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中考特训六中和反应的探究同步练习新版粤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九年级化学下册中考特训六中和反应的探究同步练习新版粤教版

中考特训(六) 中和反应的探究 题型一 判断中和反应能否发生 ‎1.某同学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时,用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和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的过程如图6-Z-1所示。图中所加试剂①②③分别是()‎ 图6-Z-1‎ A. 稀氢氧化钠溶液、石蕊溶液、稀盐酸 B.稀盐酸、石蕊溶液、稀氢氧化钠溶液 C.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 D.稀盐酸、酚酞溶液、稀氢氧化钠溶液 方法点拨 判断中和反应能否发生的方法:‎ ‎(1)通过指示剂颜色的改变进行判断。通常将酚酞溶液滴入碱溶液,再加酸,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证明反应能发生。‎ ‎(2)测定反应后溶液的pH。若向碱溶液中加酸,pH小于或等于7时证明反应能发生;若向酸溶液中加碱,pH大于或等于7时证明反应能发生。‎ ‎(3)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酸碱混合后,溶液温度升高,证明反应能发生。‎ ‎2.2017·十堰实验小组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时,进行了如图6-Z-2所示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 图6-Z-2‎ 探究实验一:酸能否与可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 甲同学进行了实验一,能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测定反应后溶液的pH=2,说明酸能与可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实验二:酸能否与难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 乙同学进行了实验二,当滴入几滴稀盐酸后,发现试管②中无明显变化,于是得出“酸不能与难溶性碱反应”的结论。‎ 丙同学对此产生怀疑,并利用实验后的物质继续探究:‎ ‎[分析]丙同学测定试管②中上层清液的酸碱度,读出pH=12,说明上层清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丙同学由此认为乙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证]丙同学利用上述实验后的废液进行实验,将试管②中物质全部倒入一大烧杯中,静置,再将实验探究一所得溶液缓慢逐滴加入,‎ 说明酸能与难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6-Z-3所示:‎ 图6-Z-3‎ ‎(1)由图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中和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放热”或“无热量变化”)反应。‎ ‎(2)在A处溶液中加入石蕊溶液,溶液呈________色。‎ ‎(3)B处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从B到C的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无变化”)。‎ ‎(5)在C点溶液中加入碳酸钙,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二 中和反应后溶质成分 方法点拨 中和反应与pH曲线的关系图(以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为例):‎ 图6-Z-4‎ 曲线图中pH在7以下的某一点(除起点外)表示的溶液中溶质成分为NaCl和 ‎ HCl;pH等于7时溶液中溶质成分为NaCl;pH在7以上的某一点(除起点外)表示的溶液中溶质成分为NaCl和NaOH。‎ ‎4.2017·临沂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到盛氢氧化钙溶液的小烧杯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 CaCl2溶液显中性。‎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针对疑问,甲组同学猜想如下。‎ 猜想Ⅰ:只有CaCl2;‎ 猜想Ⅱ:有________________;‎ 猜想Ⅲ:有CaCl2和Ca(OH)2;‎ 猜想Ⅳ:有CaCl2、HCl和Ca(OH)2。‎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Ⅳ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小组进行了下列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通入CO2‎ 滴加Na2CO3溶液 实 验 操 作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含有Ca(OH)2‎ 溶液中含有Ca(OH)2‎ 溶液中含有Ca(OH)2‎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大家确定猜想Ⅲ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 (1)丙组同学认为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2,请你帮助他们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点拨 判断反应后的溶质成分:‎ ‎(1)恰好完全反应:溶质只有生成物盐。(2)酸过量:溶质有生成物盐和过量的酸。‎ ‎(3)碱过量:溶质有生成物盐和过量的碱。‎ ‎5.2017·陕西小青按如图6-Z-5所示操作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回答问题。‎ 图6-Z-5‎ ‎(1)图E是稀释浓硫酸的操作示意图,甲烧杯中的物质应是____________。‎ ‎(2)小青观察到图C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认为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楚想用紫色石蕊溶液、氧化铜粉末、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进一步确定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________________。‎ 典题讲评与答案详析 答案速查 ‎1.C ‎2.探究实验一: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探究实验二:[分析] Na2SO4、NaCl、NaOH ‎[解释]几滴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确定酸不与难溶性碱反应(合理即可)‎ ‎[验证]蓝色沉淀逐渐溶解(或蓝色沉淀部分溶解或溶液变为蓝色)‎ ‎3.(1)放热(2)蓝(3)NaCl(4)减小 ‎(5)有气泡产生CaCO3+2HCl===CaCl2+H2O+CO2↑4.[演示实验] 2HCl+Ca(OH)2===CaCl2+2H2O ‎[猜想与假设] CaCl2和HClHCl和Ca(OH)2不能共存 ‎[实验探究]石蕊溶液变蓝 溶液变浑浊 ‎[评价反思] (1)CaCl2与Na2CO3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 ‎(2)反应物是否过量 ‎5.(1)浓硫酸 ‎(2)H2SO4+2NaOH===Na2SO4+2H2O ‎(3)氯化钡溶液 典题讲评 ‎1.[解析]试剂②滴入试剂①显红色,加入试剂③后又变为无色,说明试剂①是稀氢氧化钠溶液,试剂②是酚酞溶液,试剂③是稀盐酸。‎ ‎3.[解析] (1)由图像可以看出,开始时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温度在逐渐升高,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2)A处是未滴加稀盐酸的溶液,此时烧杯中只有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滴加石蕊溶液呈蓝色。(3)B点的温度最高,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中和,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4)从B到C的过程中溶液温度降低,说明反应结束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由中性变为酸性,pH逐渐变小。(5)C点的溶液中含有盐酸,加入碳酸钙后,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4.[解析] [演示实验]稀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a(OH)2===CaCl2+2H2O。[猜想与假设]当稀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aCl2;当其中一种物质有剩余时,溶质可能为CaCl2和HCl或CaCl2和Ca(OH)2,不可能为CaCl2、HCl和Ca(OH)2,因为HCl和Ca(OH)2不能共存。[实验探究]溶液中含有Ca(OH)2,显碱性,石蕊溶液遇碱变蓝;CO2能与Ca(OH)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评价反思] (1)CaCl2与Na2CO3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Ca(OH)2存在。(2)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5.[解析] (3)因为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成红色,反应后溶液呈无色,说明反应后的溶液呈中性或酸性。紫色石蕊溶液遇到中性溶液不变色,遇到酸性溶液变为红色,现象不同,能达到目的;金属氧化物可与酸反应,固体溶解,用氧化铜粉末能达到目的;碳酸钠溶液遇到酸会放出气体,能达到目的;不管溶液呈酸性还是中性,溶液中都含有SO42-,都能和Ba2+结合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达到目的。‎ 诗歌鉴赏(2)炼句及语言风格 李仕才 ‎【考纲说明】‎ ‎ 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语言的鉴赏,侧重于领会语言的艺术特色。‎ ‎【学习目标】‎ ‎1.体会古典诗歌的语句之妙和把握古典诗歌语言风格。‎ ‎2.学习掌握古典诗歌炼句与语言风格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3.激发阅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提高审美情趣。‎ ‎ 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 ‎1.熟读诗歌,识记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术语。 ‎ ‎2.结合“典型剖析”及“实战真题”,掌握炼句和语言风格题作答的一般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典例剖析】‎ ‎(一)炼句题设问方式 ‎1.有关语句的内容(解释含义)‎ ‎2.重要语句的情感(对主旨的探讨)‎ ‎3.关键语句的手法(艺术层面的鉴赏)‎ 答题模式:‎ 解释语句 → 指出语句的特点 → 表达效果或作用 ‎(二)语言风格术语举隅 ‎1.平实质朴 朴素自然 直接陈述,或用白描,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贾岛《寻隐者不遇》 2.含蓄隽永 委婉蕴藉 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之中让读者想象。李商隐《夜雨寄北》 3.清新明快 简洁雅致 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杨万里《小池》 4.诙谐幽默 讽刺批判 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章碣《焚书坑》‎ ‎【示例1】(2012年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解析】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示例2】(201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示秬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 ‎(1)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