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篇鲁国之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篇鲁国之法

‎22 鲁国之法 一、美文精读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明朝的冯梦龙著《智囊》,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 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公元前520——公元前456年),政治家,儒商之祖,官至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末期卫国(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 ‎【文章主旨】‎ 本文阐明了做事要看到它背后的深远影响,不能只顾表面的道理。‎ ‎【文言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对照注译】‎ 原文 注释 译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 ‎【法】法令,法规。【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于】在。‎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中做奴隶,‎ 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府】指国库。‎ 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子贡】孔子的学生。【让】拒绝。‎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一个诸侯国中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赎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 ‎【赐】子贡的名。【失】丢弃。‎ 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 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 ‎ ‎【举】做。【移】改变。【易】改变。‎ 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 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施】给予,传授。【适】适合。【之】的。‎ 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人的事情。‎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 ‎ ‎【寡】少。【而】表承接。‎ 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损】损害。‎ 你收回国家的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 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则】就。【复】再。‎ 而你不肯拿回你的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子路】拯溺者,‎ ‎【子路】孔子的学生。‎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的人,‎ 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拜】感谢。‎ 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者】……的人。‎ 孔子说:“这样鲁国人一定会有许多救落水者的人了。”‎ ‎【作品赏析】‎ 从孔子的话看,他赞赏子路的做法而不赞同子贡的做法。孔子从小事便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名人的影响。做事要看到它背后的深远影响,不能只顾表面。他对事情看得透彻,分析出其中的道理。孔子认为,子贡的做法,无疑是提高了道德的评定标准,如果大家赎回了鲁国奴隶,而又去报销赎金,那么就会被认为是不愿失财而变成不道德的了,这样会导致那些贫穷的国民们不再去赎回鲁国子民了。‎ ‎【读后必练】(共3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① 鲁人为臣妾于诸侯 ( ) ‎ ‎②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 ) ‎ ‎③ 夫圣人之举事 ( ) ‎ ‎④ 可以移风易俗 ( ) ‎ ‎⑤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 ( ) ‎ ‎⑥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 )‎ ‎⑦ 子路拯溺者 ( ) ‎ ‎⑧ 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 )‎ ‎⑨ 有能赎之者 ( ) ‎ ‎⑩ 取金于府 ( )‎ ‎2.翻译。(10分)‎ ‎①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 ‎ ‎②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 ‎ ‎③ 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 ‎ ‎ ‎④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 ‎ ‎⑤ 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 ‎ ‎3.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2分)‎ ‎ ‎ ‎4. 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4分)‎ ‎ ‎ ‎5. 关于子贡赎人和子路救落水者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怎样才是对的?(4分)‎ ‎ ‎ ‎【参考答案】‎ ‎1. ① 做。 ‎ ‎② 拒绝。 ‎ ‎③ 做。 ‎ ‎④ 改变。 ‎ ‎⑤ 少。 ‎ ‎⑥ 损害。 ‎ ‎⑦ 救。‎ ‎⑧ 落水。 ‎ ‎⑨ 赎出。 ‎ ‎⑩ 领取,获取。‎ ‎2. ①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中做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② 子贡(端木赐)在一个诸侯国中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赎金。③ 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④ 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⑤ 孔子说:“这样鲁国人一定会有许多救落水者的人了。”‎ ‎3.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 ‎4.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孔子从小事情便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她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人。‎ ‎5. 子路的行为是对的,子路的行为是在倡导一种规则,即善有善报,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子贡的行为是错的。报销赎金是国家为达到救赎国人而制定的一种规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子贡那样的觉悟,一旦子贡作出这个榜样,那么这条规则就会被打乱,以后其他人就不会愿意为赎同胞而垫付赎金了。社会秩序要靠规则来维持,无论何人都应该遵循规则,否则,规则一旦打破,天下必乱。‎ 二、趣文泛读 改观音经语 艾子一日观人诵佛经者,有曰:“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艾子喟然叹曰:“佛,仁也,岂有免一人之难而害一人之命乎?是亦去彼及此,与夫不爱者何异也?”因谓其人曰:“今为汝体佛之意而改正之,可者乎?” 曰:“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两家都没事。”‎ ‎【译文】‎ 艾子有一天看见一个诵读佛经的人,经文有一段说:“诅咒那些毒药,都是要杀害人身的;祷念观音菩萨的神力,让它去毒死制作毒药的那个人。”艾子听后长叹了一口气说:“佛,是讲仁慈的,难道会免去一人的祸难而再去害死另一个人吗?这样放走那个杀死这个,与不讲慈爱有什么区别呢?”因而便对那个念佛经的人说道:“我现在为你体味佛的本意而改正这段话,可以吗?”应该这样说:“诅咒那些毒药,它是要杀害人身的,祷念观音菩萨的神力,让两家都没有灾祸。”‎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