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

中考33古诗词赏析 ‎1、《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⑴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⑵《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⑶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第二层(3-8句):写登山观海所见。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一个“何”字,一个叠词“澹澹”,表达了惊讶、赞美的感情。脚下山岛耸立海心,又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把大海点染得生机勃发。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见义。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开阔、宏大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⑸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⑴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王湾,唐代诗人。‎ ‎⑵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⑶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两岸阔”,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入旧年”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钱塘湖春行》‎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⑴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长恨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⑵《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⑶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之感。‎ ‎ ‎ ‎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⑷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北”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⑸《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如“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⑹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诗句 ‎ ‎ “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⑴“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曲名。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 ‎⑵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⑴这首诗,从远方寄给友人,寄去了深深的同情和关切。‎ ‎⑵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明月作信使,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情意。 ‎ ‎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 ‎ 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景交融。‎ ‎ 次句叙事。“过五溪”,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 三、四两句抒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 ‎★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春末夏初季节的一种寂寞萧条气氛。体会到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 ‎ ‎6、《夜雨寄北》‎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⑴这是一首抒情诗。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⑵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⑶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不但不觉得累赘,反而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全诗跨越时空,把今日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和他日的彼时彼地彼情彼景交织起来写,艺术构思极为巧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⑷“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⑸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 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间、空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曲折委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7、《泊秦淮》‎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⑴《泊秦淮》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烟、水、月、沙、酒家、秦淮河。淡烟寒水,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的景象。‎ ‎ ★三、四句: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 全诗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也蕴含着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慨 ‎★“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作简要赏析。 ‎ 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请简述最后一句的《后庭花》的相关典故,并分析作者指责商女的用意?‎ 南朝陈后主在位的时候,大建宫室,生活奢侈,创制了《玉树后庭花》等歌曲寻欢作乐。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浣溪沙》‎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院香径独徘徊。‎ ‎⑴《浣溪沙》主要写作者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直接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 ‎ 上片触景生情,首句写悠闲的诗酒生活,继而由眼前的景物引起今昔的联想,感慨岁月流逝,年华易去,流露出惋惜之情。‎ ‎ 下片借写伤春的惆怅,抒发自我排遣的心情。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识。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对岁月的爱惜和对生命的珍视。‎ ‎9、《望岳》‎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⑴这首五言古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⑵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夫”字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雄伟高大的形象。“钟”,聚集的意思。“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⑶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①‎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②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③站得高,看得远。④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 ‎⑷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⑸意境相同的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0、《春望》‎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⑴五言律诗。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睹物神伤。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⑵品读赏析 ‎ 首联:这是写望中所见,“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诗人将丰富的意思寓于一个“深”字中。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 颔联: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 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⑷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使至塞上》‎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⑴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⑵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⑶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诗句,它的图景、意境概括出来。‎ ‎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描绘的图景是:辽阔的沙漠上一道烽烟直升云天,遥远的黄河尽头是一轮圆圆的落日。‎ ‎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⑴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 首联紧承白诗末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 颔联承上联写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闻笛赋”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烂柯人” 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 颈联推开一步,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 ‎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同时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⑶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⑷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3、《赤壁》‎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⑴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 体裁:七绝诗,内容:咏史诗,也是借题发挥;‎ ‎⑵《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后两句发议论感慨。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国家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14、《过零丁洋》‎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⑴《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⑵赏析 ‎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 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⑶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 苏武牧羊、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邓世昌勇撞日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闻一多怒斥国民党特务等等 ‎⑷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 ‎15、《水调歌头》‎ ‎ ‎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⑴《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⑵词的上片问天;下片问月;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 上片写诗人在“天上”“人间”之间的徘徊、矛盾与难以抉择,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⑶你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里通常蕴含的意义。‎ ‎ 最熟悉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古代诗人常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⑷词中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人生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⑸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6、《山坡羊 潼关怀古》‎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⑴张养浩,元代著名散曲家。“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表现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作者的感慨。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同时把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⑶全篇主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7、《饮酒》‎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⑴《饮酒》是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首,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 1—4句为第一层,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 ‎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 ‎⑵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心远”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⑶写诗人悠闲自得的一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 ‎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⑸“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 ‎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 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⑹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 这是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其实诗人的真正意思是说: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18、《行路难》‎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⑴《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⑵《行路难》全诗通过对世路艰难的描写,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展示出作者力图摆脱困境,奋发图强的伟大精神力量。‎ ‎⑶作者唱出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展望的两句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⑷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 ‎ 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这两句是李白在《行路难》中的名句,化用“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句。它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以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相信困难终将过去,阴云当能消除,那种让你大显身手、施展才华的机遇在等着你。读了令人荡气回肠,精神振奋。)‎ ‎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南村群重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⑴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也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⑵为:被。歌:诗的体例。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⑶全诗段意 ‎ ①秋风破屋——惨 ②群童抱茅——悲 ③长夜难眠——哀 ④广厦庇寒—一愿 ‎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 这首诗表现了杜甫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⑹诗中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⑴这首诗开始写胡天飞雪的图景,接着写中军帐里的告别宴会,最后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形。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以春花喻冬雪,“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新颖、贴切、独特。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也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 ‎⑶“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说明了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 ‎⑷“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⑸“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也使画面更加灵动。‎ ‎⑹“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写行人已去而诗人仍伫立远望,一直望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止;“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俱在其中。‎ ‎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边塞风光奇美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用互文写出边塞奇寒的诗句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意境深远,书写悠悠情思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1、《己亥杂诗》‎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⑴主旨: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落花自喻,落花有情,寄托了诗人虽辞官归隐,仍关心国事的忧国情怀。后人用此句赞美执着的奉献精神。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 ‎ ★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 ‎ ★诗中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2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⑴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表现了诗人的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给人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 ‎ ▲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怎样理解尾联?‎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本诗中的破题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2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⑴韩愈(768~824)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 ‎⑵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诗句清新优美。描写早春小雨的这一句是下一句描绘春草初萌的极好的铺垫。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 ★结尾两句诗人用咏叹的笔调,对早春景物加以赞美和品评。“烟柳”,就是柳树枝刚刚开始泛出绿意,远远望去,宛如一抹绿烟,这是北方早春的独特景观。 ‎ ‎24、《无题》唐 李商隐 ‎ 相间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⑴全诗写的就是恋人间的分离和相思,分两层:前四句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诉说难舍难分的感情和爱情的坚贞;后四句写男主人公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 ‎ ★首联,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悲凄气氛。‎ ‎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了谐音的方法,以“丝”谐“思”。巧用比喻和谐音淋漓尽致地表现主人公相思之情。本义: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奉献精神。‎ ‎ ★尾联,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这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使全联的语气显得柔和、婉顺,而绵绵不绝的情思尽在其中。‎ ‎⑵这首诗的诗眼是“别时难”一语,它美就美在诗人以低回往复的手法层层深入地开拓“别难”的境界,如同一支动人的歌,久久留在读者的心上。‎ ‎25、《相见欢》南唐 李煜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⑴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点明季节是秋天。这是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是使人愁而更愁之景。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写的全是词中人的眼中之景,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正面所要表达的离愁已呼之欲出。‎ ‎ ★下片四句,点破题旨,直抒离愁。‎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因“丝”与“思”谐音,‎ 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繁和难解。这一句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却道出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实感受。此句饱含辛酸,是极沉痛的伤心语 ‎26、《登飞来峰》北宋 王安石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⑴思想内容: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一、二两句都是铺垫。‎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普遍的意义。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27、《渔家傲 秋思》北宋 范仲淹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⑴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诗人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塞下秋景之“异”:①“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②“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渲染出西北边地的荒漠,也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28、《江城子 密州出猎》‎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⑴这首词上片写打猎时的壮阔场景,下片写感想和愿望,作者在词中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⑵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亲射虎,看孙郎”,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 下片以抒情为主。引用典故: ‎ ‎“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 “射天狼”,天狼星,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体现了作者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⑶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擎、卷、挽、射 ‎29、《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醉里桃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⑴“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⑵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 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这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⑶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 ‎⑷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可怜白发生。‎ ‎30、《观刈麦》 白居易 ‎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⑴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谕色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 ‎ ★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⑵《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的诗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通过入微的描写揭示了农民的辛苦。‎ ‎31、《关雎》‎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雎鸠关关叫得欢,成双成对在河滩。美丽贤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伴侣。‎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右采摘忙不停。美丽贤良的女子,做梦也在把她思。 追求她却不可得,日夜思念在心间。想啊想啊心忧伤,翻来覆去欲断肠。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边右边到处采。美丽贤良的女子,弹琴鼓瑟永相爱。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边右边到处采。美丽贤良的女子,鸣钟击鼓乐她怀。‎ ‎★《关雎》围绕一个求字,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 ★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采之、芼之、友之、乐之。‎ ‎ ★《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按音乐分类,编为“风”、“ 雅”、“ 颂”三类。《诗经》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赋 、比 、兴”。 ‎ ‎ ★诗歌中描写禽鸟和鸣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诗中的“窈窕淑女”一句直接赞扬女子的文静、善良,也交代了小伙子追求她的原因;描写思念心上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 ,现今已成成语。 ‎ ‎ ★“钟鼓乐之”、“ 琴瑟友之”这一幻想和淑女结合的热闹场面,表达了青年男子对美好婚姻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 ‎ ★这首诗是用了“兴”的手法。“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首诗中的“他物”是雎鸠和荇菜,“所咏之词”指男子对女子的相思 。 ‎ ‎ ★《关雎》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请说说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 ‎ 使诗的内容递增,逐步深入地展现“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 ★“左右流之”中的“流”字用得妙,使全篇生辉,试作分析。 ‎ ‎①描写少女采荇菜的忙碌和姿态优美,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②突现女子的勤劳;③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兴。如开头由关雎说起,引出君子追求淑女,这种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在诗中多次运用,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3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末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 ‎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 ★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蒹葭、白露、道阻水中,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着。‎ ‎ ★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含蓄美、意境美、回环美、音乐美。‎ ‎33、《雁门太守行》‎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调──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 ★诗中只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实际上连24小时都不足,却涵盖了将士们在战争中的主要活动,也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用“黑云压城”极力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摧”极言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孤城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团团围住。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这样构思较新颖。‎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至于奔袭结果如何,在抒情诗里是用不着交代的。‎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