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5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
重难题型补充题库——记叙文阅读 一、(2017 预测)现代文阅读。(17 分) 雪 夜 张爱国 ①那是一个飘雪的冬夜。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大朵大 朵的雪花落地的“沙沙”声。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袍棉裤,但 还是无法抵御彻骨的寒气。我弓腰缩背,双手紧拢,踩着没 过脚踝的雪,跟着父亲走向村外的后岗。父亲说:“今晚一定 能捉住那个贼。” ②“不就几捆稻草吗?大半夜还出来受冻!”我没好气地 说,以为父亲是小题大做。 ③“你说得轻巧,没了稻草,开春后咱家大牯牛吃什么?” 父亲说着就愤愤起来,“再说了,不要脸的贼你不捉住他,还 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呢!” ④到了后岗,父亲用手电筒四下照了照,茫茫雪地里, 只有我家一大一小两个草堆,顶着厚厚的雪,静静地矗立着。 我和父亲钻进小草堆洞里,茫然地看着黑咕隆咚的雪的世界。 ⑤我的双脚很快就冻得生疼。“今晚不会有贼了吧?”我 想让父亲同意我们早点撤退,可父亲却传出了轻微的鼾声— —他天天劳作不闲,今儿又推了一整天的磨,实在太困了。 ⑥不知过了多久,下起了冰子,纷纷扬扬地撒进草堆洞。 草堆洞俨然成了冰窖,没有一丝温度。一窝微弱的灯光向这 边慢慢移来。很快,我看到了,是两个孩子,一大一小,提 着防风的煤油灯,径直来到我家大草堆前。 ⑦“从里面拉,轻点,别拉倒了草堆。”小个子低声对大 个子说,还挥了挥右臂——半截的右臂!天啊,她不是孩子, 是矮婶啊!矮婶怎么会干这种事?怎么干这种事还带着儿子 小江——小江比我还小一岁啊。 ⑧小江双手抓着一捆稻草使劲往外拉,一个没注意,重 重地滑倒在雪地里。矮婶急忙上前扶起,叫他接着拉。小江 嘴里却愤愤地嘀咕着什么,站立一旁,不愿拉了。寒风中, 母子俩僵持着,浑身颤抖——他们穿的都是破旧的单衣。 ⑨矮婶放下煤油灯,用左手吃力地拉着小江刚刚拉过的 那捆稻草,可稻草压得太紧,她发了好几次力也拉不下。小 江终于不忍,上去帮忙,母子俩好不容易才拉下了一捆稻草。 然后,他们又合力拉下一捆。矮婶提起一捆稻草就要回家, 小江却犹豫着说:“娘,再拉一捆吧,够牛吃三天了。”矮婶 看看草堆,摇着头说:“算了吧,你四伯家的牛也要吃草呢。” 说完,母子俩就提着稻草一前一后地往回走。 ⑩我已经决定不叫醒父亲让他们走了,可父亲却突然醒 来,一声大叫,明亮的手电筒的光就照到了三四丈外的母子 俩身上。我急忙抓住要往外冲的父亲,与此同时,父亲刚出 口的“不要脸的……”也硬生生地吞回了半句——他也似乎 明白了什么,慢慢地坐回原地。 ○11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 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12 呼呼的北风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 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小江更是吓 坏了,提着稻草,浑身颤抖得异常厉害。 ○13 “是矮婶。”我贴着父亲的耳朵低低地说。 ○14 “哦,拿草的是二柱三柱吧……你们……”父亲关了 手电筒,大声地说,“你们拿回去吧,明天……明天我再找你 们算账……” ○15 回到家,母亲还坐在床上纳鞋底,问我们抓没抓到贼。 见我们谁也不说话,母亲才发现我们的神情很凝重,就一再 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15 “哎,老天造孽啊!”父亲长长地叹口气说,“你这就 起来,给桂香送稻草去……” “是桂香啊?”母亲吃惊地大张着嘴,继而猛拍脑门, 懊恼地说,“我应该早就想到是她娘几个了——秋天草堆失了 火。”母亲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喃喃地说,“一个女人家,一 见人就脸红,手又不便,还带着那么多孩子,再加上牲口, 这冰天雪地的草不够用,可怎么熬啊……” 此后,每隔两三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 将几捆稻草悄悄地放到矮婶家的门口。 又是一个大雪夜,送草回来,我很快进入了梦乡,梦中 依稀看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片连着一片,郁郁葱 葱,蓬蓬勃勃……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6.6) 1.根据文意,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完成下面的内容。(4 分) 稻 草 被 盗 , 雪 夜 捉 贼 → → →夜深人静,按时送草 【答案】矮婶偷草,捉贼放贼心生同情,决定送草 【解析】细读文章可知第①~⑤段写父亲带“我”雪夜捉贼,第⑥~段写“我” 和父亲发现偷稻草的是矮婶和她的儿子,便放走了他们,第~段写父母同情矮婶, 决定给她送草,第段写父亲吩咐“我”和母亲送草,我们每隔两三天就悄悄给矮 婶送稻草,最后抓住第⑥~,~段的相关内容,每个情节采取两个四字词语的方 式进行提炼概括即可,表述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和条理性。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 分)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 着稻草,一动不动。 【答案】“贴”这一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矮婶偷稻草被发现后的紧张、害 怕、羞愧的心理。 【解析】“贴”在这里是动词,指矮婶把脸贴在稻草上,然后结合上文内容即矮 婶母子俩偷我家的稻草被抓住后的心理,以及下文的句子“呼呼的北风掀翻她单 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 可以体会出这个动作形象地写出了矮婶此时紧张、害怕、羞愧的心理。 3.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5 分) 【答案】(1)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放走了偷稻草的矮婶母子,并嘱咐“我”和 母亲每隔两三天就给矮婶送稻草;(2)勤劳:为了家人天天劳作不闲;(3)机智, 维护他人自尊:发现是矮婶时,关掉电筒。 4.有人认为文章结尾第段多余,应该删去,你同意吗?请谈 谈你的看法和理由。(4 分) 【答案】不应删去。这段话以“我”的梦境作为结尾,意蕴丰富,表达了我们一 家人对矮婶一家人的美好祝愿,体现了我们一家人善良的品质,深化了文章主旨。 二、(2017 预测)现代文阅读。(17 分) 温暖的火墙 程 刚 ①那一年,我中学还没毕业便到省城去打工。其实,我 并不想离开学校,但拮据的家庭让我必须早早地挣钱,分担 家里的困难。我背着行李在寒冷的车站广场上冻得浑身发抖, 最后,父亲以前的工友把我送到了一个铝合金加工厂。 ②老板的冰冷自然不用说,但给的待遇还可以,管吃管 住,这对一个学徒工来说,已是很好,我便感激地留在这里。 说实在的,老板并不愿意留我这样刚出校门又笨手笨脚的人, 只是不好意思抹朋友的面子罢了。而我的宿舍就是加工厂一 个破旧的小仓库,几平米。第一个晚上,我几次冻醒,后来 干脆不睡了,听着外面呼啸的寒风,泪流不止。 ③我告诉自己,必须坚持,没人能帮我。 ④门口本来有一个小地炉,我真想给它生火,温暖一下 房间,但老板来的时候很明确地说,给我这么高的工资,又 给我找住的地方已经很不错了,过冬取暖问题得自己解决。 可城市里煤那么贵,我的这点工资还要补贴家里,根本无力 购买,这要是在农村还可以到野外捡点干树枝什么的,可城 里只能买劈柴,我同样舍不得钱,所以,房间只能这样冰冷 着。其实,在厂子西北墙角就有煤和柴,只是给打更大爷的, 并不是给我的。好多次,我都想偷偷地趁大爷中午不在的时 候烧一点,可我还是克制了自己。 ⑤隔壁打更的大爷七十多岁了,他的屋子很温暖。他是 老板的舅舅,白天不在这里,晚上才过来。晚上,我下班的 时候没地方去,便去找大爷聊天,顺便也在大爷的房间里暖 和一会儿。不知不觉,我和大爷成了忘年朋友。腊月极寒的 天气里,大爷每天都拉着我聊得很晚,我知道大爷在照顾我, 我的心里充满着感激,我也把大爷夜晚巡视厂房的事全都接 了过来…… ⑥一天中午,大爷来厂里,和一个瓦匠模样的人开着一 辆三轮车进厂,车上装着砖,我忙问大爷干什么,大爷说屋 里炉子总回烟,把烟道收拾一下,我嗯了一声,没有说什么, 帮着大爷卸完砖就走了。下午,老板带着我们到外地去干活 了,两天后才回来。 ⑦回来的那天晚上很冷,想着我那冰冷的小仓库,我就 有点打怵。可令我吃惊的是,刚一开门,突然一阵热气迎面 扑来,与大爷房间相隔的那面墙满是水珠,用手一摸都是热 的。我立即跑向大爷的房间,他正在收拾屋子,在靠近我房 间的那一侧,新砌了一个排烟道,刹那间我明白了一切,站 在那里,泪水流了出来。 ⑧大爷笑了笑,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轻声对我说:“孩 子,你老板是我亲外甥,有些事我不好说,但砌个烟道我可 以作主……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做吗?”我摇头。“孩子,这都 快三个月了,你的屋子也有炉子,可天这么冷,我墙角的柴 和煤从来没少过……你是个好孩子,要坚持下去……” ⑨那一晚上,我睡得特别香,没有被冻醒,因为那面火 墙一直辐射着温暖,那是从未有过的温暖,渐渐地沸腾了我 的心。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 年第 5 期) 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我”到省城打工的经历以及“我”内 心情感的变化,完成下表。(4 分) 打 工 “我”找到 经历 一份工作 (2) (3) 大爷借修烟道之名,让“我” 有了一面温暖的 火墙 情 感 (1) 泪流 充 满 变化 不止 着 感 激 (4) 【答案】(1)感激 (2)“我”住在冰冷的小仓库(3)“我”到大爷房间取暖(4)泪 水流了出来 【解析】第(1)空“‘我’找到一份工作”这一情节在小说的第①②段,根据“这 对一个学徒工来说,已是很好,我便感激地留在这里”可知“感激”是“我”当 时的情感反映。第(2)空“泪流不止”这一情节在第②段“天冷,‘我’住在小仓 库里,没有任何取暖的东西”,可知“我”住宿的条件很恶劣,加之孤立无援, 因而流泪不止。第(3)空根据文章第⑤段“我知道大爷在照顾我,我的心里充满 着感激”,原因是“我”下班后借聊天到大爷房间取暖,可知应填“‘我’到大爷 房间取暖”。第(4)空这一情节在第⑦段,结合上文“在靠近我房间的那一侧,新 砌了一个排烟道”,为此“‘我’泪水流了出来”,可知“泪水流了出来”是此时 “我”的内心写照。 2.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列举一处并谈谈其作 用。(4 分) 【答案】示例一:老板的冰冷与老大爷的关心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大爷善良友爱 的品质。 示例二:“我”居住环境的前后对比,突出了老大爷善良的品质,让“我”感受 了“温暖”,也“温暖”了“我”的心。 示例三:刚进厂时,“我”的心是冰冷的,到小说的最后,“我”的心是温暖的, 内心感受的前后对比,突出了“我”在老大爷的关心下感受到了“温暖”。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小说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 果。(4 分) 好多次,我都想偷偷地趁大爷中午不在的时候烧一点, 可我还是克制了自己。 【答案】这是“我”的心理描写,表明“我”有自控能力,是一个诚实的人;同 时也为后文写大爷“在靠近我房间的那一侧,新砌了一个排烟道”埋下了伏笔。 【解析】画线句中最关键的词语是“克制”,联系上下文可知“克制”是对人物 的心理描写。即对不是自己的东西,“我”能够“克制”,既表明“我”的“诚实”, 又说明“我”的自控能力比较强。再结合第⑦段来看,大爷在靠近“我”房间的 那面墙新砌了排烟道是因为尽管天气很冷,但“我”从未动过他墙角的柴和煤, 由此可知这句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温暖”的理解。(5 分) 【答案】“温暖”既指老大爷通过改排烟道给“我”带来温暖,又指老大爷处处 为“我”着想,让“我”内心感到无比温暖。 【解析】题目中的“温暖”所要表达的就是小说的主旨,要理解其主旨“温暖” 的内容,可以抓住小说最后一句“那面火墙一直辐射着温暖,那是从未有过的温 暖,渐渐地沸腾了我的心”进行剖析,这一句话既写了“火墙一直辐射着温暖”, 这是老大爷通过改排烟道给“我”带来的温暖;也写了“那是从未有过的温暖, 渐渐地沸腾了我的心”,这是老大爷对“我”的关心,温暖了“我”的心。 三、(2017 预测)现代文阅读。(17 分) 竹 沥 ①竹子的泪水叫竹沥。《本草备要》云:竹沥,甘,大寒, 无毒,消风降火,润燥行痰,治中风口噤,风痉癫狂。而临 床中,多见于治疗外感咳嗽。在我故乡,山山有竹,沟沟有 竹。竹子普遍,山里人便用它来编篱笆,织竹篓竹筐,树竹 楼…… ②我小时候,村里有个老中医,他有一项竹节拔火罐绝 活。这火罐较今天玻璃罐子古老、原始多了。玻璃罐子豁着 大口,胀着大肚子,只要点上一盏酒精灯即可开展治疗,简 单方便。而竹节罐子笨拙,口又窄,口沿尽管曾在磨刀石上 反复磨平整,罐体的竹青也被削干净,外观美丽光滑,但要 进行治疗工作,还是要在水中煮沸一番。老中医蹲在火塘边 生火,一根吹火筒对着嘴呼呼地往火塘里吹气,一个大男人 硬把一火塘的柴火吹得火苗袅袅,乌烟瘴气。待他放下吹火 的竹筒,只见手掌上沾的百草霜像落满了黝黑的夜色,嘴巴 也仿佛被人偷偷画了一圈墨汁,乌漆漆的锅底灰使他像个戏 台上蹦跶的小丑。 ③一只铁锅架在灶上,水慢慢沸腾。老中医挽起袖,端 来一盆凉水,用双竹筷子飞快地伸进锅里夹住一个火罐,然 后捏在手里迅速甩干开水,罐口朝凉水面如蜻蜓点水般稍微 浸水降下温,就反手摁在了病人的患处。用竹火罐治病,十 有八九会拔出大水泡,只见所拔之处水潺潺,亮晶晶的。但 水泡极少被感染,不化脓也不留疤痕,过几天自然结痂。我 曾经问过那名老中医,竹火罐为什么那么神奇,玻璃罐可没 这威力。老中医漫不经心地答,竹沥!竹沥是一根竹子的精 华,一个竹火罐还留存着竹子的灵气,就是它没有了生命, 但它与生俱来的本质还在。 ④村里人伤风小疾是不进医院的,自行寻一两味药解决。 这似乎人人皆医的能力,就决定了那老中医不能靠行医养家 糊口。他与我们一样种了几亩粗田薄地,没架子,村里人喜 欢。他时常坐在田埂上与人抽一杆旱烟,分享些实用的小方 法。有一回,他与我父亲坐在地边上抽烟,我蹲在父亲脚边 不断咳嗽吐痰,鼻涕嘎哈地抽动。老中医叼烟瞟了瞟我,对 我父亲说:“老刘家,小孩感冒了,怎么不扯把草药煎了吃 呢?”父亲道:“不知吃什么药啊!”老中医把手一指,说: “漫山遍野都是!” ⑤晚上,我家土锅煎了一锅草药。煤油灯下,父亲把一 根楠竹截成几小段,放在篝火上烤,一头朝上,一头朝下, 而竹沥顺着竹体一滴两滴地滴进了碗里。我瞄篝火边的父亲, 他的双鬓有了白发,他的脸一闪一闪地红,他的身子瘦小而 佝偻。我看着看着,父亲就是屋前屋后的竹子,被浓烟呛出 了汪汪的泪水。 ⑥我眼里的父亲和父亲手里的竹子,是一种生命与另一 种生命的生存矛盾与冲突,开始让我迷茫和困惑。不过,他 们由衷地流出的泪是真实的,也是感情的一种丰富的表达。 不一会,我喝下了父亲为我辛苦煎的草药,尽管苦涩,心却 那么甜蜜。而一味竹沥,虽然赋予了竹的生命,却鲜活地在 我的体内流动。那一次竹沥似乎很有效,我连喝几天,咳嗽 逐渐停了。真是:药是眼前草,不识不知宝。 ⑦有一天,我从学堂回来,进屋听见奶奶砰的一声倒地 了。父亲料之不妙,先把奶奶抱到床上,问:“没事吧?”奶 奶艰难地张了张嘴,竟不能言语了。我看着眼前的一幕,心 想奶奶不会要离开我们了吧?我疯狂地噔噔跑进了村里老中 医的屋里。他瞅我焦急的样子,又大汗淋漓的,关切而安慰 地说:“别急,没事的。” ⑧老中医急匆匆跟我出了屋,在奶奶的床前,仔细地给 她检查了一遍。父亲在一旁,焦虑中又带难色。父亲知道, 看奶奶的病情,治疗费用不会少。那几年日子,父亲不停忙 碌,一家的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老中医看在眼里,一声不 响地坐在桌子前书了一方,嘱咐道:“此方吃三十帖,每帖十 克竹沥冲服。”这可是个既省钱又有效的好方法,父亲听了自 然高兴,轻轻地舒了口气。往后一段时间,我家周围飘满浓 郁的草木之香,那被篝火烧烤的竹子,一根一根躺在土坪上, 像一根根绿色的生命线弯曲延伸。 ⑨过去了两三个月,年老的奶奶在药物支持下终于战胜 恶魔,她颤颤巍巍地坐起来,又颤颤巍巍地蹒跚行走。父亲 搀扶着奶奶胳膊,一步一步陪伴着,感动得我眼眶湿润…… ⑩故乡的竹沥渗透了一村一寨的人情世故,它以一棵竹 子的笔直和赤胆忠心,跟随着人的步子缓缓前行。它是一味 药,又不是一味药,是人相依相伴的亲人。在我悲伤的时候, 在我欣喜的时候,同样与我泪水长流。 (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6 月 8 日 24 版) 1.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答案】①内容上:交代了竹沥的药用价值和竹子在当地的普遍;②结构上:开 篇点题,为下文写竹沥为村民治病做铺垫。 【解析】段落作用类试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内容上,文中第①段引 用《本草备要》中的话交代了竹沥的药书上记录的药用价值和竹子在当地的普遍; 结构上,第①段是文章的首段,开篇点题,为下文写到竹沥可以入药治好“我” 的咳嗽,以及对病危的老奶奶的病情起到缓解作用的事件作铺垫。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好在哪里。(4 分) (1)竹沥是一根竹子的精华,一个竹火罐还留存着竹子的灵. 气.,就是它没有了生命,但它与生俱来的本质还在。 (2)不一会,我喝下了父亲为我辛苦煎的草药,尽管苦涩, 心却那么甜.蜜.。 【答案】(1)“灵气”是机灵的意思,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沥 极高的药用价值。(2 分) (2)“甜蜜”形容感到幸福,本句表达出因父亲精心熬制草药,“我”内心感到 感激与幸福。(2 分) 3.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4 分) (1)老中医挽起袖,端来一盆凉水,用双竹筷子飞快地伸进 锅里夹住一个火罐,然后捏在手里迅速甩干开水,罐口朝凉 水面如蜻蜓点水般稍微浸水降下温,就反手摁在了病人的患 处。 (2)往后一段时间,我家周围飘满浓郁的草木之香,那被篝 火烧烤的竹子,一根一根躺在土坪上,像一根根绿色的生命 线弯曲延伸。 【答案】(1)运用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老中医医治病人的动作,表现出 竹火罐治病的复杂及老中医的娴熟技巧。(2 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竹子比作“绿色的生命线”,写出了竹子对人的重 要性,表现出作者对竹子的赞美和敬爱之情。(2 分) 4.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5 分) 【答案】表层含义:竹沥是竹子经过烧制,滴出来的竹子的汁水。 深层含义:竹沥可以入药,辅助治疗一些疾病,也是村里人相依相伴的亲人。 四、(2017 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5 题。(13 分) 彩 虹 ①他,有五张儿了吧?可能实际年龄并没那么大。常年 的风吹日晒,已经使他的皮肤粗糙得像一张褐色的粗粒儿砂 纸。他的身高、他肉嘟嘟的嘴唇以及他憨厚的微笑,使他和 高亚麟颇有几分形似。 ②第一次见面只是随便瞟了一眼。开春了,作为街心公 园绿化队的农民工,他们要给草地松土,给树木剪枝。我之 所以注意到他,是因为他有些鹤立鸡群,并像旗手一样双手 举着铁锹,样子有些搞怪,同时,还四六不着调儿地哼着《乡 村爱情》的片尾曲《月牙儿》。他唱得最靠谱的两句是:“人 都管月牙儿叫月老儿,月老儿专把专把那个红线扎。”唱“扎” 字的拖腔时,他两眼微闭,摇头晃脑,很是陶醉的模样。 ③他们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就会在宿舍门口的台阶上 支起一台 16 开杂志大小的平板电脑,每人一个小板凳,围在 一起看《乡村爱情》——这是他们一天当中最为放松的时刻。 民工们的笑声,会像一圈一圈快乐的涟漪,在朦胧的夜色中 向外荡漾。他的笑声最有特点,如同石子在水面溅起一串水 漂,清脆而悠远。 ④我感觉他是一个安分守己、心地善良的人。他时而双 手举着铁锹和镐头,并不仅仅是为了搞怪,也是怕人多时扛 在肩上无意中碰到人。 ⑤日子一天天过去,像两条平行的铁轨,我们的生活注 定不会有交集。充其量,在上下工或吃饭的人群中,我会循 着他憨厚的笑声张望一眼。一个退休的文字匠,一个讨生活 的农民工,我们的喜怒哀乐、人生际遇,怎么会在同一个节 点上交汇呢?应该不会。 ⑥5 月 23 日,北京人以及那一天在北京的人也许都记得 那一天。那天傍晚,北京的上空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彩虹。当 时,我正在街心公园散步,遗憾的是,树荫挡住了我的视野, 我没能捕捉到彩虹出现的那一刻。走出树荫时,他出现了。 那一刻,他绝对不像一个接近五张儿的人,欢乐得有如一个 大男孩儿,拍着手,跳着脚,眺望着蓝天,嘴里一迭声地惊 叫:“彩虹!彩虹!太美了!”我一抬眼,也被震撼了:谁将 一条七彩练,随风一抖挂九天?那彩虹实在是太绚丽了,任 你用什么词去形容都淡如白水。或许,只有他脱口而出的“太 美了”三个字才是最为贴切的表达。见到我,他像认识了一 百年,紧跑几步,急切地问:“师傅,你带手机了吗?快,快, 快,快把这条彩虹拍下来呀!”得知我没带手机,他异常失望。 ⑦我没有想到,这个在城里讨生活的农民工,见到彩虹 会如此欣喜若狂、手舞足蹈,会主动向一个陌生的城里人敞 开心扉。我异常感慨,原来,面对美,面对清澈的蓝天和洁 白的云絮,面对绚丽的彩虹,我们的心原本息息相通。这一 份由美而生发出来的情感,完全可以穿越陌生、穿越世俗、 穿越北京城时而爆表的雾霾,浸润每一颗真诚的心。 ⑧过了些日子,我在一次散步时又和他邂逅。彩虹出现 的那天之后,他对我的称谓从师傅变成了大哥,我们相遇时 会彼此笑一笑,招招手,说上两句简单的客气话,随后,擦 肩而过。这一次,我依然冲他笑了笑,并没有准备停下脚步, 没想到他站到路中间拦住了我,问:“大哥,你带手机了吗?” 说着,他从兜里掏出一部看不出牌子的山寨手机,憨厚地笑 了笑:“你要是带了,我把那天的彩虹照片发给你,我老乡照 的,可美了!”我告诉他,我没有带手机,不过那天彩虹的照 片我已经收藏了。后来,没事的时候我就会将那些照片打开 欣赏,也总会想起他当时的模样,心中每每会涌起一阵莫名 的感动。 ⑨他把手机揣回兜里,说那就好,不收藏了真是可惜。 他又说,现在京津冀实行一体化战略,他的河北老家也掀起 了投资热,就业的机会多得很,他明天就“打道回府”了, 守着老婆孩子,挣得也比北京多,多美的事儿啊!一旁的大 嫂逗他:“大个子是想老婆啦!”说着学他的腔调唱起那两句 经典的歌词。他听了也不恼,憨厚地笑着,那笑容像一朵花, 绽开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漾出一片盎然的春意。我被他的 笑容感染了,也由衷地笑起来,我在想:人世间最动人的彩 虹,不一定只挂在天上。 (选自《光明日报》2016 年 7 月 15 日,有改动) 1.选文以“彩虹”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 处。(2 分) 【答案】①文章的线索。②揭示了选文的主旨,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像彩虹 一样美好。 2.请简要说说第⑥段在选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 分) 【答案】照应标题“彩虹”,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一个退休的文字匠和一个讨生 活的农民工之间发生的事情。 3.请你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3 分) 那一刻,他绝对不像一个接近五张儿的人,欢乐得有如 一个大男孩儿,拍着手,跳着脚,眺望着蓝天,嘴里一迭声 地惊叫:“彩虹!彩虹!太美了!” 【答案】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农民工乐观、对生活充满热 爱的形象,表达出农民工内心的欣喜和激动之情。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解答时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明确文章主题,文章写因为 彩虹,“我”和陌生人之间感情的变化。第二步,仔细品味这句话, “拍着手, 跳着脚,眺望着蓝天”,这是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达了他的激动之情。他嘴里 一迭声地惊叫:“彩虹!彩虹!太美了!”这是对他的一个语言描写。同样突出了 这个看似五张儿的男人在看到彩虹的那一刻的欣喜、兴奋之情。 4.第⑧段结尾写到“心中每每会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请展 开想象描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3 分) 【答案】示例:当时的他面对美丽的彩虹,异常兴奋,为了留住美竟然主动让一个 陌生人帮他拍彩虹,那份热情、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同样震撼于彩虹之美的我。 5.请联系选文内容,对下列材料进行探究,写出你的探究结 果。(3 分) 【链接材料】 【材料一】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在某一天的某一个 瞬间,被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一语道破,我们会为此诧异 许久甚至终生。 (节选自毕淑敏《心灵密码》) 【材料二】一个人如果对待陌生人亲切而有礼貌,那他一定 是一位真诚而富有同情心的好人,他的心常和别人的心联系 在一起,而不是孤立的。 (节选自《培根论人生》) 【材料三】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我高你低。尊重别 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 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 性格,就不会有真心朋友。 (节选自郭安凤《多一些宽容》) 【答案】示例:在我们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对待陌生人往往都是冷漠的,但是有时 候我们却会被陌生人的真诚与关怀所打动。所以我们与陌生人交往也要互敬、互 尊,珍惜与陌生人之间的缘分,期待收获更多的精彩。(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分三步:第一步,明确文章主要内容,阅读全文,文章围绕“彩虹” 展开描述,因为彩虹这件美好的事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变得如此美妙。 第二步,读懂材料内容,材料一讲的是某一瞬间我们被陌生人关怀,内心也会产 生莫名的感触;材料二的内容是对善待陌生人的这种行为的赞颂;材料三讲的是 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要互敬、互尊、宽以待人,在对待陌生人的时候更是如此。 第三步,结合文本,明确三者的共同点是要善待陌生人,与陌生人的交往要互敬、 互尊,珍惜与陌生人之间的缘分。 五、(2017 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5 题。(12 分) 一爱两千里 葛 闪 ①十年前,他在南方一个电子厂上班。薪资微薄,晋升 遥遥无期,日子过得苍白无力。 ②一开始,只要法定节假日,他都是要回家看母亲的。 但这种“孝”也不过坚持了两年——从第三年开始,他就很 少回家了,即便春节也如此。他宁愿和厂里的工友一起值班, 也不想回家过春节。和他有相同想法的不止他一个人,好几 个工友亦如此,而他们共同的谎言就是对家里人说:“春节加 班,工资是平日的三倍哩!” ③其实,他们只是羞于回家。记得前两年春节回家,家 乡人总是问工资涨到多少,女朋友找好没,而这些对于他们 来说,都是短时很难实现且羞于启齿的。他们的问话,如直 插肺腑的毒刺一样,令他们尴尬并痛着。 ④有一年,母亲打来电话,说实在太想他了。电话这端 的他,眼泪噼里啪啦就落了下来。母亲说,她还没去过南方, 也想来南方大城市看看。原来,母亲是想今年春节来南方和 他一起过。于是,他立即应允了母亲,并随着春节的临近, 日子便在对母亲的盼望里变得有声有色。 ⑤母亲来的那天,他和几个工友早早就到火车站等候。 可是眼看母亲坐的车次到站已经好久,却始终没有看到母亲 的身影。正慌张之际,却接到母亲的电话,说她忘记和他说 了,家里事还没忙完,火车票买了其他日子的,他们这才放 下心来。 ⑥几天后,他接到市救助站打来的电话,说母亲几天前 在天桥下面被他们发现,然后就被收留在救助站。他来不及 问缘由,赶忙和几个工友打车到收容所,一眼便见到了头发 花白凌乱、一脸憔悴的母亲,正斜倚在长凳上。他又好气母 亲,又心疼母亲,还没来得及问母亲为何对他撒谎,救助站 的工作人员就告诉他,说母亲被收留到救助站之后,死活都 不肯告诉他的联系电话,直到今天才开口。要不然,他们早 就联系上他了。 ⑦他一面疑惑,一面生气,便嗔怪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⑧母亲先是无语,久久才在他的责问下讪讪地告诉他, 说她买的是站票。从家里到南方这个城市,两千公里的路, 两天一夜的火车,她站得整个脚面都浮肿了,所以便想等浮 肿好了再联系他。今天早上瞅了瞅脚面,发现浮肿已经完全 消失了。他更是生气,这脚浮肿与故意躲着他能有什么关系? 母亲看他气得直掉眼泪,突然走到他面前,轻轻抓住他的手 说:“儿子,我是怕……怕你看我脚肿了,怕你心疼我,所以 想把脚养好了再联系你……”母亲理了理他额头的几绺乱发, 充满爱怜地补充说,“我不想你担心我,我怕你心疼我哩……” ⑨蓦地,救助站里变得悄无声息。他和工友,包括救助 站的工作人员都愣住了:两千公里的路程,她自己的辛苦伤 痛浑然不觉,心里记得的永远都是儿女。 ⑩他使劲攥住了母亲的手,任由眼泪簌簌而落。 1.如何理解题目“一爱两千里”?(2 分) 【答案】题目“一爱两千里”既写出了“我”与母亲是分开的,又因着母爱的关 系,母子始终是连在一起的。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我们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文章第④段中的他为什么接到 母亲的电话,眼泪噼里啪啦就落了下来呢?(2 分) 【答案】听到母亲说实在太想自己了,就情不自禁地落泪了。自己在他乡其实也 是想家、想母亲的,但回家后家乡人常问的也是自己一时半会不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就选择了用逃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赏析第⑩段中的“他使劲攥住了母亲的手”的“攥”字。 (2 分) 【答案】“攥”字是“紧紧抓住”的意思。此时的他对自己忽略母亲的感受而后 悔,看到母亲不怕吃苦处处为自己着想而感动,想紧紧抓住这份珍贵的亲情。 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母亲的性格特征。(3 分) 【答案】①母亲直率。来电话直接说实在太想“我”了。②母亲节俭能吃苦。两 千公里的路,买的是站票。③母亲替人着想。见到自己脚肿,担心儿子看到,谎 称家里事还没忙完,改期再到。所以,母亲的性格是直率、节俭、吃苦耐劳、遇 事总替人着想。 5.请联系选文内容,对以下材料进行探究,写出探究结果。 (3 分) 【链接材料】 【材料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 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 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节选自朱自清《背影》) 【材料二】“知……道……” 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 力地垂下脑袋,慢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 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 (节选自黄飞《甜甜的泥土》) 【材料三】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 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节选自黄仲则《别老母》) 【答案】父母爱子女的方式虽有不同,但都饱含了对子女的爱,他们的爱是世界 上最深沉、最无私的爱。子女应该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孝顺父母,及时行孝。 【解析】材料一是朱自清的父亲,表达了父亲对作者的爱,使作者深受感动;材 料二是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以及关爱,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材料三则抒发了 母亲对儿子的离别感到伤心悲痛。这三则材料都饱含了父母对子女的爱,饱含着 对子女的深情,同时也提醒子女要及时尽孝。 六、(2016 兰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共 20 分) 守 桥 葛俊康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 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 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 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 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 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 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 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 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 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 这时,一棵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 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 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 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 就往石桥上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 树卡在那里,死死的,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 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 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 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上游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 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 双腿开始了颤抖,一 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跺 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快回家去 拿锯子。”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老 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 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 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 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老葛把绳子一头栓在身上, 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棵大树上。老葛拿着锯子, 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妻子用手拉着绳子。老葛一手拿锯 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爬上大树,老葛抹了一把 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妻子站在桥上,双 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慢点,慢点,不 要慌!千万不要让洪水把你冲下去了。”老葛没答话,坐 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最粗 的树枝。 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 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 学生们乖乖地站在那里,看着老葛。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 了。村长也来了。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村 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村长 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 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漂浮物随着洪水,轰 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⑧水位下去了。桥面完全露了出来。老葛站在桥上, 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 头深深地皱了一下。 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拿到奖金后,老 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 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 了一下。 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长都来到了现场。村 长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老葛 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 们答不答应 ?”村长说:“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 是。”老葛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我想再给孩子 们上堂课。”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 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 1.阅读文章②~⑧段,概括补充“守桥”的情节。(4 分) 开端:老葛看见洪水涌来,一棵大桃树堵在了桥洞口。 发展: 高潮: 结尾:村长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答案】发展:老葛和妻子拼力拉扯卡在桥洞中的大桃树; 高潮:老葛跳到河里,横坐树上用锯子锯卡在桥洞中的大桃树。(答对一 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共 4 分) 2.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4 分) 【答案】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洪水的来势之猛;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 老葛冒着生命危险守桥作铺垫;③烘托人物紧张担忧的心情,使老葛的性格 更加鲜明。(答对一点给 2 分,给满 4 分为止。共 4 分) 3.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6 分) (1)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 了。”(“轰的一声大响”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 (2) 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 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愣”“紧 紧”“慢慢”“湿润”反映了校长怎样的心理变化?)(3 分) 【答案】(1)心理描写。写出了老葛看到大桃树堵住桥洞后的震惊,表现出 老葛对桃树堵住桥洞会导致石桥垮塌的紧张和担忧。(答出心理描写,1 分; 答出作用,2 分。意思对即可。共 3 分) (2)校长先是感到意外,没想到老葛会提上课的要求;随之理解了老葛的 心情,被老葛的举动深深打动;最后对老葛充满敬意,毕竟像老葛这样全心 全意为教育的人太少了。(答对 1 处给 1 分,意思对即可。共 3 分) 4.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或概括了老葛平时守桥、洪水中护桥、 洪水后修桥的主要内容);②具有深层含义,暗含老葛守护孩子、守护自己 心中的教育信念;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突出人物性格;④揭示了小说的 主题,寄寓了作者的情感。(答对一点给 2 分,给满 6 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七、(2017 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5 题。(13 分) 扁担的使命 ①在乡下,扁担是游走在生活边缘的一个苦行僧。它总 是在最忙碌的季节受命,日复一日在乡亲们的肩上负重修行。 扁担是可以在僻静的角落里孤独地存在的,属于那种十天半 月、三年五载都不发一言不懂抗议的物件。 ②被大风刮起的沙尘蒙住脸面了,让弃逃的蜘蛛扯满蛛 丝了,它依然处之淡然,忙时一颤一颤地按摩着人们双肩上 肌肉的酸痛,闲时则兀自去咀嚼和丈量光阴的长短。 ③扁担在被主人的呼来喝去中,练出了宠辱不惊的能耐, 给它随便选一个地方,就能毫无怨言地安身。我家的扁担, 搁置最多的地方是门后侧,还有过道和敞篷内。扁担留给我 的印象,琐碎而深刻,断续而清晰。 ④地瓜地里,父亲双手握住镢把,抡起镢头,把地瓜从 泥土里勾拽出来。鼓胀的地瓜从泥地里打个滚儿翻上来,被 父亲的大手一把捉住,丢进条筐。装满两个筐,拿出扁担插 到筐系下,用筐绳胡乱一缠一绕,弯下腰挑起来就走。片刻 前还直.挺.挺.的扁担,在父亲起身的一刹那放弃了抵抗,像一 个学会了妥.协.的智者,适度弯下两端。倔强的扁担,在父亲 迈步前行时,改掉了惯有的坏脾气,随着肩膀的耸动一起一 伏地屈伸着,给身下的肩膀争取到一松一紧的呼吸机会。 ⑤一条好扁担,即使负重时,也不太压肩膀。它用恰当 的颤动,顺滑的表面,抵消掉相当的压力。扁担的材质和打 磨格外讲究。山村适合做扁担的木材,首选刺槐。 ⑥那天,外面点点飘雨。父亲用锯子、砍刀、刨子和手 锛,把一根两米多长的干刺槐段从中间纵开两半。刺槐是在 遮阳的地方阴干过的。晒干的刺槐木易开裂,做不成扁担。 分开两半的木块,像厚厚的木板。先断去木板两端瑕疵,根 据主人的身高,留长到一米七或一米八左右。再用砍刀砍薄 两侧宽边,削薄木板的厚度。 ⑦砍修成型的木板,只是个雏形,还算不得扁担。只有 用刨子刨平,砂纸打磨光,才可能成为扁担。父亲用砍刀、 手锛一阵拾掇,再用刨子贴着木板一下下前推。若力度拿捏 得好,每一次推出刨子,都能在刨顶中央的凹槽内开出一朵 散发着木香的卷花。 ⑧我家的扁担,不管哪一条,都不是花瓶那样的摆设, 都是响当当的负重者。一条好扁担,可以分担肩膀的重压, 可以驱赶切肤之痛。 ⑨父亲一米六左右,长得精瘦。挑柴草、黄梨、山楂、 地瓜、花生、肥料等,山上有的,不管在哪,他都能用扁担 挑行。我四五岁前,父母去山上干农活,还常常把我、妹妹 和茶饭放在两边的筐里,挑来挑去。村里的山路窄、滑、陡、 斜,上了肩的扁担,中途找不到歇息的地方。乡亲们在挑山 的过程中摸索出一个换肩的诀窍:一手轻托,一手引勾,让 扁担在两侧肩膀上绕着脖颈后部平滑过渡。只一旋,压力就 轻轻柔柔转移了位置。要完成左右换肩的动作,技巧之外, 更重要的是扁担的质量。一条粗糙、破旧、笨拙、张嘴的扁 担,是轻易换不成肩的。硬换,肩膀定会被啃伤。 ⑩忙碌与清闲,上岗或下岗,扁担身不由己。它的使命 是负重。它不能挑起山村的历史和阴晴,却能像绣花针那样, 以磨损生命为代价,缝补生活中一个个破碎的压力。扁担常 被冷落,却不怨憎,像个苦行僧那样,以负重的形式,留下 行进的身影。 角落里那条扁担,只是家里极其普通的一条,与村里其他人 家的没什么不同。闲置起来的它们,身上绘满了蛛网和尘埃。 轻轻一吹,薄尘即乱了阵脚,慌得乱七八糟的,重的呼啦啦 流泻,轻的寻着光线升腾。可扁担从来不惧惊扰,纹丝不动 地候在那里,不温不火、不卑不亢的,正在恭迎下一次负重。 (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5 月 5 日) 1.纵观全文,说说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 分) 【答案】用“苦行僧”形容扁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用扁担“总是在最忙 碌的季节受命”“可以在僻静的角落里孤独地存在”统领全文。 【解析】通读全文,明确文章围绕题目“扁担的使命”组材行文,细读第①段, 第①段则运用段首中心句的形式交代了扁担的使命,然后分忙时与闲时两种情况 分述。对照全文内容,全部是围绕这两种情况来写的,所以第①段有统领全文的 作用。该段语言表达极富情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第④段加点词语的含义。(2 分) 【答案】“直挺挺”形容笔直的样子,写出扁担静置时的状态;“妥协”意思是让 步以避免冲突、争执,写出扁担负起重物时适度弯下两端的情状。两个词语使用 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扁担不同状态的样子。 【解析】题干要求写出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解答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本义,然后 结合句子分析语境义。细读句子,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扁担在负重的一刹那前后两 种样子,理解词义扣住扁担样子分析即可。 3.请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对选文第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3 分) 【答案】示例: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扁担”比作“绣花针”,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扁担在山村生活中的重要性,表达出作者对扁担的赞美之情。 【解析】该句中“像”为比喻的标志词,可见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扁担” 比作“绣花针”,联系全文,明确该句写扁担在山村生活中的作用,具体分析即 可作答。 4.“扁担”有怎样的能耐?请用文中原话概括。(2 分) 【答案】宠辱不惊的能耐,给它随便选一个地方,就能毫无怨言地安身。 【解析】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能耐”一词还原到文中,找出第③段中的句 子“扁担在被主人的呼来喝去中,练出了宠辱不惊的能耐”,总结概括即可得到 答案。 5.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生活的认识。(3 分) 【材料链接】针有时也不愿见缝插针了,生活中,飘逸的绸、 富丽的缎极为罕见,更多的是褴褛的片断需要补缀,坚硬的 细节需要穿凿。就这样,同样是金属做的,顶针必须去顶那 根针,顶它,支援它,让它不要中途退下来;用力,再用力, 到鞋底的那面,到布的那一面,到生活的那一面,去看看, 再回来,认认真真缝补日子。 【答案】示例:生活不会一帆风顺,要像顶针一样顶住困难,迎难而上;生活不 会惊天动地,要像扁担一样不温不火、不卑不亢。 【解析】题干要求阅读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生活的认识,这就要在读 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材料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出“顶针”这一物件 的特点与作用,抓住“生活”感悟其“顶”“用力”体现的“人性”。选文写扁担 这一生活用品,从中找出具有“人性”特征的品质。两者结合起来,即可总结得 出本题的答案。 八、(2017 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5题。(14 分) 故乡的槐树 ①我从小就喜欢槐树。那些生长在我家房前屋后、沟渠 路畔、山间沟岔的槐树,就像我身边那些朴素的亲人、熟悉 的朋友和尊敬的师长,长久地驻扎在我心底,伴随了我几十 载的风雨人生,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②春风吹来后,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桃与杏也是繁华 似火,但槐树却像那些阅尽千帆的智者,饱经沧桑的老者, 从容不迫,淡定沉着。直到清明之后,它才睁开睡眼朦胧的 风眼,慢吞吞地爆出米粒般大小的嫩芽,挂一层星星点点的 隐绿。一眨眼,浓香馥郁的槐花,像约好了似的,在一夜之 间全都开放了,村里村外,山上山下,花影满天,花香满怀。 那时生活艰难,时值青黄不接,村中的老人、孩子和妇女, 就会纷纷出动,到槐林里采槐花。往往散学后,我们一帮顽 童,就背着不多的几本课本,飞奔到河湾里或大滩山的槐林 里,每人占一棵树,也不怕尖锐的刺,滋溜滋溜爬到树上, 摘一把槐花,塞进嘴里,咯吱咯吱大嚼,又甜又香,轻轻咽 下,腹也饱了,心也香了。生吃够了,就摘上一书包带回家。 第二天就会吃到槐花饼、槐花糕之类的槐花美食了。在那个 艰难的岁月中,槐花给予了我们生活最好的馈赠。 ③轰轰烈烈的槐花槐香,给了我一个华丽而盛大的春天。 而郁郁葱葱的槐枝槐叶,又给了我一个凉爽而惬意的夏日。 槐花落后,槐树枝繁叶茂,巍巍然一派生机勃发。骄阳下如 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渭河滩头收割麦子的农民, 寻一片田间地头的槐荫,歇乏趁凉。村庄里做女红的妇人们, 在村头的老槐下,一边东家长、李家短的说长道短,一边手 不停挥的飞针走线。而我和伙伴们常常在我家的槐树下,跳 房子、打翻翻、荡秋千。闪闪摇摇的秋千,如闪闪摇摇的岁 月,摇醒了多少儿时的梦想,又摇来了几多人生的风雨。 ④槐树给了我一春的香,一夏的荫。到了秋日,又给了 我一季的绿。那细碎稠密的槐叶,在秋阳的照耀下,碧绿晶 莹,沉静若水。忽一日,秋风乍起,秋霜乍落,槐树们又晾 开了它季节的艳装,曾经碧绿的槐叶,又以一种金黄的色调, 向人们展示它生命的另一种辉煌。仿佛一夜之间,它们就痛 痛快快、利利索索地离开了枝头,扑向大地,绝不拖泥带水, 毫不优柔寡断,有如西北汉子一样大气豪迈。扫落叶的女人 们,早早就来到一排又一排的槐树下,用长长的扫帚,扫一 地落叶。唰唰的扫帚声,划破了地上的薄霜,也划破了黎明 的宁静。那一堆堆黄色的树叶,就是一家人一个季节的温暖。 ⑤冬日的槐树,则是别一样景致,别一样风情。槐叶尽 落,独立天涯。如骨槐木,迎风斗雪,如针槐刺,傲视苍穹。 横岭之上,一排排槐树,如一排排哨兵,守望山村;庭院之 侧,一株株槐树,如一位位亲人,温暖故人。寒流来袭时, 不露畏难之意;风雪相欺时,不诉消沉之音。倔强而孤独, 自信而洒脱。槐枝秃时,鸟巢如拳,遥挂天际,显露生命真 意;大雪过后,絮雪附枝,银光璀璨,真如槐花盛开。 ⑥走过四季的槐树,犹如一幅走过四季的图画,每每回 望,都会有一种感动,都会有一份思念。如今又是槐花盛开 的季节,我走在古城的街道,左手是匆匆脚步,滚滚红尘, 右手是一树新槐,无边春色。我又想起了故乡亲人,故乡的 人事。然而,“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天晚上, 我在梦中听见了故乡槐花绽放的声音。 (选自 《光明文荟》2016 年 4 月 21 日) 1.简要分析选文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 分) 【答案】运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槐花一夜之间开放,繁 多茂盛、香气浓郁的情状,流露出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解析】“约好”指人约定时间,在句中将槐花拟人化,“花影满天,花香满怀” 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槐花的多与香。联系全文可以明确句中流露出作者 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2.作者说“走过四季的槐树,犹如一幅走过四季的图画,每 每回望,都会有一种感动,都会有一份思念。”请说出槐树一 年四季带给人的感动之处。(2分) 【答案】春天:给予了槐花饼、槐花糕之类的槐花美食;夏天:给了凉爽而惬意 的绿荫;秋天:给了绿意和温暖;冬天:显露生命真意,给人生命启示。 【解析】通读全文,明确文章使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题干中的句子出自文章最后 的总结段,选文第②~⑤段则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对槐树进行描写、议论、抒情, 从中筛选提炼关键词句作答即可。 3.第②段写道:“村中的老人、孩子和妇女,就会纷纷出动, 到槐林里采槐花。”请展开想象,补写人们采槐花的热闹景象。 (3 分) 【答案】老人们胳膊上挂着篮子,仰着头望着树上的槐花;妇女们手拿长竹竿, 竹竿的一头绑着用铁丝弯成的钩子,踮着脚伸直了胳膊往上够;孩子们中调皮的 那几个,脱了鞋就往树上爬。高处的槐花就这样被采了下来,老人们坐在树下, 闻着槐花香,用手一捋,不一会,白花花的就装满了一篮子。 4.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 分) 【答案】承上启下,总结收束第②段春天轰轰烈烈的槐花槐香,引出对郁郁葱葱 的槐枝槐叶,带来一个凉爽而惬意的夏日的描写叙述。 【解析】解答时联系上下文,明确该句中前半句是对第②段内容的总结,后半句 则是对第③段内容的领起,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在写槐花,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3 分) 【链接材料】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 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 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 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 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 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 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 (选自季羡林《槐花》) 【答案】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槐树的思念与热爱。【链接材料】用拟人的 手法赋予洋槐以情感,写出了与作者的情感交流,抒发了作者用心感受,发现美 的喜悦心情。 【解析】选文主要写故乡四季的槐树,从文章开头“我从小就喜欢槐树”以及结 尾“我在梦中听见了故乡槐花绽放的声音”,都表现出作者对故乡、对槐树的无 限热爱与思念之情;【链接材料】中从作者第一次见到槐花时的熟视无睹到现在 见到尽情地欣赏,并与槐花进行情感交流,感受山石树木、荷叶等万物的生机和 欢畅,表达了作者发现美的喜悦心情。 九、(2017 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5 题。(12 分) 远方的女儿 杨熹文 ①我年届五旬的妈,为了迎合与我五个钟头的时差,掐 着点儿在她那边的凌晨四点起床,小心翼翼地在微信上和我 讲话,试探着说:“孩子,你要是有时间就给妈妈打个电话, 妈妈可以晚一会儿去上班;要是没有时间也没关系,你继续 忙你的,不用管我。”她也因为在深夜看到网友的激烈留言而 睡不着觉,第二天心事重重地叮嘱我:“孩子啊,要是网上有 人说啥不好的,千万别往心里去啊!不管你做什么,都会有 人不满意!” ②我大概能够想象到,妈每天的生活,就是看遍我微博 上的所有留言,查遍网络上的新书销量,再对着我的文字读 上一遍又一遍,认真全面得像个经纪人。有一次,她打电话 给我,还没来得及寒暄,就把一口东北话说得慌张急促:“快 看看微博上的读者留言,人家在网上订了书,都好几天了也 没给人家发货,赶快查一下怎么回事,别让人家白等。”她每 个周末都去加班,只为那很少的加班费,转头却对我这个唯 一的孩子任性地说:“孩子,妈妈想继续攒点儿钱,给你在机 场附近买个小单间,你回来的时候不用折腾太远,能安心写 作。” ③妈把我的书放在了床头,夹进了包里,送给了七大姑 八大姨,甚至放进了公司科长的办公室。我说:“妈,咱别丢 人。”妈说:“有啥丢人的,写得好,写得好!” ④妈这个分不清“海子”和“顾城”、总是把“季羡林” 说成“寂寞林”、半辈子都泡在柴米油盐里的妇女,就这样突 然对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心里明白,这份迟来的努力, 大抵是因为文字成了连接着她和远方女儿的唯一一件事。 ⑤我和妈之间总是有一条很宽的沟壑,那里填着我对她 的嫌弃、她对我的不理解。我一直用力地长大,似乎只是为 了离开她。有一天,我终于长大,拍拍翅膀,头也不回地飞 走了,身处近一万公里以外的异国他乡,我还是对妈心存埋 怨。我不懂,为什么我那五十几岁的洋人房东每个周末都能 和二十岁的女儿在一起喝得酩酊大醉,教育理念里总有一种 “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架势。而我的妈妈,隔三岔五就要在 电话里和我唠叨:“少喝酒,多吃饭,吃水果、蔬菜,喝牛奶、 酸奶,记得穿秋裤。唉,我要是能在那儿给你做饭、洗衣服 就好了……” ⑥就凭这一直执意和妈拉开距离的态度,我就实在不是 个孝顺的女儿。出国这么久,每次给爸妈带东西回去,都是 因为有朋友回国前热心地问我一句:“有没有需要我给你爸妈 带回去的东西?”我这才心虚地说:“有,有……明天就给你!” 于是花一个晚上的时间在超市里,把有用的、没用的都塞进 购物车,草草包装成一个包裹,第二天放进朋友的行李箱。 ⑦我出国后第一次回家,翻箱倒柜的时候看到之前托朋 友给爸妈带的零食和保健品,大部分都没有拆开包装,规规 矩矩地放在柜子里。我责问妈妈:“怎么不吃?”妈像个局促 的小孩子:“哎……等着你回来一起吃……” ⑧我吃进一枚西梅,就像为了安慰她。她也吃进一枚, 嘴巴机械地嚼着,眼睛却满足地盯着我。我笑她如同花痴一 般,却在心里暗暗流泪,大概这一刻无论吃下什么,都是团 圆的滋味吧! ⑨妈一辈子低调,害怕出糗,连在人群中讲话都总是词 不达意,而如今,她大大方方地转发我的每一篇文章,带着 炫耀的气势,坚持写上:“我女儿写的!” ⑩我这个远方的女儿,看着那几个字,呜呜咽咽起来。 (摘自《读者》 2016 年 12 期,有删减) 1.妈妈突然对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 中的语句回答。(2 分) 【答案】大抵是因为文字成了连接着她和远方女儿的唯一一件事。 【解析】题干要求用文中语句回答“妈突然对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的原因”, 通读选文,选文第④段提到了“就这样突然对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再细读 第④段,段尾点明了原因:大抵是因为文字成了连接着她和远方女儿的唯一一件 事。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 分) 沟壑: 。 【答案】原指山沟,文中指“我”和妈妈之间因为嫌弃和不理解造成的代沟。 【解析】首先明确“沟壑”的意思是“山沟”,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语境义。 细读第⑤段,“沟壑”运用了比喻修辞,将“我”和妈妈相处的状态:我对她的 嫌弃、她对我的不理解比喻为“沟壑”,也是一种代沟。 3.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3 分) 她也吃进一枚,嘴巴机械地嚼着,眼睛却满足地盯着我。 【答案】该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妈妈和回国的女儿 相处的情态,满心里都是女儿,表现出妈妈对女儿浓浓的爱。 【解析】细读画线句子,从“吃”“嚼”“盯”三个动词可以明确该句使用了动作 描写,“满足”一词语则写出了妈妈的神态。联系上下文,明确这是妈妈在“我” 出国后第一次回家时她见到“我”的表现,盯着女儿看,完全忘记了自己吃到嘴 里的西梅有多酸,从中可以看出妈妈对女儿的爱之浓重。 4.文章以“远方的女儿”为题有何作用?(3 分) 【答案】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点明人物身份;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 趣。 【解析】通读全文,明确文章围绕“远方的女儿”行文,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文章写了妈妈对“远方的女儿”的牵挂,所以题目有点明人物身份的作用。再联 系看到题目的第一感受,即可明确该题目还有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 用。 5.阅读下面诗歌,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2 分) 母亲的爱(汪国真) 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岌岌草上的露珠/又圆又亮/那是太阳给予 的光芒/四月的日子/半是烂漫/半是辉煌/那是春风走过的地 方 我们的欢乐/是母亲脸上的微笑/我们的痛苦/是母亲眼里 深深的忧伤/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 灵的广场 【答案】示例:母亲的爱雄厚、宏伟,远比我们对她们的爱多得多。母亲的心一 直牵挂着我们,我们的喜怒哀乐影响着母亲的生活。在母亲眼里,我们就是她们 的全部世界。 十、(2017 预测)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 1~5 题。(14 分) 一边疼着,一边美好 遇到他们,是在去南方的火车上。彼时,他们剥好桔子 正要往女儿口里送时,小女孩突然调皮一笑,像个小精灵般, 腰肢一扭便滑开了。 对面的我,被这温暖的一幕打动,眼见旅程无聊,便和 他们搭讪了起来。听他们口音,应是北方人,我便问:“年关 将近,你们怎么往南方去?在南方定居?” 男人摇头。他们在南方小城打工,上周好不容易买好车 票,准备回北方老家过年,这刚到家第二天,便又急着返回 南方。到南方后把事情处理好,然后再回家过年。 什么事这么慌张?这年头买张火车票容易吗,短短两三 日就要来回奔波? 男人看我疑惑,刚要说话,却被他的妻子给打断了。女 人指着孩子说,因为她骗了人家,他们才不得不来往匆匆。 在他们的话匣子中,我才得知前后的原委: 他们在南方小城打工,九岁的女儿,就在他们工地旁的 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男人干的是模板活,很累很苦;女人的 活儿比较简单,在工地上做做饭,烧烧汤,支持家用。他们 居住的地方是棚户区,来这里的都是农民工。大家的日子过 得虽然都是清苦,但相处得也是极为融洽。 本来,棚户区的日子虽然平淡,但也不失幸福地继续着。 但在这一年的十二月里,一个民工兄弟的女儿却得了病,医 院下的诊断触目惊心:癌。孩子在医院住了短暂的日子后, 便因为负担不起高昂的费用而回。当然,医生也曾暗示过, 说这种病发现时已是晚期,不是花钱的事了。他们听出医生 的弦外之音,才不得不抹着大把眼泪把孩子接回了“家”。 据说,这种病有极强的传染性。所以,谁也没敢去看她。 只有男人在网上查阅过,这种病根本就没有传染性。但是, 没人信他。 他和妻子,几次去过那个女孩的家。尽管比较拮据,但 每次去都买水果,送上几百元钱。他们能表心意的,也只能 如此了。 几个月后的一天,星期一。被折磨得不成样的女孩正躺 在椅子上休养,对着门,对着阳光。他们的女儿上学时,正 好经过女孩家门口,看到屋内的她。女儿隔院子喊,等放假 了,我来看你。那个女孩反问,你来看我干嘛?女儿揉揉鼻 子,略微想了想,便答道,我来给你讲讲外面的世界:这几 天,花开了,冰融了,水在欢快地唱歌。还有,童话书里的 小熊掉进陷阱后,又被猎人救了起来。还有可恨的灰太狼, 被喜羊羊捉弄得好惨呀…… 女儿一口气将她心中所认为的美好说了出来。躺椅上的 女孩苍白的面容上飞来了一抹嫣红。女孩稍微挣扎了一下, 眨巴着大眼睛,说,你真的会来吗?女儿重重点了点头,作 出了承诺:我说话算话的,否则让我鼻子长到天上。下周四 上午我们放寒假,中午我就来看你。我讲一天,你听一天, 好吗?里面的女孩点点头,脸上笑靥如花;外面的女儿也点 点头,面颊上阳光朵朵。 约定,本是不会落空的。只是女儿没想到,为了返途顺 利,父母提前买好了火车票,且在第二天就出发了。她只好 把心事压在心底,不敢跟父母言语。她也知道,现在的火车 票是多么的难买。 回家后,她才把心事告知于父母。爸妈丝毫没耽误,决 定次日就返程。 我听完,鼻端酸酸,感动的同时却也问他们:“值得吗?” 我知道,对于经济拮据的他们,不说来回上千公里的颠簸, 光是车费怕是也不少。 “值得!”男人郑重点点头,“女儿答应过她,我们不能 磨灭了那个女孩心中期待的那份美好。” 这时,女人也指着女儿说:“同时,我们也希望她以后也 能珍惜别人对她的美好,更不希望她从小就视承诺为儿戏。” 在遇到他们之前,我很难想象,世间居然有美好得诸如 他们这样的人,为了孩子对别人的承诺,不惜颠簸千里之遥 来兑现诺言。现在我知道,说是为了生命即将陨落前的悲悯 也好,还是为了捍卫并践行承诺也罢,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 实——这份承诺,在美好得令人心疼的同时,却也熠熠闪动 着人性的光辉和彰显生命的尊严。 (选自《幸福(悦读)》,本文有删改) 1.文章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请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概 述农民工一家人的故事。(4 分) 【答案】倒叙。工地上一个农民工的女儿得了癌症,男人和他的妻子几次去看望 生病的女孩。几个月后的一天,他们的女儿遇见得病的女孩,女儿约好寒假后来 看她,给她讲故事。放假后农民工夫妇带着女儿回到北方老家,得知女儿的承诺 后,次日又买票返回南方,帮助女儿兑现承诺。 【解析】文章开头写“在去南方的火车上”,中间大段插写的是民工夫妇对以往 的回顾,最后故事又回到“火车上”,很明显是插叙。此处信息提取,要注意题 干中“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的要求,然后锁定⑦~段,抓住人物民工夫妇、 小女孩、患病女孩,紧扣兑现承诺进行精简概括即可。 2.品析第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 分) 里面的女孩点点头,脸上笑靥如花;外面的女儿也点点 头,面颊上阳光朵朵。 【答案】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两个女孩彼此作出承诺后高兴、 快乐的心情。同时用灿烂的笑容从侧面烘托出两个女孩纯洁、美好的心灵,凸显 了文章真善美的主题。 【解析】细读句子,很明显是外貌描写,并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使所表 达的事物更加鲜活,让人印象深刻。将两个女孩的笑容比作“花”和“阳光”, 再结合文段中她们笑的语境、原因,可见两个女孩的天真烂漫,衬托出其心灵的 美好,烘托文章主题。 3.请谈谈你对文章标题“一边疼着,一边美好”的理解。(3 分) 【答案】“疼着”指那个得了癌症的年轻女孩的遭遇让人心酸、痛惜;农民工一 家人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颠簸往返的精神令人感动。“美好”指生病女孩对美好 世界的渴望、期待;也指农民工一家人身上表现出的人性光辉,践行承诺的行为, 彰显生命的尊严的优秀品质。标题概括了事件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文章思想主题。 【解析】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疼着”是指患癌症的女孩令人心疼,“美好”指两 个女孩之间的美好约定背后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再深层次理解文本,“疼着” 是“我”对农民工一家人不辞辛苦履行诺言的感动,“美好”也正是指这种人性 光辉和美好心灵。作用上讲,这就概括了事件主要内容,点明了文章主旨。 4.说说本文第段加点词语“郑重”的含义。(2 分) 【答案】“郑重”形容说话严肃认真,这一词表现出男子态度的坚定,也体现了 农民工一家人遵守承诺,尊重生命的优秀品质。 【解析】“郑重”形容说话严肃认真,然后再联系文章内容阐述加点词的作用, 这一词语体现了农民工一家人遵守承诺,尊重生命的优秀品质。 5.文章是如何讲述农民工一家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3 分) 【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更加真实可信;②以“一个北方人, 为何在年关去南方”为话题,引出关于农民工一家人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 趣;③用对话以及转述的形式,叙述一家人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解析】从人称上讲,本文用第一人称起笔,用“我”的视角叙事,增加了故事 可信度。其次,看是如何引出故事的。以“一个北方人,为何在年关去南方”为 话题,引出关于农民工一家人的故事,农民工过年本就是广为关注的社会热点, 容易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看具体叙事语言,故事中多用对话和转述的形 式,使情节跟更丰满,叙事更集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