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人教版

‎2019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汇总(人教版)‎ ‎  内容预览:‎ 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 ‎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④怡然称快( )‎ ‎⑤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 ‎⑥鞭数十,驱之别院( )‎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私 拟 作 群 鹤 舞 空 ‎②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 ‎3.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9.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相顾惊疑 ② 连亘六七里 ③中有楼若者 ‎④惟危楼一座 ⑤裁如星点 ⑥或凭或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简要赏析“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一句中的“插”字的表达效果。‎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山市幻景的?依据是什么?‎ ‎5.①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你除《山市》外,还知道哪些现象古人不能解释而把它们付诸神话故事?至少写两个。‎ ‎②假如你随着某旅游团在沙漠地区或大海游玩,恰巧出现文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你该如何向游客们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作者王安石, (朝代)著名思想家、 、 。初中阶段,我们曾读过他写的诗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4)父利其然也。‎ ‎3、下边各组加点词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指物作诗立就 就地取材 B、书诗四句 奋笔疾书 C、并自为甚名 为富不仁 D、余闻之也久 绰绰有余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5.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 ‎7.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口技》(节选)‎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3)几欲先走 走: (4)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两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4、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其受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寤,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写 ,世称聊斋先生, (朝代)杰出的 ,该文选自他的小说集 。‎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不同的意义。‎ A、一狼径去 古义: 今义: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 ‎①止:止露尻尾( ) 一狼得骨止( )‎ ‎②敌:恐前后受其敌( ) 盖以诱敌( )‎ ‎③前:其一犬坐于前( ) 狼不敢前( )‎ ‎④乃:屠乃奔倚其下( ) 乃悟前狼假寐( )‎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6、作者对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 ‎7、文章集中刻画了狼什么样的特点?‎ ‎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一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态度?‎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常识填空:《桃花源记》选自 ,本文是 的序言,作者陶渊明是 (朝代)著名的诗人,号 ,世称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 )然 垂髻( ) 邑( ) 诣( )太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 今: ②无论魏晋 古: 今:‎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 今: ④来此绝境 古: 今:‎ ‎4.解释下面加点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便要还家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6.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7.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12..简答。‎ ‎①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②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③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词是:‎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13..“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1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枝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 ( ) ②惟吾德馨 ( )‎ ‎③谈笑有鸿儒( ) ④无案牍之劳形( )‎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6、本文所表达的生活情趣是: 。.‎ ‎7、本文的文眼是 ,通过对 、 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8、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李唐来( ) ②不蔓不枝(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④可爱者甚蕃( ) ⑤宜乎众矣( ) 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6.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认为应该是怎样的人。‎ ‎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10、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11、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出两句描写“莲花”的诗句,并注明出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舟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节选自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A.罔不因势象形( 顺着,就着 ) B.高可二黍许( 上下,左右 )‎ C.佛印绝类弥勒( 类似 ) D.若听茶声然( 好像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高可二黍许 (2)神情与苏、黄不属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珠可历历数也 ‎(5)其两膝相比者 (6)佛印绝类弥勒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 “核舟”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东坡” ,“黄鲁直” ,“佛印” ,作者详写船头三人的神情是为了说明什么?‎ ‎5.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 《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物、事物和文字的数量。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文的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观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⒈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不独亲其亲 ( ) ⑵男有分,女有归( )( )‎ ‎(3)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4)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 ) 作:( )‎ ‎(5)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闭:( ) 大同:(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与(jǔ)‎ B.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ān)‎ C.男有分,女有归 分(fēn)‎ D.是故谋闭而不兴 兴(xīng)‎ ‎3.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通 解释 通 解释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修(崇尚、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大家一样)‎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6.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 ‎7.《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_ (朝代)的 (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 篇。‎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②属引凄异( )‎ ‎③略无阙处 ( ) ④夏水襄陵( )‎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翻译下列语句。‎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5.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①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 ‎②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 ‎③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 ‎④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 ‎6.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 ‎7.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8.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9.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0、选文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答谢中书书》‎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③怀民亦未寝 ( ) ④水中藻荇交横 ( )‎ ‎⑤遂至承天寺( ) ⑥相与步于中庭( )‎ ‎2.根据课文内容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②相与步于中庭 ‎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解释词语。‎ 吞天沃日__________ 仅如银线____________ 际天____________‎ 弄旗标枪舞刀___________ 随波而逝____________ 披发文身______________‎ 溢目_______________ 倍穹_____________ 僦赁看蒂______________‎ 席地______________ 略不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古代常用一些特定的称谓纪日,如“朔”是农历每月的( ),望是农历每月的( ),十六日叫( )、“晦”是农历每月的( )。‎ ‎4、请写出两句以上古诗词中描写浪潮的语句。‎ ‎5、第一段从 几个方面描绘来潮情况,写出了 的特点。‎ ‎6、第二段中写水军演练之时说他们“如履平地”,这样写的用意是 ‎7、文中描写吴中健儿在“鲸波万仞”中实行精湛技艺的句子是 ,描写观潮人极多的句子是 和 。‎ ‎8、第四段写上下十余里的石岸上“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虽席地不容间”,这属于 描写,其目的是 ‎9、本文着眼点在 上,立足点在 上,全文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 )四幅图景。‎ ‎10、第一段写潮水到来时景象是按 顺序描写的,观潮的时间是 “吞天沃日”写出了海潮的 。‎ ‎11、文中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1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奔腾分合”所包含的景致。‎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以为妙绝 B.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 C.问其姓氏 其真无马邪 D.上下一白 而或长烟一空 ‎2..下列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一童子∕烧酒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余拏∕一小舟 ‎3..下列“而”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相同的是( )(2分)‎ A.杂然而前陈者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D.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是日,更定矣( ) ⑵与余舟一芥( )‎ ‎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⑷是金陵人,客此( )‎ ‎5..翻译下列句子。‎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C.本文写景句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形象、更富有魅力。‎ D.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7.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 B.选文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做铺垫。‎ C.作者写作此文时,已经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侦”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江雪》一诗“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表达的情怀是一致的。‎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给下列各字注音。‎ 缥( ) 泠( ) 邈( ) 鸢( ) 戾( ) 柯( ) 沦( )‎ ‎2.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D.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水皆缥碧 ②互相轩邈 ‎③好鸟相鸣 ④经纶世务者 ‎⑤窥谷忘反 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5.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字.‎ 一百许里 许: 猿则百叫无绝 绝:‎ 遂许先帝以驱驰 许: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 杂然相许 许: 天下独绝 绝:‎ ‎6.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简答。‎ ‎①描写富春山全貌的句子是:‎ ‎②用夸张手法写水的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③用比喻的手法写水的动态美的句子是:‎ ‎④含蓄表现作者鄙弃名利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9.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最能表达作者志趣和情怀,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 A.本文生动简洁地描写了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欲的心态。‎ B.第①段是总写,巧妙地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为全文奠定了宁静淡泊的基调。‎ C.第②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地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表现了富春江的特色。‎ D.第③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的景象。‎ ‎1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出了江水气势磅礴的动态美,《三峡》一文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五柳先生传》)‎ ‎1.选出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 A. 之:①无怀氏之民欤 ②葛天氏之民欤 B. 其:①亦不详其姓字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C. 焉:①因以为号焉 ②且焉之土石 D. 以:①以此自终 ②以乐其志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②亲旧知其如此 ( )‎ ‎③箪瓢屡空,晏如也( ) ④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 ‎⑤短褐穿结( ) ⑥造饮辄尽( )‎ ‎3.与“或置酒而招之”中的“或”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或异二者之为。‎ C.或以钱币乞之。 D.或王命急宣。‎ ‎4、选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期在必醉 度已失期 B、每有会意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C、家贫不能常得 安得广厦千万间 D、亲旧知其如此 其如土石何?‎ ‎5、翻译下列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6.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①表现五柳先生喜爱读书的句子是:‎ ‎②五柳先生名号的由来是:‎ ‎③全文的中心句是:‎ ‎7.详读全文,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8.、文意理解:‎ ‎(1)、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是否赞成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3)、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9.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三大志趣。‎ C.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洁的志趣和人格,使笔调诙谐。‎ D.文章最后两句设问的话是赞语的实质,与“不慕名利”想照应,体现了先生的特点和优点。‎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给个下列各字注音。‎ 祗( ) 骈( ) 粟( )枥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食马者( ) ( 2)、才美不外见( )‎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天马邪( )‎ ‎3.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故时有物外之趣 D.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词句。‎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②第三文字的中心句是:‎ ‎③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 ‎④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 “伯乐”指 ; “食马者”指 ‎6、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 ‎7.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8.试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 ‎9.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 ‎10.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④腰白玉之环 ( )‎ ‎⑤益慕圣贤之道( ) ⑥媵人持汤沃灌 ( )‎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腰白玉之环 ②江横玉系腰 B. 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D.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 C.而:足肤皲裂而不知/气可以养而致 B.之: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以: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5.本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6.作者从哪些方面记述了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7、文意理解:‎ ‎(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2)、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关于学习的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赠序,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4)读完全文,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5)第②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流漂荡 B、闻水声 闻寡人之耳者 C、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D、不可久居 面山而居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A、怡然不动( ) B、往来翕忽( )‎ C、悄怆幽邃( ) D、其岸势犬牙差互( )‎ ‎3.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B.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C.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D.以: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4、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文意理解:‎ ‎(1)、文中写小石潭的顺序是:由“发现小石潭”写到“ ”再写到“ ”再写到“潭中气氛”,抓住了小石潭 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 ,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心境。‎ ‎(2)、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4)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先“心乐之”,后又觉“悄怆幽邃“?‎ ‎6.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②“我”发现并找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③点明小石潭的特征的词语是:‎ ‎④不清的主要原因是:‎ ‎7.用“∥”给第一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8.请分别写出表现游鱼静态和动态的语句。‎ ‎①静态:‎ ‎②动态:‎ ‎9.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这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下来的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都是从正而描写水清。‎ C.选文第二段主要运用比喻的方法写景。‎ D.选文第三段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透露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10.根据《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三篇文章内容对对子。(任选一道作对) ①两岸连山无阙处,‎ ‎ ②石潭上竹树环合,‎ ‎11.文学常识。《小石潭记》选自《 》第29集,作者柳宗元,唐代 ,唐宋八大家之一。‎ ‎1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清冽( ) 为坻(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岳阳楼记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 淫雨( ) 阴风怒号( ) 岸芷汀兰( )‎ 皓日( ) 浊浪( ) 波澜不惊( ) 樯倾楫摧( )‎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斯:登斯楼也 微斯人 B.极: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 C.景: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D.忧:忧谗畏饥 生于忧患 ‎3.选出词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而:感极而悲者矣 后天下之乐而乐 B.若: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C.则:则有心旷神怡 则有去国怀乡D.然:满目潇然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选出举例不当的一项( )‎ A.这两段文字多用骈句,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就是。‎ B.文中句子对仗工整,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是。‎ C.文中有的语句相沿已成成语,如“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就是。‎ D.文中有些句子凝练而又描写细腻,如“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就是。‎ ‎5.选出对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前句写沙鸥飞翔停歇,后句写鱼儿畅游岁中)‎ B.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前句写无风时水面的月影,后句写微风时水面的月光)‎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前句写狂风声音凄厉,后句写波浪来势凶猛)‎ D.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前句写天空乌云密布,后句写湖面昏暗阴沉)‎ ‎6.指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的意思分别是:雨雪繁密的样子、昏暗的样子、颜色翠绿的样子、意气风发的样子。‎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瞧不起。‎ C.“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起忘了。‎ D.两段文字一悲一喜,一明一暗,一阴一晴,都写得情景交融。‎ ‎7.解释下列短语。‎ ‎①日星隐耀:‎ ‎②樯倾楫摧:‎ ‎③一碧万顷:‎ ‎④静影沉壁:‎ ‎8、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9、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醉翁亭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之:四时之景不同 心乐之,伐竹取道 C.者:射者中,奕者胜 晦明变化者 B.乎:颓然乎其间者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D.也: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2.选出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而: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C.为:酿泉为酒 山峦为晴雪所洗 B.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D.然:杂然而前陈者 颓然乎其间者 ‎3.选出词义不同的一项。( )‎ A.暮:朝而往,暮而归 苍然暮色 B.发:苍颜白发 野芳发而幽香 C.乐:宴酣之乐 而乐亦无穷也 D.往:朝而往,暮而归 往来而不绝者 ‎4.填写。‎ ‎①试简析文段的语言特色。‎ ‎②试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③试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5.选出解释不准确的一项。 ( )‎ A.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B.山肴野蔌:在山中在野外所做的美味食物。‎ C.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搀着走。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D.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互错杂。‎ ‎6.品析有误的一项。 ( )‎ A.第一大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色,是美丽的“风景画”。‎ B.作者用分述总收之法,将山水之乐具体化,点出乐字,使文意加深一层。‎ C.第二段写太守醉游琅琊山的情形,是生动的“风习画”。‎ D.作者极写游客之乐,侧面显示政治清明,表达出“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文意又深了一层。‎ ‎7.翻译下面句子.‎ ‎①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文意理解:‎ ‎(1)、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山峦为晴雪所洗 酿泉为酒 B、冻风时作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呷浪之鳞 锦鳞游泳 D、余寒犹厉 余之游将自此始 ‎2.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①一室之内 ②郊田之外 C.①如倩女之靧面 ②髻鬟之始掠也 B.①脱笼之鹄 ②曝沙之鸟 D.①城居者未之知也 ‎ ②山石草木之间者 ‎3.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①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③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B.②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翻译。‎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研明媚。‎ ‎②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5.按要求列举文中内容。‎ ‎①写景之美:‎ ‎②写人之美:‎ ‎③写物之美:‎ ‎④写情之美:‎ ‎6、“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只是我们没发现”,课文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哪句?‎ ‎《陈涉世家》‎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1)会天大雨( ) (2)今亡亦死( ) (3)宜多应者( )‎ ‎(4)旦日,卒中往往语( ) (5) 为天下唱( )(6) 广故数言欲亡( )‎ ‎(7)尉果笞广( ) (8)并杀两尉 ( ) (9)‎ ‎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下苦秦久矣。‎ ‎(2)上使外将兵。‎ ‎(3)等死,死国可乎?‎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 稍稍宾客其父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5.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选文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作舆论准备的过程。‎ B.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公子扶苏被杀。‎ C.“失期,法皆斩”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的客观现实。‎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了树立威信。‎ ‎6.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策略的原因,是当时人们都认为扶苏和项燕没有死。‎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完全丧失信心,忍无可忍。‎ C.“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是陈胜、吴广精心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 D.这段文字写到了陈胜在起义前夕对形势的分析,充分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洞察能力。‎ ‎7.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8.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9.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将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 ‎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这部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后由 汉 编订。全书共33篇,按 (体)编辑。‎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 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 易:‎ 岂直五百里哉 直: 长跪而谢之 谢:‎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怫然( ) 韩傀( ǐ) 休祲( ) 缟素( ) 免冠徒跣( )‎ ‎4.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