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制度流变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制度流变3

‎04 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制度流变”‎ 一、“制度流变”的概念分析 ‎《读史方法纪要(6)——明晰制度流变》文中写道:制度,不同于行为,非一时之兴 起,实经久之常制。任何一项足以在史书留名的制度,都是曾经连贯地影响数个世代的因素,‎ 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足以串起众多史实散珠的绝佳背景性线索,而这个线索还是“自然”‎ 生长在历史时期的产物。换言之,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流动变化着的制度,反映的是整个时代 的诉求,是人群中不同性情动机交错影响的直接产物。分析制度,便是分析整个时代不同阶 层与群体间相互角力的锁钥,自然能够把握某一段历史的核心要害。‎ 具体到中国历史这一几乎以权力斗争与制度流变为纲的历史维度,官制、选官制、田 制、兵制、币制、行政区划、天文历法等制度大类项下的小类目都是掌握任何一个时代流变 所不可不细究、不可不把握的线索。‎ 如何在高考复习中把握制度的流变呢? 汪儒斌老师在《复习教学怎样对待制度史内容 碎片化问题》中指出,“考镜源流”现已泛指对事物的源头和发展过程进行考察,这对我们 的高三制度史复习有很大的启示。一种制度往往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流变的过程,课程标 准也对相关流变过程有要求,如必修一中就有“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等要求。‎ 但制度史的流变过程或者过于复杂、艰深,或者限于教科书编写的体例、容量,往往难以完 整体现,通常是呈现几个截面,形成一个个片段的集合。怎样对待制度史内容碎片化问题,‎ 汪儒斌提出两个思路: 第一,梳理制度史之演变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第二,针对性地解决 问题以完善知识结构。‎ 范红军在《“历史变异”高考命题立意与时序教学策略——以 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 I 试题为例》提出,“历史变异”命题立意的理论基础是变异史观与历史求异思维 ‎1.变异史观。在中国史学史上,自先秦至今,历史变异史观一以贯之,不断完善和强化。‎ ‎《周易·系辞下》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中国古代变异史观的思想渊源。‎ 司马迁的《史记》明确提出“通古今之变”的撰述宗旨。‎ 近代以降,梁启超、钱穆等史学大家对于历史变异史观高度重视。梁启超指出:“上下 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钱穆的历史变异史观非常系统,他认为:“历史必然有其变异 性。历史常在变动中进展。没有变,不成为历史。”“研究历史,首当注意变。”“这一时期的 ‎‎ 历史和前一时期不同,其前后之相异处即是变。”研究历史之变,亦宜分辨其所变之大与小。”‎ ‎2.历史求异思维。在历史思维研究过程中,赵恒烈提出了历史思维的三时态。他认为,‎ 对于同一历史,人们的历史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同。这些不同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 时态。“第一时态是同时代人的看法,可称为共时态思维;第二时态是后来人的看法,可称 之谓昔时态思维;第三时态是现代人的看法,可称之谓即时态思维。”三个时态的不同历史 思维,鲜明体现了历史思维因时而变的特点,也是历史求异思维的具体表现。‎ 毛经文老师在《基于长时段大时代的主题式命题》一文中指出,“高考试题从关注时间 点走向关注长时段与大时代,主要是利用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将历史现象置于某一知识 系统中,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多层次和多视角的考察”, 要求考生不仅要看到个别的历史 现象,更要关注全局与整体,以及历史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现将全国卷试题关于“制度 流变”或“制度异变”的命题用语整理如下,希冀对 2018 届高三备考有所启示。‎ 二、高考命题分析 ‎1. 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 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 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 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3. 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 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 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 ‎)‎ ‎‎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4.(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 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 中后期(‎ ‎‎ ‎)‎‎“‎ ‎“‎ ‎( “‎ ‎(‎ ‎“‎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 编撰:黄凌 ‎5. 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 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 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6. 2011·海南单科·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 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 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复 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 C.复兴汉唐制度 ‎‎ ‎)‎ ‎‎ B.继承华夏传统 D.回归周朝典制 ‎7.(2014·海南高考·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 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答案解析】‎ ‎1.【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 ‎【解析】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故 A项错误;萧何入秦,收拾文书”‎ 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 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 B项正确;‎ 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 C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 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 D项错误。‎ ‎【答案】B ‎2.【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地方吏治 ‎【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 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 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 关系的变化,故 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 ‎( “‎ ‎( “‎ ‎“‎ ‎“‎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 ‎‎ 编撰:黄凌 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 C项错误;D项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 D项错误。‎ ‎【答案】A ‎3.【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题干中的“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 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B项正确;ACD项题干都无从反映。‎ ‎【答案】B ‎4.【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 ‎【解析】试题要求考生明确明初与后期中央权力变化和转移的脉络。前期,宦官不得干 政,禁其读书是最直接的方法。明中后期,出于对外廷官员的不信任,皇帝便利用宦官 对其实行制衡,而这也对宦官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间接促进了宫廷中宦官教 育的发展。宦官识字的情况逐渐制度化,他们干政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的存在,只 能说明这一时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了异变,即由原来的皇帝与外廷直接发生关系,转变 到宦官可以票拟,进而再转入外廷。因此 A选项是正确的。虽然宦官有票拟权,但是 并不能代替皇帝进行决策,B选项不正确。同时内阁依然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议政机构,‎ 宦官并未真正掌握决策权力,C、D选项均不正确。。‎ ‎【答案】A ‎5. 解析】从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和国家的分裂战乱可以排除 A。中央 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排除 B。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 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 D。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 护皇帝的特权。‎ ‎【答案】C ‎6.【解析】对于朱元璋来说,他认为元朝破坏了汉族的礼仪文化,即“圣道”,所以建国之 初要恢复儒家文化,因此,朱元璋所说的“先王”不是建立元朝的蒙古人,而应该是与 他一样的汉族皇帝,是在明之前的汉族政权,因此,选项 A可以排除;题干表明在明朝 实行的是郡县制,“令郡县皆立学”,因此选项 D的周朝典制也可排除;题干要求选从实 质上来理解,C项是具体朝代制度,排除 C,华夏传统指汉族的农耕文明、政治制度和 文化传统等,所以实质是继承华夏传统,故本题选 B。‎ ‎【答案】B ‎7.【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 ‎‎ 编撰:黄凌 ‎【解析】材料反映是中央权力机构演变,“清朝前期以武立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A项 错误;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只是有的时候并不经过六部,故 B项错误;清朝贵 族特权不是在削弱,而是在加强,故 C项错误;“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 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 D项正确。‎ ‎【答案】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