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练习题中考真题对比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练习题中考真题对比阅读

本文档内容包括:‎ 一、 ‎《河中石兽》学案(2课时)(本课全部知识点)‎ 二、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含各地中考真题)‎ 1. ‎《河中石兽》和《卖油翁》对比阅读 2. ‎《刻舟求剑》‎ 3. ‎《河中石兽》和《纸上谈兵》对比阅读 4. ‎《黔之驴》‎ 5. ‎《哀溺文》‎ 6. ‎《郁离子·捕鼠》‎ ‎7.《阅微草堂笔记》小短文 一、学案·知识点(第一课时)‎ ‎(划线部分必须会!!!)‎ 一、 文题解读(下空三行)‎ ‎“河中”是地点,“石兽”是对象,“河中石兽”的意思是沉入河中的石兽。题目是文章叙事的线索,本文就是围绕石兽落入河中以后,人们相继打捞的情景,展开的描述。‎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抄第一段)‎ ‎ ※(必须会)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 (以下内容做大致了解,自学)纪昀,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谥号文达。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乾隆年间,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他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摘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晚年时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2. ‎《阅微草堂笔记》介绍(见《同步》,4个层面分4行写)‎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朝的纪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集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作者亲身所听闻的奇情逸事。‎ 它是唯一能够与《聊斋志异》相媲美的作品。人们把这两部作品誉为平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有过高度的评价:“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3. ‎“笔记小说”文体介绍(简单了解、自学,抄划线句)‎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 ‎“笔记”本身具有的自由空间,使“小说”的创作与散文化“笔记”的叙述相互交叉,从而凸显出笔记小说的优势。‎ 4. 写作背景(简单摘抄,可不抄)‎ 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三、 课文翻译(分段,逐句写)‎ 第一段: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 靠近 倒塌 ‎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 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 第二段:‎ 第三段:‎ 四、字词积累 ‎1.注音 河干   圮  棹数小舟 曳 木杮 湮于沙上 啮沙 臆断欤 ‎ ‎2.写字 石shòu( ) 铁pá( ) 木fèi( ) yān( )于沙上 sù( )流 四、 重点词语 临 圮 阅 求 竟 棹 曳 尔辈 是 为wéi 暴涨 湮 颠 啮 不已 遂 溯流 臆断 临:靠近。‎ 圮:倒塌。‎ 阅:经历。‎ 求:寻找。‎ 竟:最终 棹:划(船)。‎ 曳:拖 尔辈:你们这些人 是:这 为wéi:表被动,译为“被”‎ 暴涨:凶猛的河水,指洪水。暴,突然。‎ 湮:埋没.‎ 颠:颠倒,错乱。‎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臆断:主观地推断 已:停止 遂:于是 盖:因为 溯流:逆流。‎ 臆断:主观地判断 五、 段落大意 第①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在石兽沉落处和下游寻找石兽及结果。‎ 第②段:讲学家认为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③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到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了石兽。第④段:由事到理,阐明遇事不能主观判断的道理。‎ 六、 整体感知 1. 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2. 得出一个什么道理?‎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三、 结构脉络 一、学案(第二课时)‎ ‎(划线部分必须会!!!)‎ 一、课文分析 ‎1.比较文中人物寻找石兽的位置.各自的理由.最终结果。‎ 人物 寻找的位置 ‎(四种方法)‎ 理由(原文回答)‎ 结果 寺僧 原地水中 水不能冲石 竟不可得 河的下游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中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实则找不到)‎ 老河兵 河的上游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2.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人产生各自认识的原因是什么?(或问:为什么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或问:请你分析三人寻找石兽的方法成败的原因)‎ 寺僧起初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没有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一无所获,接下来又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结果还是“寻十余里无迹”;(第一、二种)‎ 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 (第三种)‎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水.沙.石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第四种)‎ ‎※3.本文通过对寺憎.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揭示了什么道理?(或问:本文的主旨(中心思想)是什么?)‎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常理或自己的一知半解主观地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做出判断。‎ ‎4.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讲学家的“笑”,足显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的性格特点。‎ 老河兵:富于实践经验,善于总结和思考。‎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他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5.从寻找石兽的结局来看,为什么老河兵的观点是正确的?从中你得出了怎样的道理?‎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 答: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二、 写作特色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领“众服为确论”(岂止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三、 结构脉络 一、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文末附答案)‎ 比较点 ‎《河中石兽》‎ ‎《卖油翁》‎ 文体 笔记小说 文言志怪小说 人物刻画的方法 神态、语言 神态、动作、语言 引出道理的方式 寓理于事 对比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但微颔之 颔:下巴 B.阅十余岁 阅:经历,经过 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乱 C.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但手熟尔 但:只,只是 D.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主观地判断 康肃笑而遣之 遣:打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3.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讲学家嘲笑和尚们的方法,并从石性.沙性以及水流的冲击力的角度分析,认为应该在石兽落水处的沉沙中寻找。‎ B. 乙文以陈尧咨的善射但骄傲自矜,衬托卖油翁虽也身手不凡,但沉着.冷静.自信的特点。‎ C.甲乙两文都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乙文还运用了动作描写,故而更加生动形象。‎ D.两文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甲文通过作者的议论总结道理:实践出真知;乙文借买油翁的嘴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 ‎【参考答案】‎ ‎1.A.颔:点头 ‎2.(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将一枚铜钱盖住葫芦口,(然后)用勺舀起油慢慢滴入葫芦。‎ ‎3.A.讲学家没有从水流的冲击力的角度分析 刻 舟 求 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5.《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战国末秦国人。(2分)‎ ‎16.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树而来 ‎ ‎17.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这句话的意思是(4分)‎ ‎18.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吕氏春秋》.吕不韦 16.C 1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8.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甲】《河中石兽》(略) ‎ ‎【乙】赵括(人名,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人名,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③,而括易言之④。使⑤赵⑥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人名,赵国名将),悉更约束,易置⑦军吏。秦将白起(人名,秦国将领)闻之,纵奇兵⑧,佯败走,而绝⑨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⑩之。——(选自《史记》)‎ ‎【注释】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④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⑤使:假使。⑥赵:赵国。⑦易置:撤换。⑧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⑨绝:截断。⑩坑(kēng):活埋。‎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 (2)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3)括母问奢其故( )。(4)佯败走( )。‎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然则天下之.事 秦将白起闻之.‎ B.然.后能自反也 然.不谓善 C.是.非木杮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9.翻译句子。(2分)‎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10.分析【甲】文最后一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2分)‎ ‎11.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讲学者的话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相同点?从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分)‎ 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轻视他人的人。‎ 赵奢是一个熟知用兵之道,了解儿子并能作出客观评价,有远见的人。‎ ‎【译文】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1)庞然大物也()(2)蔽林间窥之()‎ ‎(3)益习其声()(4)尽其肉()‎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句子的意思: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充分表明驴虚弱本质已暴露无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本文寓意深刻,后来由此演化出了一些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一个并仿照示例写一段话。‎ 示例: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本义是说狐狸利用老虎的威力吓唬百兽,后来比喻借别人的威势吓唬或欺压人。‎ ‎【参考答案】‎ ‎1(1)巨大的样子(2)躲在树林里(3)逐渐地熟悉,慢慢地了解(4)吃光(4分) 2驴一声长鸣,老虎(听了)非常害怕,逃到远处,认为(驴)将要咬自己。(4分。有小缺憾的不扣分)‎ ‎3驴不胜怒,蹄之。(2分。如只答“驴不胜怒”不得分,仅答“蹄之”得1分。答“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的也可以得1分)‎ ‎4(1)黔驴技穷,出自《黔之驴》,本义是说贵州地区的那头驴子仅有的一点本领也用完了,后来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2)黔驴之技,出自《黔之驴》,本义是说贵州地区的那头驴子仅有的一点本领,后来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3)庞然大物,出自《黔之驴》,本义是说贵州地区那头驴子在老虎看来是头巨大的动物,后来形容很大很笨的一些东西或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4分。成语、出处、本义、后来义各1分。本义、后来义意思对即可)‎ ‎【译文】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 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 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 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 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 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 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 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 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 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 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 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 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 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 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 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 它的肉,才离去。‎ 哀 溺 文 ‎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永之氓咸善游 (   )②中济,船破,皆游 (  )③有顷,益怠 (  )④又摇其首。遂溺死 (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 ‎②何不去之? ‎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 ‎1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1.【答案】①咸:都。②济:渡,渡河。③怠:疲惫。④遂:于是,就。‎ ‎【评分】每题1分,共4分。‎ ‎12.【答案】①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没游多远。②为什么不丢掉它呢?③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 ‎【评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译文】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河中间时,船破了,人们都奋力游向对岸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也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他的同伴们说:“你平时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会落在后面?”他回答说:“我腰上缠着千文钱,太重了,所以落后了。”同伴又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摇了摇头。过了一会儿,他越来越疲惫了。已经游到岸上的同伴大声地向他喊叫道:“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性命都将要保不住了,还要钱干什么?”(那个人)还是摇了摇头。于是淹死了。‎ ‎  我很可怜他。况且如果是这样,难道更多的人不会因为巨额钱财而淹死吗?于是我写下了《哀溺》这篇文章。‎ ‎【甲】《河中石兽》(略)‎ ‎【乙】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①?”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②,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②垣墉:墙壁。(选自刘基《郁离子·捕鼠》)‎ ‎1.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D )(3分)‎ A.闻之.笑曰 B.沿河求之. C.当求之.于上流 D.吾之.患在鼠 ‎2.解释加点的字或短语。(4分)‎ ‎⑴山门圮于河( )⑵棹数小舟( )⑶遂反溯流逆上矣( )⑷其子患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⑵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饥寒交迫还很远。‎ ‎4.我们看问题需要正确的方法,请你谈谈甲.乙两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4分)‎ 我们看问题需要正确的方法,请你谈谈甲、乙两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4分)‎ 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凭自己的主观推断;同时又要看到问题的两面性,凡事有利亦 有弊,要善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译文】赵国有个人家发生了鼠害,他到中山国去讨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过去了,老鼠没有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对此很发愁,对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送走呢?”他的父亲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明白的。我所担忧的是老鼠,而不在乎没有鸡。我有了老鼠,(它)就偷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啃坏我们的器具,我们就会挨饿受冻,为不比没有鸡更有害吗?没有鸡,只是不吃鸡罢了,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像这样为何要送走那只猫呢?”‎ ‎【点评】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甲】《河中石兽》(略)‎ ‎【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ò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砞mò(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 ‎ 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湮于沙上( ) 不亦颠乎( )虽危症亦立愈( ) 终不反顾( )‎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求之下流,固颠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转赠以金 扶苏以数谏故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归途于窝集遇三盗 D.以箧负归 负势竞上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l)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白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25.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22. (1)埋没 (2)通“癫” 疯狂 (3)即使 (4)回头看(共 4 分,每空 1 分)‎ ‎23. C(2 分)‎ ‎24. (1)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2 分,意近即可)‎ ‎(2)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 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 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 (2 分,意近即可)‎ ‎25. 【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1 分,意近即可)‎ ‎【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或“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等等。 (1 分,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我十一二岁时,听从叔灿若公说:老家有个姓齐的人,因犯了罪,被罚往黑龙江戍守边关,已经死在那里几年了。 他的儿子长大后,想把父亲的遗骨迁回老家,可家境贫寒,不能 如愿,为此,他终日忧愁不已。 一天,他偶然得到了几升豆子,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把豆子研成细末,用水抟成丸,外面挂了一层赭石色,看上去像是药丸。 然后,他带着假药丸,谎称卖药的奔赴黑龙江,一路上,就靠骗几文钱糊口。 可也怪了,沿途凡吃了他的药的,即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 于是人们争相转告,使他的药卖出了好价,终于,他靠着卖药的钱到达了戍地,找到了父亲的遗骨,用一个匣子装好,然后背着匣子踏上归程。 归途中,他在丛林里碰上了三个强盗,慌忙之中,丢弃了钱财,只背着骨匣奔跑。 强盗以为匣子里装有宝物,就追上去抓住了他。 等打开匣子见到骨骸,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 他哭着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强盗听后,深受感动,不仅退回他的财物,还赠了他一些银钱。 他急忙拜谢。 忽然,一个强盗顿足大哭道:“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 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 诸位保重,我也要到甘肃去收父亲的遗骨了。”说完,他挥了挥手,奔西方而去。 他的同伙呼喊他,请他回家与妻子告别,他连头也没回,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