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模拟卷期末考试
2019年中考初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卷 温馨提示: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分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4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正版学生字典。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 ,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④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之塞上》)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⑥杜甫在《春望》中写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诗句是 , 。 ⑦《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关将士思念家乡,但因功业未建,有家难回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2)默写杜甫《望岳》后四句。(4分)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9 分) 当光华沉淀于静谧的晨野,让时光之雨洗涤尘埃,静守在一方天地,在文字中沉淀自己。那时,再回归于诗酒田园,于宁静一隅,煮一壶淡茶,笃定自若地与书月下对饮,布衣粗粮,都yùn藏着从容岁月的极至美好,令人悲悯感恩。好书如月,难道不足以去品读一生吗?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静谧( ) 洗涤( ) yùn藏(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笃定”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4)将文中画线句子改为陈述句,不得改变原意。(2分)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 (1)《西游记》是古典神话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 (人名)。这部作品也有历史真实的影子,其中唐僧的历史人物原型是 。 (2)行者闻言,大惊失色,心中暗想道: “又是冤家了!当年伏了A,说是这厮养的。前在那解阳山破儿洞遇他叔子,尚且不肯与水,要作报仇之意,今又遇他父母,怎生借得这扇子耶?” 以上文段出自《西游记》,文中的A是 ,它被观音收服做了 。 4.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夫子言“不学礼,无以立”。宿城第一初级中学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 (1)学校讲围绕“文明礼仪伴我行”的主题举行系列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再设计两个环节。(2分) 活动一:举行“文明礼仪”征文比赛 活动二: 活动三: (2)学校要拍一个关于文明礼仪的宣传短片,请参照示例为提供的一组镜头设计画外音。(要求:中心明确,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示例:[镜头]课间,一个正在校园广场散步的学生,突然停下来,弯腰将歪倒在地的垃圾桶扶了起来。 [画外音]扶起的是垃圾桶,扶正的是公德心,传播的是文明。 [镜头]不知是谁忘关了洗手池的水龙头,水一直哗哗地流着。 [画外音] 。 (3)10月15日下午2点,教务处要在多媒体教室召开各班级班干部会议,布置“文明礼仪伴我行”的活动相关事宜,请为教务处写一份通知。(4分) (4)活动中,林琳同学写了一篇有关“文礼仪明”的文章,下面是其中的一段,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3分) 文明的美丽发自内心,令人惊艳,文明的魅力来自素养,令人回味,文明是人的品格积于一身的体现。【A】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B】它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 ①【A】处画线句有成分残缺的语病,请给出修改意见: 。(2分) ②【B】处画线句句式杂糅,应删去“ ”。(1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22分) 开在心灵的荞麦花 张西武 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 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而此时的我就像这酷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刚刚得知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的少年,在沉重的打击下,没有人安慰和鼓励,却要跟母亲在农田里拼命劳作。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 母亲直起腰,擦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浪费了这片地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饸饹面吃。”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能吃上一顿面食是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于是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劳作。 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种完了,虽然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儿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你还是去复读吧,你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 我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务农的苦,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 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一天傍晚,回家后发现母亲没回来。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微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我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落下泪来,母亲为了这点儿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做一碗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长不了吗,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努力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完成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想起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 那一片带着清香的荞麦花,把坚定的信念深植于我的心田,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5.根据文章思路和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及“我”的情感变化(3分) 名落孙山,暴怒无常→ → →(见母)月下劳作,心酸落泪→ 6.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回答问题(4分) (1)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此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我试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依然杂草丛生。(说说加点词语的含义。) 7.结合全文内容,在结尾段横线处补写句子,使之能升华文章主旨。(3分) 8.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荞麦”在文中的作用。(6分) 【二】(18分) 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 高昌 ①4月23日已经过去了,“世界读书日”所唤起的全民阅读热潮,依然令人感动着。“世界活动日”相关活动的初衷,以及取得的成效,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读书毕竟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 ②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静”字。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里提到的,就是一种远离喧嚣和忍受孤独的读书方式。实际上,真正的读书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切磋,更需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需要艰苦的跋涉和曲折的探索。读书要守心以纯,要珍惜时光,而最重要的是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才能获得丰稔的收获。 ③读书需要思考一个“活”字。李白在《嘲鲁儒》中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诗人对那些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才实学的“鲁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人谈起五经头头是道,问起经世济民之策却茫然无知。他们拿腔拿调,架子十足,却死于章句,不知时变。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观点,则更加值得那些“鲁叟”们深思。他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陆游写给小儿子的一首绝句,朴素亲切,满含哲理,尤其是诗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至今犹有现实意义。 ④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高”字。书中的鲲鹏志向、报国情怀、浩然正气、丹心赤胆,对我们的精神是一种砥砺提升,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洗涤净化,对我们的情操是一种美好陶冶……一位名叫李时可的诗人写的一首《舟中夜闻读书》中说:“临谿一舍竹疏疏,舟过时闻夜读书。姓字是谁何必问,定应不是俗人居。”诗的意思是说在临近小溪岸边看见一间农舍隐在朦胧的竹林里,乘船走过的时候不时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诗人说不用打听这是谁的家,通过那琅琅的夜读声,就能猜到这里肯定不是一个鄙俗的人居住的地方。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巧妙地说明了读书使人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道理。读书使人内心清明、目光澄澈、骨骼清奇、脊梁挺直,从中可以识别得失成败,可以感受廉耻是非,可以升华情志操守,也可以友朋孝亲睦邻。 ⑤ 。唐代诗人杜荀鹤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宋代诗人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些恳切真挚的声声教诲,都是劝人加紧学习,勤奋精进,不能放松自我,懈怠光阴。但今天的读书,已不局限于纸质传统载体,阅读途径也已更加丰富和多元。手机APP、电子出版物、微信读书、QQ阅读等等各种古人没有见过的阅读方式,使我们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捷轻快。想想孔夫子韦编三绝的劳苦,想想范仲淹饘粥不继的艰辛,现代人的读书条件是多么轻便和舒适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加珍惜和努力呢? ⑥读书热是好事,但也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虽然过去了,但是对爱读书的人来说,天天都是读书日啊。 (选自《中国文化报》2017年4月27日,有删改)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1.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12.根据文意,仿照②③④段画线句,为第⑤段横线处补充恰当的语句。(3分) 13.下面的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4分) 宋代抗金名臣李纲在《读书》诗中说:“平生长作蠹书蟫,老去犹资慰我心。每到古人名节处,慨然掩卷一沉吟。” 14.作者认为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的诗句满含哲理,至今犹有现实意义。请结合诗句内容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启发。(4分) 【三】(15分) 全文①环滁皆山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志:记。②扶风,歧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③占:占卜。④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乙卯:农历四月初二。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丁卯:农历四月十四日。⑥忭:高兴,快乐。 1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B.佳木秀而繁阴 秀:草木茂盛 C.民方以为忧 方:刚才 D.甲子又雨 雨:下雨 16.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雨麦于岐山之阳 B.而不知人之乐 而凿池其南 C.醉能同其乐 其真无马耶 (《马说》) D.以为休息之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7.下列对文本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用一个“乐”字为主线,把众多内容连缀在一起,而这些“乐”,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之乐。 B.甲乙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甲文以作者的号来命名,而乙文以这件久旱逢甘霖的真事命名。 C.甲文第①段是交待醉翁亭的环境位置,由群山到琅琊山,由山及泉,由泉及亭,又由亭名引出太守的醉翁之意,内存的脉络是连贯的。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 18.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官吏相与庆于庭 19.读了甲乙两文,你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 三、写作(55分) 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被扣分。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2019年中考初三模拟考试 语文答题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6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⑦ , (2)默写杜甫《望岳》后四句。 (4分) , 。 , 。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9 分) (1) (3分)静谧( ) 洗涤( ) yùn藏( ) (2) (2分)“ ” ,“ ”。 (3) (2分) (4) (2分)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 (1) (2) 4.(12分) (1)(2分) (2)(2分) (3)(4分) (4)①(2分)【A】句应修改为: ②(1分)【B】句中,应删去“ ”。 二、 阅读(55分) 【一】(22分)丁香花 5.(3分)名落孙山,暴怒无常→ → →(见母)月下劳作,心酸落泪→ 6.(4分)(1) (2) 7.(3分)(1) 8.(6分) 9.(6分) 【二】(18分)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 10.(3分) 11.(4分) 12.(3分) 13.(4分) 14.(4分) 【三】(15分) 15.( ) 16.( ) 17.( ) 18(4分) 三、写作(55分) 200 400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600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1)①锦帽貂裘②随风直到夜郎西③八百里分麾下炙④征蓬出汉塞⑤箫鼓追随春社近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⑦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1) mì dí 蕴 (2) 极至(极致) (3)从容不迫,不慌不忙 (4)好书如月,足以去品读一生。 3.(1)吴承恩 玄奘 (2)红孩儿 善财童子 4.(1)举行“文明礼仪”摄影比赛 举行“文明礼仪”演讲比赛 (2)流失的是水,丢失的是节约意识,缺失的是良好习惯。 (3)①在“影响”后面加上“而形成的” ②的目的(或‘为了’) 二、阅读(55分) 【一】 5.田间劳作,心情烦乱——秋季开学,失魂落魄——决心返校,激动万分 6.(1)交代了“我”和母亲撒播荞麦种补苗的原因,借恶劣的环境烘托“我”因落榜而烦乱的心情;为下文描写“荞麦花开了田野”、“我”重拾信心做铺垫。 (2)“杂草丛生”指“我”不甘心务农,上学的愿望“疯长”。 7.示例:在人生跌入低谷时,要想让曾经荒芜的田地有生机和希望,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把希望的种子植入心田,然后用辛勤的汗水和坚定信念,浇开生命的花朵。 8.(1)母亲在荒地上补种荞麦,并坚信它能开花结籽,表现了母亲的自信乐观;(2)“月光下母,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3)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耐心劝“我”返校复读,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4)母亲为了给“我”做一碗美味的饸饹面,在月下坚持劳作,表现了母亲的慈爱朴实。 9.“荞麦”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荞麦”象征着母亲勤劳朴实的品质,“荞麦花”则象征着“我”美好的希望。 【二】10.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或:读书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 11.运用对比、道理论证的方法,将读书需要思考一个“活”字的道理阐述得更加清楚、明白,也更有说服力。(共4分。论证方法2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12.读书需要思考一个“勤”字。 13.第四段。诗句表达了诗人年华老去,但仍耽于读书,对书中涉及名节操守的内容十分看重,与第四段阐述的“读书需思考一个‘高’字”的分论点一致。 14.示例:诗句强调从书本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比较浅薄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不仅要认真读书,还应自觉的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让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夯实和进一步升华,从而变成真才实学。 【三】15.(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3)通“遍”,遍及、普遍 (4)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6.(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 (2)(齐是)大国,难以揣测(它的情况),害怕有埋伏。 17.(1)不能删去。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刿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2)①有爱国心和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②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见解高于“肉食者”。 ③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查看,洞悉了敌人败退的真相,才下令追击。④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军事理论。⑤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直接解答疑惑,简洁明快;对国君,启发诱导,以理服人。(任选一点即可) 三、写作(55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