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攻略专题动态几何之定值问题探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攻略专题动态几何之定值问题探讨

‎【2013年中考攻略】专题19:动态几何之定值问题探讨 动态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的一个热点问题,动态包括点动、线动和面动三大类,解这类题目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而静态问题又是动态问题的特殊情况。常见的题型包括最值问题、面积问题、和差问题、定值问题和存在性问题等。前面我们已经对最值问题、面积问题、和差问题进行了探讨,本专题对定值问题进行探讨。‎ 结合2011年和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的实例,我们从三方面进行动态几何之定值问题的探讨:(1)线段(和差)为定值问题;(2)面积(和差)为定值问题;(3)其它定值问题。‎ 一、线段(和差)为定值问题:‎ 典型例题:‎ 例1:(2012黑龙江绥化8分)如图,点E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BD上的一点,且BE=BC,AB=3,BC=4,点P为直线EC上的一点,且PQ⊥BC于点Q,PR⊥BD于点R.‎ ‎(1)如图1,当点P为线段EC中点时,易证:PR+PQ= (不需证明).‎ ‎(2)如图2,当点P为线段EC上的任意一点(不与点E、点C重合)时,其它条件不变,则(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3,当点P为线段EC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时,其它条件不变,则PR与PQ之间又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 ‎【答案】解:(2)图2中结论PR+PQ=仍成立。证明如下:‎ 连接BP,过C点作CK⊥BD于点K。‎ ‎∵四边形ABCD为矩形,∴∠BCD=90°。‎ 又∵CD=AB=3,BC=4,∴。‎ ‎∵S△BCD=BC•CD=BD•CK,∴3×4=5CK,∴CK=。‎ ‎∵S△BCE=BE•CK,S△BEP=PR•BE,S△BCP=PQ•BC,且S△BCE=S△BEP+S△BCP,‎ ‎∴BE•CK=PR•BE+PQ•BC。‎ 又∵BE=BC,∴CK=PR+PQ。∴CK=PR+PQ。‎ 又∵CK=,∴PR+PQ=。‎ ‎(3)图3中的结论是PR-PQ=.‎ ‎【考点】矩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 ‎【分析】(2)连接BP,过C点作CK⊥BD于点K.根据矩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求出BD的长,根据三角形面积相等可求出CK的长,最后通过等量代换即可证明。‎ ‎(3)图3中的结论是PR-PQ=125 。‎ 连接BP,S△BPE-S△BCP=S△BEC,S△BEC 是固定值,BE=BC 为两个底,PR,PQ 分别为高,从而PR-PQ=。‎ 例2:(2012江西省10分)如图,已知二次函数L1:y=x2﹣4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左边),与y轴交于点C.‎ ‎(1)写出二次函数L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研究二次函数L2:y=kx2﹣4kx+3k(k≠0).‎ ‎①写出二次函数L2与二次函数L1有关图象的两条相同的性质;‎ ‎②是否存在实数k,使△ABP为等边三角形?如果存在,请求出k的值;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③若直线y=8k与抛物线L2交于E、F两点,问线段EF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会,请求出EF的长度;如果会,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抛物线,‎ ‎∴二次函数L1的开口向上,对称轴是直线x=2,顶点坐标(2,﹣1)。‎ ‎(2)①二次函数L2与L1有关图象的两条相同的性质:‎ 对称轴为x=2;都经过A(1,0),B(3,0)两点。‎ ‎②存在实数k,使△ABP为等边三角形.‎ ‎∵,∴顶点P(2,-k).‎ ‎∵A(1,0),B(3,0),∴AB=2‎ 要使△ABP为等边三角形,必满足|-k|=,‎ ‎∴k=±。‎ ③线段EF的长度不会发生变化。‎ ‎∵直线y=8k与抛物线L2交于E、F两点,‎ ‎∴kx2﹣4kx+3k=8k,∵k≠0,∴x2﹣4x+3=8。解得:x1=﹣1,x2=5。‎ ‎∴EF=x2﹣x1=6。∴线段EF的长度不会发生变化。‎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二次函数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 ‎【分析】(1)抛物线y=ax2+bx+c中:a的值决定了抛物线的开口方向,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抛物线的对称轴方程和顶点坐标,可化为顶点式或用公式求解。‎ ‎(2)①新函数是由原函数的各项系数同时乘以k所得,因此从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解析式的系数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 ‎ ②当△ABP为等边三角形时,P点必为函数的顶点,首先表示出P点纵坐标,它的绝对值正好是等边三角形边长的倍,由此确定k的值。‎ ③联立直线和抛物线L2的解析式,先求出点E、F的坐标,从而可表示出EF的长,若该长度为定值,则线段EF的长不会发生变化。‎ 例3:(2012山东德州12分)如图所示,现有一张边长为4的正方形纸片ABCD,点P为正方形AD边上的一点(不与点A、点D重合)将正方形纸片折叠,使点B落在P处,点C落在G处,PG交DC于H,折痕为EF,连接BP、BH.‎ ‎(1)求证:∠APB=∠BPH;‎ ‎(2)当点P在边AD上移动时,△PDH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并证明你的结论;‎ ‎(3)设AP为x,四边形EFGP的面积为S,求出S与x的函数关系式,试问S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如图1,∵PE=BE,∴∠EBP=∠EPB.‎ 又∵∠EPH=∠EBC=90°,‎ ‎∴∠EPH﹣∠EPB=∠EBC﹣∠EBP,即∠PBC=∠BPH。‎ 又∵AD∥BC,∴∠APB=∠PBC。∴∠APB=∠BPH。‎ ‎(2)△PHD的周长不变为定值8。证明如下:‎ 如图2,过B作BQ⊥PH,垂足为Q。‎ 由(1)知∠APB=∠BPH,‎ 又∵∠A=∠BQP=90°,BP=BP,‎ ‎∴△ABP≌△QBP(AAS)。∴AP=QP,AB=BQ。‎ 又∵AB=BC,∴BC=BQ。‎ 又∵∠C=∠BQH=90°,BH=BH,‎ ‎∴△BCH≌△BQH(HL)。∴CH=QH。‎ ‎∴△PHD的周长为:PD+DH+PH=AP+PD+DH+HC=AD+CD=8。‎ ‎(3)如图3,过F作FM⊥AB,垂足为M,则FM=BC=AB。‎ 又∵EF为折痕,∴EF⊥BP。‎ ‎∴∠EFM+∠MEF=∠ABP+∠BEF=90°。∴∠EFM=∠ABP。‎ 又∵∠A=∠EMF=90°,AB=ME,∴△EFM≌△BPA(ASA)。‎ ‎∴EM=AP=x.‎ ‎∴在Rt△APE中,(4﹣BE)2+x2=BE2,‎ 即。‎ ‎∴。‎ 又∵四边形PEFG与四边形BEFC全等,‎ ‎∴。‎ ‎∵,∴当x=2时,S有最小值6。‎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正方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二次函数的最值。‎ ‎【分析】(1)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PBC=∠BPH,进而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PB=∠PBC即可得出答案。‎ ‎(2)先由AAS证明△ABP≌△QBP,从而由HL得出△BCH≌△BQH,即可得CH=QH。因此,△PDH的周长=PD+DH+PH=AP+PD+DH+HC=AD+CD=8为定值。‎ ‎(3)利用已知得出△EFM≌△BPA,从而利用在Rt△APE中,(4﹣BE)2+x2=BE2,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值求出即可。‎ 例4:(2012福建泉州12分)已知:A、B、C不在同一直线上.‎ ‎(1)若点A、B、C均在半径为R的⊙O上,‎ i)如图一,当∠A=45°时,R=1,求∠BOC的度数和BC的长度;‎ ‎ ii)如图二,当∠A为锐角时,求证sin∠A= ;‎ ‎(2).若定长线段BC的两个端点分别在∠MAN的两边AM、AN(B、C均与点A不重合)滑动,如图三,当∠MAN=60°,BC=2时,分别作BP⊥AM,CP⊥AN,交点为点P ,试探索:在整个滑动过程中,P、A两点的距离是否保持不变?请说明理由. ‎ ‎【答案】解:(1)i)∵∠A=45°,‎ ‎ ∴∠BOC=90°(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其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又∵R=1,∴由勾股定理可知BC=。‎ ‎ ii)证明:连接BO并延长,交圆于点E,连接EC。‎ ‎ 可知EC⊥BC(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90°),‎ ‎ 且∠E=∠A(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 故sin∠A=sin∠A=。‎ ‎ (2)保持不变。理由如下:‎ 如图,连接AP,取AP的中点K,连接BK、CK,‎ 在Rt△APC中,CK=AP=AK=PK。‎ 同理得:BK=AK=PK。‎ ‎∴CK=BK=AK=PK。∴点A、B、P、C都在⊙K上。‎ ‎∴由(1)ii)sin∠A=可知sin60°=。‎ ‎∴AP=(为定值)。‎ ‎【考点】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直角三角形中线性质。‎ ‎【分析】(1)i)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出∠BOC=2∠A=90°,再利用勾股定理得出BC的长;‎ ii)作直径CE,则∠E=∠A,CE=2R,利用sin∠A=sin∠E= ,得出即可。‎ ‎(2)首先证明点A、B、P、C都在⊙K上,再利用sin∠A= ,得出AP=‎ ‎ (定值)即可。‎ 例5:(2012山东潍坊11分)如图,已知抛物线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2,O)、B(2,0)、C(0,-l)三点,过坐标原点O的直线y=kx与抛物线交于M、N两点.分别过点C、D(0,-2)作平行于x轴的直线、.‎ ‎ (1)求抛物线对应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 (2)求证以ON为直径的圆与直线相切;‎ ‎ (3)求线段MN的长(用k表示),并证明M、N两点到直线的距离之和等于线段MN的长.‎ ‎【答案】解:(1)设抛物线对应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bx+c,‎ 则 解得。‎ ‎∴抛物线对应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所以。‎ ‎ (2)设M(x1,y1),N(x2,y2),因为点M、N在抛物线上,‎ ‎ ∴,∴x22=4(y2+1)。‎ 又∵,∴。‎ 又∵y2≥-l,∴ON=2+y2。‎ 设ON的中点E,分别过点N、E向直线作垂线,垂足为P、F, 则 ,‎ ‎∴ON=2EF,‎ 即ON的中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ON长度的一半,‎ ‎∴以ON为直径的圆与相切。‎ ‎(3)过点M作MH⊥NP交NP于点H,则,‎ 又∵y1=kx1,y2=kx2,∴(y2-y1)2=k2(x2-x1)2。∴MN2=(1+k2)(x2一xl)2。‎ 又∵点M、N既在y=kx的图象上又在抛物线上,‎ ‎∴,即x2-4kx-4=0,∴x2+x1=4k,x2·x1=-4。‎ ‎∴MN2=(1+k2)(x2一xl)2=(1+k2)[ (x2+xl)2-4x2·xl] =16(1+k2)2。∴MN=4(1+k2)。‎ 延长NP交于点Q,过点M作MS⊥交于点S,‎ 则MS+NQ=y1+2+y2+2=‎ ‎ ∴MS+NQ=MN,即M、N两点到距离之和等于线段MN的长。‎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待定系数法,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中点坐标的求法,直线与圆相切的条件,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勾股定理。‎ ‎【分析】(1)根据点在曲线上,点的坐标满足方程的关系,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抛物线对应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要证以ON为直径的圆与直线相切,只要证ON的中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ON长的一半即可。‎ ‎(3)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MN和M、N两点到直线的距离之和,相比较即可。‎ 例6:(2012湖北咸宁10分)如图1,矩形MNPQ中,点E,F,G,H分别在NP,PQ,QM,MN上,若,则称四边形EFGH为矩形MNPQ的反射四边形.图2,图3,图4中,四边形ABCD为矩形,且AB=4,BC=8.‎ 理解与作图:‎ ‎(1)在图2,图3中,点E,F分别在BC,CD边上,试利用正方形网格在图上作出矩形ABCD的 反射四边形EFGH.‎ 计算与猜想:‎ ‎(2)求图2,图3中反射四边形EFGH的周长,并猜想矩形ABCD的反射四边形的周长是否为定值?‎ 启发与证明:‎ ‎(3)如图4,为了证明上述猜想,小华同学尝试延长GF交BC的延长线于M,试利用小华同学给我 们的启发证明(2)中的猜想.‎ ‎【答案】解:(1)作图如下: ‎ ‎(2)在图2中, ,‎ ‎∴四边形EFGH的周长为。 ‎ 在图3中,,,‎ ‎∴四边形EFGH的周长为。‎ 猜想:矩形ABCD的反射四边形的周长为定值。‎ ‎(3)延长GH交CB的延长线于点N,‎ ‎∵,,‎ ‎∴。‎ 又∵FC=FC,‎ ‎∴Rt△FCE≌Rt△FCM(ASA)。‎ ‎∴EF=MF,EC=MC。‎ 同理:NH=EH,NB=EB。∴MN=2BC=16。‎ ‎∵,,,∴。‎ ‎∴GM=GN。‎ 过点G作GK⊥BC于K,则。‎ ‎∴。‎ ‎∴四边形EFGH的周长为。∴矩形ABCD的反射四边形的周长为定值。‎ ‎【考点】新定义,网格问题,作图(应用与设计作图),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矩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根据网格结构,作出相等的角即可得到反射四边形。‎ ‎(2)图2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EF=FG=GH=HE的长度,然后即可得到周长,图3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EF=GH,FG=HE的长度,然后求出周长,从而得到四边形EFGH的周长是定值。‎ ‎(3)延长GH交CB的延长线于点N,再利用“ASA”证明Rt△FCE和Rt△FCM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EF=MF,EC=MC,同理求出NH=EH,NB=EB,从而得到MN=2BC,再证明GM=GN,过点G作GK⊥BC于K,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求出,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GM的长度,然后即可求出四边形EFGH的周长。‎ 例7:(2012广西崇左10分)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移动,但点A 到EF的距离AH始终保持与AB的长度相等,问在点E、F移动过程中;‎ ‎(1)∠EAF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2)△ECF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练习题:‎ ‎1. (2011湖南岳阳8分)如图①,将菱形纸片AB(E)CD(F)沿对角线BD(EF)剪开,得到△ABD和△ECF,固定△ABD,并把△ABD与△ECF叠放在一起.‎ ‎(1)操作:如图②,将△ECF的顶点F固定在△ABD的BD边上的中点处,△ECF绕点F在BD边上方左右旋转,设旋转时FC交BA于点H(H点不与B点重合),FE交DA于点 G(G点不与D点重合).‎ 求证:BH•GD=BF2‎ ‎(2)操作:如图③,△ECF的顶点F在△ABD的BD边上滑动(F点不与B、D点重合),且CF始终经过点A,过点A作AG∥CE,交FE于点G,连接DG.‎ 探究:FD+DG=   .请予证明.‎ ‎2. (2011四川眉山11分)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0,1),B(-4,4),将点B绕点A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点C;顶点在坐标原点的拋物线经过点B.‎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和点C的坐标;‎ ‎(2)抛物线上一动点P,设点P到x轴的距离为d1,点P到点A的距离为d2,试说明d2=d1+1;‎ ‎(3)在(2)的条件下,请探究当点P位于何处时,△PAC的周长有最小值,并求出△PAC的周长的最小值.‎ ‎3. (2011湖南郴州10分)如图,Rt△ABC中,∠A=30°,BC=10cm,点Q在线段BC上从B向C运动,点P在线段BA上从B向A运动.Q、P两点同时出发,运动的速度相同,当点Q到达点C时,两点都停止运动.作PM⊥PQ交CA于点M,过点P分别作BC、C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 ‎(1)求证:△PQE∽△PMF;‎ ‎(2)当点P、Q运动时,请猜想线段PM与MA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设BP=,△PEM的面积为,求y关于的函数关系式,当为何值时,有最大值,并将这个值求出来.‎ ‎4. (2011辽宁营口14分)已知正方形ABCD,点P是对角线AC所在直线上的动点,点E在DC边所在直线上,且随着点P的运动而运动,PE=PD总成立.‎ ‎(1)如图(1),当点P在对角线AC上时,请你通过测量、观察,猜想PE与PB有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 ‎(2)如图(2),当点P运动到CA的延长线上时,(1)中猜想的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3),当点P运动到CA的反向延长线上时,请你利用图(3)画出满足条件的图形,并判断此时PE与PB有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 ‎ (1) (2) ‎ ‎5. (2011贵州遵义12分)如图,梯形ABCD中,AD∥BC,BC=20cm,AD=10cm,现有两个动点P、Q分别从B、D两点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2cm的速度沿BC向终点C移动,点Q以每秒1cm的速度沿DA向终点A移动,线段PQ与BD相交于点E,过E作EF∥BC交CD于点F,射线QF交BC的延长线于点H,设动点P、Q移动的时间为t ‎(单位:秒,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