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中考复习提纲整理
初中物理知识汇总 第一部分 知识梳理 第一板块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发生体都在振动。 ★注意:“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正确的;但是“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是错误的。因为振动停止,只是物体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传播。 2、声音的传播: (1)条件:需要介质。(2)形式:以波的形式传播。 ★注意: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速: (1)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大小: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3)特点:固体中声速>液体中声速>气体声速。 二、声音的特性 1、三特性比较: 项目 特性 决定因素 相应关系 音调 发声体的频率(即发声体振动快慢) 振动快,频率大,音调高。 振动慢,频率小,音调低。 响度 发声体的振幅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距离相等,振幅大,则响度大。 振幅相等,距离近,则响度大。 音色 发声体的材料及结构 分为乐音和噪音 2、声音的分类: (1)、可闻声:指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 (2)、超声波:定义:指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发出声音。 应用:雷达、蝙蝠、B超等 (3)、次声波:定义:指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小于20Hz发出的声音。 应用:地震预报、火山喷发、检测核爆炸等 三、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定义:噪声是指物体发生无规则振动所发出的声音。 2、危害及等级: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3、噪声的控制:①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传播;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四、声音的利用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第二板块 光现象 一、 光的传播及应用。 1、光的传播:光沿直线传播。 条件:均匀的同种介质中。 2、光线: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轨迹的带箭头的直线。 ★注意: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为了研究光而引入的物理模型。 光线必须是实线且带箭头。 3、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其中在真空中传播最快,光在真空传播的速度是3×108m/s,用c表示。 4、光年:光年是距离单位,不是时间单位,它的长度等于光在真空中1年所通过的路程。 5、应用:小孔成像等 二、 光的反射与折射 1、光的反射: Ⅰ、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在介质接触面返回到原来介质中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Ⅱ、反射定律:(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Ⅲ、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过反射后仍然是平行光线叫镜面反射。 Ⅳ、漫反射:平行光线经过反射后不再是平行光线。 ★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Ⅴ、虚像与实像:物体所成的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称为实像,如果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则称为虚像。小孔成像是实像,而镜子所成的是虚像。 Ⅵ、平面镜成像特点:(1)、物体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物体与像等大、同向。 (3)、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4)、像是虚像 2、光的折射: Ⅰ、定义: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Ⅱ、折射定律:(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此概念可用光路可逆证明) Ⅲ、球面镜:①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应用如:后视镜,可扩大视野②凹面镜:对光有汇聚作用,应用如:太阳灶 ★注意:①在光学中光路全是可逆的 发生部位 温度条件 剧烈程度 温度变化 共同特点 蒸发 只在液体表面 常温下 缓慢 可变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沸腾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 沸点下 剧烈 不变 ②在反射和折射中注意当入射角为0时,反射角和折射角都应为0 ③球面镜作图时光线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会经过虚焦点 ④注意实线和虚线,光线为实线要带箭头,辅助线或反向延长线。 3、光的色散: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七彩光带的现象。 白光的组成: 红橙黄绿蓝靛紫;色光三原色:红绿蓝;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4、红外线与紫外线 红外线波长比红光长,热作用强。应用如:夜视仪、遥控器等 紫外线波长比紫光短,化学作用强,可杀菌、帮助合成维生素D、使荧光物质发光等。 应用如紫外线灯、验钞机等。 5、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做光路图可以找到规律。 (透镜作图三条线:1、经过光心的光线;2、平行于主光轴的线;3、过焦点的光线;) 第三板块 物态变化 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摄氏温度T(℃):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热力学温度t(K、开尔文):宇宙中最低温度为0(k) 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换算关系为:t=T-273.15 2、温度计 (1)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使用方法:①估:估计温度大致范围; ②选:根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③看:看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④放:玻璃泡全部侵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者容器壁;⑤读:待示数稳定后再读,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应该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过程需要不断吸热;有固定熔化温度和固定凝固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反之称为非晶体;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固过程会不断放热; 4、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过程需要不断吸热;汽化过程有沸腾和蒸发两种;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过程会持续放热;气体液化时需要降温加压,气体液化后体积会缩小。 5、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持续放热; 升华、吸热 凝固、放热 固 态 液 态 气 态 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凝华、放热 第四板块 电流和电路 电压 电阻 一、 电荷及其作用 1、 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2、 自然界只有正负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 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有①摩擦起电;②接触带电;③尖端放电等; 4、 验电器:(1)原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2)作用:显示物体是否带电; 5、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 6、 元电荷: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用e表示,e=1.6×10-19C。任何电荷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二、 电路 1、 导体、绝缘体、半导体 (1)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2)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3)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注意:绝缘体不是不导电,而是不善于导电,也就是说它仍然可以导电,只不过导电性能很差,可以近似认为它不导电。 2、电路的组成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2)用电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3)开关 (4)导线 3、电路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的比较 电路图 各元件连 接方式 电流路径 用电器工作情况 开关控制 作用 串联电路 S L2 L1 L1 L2 S 首 尾 相 连 只有一条电流路径 同时工作 同时停止 一个开关可控制所有用电器,与位置物体无关 并联电路 并列连接 首首相连 尾尾相连 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 可单独工作 互不影响 干路开关可控制所有用电器,支路开关只控制该支路用电器 一、 电流 1、 形成:大量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 方向:人为规定正电荷的移动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3、 表示:电流用字母I表示,单位有A(安培)、mA(毫安)、μA(微安)。 进制为103。 4、 电路中有电流的条件:(1)电路闭合;(2)电路两端存在电压; 二、 电流和电压的测量——电流表、电压表 欧姆定律 1、 电流表 (1) 认识:①量程;②最小刻度值;③正负极 (2) 使用:两个必须;两个不能;三先三后。 两个必须——①必须将电流表串联接入被测电路中;②必须使电流从电流表的 正接线柱(红色)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黑色)。 两个不能——①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最大量程;②不能将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上。 三先三后——①先估测(试触)后使用;②先画电路图后连接;③先认清量程及分度值后读数。 2、 电压表 (1) 认识:认识量程与分度值 (2) 使用:两个必须;一个不能;三先三后; 两个必须——①必须将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②必须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红色)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黑色)。 一个不能——所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三先三后——①先估测(试触)后使用;②先画电路图后连接;③先认清量程 及分度值后读数。 3、 电阻 (2) 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决定因素 1、 材料 2、 长度: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 横截面积: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导体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L S (3) 电阻公式 R=ρ—— (4) 滑动变阻器 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的导体长度来改变电阻。 连接:连接时应该接上下两个接线柱。 (5) 超导现象 部分物体当温度降低到某一特定温度时,它们的电阻突然变为零的现象。 ★注意:电阻是导体的固有属性,不随电压电流的改变而改变。 4、欧姆定律 (6)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①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表达式:I = ★注意:(1)、在物理学中,所有公式中的物理量必须一一 对应,并且全部要统一成国际单位。 (2)、欧姆定律在应用时要注意“同一性、统一性、同时性”。 同一性 I、U、R对应同一个导体; 统一性 I、U、R单位要统一成国际单位; 同时性 I、U、R对应同一时刻; ★ 注意:在电学实验连接实物图时,开关要断开,闭合开关之前,将变阻器的滑片调到最大阻值处。 5、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电功率、电功之间的关系 串联 并联 电压 U=U1+U2+U3+……+Un U=U1=U2=U3=……=Un 电阻 R=R1+R2+R3+……+Rn =++……+ 电流 I=I1=I2=I3=……=In I=I1+I2+I3+……+In 电压、电流比值 = = 功率 P=P1+P2+P3+……+Pn 电功 W=W1+W2+W3+……+Wn 电功、功率比值 === == 6、电路的判断(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以及短路、断路、通路) (1) 判断电流、电压、电阻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就是只改变一个量,另一个不改变,然后看结果。(这种题型有很多判断技巧。) 例如:可以先看总电阻的变化,当总电压不变时,如果总电阻增大,则总电流必定减小。然后根据串并联的特点判断每一个量、每一个电表的变化情况。 (2) 短路:①电源短路:电源正负极直接相连;②用电器短路: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或电流表与用电器并联。 二、 电功、电功率 1、 (1)电能(电功)W国际单位:J(焦耳,简称焦)。 (2)常用单位及换算:1度=1kW·h =1000×60×60=3.6×106J。 (3)计算公式W=Pt =UIt (4)电能表:3000r/(Kw·h)——表示电能表转3000转耗电量为1kW·h 。 2、(1)电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2)定义:表示单位时间内(1s内)所消耗的电能。 (3)单位:国际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4)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电压、实际功率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实际电压: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 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3、电和热 (1) 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发热,温度升高的现象。 (2) 电热(热功)用字母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J)。 (3) 电热的计算公式:Q = I2Rt。 4、 家庭电路及安全用电。 第五板块 电磁学及信息的传递 一、磁现象及磁场 1、磁现象 (1)磁极:磁体两端吸引钢铁能力最强,这两个部位叫磁极。其中静止时指南的那个叫南极,也叫S极;指北的那个叫北极,也叫N极。 (2)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获得磁性的现象叫磁化。 2、磁场 (1)磁场: ①定义:存在于磁体周围的一种特殊物质; ②性质:a、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通电导体有磁力力的作用; b、磁场有强有弱,并且有大小; c、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2)磁场方向的表示方法: ①小磁针法:将小磁针放在磁场中,静止时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②磁感线法: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叫磁感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北极(N)出发指向南极(S)极。 (3)磁感线的特点: ①磁感线互不相交; ②磁感线密的地方,该点磁场强;磁感线疏的地方,该点磁场弱。 ③某点的磁场方向,就是磁感线在该点的切线方向。 (4)地磁场 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二、电生磁 1、奥斯特实验(电流的磁效应)表明 (1)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2)磁场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有关。 2、通电螺线管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2)通电螺线管的极性: ①用安培定则判定: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的四指指向与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 ②影响螺线管极性的因素:a、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b、螺线管的缠绕方向。 3、应用 (1)电磁铁 ①构成:螺线管和螺线管内的铁芯构成一个电磁铁。 ②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a、同一个电磁铁,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b、当电流相同,螺线管外形一样时,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c、通电螺线管中有铁芯比无铁芯时磁性强。 ③优点: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强弱及磁场的方向比较容易控制。 (2)电磁继电器 ①实质:以电磁铁为核心构成的一种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间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一种开关。 ②工作电路:由低电压、弱电流电路和高电压、强电流电路两部分组成。 (3)扬声器: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 三、电动机 第六板块 物质 一、 宇宙和微观世界 1、(1)一切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 (3)分子很小,通常用10-10m作单位来量度; 2、气、液、固三态分子特点的比较 微观特征 宏观特征 分子排列情况 分子间作用力 固态 分子排列十分紧密 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 有体积、形状,无流动性 液态 分子运动比较自由 比固体小 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流动性 气态 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 作用力极小,可忽略 有流动性,极易被压缩 3、 原子及其结构 核外电子(带负电) 原子 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不随物体位置的变动或物态的变化而改变。 2、符号及单位:质量在物理学中用字母m表示,它的国际通用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 3、单位换算: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4、质量的测量——托盘天平的使用(见第二部分,中学物理实验) 三、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1m3)某种物质的质量。 2、特性: (1)同种物质状态相同时密度相同,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2)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它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3、公式:ρ= 4、单位及换算:密度国际通用单位是kg/m3。更小的单位有g/cm3。 ★注意:体积中有ml、L , 换算关系是:1ml=1cm3 1L=1dm3 5、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它的物理意义是1kg的水体积是1m3。 6、用天平及量筒测固体密度实验(见第二部分,中学物理实验) 四、密度与生活 1、鉴别物质种类: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物质密度,再与密度表比较。 2、鉴别物体上实心还是空心:方法有3种(见第三板块,专题训练) 3、温度与密度: (1)大部分物体遵循热胀冷缩规律,其中气体最明显。 (2)水是“反常膨胀”:水温在0℃—4℃时,温度越低,体积膨胀;水温在 4℃以上时,水温越高,体积越大。因此温度在4℃时,水的体积是最小 的,为1.0×103 kg/m3。 第七板块 运动 力 一、 机械运动 1、 机械运动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动叫做机械运动 2、 曲线运动 机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2、 参照物:在运动中,被选择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选择不同,物 体的运动也有可能不同。) 3、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与参照物的选择有关。 4、 速度: (1)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1s)通过的路程。 (3) 符号及单位:在物理学中速度用字母表示,国际通用单位是“米/秒” ,符号是m/s 。常用单位还有km/h,换算关系是: 1m/s=3.6km/h (4) 公式:= , 计算时要统一采用国际单位。 ★ 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5、长度及时间的测量: (刻度尺、游标卡尺、卷尺、螺旋测微仪、停表的使用见第二部分) 6、长度及时间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国际通用单位是米,符号是m,时间的国际通用单位是秒,符号是s。 换算关系如下: 1km=1000m 1dm=10-4m 1cm=10-2m 1mm=10-3m 1m=10-6m 1nm=10-9m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误差可以减小,但是不能消灭。 二、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物质性有力存在,必定有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力不可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2)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甲对乙有力的作用,则乙对甲同时也有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物体的运动状态,可同时改变,也可单独改变。 2、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等。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力的大小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力的 图示 力的方向 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力的作用点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三、运动和力的关系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的运动状态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惯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只有质量) 3、二力平衡条件 (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2)大小相等;(3)方向相反;(4)作用在同一 直线上; 4、已知两个力求合力: (1)当两个力同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之和,方向与两个力同向; (2)当两个力反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之差,方向与较大的力同向; 四、力和机械 1、重力: (1)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吸引力,这个力叫做万有引力,而重力<万有引力。 (2)重力在物理学中用字母G表示,单位也是牛顿,符号是N 。 (3)重力的大小计算公式是 G=mg 。其中g=9.8N/kg。 (4)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 (5)重心:对于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它的重心位于几何中心。 2、弹力: (1)产生条件:①两物体要相互接触;②两物体要相互挤压; (2)概念: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3)弹性和塑性:受力时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不受力时物体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做弹性;物体变形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叫塑性。 (4)方向:与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5)力的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原理是:弹簧伸长越长,弹力就越大。 (使用方法见第二部分——中学物理实验) 3、摩擦力: (1)产生条件:①两物体相互接触,并且接触面不光滑; ②两物体之间存在挤压; ③两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影响因素: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②正压力的大小。 (3)减小摩擦方法:①变滑动为滚动;②使两个接触面分离;③减小正压力; ④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简单机械: Ⅰ、杠杆 (1) 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的点转动的硬棒。 (2) 五要素: 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4) 三种杠杆比较: 物理量 杠杆 力臂 力 特点 省力杠杆 L1>L2 F1<F2 省力费距离 费力杠杆 L1<L2 F1>F2 费力省距离 等臂杠杆 L1=L2 F1=F2 不省力也不费力 ★注意:轮轴的原理:=;斜面原理:F·L=G·h Ⅱ、滑轮与滑轮组 (1) 定滑轮:可转动而不可移动的滑轮; (2) 动滑轮:可转动也可以移动的滑轮; (3) 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动力的特点 动力的 方向 动力的大小 距离大小 定滑轮 不省力也不费 力,是等臂杠杆 可以 改变 动力等于物重 绳子移动的距离等于物体移动的距离 动滑轮 省力费距离, 是省力杠杆 不能 改变 动力等于物重(n为与动滑轮连接的绳子条数) 绳子移动的距离等于物体移动距离的n倍 第八板块 压强和浮力 一、 压力、压强 1、压力 (1)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 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有关,探究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2、压强 (1)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 公式:P(压强,单位Pa)= 二、 液体压强 1、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1) 液体由于受到重力,对支持它的容器底有压强; (2) 液体有流动性,因此对阻碍它流动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2、 特点 (1) 方向: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1) 等大: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2) 深度: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3) 密度:液体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也越 大。 (5) 公式:= 三、 大气压强 (1) 标准大气压值: =1.013×105Pa,相当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 变化特点:①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②同一位置大气压随天气变化而变化; (3)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四、 浮力 (1)定义: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浮力; (2)液体浮力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 (3)大小: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或气体所受的重力。即== (4)物体沉浮条件: 上浮 下沉 悬浮 漂浮 沉底 > G < G = G = G += G 处于运动状态,受非平衡力作用 可以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深度 是“上浮”过程的最终状态 是“下沉”过程的最终状态 处于平衡态或静态,受平衡力作用 (4) 应用:轮船采用“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 气球和飞艇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九板块 功和机械能 一、 功 1、 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2、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 计算公式: ★注意:①当力的方向和移动方向相同时,W为正;②当力的方向和移动的方向相反时,W为负;③当力的方向和移动的方向垂直时,W为0或者说不做功;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二、机械效率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人们必须做的功叫有用功; 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3)公式: 特点:总是小于1 三、功率 1、概念: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3、公式: 推导式: 4、单位换算:1KW=1000W 1W=1J/s 四、机械能 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2、动能和势能比较 能量 定义 影响因素 公式 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质量、速度 势能 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质量、高度 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簧材料、形变量 ★★★注意:①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因此看动能有无或大小必 须看运动,而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动能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此看动能也要注意参照物。 ②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因此看重力势能有无或大小,就要看高度,而高度也需要选择零高度面,即参考平面,因此重力势能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看重力势能也与参考平面有关。 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4、机械能守恒:在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第十板块 热和能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1)定义:一种物体的分子进入另一种物体中;它可以发生在固体、液体、气体之间。 (2)影响因素: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热运动: (1)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影响因素: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如固体物质很难被拉断。 (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如固、液体很难被压缩。 ★注意:①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②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r0时,分子引力等于分子斥力。即当r=r0时,F引=F斥。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但斥力减小的更快,所以斥力小于引力。即当r>r0时,F引>F斥,分子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引力。④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增大,但斥力增大的更快,所以引力小于斥力。即当r<r0时,F引<F斥。分子间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斥力。 二、内能: 1、内能 (1)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分子动能。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快,因此,当温度越高时,分子动能越大。 (2)分子势能:分子由于相互之间的作用力而具有的能量叫分子势能。 (3)内能: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4)影响因素: ①温度:因为温度可以影响分子动能,所以温度可以影响物体内能; ②体积:由于分子间的距离可以影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又可以影响分子势能,所以分子间的距离可以影响物体内能。即物体的体积可以影响物体的内能。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热传递和做功两种。 (1)热传递 ①条件:存在温度差。②规律:物体吸热,内能增大;物体放热,内能减小。 ③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2)做功 ①规律: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②实质:内能与其它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三、比热容和热值 1、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3)计算公式:Q(热量,单位J)=mc(t2-t1) (4)水的比热容:4.2×103 J/Kg·℃ 2、热值 (1)定义:1Kg(或1m3)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J/Kg或J/m3 (3)计算公式:Q=m×热值 (固体或液体燃料) Q=V×热值(气体燃料) 四、热机 (1)定义: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叫热机。 (2)内燃机:包括汽油机、柴油机等。 (3)四个冲程:吸气冲程(汽油机吸入的是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柴油机吸入的是空气);压缩冲程(此过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此过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对外做功);排气冲程。 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对外做功,其它三个冲程靠惯性完成。 (4)热机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五、能量守恒定律 内容:①能量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 ②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也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 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部分; ③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性质:能量转移或转化具有方向性。 六、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能源分类 (1)化石能源: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 如:煤炭、石油、天然气 (2)生物质能: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如食物; (3)按能否再生分类: ①可再生能源: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得到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等。 ②不可再生能源:一旦消耗后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 如:化石能源、核能。 (4)按来源分类: ①一次能源: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 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 ②二次能源: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 如:电能。 2、核能 (1)概念:原子核分裂或聚合时,释放出的惊人的能量。 (2)获得核能的途径: 核裂变: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较小的原子核。链式反应(已经可以控制) 核聚变:质量很小的原子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 3、太阳能 (1)优点: ①巨大的“核能火炉”,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人类能源的宝库。 ③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 ④容易获得。 (2)直接利用的两种方式: ①用集热器把物质加热;②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4、未来理想能源满足的条件: (1)——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 (2)——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 (3)——相关的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 (4)——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