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三
201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三)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前言引论中说:“中唐以来之社会,……常易招致‘王室’与‘政 府’之娇纵与专擅……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 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我们做出 的合理推断有 ①明朝以前的“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王室”,明朝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 隶属于皇帝 ②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历经六百多年后被 废 ③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④明朝以 前的中国社会并非专制社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B ②中“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是不正确的,权力是被皇帝和丞相共同掌管的;④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从秦朝开始中国就是专制社会了。根据排除法①和③是正确的。所以B是正确的。 2.下图是八国联军侵华时发行的明信片(旗上的字:CHINA),据此判断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八国将中国瓜分完毕 B.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是庚子年 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延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 八国联军侵华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西方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但是形式上中国仍然是独立的国家,因此A是不正确的。所以A是正确的。 3.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的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10年,是中 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的成熟时期。”这时期,共产党在政治 上的“成熟”的表现不包括:k:s5u A.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B.两次克服党内危机,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根据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了国共两党的关系 D.根据中国社会性质制定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 D 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中共二大上完成的,这是在大革命之前的事情,不属于题中所说的时间范围,因此是不正确的。所以D是正确的。 4.近年来,我国一个法律名词变得炙手可热——政府听证。天津、江苏等各地相继举行了 听证会,问计于民,对一次性统一收取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的义务教育“一费制”收费 办学校、学生、家长和专家等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论证。国家决策的“问计于民”说明 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正在逐步发展 C.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D.民主发展程度决定政治文明程度 B “ 国家决策的‘问计于民’”说明我们国家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基本的知情权,能够把政府的意愿和人民的意见有机结合起来,说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正在稳步发展和完善。所以B是正确的。 5.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这反映了中国政府 A.争取法国支持,重返联合国 B.意在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C.支持世界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 D.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C 此时中国已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因此A是不正确的;此时中美关系已经有所改善,因此B是不正确的;而题中讲到的是中国政府对西欧联合的态度,因此D也是不正确的。而C的说法正好符合题意。所以C是正确的。 6.某中学进行《三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其中,场景错误的是 A.场景一:原告,一奴隶;被告,一罗马帝国公民。案由:要求取得人身自由 B.场景二: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案由:追讨欠款 C.场景三: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人身伤害 D.场景四:原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商业纠纷 A 此时的罗马帝国依然是奴隶制国家,罗马法律依然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和公民的利益的,奴隶仍是受压迫、受剥削的,是没有权利来控告公民并获得人身自由的,因此A是不正确的。所以A是正确的。 7.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戒“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 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他强 调的是 A.民主性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 D.司法独立原则 B 题中的“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实际上是在强调分权与制衡的。所以B是正确的。 8.《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巩固苏维埃政权 A 首先我们根据题意可以判断“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是指狭义的十月革命,也就是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革命运动,这时的沙皇专制统治已被推翻,显然是因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因为是问直接目的,所以A是正确的。 9.有专家认为2008年的国际格局是“群龙无首”,这一评价反映的实质是 A.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B.“一超多强”局面终结 C.多极化格局形成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题中显然是要说明国际局势不明朗,即以美国、俄罗斯、中国、欧盟、日本等世界各主要经济和政治实体,谁也无法单独形成霸主或单独影响和操控世界发展趋势。所以D是正确的。 10.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 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C.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C A中的秘色瓷不是唐朝的代表性瓷器系统; B中的均分布在黄河流域是错误的,长江流域和南方其它地方也有;D中欧洲国家开始生产是不正确的,欧洲国家始终没有生产过瓷器的;所以根据排除法C是正确。 11.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歇尔的英国人描绘他在中国看到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10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信息有 ①手工纺织品价廉物美 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工业品难于通过正常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 ④英国洋纱、洋布因质优而价格昂贵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B 从题中所给定的信息是看不出英国洋纱、洋布因质优而价格昂贵,因此④是错误的;从题中也看不出手工纺织品的物美来,因此①是不正确的;从“这个国家9/10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可以看出②和③是正确的。所以B是正确的。 12.2008年8月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界奥运动。六个协办城市天津、秦皇岛、上海、沈阳、青岛和香港,其中那些城市曾经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开辟为通商口岸,1984年又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①天津 ②秦皇岛 ③上海 ④沈阳 ⑤青岛 ⑥香港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①③ D.③④ C 本题难度不大,其中①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成为开放通商口岸的;③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的;其它的城市都不是在两次鸦片中成为通商口岸的。所以C是正确的。 13.服饰是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典型的服饰,引领着时尚。请你将下列四幅图片按时间顺序重新排列: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D 从①中的小脚可以看出是清王朝时期妇女的服饰;②是近代以来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来流行的中西合璧的旗袍;④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服饰;③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强调的个性化、多样化服饰。所以D是正确的。 14.“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 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 一场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C 从题中的“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可 以看出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是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所以C是正确的。 15.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约翰·根室说罗斯福“新政”的最好定义是“那是一些没有骨气的自由派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资本家而去拯救资本主义的一种企图。”这种观点表明 A.新政调提高了工人工资和福利 B.新政挽救和加强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C.新政为了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 D.新政违背了资本主义传统的“自由主义”原则 B 从题中“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资本家而去拯救资本主义的一种企图”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而采取的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措施。所以B是正确的。 16.列宁曾经指出:“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米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为此,当时苏俄政府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取消义务交售制 B 题中的意思是说列宁承认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应当给予农民相应的照顾,应当减轻农民的负担。为此苏联在此后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其中在农业方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所以B是正确的。 17.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并发表题为《通力合作,共度时艰》的讲话。体现了当前的经济形势是 A.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居领导地位 B.经济区域集团化 C.经济全球一体化 D.世界市场尚未形成 C 胡锦涛的讲话要求世界各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当前的经济困难即金融危机。其原因就是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在各国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C是正确的。 18.2010年是孔子诞辰2561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设计推出高2.561m的铸铜贴金孔子雕像,辅以由39句《论语》经典名句设计的文字浮雕墙.以“孔子厚德仁爱的文化胸怀铸造城市灵魂”提升了展示内涵。下面四句话中,你认为不能被选为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开篇序语的是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C.“君子和而不同” 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 D 选项中的D中的说法是孔子的核心思想“礼”。而这里的礼是西周的周礼,反映了孔子是古非今的思想,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的部分。所以D是正确的。 19.排巫运动是发生在近代早期欧洲的群体性事件,1580至1660年间是排巫运动最狂热的时期。其间,许多人被迫害致死,被 处死的巫婆巫汉足有20多万人,其中95%是女性,多为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排巫运动”的发生表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欧洲 A.仍然缺乏理性精神 B.科学精神高涨 C.需要继续进行反教会斗争 D.人文精神增强 A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欧洲的人文主义和反教会斗争,但是“排巫运动”的大部分是女性尤其是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体现了该运动的性别歧视和贫富歧视的一面。所以A是正确的。 20.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为小篆,而题中的C为楷书、B为行书、A为甲骨文,只有D为篆书。所以D是正确的。 21.能源短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我们国家把每年的6月15曰至21日定为 全国节能宣传周,倡议节约能源。历史上使电成为新能源的关键性科学发现和发明是:①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②内燃机的创制 ③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④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②中使用石油作为能源的动力机械;③是为解决研究微观世界现象而提出的科学理论,跟电成为新能源没有明显关系;①促进了电的发现;④促进了电的发明和应用。所以B是正确的。 22.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 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 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 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B 题意是杜威盛赞中国的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极大地促使了中国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C和D两个不能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A离五四运动太远。所以B是正确的。 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下列历史术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 ①民主与科学 ②新 三民主义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那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传入中国,因此①是不正确的;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来的民主思想,虽与三大政策有关,但其基础是旧三民主义;因此②是不正确的。③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④是邓小平将中国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所以B是正确的。 24.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这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的方向。在其鼓舞下,文艺工作者步入了又一个春天。下列选项中与此无关的是 A.设立“鲁迅文学奖” B.设立“茅盾文学奖” C.设立“五个一工程”奖 D.创立“样板戏” D “样板戏”是文革时期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的典型,是对文艺发展的限制和束缚,因此D是无关的。所以D是正确的。 25.美国许多青少年无休止地看电视,日益“发福”,成为“沙发土豆”。这主要说明了 A.电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B.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C.美国的电视事业发达 D.电视引领了文明的发展趋势 A 不论是“发福”,还是“沙发土豆”,都是沉溺电视的表现和生动写照,都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所以A是正确的。 第Ⅱ卷(非选择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26-29为必做题,30-33为选做题,每题10分) 26.(10分)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二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材料四 “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哪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是什么?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使“环球心折”的?(2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涉及到哪些主要历史事件?(3分)w.w.w.k.s.5.u.c.o.m (3)材料四中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3分)w.w.5.u.c.o.m (4)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认识, 观点一是“中国不可能复兴,因为它存在太多的麻烦问题。” 观点二是“中华民族必然会崛起和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依据这两种观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复兴的相关知识。第一问要与材料紧密结合,要求学生熟悉抗日战争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问难度比较大,要求学生的基本功要扎实,要熟悉近现代中国史;第三问要求学生能够从中国现代史中提炼有效性。第四问是开放式问法,需要学生有开放的视野和会综合表达自己的想法。 (1)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抵御日本侵略,摆脱外侮,实现民族的复兴(1分)取得近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胜利(1分)。 (2)政治环境:冷战局面出现,美国的包围,后来苏联的封锁。历史事件:一五计划建设,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两弹一星发射成功。(2分) (3)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综合国力增强(1分)。原因:①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反共反人民,坚持内战独裁(1分)。②文革结束后,国际形势趋缓,共产党总结经验,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分) (4 )尽管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会遇到太多麻烦,但是我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必然能实现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分) 27.(10分)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有630万人进行了参观。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刚钻,还有一头标本大象,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 材料二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中国政府对这次博览会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博览会会场内,中国展区设有农业馆、矿业馆、交通馆、美术馆等。在中国展馆里,中国的茅台酒和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奖。茅台酒被评为世界第二名酒。可雅白兰地获4枚金质奖章和最优秀奖,遂更名为金奖白兰地。在本届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博览会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 材料三 20世纪一些世界博览会简表 举办时间 举办地点、参会人数 博览会名称与类型 博览会主题 1904年 (185天) 美国圣路易斯 1969万 圣路易斯博览会(综合) (展出汽车、飞机和无线电) 1908年 (220天) 英国伦敦 1200万 伦敦世界博览会(综合) 1925年 (195天) 法国巴黎 1500万 巴黎国际装饰美术博览会(专业) 1933年 (175天) 美国芝加哥 2257万 芝加哥万国博览会(综合) 进步的世纪 1958年 (186天) 比利时布鲁塞尔 4150万 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综合)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62年 (184天) 美国西雅图 964万 西雅图二十一世纪博览会(专业) 太空时代的人类 1967年 (185天) 加拿大蒙特利尔 5031万 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综合) 人类与世界 1970年 (183天) 日本大阪 6422万 日本万国博览会(综合)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1974年 (184天) 美国斯波坎 480万 斯波坎环境世界博览会(专业) 无污染的进步 1985年 (184天) 日本筑波 2033万 筑波万国科技博览会(专业)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1988年 (184天)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1857万 布里斯班休闲博览会(专业) 科技时代的休闲生活 1993年 (93天) 韩国大田 1400万 大田世界博览会(专业) 新的起飞之路 1999年 (184天) 中国昆明 994万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专业)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注:从1900年至1999年,共举办了28 次世界博览会。 材料三 2010年,上海将举办世博会。2010年中国上海世 博会的主题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1851年英国能够举办第一届世博会的条件。(2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展品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2分) (3)20世纪下半期与上半期相比,世界博览会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可从举办地点变化趋势和博览会主题分析)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4分) (4)如果上海世博会设有“中国古代发明”和北京奥运会场馆科技成果展台,请你分别给设计一个简单的解说词(2分)。 解析:本题以世博会为线索考查经济发展史。第一问本质上是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及影响;第二问考问学生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期掌握和理解;第三问是考查具体世博会的发展,需要学生熟悉和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第四问是主观性比较强的题,给了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需要学生有广博的知识积累。 (1)(从19世纪中期英国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等方面状况分析条件)英国较早地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即成为“世界工厂”;拥有广大的殖民地;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较早。(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结合1915年,一战期间中国的政治状况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答题)原因: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重视开辟世界市场,参与国际交流;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3)举办国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博览会的类型由以综合性为主转变为以专业性为主;由部分有主题发展为每次博览会都有主题。(2分,答对两点给2分)反映: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1分)除关注科技发展外,越来越多地关心人类生存与发展、寻求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1分) (4)(重点围绕中国古代发明的世界意义和北京奥运会的理念去答题)答题指南:古代发明解说词围绕中国古代重大发明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说明;北京奥运场馆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方面说明(2分,此问具有开放性,鼓励答出新意)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别,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殖之;恶种而微弱者,天则剪覆之也。……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逮耳。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 ——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 材料二 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三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最上之改革着手”指的是什么,并分析 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其理由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理论对近代中 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中国的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概况。第一问要求学生会归纳和总结材料;第二问是对学生对孙中山民主追求要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第三问是对陈独秀和新文化运动的考查,难度不大但要细心;第四问要求学生会比较材料的共性,会从宏观上把握近代先进人物对历史的影响。 (1)方式:主张循序渐进的发展;进行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体制(2分) (2)指通过革命建立共和体制(1分) 原因:共和体制符合进化的公理;共和制是更加完备的政体。(1分)维新思想 已经被实践证明没有成功。(1分) (3)改进:变革思想或宣扬民主、科学。(1分) 理由:只有不断变革中国才能发展,否则必将落后于世界潮流;(1分)中国原有 的传统文化等都不可取。(1分) (4)基础:进化论思想(1分) 影响:成为近代救亡图存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根据和思想武器;促进了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历程。(1分) 29.(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二 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 材料三 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四 中曾根内阁(1982— 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史》 材料五 在我们的同盟不断发展并适应未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艾森豪威尔总统很久以前阐明的那种精神,即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奥巴马东京演讲(2009年11月)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到 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3分) (2)据材料三、四,概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美国对日本关系发展的轨迹。据此,你认为影响国家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分)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二战后的美日关系。回答本题时要求学生既紧密结合题中给定的材料,又能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考查二战后美日关系及其形成的原因;第二问考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第三问是对美日关系特点和轨迹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并且要求学生谈谈影响国家关系的因素。 (1)特征:美国控制(独占、独霸)日本(或日本依附于美国)。(1分) 原因:日本战败;美国遏制苏联、中国;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的需要;冷战。(2分) (2)变化:美日在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日本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分) 原因: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实力相对削弱。(2分) (3)轨迹:控制——竞争——伙伴。(2分) 主要因素:综合国力、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1分) 30.(10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北魏服饰变化 图二 北魏孝文帝出行图 材料二 日本岩仓使节团出访欧洲 日本早期火车站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两幅图片表明鲜卑族的服饰和礼仪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对北方社会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2分) (2)材料二中,日本岩仓使节团出访欧渊的背景是什么?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何内在联系?(4分) (3)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第一问考问学生通过历史图片来欣赏和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复试方面的变化及其影响;第二问是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和改革效果的考查;第三问是对两次改革的比较来找异同,需要学生仔细观察、认真理解。 (1)变化:鲜卑族逐渐汉化。(1分) 意义: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1分) (2)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2分) 内在联系:图二是图一的产物。日本明治维新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因而日本出现了早期的火车站。(或答日本早期火车站的出现是日本明治维新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产物)2分) (3)同:都学习先进文化;都促进社会的变革。(2分) 异:前者是学习国内先进文化,后者是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前者促进了北魏封建化进程,后者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2分) 31.(10分)【近代社会的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批准,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税,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8)议会之选举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材料二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热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请回答: (1)以上二部文献都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二部文献分别出自哪个国家及其斗争矛头分别指向什么?(2分) (2)以上二个文献,都对权利问题作出了种种规定,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试指出上述三段材料对权利问题的阐述是如何深入发展的。(4分) (3)试评价这二部文献在其本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进步性和局限性?(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美两国的民主思想的发展。第一问考查两部文献的主要斗争对象,实际上是对英美两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的考查;第二问是考查两部文献的内容和特点,要求学生熟悉它们和课本知识;第三问是考查两部文献颁行以后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1)英国:专制王权(1分) 美国:英国殖民统治(1分) (2)《权利法案》:限制王权(1分);《独立宣言》: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1分);即从强调如何限制王权(1分),到提出人享有哪些权利(1分), (3)《权利法案》:标志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1分),但它只是为议会活动提供了方便,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1分) 《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1分)但它承认了奴隶制,而且有权参与政治的只是少数人。(1分) 32.(10分)【20世纪的和平与战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 战争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被协约国用来向它们证明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结果,它引起了一场激烈、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文章和著作发表,还导致了一批批、总计达6万多份文件的出版;所有这些都促成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责。 ——阿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从战争爆发的背景的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说法是否得当,并请指出当初某些人宣扬这一说法学术以外的目的。(4分) 材料二 战争是人类不断反思的问题。英国画家尼维森以一战为题材的作品《光荣之 路》,阴暗的背景下画面上是尸体、漂落的帽子…… (2) 作品取名《光荣之路》有何寓意 ? (2分)一战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怎样的精 神创伤 ?(4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情况。第一问考查是对一战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的考查,要求学生会结合材料和课本所学知识综合的分析和归纳自己的观点;第二问是通 过文学作品考查一战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方面带来的影响。 (1)这种说法并不得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共同促成的。(1 分)从战争爆发的背景看: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完成工业革命以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变得空前激烈;②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随着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2分)学术以外的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用作向战败的同盟国索赔的理由(1分) (2)讽刺了统治阶级所鼓吹的“光荣”是对人们的欺骗,带来的是死亡和灾难。(2分)创伤: 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产生了怀疑,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4分) 33. (10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第4卷 材料二:满足农民有关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的愿望…农民在本地范围内自由支配余粮等 项要求。 ——列宁 材料三:“我们的机关实际上是从沙皇和资产阶级那里过来的机关”,“是资产阶级和沙皇制度的大杂烩”。 ——列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办法是什么?列宁为什么说“错了”?(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比较,在农业方面政策有何变化?有什么现实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在晚年对此进行怎样的理论探索?(3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评价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3分) 解析:本题是对历史人物列宁的考查。第一问要求学生会从材料中找出列宁的观点和主张;第二问 是对十月革命后列宁为了稳定国内秩序在经济方面做的探索的考查;第三问是考查列宁晚年的理论方面的贡献与努力;第四问考查学生学生对列宁的评价尤其是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 (1)方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分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苏俄形势,导致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危机。2分 (2)变化: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分 现实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巩固了工农联盟。2分 (3)在其晚年文章中作了关于改善国家机关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的论述。3分 (4)列宁是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其伟大之处是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俄国的国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表现了其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革命与理论探索精神。3分 试卷知识点结构框图: 题号 知识点 属于(必修第几册、选修I或选修II) 难易度 新颖度 1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 必修一 0.7 0.8 2 八国联军侵华 必修一 0.8 0.7 3 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必修一 0.7 0.8 4 新时期民主建设 必修一 0.7 0.8 5 新中国外交 必修一 0.7 0.6 6 古罗马法律 必修一 0.6 0.8 7 近代西方民主政体 必修一 0.6 0.7 8 俄国十月革命 必修一 0.8 0.8 9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必修一 0.7 0.6 10 古代手工业发展成就 必修二 0.6 0.8 11 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经济冲击 必修二 0.8 0.7 12 对外开放格局 必修二 0.7 0.8 13 近代服饰变化 必修二 0.7 0.8 14 工业革命 必修二 0.7 0.6 15 罗斯福新政 必修二 0.6 0.7 16 新经济政策 必修二 0.7 0.7 17 经济全球化 必修二 0.8 0.8 18 孔子的思想 必修三 0.7 0.8 19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必修三 0.6 0.7 20 中国古代书法演变 必修三 0.7 0.8 21 近代科技发展演变 必修三 0.8 0.7 22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必修三 0.7 0.8 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物 必修三 0.8 0.6 24 现代中国文艺 必修三 0.7 0.7 25 电视的发明和影响 必修三 0.7 0.8 26 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 必修一 0.7 0.6 27 世博会的发展演变 必修二 0.7 0.8 28 近代社会中国的民主政治思想 必修三 0.7 0.7 29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必修一 0.8 0.8 30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选修一 0.8 0.7 31 英美两国的民主思想 选修二 0.7 0.7 32 第一次世界大战 选修三 0.8 0.7 33 列宁 选修四 0.7 0.7 说明: 难度系数:0.6难 0.7中等 0.8容易 新颖度:0.6旧0.7中等 0.8新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