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真题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

‎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优化试题 ‎ ‎ 第一套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汇总,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文言文(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敕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物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 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敕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第Ⅱ卷 二、(23分)‎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 ‎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译文: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题计分)‎ ‎(1)得道者多助,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孟子•公孙丑下》)‎ 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乱花贱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辛苦遭遇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____。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针挑土 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们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的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说起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口苦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存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持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 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事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经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 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 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有删改)‎ ‎14.“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5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8.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5分)‎ 从读大学到当老师,我跟随郭先生十几年了。这十几年间,每每有不懂的问题,就去先生家,①有问,必有答。先生偶有记不清楚的,②亲自去图书馆查来,抄得整整齐齐地给我。这些年来,问的问题不计其数,③也不乏幼稚之处。④张开嘴后自己都悔之不已,但是先生却认认真真地为我解答;有时先生才说两句我就表示懂了,先生⑤要我说出来,看我想的对不对。‎ 答:①__ ②__ ③__ ④__ ⑤__‎ ‎19. 把下面的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 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的道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而形成的书面材料。‎ 答:‎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 谅解是一股和熙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 谅解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 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 ‎ 答:‎ 七、(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 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 第二套 ‎ ‎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 ——《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 塔上的树 易云武 ‎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的高坡之上。那塔顶上长着一棵壮硕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 ‎ 船泊码头,便要去仔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 ‎ 然而我执意要弄清除那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如盖,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便匍匐着攀援石梯而上。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旅人瞭望,且石板清凉,所以趁着休息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 ‎ ‎ 这是有阵阵凉风吹来,冥冥之中,但听见塔内塔外众多鸟雀的鸣叫。那生灵的叫唤涌动着,如潮汐此起彼伏。塔外吼吼喳喳的声显得分外急促,充满焦虑之情。我起初只是诧异,后来才理解到,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我甚至感觉盘旋于塔外的鸟雀全部都死劲地扇动翅膀向我扑将而来,呼呼生风。其中竟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 ‎ ‎ ‎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充满灵性的飞鸟。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忽然又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但音量比较微弱,仔细辨析,我想,那也许是栖息于塔内的幼鸟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爱怜之鸣,其嘤嘤之声令人不胜恻然,想象它们渴求布施张大尖嘴或鼓动羽翼的艰难情状,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密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乌亦家族的和平与宁静。乌亦有情,他们的互相关心和对挑衅者的警觉,已从那个塔外愤怒的拍翅和塔内的哀鸣体现出来,我本无心,无意,鸟类却感觉我有心,有意。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罪过罪过。‎ ‎ 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这时,我发现所有的磴石都积有多少不一的鸟粪,有些还粘连这羽毛,就在我缩着腿弓下身退下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 ① (扎、长、嵌)在青苔之中,再环顾四周,依然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壮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 ② (连、缠、拧)在一起。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 ③ (挂、沾、滴)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登塔时为一览顶端风景之快,不曾留意身边之奇,现在才觉得忽略的风景身边也有。可见人在进退时都万万马虎不得。果然,待我最后钻出塔门,那一丛丛裸露的根须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围。‎ ‎ 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围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凑用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下。‎ ‎ 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但是,当我在琢磨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回首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下在是因为塔内堆各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依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 ‎ 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南哥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 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依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他的圆融而心怀崇敬,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略有删节 ‎16.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17.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3分)‎ ‎19.请细读最后一的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5分)‎ ‎20.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你出新的题目。(2分)‎ 六、(12分)‎ ‎22.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连贯的一段话。‎ ‎①随着各种高效储能技术的成熟和智能电 网的兴起,太阳能携手海浪和海风,向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力。‎ ‎②同时,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这已经是公认的全球性头号环境问题.‎ ‎③说不定人们会用墙体太阳能发电系统为自己的电动汽车充电,我们的住宅和办公楼更为节能、舒适 ‎④而新能源在不远的将来会大踏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⑤工业化国家通过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提高了自身的福利水平,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水平,存量有限的化石能源其实是在加速消耗中。‎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为(60分) ‎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实现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为我们打开了多维的空间,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深邃,心灵更加明澈。 ‎ 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第Ⅰ卷 第Ⅱ卷 ‎11.(1)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了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 ‎(2)皇帝派遣使者慰问他,赐给他裘皮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 ‎12.(1)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或答“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这一句作答案是“答非所问”!)。简要说明如下:上阕首句写“秋阴向瞑”显然是天光昏暗,下阕首句写“更深寂静”显然是夜深人静,综合起来看,词人是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写的。‎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13.(1)失道者寡助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谁家新燕啄春泥 浅草才能没马蹄 ‎(2)三十而立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干戈寥落四周星 身世浮沉雨打萍 ‎14.①指黑妮她是一个湘西苗家女子,用手中的针绣着具有民族风情的苗绣,并教苗族妇女们制出优美胡刺绣艺术;②指黑妮在“负责任的族游”中,她在帮扶者与被帮扶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③此句用比喻的手法,交代黑妮的身份以及其爱心。‎ ‎15.(1)这句话采用拟人修辞,富于表现力,不仅交代了时间已经很晚,而且暗含人与物的比较,太阳已经有倦容了,但为苗绣的保存与继承发扬做出贡献黑妮还不见疲倦。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黑妮的钦佩与称赞。‎ ‎(2)黑妮的眼睛素净,显示了黑妮献身保存民族工艺的“针挑土”式工作的执着与坚持;而她的眼睛亮了,则表达了工作有了成绩的喜悦,以及对他人给予这种工作支持的感激之情。‎ ‎16.①指黑妮所从事的工作就像“针挑土”一样,虽然工作细微,但意义却伟大;②指黑妮身份低微平凡,却做着不平凡的工作;③作者告诉人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像“针挑土”那样,从小处着手,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 ‎17.‎ 从不理解为何黑妮通过温和的话语塑造她们美和丑的观念,到最后理解“针挑土”的概念,“针挑土”在行文中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又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18.①逢(若)②一定(就)③其中(有的、当然)④甚至(有时)⑤就(这个答案有问题,根本不能贯通文脉,这里是轻微的转折关系,而不是顺承关系,不能用“就”,应该用“还、仍”,同时要在“先生”前增加一个“但”。)‎ ‎19.①总结是为指导今后工作而形成的书面材料 ②它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的 ③目的是进行回顾,检查,分析,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道理,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 ‎20.仅供参考:‎ 友情是一把雨伞,能为朋友遮挡人生路上的风雨;‎ 友情是一缕阳光,能为朋友送去严冬季节的温暖;‎ 友情是一汪湖水,能为朋友滋润荒漠一般的心田。‎ ‎21. 【审题指导】对于新材料作文,审好题是第一步,没有准确完整的理解所给材料,就无法确定材料的指向。这则材料是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小品节目的翻版,理解起来容易了一些。综合起来看,材料所指向的是当下社会的“诚信”问题。这道题目之所以这样设计,有着当下社会的现实背景,目前社会诚信缺乏,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所以在1999年出了材料作文“诚信”12年后,这道题目又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在语文高考试卷上,就不足为怪了。 ‎ 新材料作文有一个不成文规定,就是要求选择角度行文。其实,有的材料没有多少角度,或者干脆只有一个角度,这道题目就是这种情况。你说你能从材料中分析出几个角度?材料的指向就是“要诚信”,而不能有其他的任何意思(如“合分”“留给自己”“不表态”,这些都不是材料指向的“要诚信”)。审题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材料,不要分不出来几个角度却要硬分。‎ 其次对于目前作文题型多样,多种题型共存的局面,同学们不要惧怕!其实,各种类型的作文题目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作文命题大致有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图画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等四种类型,其中最难的是(新)材料作文。不过根据可以互相转化的原则,我们可以在理解材料(包括图画)的基础上,把题型转化为话题作文,比如这道题就完全可以转化为话题作文“诚信”。转化之后,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但是无论如何,理解材料的本质,抓住材料的核心,找准关键词(或概括出关键词),是审题的基础。而这一点与阅读水平紧相关联,所以要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立意选体指导】这道题的立意由于角度唯一,显得比较简单,只能呼唤诚信,不用多说。但是选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选择什么体裁,要按照自己的所长去选择,这是一个原则。对于这道题,既可以选择议论文,又可以选择记叙文(小小说)和说明文,还可以选择散文(议论性散文、叙事性散文、杂文),当然还可以选择创新性文体——小品、戏剧、相声、书信、实用文体等。但那一种更为适合,就看自己的爱好与兴趣了,更要看自己的能力了。要想在高考场上写出立意深远、艺术性强的作文,就得在平时多注意各种文体的尝试,只有多练习写作,才能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 其次还要注意语言风格的形成。一个人有一个人写作习惯和风格,而语言是最为直接的表现。贾平凹的简洁洗练、路遥的朴实多情、陈忠实的客观冷静等等,我们都要在平时的写作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表达风格,选择的依据是合乎自己的性格。喜欢幽默的,不妨学学鲁迅、钱钟书;喜欢典雅的,不妨学学魏明伦;喜欢优美的,不妨学学李乐薇……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总之要有自己的语言追求,这样才能与众不同。最后要明白,语言表达就是语体,而语体与文体相辅相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最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6.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 中国之道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原文是“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即时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参考答案】B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注意联系题肢前后分析。‎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8. 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太绝对化。‎ ‎【高考考点】依据文章进行判断和想象。‎ ‎【备考提示】要依据文意。推断想象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别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 县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坐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这者,非追论者贤,则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9.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 齿尊: 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 C. 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 累: 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当应为相等,相当之意。‎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当”,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下面加点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 ‎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B.官于是者,其文优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C.其于是书也有功 ‎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D.今则有两序矣 ‎ 于其身也,则坦向焉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A副词,/连词,尚且;‎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1.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支之,多有纸,你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①②是告诉一个事实,非作者观点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认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者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生物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了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误解了“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的含义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 ‎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 本卷共13小题,共114分。‎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 ‎ ‎(2)今与足下并生今世。(2分) ‎ ‎(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3分) ‎ ‎【参考答案】(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你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试题分析】(1)审、让;(2)足下、;(3)汲汲、不知我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易错提醒】倒装句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 ——《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二、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三、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15.补写出下列名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句。(5分)‎ ‎(1)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________________,序天伦之乐事。(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3)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参考答案】(1)烟光凝而暮山紫 (2)会桃花之芳园 (3)风急天高猿啸哀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樯橹灰飞烟灭 (6)万类霜天竞自由 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 塔上的树 易云武 ‎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的高坡之上。那塔顶上长着一棵壮硕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 ‎ 船泊码头,便要去仔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 ‎ 然而我执意要弄清除那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如盖,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便匍匐着攀援石梯而上。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旅人瞭望,且石板清凉,所以趁着休息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 ‎ ‎ 这是有阵阵凉风吹来,冥冥之中,但听见塔内塔外众多鸟雀的鸣叫。那生灵的叫唤涌动着,如潮汐此起彼伏。塔外吼吼喳喳的声显得分外急促,充满焦虑之情。我起初只是诧异,后来才理解到,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我甚至感觉盘旋于塔外的鸟雀全部都死劲地扇动翅膀向我扑将而来,呼呼生风。其中竟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 ‎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充满灵性的飞鸟。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忽然又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但音量比较微弱,仔细辨析,我想,那也许是栖息于塔内的幼鸟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爱怜之鸣,其嘤嘤之声令人不胜恻然,想象它们渴求布施张大尖嘴或鼓动羽翼的艰难情状,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密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乌亦家族的和平与宁静。乌亦有情,他们的互相关心和对挑衅者的警觉,已从那个塔外愤怒的拍翅和塔内的哀鸣体现出来,我本无心,无意,鸟类却感觉我有心,有意。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罪过罪过。‎ ‎ 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这时,我发现所有的磴石都积有多少不一的鸟粪,有些还粘连这羽毛,就在我缩着腿弓下身退下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 ① (扎、长、嵌)在青苔之中,再环顾四周,依然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壮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 ② (连、缠、拧)在一起。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 ③ (挂、沾、滴)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登塔时为一览顶端风景之快,不曾留意身边之奇,现在才觉得忽略的风景身边也有。可见人在进退时都万万马虎不得。果然,待我最后钻出塔门,那一丛丛裸露的根须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围。‎ ‎ ‎ ‎ 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围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凑用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下。‎ ‎ 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但是,当我在琢磨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回首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下在是因为塔内堆各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依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 ‎ 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南哥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 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依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他的圆融而心怀崇敬,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略有删节 ‎16.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砖石斑驳、塔角翘檐破损残缺、风铃失声 ‎(2)为后文写塔、树、鸟和谐共生作铺垫 ‎【解题思路】结构作用要注意本身在文中的位置,与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主题的作用。注意回答结构时的术语:总结、起领、承上启下、揭示中心、照应、铺垫、伏笔、悬念、突转等。‎ ‎17.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3分)‎ ‎【参考答案】(1)因有青苔,防滑倒;(2)躲避鸟的袭击;(3)避免再扰乱鸟的和平与宁静。‎ ‎18.请为第六自然段空缺处分别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词。(3分)‎ ‎① ② ③ ‎ ‎【参考答案】嵌 缠 挂 ‎【解题思路】要紧扣语境 ‎19.请细读最后一的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5分)‎ ‎【参考答案】(1)借助传说,进一步领悟到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道理,升华了主题;‎ ‎(2)船员的话增添了浪漫色彩 ‎(3)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联想沈从文,首尾呼应 ‎【解题思路】本题解答的角度比较多,可从主题、修辞、写作手法、篇章布局等方面入手,要言之有理。‎ ‎20.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你出新的题目。(2分)‎ ‎【参考答案】没必要。理由:(1)以“塔上的数”为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树是引起作者登塔和发现塔、树、鸟三者和谐相溶的起因。‎ 有必要。理由:拟题要求,符合文章内容,有文采。‎ ‎【解题思路】本题是一道让考生自我探究的开放性的题,这类题虽然有其开放性,但并不是“无拘无束”的,一定要结合要求,扣住文本思想内容,明确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并能自圆其说。‎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叙写了作者探访路上的树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蕴含了一定的哲理。‎ B.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用“这幅山水泼墨”比喻塔和树构成的风景。‎ C.第5自然段中“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表明人类屡屡冒犯自然,揭示了要保护生态平衡的文章主旨。‎ D.本文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富于灵性的鸟雀,表现了作者它们的理解和尊重。‎ E.本文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描绘了“世外桃源”一般的详细生活和自然风光,语言平实简明。‎ ‎【参考答案】CE 六、(12分)‎ ‎22.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连贯的一段话。‎ ‎①随着各种高效储能技术的成熟和智能电 网的兴起,太阳能携手海浪和海风,向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力。‎ ‎②同时,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这已经是公认的全球性头号环境问题.‎ ‎③说不定人们会用墙体太阳能发电系统为自己的电动汽车充电,我们的住宅和办公楼更为节能、舒适 ‎④而新能源在不远的将来会大踏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⑤工业化国家通过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提高了自身的福利水平,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水平,存量有限的化石能源其实是在加速消耗中。‎ ‎【参考答案】⑤②④①③‎ ‎【解题思路】⑤和②句从两个方面提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能源问题,④句引出新能源话题,①和③分别介绍了新能源在生活生产中的使用,以及未来新能源的前景。‎ ‎23.请从以下7个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不超过48字,(4分)‎ 给力 雷人 粉丝 妙趣横生 山重水复 美不胜收 怡然自得 ‎【解题思路】用上四个词语,语义要完整,句子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有一定文采更好。‎ ‎【答案略】‎ ‎24.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作答(6分)‎ ‎2012年9月,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将在天津举行,预计有来自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地区的70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参与盛会,下面是此次盛会的吉祥物“津津”。 ‎ ‎(1)请你以东道主的身份,根据上图向大家介绍吉祥物“津津”,要求描述形象,并说明寓意。(4分) ‎ ‎ 【参考答案】吉祥物取名为“快乐阳光——津津”,寓意阳光、快乐洒满津城。阳光既象征着光明与未来,也是青春和希望的象征,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相契合,寓意中国当代大学生团结、奋进、健康、快乐地成长。取材阳光同时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美好社会的理想与心愿。“津津”张开双臂笑迎八方来客,反映天津人民热情好客的民风,其跳跃和欢庆胜利的姿态,预祝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并祝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 (2)请为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拟一条宣传语。(2分)‎ ‎【答案略】‎ 七、(60分) ‎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为(60分) ‎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实现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为我们打开了多维的空间,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深邃,心灵更加明澈。 ‎ 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题思路】今年的高考作文延续了近年的命题样式和主题方向,属于给材料自命题作文,主题为思考如何看清自我、看清世界、看清人生的问题,适合写作议论文。‎ 材料中的几面镜子是用来观察自我或外物的,每面镜子的功能各不相同:哈哈镜看到了扭曲变形局部夸张的自我;反光镜则看到相对真实的自我和环境;望远镜能看清远方的世界和人生道路;近视镜却能使原本看不清的事物被变清;显微镜更是把原本细微如发的事物看得巨大无朋。单用哪一种镜子都能达到特定的效果,但是却都看得不完整。所以,要看清自我、世界和人生,就要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从不同的角度(途径)去观察和分析。本文题目要求选用两种以上的镜子展开论述,也正是要学会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自我和人生,而绝非静止孤立地看待事物。还可以借此展开关于“目的(动机)——方法(途径)——结果(效果)”辩证关系的分析讨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