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浮力综合专题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浮力综合专题练习

浮力专题练习题 ‎《知识要点》‎ ‎【浮力】‎ 1、 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托的力 叫浮力。‎ 2、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 施力物体:液(气)体 3、 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受到液(气)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也可理解为:液(气)体对物体所有压力的合力)F浮 = F向上 --- F向下 4、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 = m排 g=ρ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浮沉条件】‎ 5、 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 浮 上 浮 漂 浮 F浮< G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3)、说明: ‎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 分析:F浮 = G 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 V排/V)·ρ液= 2 3ρ液 ‎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浮 = 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排=V物 漂浮ρ液 <ρ物;V排ρ3。将甲、乙、丙三个重力分别为G甲、G乙、G丙的实心小球分别在A、B、C的液体中,其中甲球在A中沉入液体底部,乙球在B中恰好悬浮,丙球在C中漂浮在液面上。三个球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ρ丙,体积关系是V甲>V乙=V丙,三个球所受浮力分别为F1、F2、F3。三个烧杯里的液体对杯底的压强分别为p1、p2、p3。则以下判断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 A.ρ甲>ρ乙=ρ丙 B.G甲>G乙>G丙 C.F1 > F2 > F3 D.p1 > p2 >p3‎ 7. 将厚底直筒形状的玻璃杯浸入水中,如图16所示。已知玻璃杯的质量为‎100g,底面积为‎30cm2,高度为‎15cm。若使玻璃杯不沉入水中,在杯中最多能加入 kg食盐。(水的密度ρ水=1×‎103kg/m3)‎ 8. 某物体质量‎50g,将它浸没在装满水的玻璃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40g ‎,因此物体在水中将 。(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1. 把一个塑料袋装满水,扎紧袋口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称得重力是9.8N,将它的全部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塑料袋受到的浮力是 。(塑料袋的体积及重力忽略不计)‎ 2. 一个空心铜球,其质量是‎0.5kg,体积是5×10‎-4m3‎。手拿此球使之没入水中,放开后该铜球将在水中______(选填“下沉”、“悬浮”或“上浮”)‎ 3. 一只密封的箱子体积5×10‎-3m3‎,质量为‎4kg,不慎落入水中,密封的箱子在水中______(选填“下沉”、“悬浮”或“上浮”)‎ 4. 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个小球,已知甲球的密度为5×‎103kg/m3,乙球的密度为2×‎103kg/m3。将两个小球如图17所示放入水槽中沉底后,甲、乙两个小球对水槽底部的压力之比F甲∶F乙=________。‎ 5. 把一木块放入酒精中,其露出体积与液面下体积之比是1:3,若把其放入盐水中,则露出体积与排开液体体积之比是_____(ρ盐水=1.1×‎103kg/m3, ρ酒精=0.8×‎103kg/m3)‎ 6. 将一个物体放入水中,静止时,露出水面的体积是物体总体积的1/4。若将它放入密度为0.8×‎103kg/m3的液体中静止。求 ‎(1)物体的密度 ‎(2)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和物体体积的比 7. 一个空心球,它是用体积为1×10-‎4m3‎的合金制成的把它放入水中,有4/5的体积浸入水中。若对球施加0.98N竖直向下的力,它仍有1/10的体积露出水面。求:合金的密度 ‎《综 合 提 高》‎ 8. 容器内盛有水,在一试管下面挂一小铁块后浮在水面上,如图18所示。现将小铁块取下放入试管中,试管仍然浮在水面上,则( )‎ A.液面下降 B.液面上升 ‎ C.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不变 D.试管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强变大 9. 如图19在一个较大的容器的水面上,放一木块,木块上面放一个体积为1dm3,重7.84牛的物体,此时木块漂浮,如果将物体从木块上拿下并放入水中,当木块和物体静止时,容器的水面将(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判断 1. 如图20所示,一水槽内装有部分水,水面上浮有一木质小容器,其露出液面的高度为h,水的深度为H,现从水槽内取少部分水倒入容器内,则导致( ) ‎ A.h增大 B.h不变 C.H不变 D.H减小 2. 水槽中放一个小铁盒,铁盒中放少许细线和一个铝块,铁盒漂浮在水面。现用细线把铝块拴在铁盒下面,铁盒仍漂浮在水面,如图21所示。讨论此时水槽中的水位以及铁盒浸入水中的体积,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槽中水位不变,铁盒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大 B.水槽中水位下降,铁盒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变 C.水槽中水位不变,铁盒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小 D.水槽中水位上升,铁盒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变 3. 如图22所示,在塑料盆中放一个实心木球和一个实心铁球,盆漂浮在水面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ρ木<ρ水<ρ铁) ( )‎ A.当只把木球放入水中后,盛水的容器底所受的压强不变 B.当只把铁球放入水中后,盛水的容器底所受的压强不变 C.当只把木球和铁球同时放入水中后,盛水的容器对地面的压强将增加 D.当只把木球和铁球同时放入水中后,盛水的容器对地面的压强将不变 4. 如图23所示,在底面积为S的圆柱形水槽底部有一个金属球,圆柱型的烧杯漂浮在水面上,此时烧杯底受到水的压力为F1。若把金属球从水中捞出放在烧杯里使其底部保持水平漂浮在水中,此时烧杯底受到水的压力为F2,此时水槽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与捞起金属球前的变化量为p,水的密度为ρ水。根据上述条件可知金属球捞起放入烧杯后( )‎ A.烧杯受到的浮力为F2 –F1 ‎ B.烧杯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F2 –F1)/ρ水g C.金属球受的支持力为F2 –F1–pS ‎ D.水槽底部受到水的压力变化了pS 5. 用密度为ρ的金属制成质量相等的金属盒和实心金属球各一个,若把球放在盒内密封后,可悬浮在水中,如图24‎ 甲所示;若把球和盒用细线相连,放在水里静止后,盒有1/4的体积露出水面,此时细线对球的拉力是2N,如图24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ρ:ρ水=3:1 B.金属盒的体积为6×10‎‎-4m3‎ C.金属球的质量为‎0.4kg D.金属盒空心部分体积是5×10‎‎-4m3‎ 1. 如图25所示,在盛有某液体的圆柱形容器内放有一木块A,在木块的下方用轻质细线悬挂一体积与之相同的金属块B,金属块B浸没在液体内,而木块漂浮在液面上,液面正好与容器口相齐.某瞬间细线突然断了,待稳定后液面下降了h1;然后取出金属块B,液面又下降了h2;最后取出木块A,液面又下降了h3.由此可判断A与B的密度比为( )‎ A.(h2-h3):h1 B.h1:(h2+h3) C.(h2-h1):h3 D.h3:(h2+h1)‎ 2. 如图26所示,有一个梯形物体浸没在某种液体中(物体与容器底不紧密接触),液体的密度为ρ,深度为H,物体高度为h,体积为V,较大的下底面面积为S/,较小的上底面面积为S//,容器的底面面积为S,则该物体受到水向下的压力F是( )‎ A.ρg(H S/—V) B.ρgV—ρghS/ ‎ C.ρghS/—ρgV D.ρg(H—h)S//‎ 3. 如图27所示,在盛有水的圆柱形容器内,体积为‎100cm3实心物块甲放在实心木块乙上,木块乙漂浮在水面上,木块受的浮力为F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1;现将甲取下并浸没水中,静止时,容器对甲的支持力为N,木块静止时受的浮力为F2,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2,水面深度变化‎5cm。已知木块乙的质量为‎400g,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为‎200cm2(g取10N/k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1V乙>V丙 B.V乙>V丙 >V甲 ‎ ‎ C.V丙>V乙>V甲 D.V甲=V乙=V丙 3. 如图34所示,向两个质量可以忽略不计且完全相同的塑料瓶中装入密度为ρA和ρB的液体后密闭,把它分别放在盛有密度为ρ甲、ρ乙两种液体的容器中,所受浮力分别为F甲、F乙,二者露出液面的高度相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ρA >ρ甲>ρ乙  B.若ρA = ρB,则ρ甲>ρ乙 ‎ C.若ρ甲=ρ乙,则ρA>ρB D.若F甲=F乙,则ρ甲>ρ乙 4. 图35甲是边长为a、用均匀材料制成的正方体物块,它漂浮时露出液面的高度为h,液体密度为,把它从液体中拿出并擦干后,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35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组成物块材料的密度为(a-h)ρ/a B.物块所受的重力为(a-h)ρga2 ‎ C.物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对地面的压强为(a-h)ρg D.在图乙中为了能使物块绕CC′边转动,在AA′边上施加的 ‎ 力F至少是 5. ‎(多选)长方形物体A受到的重力为G,放入水中后如图36‎ 所示处于漂浮状态,A的下表面距容器底的高度为h,露出水面的体积为物体A总体积的2/5。若用一个竖直向下的压力F1压物体A,使其浸没在水中后静止,这时物体A的下表面受到水竖直向上的压力为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A漂浮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ρ水gh B.竖直向下的压力F1和重力G的比值为2∶3‎ C.物体A浸没后,水对它作用力的合力大于G D.F1、F2的合力等于G 1. 在图37(a)中,石料在钢绳拉力的作用下从水面上方以恒定的速度下降,直至全部没入水中。图37(b)是钢绳拉力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若不计水的阻力,g=10N/k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石料没入水中后,受到的浮力为500N B. 石料的密度为2.3×‎103 kg/m3‎ ‎ C. 石料的密度为2.8×‎103 kg/m3 D. 石料受到的重力为900N、‎ 2. 如图38甲所示,A、B两个实心正方体所受重力分别为GA、GB ,它们的密度分别为ρA 、ρB ,它们的边长分别为hA 、hB 。若将它们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A、pB。若将它们放入柱状容器的水中(水未溢出),物体静止后,如图38乙所示,A物体有1/3的体积露出水面, B物体静止在水中,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力比未放入两物体时增加F1 ;若将B物体取出轻压在A物体上(水未溢出),待物体静止后,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力比未放入两物体时增加F2 。若已知pA =2pB ,F1=1.52N,g取10N/kg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A ‎׃‎ hB =3 ‎׃‎ 1 B. hB =‎0.04m ‎ C. pA- pB =200Pa ; D.GA+GB= 1.52N ; F2 =F1‎ 3. 两个不同材料制成的正方体甲和乙,已知甲重4N 、乙重5N。如图39所示,把甲、乙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桌面上,甲对乙的压强与乙对桌面压强相等;若把甲投入足量的酒精中,乙投入足量的水中,乙有1/3的体积露出水面。则关于甲、乙的密度ρ甲、ρ乙及甲、乙最终浸入液体中的深度h甲、h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ρ甲 = 1.6 ρ水 B.ρ甲:ρ乙 = 27 ∶10 ‎ C.h甲 :h乙= 2 :3 D. h甲 :h乙= 1 :1‎ 1. 如图40所示,一圆柱形平底容器,底面积为5×10‎-2m2‎,把它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容器内放入一个底面积为2×10‎-2m2‎、高为‎0.15m的圆柱形物块,且与容器底不完全密合,物块的平均密度为0.8×‎103kg/m3。(g=10N/kg)。向容器内缓慢注水,使物块对容器底的压强恰好为零 时,向容器内注入水的质量是( )‎ A.2.‎4 kg B.‎3.6 kg C.‎12 kg D.‎‎24kg 2. 在A、B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内,装有等质量的水。现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实心小球分别放入A、B两个容器中,小球均可浸没且水不会溢出容器。已知构成甲、乙两小球物质的密度分别为ρ甲= 2×‎103kg/m3,ρ乙=6×‎103kg/m3。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球受到的浮力之比F甲:F乙=1:3‎ B.放入小球后,A、B两容器底部对甲、乙两球的支持力之比N甲:N乙=3:5‎ C.放入小球前、后,A、B两容器底部受到水产生的压力增加量之比 ΔF甲:ΔF乙=3:1‎ D.放入小球后,桌面对A、B两容器的支持力之比为1:1‎ 3. 如图41所示,甲、乙两容器内装有A、B两种体积相同的液体,甲容器的底面积是乙容器底面积的一半,B刚好把乙容器下半部装满,乙容器开口部分的面积和底面积之比为2 /3,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同。若将一重为G金属球投入到A液体中,金属球受到甲容器底的支持力为其重力的1/3,将此金属球放入乙容器中,乙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力将增大,设容器中投入金属球后液体均未溢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B液体的密度之比ρA:ρB为2:1‎ B.乙容器中投入金属球后,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增大了‎3G/2‎ C. 两容器中投入金属球后,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仍然相同 D.乙容器中投入金属球后,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增大了G 4. 如图42所示的容器,上部横截面积为S1,底部横截面积为S2,容器上下两部分高分别为h1、h2,容器中盛有某种液体,有一个空心金属球用细绳系住,绳的另一端栓在容器底部,此时球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位置如图12,绳对球的拉力为F,如将细绳剪断待空心金属球静止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减少 。‎ 5. 如图43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下悬挂一个小水桶,桶与水的总质量为‎5kg.用细线系一个质量为‎1.78 kg的铜球,用手提细线上端将小球缓慢浸没在水中,使其在水中静止,且不与桶壁、桶底接触.当铜球在水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8.9×‎103kg/m3 、g取10N/kg)‎ 1. 如图44所示,装有石块的小盒漂浮在水槽的水面上时,小盒受浮力为F1。把盒中的石块卸入水中后,石块受浮力为F2,水槽底对石块的支持力为F3。石块被放入水中后,小盒排开水的体积减小______。‎ 2. 如图45所示,在长为L的试管中装入适量的沙子,当把试管放在水中静止时,露出水面的长度为L/3;当把试管放在x液体中静止时,露出液面的长度为L/9;则x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kg/m3。‎ 3. 一个密度计如图46所示,其刻度部分的A、B 两点,分别是最上面和最下面的刻度位置,这个密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1.00×‎103kg/m3~1.60×‎103kg/m3,把这个密度计放入某种液体中,液面的位置恰好在A、B的中点C处,则这种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g/cm3。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4. 如图47所示,有一个重为0.8N的密度计,它在甲乙液体中液面的位置分别为刻度A和刻度B。若刻度A和刻度B分别表示液体的密度为0.8×‎103kg/m3和1.0×‎103kg/m3,则该密度计AB之间部分的体积大小为_____cm3‎ 5. 如图48所示,用细线系住一圆柱体使其浸入水槽内的水中,当圆柱体有7/8的体积露出水面时,细线施加的拉力恰好为3N。如图乙所示,用细线将该圆柱体拉入水槽内的水中,当细线施加的拉力为圆柱体所受重力的3/4时,圆柱体有7/8的体积浸在水中。若要使图乙所示状态下的圆柱体全部没入水中,圆柱体静止时绳子向下的拉力应为 N。 ‎ 6. 一个底面积为‎50 cm2的烧杯装有某种液体,将一个木块放入烧杯的液体中,木块静止时液体h1=‎10cm,如图49甲所示;把一个小石块放在木块上,液体深h2=‎16cm,如图49乙所示;若将小石块放入液体中,液体深h3=‎12 cm,如图49丙所示,石块对杯底的压力F=1.6N。则小石块的密度ρ石为 kg/m3。(g=10N/kg)‎ 7. 如图50所示,在盛有某液体的圆柱形容器内放有一木块A,在木块的下方用轻质细线悬挂一体积与之相同的金属块B,金属块B浸没在液体内,而木块漂浮在液面上,液面正好与容器口相齐.某瞬间细线突然断开,待稳定后液面下降了h1;然后取出金属块B,液面又下降了h2‎ ‎;最后取出木块A,液面又下降了h3.由此可判断A与B的密度比为 。‎ 1. 如图51所示,柱形容器中分别装有体积相同的A、B两种液体,它们的密度分别为ρA和ρB。若将甲、乙两物块分别放入A、B两种液体中(液体均没有溢出),甲在A液体中悬浮,乙在B液体中沉底,此时,A液体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强是B液体对容器底部增加压强的4倍,已知甲物块所受重力是乙物块所受浮力的2倍,甲物块的体积是乙物块体积的4倍,则没有放入甲、乙两物块前, A和B两种不同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 2. 如图52甲所示,底面积为‎80cm2的圆筒形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底面积为‎60cm2的圆柱形物体A悬挂在细绳的下端静止时,细绳对物体A的拉力为F1。将物体A浸没在圆筒形容器内的液体中,静止时,容器内的液面升高了‎7.5cm,如图52乙所示,此时细绳对物体A的拉力为F2,物体A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为h1。然后,将物体A竖直向上移动h2,物体A静止时,细绳对物体A的拉力为F3。已知F1与F2之差为7.2N,F2与F3之比为5:8,h1为‎3cm,h2为‎5cm。不计绳重,g取10N/kg。则物体A的密度是 kg/m3。‎ 3. 一个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圆柱形容器,内装密度为ρ的液体。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块A浸没在该液体中(A与容器底未接触),金属块A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将木块B放入该液体中,静止后木块B露出液面的体积与其总体积之比为7:10;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块A放在B上面,使木块B刚好浸没入液体中,如图53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若已知金属块A的体积与木块B的体积之比为13:20,则金属块A的体积为 。‎ 4. 一木块浮在水面上,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2/5。在木块上部放一个重物A,或在其下部吊一个重物B(不计细线的重力和体积),可使木块刚好全部浸没在水中如图54所示。 A、B的密度均为,则A、B两物体的体积之比是 。‎ 5. 在一个圆柱形容器内盛有深为‎20cm的水。现将一质量为‎200g的密闭空心铁盒A放入水中时,空心铁盒有一半浮出水面;当铁盒上放一个小磁铁B时,铁盒恰好浸没水中,图55甲所示;当把它们倒置在水中时,A有1/15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图55乙所示。小磁铁B的密度 kg/m3‎ 6. 用同种金属制成质量为6N的金属盒和实心金属球各一个,若把球放在盒内密封后,可悬浮在水中.如图56‎ 甲所示。若把球和盒用细线相连,放在水里静止后,盒有1/6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图56乙所示。则若要盒与球在水中悬浮,应向盒中注入水的质量为 kg。(取g=10N/kg)‎ 1. 如图57所示,底面积为S1的圆柱形容器中装有未知密度的液体。将一密度为ρ的正方体金属块放入底面积为S2的长方体塑料盒中(塑料盒的厚度可忽略不计),塑料盒漂浮在液面上(液体不会溢出容器),其浸入液体的深度为h1。若把金属块从塑料盒中取出,用细线系在塑料盒的下方,放入液体中,金属块不接触容器,塑料盒浸入液体的深度为h2。剪断细线,金属块会沉到容器的底部,塑料盒漂浮在液面上,其浸入液体的深度为h3。若塑料盒始终处于如图所示的直立状态而未发生倾斜,则细线剪断前后液体对圆柱形容器底部的压强减小了 。‎ 2. 如图58所示,两柱形容器的底面积SA=3SB,容器内分别装有A、B两种液体,容器 底受到的 压强pA =pB。若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块分别投入A、B两液体中,液 体均未溢出,且甲物块在A中悬浮,乙物块在B中沉底,甲物块密度是乙物块的3倍, 这时 液体A、B对容器底的压强分别增加了△pA、△pB,已知△pB=2△pA,那么,原容器内所装液体的高度之比hA:hB= 。‎ 3. 小明利用量筒来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他首先在量筒内放入了40毫升,密度为0.8×‎103kg/m3的酒精。然后将一木块放入量筒内的酒精中静止后木块漂浮在液面上,此时量筒的示数为50毫升;他又将一小石块轻轻的放在木块上,木块仍能漂浮在液面上,此时量筒的示数为80毫升;最后他将这一小石块轻轻的放入量筒中,静止后量筒的示数为70毫升。则这一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 4. 如图60所示,物体A的体积浸入水中的体积为V1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物体A受到的浮力是F浮1;当把物体A浸入密度为0.8×‎103kg/m3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物体A所受的浮力是F浮2,已知F浮1:F浮2=5:8,F1:F2=22:19,求:物体A的密度?‎ 5. 有一个木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在空气中称时,示数为16N,让该木块体积的1/4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N,求:(1)木块的密度。(2)如果把木块从弹簧测力计上取下,放在水中,那么在木块上放质量为多大的铁块能使木块刚好全部浸入水中?‎ ‎《实 验 探 究》‎ 1. 一位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一只可乐瓶与一只乒乓球做“研究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如图所示,将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如图甲所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手堵住瓶口如图61乙所示,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各一个;水、盐水、细线适量;一大块橡皮泥;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铁块各一块;体积不同的铁块各一块.要求从实验桌上选择适当器材,设计一个方案,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密度是否有关”。‎ ‎(1)从给定的器材中选择弹簧测力计、烧杯一个、水、细线,除此之外,你还需要实验器材有 。‎ ‎(2)实验步骤:‎ ‎(3)根据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探究结论: 。‎ 3. 小林为了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的变化情况,如图62所示,将一金属正圆柱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缓慢进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表面所处深度h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表。‎ 次数 ‎1‎ ‎2‎ ‎3‎ ‎4‎ ‎5‎ ‎6‎ ‎7‎ ‎8‎ h/cm ‎0‎ ‎2‎ ‎4‎ ‎6‎ ‎8‎ ‎10‎ ‎12‎ ‎14‎ F/N ‎6.75‎ ‎6.25‎ ‎5.75‎ ‎5.25‎ ‎4.75‎ ‎4.25‎ ‎4.25‎ ‎4.25‎ 他只分析了表中的第1~6组测量数据,从而得出了:金属圆柱体受到的浮力与金属圆柱下底面浸入水中的深度h成正比的结论,老师指出小林的结论存在问题。‎ ‎(1)他存在的问题是: 。‎ ‎(2)正确结论是:‎ ‎①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浸入水中的体积 。‎ ‎②对于金属正圆柱体完全浸没后,所受的浮力与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 。 ‎ 1. 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各一个;水、盐水、细线适量;一大块橡皮泥;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铁块各一块;体积不同的铁块各一块.要求从实验桌上选择适当器材,设计一个方案,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密度是否有关”。‎ ‎(1)从给定的器材中选择弹簧测力计、烧杯一个、水、细线,除此之外,你还需要实验器材有 .‎ ‎(2)实验步骤:‎ ‎(3)根据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探究结论: ‎ 2. 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金属块、木块、细线、水及细毛衣针两根。‎ ‎(1)第一小组同学:探究金属块的下沉条件。实验中,他们用两种方法测量了物体受到的浮力:‎ 方法一:称重法。测量过程及示数如图63(A)(B)所示,则金属块所受的浮力为 N。‎ ‎ 方法二:阿基米德原理法。测量过程与示数如图63(C)(D)所示,则排开水的体积为 mL,根据F浮=G排=ρ水V排g可计算出浮力。‎ ‎ (2)第二小组同学:探究木块上浮的条件。他们应该选用上述两种方法中的 的步骤(选填“A、B、C、D”),但操作中还必须采取的措施是: ‎ 3. 小阳要探究金属圆柱体受到水的浮力与浸在水中深度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高为‎8cm的金属圆柱体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金属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记下金属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不同深度h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拉力示数F,实验数据如 ‎(1)第四次实验时,金属圆柱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N。‎ ‎(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金属圆柱体浸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深度的关系是 。‎ 次数 ‎1‎ ‎2‎ ‎3‎ ‎4‎ ‎5‎ ‎6‎ ‎7‎ ‎8‎ 深度h/cm ‎0‎ ‎2‎ ‎4‎ ‎6‎ ‎8‎ ‎10‎ ‎12‎ ‎14‎ 拉力F/N ‎6.75‎ ‎6.25‎ ‎5.75‎ ‎5.25‎ ‎4.75‎ ‎4.75‎ ‎4.75‎ ‎4.75‎ 4. 蓓蓓用量筒、溢水杯、小烧杯、水和细铁丝等实验器材完成了对一个塑料球密度的测量。请你根据图所示的实验情景,把相应的数据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⑷再把小烧杯中的水倒入情景⑵的量筒中。测得水的体积为V2。‎ ‎⑶用细铁丝把漂浮的小球压入水中,小球浸没时,溢出的水再次流到小烧杯中。‎ ‎⑵把小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测得水的体积为V1。‎ ‎⑴把小球轻轻地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小球漂浮时,溢出的水流到小烧杯中。‎ 小球漂浮时 的排水体积 V1/cm3‎ 小球浸没时 的排水体积 V2/cm3‎ 小球的质量 m球/g 小球的密度 r/kg×m—3‎ 1. 通过实验同学们已经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但小欣同学仍然认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似乎跟它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请你帮她完成验证此猜想是否正确的实验。‎ ‎(1)现已提供的器材有:石块、细线、烧杯、适量的水。为完成此实验,还必须提供的一种器材是:____________。‎ ‎(2)请将下面不完整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 ① 用细线系牢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下,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 ‎ ② 将石块浸没在水中某一深度且不与烧杯接触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 ‎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 ‎(3)分析与论证:‎ ‎ 若F-F1≠F-F2,则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它浸没的深度有关;‎ ‎ 若F-F1=F-F2,则 。‎ 2. 通过实验同学们已经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但王新同学仍然认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它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对此进行检验,帮助他解决这一问题。‎ ‎(1)现已提供的器材有:石块、细线、烧杯、适量的水。你设计的实验还需要提供的器材是: 。‎ ‎(2)简要写出实验步骤。‎ 3. 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实验器材: ; ‎ 实验步骤: ;‎ 实验分析及结论: 。‎ 1. 小明家买的某种品牌的牛奶喝着感觉比较稀,因此他想试着用学过的知识测量这种牛奶的密度,他先上网查询了牛奶的密度应该为‎1.03g/cm3。然后他找来一根粗细均匀的细木棒,在木棒的表面均匀地涂上一层蜡,并在木棒的一端绕上一段金属丝(体积不计),做成了一支“密度计”。小明又找来一个足够深的盛水容器和一把刻度尺。请按照小明的思路,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 将一段金属丝绕在木棒的一端,制成“密度计”,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L (2) 将“密度计”放入盛水的容器中,使其漂浮在水中,用刻度尺测出密度计露出水面的深度h水;‎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利用上述测量的物理量和已知量计算牛奶密度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桌上提供了‎100g的钩码6个,0-10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适量的水一玻璃杯。请你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水对物体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成正比。‎ ‎ 实验步骤:‎ 设计表格:‎ 3. 实验桌上提供了6个‎50g附有挂钩的金属块,0~5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适量的水和满足实验要求的量筒。请你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水对物体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成正比。写出实验步骤并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 ‎(1)实验步骤:‎ ‎(2)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 4. 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细长平底试管一支(已知底面积为S)、小汤匙一个、抹布一块、刻度尺一把、大水槽一个(水槽的深度大于平底试管的高度)、足量的水、足量的细沙子、天平及配套砝码。要求从实验桌上选择适当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在同种液体中,固体所受的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要求:‎ (1) 实验步骤 (1) 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