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53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53含解析

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 阅读100天 第 53 天 ‎ 月 日班级 姓名 评价 ‎ 一、 古诗词阅读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做好此题,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惨烈”即有伤亡,可知是“战死”句。‎ ‎2、下面加粗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答案】B ‎【解析】一男附书至中“书”应是“书信”。‎ ‎3、“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答案】被抓走了,可以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看出。‎ ‎【解析】“独与老翁别”可以看出老妇人已经被抓走。‎ 二、文言文阅读 道士救虎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土具大舟,躬 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意思 ‎ 具( ) 躬( ) 以( )‎ ‎【答案】准备 亲自 用 ‎【解析】平时注意积累记忆,根据文章内容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书写清楚规范,不写错别字。‎ ‎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 ‎ ‎【答案】道士说:“这也是有生命的东西,一定要快快救它!”‎ ‎【解析】要逐字解释词语,重点词语要解释准确,如“有生”解释为有生命的东西。‎ 6、 想象一下,受了重伤后的道士将会说些什么呢?‎ ‎【答案】光讲人道,不讲是非,最终要吃大苦头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做好此题,要依据人物的经历来谈,‎ 7、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对像虎一样凶恶的东西,人们不应怜悯。‎ ‎【解析】道士救上虎之后反而差点被虎咬死,说明不是所有生命都值得救,一定要看清他的善恶。‎ 译文:‎ ‎ 满是苍莨的山,溪水汇合流在了一起,进入到江中。有个道士在它上面建造寺庙,用来伺奉佛主,十分谨慎小心。一天晚上,山上发了洪水,水上漂流着房屋,塞满了山溪,滔滔向下流去。很多受灾的人,有的骑在木头上,有的趴在屋顶上,又哭又喊,向周围求救,那求救的声音接连不断。道士便准备了大船,亲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水边,督促善于游泳的人拿好绳索等候在岸边。有人被水冲来便投去木头、绳索,把他拉上岸。被救活的人很多。第二天清早,有一只野兽被冲来,躯体淹没在波涛中,把头伸出水面左右盼望,好像向人求救的样子。道士说:“这也是有生命的东西,一定要赶快救它!”驾船的人听从他的话去救。用木头把它接上了船,原来是一只老虎。开始时,它还是昏昏沉沉的样子,坐着舔身上的毛。等船一到岸,它就瞪着眼睛看着道士,跳上去把道士扑倒在地。船工们一齐涌上去救,他虽然没被咬死但已经受了重伤。郁离子说:“悲哀啊,这也是道士自己的过失啊。知道它不是人而去救它,难道不是道士的过失吗?虽然如此,正如孔子所说:‘看一个人的过失,就知道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了。’道士就是这样的人。”‎ 三、现代文阅读 (一) 记叙文阅读 父亲的雨      谢宗玉 ‎ ①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 ‎  ②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垅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夏天热,禾苗需要同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好在天再糊涂,也不会让村人处在恐慌中太久。雨说来就来,一堆乱云一聚,几声炸雷一响,还不等村人都从田里地里跑回家,雨就下了。站在屋檐下,看雨中的庄稼欣欣向荣的样子,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 ‎  ③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等母亲转身从灶背屋寻来蓑衣斗笠时,他已经不见人影了。为这,父亲回来没少挨骂。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母亲一边念叨一边把准备好的热水提到灶背屋。父亲洗澡时,母亲又从衣柜里把干净的衣服找出来。‎ ‎  ④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有时,父亲叫一声要去拦水,就被母亲眼明手快地拉住了。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 ‎  ⑤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我想,面对一下子就水灵丰活的山塘,父亲内心应该有一种满足。‎ ‎⑥但我仍怀疑父亲是为着好玩,他在雨中那副兴奋得不得了的样子同小孩儿没什么区别。但小孩儿不能玩雨,小孩儿只能在大雨初来时,在稀稀朗朗的雨粒中,嚎着叫着钻来钻去,迅速返回屋檐下。所以我竟有些羡慕父亲。‎ ‎⑦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后来再下雨时,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没出门,但终于没忍住又冲了出去。只有母亲看着心疼,念叨就更勤了。‎ ‎  ⑧母亲的念叨并非多余,如今年老的父亲一身病痛,不打半点折扣。母亲给父亲煎药时,还在不停地念叨,而父亲,也再不能笑吟吟地听她念叨了。他躺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他疼呢。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只不过,父亲的心里未必后悔。‎ ‎8、 如何理解题目“父亲的雨”?‎ ‎ 【答案】①“雨”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或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兴趣(结构作用1分)‎ ‎②表现文章主要内容(揭示主题),写的是关于父亲与雨的故事(内容作用1分)‎ ‎③透露情感主旨,表达了父亲对雨的深厚感情,形象地借“雨”来表现父亲的精神品质。(情感主旨1分) ‎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做好此题,要抓住“父亲”“雨”两个关键词,从内容、结构、情感三方面分析标题的作用。‎ ‎9、“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如何理解“挨了骂父亲也不在意,仿佛是件快乐的事”?‎ ‎【答案】因为父亲还沉浸在为村民拦到水的快乐与满足中。(或因为叨唠是母亲对父亲的心疼表现)‎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必须结合具体语境作答这道题要求学生联系全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父亲为什么快乐”作答。‎ ‎10如何理解“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 ‎【答案】意思是山塘的涨满了水。或山塘一下子水灵丰活起来。‎ ‎【解析】联系上文可知,父亲把雨水都赶向了山塘,所以“吹胀”应指山塘蓄满了水。‎ ‎11、赏析下列句子。‎ ‎“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 ‎【答案】示例①: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雨水比作珠子,生动形象第描摹了雨水的形态;‎ ‎②:运用了动作描写,“跑”“拾”“甩”,表现出父亲的快乐(不畏风雨);‎ ‎③:动词使用生动,如“飘”字,形象写出了斗笠在空中旋转的样子;‎ ‎④:用“四射”“溅”,形象写出了雨水四散、纷纷点点洒落在身上的动态过程;‎ ‎⑤: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侧面写出风大的特点,从而衬托出父亲不畏风雨的精神。(明确角度1分,具体联系词句分,分析表达效果1分)‎ ‎【解析】此题可以从比喻修辞、动作描写这两个比较浅显易懂的方面进行赏析,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都不能脱离文意泛泛作答。‎ ‎12、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回答此题首先用几个词语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然后要结合原文内容看看哪一情节具体体现了父亲的哪一特征,做到性格与情节一一对应。‎ ‎ 【答案】写到两条即可给满分。‎ ‎(1)责任心强:来雨时,村人都乐得什么都忘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 ‎(2)甘于奉献:风雨越大,父亲越快乐,因为可以为村民储蓄更多的水。‎ ‎(3)顾全大局:面对村人天旱时拼命往自己家的田里放水,不懂节约的自私行为,父亲虽然想撒手不管给他们一个教训,但为了大伙的利益还是忍不住又冲了出去拦水 ‎(二)议论文阅读 凡事皆有度 ‎ ①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一l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百度是水保持液体状态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 ②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 ‎ ③例如说话的分寸。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那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入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 ‎ ④例如对美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就是适当。”宋玉在他的作品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分或不及则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性质就转化,美的事物就会转化为丑。‎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u装uuuuuuuuuuuuuuuu订uuuuuuuuuuuuuuuuu线uuuuuuuuuuuuuuuuuuuuuuuu uuuuuuuuuuuuuuuuuu ‎ ⑤‎ 例如对善的理解。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的确是入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善。父母对子女的真爱应该是教人自立,激人自强。过度的爱反而会害了子女。行善的范围也要讲究度,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像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 ⑥“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 ⑦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 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 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 全信,如果死读书,读死书,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 ⑧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度”,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人的一生岂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 (原文有删改)‎ ‎13、下列成语哪句可以概括本文中心论点?‎ A.恰如其分 度日如年 B.适可而止 过犹不及 C.患得患失 左右逢源 D.审时度势 相得益彰 ‎【答案】B ‎【解析】既要理解本文的主旨,又要理解各选项词语的意思.、把主旨和选项对应、比照,就能得出答案。本文主旨:强调要有度,但不能过度。适可而止: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比喻做事恰到好处。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14、②段中“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一句在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 ‎【答案】承上启下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作用,做好此题,要联系语句的前后文,进而分析其作用,本句 ‎15、判断下列语句的论证方法。‎ 如果死读书,读死书,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答案】道理论证 ‎【解析】道理论证就是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其作用是: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画线句中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选自《孟子·尽心下》,意思是: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16、 参照下面示例,自选内容仿写一段话。‎ 17、 示例: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 仿句:有人认为 生智慧。不错, , ,这是不争的事实。‎ ‎【答案】交流 人的智慧在交流中会得到升华 经常交流会使人更聪明。‎ ‎【解析】 本题考查例句仿写,做好此题,要仿句式,仿修辞,仿内容。 ‎ ‎17、请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例论据 ‎【答案】示例①:范进中举后因喜极过度而生悲。示例②:炒菜放入食盐时,如果不适度,就会让食者感到不适或难受。示例③:在自然界中,雨水太多。会造成洪涝;雨水太少,会导致干旱。‎ ‎【解析】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就是那些做过了头,带来不好的结果的事情。所举事例要与本文的中心论点一致,论证效果好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