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特别专题 第1题法则学案 岳麓版
第1讲 选择题最有用的12条审题法则 法则1 选择题不宜再细分题型。 选择题是高考试题的一种最基本的题型。它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构成。 在一些教辅类图书和教学期刊的指导解题方法的文章中,往往把选择题细分为若干种类型。有的分为文字型选择题、图片型选择题、数据图表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等;有的分为概念型、因果型、评价型、比较型、逆向型,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人总结出每种题型的答题模版。 作为研究,或许有点价值,作为考场实战,则毫无意义。试问,在答题时间极为紧张的考场上,有谁在做选择题时,先按照题型特点把试题进行题型归类,然后再按照题目的归类方法去审题的?考试时间根本不允许这样做。所以,把选择题分类的方法,不是一种明智的方法。 法则2 先审题干,再审选项;先排除错误,后确定正确;先排除容易选项,再辨析疑难选项。 选择题皆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在前,选项在后,这是固定不变的形式。从前到后,这是人们一般的习惯规律。所以,做选择题也要从前到后,先看题干,后审选项。先看题干,首先要感知试题考查哪个知识点,哪一问题角度。只有先把题干的题意审清了,才能进一步去辨析选项,看哪个选项符合题干要求。反之,则会浪费宝贵的审题时间。 排除法是选择题审题最常用的方法,也可以说是首用的方法。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掉,再进一步辨析其他选项。先排除容易的,最后辨析难的,这是通常的做法。这样做可以节约审题时间,减少干扰项,集中注意力,以便最终确定正确选项。 例 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 A 5 方法例析 题干所述内容未涉及“列强侵略”,D项最易排除。洋务派的主张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并不“崇洋媚外”,B项也容易排除。最后辨析较难区分的A、C两项:当时社会未发展到要求“改变制度”的时代,故C项不成立,可排除。当时人们对倡导洋务的人冷嘲热讽,是因为历史上国人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排外,与洋务派的观念差异大,故选A项。 法则3 审题干首要抓时空点、知识点和考查角度等信息。 选择题的题干中一般都隐含时空点(如历史时代、国家、地域)、知识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概念)、考查的角度、方向(如因果、性质、特点、影响)等关键信息。审题时,首先要把这些最基本的信息弄清楚,这些信息往往是确定正确选项的必要条件。 例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答案 D 方法例析 时空信息:18世纪中叶,英国。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考查方向:英国君主与议会的权力分配。结合材料“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国王“不让议会参与”“会冒险”等信息可确定D选项正确。 法则4 题干中出现否定词时要向相反方向定答案(逆向思维)。 例 (2015·四川高考)《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B.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 D.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答案 D 方法例析 此题题干用语“表述错误的是”为否定型用语,要用逆向思维确定答案。公民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法则5 史实叙述错误或支持错误叙述的选项,往往是错误选项(逆向型除外)。 5 例 (2015·全国Ⅱ高考)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 C 方法例析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儒家的经典古文经是伪造的”,学术界并不认同这一观点,A项不能成立;《新学伪经考》没有介绍西方理论的内容,B项与史实不符;“颠覆孔孟学说”不是“该书主旨”,D项可排除。 法则6 选项叙述中理论观点或历史结论错误的往往是错误选项(逆向型除外)。 例 (2015·全国Ⅱ高考)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方法例析 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造以后,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从“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不能得出“反对进行社会变革”的结论,B项错误;儒者“称颂夏、商、周‘三代’”是希望改良政治,并非复古政治,况且儒学自身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演进,D项错误。儒家的理想政治标准是实行“仁政”,认为“三代”是理想的时代,尧、舜是圣明的君主,C项是对题干的正确解读。 法则7 运用直觉判断,凭一个确定性依据即可确定正确选项。 例 (2015·全国Ⅰ高考)《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答案 D 方法例析 题干中“《申报》”“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等关键信息,说明近代中国正处在地方军阀混战之中。显然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选D项。 法则8 时段特征(时空信息)有时对解题起到决定作用。 5 时段特征是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所特有的历史印记。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变法改革、铁犁牛耕、百家争鸣等特征;又如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闭关锁国、开始落伍于西方等时段特征。这些特征是对某一时期历史规律的认识总结,对于解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例 (2015·全国Ⅱ高考)下表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 B 方法例析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的时代特征是: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英、美、德、法为代表的欧美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尽管各国工业发展不平衡,但工业生产仍在持续发展而非衰退。按照这一时段的历史特征分析,四国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却不断降低,说明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也在不断地快速发展,故选B项。 法则9 正确选项的叙述应与题干的考向密切关联。 正确选项与题干叙述联系起来,在逻辑关系上应当有密切的相关性。是因果关系的选项应当是正确的,因果关系错误的选项及与题干关联不大的选项,往往是错误选项。 例 (2015·全国Ⅰ高考)《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A 方法例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是战国时期“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五口人甚至九口人”这一生产力状况。试题要求找出与“农业收益的增加” 这一现象因果相关的正确表述。农业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B项错误;C项的“导致……”叙述,与题干的主题是一种因果倒置的关系,明显错误;个体劳动能力的提高与D项“大土地所有制的 5 成长”没有因果关系;与A项“小农经济的形成”关联度较高,因果关系表述正确,故选A项。 法则10 正确选项表述的观点或结论要与题干的材料信息相一致。 例 (2015·福建高考)图一、二、三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该组漫画反映了( ) 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 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 C.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 D.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 答案 B 方法例析 A项错误,图一说明A项不能成立;B项成立,图三中邦联议会“没有一件事办得利索”,议会要求“得有一部给邦联议会撑腰的法律才行”,说明“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 法则11 不要固守陈旧的史学观点。 高考命题者多是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史学专家,他们比较喜欢把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体现在高考命题之中,以发挥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指挥棒作用。而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又相对滞后,致使中学教学落后于史学研究。史学观念的差异有时成为学生答题的困惑。考生要勇于接受新的学术方法、新的史观,不要固守过时的陈旧史学观点。 例 (2015·全国Ⅰ高考)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 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 B 方法例析 受革命史观的影响,我们思考问题往往容易从国共斗争和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的角度出发,故不从正面思考国民政府的行动。如果从时间思考,D项可排除,当时军阀混战已结束。从地理位置思考,与红军的根据地不相接,C项可排除。当时兴起的反蒋运动基本不在这些区域,A项也不正确。结合背景考虑,国民政府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实质上反映出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 法则12 遇到无法辨清的题目时,要尊重第一印象。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