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宝鸡市数学学科评价报告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宝鸡市数学学科评价报告

‎2010年宝鸡市中考数学学科评价报告 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 李居强 渭滨区五处子校 王 梅 ‎ ‎ ‎2010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我市12个县区及宝鸡一中的考生人数共计48531人。较往年相比,考生人数有所下降。整个考试过程、阅卷过程组织严密,平稳顺利。考试后多数师生认为考题难易适中,社会反映良好。‎ ‎2010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数学试卷,坚持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原则,试题紧扣新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教材,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注重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每道题都经过认真建构,难度设置合理,有梯度,整套试题对学生的思维有启迪,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帮助。今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可以说是一套较为成功的数学试题,充分地发挥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建立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从而推动了我市课程改革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下面就我市2010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数学学科试卷进行分析研究与评价。‎ 一、试题评价标准的确定依据及内容 本次命题的评价依据教育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目的在于进一步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贯彻全教会精神,更好地实现“三个有利于”,即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应有利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数学.‎ 试题应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对教学能发挥良好的导向功能,能引导教师关注课程改革,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改进初中数学教学;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乐于探究,积极地运用数学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试题要符合我省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有适当的难度和区分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考出自己的水平.试题应以数学课程的发展为导向,积极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避免繁锁的计算和证明,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基础知识的巩固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 试卷结构与往年基本相同,分Ⅰ、Ⅱ两卷.第Ⅰ卷共10道选择题,满分30分,第Ⅱ卷有6道填空题,满分18分,9道解答题,满分72分,全卷满分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容易题、较易题、较难题、难题比例基本为4:3:2:1,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题题目的分值比例基本与各内容的课时数比例相吻合.试题有依据课本的改编题,也有自编题.难度、区分度等的设置与《中考说明》吻合,全卷约1880字的阅读量,1100字左右的书写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试卷采用A、B卷的形式考试.‎ 二、内容分析 ‎⒈评卷工作 中考数学科评卷工作由宝鸡市教育局领导,市考试管理中心安排,渭滨区精心组织在渭滨中学集中阅卷.渭滨区在接到阅卷任务后成立了以王局长为组长的阅卷领导小组,还设有试卷调配保管组、后勤组、安全保卫组、学科评卷组、复查组等机构.评卷前召开了数学科、政史科中考阅卷动员大会及数学阅卷组培训会,大会学习了评卷要求、奖罚政策、制定了《评卷工作人员守则》,《学科评卷工作规则》,《试卷复查工作规则》等,数学阅卷小组培训会学习了评分标准、讨论了评分尺度.尤其通过一个下午的共同试阅很好地统一了给分尺度,再分成两个小组采用密封、流水的方式进行为期六天半时间的认真阅卷,使得评卷工作有条不紊,圆满结束.‎ ‎⒉考试效果 考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大部分试题难度不大,能使绝大部分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一小部分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有一定难度,易于入手,但答好不易,具有很好的区分度.试题由于较好地控制了试卷的梯度、效度、难度,学生的成绩与往年相比较为稳定,据考生们反映,试题难度适中,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下表为全体考生各个小题的得分情况的整体分析:‎ 题号 满分值 最高 最低 平均 得分率 填空题 ‎18‎ ‎18‎ ‎0‎ ‎12.4‎ ‎68.89%‎ ‎17‎ ‎6‎ ‎6‎ ‎0‎ ‎3.5‎ ‎70%‎ ‎18‎ ‎6‎ ‎6‎ ‎0‎ ‎5.4‎ ‎90%‎ ‎19‎ ‎7‎ ‎7‎ ‎0‎ ‎5.3‎ ‎75.71%‎ ‎20‎ ‎7‎ ‎7‎ ‎0‎ ‎5.7‎ ‎81.43%‎ ‎21‎ ‎8‎ ‎8‎ ‎0‎ ‎2.9‎ ‎36.25%‎ ‎22‎ ‎8‎ ‎8‎ ‎0‎ ‎5.5‎ ‎68.75%‎ ‎23‎ ‎8‎ ‎8‎ ‎0‎ ‎3.5‎ ‎43.75%‎ ‎24‎ ‎10‎ ‎10‎ ‎0‎ ‎3.4‎ ‎34%‎ ‎25‎ ‎12‎ ‎12‎ ‎0‎ ‎5.4‎ ‎45%‎ 从每个题的最高分可以看出,考生在每个题上都能拿到满分,从平均分与得分率可以分析看出,试题难度总体呈现梯度,有利于学生发挥,尤其压轴题的得分情况最低,符合命题意图。但第一道解答题分式化简求值的得分率较低,只有70%,可能出乎命题人的意料,同时也说明这部分的教学可能存在形式化,唯“资料”是从的问题,望今后的教学给予纠正。第21题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试题中文字与表格已知条件相互补充,显得更和谐,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且取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问题情境学生比较熟悉,要求学生自己分析、理解、决策,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具体问题,能力要求较高,但得分率只有36.25%,因此应引起广大教师思考,教学中应该强调“生活化”与“数学化”‎ 的统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⒊试题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⑴加强对初中数学的基本核心、学科主干内容的考查 数学试题从考查的内容看,几乎覆盖了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所列的主要知识点,并且对初中数学的主体内容数与式、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三角形、四边形、圆、统计、概率等都作了重点考查。从考查的范围来看,试题及其解答都能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扎实的“三基”是提高数学素养,发展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首要目标,是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的主干与支撑.试卷把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放在首位,不出人为编造的繁、难、偏、旧的试题,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试卷中的所有选择题和填空题,都通过不同方式考查了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1、3、5、7、10题五个小题考查数与代数,第2、4、8、9四个小题考查空间与图形,6题考查了统计中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知识;填空题中11、12、15共3小题考查了数与代数,13、14、16题考查空间与图形。和前几年相比,考查知识点基本一致,但个别试题的题位发生了一些改变,如第2题考查角度的计算,2009年在12题考查,2008年在11题考查;第3题考查整式的运算,2009年12题考查;14题考查与圆有关的计算,2009年第7题考查圆锥侧面积;12题考查解一元二次方程,2008年第7题。做到了基础知识轮流考,核心知识年年考。‎ ‎⑵注重对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 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情感态度、综合实践与应用的能力是数学知识回归本质,学以致用的关键.本份试卷能充分体现课改精神,考查学生的函数、方程、统计、概率等思想,渗透数形结合、待定系数、归纳等方法.例如第5、10、15、21、24、25等题考查了函数思想.第6、19题考查了统计思想,‎ 其中第19题(3)还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直接考查.第22题考查了概率,选取学生熟悉的摸球游戏,体现公平的原则,更易于学生解决问题。第12、20、21、23、24题考查了方程思想。‎ ‎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考查 为加强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卷设置了8道与实际生活背景相联系的问题.这些问题(如第6、14、19、20、21、22等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或其他学科知识,内容涉及上海“世博会”、五一旅游、通水管的测量、公园湖两岸的距离、买蒜薹中的优化设计买离活85、7、10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如第等,这些问题的情境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时代气息与教育价值较强.这些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自己分析、理解、决策,从而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具体问题。尤其解答题加大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这种做法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关注身边的数学,培养他们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数学就在身边的意识.‎ 第19题结合现实背景,以常驻居民的出游情况为背景,连续三年考查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应用,问题背景从关爱母亲到关注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到关注“五一”出游,充分体现了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试题图文并茂,呈现方式多样,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取数学信息、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的能力 试卷为考查学生获取数学信息、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的能力,设置了6、19、21、22等题,都要求学生从图形、表格、数据中获取信息,要求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有用的信息,既能凸现新课改中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同时也提供给考生创新、探索、正确获取知识与认识数学对象、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 ‎⑸试题结构有小幅调整,既体现人文精神,又强调了它的教学导向功能 试卷在内容、题型结构上基本保持稳定但也有所创新.选择题、填空题总体重视基础,立意平和,更注重学科基本内容的考查,三条主线分明,试题从前到后的梯度明显,试题有层次性,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而第24、25题的区分度设置较高,适合终结性考试的特点,设置了运动图形的运动变化、动静结合,能把图形中变与不变的关系在运动中给予不断的提示,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如9、10、24、25题等。很多试题的设置以课本内容为编拟原型,有些试题似曾相识,但不相同,加大了主干知识的考查力度,这些做法必将对今后初中的教学产生很好地导向作用.‎ 三、评价结论 ‎2010年陕西省中考数学试题紧扣数学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及教材,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注重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命题、审题、试题编制质量、考试效果诸方面看,本份试卷符合教育部《指导意见》精神和我市初中数学教学实际情况.表现为:‎ ‎⒈试题考查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注意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加大了应用能力测试力度,提高了对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动手操作及数学表述能力的要求,体现了对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试题切实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命题.注意体现试题的教育功能.‎ ‎⒉整份试卷结构稳定,内容比例适当,试卷保持了题目平稳、层次分明的特点,着重考查了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突出了数学的学习本质,文字表述较为准确,尽可能减少了由于表述不清给学生带来的误导,许多试题源于课本,改造于课本.全卷难度适中,既考查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又使大部分学生在解题时具有信心与解题动力.试卷兼顾考试的“毕业功能”与“升学功能”,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取得较好的效果.‎ ‎⒊‎ 试题贴近生活,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着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注重试题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时代性和教育性.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会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较往年有更大比例的试题提供的材料、问题背景、贴近学生当前的现实生活、思想性强,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使试题不仅具备了考试功能,还赋予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功能.‎ 总之,今年的数学试题注意了对基础内容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公民的数学素养,以恰当的问题背景为依托渗透了试题的育人功能,通过强化试题的呈现方式体现“课程标准”理念来确保整卷具有清晰、确定的导向性,以及选择合适的以反映时代性、地方性的鲜活素材为题目背景,体现了考试关注学生成长,有利于体现数学的考试的价值。‎ 四、改进建议 ‎⒈对命题的建议 ‎⑴命题在注意加大实际应用问题的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减弱对初中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考查设计,使试题具有更好的效度、信度.‎ ‎⑵我省今年的数学中考题型颇为新颖,但在注意命制高质量试题的同时,不要忽视卷面设计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尤其今年的第23题,给学生预留的答题空间太小,致使有部分学生附纸答题或将答案写在其它题目的答题区内,希望来年的试卷更具科学性、人文性.‎ ‎⑶本套试题的阅读量大,计算量大,尤其25题出现了“解字母系数的方程”和“分母有理化”,似乎有些过难,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考试中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含字母每系数的方程和分母有理化运算会冲淡考生对其它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⑷试题的表述应简炼、准确,避免试题中出现类似于“文字游戏”,让学生看不懂试题叙述的事实,例19题,建议在“出游目的”统计图图名上加“‎ 着重号”,21题“销售蒜薹”,现在大多数学生根本就没有买过,感觉情境与实际生活较远,加之“薹”字学生都不认识,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压力,制造了紧张空气,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挥.‎ ‎⑸23、24、25题难度偏大,思路狭窄,解题方法单一。‎ ‎⑹函数图象问题考查不足,而函数又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可以适当增加函数的考查内容。‎ ‎⒉对我市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建议 ‎⑴更要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注重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从试卷上看,今年的基础性考题在加强,不少考生在基础题上失分,在基本运算上出错,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三基”的教学力度,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包括综合实践能力的强化,应当在教学中稳扎稳打,夯实基础,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解题思想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与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发展能力.‎ ‎⑵注重对《课标》的理解,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今年我省的数学中考题,加大了对“三基”及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通过调整题型,也加大了对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查,尤其通过设置有关日常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的教学点进行命题,因此,我市初中数学教师要加强研究《课标》的力度,切实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使数学教学更有意义,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⑶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整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鉴于我市数学中考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现状,初中数学教学要注意改进教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心、教育“学困生”‎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不少考生考试挫败,成绩低下,显然不能把原因只归结在这些学生的基础和智商上,平时频繁的考试和高难度的解题训练,造成了许多学生的“失败者”心态,他们在学习上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因此,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使全体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