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高考文言语段虚词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趣味高考文言语段虚词练习

趣味高考文言语段虚词练习 上传: 付海英     更新时间:2012-5-16 14:06:52‎ ‎ ‎ 文言虚词练习(一)‎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 ‎ 答案: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倒装)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 ‎ 文言虚词练习(二)‎ 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 ‎ 答案:1、 代词,可译为他2、 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 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 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 代词,可译为其中9、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 ‎ 文言虚词练习(三)‎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 ‎ 答案:1、 名词,可译为原因2、 动词,可译为认为3、 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4、 介词,可译为把5、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6、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 ‎ ‎ 文言虚词练习(四)‎ 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 ‎ ‎ ‎1、 介词,可译为因为2、 动词,可译为是3、 介词,可译为对、向4、 介词,可译为被5、 动词,可译为作为6、 动词,可译为做7、 介词,可译为为了8、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9、 介词,可译为替10、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 ‎ ‎ ‎ 文言虚词练习(五)‎ 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答案1、 介词,可译为根据2、 动词,可译为沿袭3、 名词,可译为原因4、 介词,可译为趁着5、 副或连,可译为于是6、 介词,可译为凭借7、 介词,可译为经由8、 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9、 介词,可译为因为10、连词,可译为因为 ‎ ‎ 文言虚词练习(六)‎ 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 ‎ 答案:1、连词、暂且, 2、连词,而且、表递进。3、副词,将要4、连词。和,表并列5、副词  尚且 ‎ ‎ 文言虚词练习(七)‎ 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 ‎ 答案: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 代词,可译为你的3、 副词,相当于是 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 副词,可译为才 ‎ ‎ 文言虚词练习(八)‎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 ‎ 答案:1、 连词,并列关系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 连词,递进关系5、 连词,修饰关系6、 连词,承接关系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 ‎ 文言虚词练习(九)‎ 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 ‎ 答案:1、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2、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3、 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4、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5、 副词,可译为多么6、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7、 可译为凭什么8、 可译为怎么样 ‎ ‎ 文言虚词练习(十)‎ 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 ‎ 答案:1、 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2、 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3、 兼词,“于”+“何”,可译为在哪里4、 句末语气助词,不译5、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6、 句末语助,可译为呢7、 代词,可译为他们 ‎ ‎ 文言虚词练习(十一)‎ 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 ‎ 答案:1、 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2、 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3、 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4、 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5、 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 ‎ 文言虚词练习(十二)‎ 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 ‎ 答案: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 相当于“于”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 助词,词尾,不译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 ‎ 文言虚词练习(十三)‎ 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 ‎ 答案:1、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2、 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3、 动词,可译为像,如,及4、 代词,可译为你5、 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6、 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 ‎ 文言虚词练习(十四)‎ 判断“”在文中的意义。‎ ‎“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答案:1、可译为……的原因2、表示被动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6、可译为用来……‎ ‎ ‎ 文言虚词练习(十五)‎ 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 ‎ ‎ 答案:1、 助词,动词词头2、 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3、 介词,可译为到4、 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5、 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6、 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7、 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8、 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9、 于:介词,可译为在  是:代词,可译为这,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 ‎ 文言虚词练习(十六)‎ 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 ‎ 答案:1、 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2、 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3、 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 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5、 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6、 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 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 ‎ 文言虚词练习(十七)‎ 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 ‎ 答案:1、 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 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3、 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 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5、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 ‎ 文言虚词练习(十八)‎ 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答案:1、 动词,可译为赞许2、 动词,可译为给予3、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4、 介词,可译为和5、 动词,可译为对付6、 动词,可译为参与7、 动词,可译为结交8、 动词,可译为帮助9、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 ‎ ‎ ‎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精编 近年广东语文高考文言虚词考查汇总 年份 考查词语 考纲18个虚词 ‎2010‎ 之、为、所、于 而2、何、乎、乃1、其1、且1、若、所2、为1、焉、也、以5、因2、于3、与2、则、者、之2‎ ‎2009‎ 其、之、以、乃 ‎2008‎ 因、与、以、于 ‎2007‎ 而、以、所、于 ‎2006‎ 以、因、乃、为 ‎2005‎ 与、且、以、而 ‎ ‎ ‎(一)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①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②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④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⑤而思也。三思⑥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⑦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⑧而。‎ ‎ ‎ ‎ ‎ 答案:‎ ‎①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 ‎②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③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④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⑤连词,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 ‎⑥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而------常见用法: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8种关系: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目的。‎ ‎(特别关注)1.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例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特别关注)2.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 ‎(特别关注)3. 表示目的关系。例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 ‎ ‎(二)何 ‎“徐公①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②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③何也?其所据④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⑤何其大也!然⑥何人能忘情耶?⑦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⑧何如?‎ ‎ ‎ ‎ ‎ 答案:‎ ‎①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 ‎②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 ‎③疑问代词,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 ‎④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什么”;‎ ‎⑤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⑥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什么”;‎ ‎⑦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什么”;‎ ‎⑧何如,固定结构,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怎么样”。奈何(为什么)、若何(怎么办)‎ 何------常见用法:用作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前置宾语,翻译时,“何”要后置,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特别关注)1.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特别关注)2.用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句: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 ‎(三)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①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②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疑③乎是,问其故,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④乎蛇者⑤乎!而王胡为⑥乎如此好乐?若恢恢⑦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⑧乎?‎ ‎ ‎ ‎ ‎ 答案:‎ ‎①语气助词,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②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③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对”“对于”;‎ ‎④介词,可译为“比”;‎ ‎⑤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⑥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不译;‎ ‎⑦助词,形容词词尾,不译;‎ ‎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乎------常见用法: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特别关注)1.置于句末,用作语气助词。例句: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特别关注)2.形容词词尾,翻译为“……的样子”。 例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特别关注)3.置于句中,用作停顿,表示舒缓语气。例句: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 ‎ ‎(四)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①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②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③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④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⑤乃不得已而谢。‎ ‎ ‎ ‎ ‎ 答案:‎ ‎①副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 ‎②代词,可译为“你的”;‎ ‎③副词,表判断语气,相当于“是”;‎ ‎④副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竟然”“却”;‎ ‎⑤副词,表条件关系,可译为“才”。‎ 乃------常见用法:用作副词,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就”等。例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特别关注)1.用作副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特别关注)2.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特别关注)3.用在判断句中,加强判断语气,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特别关注)4.用作副词,表示条件关系,可译为“才”。 例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 ‎(五)其 人言,蔺相如徒以①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②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③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④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⑤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⑥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⑦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⑧其一二。⑨其是耶,其非耶?⑩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⑾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⑿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 ‎ ‎ ‎ 答案:‎ ‎①代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代词性短语之前,可译为“他的”;‎ ‎②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他”,;‎ ‎③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④副词,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 ‎⑤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 ‎⑥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⑦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⑧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可译为“其中的”;‎ ‎⑨连词,放在句首,形成“其……其”结构,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⑩连词,放在句首,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⑾助词,补足音节,可不译;(此点少见,可忽略)‎ ‎⑿代词,可译为“自己”。‎ 其------常见用法:用作代词(人称代词——尤其注意“自己/我”的含义,指示代词)。‎ ‎(特别关注)1.语气助词。‎ ‎①祈使语气,相当于“必须”、“一定”。 例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②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④婉商(婉转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例句: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特别关注)2.用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句: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特别关注)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 ‎ ‎(六)且 ‎“存者①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②且委政非人。则李唐③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④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⑤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 ‎ ‎ ‎ 答案:‎ ‎①副词,可译为“暂且”;‎ ‎②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③副词,可译为“将要”;‎ ‎④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 ‎⑤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 且(特别关注)1.用作连词。 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句: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特别关注)2.让步关系,尚且,还。例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特别关注)3.并列关系:又,既……又……,一面……,一面……。例句: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特别关注)4.用作副词。‎ 例句: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将要。)‎ 例句: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暂且,姑且。)‎ ‎ ‎ ‎(七)若 ‎“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②若人之思,③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④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⑤若龙之一爪也。‎ ‎⑥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 ‎ ‎ ‎ 答案:‎ ‎①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②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样”“这”“如此”;‎ ‎③动词,可译为“像”“如”“及”;‎ ‎④代词,可译为“你”;‎ ‎⑤连词,表选择关系,可译为“或”;‎ ‎⑥固定结构“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可译为“要说那”“像那”。‎ 若------常见用法:①动词(像,好像/及、比得上)。②连词。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特别关注)用作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翻译为“你”。 例句: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 ‎ ‎(八)所 ‎“吾①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此言足使之为天下②所钦。居室数③所,室内十丈④所,锦衣玉食,威著天下,然能如此,岂他人可及?观其行,察其言,知此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⑤所,不宜有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⑥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 ‎ ‎ ‎ 答案:‎ ‎①“所以”连用,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②“为……所……”,表示被动 ‎③名词,可译为“座”“套”‎ ‎④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可译为“大约”;‎ ‎⑤名词,可译为“处所”;‎ ‎⑥“所以”连用,表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等。‎ 所------常见用法:名词,处所,地方。表约数。‎ ‎(特别关注)1.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例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特别关注)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固定格式,表示被动。例句:(侯)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 ‎ ‎(九)为 ‎“天行有常,不①为尧存,不为桀亡。”此②为至理,当③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④为巫所惑。巫者,以诡⑤为业,其所⑥为皆⑦为利也。故⑧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⑨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⑩为?‎ ‎ ‎ ‎ ‎ 答案:‎ ‎①介词,可译为“因为”;‎ ‎②动词,可译为“是”;‎ ‎③介词,可译为“对”“向”;‎ ‎④介词,可译为“被”;‎ ‎⑤动词,可译为“作为”;‎ ‎⑥动词,可译为“做”;‎ ‎⑦介词,可译为“为了”;‎ ‎⑧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此点少见,可忽略)‎ ‎⑨介词,可译为“替”;‎ ‎⑩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为------常见用法:①动词。作为/认为。②介词,给,替。③连词,为了,因为。‎ ‎(特别关注)1.判断词,是。例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特别关注)2.介词。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例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特别关注)3.介词,对,向。例句:①为之奈何?(《鸿门宴》)例句: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特别关注)4.句末语气词,组成“何……为”格式,表示疑问语气或反诘语气。例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 ‎ ‎(十)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①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②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③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④焉,骄而轻敌,⑤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⑥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⑦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 ‎ ‎ ‎ 答案:‎ ‎①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②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 ‎③兼词,“于”+“何”,可译为“在哪里”‎ ‎④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⑤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⑥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⑦代词,可译为“他们”‎ 焉------常见用法:代词。 相当于“之”。‎ ‎(特别关注)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句: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例句: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特别关注)2.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特别关注)3.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例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 ‎ ‎(十一)也 ‎“师道之不传①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②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③也。”“汝之言,金玉④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⑤也!”‎ ‎ ‎ ‎ ‎ 答案:‎ ‎①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 ‎②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 ‎③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 ‎④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 ‎⑤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也(特别关注)1.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陈述、感叹、祈使、疑问或反诘语气。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特别关注)2.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例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 ‎ ‎(十二)以 ‎“秉烛夜游,良有①以也。”若②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③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④以书卷为伴,弃夷⑤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⑥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⑦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⑧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⑨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⑩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⑾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⑿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⒀以权贵交,⒁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⒂以”之叹。幸⒃以明之矣。‎ ‎ ‎ ‎ ‎ 答案:‎ ‎①名词,可译为“原因”;‎ ‎②动词,可译为“认为”;‎ ‎③介词,表凭借,可译为“凭借”;‎ ‎④介词,可译为“把”;‎ ‎⑤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又”“并且”;‎ ‎⑥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⑦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或省去;‎ ‎⑧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⑨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⑩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代词性短语之前,可译为“因为”;‎ ‎⑾连词,用在分句之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⑿介词,可译为“在”;‎ ‎⒀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⒁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⒂动词,可译为“用”。‎ ‎⒃通“已”,已经。‎ 以------常见用法:①介词。常见翻译有:把,拿,将,用。②连词,跟“而”一样,有8种关系,常见的表目的、表原因、表修饰,除了不能有转折关系。‎ ‎(特别关注)1.动词。以为,认为。例句: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特别关注)2.介词,表原因。例句:岂以一璧之故欺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特别关注)3.介词。凭借……身份,按照。例句: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 ‎ ‎(十三)因 ‎①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②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③因。其常④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⑤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⑥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⑦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⑧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⑨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⑩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 ‎ ‎ ‎ 答案:‎ ‎①介词,可译为“根据”;‎ ‎②动词,可译为“沿袭”;‎ ‎③名词,可译为“原因”;‎ ‎④介词,可译为“趁着”;‎ ‎⑤连词,可译为“于是”;‎ ‎⑥介词,可译为“凭借”;‎ ‎⑦介词,可译为“经由”;‎ ‎⑧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 ‎⑨介词,后面接名词或代词,可译为“因为”;‎ ‎⑩连词,后面接分句,可译为“因为”。‎ 因------常见用法:①介词。依照,根据,凭借。②副词。 于是,就;因而。‎ ‎(特别关注)1.介词。趁着,趁此,趁机。例句: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例句: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特别关注)2.介词。通过,经由。例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特别关注)3.动词。沿袭,继续。例句: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十四)于 ‎“黄鸟①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②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③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④于昔。吾乡之美已闻⑤于世人。世人皆欲老⑥于吾乡,此乃多人言⑦于我也,非吾杜撰耳。⑧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⑨于是,不亦乐乎?‎ ‎ ‎ ‎ ‎ 答案:‎ ‎①音节助词,无实义;(此点少见,可忽略)‎ ‎②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 ‎③介词,可译为“到”;‎ ‎④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⑤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⑥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 ‎⑦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 ‎⑧连词,放在句子开头,同现代汉语用法,可译为“于是”;‎ ‎⑨介词,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 于------常见用法:介词。①在,从,到。②向,对,对于。③与,跟,同。④超过,比……还……。‎ ‎(特别关注)1.连词。由于,因为。例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特别关注)2.介词。表被动,翻译为“被”。 例句: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十五)与 朝过夕改,君子①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②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③与!其④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⑤与汝之力,寇尚难⑥与也,应使众⑦与其事,⑧‎ 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⑨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⑩与?‎ ‎ ‎ ‎ ‎ 答案:‎ ‎①动词,可译为“赞许”;‎ ‎②动词,可译为“给予”;‎ ‎③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④介词,可译为“和”;‎ ‎⑤连词,可译为“和”;‎ ‎⑥动词,可译为“对付”;‎ ‎⑦动词,可译为“参与”;‎ ‎⑧动词,可译为“结交”;‎ ‎⑨动词,可译为“帮助”;‎ ‎⑩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与------常见用法:介词。①和,跟,同。②比,和……比较。③语助词,“欤”,呢。‎ ‎(特别关注)1.动词。给,给予。例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特别关注)2.动词。结交,亲附。例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特别关注)3.动词。赞许,同意。例句:吾与点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特别关注)4.动词。参加。例句:骞叔之子与师。‎ ‎ ‎ ‎(十六)则 ‎“此①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②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③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④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⑤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⑥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⑦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 ‎ ‎ ‎ 答案:‎ ‎①副词,可译为“就是”,“是”;‎ ‎②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此点少见,可忽略)‎ ‎③连词,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 ‎④连词,表承接,表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 ‎⑤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此点少见,可忽略)‎ ‎⑥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可是”;‎ ‎⑦连词,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此点少见,可忽略)‎ 则------常见用法:连词。①表承接,“于是,就”。②表转折“可是,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特别关注)1.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特别关注)2.连词。表示条件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特别关注)3.语气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 ‎(十七)者 李白①者,诗仙也。为当国②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③者,山中与幽人对酌,状若仙人④者,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⑤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⑥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 ‎ ‎ ‎ 答案:‎ ‎①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面,起停顿作用,不译 ‎②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③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④前面有“若”“似”“如”等词,译为“像……的样子”“……似的”‎ ‎⑤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 ‎⑥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者(特别关注)1.代词。翻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特别关注)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例句: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特别关注)3.放在句末,引出原因。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特别关注)4.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特别关注)5.判断句的标志。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特别关注)6.用在“今”“昔”等时间名词后面,可译为“……的时候”,可不译。例句:昔者十日并出。(《庄子》)‎ ‎(十八)之 一僧欲①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②之应。久③之,此僧以箪食瓢饮④之属至南海,无伴⑤之偕往,徒一人耳。遂夸⑥之于唐僧:“此何难⑦之有?”唐僧曰:“汝⑧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⑨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⑩之乎?”‎ ‎ ‎ ‎ ‎ 答案:‎ ‎①动词,可译为“到”“往”;‎ ‎②代词,可译为“他”;‎ ‎③音节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后,不译;‎ ‎④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样”;‎ ‎⑤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⑥指示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⑦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⑧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⑨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⑩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之------常见用法:①代词。人称代词(尤其注意“我”)/指示代词。②结构助词。译为“的”。‎ ‎(特别关注)1. 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特别关注)2. 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特别关注)3. 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特别关注)4. 音节助词,无实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特别关注)5.动词。翻译为“到、去、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