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试题汇编精选精析光学部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物理试题汇编精选精析光学部分

‎2012年中考物理试题汇编精选精析--光学部分 ‎1.(2012•南充)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5m处,则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 ‎ ‎ A.‎ ‎1.5m B.‎ ‎2.0m C.‎ ‎2.5m D.‎ ‎3.0m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103034 ‎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进行求解.‎ 解答:‎ 解:一个同学到平面镜的距离是‎1.5m,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该同学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5m,所以该同学和他在镜中的像距离是‎3m.‎ 故选D.‎ 点评:‎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平面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经常用到,本题也属于比较基础的问题,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 ‎18.(2012•南充)在如图中,画出通过透镜的折射光线.‎ 考点:‎ 透镜的光路图。103034 ‎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 ‎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解答:‎ 解: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如下图所示:‎ 点评:‎ 在作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是中考作图考查的重点.‎ ‎9.(2012•随州)凸透镜是许多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现不同的像,应用凸透镜,在照相机中成 实 (填“实”或“虚”)像,在投影仪中成 倒立 (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而直接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正立的 放大 (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103034 ‎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①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②‎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③U<f,成倒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 解:①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而制成的.‎ ‎②投影仪是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而制成的.‎ ‎③放大镜是利用物距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制成的.‎ 故答案为:实;倒立;放大.‎ 点评:‎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三种成像情况和应用,是比较基础性的习题.利用凸透镜制成的设备: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摄像机、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将每种设备与凸透镜成像的具体情况对应起来是解决这种类型的关键.‎ ‎12.(2012•随州)一人正对竖直平面镜站立,人的脸宽为‎20cm,两眼的距离为‎10cm,欲使自己无论闭上左眼还是右眼,都能用另一只眼睛从镜中看到自己的整个脸,则镜子的宽度至少为 ‎15 cm.‎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103034 ‎ 专题:‎ 应用题;图析法。‎ 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先作出身体的像,再根据光路可逆,分别把人的两只眼睛与身体像的边界相连,镜子的有效范围刚好是两只眼睛和身体像组成的梯形的中位线.‎ 解答:‎ 解:如图所示,人的脸宽为AB等于‎20cm,两眼为C、D,CD=‎10cm,‎ 如果用左眼看完整的像需用PR之间的平面镜,如果用右眼看完整的像需用QS之间的平面镜,所以无论闭上左眼或右眼都能看到完整的像需用PS之间的平面镜 因PS=是梯形CDB′A′的中位线,则PS=(A′B′+CD).‎ 因AB=A′B′=‎20cm.CD=‎10cm,所以PS=×(‎20cm+‎10cm)=‎‎15cm 故答案为:15.‎ 点评:‎ 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确定了像的位置后,正确找出边界光线是解题的关键;灵活运用反射定律.利用光的可逆性画出反射光线.画反射光线只需在找到边界光线与镜面交点后.连接像点或物点至交点.延长即可,其反射角必等于入射角,解答此题还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 ‎14.(2012•随州)一圆形蓄水池装满水,水面与地面相平,在池的中心正上方B处悬挂着一盏灯,一人站在岸边,设A处为人眼,作出灯发出的光经过水面反射后进入人眼的反射光线.(保留辅助线)‎ 考点:‎ 作光的反射光路图。103034 ‎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反射光线是由点光源B发出的,但感觉是由点光源在水中的像发出的,也就是说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首先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B的像点B′,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可以有像点B′和A点确定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从而画出反射光线,并确定反射点,最后由发光点和反射点画出入射光线,从而完成光路.‎ 解答:‎ 解:‎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作出点光源B在关于水面的对称点B′,即像点.‎ 连接B′A,与水面的交点O即为反射点,连接OA即为反射光线,连接BO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注意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点是物像关于平面镜的轴对称;所有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要过像点.‎ ‎2.(2012·呼和浩特)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 ‎ A.‎ 平面镜成像 ‎ ‎ B.‎ 阳光下人在地面的影子 ‎ ‎ C.‎ 光的色散 ‎ ‎ D.‎ 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考点:‎ 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 解:A、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B、阳光下人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 C、混合光分散为单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散;色散是光的折射开成的.不合题意.‎ D、光在水面发生折射,人看到的水下的筷子是虚像,比实际位置浅,看起来向上弯,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本题列举了四个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要求判断哪个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 ‎11.(2012·呼和浩特)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甲实验中,珍珍同学用左手将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点燃,发现玻璃板中的“自己”是用 右 (填“左”或“右”)手点燃蜡烛的.‎ ‎(2)在乙试验中,图中光屏上成有清晰地像,像和蜡烛相比是 放大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如果将蜡烛逐渐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凸透镜位置不变,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 靠近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如果用左手将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点燃,则像是用右手点燃蜡烛的;‎ ‎(2)①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 ‎②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 解答:‎ 解:(1)镜中的左手的像与左手在同一直线上,相对于珍珍是左边,但是因为是在镜子里,人物就要左右颠倒,所以珍珍用左手将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点燃,发现玻璃板中的“自己”是用右手点燃蜡烛的.‎ 故答案为:右.‎ ‎(2)①如图,像距大于物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一些,物距增大,像距减小,要减小光屏和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上的像变小;即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放大;靠近.‎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一定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大小相等,左右互换,属于常见的考题.‎ ‎(2)同时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熟记规律,特别注意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20.(2012·呼和浩特)小云同学用一只新买的激光笔照射水平水面,在竖直白墙上出现了两个红色亮点A和B,如图所示,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下移至A′处,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 顺时针 ‎ 方向转动(填“顺时针”或“逆时针”):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B下移至B′处,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 逆时针 方向转动(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考点:‎ 光的折射规律。‎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知,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角也变大,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根据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大时,折射角也变大,但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 解答:‎ 解:(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下移至A′处,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应使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图中蓝色光线标注).‎ ‎(2)首先要知道B点是光的折射到达的点,根据光的折射定律,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B下移至B’处,则入射光线由OM变为OC,折射光线由OB变为OB′,所以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故答案为:顺时针;逆时针.‎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 ‎(1)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此类题目,画图解答,效果会更好.‎ ‎7.( 2012·丽水)汽车已进入普通家庭,小明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发现,前窗玻璃大多是倾斜的,这是因为前窗玻璃倾斜时,根据 平面镜 成像特点,夜间车内乘客或其它物体所成的像在玻璃的前上方,避免干扰司机视觉;而汽车前灯安装在离地面较近的车头位置,有利于司机更好看清前方道路状况,这是因为在同一种物质中光是 沿直线传播 .‎ 考点:‎ 光的反射;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从光的反射角度看,挡风玻璃是透明的,但不是绝对没有反射,坐在驾驶员后面的乘客会由于反射成像在驾驶员的前方,小轿车较矮,坐在里面的乘客经挡风玻璃成像在前方,会造成司机视线模糊,容易发生事故.‎ ‎(2)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障碍物挡住,在障碍物后面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子.‎ 解答:‎ 解:‎ ‎(1)司机座前的挡风玻璃就像平面镜一样,反射车内乘客投射来的光,在挡风玻璃里形成车内乘客的虚像;‎ 若挡风玻璃是竖直的,则所成的像与车前方行人的高度差不多,这就会干扰驾驶员的视觉判断,容易出事故;‎ 而当挡风玻璃为倾斜时,所成的像就会在车前的上方,驾驶员看不到车内人的像,就不会影响视觉判断.‎ ‎(2)汽车前灯安装在离地面较近的车头位置,车灯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当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障碍物挡住,在障碍物后面光线照不到的暗区形成影子,更有利于司机更好看清前方道路状况.‎ 故答案为:平面镜;沿直线传播.‎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和光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要多观察,多思考,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并不多,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只要认真分析,是一定可以做出正确解答的.‎ ‎5.( 2012·温州)下列所示的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 ‎ A.‎ 用放大镜观察到的花 B.‎ 镜中猫的像 ‎ ‎ C.‎ 地面上鸽子的影子[来源:Z#xx#k.Com]‎ D.‎ 水中树的倒影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熟悉光传播的规律:‎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 解:镜中猫的像、水中树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地面上鸽子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用放大镜观察到的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故选C.‎ 点评:‎ 本题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生活实例,需要利用生活和物理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能否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2.(2012•孝感)下列情景中形成的像,属于实像的是(  )‎ ‎ ‎ A.‎ 亭台在湖面的倒影 ‎ ‎ B.‎ 从放大镜中看到镜后正立、放大的数字 ‎ ‎ C.‎ 小孔成的像 ‎ ‎ D.‎ ‎“海市蜃楼”‎ 考点:‎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根据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汇聚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成的去分析此题.‎ 解答:‎ 解:A、亭台在湖面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从放大镜中看到镜后正立、放大的数字,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看到的虚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小孔成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太阳的实像,是实际光线汇聚成的,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因为光的折射现象,看到的是景物的虚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实像和虚像定义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是考查对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及其形成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是物理中考的一个热点知识,一定要掌握.‎ 考点: 光的反射;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如:透镜的应用、池水变浅了等.‎ ‎②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的实例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 ‎③光的反射是指光线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比如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平面镜成像等.‎ 解答: 解:A、在浓密树阴下的地面上出现许多光斑是利用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斑马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其实质是光的反射.故B符合题意;‎ C、水面“折”枝是光在空气与水的界面发生折射的结果.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光的反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等相关的现象在生活中均非常常见,且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应把握其实质,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区分才行.‎ ‎8.(2012•绵阳)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的介绍有一项不切实际,它是(  )‎ ‎  A. 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  B. 照相时,被照着与相机的距离是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之内 ‎  C. 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略大于一倍焦距 ‎  D. 阳关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这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解决此题要明确以下知识点:‎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经过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正是照相机的原理.‎ ‎(3)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所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这 正是放大镜原理.‎ 解答: 解:A、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因此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是将2倍焦距以外的物体成像在胶片上,所以照相时应该站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因此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因此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D、因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所以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会聚一点,热量集中,温度较高可以点燃纸屑,因此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难度不大,解答时注意看清题目的要求:选择不符合实际的.‎ ‎2.(2012·衢州)乙同学把刚买的矿泉水随手放在科学书上,发现“学”字变大(如图),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 A.‎ 光的反射 B.‎ 光的折射 C.‎ 光的直线传播 D.‎ 平面镜成像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若物体在凸透镜的1倍焦距以内时,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2)矿泉水瓶的形状是一个圆柱形,里面又装有水,则这装有矿泉水瓶就构成了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的光学性质,就可以判断字变大的原因.‎ 解答:‎ 解:此时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将字放在凸透镜后面,即相当于将字放在了凸透镜的1倍焦距以内,故此时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故该现象的成因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 故选B.‎ 点评:‎ 此题通过一个日常现象,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首先要确定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来源:学科网ZXXK]‎ ‎6.(2012•安徽)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人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如图),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60° ,折射角的大小为 37° .‎ 考点: 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要解决此题,首先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同时要掌握光的折射的规律,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 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的规律作图.‎ ‎ ‎ 设入射角为α,折射角为β,则∠AOD=∠DOB=α.‎ 由题意知,人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则入射角为90°﹣30°=60°;‎ 则折射角β=180°﹣60°﹣83°=37°.‎ 故答案为:60°;37°‎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及其有关的计算.解决此题最关键的是根据题意画出对应的光路图,根据反射定律的内容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2.(2012•河南)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叫光的 色散 .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红色光屏,我们将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七彩光带.‎ 考点:‎ 光的色散。‎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 ‎(2)透明物体颜色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光的颜色相同.‎ ‎(4)白色物体反射各种颜色的光,不透明物体只反射它的颜色的光,其它光被吸收.‎ 解答:‎ 解:(1)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2)在三棱镜和白屏之间放一块红色光屏,白屏上只在原来出现红光的地方出现一条红色光带;这表明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 故答案为:色散;不能.‎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决定因素和太阳光是复合光.‎ ‎7.(2012•河南)如图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呈现了烛焰倒立清晰的像.如果去掉光屏,眼睛在A 处 能 (选填“能”或“不能”) 看到这个像,原因是 光会聚成实像后继续向前传播,进入人的眼睛,所以能看到 .‎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 ‎(2)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解答:‎ 解:从题可知,可以从光屏上看到烛焰倒立清晰的像,则说明了所成的像为实像,‎ 而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 当把光屏去掉后,实际光线会聚成实像后继续向前传播,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眼睛在A处能看到这个像.‎ 故答案为:能;光会聚成实像后继续向前传播,进入人的眼睛,所以能看到.‎ 点评:‎ ‎(1)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用光屏呈接,虚像不能;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2)凸透镜的虚像是正立的、放大的.实像是倒立的,有放大的,也有等大的,也有缩小的.‎ ‎8.(2012•河南)下列光现象中,可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的是(  )‎ ‎ ‎ A.‎ 立竿见影 B.‎ 潭清疑水浅 C.‎ 池水映明月 D.‎ 一叶障目 考点:‎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如水中的倒影、镜中的像等;‎ ‎(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海市蜃楼、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折.‎ 解答:‎ 解:A、立竿见影是指把竿竖在阳光下,可以看到竿的影子,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不合题意.‎ B、“潭清疑水浅”指的是池底看起来要比实际的位置变浅了,看到的池底是真实池底的反射的光线在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符合题意.‎ C、“池水映明月”指的是看到水中的月亮,这是一种平面镜成像现象,它是由月亮反射的光线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而形成的.不合题意.‎ D、由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线不能绕到叶子后面,故能挡住泰山.是光的直线传播.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1)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等知识点.‎ ‎(2)类似的现象却包含了不同的道理,提醒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细心加以区分.‎ ‎16.(2012•河南)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到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上,请画出经两个平面镜反射的光路图.‎ 考点:‎ 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首先知道入射光线要经过两次反射,然后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完成光路图.‎ 解答:‎ 解:先过第一次入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到达第二个反射面,同理先作法线,再作反射光线,注意第二次反射的反射光线与第一次反射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点评:‎ 本题利用了反射定律作图: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2012•襄阳)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 ‎ A.‎ 水中倒影 B.‎ 小孔成像 C.‎ 雨后彩虹 D.‎ 海市蜃楼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由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较多,如日月食、影子、激光准直、小孔成像等;‎ ‎(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一般要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如雨后彩虹、海市蜃楼、潭清疑水浅等现象.‎ 解答:‎ 解:A、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不符合题意;‎ B、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 C、雨后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都是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7.(2012•襄阳)市公交公司为了保证人们的上下车安全,在公交车上安装了“电视监控器”.凸透镜是该装置的光学系统,“电视监控器”的摄像头能成 倒立 (填“正立”或“倒立”)、 缩小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车载电视监控是记录车内情况,即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完成的,即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 解答:‎ 解:摄像头工作时,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工作原理来工作的.‎ 故答案为:倒立;缩小.‎ 点评:‎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19.(2012•襄阳)如图已给出了折射光线,请你结合光的折射规律大致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考点:‎ 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光从水空气中斜射入中时,折射光线会向法线偏折,而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据此可大致确定入射光线的方向.‎ 解答:‎ 解: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下图所示:‎ 点评:‎ 折射时要先画法线,再以法线为参照,确定光线的偏折情况,千万注意这里是从水中射入空气中,箭头方向和角度都容易出错.‎ ‎2.(2012•连云港)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  B. 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  C. 人能通过平静的湖面看到自己的脸是光的折射现象 ‎  D. 阳光照射下,地面上呈现电线杆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①在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光照射到两种物质界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是光的反射,现象有: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③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有: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透镜成像等.‎ 解答: 解:A、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是阳光被空气中的小水珠折射后,发生色散形成的,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故A错误;‎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不一定改变,垂直进入传播方向不变,故B错误;‎ C、人能通过平静的湖面看到自己的脸是在水面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光照射下,地面上呈现电线杆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 故选D.‎ 点评: 一般来说:见到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就联系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见到镜子、倒影、潜望镜就联系到光的反射原理;见到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就联系到光的折射原理.‎ ‎22.(2012•连云港)小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像高与像距、物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究,他将‎5cm长的发光体放在一个竖直支架上作为光源进行实验.‎ ‎(1)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 ‎ ‎(2)下表是小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距v/cm 物高l/cm 像高h/cm ‎1‎ ‎35‎ ‎14‎ ‎5‎ ‎2‎ ‎2‎ ‎30‎ ‎15‎ ‎5‎ ‎2.5‎ ‎3‎ ‎20‎ ‎20‎ ‎5‎ ‎5‎ ‎4‎ ‎15‎ ‎30‎ ‎5‎ ‎10‎ ‎5‎ ‎12‎ ‎60‎ ‎5‎ ‎25‎ ‎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cm..‎ ‎②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 小于 1(选填“大于”或“小于”);当像距大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 大于 1(选填“大于”或“小于”).‎ ‎③小华通过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又得出了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具体关系.他的结沦是 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相等 .‎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2)①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可求得其焦距.‎ ‎②根据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可得出结论;同理,根据当像距大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可得出结论.‎ ‎③根据4次试验中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具体关系,可得出结论.‎ 解答: 解:(1)为了能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心,必须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使它们的中心位置大致在同一高度.‎ 故答案为:同一高度.‎ ‎(2)①由表中第3此实验的数据,物距等于像距,物像等大,可知,此时u=2f=20cm.则f=10cm.即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故答案为:10.‎ ‎②因1、2次实验中像距小于物距,则 <1, <1,所以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小于1;‎ 同理当像距大于物距时, =2>1, =5>1,所以,当像距大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都大于1.‎ 故答案为:小于;大于.‎ ‎③第1次实验中像高与物高的比值: ,像距与物距的比值: = ,‎ ‎2次实验中像高与物高的比值: = ,像距与物距的比值: = ,‎ ‎3次实验中像高与物高的比值为1;像距与物距的比值也是1,‎ ‎4次实验中像高与物高的比值: =2,像距与物距的比值也是2,‎ ‎5次实验中像高与物高的比值为5:像距与物距的比值也是5,则由此可得出结论: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相等.‎ 故答案为: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相等.‎ 点评: 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其中首先根据表中信息找出该透镜的焦距,其次是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具体关系,这些都是在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比起一问一答的题型,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因此,此类题型受到中考的青睐.‎ ‎2.(2012•眉山)下列与光现象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 A.‎ 手影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 ‎ B.‎ 老花镜的镜片是用凸透镜制成的 ‎ ‎ C.‎ 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虚像的原理 ‎ ‎ D.‎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光直线传播的应用;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手影是光直线传播形成的.‎ ‎(2)老花眼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3)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来工作的.‎ ‎(4)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解答:‎ 解:A、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在手的后面形成了黑色的区域,就形成了手影.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老花镜戴凸透镜进行矫正,所以老花镜镜片是凸透镜制成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来工作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1)正确区分影子和像,影子是一个黑色的轮廓,无论虚像还是实像,都能看出物体的模样.‎ ‎(2)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很相似,容易混淆,注意区分: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 ‎22.(2012•眉山)图所示,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画出这束光线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 考点:‎ 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根据折射规律:‎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解答:‎ 解:由分析知,先画出法线,然后大致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故答案:‎ 点评:‎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和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是不同的.‎ ‎3.(2012•黄冈)下列光现象的成因与日食形成的原因相同的是(  )‎ ‎ ‎ A.‎ 水面“折”枝 B.‎ 露珠下叶脉看起来变粗 ‎ ‎ C.‎ 手影 D.‎ 拱桥倒影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日食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分别分析题中四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即可解答.‎ 解答:‎ 解:A、水面“折”枝,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 B、露珠下叶脉看起来变粗,露珠起到放大镜作用,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 C、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 D、拱桥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解决此题要求了解一些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及其他光现象,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14.(2012•黄冈)如图所示,暗室内有一盛水的水槽,水槽上方一激光束入射到平面镜(图中未画出)上的O点,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照射到水槽中的B点.请画出平面镜并作出光从O点传播到B点的光路图.‎ 考点:‎ 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1)根据光的折射定律中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入射点;‎ ‎(2)根据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可画出法线,然后即可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解答:‎ 解:(1)在B点的正上方找一点B′,连接OB′与界面的交点,即为反射光线射到水面的入射点;[来源:学科网ZXXK]‎ ‎(2)作∠COD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然后作法线的垂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连接DB即为光从O点传播到B点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点评:‎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光路图和光的折射光路图,根据折射定律确定反射光线射到水面的入射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2012•义乌市)魔术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节目,其中包含着许多科学原理.图甲是某同学自制的一只魔术箱,表演时他将开口的方形空箱面展示给观众,把纸币从空箱顶端的投币口投入,结果纸币“不翼而飞”.原来魔术箱中有一块平面镜(如图乙),它与箱底的夹角为 45 度,使观众觉得箱子里没有东西.观众不能看见平面镜后面的纸币是因为光具有 直线传播的 性质.‎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 图析法。‎ 分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答: 解:从甲图观察口看到的是方格子,而从乙图中可以看出,观察口正前方没有方格纸,因此它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得到的,故像刚好成在观察口的正前面,因此镜面与箱底的夹角为45度;而观众不能看见平面镜后面的纸币是因为光具有直线传播的性质.‎ 故答案为:45;直线传播的.‎ 点评: 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从该题中我们认识到了魔术的虚幻以及知识的重要性.‎ ‎3.(2012•宁波)在如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  A.桥在水中的倒影  B.笔在水中偏折  C. 用放大镜看字  D. 鸽子的影子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图析法。‎ 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 解: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水面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B、笔在水中看起来偏折,是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C、用放大镜看字,属于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D、鸽子在地面上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以及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在平时要注意区分,找出它们实质上的不同,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8.(2012•宁波)将蜡烛、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使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移动蜡烛使烛焰距凸透镜25厘米,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缩小 的实像.根据这一成像规律,请举一个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照相机 .‎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和应用.‎ 解答: 解: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故答案为:缩小;照相机.‎ 点评: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2.(2012•凉山)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入射角等于30°‎ B.‎ 折射角等于50°‎ C.‎ NN′是界面 D.‎ MM′的右边是玻璃 考点:‎ 光的折射规律。‎ 专题:‎ 图析法。‎ 分析:‎ ‎(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此题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解答:‎ 解:(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所示:由∠BOM=30°,可知,∠BON=90°﹣30°=60°,而图中已知∠AON=60°.所以NN′为法线,则MM′为界面.‎ ‎(2)因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当光线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时候,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CON′=90°﹣50°=40°‎ 所以由图可知,AO是入射光线,BO是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AON为入射角,等于60°.∠CON′为折射角.则MM′的右边是玻璃.‎ 综上分析,只有选项D正确.‎ 点评:‎ 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掌握定律的内容,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法线,从而确定界面,则可首先确定出折射光线,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入射光线,最后确定反射光线.‎ ‎3.(2012•凉山)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透镜另一侧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符合(  )‎ ‎ ‎ A.‎ ‎10cm‎<f<‎‎20cm B.‎ f>‎‎10cm C.‎ f<‎‎10cm D.‎ f>‎‎20cm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凸透镜成实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题中给出的物距数值与焦距建立不等式,解出焦距满足的条件.‎ 解答:‎ 解: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所以u=‎20cm>‎2f,解得f<‎10cm.‎ 故选C.‎ 点评:‎ 此类题先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像的性质,找出物距和焦距的不等式关系,解出焦距符合的条件,从选择项中选出正确答案 ‎23.(2012•凉山)光学作图:(要求保留作图痕迹)‎ ‎(1)在图甲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2)在图乙中,画出入射光线.‎ 考点:‎ 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1)根据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以确定法线,利用法线与平面镜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可以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2)凹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射向另一个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入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根据图示的出射光线的特点,可以确定对应的入射光线.‎ 解答:‎ 解:(1)做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AOB的角平分线ON,过O点做ON的垂线MM′,即为平面镜的位置.答案如下图所示:‎ ‎(2)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所以其对应的入射光线应该是射向凹透镜右侧的焦点F,由此可以确定入射光线.答案如下图所示:‎ 点评:‎ ‎(1)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规律、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有两个特殊的位置关系:法线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法线始终垂直于平面镜是经常考查的知识点.‎ ‎1.(2012•达州)下列是一些关于光现象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 ‎ A.‎ 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 ‎ B.‎ 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 ‎ C.‎ 看到水中的鱼比鱼的实际位置浅是光的反射现象 ‎ ‎ D.‎ 从不同的地方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光的漫反射现象 考点:‎ 漫反射;光的反射;光的色散。‎ 分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彩虹是光的色散、倒影是平面镜成像;‎ ‎②光的折射的应用,以及漫反射使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解答:‎ 解:A、雨后初晴,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光的色散.故A错误.‎ B、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看到水中的鱼比鱼的实际位置浅是光的折射现象.而不是反射,故C错误.‎ D、由于漫反射使我们能从不同的地方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学一些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中档题.‎ ‎2.(2012•天津)如图,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O点“坐井观天”,下图中青蛙通过井口观察范围正确的是(  )‎ ‎ ‎ A.‎ B.‎ C.‎ D.‎ 考点:‎ 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 图析法。‎ 分析:‎ 青蛙之所以坐在井里,只能看到很小的一片天,就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缘故.从光的传播方向和传播路径去分析4个图即可.‎ 解答:‎ 解:图中O点是青蛙的位置,将O点与井口左边的端点相连成一直线,将O点与井口右边的端点相连成一直线,然后在直线上标出箭头,即得到两条射向青蛙眼睛的光线,这两条光线就决定了青蛙的观察范围.‎ B图中光的传播方向标错了,C图中光线发生了偏折,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C图也不正确;D图中不仅光线发生了偏折,而且光的传播方向也标错了,所以D图也不正确,只有A图是正确的.‎ 故选A.‎ 点评:‎ 本题通过作图的形式考查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结合了成语,是一道好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看光线的方向是否正确,光线是从外界射进井里;二是光的传播路径是否是直的.‎ ‎3.(2012•天津)下图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 ‎ A.‎ B.‎ C.‎ D.‎ 考点:‎ 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 图析法。‎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里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 解:A、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要靠近法线.而图中却是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而图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同侧,故本选项错误 C、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里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而图中传播方向不改变,故本选项错误.‎ D、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要靠近法线.所以本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在分析光的折射光路图时要注意:不管光从哪种介质斜射向哪种介质,在光疏质(密度比较小的物质)里面的角(入射角或折射角)较大;在光密质(密度比较大的物质)里面的角(入射角或折射角)较小,即“疏大密小”.角度越小,光线越靠近法线.‎ ‎9.(2012•天津)雨后的夜晚,当你迎着月光行走在有积水的路上,为了避让水洼,应走“较暗”的地面.这是因为光在(  )‎ ‎ ‎ A.‎ 地面发生镜面反射 B.‎ 地面发生漫反射 ‎ ‎ C.‎ 水面发生漫反射 D.‎ 水面不发生反射 考点:‎ 镜面反射。‎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人看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物体发的光或反射的光线能进入人的眼睛.‎ ‎(2)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3)人感觉物体的亮暗,关键是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多就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少就感觉暗.‎ 解答:‎ 解:如图,迎着月光走,月光经积水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积水面亮;而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所以为了避让水洼,应走“较暗”的地面.‎ 故选B.‎ 点评:‎ ‎(1)掌握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正确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不要误以为镜面反射就一定亮,漫反射就一定暗,感觉亮暗关键是看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 ‎12.(2012•天津)如图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某位置(图中未标出),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a点,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缩小倒立的像.将蜡烛从a点滑到b点后,再移动光屏,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变小.则(  )‎ ‎ ‎ A.‎ 凸透镜位于a点左侧 B.‎ 凸透镜位于b点右侧 ‎ ‎ C.‎ 蜡烛在a点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 D.‎ 蜡烛在b点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①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②‎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③U<f,成倒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对四个选项逐一进行分析和判断.‎ 解答:‎ 解;‎ ‎(1)将蜡烛从a点滑到b点后,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变小,则说明像距在变小,物距在变大,而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位置不变,所以凸透镜应位于a点的左侧.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2)当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a点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缩小倒立的像,所以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故C符合题意.‎ ‎(3)蜡烛在a点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蜡烛在b点时,仍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应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和C.‎ 点评:‎ ‎(1)根据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能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在照相机实际拍照时经常出现,也体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一定要掌握.‎ ‎2.(2012•宜宾)‎2012年5月21日清晨,我同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日环食.如图所示,是发生日环食的景观,能用来解释形成日环食现象的规律是(  )‎ ‎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折射 C. 光的反射 D. 光的色散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太阳发出的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月亮,挡住了阳光,地球上的人看不见太阳光,此时形成日食 .‎ 如果地球把射向月亮的太阳光给挡住了,地球上的人看不到月亮了,此时形成月食.‎ 解答: 解: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射出的光线被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射不到地球上,所以地球上的人们看不到太阳.这样就形成了日食.‎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现象,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都是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 ‎8.(2012•哈尔滨)如图是同学们在家庭实验室中的一些小制作,它们成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 ‎ A.‎ 针孔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景物的像 ‎ ‎ B.‎ 潜望镜﹣﹣在水面下观察到水面上物体的像 ‎ ‎ C.‎ 昆虫观察箱﹣﹣可同时观察到昆虫的背面和下面的像 ‎ ‎ D.‎ 自制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远处树木的像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反射来解答;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例如日食、月食、影子等等.‎ 解答:‎ 解:A、针孔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景物的像,是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潜望镜﹣﹣在水面下观察到水面上物体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昆虫观察箱﹣﹣可同时观察到昆虫的背面和下面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成的像,故C错误;[来源:学科网]‎ D、自制照相机﹣﹣在半透明纸上承接到远处树木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生活实例,需要利用生活和物理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17.(2012•哈尔滨)小丽同学正在对着镜子整理自己的着装,如图所示.她身高为‎1.6m.她在镜中像的高度是 ‎1.6 ‎m;她到镜面的距离是‎0.4m,像到她的距离是 ‎0.8 ‎m.‎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同来解答此题.‎ 解答:‎ 解:因为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所以小丽身高为‎1.6m.则她在镜中像的高度也是‎1.6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所以当她到镜面的距离是‎0.4m时,像到她的距离也是‎0.4m,则像到她的距离为‎0.4m+‎0.4m=‎0.8m.‎ 故答案为:1.6;0.8.‎ 点评:‎ 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同来分析实际问题.‎ ‎25.(2012•哈尔滨)某物理学习小组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使用的器材如图.(凸透镜的焦距是lOcm,刻度尺上标记着点,相邻两点间距为‎10cm)‎ ‎(l)实验前,蜡烛、凸透镜、光屏摆放和调整好的要求是 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 ‎(2)凸透镜放在D点,当图中光屏上承接到烛焰的倒立、放大、清晰的像时,蜡烛应放在图中的 B、C两点之间 ;‎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在(2)实验基础上,想要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清晰的像,接下来的操作是 将蜡烛移到B点左侧,将光屏移到E、F两点之间 .‎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1)在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同一直线上;‎ ‎(2)根据物体位于凸透镜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来解答此题.‎ ‎(3)在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中,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实像越大,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远,所称的实像越小.‎ 解答:‎ 解:(1)实验前,蜡烛、凸透镜、光屏摆放和调整好的要求是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故答案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位于凸透镜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蜡烛应放在图中的B和C两点之间(或“在透镜左侧,距凸透镜lOcm至‎20cm之间”;“在透镜左侧,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l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 故答案为:B、C两点之间.‎ ‎(3)蜡烛向左移动一定距离,物距变大,像距变小,成的像也变小,因此想要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清晰的像,接下来的操作是将蜡烛移到B点左侧(只要体现出B点左侧的某一区域或某一点即可),并调整光屏位置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故答案为:将蜡烛移到B点左侧,将光屏移到E、F两点之间.‎ 点评:‎ 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要求,一定要注意实验前的调整工作,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凸透镜、烛焰、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要注意理解应用.‎ ‎6.(2012•淮安)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光线AO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0点,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 ‎ A.‎ 绕ON前后转动板E B.‎ 绕ON前后转动板F ‎ ‎ C.‎ 改变光线AO与ON之间的夹角 D.‎ 改变光线OB与ON之间的夹角 考点:‎ 光的反射定律。‎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定义.‎ 解答:‎ 解:此题主要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先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然后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减小或增大,即改变光线AO与ON之间的夹角,再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与前一次实验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即可发现反射角和入射角关系.‎ 故选C.‎ 点评:‎ 实验题是中考中必不可少的题目,要加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7.(2012•淮安)一简易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6cm,则该相机中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应为(  )‎ ‎ ‎ A.‎ 小于‎6cm B.‎ 大于‎6cm,小于‎12cm ‎ ‎ C.‎ 大于‎12cm,小于‎24cm D.‎ 大于‎24cm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u=f时,不成像.‎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知道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此时像距处于1倍、2倍焦距之间.‎ 解答:‎ 解:据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可知,故利用该照相机照相时,物体必须处于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即‎12cm以外,此时的像应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即此时所成像的胶卷必须在‎6cm和‎12cm之间.‎ 故选B.‎ 点评:‎ 该题考查了照相机的制作原理及该原理的应用,知道照相机所成的像处于镜头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2012•扬州)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 ‎ A.‎ 景物在镜中成像 B.‎ 勺柄在水面“断开”‎ ‎ ‎ C.‎ 拱桥在水中的倒影 D.‎ 蜡烛通过小孔成像 考点:‎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 应用题;图析法。‎ 分析:‎ ‎(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照在不同介质面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就是具体应用;‎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即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成像就是具体应用;‎ 解答:‎ 解:A、汽车观后镜,是利用凸面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扩大视野,是光的反射原理,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者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出现了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的现象,如同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的道理是一样的,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上在水中形成拱桥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蜡烛通过小孔成像,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6.(2012•扬州)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形,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 下 (上/下)调整.‎ ‎(2)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25cm处,调节光屏可得到倒立、 缩小 (放大/缩小/等大)的实像,应用这个原理工件的仪器有 照相机 .‎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 靠近 (远离/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 变小 (变大/变小/不变)‎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2)当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即物体远离透镜时,像就会靠近透镜,且像的大小会变小.‎ 解答:‎ 解:(1)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所以光屏向下移动.‎ 故答案为:下 ‎(2)透镜的焦距为f=‎10cm,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25cm处,即u=‎25cm>‎2f,这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是照相机.‎ 故答案为:缩小;照相机 ‎(3)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即物体远离透镜时,像就会靠近透镜,因此光屏应当靠近透镜,且光屏上的像会变小.‎ 故答案为:靠近;变小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以及“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这一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属于中考常见题型,比较简单.‎ ‎3.(2012•武汉)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 ‎ A.‎ 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B.‎ 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 ‎ C.‎ 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 将光屏和蜡烛同时远离凸透镜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首要的问题是知道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蜡烛烛焰的像实际上在光屏前;‎ 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原因是烛焰清晰的像在光屏的前面,可以用缩小像距和调节物距的方法使烛焰清晰的像承接在光屏上.‎ 解答:‎ 解:‎ 近视镜片属于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有近视镜片时,凸透镜所成的像会后移;‎ 拿走近视镜片后,蜡烛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前面,即凸透镜所成的清晰的像应该在光屏和透镜之间,所以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或将蜡烛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 故选C.‎ 点评:‎ 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若在凸透镜前放一凹透镜,像将远离透镜移动;若在凸透镜前放一凸透镜,像将靠近透镜移动.‎ ‎14.(2012•武汉)今年5月21日黎明时刻,在我国许多地方能观察到如图所示的“金环日食”天象,这是由于光沿 直线 传播,当月球运行至 太阳和地球 之间时,挡住了一部分太阳光.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人们就可以看到“金环日食”,这是因为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发生了 折射 现象.‎ 考点:‎ 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日食是由于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大气层上疏下密,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类似于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 ‎(1)“日食”是指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形成的.‎ ‎(2)由于大气层上疏下密,光线穿过大气层连续发生折射,看到了太阳的虚像,但真实的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 故答案为:直线、太阳和地球、折射.‎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日食的原因和折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物理理念.‎ ‎5.(2012•常州)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小明用此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物体距凸透镜3Ocm 时,重新调节光屏的位置,清晰可得(  )‎ ‎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等大的实像 C.‎ 倒立放大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此点为凸透镜的焦点.由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粗略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时,可以测出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可.‎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 解:从图中光屏上最小、最亮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f=‎10cm;‎ 当物体距凸透镜3Ocm 时,物距u=‎30cm>‎2f,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A.[来源:Zxxk.Com]‎ 点评:‎ ‎(1)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的焦点、焦距的定义.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2)学生要熟记规律并能灵活应用规律分析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总结规律.‎ ‎23.(2012•常州)如图所示,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砖,请画光出在玻璃砖中的折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考点:‎ 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大致的折射光线.‎ 解答:‎ 解:首先过入射点画出法线,然后根据折射规律画出折射光线,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点评:‎ 此题考查了对折射光线的画法,关键是记熟光的折射定律,搞清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18.(2012•盐城)小芳在距平面镜‎1m处照镜子.她从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 虚 (实/虚)像,如果小芳向平面镜靠近‎0.3m,她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0.7 ‎m,像的大小 不变 (变大/变小/不变).‎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此题.‎ 解答:‎ 解:(1)因为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他们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自己的虚像;‎ ‎(2)因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与物距大小无关,所以当小芳向平面镜靠近‎0.3m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大小不会改变;‎ ‎(3)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若她走近平面镜‎0.3m,即物距减小‎0.3m,像距也应随之减小‎0.3m,所以她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1m﹣‎0.3m=‎0.7m.‎ 故答案分别为:虚;0.7;不变.‎ 点评:‎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解答此类题目需紧扣平面镜的特点.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与物距大小无关.对于这一点与我们平时观察到的“近大远小”似乎有出入,但这是人的一种错误感觉,需要正确理解.‎ ‎27.(2012•盐城)小华用铁丝绕成一个内径约‎4mm的圆环,将圆环在清水中浸一下后取出,形成一个“水透镜”.‎ ‎(1)通过“水透镜”看到的字如图所示,此时“水透镜”是一个 凸 透镜,将这个“水透镜”再向字靠近一点,看到的像会 变小 (变大/变小).‎ ‎(2)小明猜想“水透镜”的焦距与水的质量有关,为此他用牙签在“水透镜”上轻轻取走一点水,再次观察,比较前后两次所成像的大小.观察时他应该注意控制“水透镜”到字的 距离 不变.‎ ‎(3)小芳用另一只内径不同的圆环制作“水透镜”,看到了倒立、缩小的像,请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新的探究问题: 水透镜成像性质与圆环内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应用题;探究题。‎ 分析:‎ 解决此题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1)①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②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 ‎(2)凸透镜成像时,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有关,在探究“水透镜”的焦距与水的质量的关系时,应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 ‎(3)找到两次实验的不同之处,结合实验现象便可以提出新的实验探究问题.‎ 解答:‎ 解:(1)从图可知,通过此透镜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像,而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所以此透镜为凸透镜,并且是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当“水透镜”再向字靠近一点,也就是物距在变小,而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 所以看到的像会变小.‎ ‎(2)∵凸透镜成像时,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在探究“水透镜”的焦距与水的质量的关系时,改变水的质量,比较前后两次所成像的大小,应该控制字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 ‎(3)第一次“水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改变圆环的内径后,“水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 ‎∴新的探究问题可以为:永透镜成像性质与圆环内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故答案为:(1)凸;变小.‎ ‎(2)距离.‎ ‎(3)水透镜成像性质与圆环内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点评:‎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并可以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关键是用所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6.(2012•临沂)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晓雯对有有关实验进行了思考和创新:‎ ‎(1)在如图所示的“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晓雯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成探究活动,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 位置 ;‎ ‎(2)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20cm的A处时,玻璃板后B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B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像;‎ ‎(3)晓雯将玻璃板移动,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B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道理、等大的蜡烛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cm.‎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确定像的位置是关键.像的位置用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来确定.实验中既能看到物体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要采用透明的玻璃板.‎ ‎(2)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接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到.‎ ‎(3)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结合现在物距为20厘米时的成像情况可以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解答: 解:(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故答案为:位置.‎ ‎(2)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因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说明是虚像.‎ 故答案为:虚.‎ ‎(3)由题意可知,当物距为20厘米时,物体成一个等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 故答案为:10.‎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2)本题同时还考查了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才行.‎ ‎7.(2012•烟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 ‎ ‎ A.‎ 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 ‎ B.‎ 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 ‎ C.‎ 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 ‎ D.‎ 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进行判断:‎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 解:如图,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要使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要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所以在凸透镜不动时,蜡烛远离凸透镜,同时光屏靠近凸透镜.‎ 故选A.‎ 点评:‎ 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可以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根据物距和焦距,根据像距和焦距,都可以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 ‎15.(2012•烟台)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张老师上课时,观察远处的同学时要摘下眼镜,而看近处的课本时,又要戴上眼镜.这样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非常不方便.张老师的眼镜属于 远视眼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如图所示的是一种新型眼镜,这种眼镜的镜片分上下两个区,A区厚薄均匀,B区可以矫正视力.张老师戴上这种眼镜就可以通过 A 看远处同学(填“A区”或“B区”),再不需要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了.‎ 考点:‎ 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本题要抓住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 解答:‎ 解: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 由题意可知:镜片A区厚度相同,B区可以矫正视力,B区相当于凸透镜,现在王老师可以通过B区看书,通过A区看同学.‎ 故答案为:远视;A.‎ 点评:‎ 正常人的眼睛是成像在视网膜上的,若像不成在视网膜上,这样的眼睛是病态的,成在视网膜前方的是近视眼,成在视网膜后面的是远视眼.‎ ‎25.(2012•烟台)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M平放在平板上,白色硬纸板竖立在镜面上,硬纸板是由E、F两块粘接起来的,其中F可绕接缝ON转动.‎ ‎(1)探究过程中,你认为最为困难也最为关键的是什么?‎ ‎(2)硬纸板F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考点:‎ 光的反射定律。‎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1)本实验主要研究的是两角关系和三线关系,比较难操作的是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 ‎(2)从实验需要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 解答:‎ 答:‎ ‎(1)在探究过程中,比较困难的是观察与记录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 ‎(2)硬纸板F的主要作用是:①呈现反射光线,②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探究反射定律中有关问题的了解与掌握,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2012•南京)如图所示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 ‎ A.‎ 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B.‎ 钢勺在水面处“折断”‎ ‎ ‎ C.‎ 山峦在水中的“倒影”‎ D.‎ 河水看上去“较浅”‎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题中各情景都与光学现象有关,涉及光的反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逐一分析各现象的成因,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解答:‎ 解:A、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水中的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弯了,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不是光的直线传播形象形成的,故B错误.‎ B、不透明的手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光,在屏幕上形成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 C、山峦在水中的“倒影”实际上是山在“平面镜”中成的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河水看上去“较浅”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不是光的直线传播形象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时要注意各个现象的形成原因并注意区分,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非常多,我们应该学会辨别.‎ ‎4.(2012•南京)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cm处,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缩小的虚像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①阳光聚焦的方法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②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确定成像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 解:(1)将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透镜‎10cm的地方得到一个最小亮点,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cm.‎ ‎(2)一个物体放在这个透镜前‎15cm处,此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B.‎ 点评:‎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倒正立、放大的虚像.‎ ‎24.(2012•南京)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上.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M上.‎ ‎(1)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也能方便地测量 反射角和入射角 .‎ ‎(2)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B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 不发生 (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物体的颜色。‎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1)白色物体能够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2)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 解:(1)为了更好的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实验中采用了白色硬纸板,光线在白色纸板上的轨迹就容易观察到了,也方便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2)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B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因为反射光线是由入射光线决定的.‎ 故答案为:(1)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反射角和入射角;‎ ‎(2)不发生.‎ 点评:‎ 本题考查了探究光的反射的实验.光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6.(2012•福州)小军对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正确的是(  )‎ ‎  A. 水中的月亮﹣﹣光的直线传播 B. 路灯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 ‎  C. 用镜子增大空间感﹣﹣平面镜成像 D. 近视眼镜的镜片﹣﹣凸透镜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 解:A、水中的月亮,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造成的,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路灯下出现人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用镜子可以增大空间感,这是由于平面镜成像造成的,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D、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活和物理之间的联系,能否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9.(2012•福州)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  )‎ ‎  A. 入射角是30° B. 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  C. 反射角是60° D. 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考点: 光的反射定律。‎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在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 解:A、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故本选项错误.‎ B、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60°,所以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是30°,故本选项错误.‎ C、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60°,故本选项错误.‎ D、当入射角增大5°,变为60°+5°=65°,所以反射角也变为65°,则反射角也增大5°,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同时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且要会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进行有关的计算.‎ ‎27.(2012•福州)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总找不到像,其原因可能是 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写出一种即可)‎ ‎(2)调整好后,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36cm时,可在光屏上得到倒立 缩小 的实像;再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一些,要获得清晰的实像.光屏应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1)若光屏上没有像,可能是因为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有可能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无法成在光屏上.‎ 有可能物体在焦点上,不能成像.‎ ‎(2)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解答: 解:(1)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总找不到像,可能是因为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有可能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无法成在光屏上;有可能物体在焦点上,不能成像.‎ ‎(2)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36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要获得清晰的实像,蜡烛向凸透镜靠近一些,物距减小,像距增大,所以光屏要远离凸透镜.‎ 故答案为:(1)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答案不唯一);‎ ‎(2)缩小;远离.‎ 点评: (1)实验过程中,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要针对分析中的几条进行分析,此现象在试题中经常出现.‎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考查的频率很高,一定要熟练掌握.‎ ‎1.(2012•陕西)下列四幅图中的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的是(  )‎ ‎ ‎ A.‎ 天鹅在水中的倒影 B.‎ ‎5月21日发生的日环食 ‎ ‎ C.‎ 通过“水杯望远镜”观看远处的景物 D.‎ 通过凸面镜能看见拐弯车辆的像 考点:‎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照在不同介质面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就是具体应用;‎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即光的折射现象.‎ 解答:‎ 解:A、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不合题意.‎ B、日食就是月亮挡在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是光沿直线传播,不合题意.‎ C、“水杯望远镜”观看远处的景物,光从空气中进入玻璃中,是光的折射,符合题意.‎ D、凸面镜利用了光的反射,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9.(2012•陕西)目前,青少年近视现象十分严重,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 前方 (选填“前方”或“后面”),需要配带对光线有 发散 作用的 凹 透镜进行矫正,使远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 缩小 的实像.‎ 考点:‎ 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2)近视眼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太短,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 ‎(4)远视眼戴凸透镜使光线会聚一些,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解答:‎ 解:近视眼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原因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但是我们可用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使光线会聚能力减弱,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物体.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前方;发散;凹;缩小.‎ 点评:‎ 本题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本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能够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3.(2012•南昌)如图所示,下列成语与其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 ‎ ‎ A.‎ 凿壁偷光﹣﹣光的折射 B.‎ 井底之蛙﹣﹣光的反射 ‎ ‎ C.‎ 猴子捞月﹣﹣光的折射 D.‎ 杯弓蛇影﹣﹣光的反射 考点:‎ 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对三种光现象的理解如下:‎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等;‎ 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就会发生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就是光的反射,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也是由于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解答:‎ 解:A、凿壁偷光,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故A错误;‎ B、井底之蛙,这是由于光是由直线传播的,只能看到头顶的一片天,故B错误;‎ C、水中捞月,水中的月亮是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故C错误;‎ D、杯弓蛇影是弓在液面形成的倒影,利用了光的反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成语、诗词、歌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要从字面去理解其含义,是一种创新的题型.‎ ‎5.(2012•南昌)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 ‎ B.‎ 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变大 ‎ ‎ C.‎ 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 ‎ ‎ D.‎ 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B始终能与A的像重合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1)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2)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这是关键.‎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4)如果实验中上玻璃板前后移动,则像距物距不相等,自然使B始终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解答:‎ 解:A、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本选项正确.‎ B、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会变化.‎ 故本选项错误.‎ C、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不能发现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故本选项错误.‎ D、如果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玻璃板前后移动,则像距物距不相等,所以会发现B始终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故本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 此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既是平时经常强调的地方,又是中考中经常涉及到的地方,要求深入理解,熟练掌握.进行物理实验时,要根据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进行改进.这是试题的走向.‎ ‎14.(2012•南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小明将烛焰,凸透镜放在如图甲所示位置,在光屏上正好出现倒立等大的像,然后,小明将烛焰、凸透镜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此时能观察到 正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 虚 像(选填“实”或“虚”)‎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掌握凸透镜的几种成像情况:‎ ‎①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③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④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 解:凸透镜放在如图甲所示位置,在光屏上正好出现倒立等大的像,此时蜡烛正好处在二倍焦距处;‎ 小明将烛焰、凸透镜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蜡烛处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正立;虚.‎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情况的理解和掌握.①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②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2.(2012•德州)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 ‎ A.‎ 海市蜃楼 B.‎ 水面“折”枝 C.‎ 水中倒影 D.‎ ‎ 手影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解决此题要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答:‎ 解:A、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B、水面“折”枝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D、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选D.‎ 点评:‎ 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区别进行分析解答.‎ ‎7.(2012•德州)光的世界丰富多彩,下列光学器件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中符合成像规律的是(  )‎ ‎ ‎ A.‎ 平面镜成像时,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 ‎ B.‎ 投影仪成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 ‎ ‎ C.‎ 放大镜成像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 ‎ ‎ D.‎ 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解答:‎ 解:A、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符合题意.‎ B、投影仪成像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不符合题意.‎ C、放大镜成像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不符合题意.‎ D、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18.(2012•德州)一束光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请在图中画出折射光线OB的大概位置.‎ 考点:‎ 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在水面上发生折射,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即可作出对应的折射光线.‎ 解答:‎ 解:首先画出法线,然后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 此题考查了对折射光线的画法,关键是记熟光的折射定律,搞清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