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仿真试卷二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仿真试卷二含解析

广东省东莞2016年中考化学仿真试卷(二)‎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8分)‎ ‎1.下列物质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金属铜能导电 C.纯净的氮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D.铁丝能在纯氧中剧烈燃烧 ‎2.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下列气体中最不适宜充入的是(  )‎ A.N2 B.O2 C.CO2 D.空气 ‎3.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质子数与氢原子相同,但中子数比氢原子多一个的新原子,关于此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属于一种新元素 B.跟氢原子相同的原子 C.是氢元素的另一种原子 D.与氢元素不同类的原子 ‎4.过滤操作的下列步骤中错误的是(  )‎ A.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放入漏斗 B.如果滤纸高于漏斗边缘,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滤纸的边缘比漏斗口稍低 C.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滤纸层与漏斗壁间不留气泡 D.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液体,以加快过滤 ‎5.天文学家观察到“百武”彗星因受到越来越强的阳光照射而产生喷气现象,喷出气体包括:CO,CH3OH(甲醇),HCHO(甲醛),HCN(氢氰酸)等有毒物质和水蒸气,根据这一信息可以推测(  )‎ A.“百武”彗星至少含有C,H,N,O元素 B.“百武”彗星中存在单质和化合物 C.“百武”彗星是一个液态混合物 D.“百武”彗星可能存在生命 ‎6.你认为下列传闻缺乏科学依据的是(  )‎ A.冬天,某村有一家人关门闭户在家烤火,导致全家煤气中毒 B.某地有个神秘的“死亡谷”,野兔和狗等低矮的动物走进去常会窒息而死 C.有人声称他发明了一种催化剂,只需添加少量,就能将水变成汽油 D.有人因误服假酒而导致中毒死亡 ‎7.石油为原油,没有固定的沸点.加热原油使其汽化,再分别冷却,不同温度下的气体分别得到汽油、柴油、沥青等.据此判断原油为(  )‎ A.混合物 B.化合物 C.单质 D.纯净物 ‎8.为了适应火车提速,一些铁路线上原有的短轨需要连接为超长轨.工人常用如下反应原理来焊接铁轨:‎ ‎2Al+Fe2O3Al2O3+2Fe.有关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降低 ‎9.炎热的夏天,小林打开冰箱,从4℃的储藏室里拿出一杯底部还有少量蔗糖晶体的溶液A,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溶液B.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时,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室温下,B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D.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在家庭小实验中,小明测得家庭常用洗涤剂的pH如图所示,在没有找到除锈剂的情况下,可以用来替代除锈剂的是(  )‎ A.洁厕精 B.洗发精 C.液体肥皂 D.漂白液 ‎11.在pH=1的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Al3+、Ag+、NO3﹣、Cl﹣ B.Mg2+、NH4+、Cl﹣、OH﹣‎ C.Ba2+、Fe3+、NO3﹣、Cl﹣ D.K+、Na+、CO32﹣、SO42﹣‎ ‎12.现代部分青少年患有“营养过剩症”(肥胖),最不适宜他们多吃的食品是(  )‎ A.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 B.葡萄糖含量高的食品 C.油脂含量高的食品 D.维生素含量高的食品 ‎13.某棉花店突发大火,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 C.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助燃的物质 ‎14.科学家已研究出高能微粒N5+,则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5+是由5个氮原子构成的单质 B.N5+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和电子 C.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4个电子 D.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5个电子 ‎ ‎ 二、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24分)‎ ‎15.点燃两支蜡烛,分别入在白铁皮架的两个阶梯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如图所示).沿烧杯内壁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1)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该实验说明①______;②______.‎ ‎16.(10分)(2016•广东模拟)如图所示的是电解水实验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收集到气体a和气体b.请回答:‎ ‎(1)电解水时,将______能转化为化学能;‎ ‎(2)电解一段时间后,左、右两管水位均下降,其中______(填“左”或“右”)管水位下降快,其原因是______;左、右两管理论上得到的气体体积比为______.‎ ‎(3)气体a为______,具有______性,因此点燃前必须______.实验室检验气体b的方法是为______.‎ ‎(4)通过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______组成的.‎ ‎17.某种混合气中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和氢气中的一种几种.将该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没有出现浑浊现象;该混合气体经点燃,能在空气中燃烧,在其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内壁无水雾出现.向烧杯里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试用化学式回答:‎ 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______,一定不存在______、______,可能存在______.‎ ‎18.我市某麻纺工厂生产的“XX牌服饰以其美观大方、舒适被消费者喜爱.该品牌衬衫的面料成分为“75%苎麻,25%棉”,请问:‎ ‎(1)制作该衬衫的纤维种类属于______(填“天然纤维”还是“合成纤维”);‎ ‎(2)要检验某服装是否用绦纶制成的该品牌衬衫的假冒产品,简便的方法是______.‎ ‎19.元素周期表是学习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1~18号元素的部分最高正价和最低负化合价规律信息:‎ 请分析信息并回答下列问题:‎ ‎(1)12号元素属于_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它的离子与______(写元素符号)原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 ‎(2)17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______,推断该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______,其最低负化合价与Si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 ‎ 三、简答题(共2小题,满分14分)‎ ‎20.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 I: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______,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 ‎(2)若A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______(填化学式),该实验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______,现象b为______,则猜想Ⅱ成立.‎ ‎【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21.粗盐中含有难溶性杂质和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某同学为了提纯粗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友情提示:碳酸镁微溶于水)‎ ‎(1)用化学方程式回答,步骤②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2)有同学认为只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中任意一种就能将两种可溶性杂质除去,你认为这种方法______(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_.‎ ‎(3)有同学认为原实验方案不完善,做出这种评价的依据是______.‎ ‎(4)为了完善原实验方案,你的做法是______.‎ ‎ ‎ 四、实验题(共2小题,满分20分)‎ ‎22.(10分)(2016•广东模拟)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请按要求作答:‎ ‎(1)实验室可用Zn粒和稀硫酸制氢气,甲同学按图(Ⅰ)所示配制实验所需的稀硫酸,指出他的操作中错误之处______、______.‎ ‎(2)按要求从以下A→E装置中选择(填装置的字母序号).乙同学制取和收集H2应选择______;丙同学要收集一瓶O2,应选择______.‎ ‎(3)小松同学探究B装置后,作了改进,改进的装置如图(Ⅱ)所示.检查图(Ⅱ)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 ‎(4)小松同学使用图(Ⅱ)装置制取CO2,现有①Na2CO3固体、②块状大理石、③稀HCl、④稀H2SO4,应选用的试剂是______(填序号);反应进行过程中,关闭该装置中的止水夹a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5)小亮同学也改进了B装置,改进的装置如图(Ⅲ)所示,与B装置相比较,图(Ⅲ)装置以分液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其优点是______;橡皮管的作用是______.‎ ‎23.(10分)(2016•广东模拟)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______性,还可能呈______性.‎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无色酚酞试液变______‎ 溶液呈碱性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溶液呈______‎ ‎[分析与思考]‎ ‎(1)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______(填写微粒符号).‎ ‎(2)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______,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______,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 ‎ 五、计算题(共2小题,满分14分)‎ ‎24.如图是消炎药诺氟沙星胶囊的说明书.请阅读说明书回答以下问题:‎ ‎(1)诺氟沙星分子中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2)159.5g诺氟沙星中碳元素的质量是______.‎ ‎25.将60g K2CO3溶液与108.7g BaCl2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所得滤液的质量为149g.则:‎ ‎(1)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______ g.‎ ‎(2)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 ‎ ‎ ‎2016年广东省中考化学仿真试卷(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8分)‎ ‎1.下列物质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金属铜能导电 C.纯净的氮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D.铁丝能在纯氧中剧烈燃烧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解答】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描述的是挥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金属铜能导电,描述的是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纯净的氮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描述的是颜色、状态、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铁丝能在纯氧中剧烈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这条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 ‎ ‎2.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下列气体中最不适宜充入的是(  )‎ A.N2 B.O2 C.CO2 D.空气 ‎【考点】常见气体的用途.‎ ‎【分析】食品包装袋充气一方面是防止食品破碎,另一方面是要防止食品因缓慢氧化而变质,据此结合常见气体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防腐等,适宜食品包装充气.‎ B、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加快食品的变质,不适宜食品包装充气.‎ C、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适宜食品包装充气.‎ D、空气可以防止食品直接挤压,虽含有氧气,但氧气含量较少.‎ 综上所述.最不适宜充入的是氧气.‎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气体的性质、用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3.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质子数与氢原子相同,但中子数比氢原子多一个的新原子,关于此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属于一种新元素 B.跟氢原子相同的原子 C.是氢元素的另一种原子 D.与氢元素不同类的原子 ‎【考点】元素的概念;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析】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据此结合新信息中原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根据题意,该原子质子数与氢原子相同,所以与氢元素属于同一种元素,不是一种新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题意,该原子质子数与氢原子相同,但中子数比氢原子多一个的新原子,是与氢原子不同的新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题意,该原子质子数与氢原子相同,但中子数比氢原子多一个的新原子,是氢元素的另一种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原子质子数与氢原子相同,故是与氢元素同类的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考查同学们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掌握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 ‎ ‎ ‎4.过滤操作的下列步骤中错误的是(  )‎ A.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放入漏斗 B.如果滤纸高于漏斗边缘,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滤纸的边缘比漏斗口稍低 C.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滤纸层与漏斗壁间不留气泡 D.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液体,以加快过滤 ‎【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分析】过滤是实验基本操作之一,过滤的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一贴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紧靠三层滤纸的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在过滤中玻璃棒起引流的作用.‎ ‎【解答】解:‎ A、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放入漏斗,使滤纸一边一层一边三层,玻璃棒的下端紧靠三层滤纸的一侧,防止弄破滤纸;故A正确;‎ B、如果滤纸高于漏斗边缘,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滤纸的边缘比漏斗口稍低,防止液体流出漏斗;故B正确;‎ C、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滤纸层与漏斗壁间不留气泡,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故C正确;‎ D、用玻璃棒搅动漏斗里的液体,容易把滤纸弄破,起不到过滤的作用;故D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关过滤操作的实验评价问题,只要掌握过滤的一般原理,就容易解决.‎ ‎ ‎ ‎5.天文学家观察到“百武”彗星因受到越来越强的阳光照射而产生喷气现象,喷出气体包括:CO,CH3OH(甲醇),HCHO(甲醛),HCN(氢氰酸)等有毒物质和水蒸气,根据这一信息可以推测(  )‎ A.“百武”彗星至少含有C,H,N,O元素 B.“百武”彗星中存在单质和化合物 C.“百武”彗星是一个液态混合物 D.“百武”彗星可能存在生命 ‎【考点】物质的元素组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分析】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C、物质由固态、液态和气态;‎ D、有毒物质中不可能存在生命.‎ ‎【解答】解: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百武”彗星喷出气体包括:CO,CH3OH(甲醇),HCHO(甲醛),HCN(氢氰酸)等有毒物质和水蒸气,可确定它至少含有的元素;故对;‎ B、喷出气体包括:CO,CH3OH(甲醇),HCHO(甲醛),HCN(氢氰酸)等有毒物质和水蒸气,都属于化合物,所以不能确定有单质;故错;‎ C、也可能是固态,故错;‎ D、“百武”彗星中存在大量的有毒物质,在有毒物质的环境中不可能存在生命;故错.‎ 故选A.‎ ‎【点评】本题利用所给的信息考查物质的元素组成、单质化合物的区别以及如何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等一些相关的知识 ‎ ‎ ‎6.你认为下列传闻缺乏科学依据的是(  )‎ A.冬天,某村有一家人关门闭户在家烤火,导致全家煤气中毒 B.某地有个神秘的“死亡谷”,野兔和狗等低矮的动物走进去常会窒息而死 C.有人声称他发明了一种催化剂,只需添加少量,就能将水变成汽油 D.有人因误服假酒而导致中毒死亡 ‎【考点】一氧化碳的毒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分析】A、根据一氧化碳的产生和毒性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供给呼吸判断.‎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 D、根据假酒的成分和甲醇的毒性判断.‎ ‎【解答】解:‎ A、燃料不充分燃烧时往往会生成一氧化碳,关门闭户在家烤火,会使燃烧不充分,可能会导致煤气中毒,所以正确.‎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易聚集于谷底,且不能供给呼吸,故低矮的动物进去常会窒息而亡,所以正确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做为反应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中无碳元素,而油中含有碳元素,水不会变成油,所以错误.‎ D、假酒中一般含有甲醇,甲醇有毒,可能造成失明或死亡,所以正确.‎ 故选C.‎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领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 ‎ ‎7.石油为原油,没有固定的沸点.加热原油使其汽化,再分别冷却,不同温度下的气体分别得到汽油、柴油、沥青等.据此判断原油为(  )‎ A.混合物 B.化合物 C.单质 D.纯净物 ‎【考点】石油加工的产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解:根据石油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将其分离开来,得到汽油、煤油、柴油、沥青等.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说明石油中含有汽油、煤油、柴油、沥青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联系与区别,并能灵活应用于解题中.‎ ‎ ‎ ‎8.为了适应火车提速,一些铁路线上原有的短轨需要连接为超长轨.工人常用如下反应原理来焊接铁轨:‎ ‎2Al+Fe2O3Al2O3+2Fe.有关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降低 ‎【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可根据反应类型的定义及特征进行分析判断,反应类型的特征主要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和种类.‎ ‎【解答】解:反应2Al+Fe2O3Al2O3+2Fe中,铝、铁是单质,氧化铁、氧化铝是化合物,因此该反应属于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所以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反应前铝中铝的化合价是0,反应后氧化铝中铝的化合价是+3价,所以升高了.‎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反应类型的判断能力,判断反应类型关键是要掌握反应类型的特点,平时要对反应类型进行归类总结,对比记忆.‎ ‎ ‎ ‎9.炎热的夏天,小林打开冰箱,从4℃的储藏室里拿出一杯底部还有少量蔗糖晶体的溶液A,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溶液B.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时,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室温下,B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D.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5℃拿出一杯底部有少量蔗糖的溶液A,因为蔗糖未全部溶解,所以A在5℃时,溶液A一定是饱和溶液,放置室温一段时间后晶体消失,说明未溶解的蔗糖再次溶于水,所以溶液A的质量分数小于溶液B的质量分数,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室温下溶液B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解答】解:在在整个变化过程中A在4℃时,因存在不溶的晶体所以溶液A一定是饱和溶液,放置室温一段时间后晶体消失,说明未溶解的蔗糖再次溶于水,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但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由4℃变到20℃时物质的溶解度变大也就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故选:A.‎ ‎【点评】此题是对溶液变化的状态的考核,解题的关键是能够对溶液的各步的变化有较深入的认识,分清溶液是否在变化后处于饱和状态,是一道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综合题.‎ ‎ ‎ ‎10.在家庭小实验中,小明测得家庭常用洗涤剂的pH如图所示,在没有找到除锈剂的情况下,可以用来替代除锈剂的是(  )‎ A.洁厕精 B.洗发精 C.液体肥皂 D.漂白液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铁锈的主要成分;酸的化学性质.‎ ‎【分析】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和显酸性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铁锈不能和显碱性的物质反应.‎ ‎【解答】解:A、洁厕精的pH小于7,显酸性,能够除去铁锈;‎ B、洗发精的pH大于7,显碱性,不能和铁锈反应,不能除去铁锈;‎ C、液体肥皂的pH大于7,显碱性,不能和铁锈反应,不能除去铁锈;‎ D、漂白液的pH大于7,显碱性,不能和铁锈反应,不能除去铁锈.‎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铁锈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 ‎ ‎11.在pH=1的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Al3+、Ag+、NO3﹣、Cl﹣ B.Mg2+、NH4+、Cl﹣、OH﹣‎ C.Ba2+、Fe3+、NO3﹣、Cl﹣ D.K+、Na+、CO32﹣、SO42﹣‎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pH=l的水溶液,溶液中有大量H+,利用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来分析大量共存.‎ ‎【解答】解:由于溶液的pH=1,所以是含有大量氢离子的.‎ A、因Ag+和Cl﹣能结合成不溶于酸的氯化银沉淀,故A错误;‎ B、因H+和OH﹣能结合生成水,OH﹣和NH4+能结合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因该项离子组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能共存,故C正确;‎ D、因H+和CO32﹣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问题,是常考考点,学生应熟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注意习题中信息PH及无色来解答.‎ ‎ ‎ ‎12.现代部分青少年患有“营养过剩症”(肥胖),最不适宜他们多吃的食品是(  )‎ A.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 B.葡萄糖含量高的食品 C.油脂含量高的食品 D.维生素含量高的食品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分析】根据合理膳食的知识,结合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功能进行解答.‎ ‎【解答】解:A、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其中糖类是供能的主要物质,脂肪是备用能源,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也能提供少量的能量;‎ B、人如果摄取过多的糖类和脂肪,易造成肥胖,因为这类食物含有较多的能量,但不是主要原因;‎ C、油脂含量高的食品,多余的油在体内转化脂肪易引起发胖;‎ D、维生素对人体具有调节作用,如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维生素A,可预防夜盲症等,故多含维生素高的食品;‎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合理营养的含义,并掌握主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注意灵活答题.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并结合题意,能灵活答题 ‎ ‎ ‎13.某棉花店突发大火,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 C.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助燃的物质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灭火的方法有: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解答】解:A.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错误;‎ B.不是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方面的问题.故错误;‎ C.水蒸发吸热,能使环境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正确.‎ D.水在这种条件下不能分解.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选择物质进行灭火的方法方面的知识.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14.科学家已研究出高能微粒N5+,则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5+是由5个氮原子构成的单质 B.N5+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和电子 C.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4个电子 D.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5个电子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分析】先从N5+的表示方法得到它是一个带有一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再根据氮原子核内有7个质子和离子带电的原理分析出N5+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从而判断正确答案.‎ ‎【解答】解:从N5+的表示方法可看出它是一个带有一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其中每个氮原子核内有7个质子,当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时,原子不显电性,而N5+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4个电子.所以只有选项C正确.‎ 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了原子的构成和原子和离子之间的相互转化.离子是由于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等而不带电.‎ ‎ ‎ 二、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24分)‎ ‎15.点燃两支蜡烛,分别入在白铁皮架的两个阶梯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如图所示).沿烧杯内壁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1)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 ‎(2)该实验说明① 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②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分析】根据二氧化性质分析回答,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解答】解:(1)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观察到的现象是: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2)该实验说明①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②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故答为:(1)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2)①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②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即可分析解答.‎ ‎ ‎ ‎16.(10分)(2016•广东模拟)如图所示的是电解水实验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收集到气体a和气体b.请回答:‎ ‎(1)电解水时,将 电 能转化为化学能;‎ ‎(2)电解一段时间后,左、右两管水位均下降,其中 左 (填“左”或“右”)管水位下降快,其原因是 左管产生的a气体比右管产生的气体b气体大 ;左、右两管理论上得到的气体体积比为 2:1 .‎ ‎(3)气体a为 氢气 ,具有 可燃 性,因此点燃前必须 验纯 .实验室检验气体b的方法是为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b是氧气 .‎ ‎(4)通过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 氢、氧两种元素 组成的.‎ ‎【考点】电解水实验;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分析】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结论和生成器的性质等知识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 ‎【解答】解:(1)电解水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由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可知,电解一段时间后,左、右两管水位均下降,其中左管是电源的负极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右管是电源的正极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所以左管水位下降快,其原因是左管产生的a气体比右管产生的气体b气体大;左、右两管理论上得到的气体体积比为2:1.‎ ‎(3)由上述分析可知,气体a为氢气,具有可燃性,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实验室检验气体b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b是氧气.‎ ‎(4)通过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故答为:(1)电;(2)左,左管产生的a气体比右管产生的气体b气体大;2:1.(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b是氧气.(4)氢、氧两种元素.‎ ‎【点评】通过解答本题要知道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知道氧气的验证方法.‎ ‎ ‎ ‎17.某种混合气中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和氢气中的一种几种.将该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没有出现浑浊现象;该混合气体经点燃,能在空气中燃烧,在其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内壁无水雾出现.向烧杯里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试用化学式回答:‎ 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 CO ,一定不存在 CO2 、 H2 ,可能存在 N2 .‎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现象分析判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氢气燃烧生成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解答】解: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无浑浊现象出现;说明气体中不含二氧化碳;将混合气体点燃,在空气中燃烧,在其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内壁无水雾出现.向烧杯里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因为一氧化碳燃烧呈蓝色火焰,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不含有氢气,不能确定氮气的存在;‎ 故答案为:C0;CO2、H2;N2.‎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实验现象及其物质的性质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 ‎18.我市某麻纺工厂生产的“XX牌服饰以其美观大方、舒适被消费者喜爱.该品牌衬衫的面料成分为“75%苎麻,25%棉”,请问:‎ ‎(1)制作该衬衫的纤维种类属于 天然纤维 (填“天然纤维”还是“合成纤维”);‎ ‎(2)要检验某服装是否用绦纶制成的该品牌衬衫的假冒产品,简便的方法是 取少量面料灼烧,燃烧时纤维卷缩,灰烬为黑褐色硬块的假冒产品;燃烧快、灰烬少,呈浅灰色的是真产品 .‎ ‎【考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1)根据题意,该品牌衬衫的面料成分为“75%苎麻,25%棉”,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鉴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该品牌衬衫的面料成分为“75%苎麻,25%棉”,苎麻、棉均属于天然纤维.‎ ‎(2)要检验某服装是否用绦纶制成的该品牌衬衫的假冒产品,简便的方法是取少量面料灼烧,燃烧时纤维卷缩,灰烬为黑褐色硬块的假冒产品;燃烧快、灰烬少,呈浅灰色的是真产品.‎ 故答案为:(1)天然纤维;(2)取少量面料灼烧,燃烧时纤维卷缩,灰烬为黑褐色硬块的假冒产品;燃烧快、灰烬少,呈浅灰色的是真产品.‎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种类、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鉴别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9.元素周期表是学习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1~18号元素的部分最高正价和最低负化合价规律信息:‎ 请分析信息并回答下列问题:‎ ‎(1)12号元素属于 金属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它的离子与 Ne (写元素符号)原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 ‎(2)17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17 ,推断该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 +7 ,其最低负化合价与Si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SiCl4 .‎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元素名称以及微粒结构来分析;‎ ‎(2)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最外层电子数来分析.‎ ‎【解答】解:(1)12号元素是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为2、8、2结构,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形成2、8结构,与氖原子结构相同;故填:金属;Ne;‎ ‎(2)17号元素是氯元素,核外有17个电子,最高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即+7价,最低价为﹣1价,硅元素显+4价,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SiCl4;故填:17:+7;SiCl4.‎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化学式的书写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 ‎ 三、简答题(共2小题,满分14分)‎ ‎20.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 I: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 稀盐酸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CO2↑+H2O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复分解反应 .‎ ‎(2)若A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 CaCO3 (填化学式),该实验 不能 (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 有白色沉淀产生 ,现象b为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色 ,则猜想Ⅱ成立.‎ ‎【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NaOH+CO2═Na2CO3+H2O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实验和推断】(1)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引入了氢氧根离子进行分析;‎ ‎(3)根据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 ‎【反思】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实验和推断】(1)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稀盐酸,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2HCl=2NaCl+CO2↑+H2O,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2)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引入了氢氧根离子,所以若A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CaCO3,该实验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有白色沉淀产生,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色,则猜想Ⅱ成立;‎ ‎【反思】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实验和推断】(1)稀盐酸,Na2CO3+2HCl=2NaCl+CO2↑+H2O,复分解反应;‎ ‎(2)CaCO3,不能;‎ ‎(3)有白色沉淀产生,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色;‎ ‎【反思】2NaOH+CO2═Na2CO3+H2O.‎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氢氧化钠在空气中的变质情况,还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探究题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 ‎ ‎ ‎21.粗盐中含有难溶性杂质和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某同学为了提纯粗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友情提示:碳酸镁微溶于水)‎ ‎(1)用化学方程式回答,步骤②的主要目的是 MgCl2+2NaOH═Mg(OH)2↓+2NaCl .‎ ‎(2)有同学认为只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中任意一种就能将两种可溶性杂质除去,你认为这种方法 不可行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碳酸镁、氢氧化钙都是微溶性的,只用任意一种试剂就会生成一种杂质生成微溶物而不能全部除去 .‎ ‎(3)有同学认为原实验方案不完善,做出这种评价的依据是 在除去氯化镁和氯化钙的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 ‎(4)为了完善原实验方案,你的做法是 向溶液A中逐滴过量稀盐酸 .‎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1)加入氢氧化钠的目的是使氯化镁转化为成沉淀,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氢氧化钠、碳酸钠与分别与氯化镁、氯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镁、氢氧化钙的溶解性分析;‎ ‎(3)根据除杂质的原则不能再引入杂质分析回答;‎ ‎(4)根据在A中含有的杂质分析回答.‎ ‎【解答】解:(1)由提纯粗盐的过程可知,步骤②加入氢氧化钠的目的是除去氯化镁,化学方程式:MgCl2+2NaOH═Mg(OH)2↓+2NaCl;‎ ‎(2)如果只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中任意一种去除两种可溶性杂质.由于生成的碳酸镁或氢氧化钙是微溶的,只用任意一种试剂就会生成一种杂质生成微溶物而不能全部除去,就会有一种微溶性的杂质混在食盐中,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 ‎(3)在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除氯化镁、氯化钙杂质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所以原实验方案不完善;‎ ‎(4)由于在A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杂质,为了完善原实验方案除去杂质,做法是: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故答案为:(1)MgCl2+2NaOH═Mg(OH)2↓+2NaCl;‎ ‎(2)不可行,碳酸镁或氢氧化钙是微溶的,只用任意一种试剂就会生成一种杂质微溶物而不能全部除去;‎ ‎(3)在除去氯化镁和氯化钙的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4)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粗盐的提纯及除杂质的方法,明确步骤,会对误差进行分析,除杂过程中,要根据杂质的种类和性质判断应该选择的试剂,并且掌握过量试剂的除去方法.‎ ‎ ‎ 四、实验题(共2小题,满分20分)‎ ‎22.(10分)(2016•广东模拟)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请按要求作答:‎ ‎(1)实验室可用Zn粒和稀硫酸制氢气,甲同学按图(Ⅰ)所示配制实验所需的稀硫酸,指出他的操作中错误之处 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 用量筒作为配制容器 .‎ ‎(2)按要求从以下A→E装置中选择(填装置的字母序号).乙同学制取和收集H2应选择 BC(或BE) ;丙同学要收集一瓶O2,应选择 C(或D) .‎ ‎(3)小松同学探究B装置后,作了改进,改进的装置如图(Ⅱ)所示.检查图(Ⅱ)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先从长颈漏斗中注入水,当水浸没其下端管口时,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上连接的胶皮管,保证此处不漏气;然后再加入少量的水,若停止加水后,长颈漏斗中的水面不再下降,则说明此装置气密性良好 .‎ ‎(4)小松同学使用图(Ⅱ)装置制取CO2,现有①Na2CO3固体、②块状大理石、③稀HCl、④稀H2SO4,应选用的试剂是 ②③ (填序号);反应进行过程中,关闭该装置中的止水夹a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 ‎(5)小亮同学也改进了B装置,改进的装置如图(Ⅲ)所示,与B装置相比较,图(Ⅲ)装置以分液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其优点是 能够控制反应速率 ;橡皮管的作用是 ‎ 使分液漏斗和试管内的气体压强一致,便于液体滴落下来.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氢气的制取和检验;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且配制溶液通常用烧杯,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 ‎(2)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据气体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 ‎(3)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分析解答;‎ ‎(4)图(Ⅱ)的装置也是属于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并据装置特点分析解答;‎ ‎(5)分液漏斗与长颈漏斗相比,可以通过控制滴加液体的速度或流速、流量等来控制反应的速度.‎ ‎【解答】解:(1)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且配制溶液通常用烧杯,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只能用来量取液体的体积.(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选用的是碳酸钙和稀盐酸;‎ ‎(2)实验室制取氢气用锌粒和稀硫酸常温反应,故选发生装置B,氢气密度比空气小且难溶于水,所以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3)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从长颈漏斗中注入水,当水浸没其下端管口时,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上连接的胶皮管,保证此处不漏气;然后再加入少量的水,若停止加水后,长颈漏斗中的水面不再下降,则说明此装置气密性良好;‎ ‎(4)图(Ⅱ)的装置属于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的情况.故选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反应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关闭止水夹后,产生的气体不能出来,产生的压力使液体被压倒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5)与B装置相比较,图(Ⅲ)装置以分液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其优点是能够控制反应速率;‎ 橡皮管的作用是:使分液漏斗和试管内的气体压强一致,便于液体滴落下来.‎ 故答案为:‎ ‎(1)将水倒入浓硫酸中,用量筒作为配制容器;‎ ‎(2)BC(或BE);C(或D);‎ ‎(3)先从长颈漏斗中注入水,当水浸没其下端管口时,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上连接的胶皮管,保证此处不漏气;然后再加入少量的水,若停止加水后,长颈漏斗中的水面不再下降,则说明此装置气密性良好;‎ ‎(4)②③;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5)能够控制反应速率;使分液漏斗和试管内的气体压强一致,便于液体滴落下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较好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 ‎ ‎23.(10分)(2016•广东模拟)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 中 性,还可能呈 酸 性.‎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无色酚酞试液变 红 ‎ 溶液呈碱性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溶液呈 中性或酸性 ‎ ‎[分析与思考]‎ ‎(1)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 OH﹣ (填写微粒符号).‎ ‎(2)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 有气泡产生 ,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 有气泡产生 ,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考点】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测定.‎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盐酸呈酸性,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呈中性,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酚酞不变色,氢氧化钠能与某些物质反应生成沉淀,碳酸盐遇酸化气,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解答】解:(提出猜想)盐酸与氢氧化钠混合,会发生反应,由于酸碱的量不固定故溶液可能呈碱性、中性或酸性,所以本题答案为:中,酸;‎ ‎(实验验证)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为无色,所以本题答案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红 中性或酸性 ‎(1)溶液呈碱性的实质是氢氧根离子的缘故,所以本题答案为:OH﹣;‎ ‎(2)所取溶液呈酸性,与碳酸钠接触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本题答案为:有气泡产生;‎ ‎(3)所取溶液呈酸性,则能与锌反应生成氢气,所以答案为:有气泡产生.‎ ‎【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酸的检验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 ‎ 五、计算题(共2小题,满分14分)‎ ‎24.如图是消炎药诺氟沙星胶囊的说明书.请阅读说明书回答以下问题:‎ ‎(1)诺氟沙星分子中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 6:1 .‎ ‎(2)159.5g诺氟沙星中碳元素的质量是 96g .‎ ‎【考点】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分析】(1)根据1个诺氟沙星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1个诺氟沙星分子中含有18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则诺氟沙星分子中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18:3=6:1.‎ ‎(2)159.5g诺氟沙星中碳元素的质量是159.5g×100%=96g.‎ 故答案为:(1)6:1;(2)96g.‎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5.将60g K2CO3溶液与108.7g BaCl2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所得滤液的质量为149g.则:‎ ‎(1)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 19.7  g.‎ ‎(2)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 .‎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根据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即为生成沉淀碳酸钡的质量,根据碳酸钡的质量可以计算反应生成氯化钾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 ‎【解答】解:(1)反应生成的沉淀碳酸钡的质量为:60g+108.7g﹣149g=19.7g,‎ 答: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9.7g;‎ ‎(2)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K2CO3+BaCl2=2KCl+BaCO3↓,‎ ‎ 149 197‎ ‎ x 19.7g ‎=‎ ‎ x=14.9g 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00%=10%,‎ 答: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0%.‎ 故答案为:(1)19.7;‎ ‎(2)1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