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杨绛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 ——杨绛 【人物档案】 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的《堂吉诃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中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80年代后,杨绛写一些散文、杂文、回忆短文,虽然都比较短小,但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和智慧。在92岁到百岁高龄之时,杨绛以她极富才华的笔触,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其中不仅仅用梦幻文学的方式讲述了钱锺书和钱瑗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游学欧洲以及建国后的种种往事。 一、杨绛事例 不看书,“一星期都白活了”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就在这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 父亲杨荫杭对杨绛特别钟爱,她排行老四,在前面三个姐姐中个头最矮,爱猫的父亲笑说:“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杨绛八岁回无锡、上海读小学,十二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从小学习好,但也个性顽皮,上课时姓马的老师讲“白马非马”的典故,她调皮回说:“不通不通,假如我说,‘马先生,非人也’,行吗?”闹得同学一片哄笑。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说完父女会心对笑。 “最贤的妻”,《围城》名句出自杨绛之手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被搬上荧幕前,导演黄蜀芹曾专门来征询夫妇俩。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电视剧果然名声大噪,一时在全国掀起热潮,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许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外柔内刚,“文革”时的磨难与风骨 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清洗厕所,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进来的女同志都大吃一惊。杨绛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倒也无人打扰。 形势越来越严峻,钱钟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这下群众炸窝了,身为“牛鬼蛇神”的杨绛,还敢贴小字报申辩!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当时文学所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只有杨绛在被逼问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时,她跺着脚,激动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金刚怒目”的一面,让许多人刮目相看,始知她不是一个娇弱的女人。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钱钟书担任干校通信员,每天他去邮电所取信的时候就会特意走菜园的东边,与她“菜园相会”。在翻译家叶廷芳的印象里,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而与杨绛一同下放的同伴回忆,“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说‘文革’对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其实十年文革,钱杨夫妇备受折磨,亲人离散: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而沉重的伤悲未把两人压垮,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古籍评论著作《管锥篇》,而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诃德》。 从干校回来八年后,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赞赏杨绛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峻,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不过,书出来后,却只能在柜台底下卖,丁玲甚至说,《班主任》是小学级的反共;《人到中年》是中学级;《干校六记》是大学级。 “最才的女”,创作翻译双高峰 求学时老师给杨绛的批语是“仙童好静”,在英才济济的东吴大学,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中英文俱佳的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东吴大学1928年英文级史、1929年中文级史,都由她“操刀”。她还喜欢音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大学期间,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时的夫人为师,学了一口后来清华教授梁宗岱称赞不已的法语。 求学清华时,一贯爱好文学的杨绛开始自己创作,备受任课教师朱自清的欣赏,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都是被他推荐至《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杨绛在清华没能拿到硕士学位,后陪钱钟书西方游学,也未攻读任何学位,但她一路旁听,一路自修,坐拥书城,遍读乔叟以降的英国文学,还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两人回到家中无事,便对坐读书,还常常一同背诗玩儿,发现如果两人同把诗句中的某一个字忘了,怎么凑也不合适,那个字准是全诗中最欠贴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钱钟书从昆明回上海后想写《围城》,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搞创作,闲时在陈麟瑞、李健吾等人的鼓动下,尝试写了部四幕剧《称心如意》。没想这位自称业余的剧坛新手“出手不凡”,第二年《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时“引来阵阵喝彩声”,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此后,杨绛又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讽刺幽默,流畅俏皮,颇有英式戏剧的风格。杨绛的父亲和姐妹一同去看了《弄真成假》,听到全场哄笑,问杨绛:“全是你编的?”她点头,父亲笑说:“憨哉!”1945年,夏衍看了杨绛的剧作,顿觉耳目一新,说:“你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杨绛!” 新中国建立后,知识分子普遍遭受冷板凳的待遇,翻译无疑更为“安全”。杨绛的翻译生涯最早追溯到清华读研时,一次钱钟书的老师叶公超请她到家里吃饭,饭后拿出本英文刊物,让杨绛译出其中一篇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她当时心想:莫非叶先生是要考考钱钟书的未婚妻?在此之前,她英文虽棒,也从未学过、做过翻译,但也只得硬着头皮“应考”。交稿时叶公超却连连称赞“很好”,推举发表到《新月》杂志。从此杨绛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翻译的道路。她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译稿历经“文革”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她应邀参加国宴。邓小平惊讶道:“《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此事一言难尽,杨绛忙于和西班牙皇室握手,无暇细谈,只好答非所问:“今年出版的。”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的杰出贡献。 写于1980年的《洗澡》,是杨绛迄今为止惟一一部长篇小说。“洗澡”是建国初“三反”运动中的专有名词,指的是知识分子需要对自己思想“肮脏”面彻底“清洗”,一部《洗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各类知识分子在运动期间的众生相。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走到人生边上,淡泊自在 从1994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中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钱钟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而时隔四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走到人生的边上,她愈战愈勇,唯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将于今年面世……这位百岁老人的意志和精力,让所有人惊叹! 这也是她一贯身心修养的成果。据杨绛的亲戚讲述,她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喜欢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还习惯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高龄后,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直到现在还能弯腰手碰到地面,腿脚也很灵活。 当然更多的秘诀来自内心的安宁与淡泊。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杨绛与钱钟书一样,出了名的不喜过生日,九十岁寿辰时,她就为逃避打扰,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近年仍笔耕不辍 2013年10月,文汇报副刊《笔会》刊登了杨绛先生新作《忆孩时(五则)》,五篇短文分别为《回忆我的母亲》《三姊姊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太先生》《五四运动》《张勋复辟》,文中重温了自己孩时的记忆。她说:"人生四苦:生、老、病、死,可是'生'有什么可怕呢?我至今该说我还没懂呢。" 【最好的纪念】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杨绛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钱锺书的作品整理出来,还把他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之后又将他们二人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使学生能无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钱、杨两位先生对受奖的学生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他们学成以后,有朝一日能以各种形式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好读书”奖学金2001年9月建立以来,由钱锺书、杨绛作品出版收入积累的资金目前已近200万元。随着《钱锺书手稿集》(四十多卷)《〈宋诗纪事〉补正》(十二册)《围城》英文版、汉英对照本的陆续出版,基金总额将相当可观。杨绛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晚年时光,做完这些之后,便开始着手写作女儿钱瑗未完成的《我们仨》——这些是杨绛先生对已逝亲人最好的纪念。 素材解读:凭借一腔爱的血液,凭借着一颗高贵的心灵,凭借着回报社会的赤子之心,杨绛在捐助中和出版亲人的作品中体味着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作为钱锺书先生的夫人、钱瑗教授的母亲,当两位最亲近的人相继离开后,杨绛忍着巨大的悲痛,继续完成女儿和丈夫的遗愿。杨绛以她的坚强与豁达所做出的一切,展示出她爱女之心、爱夫之切以及她美丽而高尚的人格,让我们感动和景仰。 【“坐”在人生边缘】 杨绛的内心非常安宁与淡泊,她在散文《隐身衣》中,直抒她和钱锺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也非常低调,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她的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在作家们纷纷忙于各地签售会时,读者却只有从一本本出版的书里瞥见杨绛的身影。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水泥地面,老旧样式的家具,始终安之若素。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杨绛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她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她坚持每天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后来年岁大了,就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 (素材解读)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我和谁都不争”,就是拥有这样淡泊名利之心,杨绛“坐”在人生边上,内心充满安宁与淡泊,过着自己想要的低调的生活,就这样,她度过了自己的百年岁月。 二、杨绛语录 105岁的杨绛先生送给年轻人的9句话 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4、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9、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我们仨》经典语录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2、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3、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4、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5、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6、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7、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8、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9、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10、“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11、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怎么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钟书百计劝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12、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13、神仙煮白石,吃了久远不饿,多没趣呀,他不羡慕。但他作诗却说“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方”。他在另一首诗里说:“鹅求四足鳖双裙”,我们却是从未吃过鹅和鳖。钟书笑我死心眼儿,作诗只是作诗而已。 14、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15、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16、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17、我和圆圆走在路上,一定搀着手;上了电车,总让她坐在我身上。圆圆已三四岁了,总说没坐过电车,我以为她不懂事。一次我抱她上了电车,坐下了,我说:“这不是电车吗?”她坐在我身上,勾着我脖子在我耳边悄悄地央求:“屁股坐。”她要自己贴身坐在车座上,那样才是坐电车。我这才明白她为什么从没坐过电车。 18、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19、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 20、两年不见,她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杨绛《将饮茶》经典语录 1、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杨绛《将饮茶》 2、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将饮茶》 3、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杨绛《将饮茶》 4、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将饮茶》 5、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杨绛《将饮茶》 6、我在中学背熟的古文“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还深深印在脑里。我既不能当医生治病救人,又不配当政治家治国安民,我只能就自己性情所近的途径,尽我的一份力。如今我看到自己幼而无知,老而无成当年却也曾那么严肃认真地要求自己,不禁愧汗自笑。不过这也足以证明:一个人没有经验,没有学问,没有天才,也会有要好向上的心——尽管有志无成。——杨绛《将饮茶》 7、所谓穷,无非是指不置办家产,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是没有保障的,不仅病不得,老不得,也没有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干自己喜欢或专长的事。——杨绛《将饮茶》 8、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光点儿的大小。——杨绛《将饮茶》 9、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将饮茶》 杨绛《洗澡》经典语录 1、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杨绛《洗澡》 2、“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杨绛《洗澡》 3、“假如说,人事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杨绛《洗澡》 4、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是如此。——杨绛《洗澡》 5、姚宓的眼睛亮了一亮,好像雷雨之夕,雷声未响,电光先照透了乌云。——杨绛《洗澡》 6、“我没有办法。我看这就是没有办法的事。丑人也许会承认自己丑,笨人也许会承认自己笨,可是,有谁会承认自己不好吗?——我指的不是做错了事‘不好’,我不指’过失和错误‘,我说得’不好‘就是’坏‘。谁都相信自己是好人!尽管有这点那点缺点或错误,本质是好人。认识到自己的不好是个很痛苦的过程。我猜想圣人苦修苦练,只从这点做起。一个人刻意修身求好,才会看到自己的不好。然后,出于羞愧,才会悔改。悔了未必就会改过来。要努力不懈,才会改得好一点……“——杨绛《洗澡》 7、“她的条件并不苛刻,只是很微妙。比如说,她要丈夫对她一片忠诚,依头顺脑,一切听她驾驭。他却不能是草包饭桶,至少,在台面上要摆得出,够得上资格。他又不能是招人钦慕的才子,也不能太年轻,太漂亮,最好是一般女人看不上的。他又得像精明主妇用的老妈子,最好身无背累,心无挂牵。”——杨绛《洗澡》 8、彦成忙说;”罗厚是个能干人,大有作为的。他有胆量,有识见,待人顶憨厚,我很喜欢他。“姚太太说:”他野头野脑,反正他自有主张。他可崇拜你呢!他想来不要人家做媒,总说他要娶个能和他打架的粗婆娘。最近,他舅妈来拜访以后,我问他粗婆娘找到没有,他说不找了,将来请许先生给他找个对象。“——杨绛《洗澡》 9、我国有句老话:”写字是出面宝”。凭你的字写得怎样,人家就断定你是何等人。在新中国,”发言”是”出面宝”。人家听了你的发言,就断定你是何等人。——杨绛《洗澡》 10、彦成摇摇头说:“我只是觉得这种“洗澡”没用——百糟蹋了水。”“认识到自己的不好是个很痛苦的过程。一个人可以修身求好,才会看到自己不好。然后,出于羞愧,才会悔改。悔了未必就会改过来。要努力不懈,才会改得好一点点。现在咱们是在运动的压力下,群众帮助咱们认识自己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没法抵赖了,只好承认。所谓自觉自愿是逼出来的。逼出来的是自觉自愿吗?”——杨绛《洗澡》 11、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杨绛《洗澡》 12、我向来以为自己是个随和的人,只是性情有点孤僻,常闷闷不乐,甚至怀疑自己有忧郁症,并且觉得自己从出世就是个错,一言一行,时候回想总觉得不当。我什么都错。为什么要有我这个人呢?——杨绛《洗澡》 杨绛《干校六记》经典语录 1、成天坐着学习,连“再教育”我们的“工人师父”们也腻味了。有一位二十二三岁的小“师父”嘀咕说:“我天天在炉前炼钢,并不觉得劳累,现在成天坐着,屁股也痛,脑袋也痛,浑身不得劲儿。”显然炼人比炼钢费事;“坐冷板凳”也是一项苦功夫。——杨绛《干校六记》 2、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的自己的一部分。——杨绛《干校六记》 3、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杨绛《干校六记》 4、可惜能用粗绳子缠捆保护的,只不过是木箱铁箱等粗重行李;这些木箱、铁箱,确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杨绛《干校六记》 5、再过几天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我们商量好:到那天两人要吃一顿寿面庆祝。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杨绛《干校六记》 6、我记得从前看见坐海船出洋的旅客,登上摆渡的小火轮,送行者就把许多彩色的纸带抛向小轮船;小船慢馒向大船开去,那一条条彩色的纸带先后迸断,岸上就拍手欢呼。也有人在欢呼声中落泪;迸断的彩带好似迸断的离情。这番送人上干校,车上的先遣队和车下送行的亲人,彼此间的离情假如看得见,就决不是彩色的,也不能一迸就断。——杨绛《干校六记》 7、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的一干二净。——杨绛《干校六记》 8、补了一条裤子,坐处象个布满经线纬线的地球仪,而且厚如龟壳。默存倒很欣赏,说好极了,穿上好比随身带着个座儿,随处都可以坐下。他说,不用筹备得太周全,只需等我也下去,就可以照看他。至于家人团聚,等几时阿圆和得一乡间落户,待他们迎养吧。——杨绛《干校六记》 8、我至少还欠一只手,只好用牙齿帮忙。我用细绳缚住粗绳头,用牙咬住,然后把一只床分三部分捆好,各件重复写上默存的名字。小小一只床分拆了几部,就好比兵荒马乱中的一家人,只怕一出家门就彼此失散,再聚不到一处去。据默存来信,那三部分重新团聚一处,确也害他好生寻找。——杨绛《干校六记》 9、在北京等待上干校的人,当然关心干校生活,常叫我讲些给他们听。大家最爱听的是何其芳同志吃鱼的故事。当地竭泽而渔,食堂改善伙食,有红烧鱼。其芳同志忙拿了自己的大漱口杯去买了一份;可是吃来味道很怪,愈吃愈怪。他捞起最大的一块想尝个究竟,一看原来是还未泡烂的药肥皂,落在漱口杯里没有拿掉。大家听完大笑,带着无限同情。他们也告诉我一个笑话,说钱钟书和丁××两位一级研究员,半天烧不开一锅炉水!——杨绛《干校六记》 10、在大的时代里,个人正如一叶扁舟,唯有随波逐流,偶尔的讽刺、同情,但人也只能平静地一步步走向坟墓而已。命运于此,并不是一个悲剧,不过是巨大的讽刺。——杨绛《干校六记》 11、默存得空就写家信;三言两语,断断续续,白天黑夜都写。这些信如果保留下来,如今重读该多么有趣!但更有价值的书信都毁掉了,又何惜那几封。——杨绛《干校六记》 杨绛其他经典语录 1、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 2、”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钱钟书与杨绛的一世情缘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杨绛 3、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杨绛 4、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 5、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杨绛 6、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杨绛 7、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得磕碰的。——杨绛 8、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杨绛 9、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杨绛 10、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杨绛 11、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杨绛 12、我是一个老人,尽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一个落队者,我没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现在的年轻人,男女结合的最最重要的是感情,是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和吸引,才能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才能两情相悦,门当户对以及其它,并不重要。——杨绛 13、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杨绛 14、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杨绛 15、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16、“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杨绛《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 17、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老王》 18、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隐身衣》 三、时评 杨绛病逝:向上之气润人于斯(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一时间,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开始转发着吊唁文字,杨绛先生病逝的消息传遍了朋友圈。新时代的媒介传播着亘古不变的主题,述说着这位百岁老人的独特魅力,以及她给世人带来的力量。 阅读的力量。人们所熟知的杨绛先生,直接来源于其在文化上的地位,作为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用几近百年的才学,演绎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涵养,用一部部的作品、一篇篇的文章,把国事、家事娓娓道来。平平淡淡的文字,传递着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温暖着越来越多的心灵。 品格的力量。命运曲折,塑造了杨绛先生传奇的一生,让众人敬仰的,是这一生中始终充盈的向上之气。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塑造了她坚韧的生活信念、从容的生活态度。我们看到,杨绛先生虽经历坎坷却无怨无悔,始终用向上的精神感染众人。 家庭的力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注重家庭,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点。杨绛先生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对家庭真挚隽永的感情,深深打动了成千上万读者。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人生终究脱不开老病兴灭,但如水的力量可以流淌远不止百年。这本人生大书,犹如与众人站在一起的木棉,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滋润斯人,更滋润着一代代后来人。在一份淡定从容的人生答卷里,以滴水穿石的力量,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 多学她的淡定从容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纪念 据人民日报李舫、发改委周南等多方消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凌晨逝世,终年105岁。(5月25日凤凰文化) 上高中时,我们学钱钟书的文章。老师提到了杨绛,特意指出要用杨绛先生。杨绛本是一女子,却被称作先生,这显示了人们对她的由衷敬意。 前几天,105岁的杨绛因轻度肺炎及肠梗阻抱病入院,有人谣传她离世。如今,杨绛先生在105岁的高龄驾鹤西去,到天国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团聚。人间少了杨绛,但人们也不必悲伤。对于杨绛而言,她只是回家了,“我们仨”在天堂团聚了。 每一个文化名人逝世,都会引起一阵文学热潮。虽然人们不应该在名人逝世这一天才去关注名人,但其实这也是对名人更深层次的爱戴。人们不希望太多的关注给名人造成心理上的负担。百岁老人杨绛,穿越了一个多世纪,如此长寿世所罕见。杨绛幸福的婚姻,淡定、从容的心态,或许是她得以长寿的原因。 今天,人们大都把杨绛成为钱钟书的夫人,却不知,当年,钱钟书曾被成为“杨绛的丈夫”。杨绛与钱钟书,这俩人有着让人羡慕的婚姻。然而,当时的他们门不当户不对,他们走到了一起,这在门第观念很强的当年不可想象。他们因为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走到了一起,志同道合的他们有很多的共同语言。那个时候,杨绛是大家闺秀,她从宽裕的娘家到寒素的钱家做媳妇,从一个大家闺秀到老妈子,她的角色转换完全是处于对钱钟书的爱。这份绵延日久的爱,对于今天在婚姻方面盲目追求房子、车子、票子的人,或许是很好的提醒。婚姻,重在思想上的门当户对,并非物质上的门当户对。 称杨绛为先生,是因为她的卓越成就。她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由她翻译的《唐· 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102岁出版《杨绛文集》。如此高的文学成就,在人们看来简直无法想象。也正因为此,在杨绛仙逝的消息传来时,朋友圈满是刷屏的文字。这说明,人们内心的文学热情并没有泯灭,缺少的是一个点燃文学热情的契机。 淡定、从容的杨绛,拿得起、放得下。步入老年的她,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然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继续着自己的文学旅程。她给人们留下了宝贵、丰富的精神遗产。她把生死看得很透,“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这份对于生死的淡定、从容,不是所有人都能具备的。 杨绛离世,人世间少了一个卓越的文学大家。我们不必太过悲伤,毕竟“我们仨”团聚了。对于公众而言,多读她的文学作品,多学她的淡定、从容,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纪念。 我们为什么怀念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25日凌晨在北京逝世。还有一个半月的7月17日,本是她105周岁生辰。杨绛去世前曾说过,不希望自己去世的消息成为新闻。如今,她的去世仍然成为公众瞩目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中人们纷纷表达对她的怀念之情,杨先生若泉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她是钱锺书夫人,是文学、翻译大家,是上世纪知识分子峥嵘年代的亲历者。有意思的是,作为一名百岁老人,杨绛的个人经历和她的只言片语,不但没有因为年龄的衰老在社会舆论场里被边缘化,没有在岁月的长河中被湮没,相反,却在社交媒体中广为流传。有人甚至用时髦的话语将其形容为“励志女神”。这说明,杨绛具有穿越时光的人格魅力和照耀现实的精神力量。 杨绛闪光的人格魅力,固然与其作为作家、翻译家的学术成就和专业水准有关,也与她“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智慧通达和人生信条有关。但是,其最大的人格魅力,在于她作为一位大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放弃对独立人格的捍卫,以及对清寒自持、高贵灵魂的追求。在战争年代,在日寇的淫威下,作为中国人她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在艰难岁月,她以巨大的勇气和韧性坚守信念,度过重重难关;在安详晚年,她仍然不改本色,低调俭朴、为人垂范。 这些,正是她作为知识分子离开人世后,获得人们广泛尊崇和怀念的缘由。 今天,当代文学的思想土壤本来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厚,物质生活条件也比杨绛当年的情况好得多,但遗憾的是,在学术界,能够做到像杨绛先生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沉下心来做学问、品行高洁做人的,却并不太多。相反,许多知识人陷入思想的浮躁和懒惰,忙于抢话筒、争地位,沽名钓誉,急功近利。来自高校和相关机构的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丑闻时有曝出,论资排辈、拉帮结派等不正之风,深受公众诟病。一些知识分子缺乏沉下心来研究和观察现实的定力,媚俗、媚权、媚钱。对照这样的现实,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愈显珍贵。 杨先生的思想和智慧,还体现在她的一些传世的人生箴言中,它们如珍珠一样闪耀。例如,“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尚在杨绛80岁寿诞时,夏衍曾为她题词:“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这一个题词,较好地概括了她淡泊名利、皓首穷经的精神品格。 真正的大知识分子,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精神和卓越的专业水准,以追求真理并坚持真理为己任,不屈从权威与俗见。即使外界急功近利,物欲熏天,仍能潜心治学,独立思考。诸如,屈原困境里赋《九歌》,司马迁忍辱中书《史记》……这些,正是鲁迅所称的“中国的脊梁”,值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珍惜。 杨先生去世了,外界所有的赞美或感叹,都和她的世界没有多少关系了。也许,这正是她所期待的状态。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她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不过,杨先生虽然去世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力量不会消逝,而仍然会、甚至长久地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 纪念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 杨绛写的是大历史,写法却极其个人化。借用钱锺书的说法,杨绛写的是“ 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但是后人要想理解历史,恰恰离不开这些小点缀、小穿插。 杨绛先生去世,朋友圈刷屏。有人说,突然间好像每个人都跟杨绛先生很熟。有人说,这样的嘈杂,杨绛不会喜欢。而最令人气愤的,莫过于几段与杨绛无干、冒用她的名义的鸡汤话大肆流传。 我们早已习惯纪念名人,却忘了如何纪念一个知识分子。我们知道如何歌颂一段传奇爱情,如何把格言做成图片供人转发,却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一个认真读书、思考、写字的人。 杨绛的身份是多重的,作家、翻译家、研究员,以及“钱锺书的妻子”。公众对逝去名人的纪念,本就各取一瓢饮。通俗地说,每个名人都注定“被消费”。处世平淡如杨绛者,即使对此感到不快,谅也不会深责。为一个知识分子找到合适的位置,与其说是公众的责任,不如说是其他知识分子的责任。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知识分子地位的尴尬并不是新鲜事,也无须埋怨商业大潮对知识尊严的侵蚀。杨绛最重要的两部原创作品《洗澡》和《干校六记》,写的就是知识分子艰难适应新环境的历史。从杨绛记录的年代开始,直到今天,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令人感怀深切。 孟子说“知人论世”,谈论知识分子更不能离开特定的时代背景。虽然杨绛常说自己只在“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但她的身上和笔下早已烙刻上深深的时代底色。 知识分子之所以有被纪念的必要,是因为我们相信知识的力量。用体力劳动改造知识分子的尝试,早已宣告失败。正在重新赢得共识的信念是,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超越思考、自由发言,对整个社会的安全运转是必不可少的。 杨绛写的是大历史,写法却极其个人化。借用钱锺书的说法,杨绛写的是“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但是后人要想理解历史,恰恰离不开这些小点缀、小穿插。因为历史从来不止是数据统计和大事记,人的感受与情感才是历史的血肉。 有人责怪杨绛没有利用自己晚年的身份,更直接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杨绛确实很少有金刚怒目的时候,这与她恬淡避世的性情有关。但首先要知道,杨绛从未放弃对社会的关心之责,比如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10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捐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以资助困难学生。 还要知道,知识分子并非活动家,知识分子和每个人一样,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杨绛之为杨绛,并没有妨碍他人成为自己。每个人不能因为自己的立场、观点而苛责别人应当去成为某种人,更不能以此作为评价一个知识分子的标准。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杨绛早已成为一道文化景观,然而景观往往遮蔽真义。如果粗暴地将杨绛简化成一个标签、一个传奇,那是对知识尊严的亵渎。斯人已逝,有必要以知识分子的身份纪念这位百岁老人。 与杨绛先生榷:年轻人的有所争和有所不争 从民国走过来的普通人不多了,从民国走过来的知识分子更寥寥无几,而今便有人因杨绛的去世,而悲痛欲绝地说:“最后一位被称作先生的女性离去了”,这种悲鸣我是觉得有点过了。当然,我还是要称杨绛一声先生的,杨绛先生从女性的角度来说,无疑是写文的男人追求的最佳红颜,而她坎坷的一生,我是没有资格评价的,但我作为一名年轻人,还是想和杨绛先生商榷一个问题,我们年轻人到底应该什么都不争?还是有所争有所不争? 杨绛的离去,引发了三个议题,第一,先生不仅仅指男人,德高望重的女性也被成为先生。第二,《唐吉可德》可以不看,《洗澡》必须一览。第三,杨绛生前劝慰年轻人的九句话,其中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唐吉可德》再荒谬,那也只是一个虚构出来的荒谬,而《洗澡》再短小,所记录的也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历史。这与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历史地位是一样的,这本书再荒淫,但写的也都是曾经赤裸裸的事实,否则我们追忆一个良知写文人是在追忆什么?除却思想上的洗涤、灵魂上的启蒙,再有就是对历史有自己一套可以被后人所读到的记录方式。 我敬佩杨绛先生可以记录那段历史,但还是要就杨绛劝慰年轻人的话做一个商榷。我很同意杨绛说的:“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这句话,与《遥远的救世主》里那句:“在这个黑白颠倒的社会,最难的不是出人头地,最难的恰恰是不出人头地”很相似。这两句话都有着返璞归真的本质,就像我们的家长们,从小就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的让孩子成为解题高手,但当孩子进入社会后,一个月所赚寥寥无几的工资,家长们又会埋怨,养这么大,教育这么多年,最后指望不上养老,有什么用呢? 解题高手本来就不掌握这个社会的文化密码,成为打工者确实是很自然的一件事。现如今,但凡是可以通过文化密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启示,带来方便的人,大多是不把学习当做解题比赛,而是将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去体验,并且不会丢掉自己喜欢的兴趣,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转化到“观念改变命运”的一个过程,可惜这是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大多数孩子都被家长剪断了飞翔的翅膀。我们看看杨绛的女儿,杨绛在看书的时候,她的女儿也会乖乖的跟着看书,不需要去督促,不需要去强硬的将孩子按进书海。你不逼自己成为这个社会上高高在上的人,你自然不会产生太多卑鄙的手段,而这种卑鄙的手段,是钱理群看到中国教育时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人生真的会好吗?我保持一种怀疑,同时也对我们民族的未来保持怀疑。 杨绛的另一句话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教年轻人不争,我觉得有所不妥。年轻人的不争应该是不屑于闯进毫无监督的官场,因为进入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再纯真的年轻人都会变得粗鄙,再天真的年轻人都会变成复杂,再简朴的生活都会变得奢华,至于高贵的灵魂更是无处寻觅。这个不争我是支持的,但大多数家长们是不支持的,他们会认为这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反正贪字天下,多自己的孩子不多,少了却也觉得少,这是社会的一个畸形“共识”,很可怕,也很可悲。 那么年轻人该争什么?我认为应该是一个正常的社会,正常到权力必须受公民监督,否则我们不知道它哪天一旦疯狂起来,再让更多的人饱尝杨绛曾经所受过的苦难,我们的民族再也背负不起这样的灾难,我们每一位国人再也都经受不起这样的灾难。 我想与杨绛先生榷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有所争有所不争,其关键点就在这里,我们不希望再看到有谁将来再去写类似《洗澡》这样的文字,我们希望,我们的国家专注于未来,专注于文明,让文字记录者们可以探索世界,探索世界的奥秘,掌握世界的密码,前提是,这个国家的文化是自由的,是独立的,是不需要被钳制的,它不会产生暴虐思维,它只会产生更加多元化的思维碰撞,用古人的话说即“和而不同”。 古人云:人死为大。我认为这个理论是荒谬的,一个人的生死是否为大,前提是他不是死于人祸,不是死于冤情,那么他正常的死是否为大,就在于他对活着的人有怎样的启迪?我们不要只看着一个女先生的离去,我们应该看看她的离去对我们思维是否有更多的启迪,我们现在还远没有达到安逸的只做悼念,而不用去思考的地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真正的先生,最终走向每一个人都能是一位可以思考的先生时代。 杨绛先生走了,“我们仨”走了,喧嚣的世间再无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李光满|文 2016年5月25日,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逝世,这位被人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先生最后的话是:等她火化了再向外宣布她去世的消息。她一定是担心太多的人世喧嚣会让她无法在天堂与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团聚,因此她不需要世间如潮般的赞誉,而是平静地离开人世,独自去寻找丈夫和女儿。 在我的印象中,尊称女士为先生的少之又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用“先生”一词来称呼一位杰出女士带有更崇高的敬意。然而杨绛却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名人,是什么家,是什么大师,“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她只是要一个人安静地呆在家中,伏案在书斋中,整理钱钟书留下的数万页书稿,写下自己生命中最留恋的“我们仨”的生活,没有人的内心比她的内心更淡定和从容,也没有人比她更安静,虽活到了人生的边缘,却写出了一部又一部充满童心稚气和厚重情感的作品,完成了对钱钟书海量手稿的整理,她安静地离开人世,人们惊讶地发现,105岁的杨绛的离世令所有人感到痛惜,受到了所有人的尊崇,平静地在书斋中享受生命的她去世后享誉之隆举世少有,这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女先生地离世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失落,似乎随着她的离去,世间再无人愿意独守书斋,摒弃一切人世的嘈杂与诱惑,安静地写作和研究学问。 钱钟书和杨绛一生所经历的磨难与痛苦不比我们任何人少,可他们一直都精心守护着“我们仨”之家,沉浸于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与所有文化人一样经受着精神改造的漂洗和淬火,可他们在难以想像的恶劣环境中写出了一部又一部著作,攀上了人生和事业的巅峰,然后安静地离开人世,似乎他们只是为读书而来,为研究而来,为写作而来,正因为杨绛身上有着包容与大度,有着童稚与天真,她才保持了钱钟书天性中的天真、淘气和痴气,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诱惑他们去选择喧闹的生活,“我们仨”变成了世间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也成了最成功的人生追求,不惧生活在人生的边缘,不惧独自守候在书斋里,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内心,因此他们终成大师。 世上之所以再无杨绛,也再无钱钟书,更无“我们仨”,是因为这个世界已经腐朽了,这个社会已经死了,不仅仅是嘈杂,也不仅仅是贪婪,更不仅仅是浮躁,而是人心已经变质,思想已经受潮,内心已经枯萎,情感已经干涸。因此钱钟书之后,杨绛之后,“我们仨”之后,再无天真、痴气和淘气,只有物欲横流,思想如墓地般阴冷,情感如雾霾般肮脏。 先生走了,大师的时代也就走了,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对于书斋的坚守与留念,对于学问的执着与考究,谁来承接?谁来传续? 世间已无“我们仨”,但愿“我们仨”在天堂欢聚,继续享受天伦之乐,钱钟书继续做学问,杨绛继续做贤妻和才女,钱瑗继续做他们的乖乖女,天堂的书斋里,有的是安静和甜蜜,有的是岁月和时光,只是我们在人世再也听不到他们的消息,不免怅然,也不免挂念。 杨绛走了,留下一个喧嚣的世界,我们茫然地行走,不知书斋为何物,不知内心在何方,不知思想的价值,不知文字的力量,杨绛在,我们便会感到那个安静做学问的时代还在,杨绛走了,我们便会感到那个安静做学问的时代也随之而去了,真是白云悠悠,黄鹤杳然。 杨绛走了,杨绛先生也走了,“我们仨”都走了,我们只能祝愿:一路走好! 四、人物传记阅读 杨绛和他的父亲孙莲莲 杨绛,原名扬季康,江苏无锡人。除了作为钱钟书夫人为人所熟知外,她本人更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著名学者。李健吾评价她“不是那种飞扬躁厉的作家”,而是有着“缄默的智慧”的,有着静默恬退的睿智和微笑这观的态度。她的父亲扬荫杭,是江苏最早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他表面看起来凝重有威,因而孩子们都怕他。但他却从不打骂孩子,如果有人不乖,他只会叫急,喊妻子过来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所以孩子们怕虽怕,却都喜欢和父亲亲近。钱钟书初见他时未免有点害怕,但接触久了,即摸出其“望之俨然,接之也温”的性子。 杨绛的父亲有时也很严肃。那年杨绛16岁,正在振华女中的高中部读书。那时北伐战争已经胜利,学生运动很多,常要游行开群众大会等。一次学生会要各校学生上街宣传——就是拿一条板凳,站上去向街上的行人演讲。杨绛也被推选去参加。但她却担心自己的个头小,一看急就涨红了脸。而且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男子又专爱欺负女孩子。她怕自己一站上板凳,就会被人看猴儿似的拢上来看,不会有什么人正儿八经地听演讲。不过,女学生只要说“家里不赞成”,就可以豁免.许多旧家庭里的大小姐就这样推掉了。她于是周末回家向父亲求救,问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父亲却一口拒绝,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档。”扬绛说:“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父亲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在你。” 并告诉她,自己从前做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又一次张勋不知打败了哪个军阀胜利入京.江苏省的士绅联名登报拥护欢迎。他的下属擅自把他的名字也列入了欢迎者的名单,以为名字见了报,他即使不愿意也只好罢了,但他坚持“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立即在报上登了一条大字的“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他对女儿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co savNo!敢吗?”扬绛第二天到了学校,坚持说:“我不赞成,我不去!”为此还挨了老师狠狠的批评。虽然这并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目标,只是一个脸皮薄、爱面子的女孩子不肯上街去出丑,但父亲的做法在杨绛G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杨绎的学业,父亲并不多加干涉,而是放手让她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父亲钻研的音韵学,常常把某字的平仄拿出来考她。杨绛在高中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却也不急着教,只让女儿涵咏体味.还安慰她:“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有一天她果然四声都能分辨了。父亲晚上常踱过廊前,敲窗考她某字读什么声。女儿考对了,父亲高兴而笑。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呜”。杨绛只要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她的书桌上,即使有时他得爬梯到书橱高处去拿;但假如她长期放着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父亲把书收走了,这就等于是父亲的谴责,无言的批评。杨绛喜欢读诗词小说,对父亲枯燥的音韵学“合口呼”“撮扣呼”之类不感兴趣。父亲也不强迫女儿学他的一套,还为她买来最喜欢的书籍。杨绛上大学分文理科的时候,因为各门功课都平均发展,所以为选专业一事颇费了一番踌躇。老师们推荐她报理科,她回家去问父亲拿主张:“我该学什么呢?”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于是,杨绛终于不顾老师们的惋惜和劝导,选择了她喜欢的文科。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扬绛因此感觉到自己似乎已升做父亲的朋友了。杨绛是个贴心的女儿,每天早饭后,她总要给父亲泡一碗酽酽的盖碗茶。父亲饭后,她也要给父亲削个水果,或是给父亲剥风干栗子、山核桃等干果。中午饭后,她非常懂事地带弟弟妹妹一哄而散,让父亲歇午。一次父亲叫住她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她就陪在父亲旁边看书。父女俩的感情就是这样平淡而深厚。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父亲突然在苏州因中风去世。1983年,杨绛在《当代》双月刊上发表了散文《回忆我的父亲》,记录了和父亲一起生活过的点点滴滴,在那平静恬淡的娓娓道来中寄托了女儿对父亲真挚的情感和深切的怀念。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语言恬淡质朴,一如杨绛父女间的情感,同时选材也很典型精当,在简单平实的陈述与描写中表现了杨绛与其父亲之间平淡而深厚的感情。 B.在女中读书的时候,杨绛虽然很自信,但她也不愿意去街上进行演讲,因为虽然当时人们的封建思想意识已经淡薄,但社会风气非常不好。 C.杨绛父亲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很赞同孔子的观点态度,但他早年留学日本和美国的经历对他教育子女的方式也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D.杨绛父亲对女儿讲述他任江苏高等审判厅厅长时的往事,是为了体现其政治立场方面的严谨,在极小的事情上也要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的态度。 E.从文章记述看杨绛之所以成为作家、著名学者,离不开她少女时期家庭生活的熏陶,特别是她的父亲对她的谆谆教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2.钱钟书觉得杨绛父亲“望之俨然,接之也温”,请问文中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杨老先生“温”的性格特点。(6分) 3.文章在表现杨绛与其父亲的时候都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6分) 4.杨绛父亲教育子女的做法具有怎样的特点,其中哪一点你觉得对现实中存在的子女教育问题最有启示,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有人赞她是著 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回顾杨绛先生的百年一生,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默默当着“钱办主任”。 低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傲。黄永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披露: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钱钟书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来人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 1958年,杨绛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在这一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因为翻译《堂·吉诃德》,1986年10月,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她的译本至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B.文章开头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眼前。 C.文章写拒绝别 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 D.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E.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6.文章在写杨绛文学上成就时为什么要写杨绛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事?(6分) 7.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6分) 8.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BD(B杨绛当年不很自信,“封建思想意识淡薄”也不当;D中杨绛父亲是为了表明自己“名与器不能假人”的观点;答对1项给2分,全答对给满分) 2.①从不打骂孩子②对于杨绛当年不想参加演讲这样的严肃问题他也是耐心教育③对音韵学的教授也不着急,让女儿慢慢体味④对女儿没有读他找出的书的责备方式⑤与女儿朋友式的对话⑥不强迫女儿做不感兴趣的事(写出1点得1分) 3.侧面描写的手法,李健吾对杨绛的评价,钱钟书对杨绛父亲的感觉;语言描写,文中多处对人物对话进行了描写;行为描写,杨绛父亲爬梯到高处为女儿找书;细节描写,杨绛为父亲削水果,剥干果。(写出3种并有适当分析得6分) 4.①注意培养女儿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②放手让女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③对杨绛的读书习惯进行引导④与女儿进行朋友式的交流与沟通(写出3点得3分)结合现实中存在问题2分,能说出杨绛父亲教育女儿做法的作用与意义3分。就哪一点分析评价都可以,只要自圆其说。 5.AD [B项,“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眼前”说法错误。C 项,此事反映出杨绛愿为丈夫分担解忧,并不反映其“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E项,“以真挚动人的情感”“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由衷敬仰”表达错误。] 6.①突出杨绛在文学道路上的执著和上进的精神;②突出作为一名作家对读者负责的态度;③由于《堂·吉诃德》影响巨大从而突出其文学上的成就。 7.简朴的生活表现在:①生活低调,不张扬自我,希望人们把自己忘记。②不喜交际应酬,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高贵的灵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低调生活,自己有突出的文学成就却不愿显露,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②奉献爱心,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③美德高洁,无论在家庭诸事中还是国难中能够“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8.同意这种观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含忍生活,能够磨练心志,让自己的心灵自由,保其天真情怀;②含忍能够保护自我,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自由;③含忍能够磨砺自我,奋发有为,这样才能够重获新生,获得自由。 不同意这种观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含忍生活,压抑自我,束缚个性;②含忍生活,往往被人误解为孤芳自赏,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没有自由;③长时间的隐忍,看不到希望,容易让人丧失斗志,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