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5月模拟试卷含解析2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新城实验中学2016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题意) 1.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B.煤气中毒 C.冰山融化 D.酸雨侵蚀 2.分类是化学学习、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 ) A.水属于氧化物 B.干冰属于单质 C.硝酸铵属于盐 D.乙醇属于有机物 3.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吹胀气球﹣﹣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 4.农作物生长需要含较多氮、磷、钾元素的化肥,下列化肥属于含磷复合肥料的是( ) A.NH4NO3 B.Ca(H2PO4)2 C.(NH4)2HPO4 D.KNO3 5.人类食物供给的总能量中,有70%左右来自糖类,下列物质中富含糖类的是( ) A.玉米 B.豆腐 C.奶油 D.黄瓜 6.当代社会几乎离不开化石燃料,关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的“利”与“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利”而无“弊”,因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根本就离不开化石燃料,也离不开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生产的塑料、橡胶、纤维、药物、化肥、农药等 B.只有“弊”而无“利”,因为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许多有害物质,导致气候变暖,酸雨、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急剧上升 C.“弊”大于“利”,虽然化石燃料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和物质,但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D.“利”大于“弊”,虽然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但化石燃料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能源和物质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可以趋利避害 7.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8.如图为稀土元素铈(C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铈的原子序数为58 B.铈属于金属元素 C.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58 D.铈原子的质量为140.1 9.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硝酸镁﹣﹣﹣﹣MgNO3 B.2个钾离子﹣﹣﹣﹣2K+ C.3个氧原子﹣﹣﹣﹣3O D.氧化铝﹣﹣﹣﹣A1O 10.甲物质的溶液可用作电镀液等.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是102.5g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20℃时,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8.6g D.将70℃甲的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都有晶体析出 11.我国“辽宁号”航母甲板上涂有耐高温、耐磨的碳化硅(SiC)涂层,碳化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的结构,则构成碳化硅的粒子是(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中子 12.很多饮料中都含有柠檬酸(C6H8O7).下列关于柠檬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组成 C.相对分子质量为192 D.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8:7 13.锂电池是新型的高能电池,质量轻、电容量大,颇受手机、电脑等用户的青睐.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Li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B.MnO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C.LiMnO2属于氧化物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14.下列关于化学与日常生活关系的归纳中,存在错误的是( ) A.化学与健康 ①食用鲜黄瓜﹣可大量补钙 ②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 B.化学与生活 ①减轻车内异味﹣开窗通风 ②防止食品受潮﹣用氧化钙做干燥剂 C.化学与安全 ①重金属盐中毒﹣喝鲜牛奶解毒 ②煤气泄漏﹣关闭阀门,严禁烟火 D.化学与环境 ①使用乙醇汽油﹣减少空气污染 ②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水污染 15.下列处理事故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 A.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设置隔离带 B.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C.燃着的酒精不慎碰到,立即用湿布盖灭 D.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 16.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读液体体积 B. 称量固体质量 C. 过滤 D. 稀释浓硫酸 17.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转移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C.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D.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 18.如图是干燥、收集某气体的装置,由实验装置可以推测该气体的有关性质.请你在表中找出相对应的选项( ) 气体性质序号 A B C D 溶于水中所得溶液的pH >7 <7 >7 <7 其密度(ρ1)与空气密度(ρ2)比较 ρ1>ρ2 ρ1>ρ2 ρ1<ρ2 ρ2<ρ1 在水中的溶解度 极易溶 难溶 极易溶 难溶 A.A B.B C.C D.D 19.除了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A.木炭粉(CuO)﹣﹣在空气中灼烧 B.KCl溶液(CaCl2)﹣﹣通入过量的CO2气体,过滤 C.NaCl溶液(Na2CO3)﹣﹣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 D.H2气体(HCl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和浓硫酸 20.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个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二、(本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21.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密密切相关. (1)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涂厨房中的 来止痒. (2)某饼干包装袋中用作干燥剂的是生石灰,我们常用煅烧石灰石来制取生石灰,其化学方程式为 . (3)森林火灾时,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的目的是 . (4)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功能. (5)雾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细颗粒物,如果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雾霾现象.请分析下列污染物中,会导致雾霾的是 (填序号). A.二氧化硫 B.臭氧 C.一氧化碳 D.PM2.5 (6)厨房中的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A.不锈钢炊具 B.橡胶手套 C.纯棉围裙. (7)对自行车的支架进行喷漆处理可以防止其生锈,原因是 . (8)当汽车受撞击后,汽车安全气囊中的NH4NO3固体瞬间分解成N2O和一种常温下的无色液体,反应方程式是 . 22.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不同类别的物质.C的水溶液呈蓝色,D是一种红色固体,B→D的反应过程较为复杂,D→B的反应用于冶金工业.中“﹣”表示相连物质可以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省略). (1)D的化学式 . (2)C→E的化学方程式 ,说明该反应能够发生的理由 .溶液中发生的一个置换反应方程式 ,其微观实质是 . 23.海洋中蕴含丰富的资源.(1)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方法,下列方法中,可以使海水变为淡水的是 A.滤纸过滤 B.吸附 C.沉降 D.蒸馏 (2)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重水(D2O)可作原子能反应堆的中子减速剂和热传热介质.重水中重氢原子(D)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则重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3)从海水中制备纯碱和金属镁的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①步骤Ⅴ中所加试剂是 . ②粗盐水中主要含有CaCl2、MgSO4等可溶性杂质,可加入下了物质,利用过滤等操作进行除杂,则加入下列三种物质的先后顺序为 a.适量的盐酸 b.稍过量的Na2CO3溶液 c.稍过量的Ba(OH)2溶液 ③第Ⅲ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④在海边用贝壳作原料制生石灰,比用石灰石作原料的优点是 (写一条). 24.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图A中铝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个铝离子用化学符号表示为 A中铝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2)E中X为 ,C在化学反应中是 (填“得”或“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3)写出B和D两种微粒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 25.某班同学为验证酸的化学通性,做了五组实验.分析并回答问题. (1)A组试管中都产生H2.若要制得较纯的H2,选稀硫酸而不选盐酸的原因是 . (2)C组试管中药品滴加至一定程度实验现象相同,该现象是 . (3)写出D组任一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上述五组实验中没有体现酸的通性的是 (填序号). 三、(本题包括3小题,共20分) 26.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CO2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 制取与性质: 如图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操作为 ,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然后加入药品,固定装置,制取CO2,有关化学方程式 . 如图B,现象为 ,说明CO2的性质是 .由此推知,一般情况下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反思与交流: (1)制备气体时选择发生装置需考虑的因素有 . (2)欲证明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CO2的含量不同,你的实验操作是:取一瓶空气,一瓶等体积的呼出气体 . 27.同学们在初中化学实验室中,发现一瓶如图所示久置的瓶口有白色固体、瓶塞丢失的无色溶液.已知原溶液可能是NaCl、NaOH或Na2CO3三种溶液中的一种,为确定溶液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小张同学取待测液测得pH=10,他得出的关于溶液成分的结论是: .他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HCl,看到 ,由此小张同学认为,溶液为Na2CO3溶液. 小李同学对小张同学的结论提出疑问,又进行了以下实验: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反应方程式为 ,静置.(写出还需进行的操作及现象) ,通过实验,小李认为小张结论正确. 28.在化学实验技能考试中,有一题目是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小红等几位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写出试管②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结束后,小红同学将①、②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看到废液浑浊,就对废液进行了过滤,小红等几位同学对滤液的成分又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小红认为:只含氢氧化钠; 小明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 小亮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 (写一种猜想). 讨论:你认为小红、小明、小亮三位同学中谁的猜想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 你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应怎样处理上述实验后的废液才能倒入下水道? .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0分) 29.人体摄入锌不足会引起多种疾病,缺锌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来补锌.已知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为C12H22O14Zn. (1)葡萄糖酸锌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2)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0.过氧化氢是一种绿色化学试剂,在化学研究及生活中应用广泛,如医疗上常用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伤口消毒. (1)实验室现有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等药品,小明要制取16g氧气,需要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小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产生氧气的速度过快,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过氧化氢浓度大是导致反应速度快的主要原因.为此,小明想配制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200g.计算需30%的过氧化氢溶液多少克?需水多少克? 2016年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新城实验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5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题意) 1.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B.煤气中毒 C.冰山融化 D.酸雨侵蚀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是氧气和有机物,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煤气中毒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发生了化学变化,故B错; C、冰山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酸雨侵蚀是酸雨中的酸与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腐蚀物质,故D错. 故选C.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分类是化学学习、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 ) A.水属于氧化物 B.干冰属于单质 C.硝酸铵属于盐 D.乙醇属于有机物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分析】根据物质与元素的分类依据进行分析.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物. 【解答】解: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B、干冰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C、硝酸铵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D、乙醇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物.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组成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3.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吹胀气球﹣﹣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吹胀气球,是因为气体增多,体积变大,不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毒品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缉毒犬闻到毒品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氢分子聚集成氢气,大量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农作物生长需要含较多氮、磷、钾元素的化肥,下列化肥属于含磷复合肥料的是( ) A.NH4NO3 B.Ca(H2PO4)2 C.(NH4)2HPO4 D.KNO3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解:A、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B、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错误. C、(NH4)2HPO4中含有磷元素和氮元素,属于磷复合肥,故选项正确. D、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但不是磷复合肥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确定化肥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化肥的分类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人类食物供给的总能量中,有70%左右来自糖类,下列物质中富含糖类的是( ) A.玉米 B.豆腐 C.奶油 D.黄瓜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分析】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根据各营养素的食物来源进行分析. 【解答】解:A、玉米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属于糖类物质,故选项正确; B、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故选项错误. C、奶油含有丰富的油脂等,故选项错误; D、黄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6.当代社会几乎离不开化石燃料,关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的“利”与“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利”而无“弊”,因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根本就离不开化石燃料,也离不开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生产的塑料、橡胶、纤维、药物、化肥、农药等 B.只有“弊”而无“利”,因为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许多有害物质,导致气候变暖,酸雨、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急剧上升 C.“弊”大于“利”,虽然化石燃料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和物质,但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D.“利”大于“弊”,虽然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但化石燃料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能源和物质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可以趋利避害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化石燃料对人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也有负面作用空气污染也是很严重的. 【解答】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根本就离不开化石燃料,也离不开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生产的塑料、橡胶、纤维、药物、化肥、农药等,由于我们现在开发的新能源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且发电和汽车燃油、取暖等还需要大量的化石燃料,所以现在必须使用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燃烧虽然带来了很多污染,我们必须尽量减少这种污染,想法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虽然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但化石燃料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能源和物质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可以趋利避害. 故选D.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我们必须尽快开发新能源,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 7.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分析】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8.如图为稀土元素铈(C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铈的原子序数为58 B.铈属于金属元素 C.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58 D.铈原子的质量为140.1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稀土元素铈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可以直接得到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及相对原子质量来解答. 【解答】解:A.由图中的信息可知,原子序数为58,说法正确; B.由图中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为“铈”,其偏旁部首为“金”,则属于金属元素,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8;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铈原子的质子数为58,故正确; D.由图可知,名称下方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即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而不是原子的质量,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9.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硝酸镁﹣﹣﹣﹣MgNO3 B.2个钾离子﹣﹣﹣﹣2K+ C.3个氧原子﹣﹣﹣﹣3O D.氧化铝﹣﹣﹣﹣A1O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A、硝酸镁中镁元素显+2价,硝酸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Mg(NO3)2,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B、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钾离子可表示为:2K+,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正确. C、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氧原子可表示为:3O,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正确. D、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故选:B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0.甲物质的溶液可用作电镀液等.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是102.5g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20℃时,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8.6g D.将70℃甲的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都有晶体析出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的概念结合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不提温度,错误; B、据图可以看出,甲的溶解度在0~70℃时上升,高于70℃下降,错误; C、20℃时,甲的溶解度是28.6g,故128.6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8.6 g,错误; D、甲的溶解度在0~70℃时上升,高于70℃下降,故将70℃甲的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都有晶体析出,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1.我国“辽宁号”航母甲板上涂有耐高温、耐磨的碳化硅(SiC)涂层,碳化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的结构,则构成碳化硅的粒子是(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中子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进行分析解答即可,金刚石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解答】解:金刚石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碳化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的结构,故构成碳化硅的粒子是原子.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知识,要善于从题干中发现有用的解题信息并且做出解答. 12.很多饮料中都含有柠檬酸(C6H8O7).下列关于柠檬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组成 C.相对分子质量为192 D.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8:7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根据柠檬酸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柠檬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柠檬酸是由柠檬酸分子构成的,1个柠檬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柠檬酸C6H8O7的相对分子质量=12×6+1×8+16×7=192,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6×7)=12:1:14,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锂电池是新型的高能电池,质量轻、电容量大,颇受手机、电脑等用户的青睐.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Li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B.MnO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C.LiMnO2属于氧化物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考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可以判断反应类型. 【解答】解:A、该反应中Li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由0价变成了+1价,该选项说法正确; B、Mn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锰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该选项说法正确; C、LiMnO2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因此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不为零,要注意理解. 14.下列关于化学与日常生活关系的归纳中,存在错误的是( ) A.化学与健康 ①食用鲜黄瓜﹣可大量补钙 ②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 B.化学与生活 ①减轻车内异味﹣开窗通风 ②防止食品受潮﹣用氧化钙做干燥剂 C.化学与安全 ①重金属盐中毒﹣喝鲜牛奶解毒 ②煤气泄漏﹣关闭阀门,严禁烟火 D.化学与环境 ①使用乙醇汽油﹣减少空气污染 ②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水污染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防范爆炸的措施;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分析】A、根据新鲜黄瓜富含大量维生素、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进行解答; B、根据根据常见的安全常识进行解答,氧化钙的俗名为生石灰常用做食品干燥剂; C、根据重金属中毒的原理、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进行解答; D、根据汽车尾气的危害和产生、水体污染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新鲜黄瓜富含大量维生素,所以不能补钙;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故A错误; B、减轻车内异味,开窗通风,减少车内有害物;氧化钙常用做食品干燥剂,故B正确; C、重金属中毒的原理是破坏人体内的蛋白质,而鲜牛奶、豆浆含有蛋白质,所以可喝鲜牛奶、豆浆等解毒;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煤气泄漏,关闭气阀,严禁烟火,故C正确; D、乙醇汽油是较清洁的燃料,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减少水污染;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知识点较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5.下列处理事故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 A.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设置隔离带 B.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C.燃着的酒精不慎碰到,立即用湿布盖灭 D.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分析】A、通过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可以使大火因没有了可燃物不能四处蔓延而得到控制; B、根据油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判断; C、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灭火的原理有三个:一是清除可燃物或把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二是隔绝氧气或空气,三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三者具其一即可; D、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较少的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迅速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碳酸氢钠溶液. 【解答】解:A、通过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设置隔离带,可以使大火因没有了可燃物不能四处蔓延而得到控制,故合理; B、油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所以用水无法浇灭,故不合理; C、燃着的酒精不慎碰到,立即用湿布盖灭,属于隔绝空气灭火,故合理 D、少量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可迅速用水冲洗,然后涂上碳酸氢钠溶液,故合理.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操作的一些注意事项,了解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掌握灭火的方法、酒精灯的使用和强酸的使用事项. 16.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读液体体积 B. 称量固体质量 C. 过滤 D. 稀释浓硫酸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C、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7.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转移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C.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D.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分析】A、根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洗过的试剂瓶中,相当于对配制的溶液进行了稀释,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D、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计算出配制溶液所需要的水的质量,进而由所需水的体积判断所需量筒的量程. 【解答】解:A、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转移,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故选项说法正确. C、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洗过的试剂瓶中,相当于对配制的溶液进行了稀释,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15%=7.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50g﹣7.5g=42.5g(合42.5mL),应选用50mL的量筒,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如图是干燥、收集某气体的装置,由实验装置可以推测该气体的有关性质.请你在表中找出相对应的选项( ) 气体性质序号 A B C D 溶于水中所得溶液的pH >7 <7 >7 <7 其密度(ρ1)与空气密度(ρ2)比较 ρ1>ρ2 ρ1>ρ2 ρ1<ρ2 ρ2<ρ1 在水中的溶解度 极易溶 难溶 极易溶 难溶 A.A B.B C.C D.D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气体的净化(除杂). 【分析】由收集装置可知,氢氧化钠固体可以干燥碱性气体,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从吸收装置分析可知,该气体易溶于水. 【解答】解:由收集装置可知,氢氧化钠固体可以干燥碱性气体,溶于水中所得溶液的pH>7;当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时,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顺利排出;吸收装置中,导管连接了一个漏斗,目的是为了防止倒吸,说明该气体极易溶于水.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析实验的能力,从多角度对气体的收集方法进行了综合考查,考虑收集气体的方法时,应该从气体的密度、水溶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19.除了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A.木炭粉(CuO)﹣﹣在空气中灼烧 B.KCl溶液(CaCl2)﹣﹣通入过量的CO2气体,过滤 C.NaCl溶液(Na2CO3)﹣﹣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 D.H2气体(HCl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和浓硫酸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木炭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二氧化碳不能与CaCl2溶液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Na2CO3能与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HCl气体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D.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0.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个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分析】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①中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②中氢气和氧气点燃会生成水,水不能与其它物质反应生成双氧水;③碳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生成氧气. 【解答】解:①中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每一步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故①正确; ②中氢气和氧气点燃会生成水,水不能与其它物质反应生成双氧水,在一定条件下不能一步实现,故②错误; ③中碳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生成氧气,故③正确. 故选B. 【点评】本考点属于实验题中的物质的制备和转化,需要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还要掌握相互之间的反应规律和反应的条件.并注意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判断物质的组成,各有什么注意事项,要把握好.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二、(本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21.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密密切相关. (1)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涂厨房中的 食醋 来止痒. (2)某饼干包装袋中用作干燥剂的是生石灰,我们常用煅烧石灰石来制取生石灰,其化学方程式为 CaCO3CaO+CO2↑ . (3)森林火灾时,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的目的是 清除可燃物 . (4)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乳化 功能. (5)雾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细颗粒物,如果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雾霾现象.请分析下列污染物中,会导致雾霾的是 D (填序号). A.二氧化硫 B.臭氧 C.一氧化碳 D.PM2.5 (6)厨房中的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B . A.不锈钢炊具 B.橡胶手套 C.纯棉围裙. (7)对自行车的支架进行喷漆处理可以防止其生锈,原因是 隔绝水和氧气 . (8)当汽车受撞击后,汽车安全气囊中的NH4NO3固体瞬间分解成N2O和一种常温下的无色液体,反应方程式是 NH4NO3N2O↑+2H2O .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书写化学方程式;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1)由题意,山药皮上含有一种碱性的物质﹣﹣皂角素,皮肤沾上它会奇痒难忍,故所选的物质应该能与碱反应且对皮肤无副作用. (2)碳酸钙煅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据此写出化学方程式; (3)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洗涤剂洗油污的原理考虑; (5)雾霾是由可吸入颗粒物(PM2.5)引起的. (6)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解答. (7)根据防止生锈的原理解答; (8)当汽车受撞击后,汽车安全气囊中的NH4NO3固体瞬间分解成N2O和一种常温下的无色液体,由质量守恒定律,液体是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答】解:(1)山药皮上含有一种碱性的物质﹣﹣皂角素,皮肤沾上它会奇痒难忍;因为皂角素显碱性,所以应该选用显酸性的物质来与它反应,可涂厨房中的食醋来止痒. (2)碳酸钙煅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 (3)森林火灾时,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 (4)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将油污分解成小的油滴,被水冲走,利用了乳化原理,所以说明洗涤剂具有乳化的功能;故填:乳化; (5)雾霾是由可吸入颗粒物(PM2.5)引起的, (6)A、不锈钢炊具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B、橡胶手套是用合成橡胶制成的,合成橡胶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C、纯棉围裙是用纯棉制成的,纯棉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7)自行车的支架刷油漆可防锈,是因为油漆可以使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隔绝. (8)当汽车受撞击后,汽车安全气囊中的NH4NO3固体瞬间分解成N2O和一种常温下的无色液体,由质量守恒定律,液体是水,反应的方程式是NH4NO3N2O↑+2H2O. 故答案为:(1)食醋;(2)清除可燃物;(3)CaCO3CaO+CO2↑.(4)乳化;(5)D;(6)B;(7)隔绝水和氧气; (8)NH4NO3N2O↑+2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应用、灭火的原理、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不同类别的物质.C的水溶液呈蓝色,D是一种红色固体,B→D的反应过程较为复杂,D→B的反应用于冶金工业.中“﹣”表示相连物质可以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省略). (1)D的化学式 Fe2O3 . (2)C→E的化学方程式 CuSO4+2NaOH═Cu(OH)2↓+Na2SO4 ,说明该反应能够发生的理由 反应物碱和盐都可溶,生成物有沉淀 .溶液中发生的一个置换反应方程式 Fe+CuSO4=FeSO4+Cu ,其微观实质是 铁原子和铜离子转变成亚铁离子和铜原子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置换反应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不同类别的物质,C的水溶液呈蓝色,所以C是铜盐,D是一种红色固体,B→D的反应过程较为复杂,D→B的反应用于冶金工业,所以D是氧化铁,所以B是铁,A能够和铁反应,且能够转化为铜盐,所以A是酸,C和E可以相互转化,若C是硫酸铜,则硫酸铜能够和可溶性的碱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不同类别的物质,C的水溶液呈蓝色,所以C是铜盐,D是一种红色固体,B→D的反应过程较为复杂,D→B的反应用于冶金工业,所以D是氧化铁,所以B是铁,A能够和铁反应,且能够转化为铜盐,所以A是酸,C和E可以相互转化,若C是硫酸铜,则硫酸铜能够和可溶性的碱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D是铁锈的成分,化学式为:Fe2O3; (2)C→E的反应可以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由于反应物碱和盐都可溶,生成物有沉淀,因此该反应能够发生;溶液中发生的一个置换反应方程式可以是Fe+CuSO4=FeSO4+Cu(或Fe+H2SO4=FeSO4+H2↑);其微观实质是铁原子和铜离子转变成亚铁离子和铜原子(或铁原子转变成亚铁离子,氢离子转变为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 故答案为:(1)Fe2O3; (2)CuSO4+2NaOH═Cu(OH)2↓+Na2SO4;反应物碱和盐都可溶,生成物有沉淀;Fe+CuSO4=FeSO4+Cu(或Fe+H2SO4=FeSO4+H2↑);铁原子和铜离子转变成亚铁离子和铜原子(或铁原子转变成亚铁离子,氢离子转变为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3.海洋中蕴含丰富的资源.(1)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方法,下列方法中,可以使海水变为淡水的是 D A.滤纸过滤 B.吸附 C.沉降 D.蒸馏 (2)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重水(D2O)可作原子能反应堆的中子减速剂和热传热介质.重水中重氢原子(D)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则重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0% . (3)从海水中制备纯碱和金属镁的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①步骤Ⅴ中所加试剂是 稀盐酸(或HCl) . ②粗盐水中主要含有CaCl2、MgSO4等可溶性杂质,可加入下了物质,利用过滤等操作进行除杂,则加入下列三种物质的先后顺序为 cba a.适量的盐酸 b.稍过量的Na2CO3溶液 c.稍过量的Ba(OH)2溶液 ③第Ⅲ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HCO3Na2CO3+CO2↑+H2O . ④在海边用贝壳作原料制生石灰,比用石灰石作原料的优点是 减少贝壳污染 (写一条). 【考点】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水的净化方法的原理分析解答; (2)根据元素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计算; (4)①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 ②根据除杂质的注意事项: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需要的物质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③根据各步反应写化学方程式; ④从污染、经济价值方面解释. 【解答】解:(1)A、过滤是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物质,故错误; B、吸附是除去水中色素、异味等不溶性杂质的一种方法,不能除去水中的氯化钠、氯化镁等可溶性盐,故错误; C、沉降是使大颗粒不容物快速沉淀下来,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物质,故错误; D、蒸馏是通过加热的方法将水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的方法,可以得到最纯的蒸馏水,故可将水淡化,正确; (2)重水中的重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则氢元素质量分数为:×100%=20%; (3)①氢氧化镁为白色沉淀,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 ②粗盐水中主要含有CaCl2、MgSO4等可溶性杂质,所加试剂的顺序是加稍过量的Ba(OH)2溶液,除去MgSO4,再加稍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CaCl2,最后加适量的盐酸,中和前后过量的Ba(OH)2和Na2CO3. ③第Ⅲ歩反应是加热碳酸氢钠,其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CO2↑+H2O; ④在海边用贝壳作原料制生石灰,比用石灰石作原料的优点既可减少贝壳污染又可提高经济效益. 故答案为: (1)D;(2)20%; (3)①稀盐酸(或HCl);②cba; ③2NaHCO3Na2CO3+CO2↑+H2O; ④减少贝壳污染. 【点评】本题考查较综合,涉及内容较多,为常见题型,利用所学知识结合流程图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24.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图A中铝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3 ,2个铝离子用化学符号表示为 2Al3+ A中铝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l2O3 . (2)E中X为 8 ,C在化学反应中是 失 (填“得”或“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3)写出B和D两种微粒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MgCl2 .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1)左上角数字是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根据化学式的书写,写出化学式; (2)根据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求出x的数值;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去电子,多于4个,易得电子; (3)根据镁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写出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1)左上角数字是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所以图A中铝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3;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所以2个铝离子用化学符号表示为2Al3+;铝元素化合价是+3价,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化合价是﹣2价,所以化学式是Al2O3; (2)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x的数值是8;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去电子,多于4个,易得电子,C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易失去电子; (3)镁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所以化学式是MgCl2. 故答案为:(1)13;2Al3+;Al2O3;(2)8;失(3)MgCl2.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离子的写法,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先约简再交叉. 25.某班同学为验证酸的化学通性,做了五组实验.分析并回答问题. (1)A组试管中都产生H2.若要制得较纯的H2,选稀硫酸而不选盐酸的原因是 盐酸有挥发性或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或制得的氢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 (2)C组试管中药品滴加至一定程度实验现象相同,该现象是 红色溶液退为无色 . (3)写出D组任一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或BaCl2+H2SO4=BaSO4↓+2HCl . (4)上述五组实验中没有体现酸的通性的是 D (填序号).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解答. (2)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盐酸、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盐酸和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氯化钡和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4)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制得的氢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不纯净. (2)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可以观察到试管中的红色逐渐消失; (3)盐酸和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氯化钡和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AgNO3+HCl=AgCl↓+HNO3或BaCl2+H2SO4=BaSO4↓+2HCl; (4)酸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ABCE分别能体现酸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D中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盐酸与硝酸盐反应,硫酸与盐酸盐反应,故五组实验中没有体现酸的通性的是D. 故答案为:(1)盐酸有挥发性或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或制得的氢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2)红色溶液退为无色; (3)AgNO3+HCl=AgCl↓+HNO3或BaCl2+H2SO4=BaSO4↓+2HCl; (4)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物理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本题包括3小题,共20分) 26.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CO2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 制取与性质: 如图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操作为 把导管末端放入水中,手握试管 ,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然后加入药品,固定装置,制取CO2,有关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如图B,现象为 下层蜡烛先灭,上层蜡烛后灭 ,说明CO2的性质是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由此推知,一般情况下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氧气(或空气)接触 . 反思与交流: (1)制备气体时选择发生装置需考虑的因素有 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 (2)欲证明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CO2的含量不同,你的实验操作是:取一瓶空气,一瓶等体积的呼出气体 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制取与性质】 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通常情况下,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反思与交流】 (1)制备气体时选择发生装置需考虑的因素有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大,现象越明显. 【解答】解:【制取与性质】 如图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操作为把导管末端放入水中,手握试管,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然后加入药品,固定装置,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如图B,现象为下层蜡烛先灭,上层蜡烛后灭,说明CO2的性质是: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由此推知,一般情况下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故填:把导管末端放入水中,手握试管;CaCO3+2HCl═CaCl2+H2O+CO2↑;下层蜡烛先灭,上层蜡烛后灭;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氧气(或空气)接触. 【反思与交流】 (1)制备气体时选择发生装置需考虑的因素有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故填: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2)欲证明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CO2的含量不同,你的实验操作是:取一瓶空气,一瓶等体积的呼出气体,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能够观察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比一瓶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更明显,说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故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点评】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得出科学结论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得出正确的结论奠定基础. 27.同学们在初中化学实验室中,发现一瓶如图所示久置的瓶口有白色固体、瓶塞丢失的无色溶液.已知原溶液可能是NaCl、NaOH或Na2CO3三种溶液中的一种,为确定溶液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小张同学取待测液测得pH=10,他得出的关于溶液成分的结论是: 一定不是NaCl溶液(可能是NaOH,Na2CO3或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 .他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HCl,看到 有气泡冒出 ,由此小张同学认为,溶液为Na2CO3溶液. 小李同学对小张同学的结论提出疑问,又进行了以下实验: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CaCl2=CaCO3↓+2NaCl ,静置.(写出还需进行的操作及现象) 向上层清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 ,通过实验,小李认为小张结论正确. 【考点】缺失标签的药品成分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氯化钠溶液呈中性,pH等于7;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等进行分析. 【解答】解:小张同学取待测液测得pH=10,而氯化钠溶液呈中性,pH等于7,故该溶液一定不是NaCl溶液(可能是NaOH,Na2CO3或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 滴加稀盐酸,结论是碳酸钠,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故会观察到产生气泡;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为验证溶液不是氢氧化钠变质产生的碳酸钠,滴加过量的氯化钙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没有氢氧化钠,故小张的结论正确; 故答案为:一定不是NaCl溶液(可能是NaOH,Na2CO3或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有气泡冒出; Na2CO3+CaCl2=CaCO3↓+2NaCl;向上层清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检验,熟练掌握碳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钠的化学性质,能根据所给的实验或者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它们,并熟练的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解题的关键. 28.在化学实验技能考试中,有一题目是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小红等几位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写出试管②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Ca(OH)2═CaCO3↓+2NaOH . (2)实验结束后,小红同学将①、②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看到废液浑浊,就对废液进行了过滤,小红等几位同学对滤液的成分又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小红认为:只含氢氧化钠; 小明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 小亮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 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写一种猜想). 讨论:你认为小红、小明、小亮三位同学中谁的猜想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小明猜想不合理,因为Na2CO3和Ca(OH)2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 .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 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 你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应怎样处理上述实验后的废液才能倒入下水道? 反应物是否过量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2)【猜想】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时,可能刚好完全反应,也可能其中的一种过量,结合题中的猜想进行分析; 【讨论】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会反应进行分析; 【实验设计】根据猜想,由氢氧化钙的特性,只要设计实验能验证氢氧化钙存在即可; 【反思拓展】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所需要考虑的因素. 【解答】解:(1)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2)【猜想】:根据反应原理可知,两者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其中的一种过量,结合已有的猜想,故猜想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讨论】: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会直接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小明猜想不合理,因为Na2CO3和Ca(OH)2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 【实验设计】:由于氢氧化钙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所以,可取样品通入二氧化碳,若溶液变浑浊,则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根据上面的实验可知: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故答案为:(1)Na2CO3+Ca(OH)2═CaCO3↓+2NaOH; (2)【猜想】: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讨论】:小明猜想不合理,因为Na2CO3和Ca(OH)2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 【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 【反思拓展】:反应物是否过量. 【点评】解答时首先弄清所要鉴别的物质的不同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进行鉴别,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的过量问题.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0分) 29.人体摄入锌不足会引起多种疾病,缺锌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来补锌.已知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为C12H22O14Zn. (1)葡萄糖酸锌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72:11 . (2)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4.3%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葡萄糖酸锌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1×22)=72:11. (2)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4.3%. 故答案为:(1)72:11;(2)14.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0.过氧化氢是一种绿色化学试剂,在化学研究及生活中应用广泛,如医疗上常用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伤口消毒. (1)实验室现有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等药品,小明要制取16g氧气,需要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小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产生氧气的速度过快,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过氧化氢浓度大是导致反应速度快的主要原因.为此,小明想配制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200g.计算需30%的过氧化氢溶液多少克?需水多少克?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然后结合题中的数据进行解答; (2)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解:(1)设需要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x×30% 16g = x=113.3g (2)设需要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y. 200g×3%=y×30% y=20g 水的质量为:200g﹣20g=180g. 答:(1)需要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113.3g. (2)需要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20g,水的质量为180g.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以及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