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似三角形的复习课例谈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从相似三角形的复习课例谈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从《相似三角形的复习》课例谈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 嘉善泗洲中学:陈世文 教研背景:中考数学复习是初中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最后阶段,所跨越的时间长,涉及的知识面广,因此每年都会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但如何在漫长的复习阶段,既不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又可将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数学组于今年3月举行了 “优化数学课堂,提高复习效率”的中考数学复习专题研讨会。‎ 我们选取的课例是《相似三角形的复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的一节复习课,下面结合这节课例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与中考数学复习的一些策略。‎ 一.注重提问的实效性:‎ ‎[片段一]问题引入: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两点,‎ ‎(1)若DE∥BC,则△ABC~△ADE,请说明理由。‎ ‎(2)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也使三角形△ABC~△ADE。‎ 解:(1)生:方法一∵DE∥BC ‎ ‎ ∴∠ADE=∠B,∠AED=∠C ‎∴△ABC~△ADE ‎ 生:方法二∵DE∥BC ‎ ‎ ∴∠ADE=∠B,又∵∠A=∠A ‎∴△ABC~△ADE ‎(2)生1:可添加一个条件:∠ADE=∠B或∠AED=∠C或;‎ ‎ 生2:也可添加一个条件:∠ADE=∠C或∠AED=∠B或。‎ 对比与其他教师在上这节复习课时,很多都会一开始提问:判定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呢?学生回答:(1)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很显然,这种提问只是一种知识的简单重复和记忆,学生不用动任何脑筋即可回答,学生自然没有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而[片段一]则巧妙地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蕴涵于一个题目当中,同时通过变式,让学生举一反三,加深了对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的理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有很强的实效性。‎ 在中考复习阶段,由于很多都是知识的再现过程,因此教师的提问更要避免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提问,注重提问的方式和技巧,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在实际复习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置问题:‎ ‎(1)变式提问:即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某个知识点来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引申、推广问题或从正、反等不同角度设问让学生开拓思路,理解思考问题的本质;‎ ‎(2)铺垫式提问:学习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可分若干“台阶”来提问,形成思维跨度合理的“问题链”,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 ‎(3)设疑式提问:设疑式提问就是在学生似懂非懂及思维的盲点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辩析、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提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4)反馈式提问:在复习时,针对相关内容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概念性强、典型、讲究变式,有利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便有针对性进行矫正训练,从而深化对旧知识的理解。‎ 二.注重数学内在本质的揭示 ‎[片段二]师:请同学们思考,问(2)中学生1所添加的三个条件实际上都保证了什么?他们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生:DE∥BC 师:也就是说只要保证了DE∥BC,则始终有△ABC~△ADE,同时几何画板拖动点D在直线AB上移动,学生观察各种平行位置的△ABC~△ADE。‎ 图(1)‎ 图(2)‎ 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近年来中考也出现了大量蕴涵实际生活情境的问题,注重考察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但很可惜,这类题目得分率都不高,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忽略了数学本质的揭示,缺乏对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挖掘和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培养。而[片段二]在学生回答完以后,反过来思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本质,必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如笔者在复习教学也碰到类似的一个问题:有一个圆形花坛,现要求将他们分成形状相同的四部分,以便在上面种植四中不同的花,请给出四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很多同学都画出了第一种方案(如图1),少部分同学通过尝试也画出了第二种方案(如图2),‎ 但对于方案三,方案四则没有同学能画出,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没有弄明白,对于方案二也仅仅是通过“试”出来的,若能理解方案二其实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变”出来的——每一部分挖一个半圆,再补一个半圆。则学生很快想到也可以通过挖一个等边三角形,补一个等边三角形(如图3),挖一个正方形,补一个正方形(如图4)等等,从而问题迎刃而解。‎ 图(3)‎ 图(4)‎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片段三]探究: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AB=7,AD=2,BC=3,如果边AB上存在点P,使得以点P、A、D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点P、B、C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则这样的P点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生:∵∠PAD=∠PBC=90°(‎ ‎(1) ‎ 则 ‎ ‎ (2) ‎ 则 ‎ ‎ ‎ ‎∴AP=4.8或1或6。 ∴这样的点P有3个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上是用代数(方程)的方法求解出点P的个数,你能否运用几何的方法求解呢?‎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实际上对应∠APD=∠BPC,怎样作出这样的点P呢,联想到科学中光学反射原理,作出点D关于AB的对称点D’,连接CD’,交AB于点(如图5);,实际上对应∠APD=∠BCP,从而∠APD+∠BPC=90°,联想到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以CD为直径画圆,交AB于点 (如图6)。‎ 图(5)‎ 图(6)‎ 数学学习贯穿着两条主线,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通性通法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常人的思维习惯,同样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初中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有函数和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转化思想、整体处理思想等,[片段三]的探究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数和形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很好地发展了学生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也渗透了数学分类的思想方法。在平时的教学复习中,我们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这些数学思想加以揭示、运用和提炼,并在专题复习阶段加以强化训练,要注意通性通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题能力。‎ 四.加强变式练习的教学 ‎[片段四]变式1:若在直线AB上存在点P,使得以点P、A、D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点P、B、C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则这样的P点有几个?‎ 变式2:若设AD=a,AB=b,BC=c(a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