合热点考察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 复习建议——关注社会时政热点、研究热点、课程改革热点、教学改革热点1、时政热点 ‎(1)周年热点 ‎(2)长效热点 ‎(3)年度热点 ‎(4)历史特点 ‎(5)突发热点 ‎(2008全国卷一)(时政热点社会公正问题) 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2、研究热点 ‎(2008年上海卷)(研究热点文明史观) 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文明,无论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坐标,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因此,人类在迈向文明时代的进程中,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便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形成了(8分)‎ ‎(1)这些“不同的地理空间”主要是指哪些区域?‎ ‎(2)在这些区域内建立起了怎样不同的政治制度?‎ ‎(3)“农耕文明”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n       运用全球化史观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 ‎(2008海南历史)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 ‎(2008海南)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A.18世纪中后期 B.19世纪前期 C.19世纪中后期 D.20世纪前期 ‎(2008江苏)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2008宁夏)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芬森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3、课程改革热点 n       情感态度价值观怎样考?‎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 态度——影响个人对有关事物的信念,以及与这些信念有联系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 价值观——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总评价和总看法。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 ‎(2007海南3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8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文学流派,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反战思想,代表人物是海明威。他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其梗概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物。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突破了。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着“和平万岁”,纷纷扔掉武器四散回家。许多人被以“擅离职守”的罪名枪毙。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一块散步、读书,商讨战争结束后应该做些什么。然而怀孕的凯瑟琳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将亨利一个人留在凄风苦雨中,漠然茫视悲凉的人生。‎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小说表现出的反战思想。(3分)‎ ‎(2)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运动相比,“迷惘的一代”的反战有哪些局限?(5分)‎ ‎4、教学改革热点 ‎(2008海南)‎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n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26.(12分)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 n       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证、表述。‎ 第一等:11~12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第二等:7~10分。要求:观点正确,基本能够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比较完整;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第三等:4~6分。要求:观点基本正确,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有所说明;表述较为清楚。‎ 第四等:0~3分。要求:根据本题要求酌情给分。‎ ‎(2008上海卷)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对针对这份宣言,1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 ‎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材料二 ‎ 第一条:女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只能根据对公益所做的贡献来评定。‎ 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女人和男人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尤其是反抗压迫权。‎ 第三条:国家的主权的本原,实质上存在于由女人和男人联合而成的国民。任何团体和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 ‎ ‎——《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 n       根据以上材料,评价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六)扩大对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知识面和思维力度的考查,宁夏卷、海南卷的第一卷组卷方式出现彻底(较大)变化。 比较下列题目的解题思维过程 ‎(2008北京)历史上白银曾作为税收和贸易使用的货币,影响了社会发展进程.回答16、17题。‎ ‎16.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 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17.“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 )‎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③封建主势力加强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n       2009命题趋势 单题为主,扩大知识面的考查;取消组合题,注重考查、训练选择题的思维功能。‎ n       复习建议 针对上述命题形式,淡化纯解题技巧 ;强化对历史概念、背景、影响的理解。‎ 关注09年《高考大纲》及《关于高考大纲说明》样题。‎ ‎ ‎ ‎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讲义2‎ 第二部分 经典解析及方法指导 一、在“文明史观”的指引下,重构通史体系知识结构。‎ ‎1、依托《新课程高考大纲》。‎ ‎•         将《历史课程标准》三个模块的25个专题分成古代中国和世界、近代世界和中国、现代世界和中国三个部分 ‎2、参考人教社新版教材 ‎3、以必修一中外大事年表为基本线索划分九个阶段 ‎•         (1)第一单元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 ‎•         (2)第二单元 秦汉(公元前221——220)‎ ‎•         (3)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 (220——589)‎ ‎•         (4)第四单元 隋唐(581——907)‎ ‎•         (5)第五单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 (907——1368)‎ ‎•         (6)第六单元 明清(鸦片战争前)(1368——1840)‎ ‎•         (7)第七单元 清后期 (1840——1911)‎ ‎•         (8)第八单元 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 ‎•         (9)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 ‎4、分别穿插经济、思想文化、选考内容 ‎5、根据复习进度补充选考内容;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见前) ‎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6、依据高考大纲 明确复习范围 ‎•         必考内容 ‎•         按2008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实施 ‎•         选考部分——根据各省规定制定相应策略 ‎•         如何应对“超量命题,限量答题”?‎ 中国近现代部分必考内容——‎ 必修一 n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必修二 n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必修三 n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2)怎样把握小字的内容 ‎①一般性了解的内容 ‎▲华北事变 《论十大关系》‎ ‎▲必修三第82页小字和注解(偏冷)‎ 摩尔根学派与李森科学派的争论 ‎②必须重点关注的小字 例:必修三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的题词“实事求是” ‎ ‎③一些具体年月、统计数字 ‎1951年上半年,全国约有30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必修二51页小字 ‎1950年,我国水稻的亩产只有141千克,98年450千克 ,增加2.2倍,76——98年,累计增产3.5亿吨,每吨1000元计算,增收3500亿元;人均口粮450千克,每年解决500多万人吃饭问题 ——必修三第80页“历史纵横”‎ 二、讲究方法,科学阅读,获取信息 ‎ ‎1 历史地图 ‎ ‎2 大事年表 ‎ ‎3 寻找“题眼” ‎ ‎▲例:缺乏题眼 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艰辛的努力┅┅ ‎ ‎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 怎样寻找“题眼”?‎ 例: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有人身、居住┅┅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 ——必修一第64页 第三部分重点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史部分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构建中华文明史的整体结构 ‎•         1、基本线索 ‎•         2、阶段特征 ‎•         3、重要的历史概念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         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         起步阶段 1840—1895‎ ‎•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         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 ‎•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阶段(1949— )‎ 二、中国近现代化专题精要 经济:‎ ‎(一)近现代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特征及其演变(7个阶段)‎ ‎(二)建国后农村经济的四次调整 ‎(三)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变 政治:四个专题(见后)‎ 思想: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世界史部分 第一部分 西方文明的起源及发展 一、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文明的四个发展阶段?‎ ‎(1)爱琴文明:公元前20世纪——12世纪 ‎(2)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9世纪 ‎(3)城邦时代:公元前8世纪——7世纪 ‎(4)古典时代:公元前6世纪——4世纪 古典时代的四个特征?‎ 奴隶为外邦人;商品生产占有较大比重;政治统治形式为奴隶制共和国;文化艺术取得显著成就。‎ ‎2、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四个阶段和三次改革?五种政体?‎ 在平民和贵族的反复斗争中形成和完善了民主制,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其民主体制的形成和完善主要是通过四个阶段,通过三次较大的改革来完成。具体如下:‎ 发展阶段 主要内容 影响 总体评价 贵族共和制 公元前8-前7世纪 ‎1.推行任期制和选举制;2.习惯法改为成文法。‎ 确立法治原则 扩大统治阶层 ‎①确立公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雅典民主是一种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原始的直接民主。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③雅典能够享受民主的只是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居留在雅典的外邦人则排除在外。‎ 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 ‎1.“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遗嘱法”改变世袭原则;2.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3.创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4.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改革币值等 扩大公民群体,打破贵族专权局面,改革国家权力机构-奠定民主政治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1.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4个血缘部落;‎ ‎2.设立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3.实行陶片放逐法 发展民主机构,建立民主监督机制,确立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 ‎1.明确公民大会(500人会议)、陪审法庭是城邦最高权力机构和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2.扩大公民参政范围,发放观剧津贴,鼓励公民积极参政;3.为公职人员和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完善民主机构,健全保障体制,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之为“黄金时代”。‎ ‎▲古希腊城邦政体的五种类型 政体类型 权利分配 君主制 君主个人专制,公民权很少或基本没有 贵族制 贵族掌握政权、公民权有所提高 民主制 公民掌权、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寡头制 少数贵族掌权,公民没有权 僭主制 非法取得个人独裁,公民有一定权 ‎3、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从“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说起(泰勒)‎ ‎①公元前6——5世纪中期,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主要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原的强烈兴趣。但他们忽略了人类的活动和创造性。‎ ‎②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雅典的奴隶制的民主政治达到高峰期。由于平民地位的提高和个人主义的成长,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产生了反对旧思想方法的运动。有些学者开始转而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密切相关的题目。代表这种新知识倾向的一批人被称为“智者学派”(哲人学派),‎ 智者学派的两个代表人物?‎ 普洛泰格拉、安提丰等。‎ ‎(2)智者学派的活动和观点 活动: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和伦理规范;考察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教人们如何与世界共处,如何用道理来改善自身和城邦;喜欢通过修辞学和公开演说感染民众。‎ 智者学派观点的两个主要观点?‎ ‎①普洛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国家治理的好坏,要看他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因此约束力也是相对的,其兴废都要以认为尺度。对于社会道德,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致。‎ ‎(二)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三项思想主张?(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①针对当时雅典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目的是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②强调“知德合一”(美德——知识——善的知识——教育)。‎ ‎③政治上支持寡头政治,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2、评价: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 ‎(1)观点:雅典的民主制度彻底失望,认为由于个人利益的存在,人们不可能认识真理,只有世间万物之外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理念才是万物的本源,存在于人类的灵魂中。‎ ‎(2)著作:柏拉图把理念的想法贯注于社会——《理想国》;根据理念的程度(而不是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贤人(正义感和理性)——统治国家;‎ 武士——保卫国家;‎ 农民手工业者——生产 ‎(3)作用: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 ‎2、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小结:为什么说古代希腊成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 智者学派和苏、柏、亚等学者都关注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点,说明古代希腊成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 ‎4、 关于罗马法的发展及评价 ‎(一)罗马国家的发展阶段 ‎(1)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公元前509——公元前3世纪早期:统一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7年:对外扩张西班牙、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西部、北非突尼斯、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一带、高卢;‎ ‎(2)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476年)‎ 公元前27年——公元2世纪:不列颠、多瑙河中下游、埃及、整个小亚细亚半岛、两河流域、黑海沿岸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527——565:查士丁尼在位 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二)罗马法的形成和发展 罗马从蕞尔小国到地跨三洲的超级大国,如何实现有效的管理,古代罗马人创造性地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因此要重点掌握古罗马法律思想及法律体系是如何建立及完善的。‎ ‎(1)概念:‎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它随罗马国家的发展而演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 ‎(2)罗马法的三个阶段?‎ ‎①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习惯法——早期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十二铜表法》——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斗争激烈,促成了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为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它冲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使贵族无法再任意曲解习惯法。这部法律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法等基本内容,是罗马法的一个重要起点。‎ ‎②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被称为公民法(也叫市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随着罗马对外扩张和国际交往的增加,适用于罗马人与外邦人及外邦人之间的一种新的法律产生,后来发展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万民法”盛行于罗马帝国前期,是罗马法的重要发展阶段。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开始消失,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也相应地消失了。‎ ‎③罗马法体系的形成,其典型特征是自然法完备。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为重振国威,设专门委员会编篡罗马法,形成了包括《查士丁尼法律汇编》、《法学总论》等在内的法律汇编,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①现实影响:‎ 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行使提供了法律依据,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顺应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承认公民平等权利,保护私有财产,缓和自由民之间的矛盾,为人们提供行使权力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 ‎ ‎②历史影响:‎ 古罗马给历史留下的主要是法律精神。用法律来管理国家,用法律来管理行政。‎ 自然法,是罗马法的法理思想,它不仅对当时以及其后的法律制定和司法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的人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高无上等思想,深刻培养了罗马帝国的社会法制意识,并且逐步成为民族文化系统的一个层面。‎ 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后世西方各国法律编纂的蓝本,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并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法律移植影响到了世界许多国家,成为近代法律的先驱。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蓝本起草的;不列颠法系也吸收了罗马法中的契约、债务和继承制度;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诉讼原则。此外,它对亚洲的日本和中国的法律制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4、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 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兴起与发展的两件大事?‎ 公元1世纪——基督教兴起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国教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重难点解析:为什么古代中西方形成了迥异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 不同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古代中国和希腊、罗马不一样的政治制度与法律体系。国家出现后,如何有效地管理国家成为首要的问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是小农经济和农耕文明的必然产物,它适应了小农生产、生存的需要,古代中国中原地带广阔平坦,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发达,而北边游牧民族的入侵形成威胁,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予以保护;儒家思想又为专制皇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种历史人文的环境下为中央集权制创造了生长的土壤,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疆域的拓展,其制度愈发完善,逐步形成了以皇帝意志为准则的中国古代政治法律体系。‎ 古希腊多山近海,形成众多的城邦;农业经济发展有限,促使古希腊人大量海外殖民,形成了发达的商业及海外贸易,培育了希腊人崇尚个性自由的思想;由这种经济模式滋生的市民阶层数量庞大,他们要求政治上的发言权,为古代民主制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同时,随着古典人文主义的形成,智者学派为雅典的民主政治提供了哲学依据。‎ 古代中西方历史、文化环境的不同形成了迥异的政治制度,但同样地,两者皆实现了有效管理国家的政治目标。‎ 第二部分 中世纪的西欧的特点(476——1500年)‎ ‎1、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层层封授制度;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义务;封建割据势力强大 ‎2、从封建庄园到城市的兴起 ‎6——9世纪:封建庄园经济;‎ ‎11——12世纪:城市兴起 市民阶级形成——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早期资产阶级)‎ ‎14——15世纪:城市中等阶级成为反对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 ‎3、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 特点:王权受到封建法律约束,国王被迫和封建贵族、高级教士、城市商人商讨征税、城市自治权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制度。‎ 概况:13世纪后半期,英国议会制度萌芽(上院和下院)‎ ‎ 14世纪初,法国出现“三级会议”‎ ‎4、天主教统治下的西欧 ‎(1)教会神权统治的四个方面?‎ 政治:超国家的权利,教廷享有“高级教士任命权”和教会司法权(亨利四世“卡诺莎之辱”)‎ 经济:最大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者,三分之一地产;十一税;“赎罪券”‎ 思想文化:垄断教育,宗教神学为主要科目;《圣经》解释权;文艺作品宗教色彩浓厚;‎ 社会生活:国家的臣民,教会的子民。‎ ‎(2)1054年,基督教分裂:西部——天主教;东部——伊斯坦布尔,东正教 ‎ 1095——1291年十字军东征 ‎(3)“异端”运动——反对天主教统治的三件大事?‎ ‎12世纪,法国南部“异端运动”‎ ‎14世纪——英国:威克里夫英文《圣经》‎ ‎15世纪——捷克:胡司把圣经翻译成捷克文,胡司战争 评价: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挑战,反映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的要求,改革教会愿望,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第三部分世界近现代史 一、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概念--- ‎ ‎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 工业革命的扩展,‎ ‎ 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侵略扩张和对亚非拉美的大肆掠夺和瓜分,‎ ‎ 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 n   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定型与统治地位的巩固 n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n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n   全球性国际关系的形成 ‎ ‎2、评价---‎ n   两面评价法 n   极大地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n   导致亚非拉美长期贫穷与落后;‎ n   主客观评价法 n   客观上冲击落后的经济体制,传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当地社会体制、经济结构、文化观念迅速转型。‎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三个阶段 ‎(1)15世纪末、16世纪初---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主要事件:西、葡早期殖民扩张;荷、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殖民侵略。‎ ‎★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1、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阶级关系的变化: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兴起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只要有信仰就可以成为义人)、1517年《95条论纲》 ‎ ‎2、加尔文教:“先定论”;财富是成功的标志,主张奋斗获取财富;共和式长老制,长老由议会选举产生,独立行使教会司法权;政教合一;镇压不同教派。日内瓦、英国、尼德兰 ‎3、亨利八世国教:‎ ‎1529年,教会立法国王批准;年贡交国库;取消教皇最高宗教司法权和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任命权;任命改革派教教士领导英国教会。‎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领及上述内容;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后封闭修道院、没收其地产、房屋、贵重物品等一切财产;归王室所有;‎ 评价:英国国教成为英国民族教会;必须服从国王的意志和国家法令,成为封建专制统治工具。‎ ‎4、宗教改革意义 ‎(1)打击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各国封建统治者权利加强,《圣经》被翻译成当地文字)‎ ‎(2)教会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入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否定罗马天主教会权威,解放思想,为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奠定基础(思想)。‎ 如加尔文派宣扬积极开拓进取、勤勉敬业,实际上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披上了神圣的宗教外衣;成为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旗帜;被英国资产阶级用来改革英国国教,反对专制王权,形成清教运动,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2)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 主要事件: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势头更加迅猛;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 ‎1、奥斯曼土耳其和马木路克统治下的埃及 ‎2、1798年,法国拿破仑侵入埃及,驱逐马木路克,发展经济 ‎3、1801年,英国逼迫法国撤军,马木路克卷土重来 ‎4、1804年,埃及起义,穆罕默德•阿里支持,‎ ‎5、1805年,成为埃及帕夏,开始改革 ‎ 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承认土地私有 ‎ 发展经济——农业(灌溉棉花)‎ ‎ 民族工业:造船、1816年埃及第一个棉纺织厂 ‎ 政治——中央集权制、谘议机构 ‎ 文化——教育、出版 ‎ 军事——近代军队(法国)19世纪三十年代,20万人;2万人的近代海军。‎ ‎6、对外战争——地跨欧亚非大帝国 ‎ 1811年:阿拉伯半岛 ‎ 后:苏丹 ‎ 1824——1827年:希腊 ‎ 1831——1833年:叙利亚 ‎7、改革失败:‎ ‎ 连年战争 ‎1838年,英国和奥斯曼签约,百分之五关税,埃及拒绝 ‎1839——1840,英国、普鲁士等逼签 ‎1841年,埃及承认奥斯曼宗主国地位,改革失败 ‎8、评价:‎ 连年战争,灾难;发展民族经济,减缓沦为殖民地进程,奠定埃及近代国家基础 例:“自从走出家门外出谋生后,所有孩子就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已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变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①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的流动③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④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A、①②④ B、①②③ ‎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主要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控制世界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4、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创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遭受到的两次重大打击?‎ 例:20世纪30年代前期,资本主义国家克服经济危机采取的相同做法是 A、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放弃关税壁垒 ‎ D、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5、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n       布雷顿森林体系?‎ n       支撑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的三大支柱?‎ n       怎样评价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例:观察漫画,在各选项中 为该画选择一个主题。‎ A.全球经济差距扩大 ‎ B.德国东西分裂加剧 C.世界两极格局解体 ‎ D、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二、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与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含义?‎ 表现 评价 ‎(2)福利国家——含义?‎ 提出 开始实施 普遍实行 评价 ‎(3)第三产业发展——‎ n       原因——‎ n       作用——‎ ‎(4)美国出现“新经济”趋势 n       表现——‎ n       概念——‎ 三、近现代国际关系 ‎ n       概念(实质、表现形式、三种类型、核心内容)‎ 例(99年上海卷)大前提:凡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小前提:二战期间,美国和日本已经是帝国主义国家;结论:当时美日交战是非正义的。这个三段论式的推理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n       近现代国际关系变化(世界格局演变)的六个阶段 ‎①16——18世纪中期 ‎②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70年代(五个方面)‎ ‎③19世纪晚期——一战 ‎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30年代错综复杂)‎ ‎⑤二战期间——90年代初 ‎⑥九十年代以来 ‎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讲义3‎ ‎2009届广东省高三历史总复习讲座 第一篇:对改革的分析 一、高考历史150分,改革的9分是最应该拿满分,一分不丢的,其原因在于:‎ ‎1.       对改革的考查相对简单,而且一般以知识考查为主,对于勤奋的学生来说,这种记忆性的考查最能发挥她们的优势,帮她们得高分;‎ ‎2.       改革总共就9个,备考好备,可以说基本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二、改革这一部分可能会怎么考?‎ ‎1.       拿两个或三个改革拿来比较。解题关键是确定比较主体和比较项,尤其是题目对比较项表述隐晦时。‎ ‎2.       可能会考查改革的时间或主导者,这里大约会有1-2分,所以9个改革的时间和主导者一定要牢记;‎ ‎3.       可能会夹考一点史学方法,比如问第一手史料、二手史料等问题 ‎4.       在最后面一问,可能会考一点关于改革的基本理论,比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改革、改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三、对策:理解识记下表和提纲 第一部分:基本史实 名称 时间 主导者 背景 内容 评价 成败原因 ‎1.梭伦改革 公元前594年 梭伦 ‎1、“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债务,土地回到平民手中 进步:‎ ‎(1)雅典的贵族统治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经济发展。在海上贸易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4) 梭伦当选执政官,开始改革。‎ ‎2、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3、鼓励发展工商业 ‎4、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5、按财产多少,而非出身,划分公民等级(四个等级)‎ ‎6、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1、既给予平民权利,又维护贵族利益,缓解了当时雅典的社会矛盾社会危机,促进了雅典的繁荣和发展。‎ ‎2、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3、对后世影响深远。‎ 不足: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到雅典人民手中。‎ ‎2.商鞅变法 BC356、350年 秦孝公、商鞅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85‎ 孝文帝 ‎(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起义不断。‎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4)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和促进 ‎(1)、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3)、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度,严惩贪污,根据政绩决定官员任期 ‎(4)、迁都洛阳 ‎(5)、移风易俗:改穿汉服,用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 ‎(6)、实行汉制:政权机构、官吏名称、礼仪典章一律改行汉制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农工商全面繁荣的局面。‎ ‎(2)、加速了北魏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3)、加快了各族民族融合。‎ ‎4.王安石变法 ‎1069‎ 宋神宗、王安石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三冗两积局面;‎ ‎1、青苗法 ‎2、市易法 ‎3、募役法 ‎4、方田均税法 ‎5、农田水利法 ‎6、均输法 ‎7、保甲法 ‎8、保马法 ‎9、将兵法 ‎1、改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失败原因:‎ ‎①‎ ‎2、民众赋税沉重,生活艰难,社会矛盾尖锐,起义不断,严重的统治危机 ‎3、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失败,没能解决危机 ‎10、改革科举制度,改变科考内容,废除死记硬背华而不实的明经和诗赋,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 ‎11、改变人才选拔机制,唯才用人,克服恩荫泛滥弊病 ‎2、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3、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实力的壮大 ‎4、改革本应减轻民众负担,但在实行过程中,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加重农民负担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新法变质,徽宗时蔡京以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 ‎5.欧洲宗教改革 ‎1517‎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9世纪初 穆罕默德·阿里 ‎1、政局动荡2、经济落后3、外部危机:18世纪末19世纪初,已进行工业革命的法、英先后侵略埃及,埃及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 ‎4、主观:面对内忧外患,阿里志在推行改革,维护统治、抵御侵略、富国强兵的 政治:确立高度中央集权 经济:改革土地和赋税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开办技校,选派留学生学习西方技术; 保护民族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军事: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创办步兵学校,聘请外国教官,培养军官;实行征兵制;扩建军营;大力发展海军。 ‎ 积极作用:‎ ‎(1)政治上,建立起封建的中央集权制,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2)经济上,兴办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引进了先进的科技,发展了近代工业和资本主义。‎ ‎(3)军事上,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入侵。‎ 教育:学习西方,创办学校,培养人才;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和传授技术,派遣留学生出国;组织翻译欧美国家著作.‎ ‎(4)文化教育上,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培养人才,发展文化。‎ 局限性:‎ ‎(1)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 ‎ 对外战争,征收重税,强制参军, ‎ ‎(2)经济改革的困难。‎ ‎ 一是资金匮乏,工厂的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多少利润;二是管理不善,现役军官担任厂长,他们营私舞弊,克扣工人工资。三是外商挟技居奇。外国技师故意不向埃及人传授技术,有意破坏生产。‎ ‎(3)封建统治本身的弊端和欧洲列强的破坏。‎ ‎7.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 亚历山大二世 ‎1、经济上: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 ‎1、废除农奴制 二一九解放法令 ‎1)农民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但要受村社管理2)可通过获得一份土地,但要高价赎买 ‎2、司法改革 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进步性: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近代化道路)。‎ 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当时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直接原因 ‎5、改革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1)废除旧的等级法院2)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 ‎3、地方自治 选举产生 ‎1)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2)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8.明治维新 ‎1868‎ 明治天皇、武士 ‎(1)政治: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2)经济:幕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充分发展 ‎(3)外因: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4)武装倒幕和明治政府的建立 ‎1、废藩置县,‎ ‎2、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地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3、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特权 ‎4、派遣包括政府要员在内的使节团访问欧美,了解学习西方。‎ ‎5、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先后扶植国营私人企业发展。‎ ‎6、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 ‎7、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习俗。‎ ‎8、制定宪法,确立天皇制君主立宪政体。‎ ‎1、基本完成工业化,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2、社会思想和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3、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4、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近代国家。‎ ‎5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激励和启迪。‎ ‎6、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民主政治发展不充分,专制主义仍浓厚,军国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埋下祸根。‎ ‎9.戊戌变法 ‎1898‎ 光绪帝、康梁等 ‎1民族危机: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开学会办报刊宣扬维新变法 ‎5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 政治、经济、文教和军事方面。见课本P128页 ‎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4.运动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3、促进近代文化教育事业和书局报刊等大众媒体的发展以及社会风俗的进步 ‎.‎ 第二部分:基本理论 ‎(一)为什么要改革 ‎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 ‎2、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需要做出相应变革(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 ‎4、外部工业文明(先进文明)的冲击,对外战争的失败激发统治者改革奋发图强 爆发革命的一般原因(类比):‎ 1.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新的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阻碍经济发展,激化社会矛盾 2. 贫富两级悬殊,赋税沉重,激起某阶级(阶层)反抗 ‎ 3. 某思想传播(古代:宗教;近代:民主思想) ‎ 4. 导火线(古代:天灾)‎ Ps:改革一般是上层发动,所以一般从统治者角度分析原因;而革命一般是下层发起,所以一般从民众角度分析 ‎(二)改革的性质和类别 ‎(1)奴隶主维护统治的改革:如梭伦改革;(2)新兴地主阶级封建化、促成社会性质转变的改革:如商鞅变法;(3)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4)封建社会内部调整、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5)资本主义性质: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3)受工业文明冲击,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三)如何正确评价改革:1.标准:是否推动生产力/社会/历史发展,是否达到目标,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不以道德标准,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作为衡量改革成败标志;2.方法:辨证、客观、全面、抓主流。‎ ‎(四)改革成败的一般原因 ‎1、  根本原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反映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的发展需要;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  客观原因:反对派力量和改革派力量的对比;外部环境是否有利;‎ ‎3、主观原因:改革者是否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定政治魄力;改革措施是否符合实际,改革策略是否正确;用人是否得当。‎ ‎(五) 从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方式之一;‎ ‎③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将遭到守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 ‎④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魄力 ‎⑤改革措施要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 ‎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讲义4‎ 第二篇:最有可能考到的话题 一、救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民生 理由:1、天灾本已很多的中国07-08年似乎天灾特别多,尤其是四川汶川大地震,高考题应该对此有特别的体现。‎ ‎2、去年各地重点考妇女,今年很可能会考救灾。‎ 考点切入:1、中国古代灾难发生的自然与人为原因,救灾的方式特点与中央集权制度在其中的作用(积极、不足);‎ ‎2、孔子、孟子、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民生主张 ‎3、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举措 ‎4、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方面的举措、原因、评价 ‎5、新中国党和国家改善民生的努力、成果 例题:‎ ‎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是冬大雪。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冻)尺余,连日不解。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 ‎——《宋史》卷62‎ ‎【材料二】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则免于霜矣。 ‎ ‎——《齐民要术》栽树 ‎【材料三】 (及至宋)陂湖之利日脧(juān,减少)月削……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 ——《续文献通考》卷3‎ ‎【材料四】 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十有二曰除盗賊。” ‎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请回答:‎ ‎(1)作为史料,围绕自然灾害,材料一至材料三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主要信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造成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3分)‎ ‎(3)在中国古代,当灾害发生后,材料四的“荒政”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吗?试简要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受害情况、冰雪等灾害、严寒天气、灾害严重,造成人员伤亡(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 材料二:治灾措施、防灾措施(手段)、放火升温免霜(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 材料三:致灾原因、围湖垦田。(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 ‎(2)第一层次: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植被;围垦河湖,过度开垦土地,导致水土流失)。(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 ‎ 第二层次:因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以及过度的封建剥削导致过度垦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2分,只要在第一层次上有所拓展,有所分析,即可得3分)‎ ‎(3)不能(1分)。因为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落后性与脆弱性,它无法抵御天灾人祸;吏治腐败;农耕经济创造的社会财富总量毕竟有限。(1点1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2分,有组织化的语言,再加1分,共3分,围绕小农经济的特点作答,皆可得分。)‎ ‎ 能(1分)。因为自然灾害毕竟是外因,关键要采取措施减灾防灾;中央集权制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荒政措施和发动民间灾荒救助等,很大程度上缓解灾荒;古代中央政府很重视仓储,以丰年之有余补灾年之不足。(1点1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2分,有组织化的语言,再加1分,共3分,,围绕中央集权制的作用作答,皆可得分。)‎ ‎(本问为开放性问题,不管答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同样赋分,此问共3分。)‎ ‎2、(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 ‎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回答下列问题:‎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4分)‎ 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2分)‎ 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2分)‎ ‎(2)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3分)‎ 思想根源: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2分)‎ ‎(3)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答对一个要点得2分,该问得分不超过4分。)‎ ‎3、(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注:宴请百姓)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摘自《梦溪笔谈》‎ ‎【材料二】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 (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三】 “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至于(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范仲淹救灾的具体措施。(不得摘抄原文)(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2分)‎ ‎(3)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4分)‎ ‎(4)从我国古代的救灾措施中你得到那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1)组织百姓竞渡,提供饮食;鼓励佛寺大兴土木。(2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措施多样;迷信色彩浓厚。(2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调配人力、物力;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给救灾带来不利影响。(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破除迷信,科学救灾。(2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 ‎4、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古代中国灾害发生频繁,影响灾荒程度的主要因素是高剥削率和国家的救荒济民措施,如果封建国家在灾荒期间大幅度减免灾民的负担,井切实贯彻完整措施的话,灾荒是会得到有效抑制的,因为中国灾荒史上存在大量救荒成功的范例。中国古代重大灾荒之所以发生,或因为政治腐败,地方官员匿灾不报、克扣赈银赈粮、赈济不力等原因而使灾情加剧,或因为国家政治混乱,战争连年,国家无力赈灾而使灾荒蔓延,因此可称之为弹性灾荒。古代欧洲与此正好相反,剥削率较低,国家的救荒济民措施也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影响饥荒发生的因素主要是灾害的强度,大灾大荒,小灾小荒,因此属于刚性灾荒。‎ ‎ ——卜风贤《中西方历史灾荒成因比较研究》‎ ‎ 【材料二】 10年前,一场特大洪水,使中华民族经受了严峻考验;10年后,罕见的雪灾,又使我们民族经受了同样的考验。…98抗洪之所以取得全面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20年积累了打赢这场“战争”的雄厚实力。时隔lO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由1997年7.4万亿元增加到2007年24万多亿元,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支撑起了抗灾救灾的坚强后盾。到‎2月13日,仅是中央财政拨付的各项救灾补助资金已近27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救灾资金54.83亿元,民政部为重灾省份城乡低保对象临时补助资金达7 1亿元……春节期间,灾区商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 ——贾永《从1998抗洪到抗击雪灾》‎ 请回答:‎ ‎(1)大灾之后多有饥荒,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影响中、歇饥荒程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概括灾荒发生后,中国古代封建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我们能够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是有我们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坚强的后盾。改革开放30年来,为发展我国的经济,党和国家先后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面对灾荒,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和人民政府不同的应对措施说明了什么?荒是会得到有盘抑制的,因为中国灾荒史上存在大量救荒成功的范例。‎ 参考答案:(1)中国:高剥削率和国家的教荒济民措施。欧洲:自然灾害的强度.‎ ‎(2)减免灾民负担;政府赈济灾民;地方官隐瞒灾情,救灾不力.(言之成理即可)‎ ‎(3)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4)只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才真正关注民生,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言之成理即可)‎ ‎5、民生问题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 ——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3分)‎ ‎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6分)‎ ‎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3分)‎ ‎(4)你从上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邓小平的富民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 (1)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3分)‎ ‎(2)发展变化:①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发生变化③社会福利制度发生变化(答出现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制度也可)(3分)‎ ‎ 原因:①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以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③随着经济的发展,战后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加强。(3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使农民得到实惠和甜头(3分)‎ ‎(4)结论:①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必须关注民生②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③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其它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3分)‎ 二、辛亥革命前后20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可能切入的考点有:‎ ‎1.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2.       辛亥革命前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       辛亥革命前后社会风俗思想观念衣食住行的变化(注意今年特别假日休假的变化,即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的重视)‎ 例题:‎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分)‎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然后知不足”的过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请回答:‎ ‎(1)按照梁启超对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的分期,请你列举“第一期”与“第二期”的主要事例。(3分)‎ ‎(2)“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个事件有哪些重要内容?(5分)‎ ‎(3)结合梁启超的观点,谈谈你对中国学西方历程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答出其3个给3分)。‎ ‎(2)新文化运动(1分)。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每点1分,共4分)‎ ‎(3)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2分);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认识到付之实践的过程(2分)。(只要言之成理,同等给分,最高不超过4分)‎ ‎ ‎ 三、民主政治的发展(思想——政治斗争——颁布法律确定民主制度)‎ 考点切入: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共抗战时期民主建设、建国初期、三个制度(人大、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逐步完善及主要成就;‎ 2. 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德),英美民主化历程 ‎ ‎ 例题:‎ ‎1、20世纪是中国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逐步变成现实的世纪,它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个探索阶段,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探索民主政治过程及结果。(5分)‎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民主政治探索做出了哪些贡献?(3分)‎ ‎(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有哪些成功实践?有何意义?(4分)‎ ‎(4)你认为我国目前推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1)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初步实践阶段,主要集中在君主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实践探索上。(1分)康有为等维新派开始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结合。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实行维新变法,结果失败;(2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此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分)‎ ‎(2)提倡“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为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共4点,答对其中的任意三点给3分)‎ ‎(3)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均陆续实行的民主选举制度,抗战期间在延安按照“三三制”原则创建抗日民主政权。意义:充分保障各抗日阶级、阶层的广泛民主权利。调动了各阶层民众抗日的积极性;为新中国建立人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4分)‎ ‎(4)艰巨性:民主与法制还不够完善;封建习惯与作风还经常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经常存在;公民的民主与法制意识有待提高。(任答2点得2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 ‎ ‎2、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第一条:第一款 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七款 ……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递合众国总统,由总统审批。倘若……该议院的议员以三分之二仍然通过法案,该法案成为法案。第二条:第一款 行政权力赋予总统,总统任期四年……第二款 总统有权缔约和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三分之二的人赞成,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同意后,任命大使.最高法院的法官……第三条:第一款 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 ‎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员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议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 ‎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美国宪法是在什么情况下制定的?(4分)‎ ‎(2)请指出材料中两部宪法所反映的共同原则,并根据材料一中的美国宪法的内容来具体说明这种原则的内容。(7分)‎ ‎(3)两部宪法关于总统的权力的规定有何不同?请根据中国当时的情况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4分)‎ 参考答案:(1)背景:美国独立后,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外不能御敌,内不能发展经济,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2分);解决在一个大国建立共和制的问题(2分)。‎ ‎(2)分权与制衡原则(2分)。分权原则:规定立法、行政、司法权分属国会、总统、最高法院(1分)。‎ 制衡原则:国会通过的法案须由总统批准;总统任命官员须由国会批准;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最高法院可以宣布国会的法案违宪(4分)。‎ ‎(3)中华民国总统权力受到国务员的制约,而美国没有这一规定(2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统权力受制约,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2分)‎ ‎ ‎ 四、经济体制的创新 考点切入:1、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计划和市场;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货币战争(国家金融安全,国家外汇储备导致财富缩水)‎ ‎2、新中国经济体制调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经济体制改革 五、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世界市场 经济全球化 一、过程:‎ ‎(1)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开始形成 一、过程:‎ ‎① 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② 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使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③ “二战”‎ ‎(3)(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式形成 三、方式:‎ ‎①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人口大规模流动。‎ ‎③对外大规模资本输出。‎ ‎④除经济手段外,还有武力威逼,海外扩张。·‎ 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二、原因:‎ ‎1科技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是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2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基本技术手段 ‎3两极格局的结束消除政治障碍 ‎4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跨国公司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 三、表现 ‎1生产的国际化,国际分工日趋成熟 ‎2资本金融全球化 ‎3经济习惯的国际化。‎ ‎4经济管理制度与经国际贸易发展和世界市场的扩大 四、应对态度:‎ ‎1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把双刃剑。‎ ‎2从机遇看,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充分利用世界各地资源,为各地经济发展提供机会。从长远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3从不利方面说,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危机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发展中国家竞争中处于劣势,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问题。‎ ‎4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面对,我们要学会并善于利用世界游戏规则,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 ‎ ‎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可以拉出中外思想解放的专题 结合对外开放的背景和意义可以联系全球化 ‎ ‎ 七、重点关注阶段:春秋战国、明清、工业革命、二战后 ‎(一)春秋战国 政治 ‎1、社会大变革,诸侯争霸,政局动荡;‎ ‎2、宗法分封制崩溃,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 ‎3、各国积极变法维新。‎ 经济 ‎1、铁力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2、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开始形成;‎ ‎4、商业繁荣(如私商兴起,开始使用黄金白银等),但重农抑商思想亦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 ‎1、私学盛行,百家争鸣,奠定中国思想文化体系;‎ ‎2、科技发展(主要集中于实用领域);‎ ‎3、文字混乱,绘画技术走向成熟。‎ ‎ ‎ ‎(二)明清时期 政治 总特征: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达到顶峰,迅速走向没落;‎ 具体表现:一、明——‎ 朱元璋(明太祖)1、裁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 朱棣(明成祖) 2、设内阁(票拟、批红)‎ 二、清——‎ ‎1、清初,沿设内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年间,设军机处 经济 总特征: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因受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而发展缓慢。‎ 具体表现:1、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精耕细作不断发展。‎ ‎1)  引进高产农作物;2)出现专业生产;3)生产经验总结。‎ ‎ 2、手工业新发展 ‎1)制瓷业——明斗彩、五彩;清——粉彩、珐琅彩;‎ ‎2)纺织业——明后期棉日益流行,并逐渐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清高度发展 ‎ 3)轻商思想淡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3、商业市镇兴起 ‎1)商帮:徽商、晋商和宁绍商人等 ‎2)城镇经济繁荣,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政策: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 文化 思想:思想控制加强(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窒息学术空气;而传统儒家思想活跃;同时产生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思想、经世致用思潮与工商皆本思想。‎ 文艺科技:1、小说流行,写意画、文人画和风俗画并行,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2、京剧形成,并繁荣发展;‎ ‎3、传统科技仍然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能得到发展,中西差距大。‎ ‎ ‎ ‎(三)二战后 政治 ‎1、雅尔塔体系确立,美苏两极格局冷战对峙;‎ ‎2、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兴起,并作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多极化趋势出现并逐步增强 经济 ‎1、  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阶段,政府对经济干预加强 ‎2、  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经营者革命,人民资本主义。‎ ‎3、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 ‎4、  世贸组织、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国际经济联系更紧密,协调增强 ‎5、  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一家独大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世界日益多极化;‎ 文化 ‎1、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2、  现代主义盛行 八、小切口试题 可能考查的事物:玉米、铁路火车、棉花 考察方式:贯通古今、关联中外 九、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1、史学常识,如谥号、纪年等(民国N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 ‎2、史学方法,史料的分类及其价值,史料运用需要注意的事项 ‎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几个阶段,与小农经济的关系,得与失 ‎4、中国史史学视角:两个任务(目标)——民族独立,挽救民族危机;国家富强,近代化(工业化民主化);两个趋向——半封半殖、近代化;‎ ‎5、世界史视角:三观——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近代化史观 ‎6、古希腊政治、经济、人文精神;梭伦改革;罗马法 ‎7、关注近代,近现代史将考的很细,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请参阅“辛亥革命前后20年”)‎ ‎8、中国的工业化 ‎9、国际格局变动下的中国外交(尤其改革开放后,一定要注意对外开放的国内国际背景,尤其是国际背景)‎ ‎10、国共对民族发展的影响 ‎11、时政热点及周年纪年:奥运会、西藏问题的历史思考; 五四运动9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等等。‎ ‎12、重视比较能力(关联中外)——如何解答比较题 ‎13、不回避前两年广东模拟卷 ‎14、大题:经济史2个;政治史2个;文化史1个 第三篇:重点知识点经典归纳 要多对重点知识点做经典归纳,这是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捷径。归纳要求意点完整但也不要太多,语句专业精练,在保持原意前提下能删一定全部删!归纳时可多综合参照高考题或各市高考模拟题答案。‎ 一、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1)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2)改变了旧的绝对平均主义分配的弊端 ‎3)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4)解放生产力、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5)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政权的巩固 ‎6)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工业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促进农业向现代化发展,‎ ‎7)为农村改革提供新模式,积累经验。‎ ‎8)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9)开创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 二、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 ‎1.     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组织路线。‎ ‎2.     作出了转移工作重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党历史上的第三次重大转折。‎ ‎3.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 三、罗斯福新政影响:‎ ‎① 取得显著成效——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② 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维护了民主。‎ ‎③ 新政放弃自由放任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有利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并被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对后世影响深远。‎ 附:罗斯福新政实质 罗斯福在新政中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法案中规定劳工一些基本权利,包括缩短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资等。这些政策是对工人有利。但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政府为应对危机作出政策调整,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本质,也不具有社会主义色彩。‎ 第四篇:对常见题型的深层分析 一、观点评析题 ‎(一)归纳解答观点评论题的步骤:‎ 第一步:提炼观点(即将题干观点的大意直白地翻译后,精简成意思明确,不偏离原观点的短句)。此处注意要精确地解读观点。如果以开始你就误解了原观点或不能准确抓住侧重点 第二步:将观点结合客观史实和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进行分析,判断。(此上两步在脑中或草稿中进行)。要客观全面地再评论,不要丢三落四,侧面而谈,要懂得把握全局。设想自己是专业大师,尽可能地对观点进行公正客观的评论。‎ ‎(二)答题一般结构:‎ ‎1.       亮观点 ‎ 有道理;没道理;有的观点有道理有的观点没道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有一定道理 ‎2.       有道理的地方 ‎3.       错误的地方为什么说它错、出错的原因(出发点、立场)、危害 ‎4.       正确的认识、解决办法 ‎5.       总结语(简洁,一两句话收尾)‎ ‎ ‎ 二、              比较题:1、确定比较主体和比较项,尤其是比较项;2、推敲答题结构 三、              启示认识题 四、              数字图表趋势题:1、总体走势;2、突变的点;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五、              小论文题:1、明确主题;2、拆成多问回答;3、不要真的写成小作文 六、              组合式单选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