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近代化探索热点重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历史近代化探索热点重点

‎【中考历史】近代化探索,中考这样考!‎ ‎■ 河南命题人说:‎ 河南近10年对近代化探索考查多达21次,是河南中招考试的高频命题点。考查题位集中在第2、3题和第22题,命题素材以材料为主,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考查。近代化探索多以小专题形式进行命题并且属于必考内容。因此,2018中招考试对此专题要非常重视。‎ ‎1. 钱秉旦评价某一件事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能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事件(     )‎ A. 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B. 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 C. 开启政治近代化探索 D. 以建立共和国为目标 ‎2. 19世纪70年代,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以上史实表明洋务运动(     )‎ A.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 一定程度上增强清朝国防力量 C. 促进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 ‎3. 下图是一幅名为《日本,巨人杀手》的漫画。漫画中,中国巨人狼狈不堪地摔倒在地,小矮人手持军刀,双脚踏在巨人身上。针对漫画这一现象所引发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      )‎ A. 地主阶级迈出近代化历程第一步 B. 资产阶级初步尝试变革社会制度 C. 农民阶级发动起义打击西方列强 D. 无产阶级承担民主革命领导任务 D. 使中国成为了当时亚洲的强国 ‎ ‎4.‎ ‎ 有人说《敬告青年》一文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文中陈独秀提出了新青年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贯穿于这六项标准中的一条主线是(      )‎ A. 自强求富        B. 维新变法 C. 科学民主        D. 抗日救亡 ‎5. 课题小组研究《洋务派与中国近代化》,收集如下材料,其中最有史学价值的材料是(  )‎ A.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 B. 有关“左宗棠研究”的历史文章 C. 张之洞的部分奏折、书信影印件 D. 电影《甲午风云》中有关李鸿章的片段 ‎6. 陈旭先生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属于甲午战后“群体意义的觉醒”有(     )‎ ‎①"师夷长技以自强”   ②“实业救国”   ③引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④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义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特别推荐区域:河南】‎ ‎7.《时务报》于1896年创办于上海,其创刊号刊载了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指出:“……某某学得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此中“新义”是指(      )‎ A. 变法维新        B. 自强求富 C. 民主科学        D. 民主共和 ‎8. 它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它”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文化大革命 ‎9. 近代中国,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材料一  1916年2月,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醒》中大声疾呼“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 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 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可见,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在宣传民主思想的同时, 还注意唤醒国民觉悟, 增强民主意识……‎ ‎——摘编自李清源《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管窥》‎ 材料二  土地革命需要武装来保卫,没有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就不能胜利开展;根据地是武装斗争开辟的,没有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就无法进行。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人民的军队。这是根据地革命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武装斗争也需要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武装斗争的作用。‎ ‎——摘编自廖永伦《中国共产党为复兴中华的艰辛探索》‎ ‎(1)材料一中陈独秀的呼吁最终由谁领导实现?(1分)结合所学知识,他领导的事件有什么历史贡献和遗憾?(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开辟的重要道路是什么?(1分)并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什么?(1分)‎ ‎(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国家发展的积极探索体现出他们的什么精神?(1分)‎ ‎【特别推荐区域:安徽】‎ ‎【答案】‎ ‎9.(1)孙中山。(1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辛亥革命最终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2分)‎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分)新中国的成立。(1分)‎ ‎(3)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决不会向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低头。(1分)‎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材料二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材料一中“自强”指哪一事件?(1分)为“练兵”创办了哪些军事工业?(2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变”,随后在哪一事件中体现?(1分)代表人物还有哪些?(2分)‎ ‎(3)材料三中陈独秀等人拥护“德、赛两先生”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运动有何重要意义?(3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有何特点?回顾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你有何感悟?(2分)‎ ‎【特别推荐区域:广西、云南】‎ ‎【答案】‎ ‎10.(1)洋务运动。(1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湖北枪炮厂。(2分,答出两点即可)‎ ‎(2)戊戌变法。(1分)梁启超、谭嗣同等。(2分)‎ ‎(3)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3分)‎ ‎(4)特点:由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层层递进,有表及里,逐渐深入(回答为近代化探索的过程艰难起步,曲折推进也可,1分)。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得1分)‎ ‎11. 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方向标。通过查阅旧报刊可得知过去事,通过研究报刊可以明事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最早的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作为近代社会信息传播工具的报刊,也开始在中国内地出现。——根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  随着时代的变化,近代报刊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把创办报纸杂志作为最主要的宣传工具……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维新变法的宣传媒介和舆论工具。‎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民报》风行海内外,多次重印,仍然供不应求,继《民报》之后,又一批革命刊物,如《复报》……相继创刊……国内许多城市……都有革命党人主编的报纸出版。……革命派已经以明显的优势占领了思想阵地。革命运动于是不可遏抑地迅猛发展。‎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见下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19世纪70年代兴起中国人创办近代报纸的原因是什么?(1分)表格中****应填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二,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的目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报纸创办的社会意义。(1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民报》是哪个党的党报?(1分)对革命发展有何意义?(1分)‎ ‎(4)观察材料四,图一是哪场运动的主要阵地?(1分)图二、图三的报纸头版头条分别报道了什么事件?(4分)‎ ‎(5)近年来,新媒体发展迅猛,你认为传统报纸会消失吗?请谈谈你的看法。(1分)‎ ‎【特别推荐区域:江西】‎ ‎【答案】‎ ‎11.(1)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刺激”;更好地传播近代信息。(1分)应填:甲午中日。(1分)‎ ‎(2)目的:宣传西学,鼓吹变法,把报纸作为维新变法的宣传媒介和舆论工具,思想启蒙。(2分)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到来。(1分)‎ ‎(3)中国同盟会。(1分)意义:作为革命派的主要报刊,宣传了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革命的进程。(1分)‎ ‎(4)运动:新文化运动。(1分)图二:“大跃进”运动;图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5)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1分)‎ ‎12. 振兴中华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抱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 材料三 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 ‎ ‎(1)材料一中“温药慢治”和“猛药重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提及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1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的共同主题是什么?(2分)这样的近代化历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 ‎【特别推荐区域:河南】‎ ‎【答案】‎ ‎12.(1)相同:目的相同,都要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或发展资本主义)。结果相同,都失败了。 不同:方式不同,“温药慢治”用改革(改良、变法)的方式;“猛药重治”用革命的方式。最终目标不同:“温药慢治”要建立君主立宪制,“猛药重治”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各答一条即可)(2分)‎ ‎(2)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分)‎ ‎(3)主题:反帝反封;或民主、独立;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2分)启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在近代中国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答出2条即可。开放性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对西方国家重新开放的“西化”的价值观是对朦胧“富强”价值观的部分否定;仿效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价值现又是对仿效“西化”价值观的部分否定;而新的“现代化”改革开放的价值观是对原苏式“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否定和对“富强”价值现的否定之否定。         ‎ ‎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图A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图A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影响?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图C形容这场现代化运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失败的原因。(5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人探索现代化道路过程中的两次转变,并分别举例说明。(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探索的认识。(1分)‎ ‎【答案】‎ ‎13.(1)“已成定局的悲剧”: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1分)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分)原因: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其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失败的原因:君主立宪制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力量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未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在变法措施上过于冒进、急于求成。(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2)第一次转变:从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到走俄国苏联式现代化道路。(1分)说明: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分)第二次转变:由走苏联式现代化道路到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1分)说明:实行改革幵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的富强。(1分)‎ ‎(3)认识:近(现)代化探索道路要适合本国国情,不照搬他国模式;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实现近(现)代化。(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14. 探究问题。‎ 百余年前的戊戌变法为何失败,不同学者站在不同角度对其失败原因进行分析。‎ ‎【角度一】‎ 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由于传统话语仍居主导地位,所以守旧者掌握着传统话语的解释权,并依靠这种话语优势使自己居于道德、政治的优势地位而使变革者居于道德、政治的劣势位置和否定性境地,以此剥夺、起码是严重削弱了变革的合法性,这也是中国近代变革之路曲折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角度二】戊戌变法的中坚力量是一批维新派精英,依靠光绪皇帝和极少数大官僚的支持,来推行变法,其社会基础十分薄弱。领导者康有为官职低微(六品工部主事),光绪帝未握实权,多数重臣反对“新政”阳奉阴违,持观望态度。各地维新人士组织的各种团体虽名目繁多,但结构松散,多数“清谈”性质,虽有“开风气”之功,但并未发挥出太大的政治作用,始终未形成具有政党性质的组织,也终究未能形成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深入人心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政治运动。‎ ‎【角度三】当时社会条件的不成熟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当时的教育未变化,所以变法的思想、人才储备不足;社会经济也不能造成变革的力量,着眼于社会高层的变法必然会因社会土壤的缺失而归于失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针对哪一次战争失败做出的应激反应?(2分)‎ ‎(2)材料表述的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观点中,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要求:先概括出观点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10分)‎ ‎【答案】‎ ‎14.(1)甲午中日战争。(2分)‎ ‎(2)示例一:维新派为掌握文化话语权是变法失败的原因。(2分)理由: 维新派没有建立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无法冲击陈旧思想阻碍;守旧者掌握着传统话语的解释权,严重削弱变法的合法性;维新派没有掌握话语权,无法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6分)因此维新派为掌握文化话语权是变法失败的原因。(2分)‎ 示例二:变法社会基础薄弱,没有广泛发动群众。(2分)理由:维新派成员复杂,组织松散;各维新团体未发挥出太大的政治作用,始终未形成具有政党性质的组织;光绪帝未握实权,多数重臣反对“新政”阳奉阴违,持观望态度;维新变法运动未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缺乏广泛社会基础。(6分)因此变法社会基础薄弱,没有广泛发动群众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2分)‎ 示例三:当时社会条件的不成熟是变法失败原因。(2分)理由:当时教育未变化,变法缺乏必要的思想和人才储备;中国民族经济基础薄弱,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中国社会高层缺乏变法的土壤,大量政策不能认真执行。(6分)因此当时社会条件的不成熟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