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30
2016年江苏省盐城市三县联考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鹤飞鹿鸣,四季见绿”,盐城荣膺2015年“一带一路”生态宜居旅游名城的称号.生态环保已成为我市的一张名片,下列做法不符合“名片”主题的是( ) A.分类回收垃圾 B.合理施用农药 C.燃放烟花爆竹 D.绿色低碳出行 2.下列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物质的性质 B.物质的构成 C.物质的用途 D.物质的俗名 液化气燃烧 氮气﹣﹣分子 金刚石﹣﹣硬度大 氧化钙﹣﹣生石灰 盐酸易挥发 氯化钠﹣﹣离子 干冰﹣﹣人工降雨 碳酸钠﹣﹣小苏打 A.A B.B C.C D.D 3.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称取氯化钠 C. 过滤 D. 制取氧气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吸热 B.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是78% C.铁原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D.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失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5.下列有关钢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铁和钢都属于铁合金 B.钢的硬度大于纯铁的硬度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焰明亮,生成黑色固体 D.炼铁的主要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6.为增加食品酸味常使用柠檬酸(C6H8O7).有关柠檬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柠檬酸(C6H8O7)不适于氧化物 B.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8:7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7.5% D.一个柠檬酸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 7.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由此推断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在加压条件下,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由此推断氧气分子变小了 C.盐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由此推断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D.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更快,由此推断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8.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H+、Cl﹣、HCO3﹣ B.NH4+、Cu2+、NO3﹣、Cl﹣ C.H+、Na+、OH﹣、SO42﹣ D.Ag+、Ca2+、Cl﹣、NO3﹣ 9.化学用语给化学学习带来了很大方便,下列对图示或化学用语解读正确的是( ) A.图①一个钠原子中有11个中子 B.图②所示的粒子可用符号来表示 C.图③中的“●”表示某种原子,则此图对应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D.图④中表示2个氢原子 10.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有( ) 物质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CO2中含有少量CO 除杂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MnO2和KCl的混合物 分离 溶解、过滤、蒸发;滤渣洗涤、干燥 C 氧气和氮气 鉴别 带火星的木条 D Na2CO3溶液中可能含有NaOH 检验 酚酞试液 A.A B.B C.C D.D 1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乙 B.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3℃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D.将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2.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0 2.0 3.0 2.0 反应后的质量(g) 1.2 X 2.4 5.4 A.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是1:2 B.丁一定是化合物 C.X=2.0,乙可能是催化剂 D.此反应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13.在硝酸根、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B.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14.下列4个图形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NaOH溶液 B. 向一定量CuSO4溶液中加入Zn粉 C. 加热KClO3与MnO2固体混合物 D. 向一定量NaOH和Ca(OH)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 15.一定量某ZnO样品(含有少量的FeO、CuO、Fe2O3),与50g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该ZnO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 A.0.8g B.1.6g C.3.2g D.6.4g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16.人类的共存、发展离不开化学,人的身边处处有化学. (1)小红家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天然气是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小红的妈妈喜欢用葡萄酿酒.葡萄酿酒是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小红同学上网查阅了有关荔枝中营养成分的信息,发现荔枝中富含铁、硒等元素,“铁、硒”是人体必需的______(填“常量”或“微量”)元素. (4)小红家的铝锅有良好的抗腐蚀性,其原因是在空气中铝的表面易形成______,铝锅属于______. A.合成材料 B.金属材料 C.复合材料 (5)小红同学的学校食堂提供了下列5种食物. 小红为自己安排的午餐食谱中,较合理的是______. 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⑤ 17.下列是实验室制备CO2,并验证CO2性质的实验装置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①的名称:______ (2)在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操作时,当关闭活塞M和N,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观察到______的现象,说明装置漏气. (3)关闭活塞N,打开活塞M,向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装置B处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当观察到C处的石灰水变浑浊时,则C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4)关闭活塞M,打开活塞N.用A、D、E、F制取纯净干燥的CO2气体,装置D中盛装饱和的NaHCO3溶液,作用是______,装置E中盛装______溶液;当观察到______,说明F中已收满二氧化碳气体. (5)若关闭活塞M,打开活塞N.实验室要制取干燥的氧气用A、D、E、F、G中,只需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填编号),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18.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的主要操作流程如图: 资料:常用的絮凝剂有明矾[KAl(SO4)•12H2O],消毒剂有液氯(Cl2)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X的名称是______,试剂A的名称是______. (2)明矾作絮凝剂是因为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的化学式为______.液氯与水中杂质反应生成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例如三氯甲烷(CHCl3),三氯甲烷属于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高铁酸钾(K2FeO4)能作消毒剂与絮凝剂.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4)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______(填“能”或“不能”)将硬水软化成软水,生活中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是______,经过此法后,水中的部分Ca2+、Mg2+转化为沉淀,即通常所说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为______. (5)自来水中通常都含有Cl﹣,可以在水样中滴加少量稀硝酸和______检验,若出现______现象,说明水中含有Cl﹣. (6)实验室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的蒸馏烧瓶里,通常要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作用是______. (7)自来水可被电解.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V正极:V负极=______. 19.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1)甲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2SO4一种物质. (2)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两种物质. (3)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两种物质. (4)丁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NaOH和H2SO4 通过进一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以上______(填甲、乙、丙、丁)同学的猜想肯定错误,无需实验验证. 【查阅资料】①Na2SO4溶液显中性. ②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等物质.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的溶液中 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收集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猜想(2)成立 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______色 猜想(3)成立 【总结反思】戊同学根据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猜想(1)不成立.经过进一步分析,戊同学认为猜想(2)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______.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3)成立. 【知识拓展】(1)生活中能否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______(填“能”或“不能”) (2)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______溶液发生了反应,请写出铝与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镁和铝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位置.向盛有100g稀硫酸的烧杯中加 入一定量的Mg粉,固体完全溶解后,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所得沉淀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①计算该NaOH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②计算该100g稀硫酸中所含溶质硫酸的质量.(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016年江苏省盐城市三县联考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鹤飞鹿鸣,四季见绿”,盐城荣膺2015年“一带一路”生态宜居旅游名城的称号.生态环保已成为我市的一张名片,下列做法不符合“名片”主题的是( ) A.分类回收垃圾 B.合理施用农药 C.燃放烟花爆竹 D.绿色低碳出行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分析】环保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防止环境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等,根据是否能达到这一理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分类回收垃圾,能防止环境污染,符合环保理念,符合“名片”主题,故A错; B、合理施用农药可以防止水体、空气污染,符合“名片”主题,故B错; C、燃放烟花爆竹,能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符合“名片”主题,故C正确; D、绿色低碳出行,可以保护环境,符合环保理念,符合“名片”主题,故D错. 故选C. 【点评】“低碳、环保”理念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增强环保意识、充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下列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物质的性质 B.物质的构成 C.物质的用途 D.物质的俗名 液化气燃烧 氮气﹣﹣分子 金刚石﹣﹣硬度大 氧化钙﹣﹣生石灰 盐酸易挥发 氯化钠﹣﹣离子 干冰﹣﹣人工降雨 碳酸钠﹣﹣小苏打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二氧化碳的用途;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液化气燃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浓盐酸易挥发,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氮气是由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金刚石硬度大是物理性质,不是用途,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正确,碳酸钠俗称苏打,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名. 【解答】解:A、液化气燃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浓盐酸易挥发,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氮气是由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C、金刚石硬度大是物理性质,不是用途,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错误; D、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正确,碳酸钠俗称苏打,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名,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等,要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 3.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称取氯化钠 C. 过滤 D. 制取氧气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称量器-托盘天平;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氧气的制取装置. 【分析】在稀析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在使用天平时,满足左物右码.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加热固体物质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解答】解:A、在稀析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慢慢的注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正确. B、称量氯化钠时,应将氯化钠放在左盘中,法码放在右码.故错误. C、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所以错误. D、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所以错误. 故选A 【点评】加热固体时,若试管口向上倾斜,则药品中的水分冷却炸裂试管,所以在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品略向下倾斜.且在加热高锰酸钾时,在试管口处放一小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未进入试管,堵塞导管.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吸热 B.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是78% C.铁原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D.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失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分析】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吸热; B、根据空气的成分分析; C、根据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进行分析判断; D、液体二氧化碳气化能隔绝氧气且能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解答】解: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吸热,正确; B、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是78%,正确; C、铁原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都是铁元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正确; D、液体二氧化碳气化能隔绝氧气且能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考察,性质不同因而用途也不相同,即性质决定用途. 5.下列有关钢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铁和钢都属于铁合金 B.钢的硬度大于纯铁的硬度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焰明亮,生成黑色固体 D.炼铁的主要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考点】生铁和钢;金属的化学性质;铁的冶炼. 【分析】根据已有的铁以及铁合金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解答. 【解答】解:A、生铁和钢都属于铁合金,正确; B、钢的硬度大于纯铁的硬度,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错误; D、炼铁的主要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等,正确; 故选C. 【点评】掌握常见的金属的性质以及铁燃烧的实验现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为增加食品酸味常使用柠檬酸(C6H8O7).有关柠檬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柠檬酸(C6H8O7)不适于氧化物 B.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8:7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7.5% D.一个柠檬酸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进行分判断; D.根据一个柠檬酸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而柠檬酸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B.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16×7)≠8:7,故错误.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7.5%,故正确; D.一个柠檬酸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由此推断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在加压条件下,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由此推断氧气分子变小了 C.盐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由此推断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D.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更快,由此推断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A、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温度升高,分子具有的能量增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断错误. B、在加压条件下,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推断错误. C、盐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但盐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如硝酸铵中不含金属元素,属于盐,故选项推断错误. D、温度升高,分子具有的能量增大,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更快,是因为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推断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分子的基本性质、盐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H+、Cl﹣、HCO3﹣ B.NH4+、Cu2+、NO3﹣、Cl﹣ C.H+、Na+、OH﹣、SO42﹣ D.Ag+、Ca2+、Cl﹣、NO3﹣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溶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解:A、H+、HCO3﹣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不能共存,故选项错误; B、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C、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Ag+、Cl﹣会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项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9.化学用语给化学学习带来了很大方便,下列对图示或化学用语解读正确的是( ) A.图①一个钠原子中有11个中子 B.图②所示的粒子可用符号来表示 C.图③中的“●”表示某种原子,则此图对应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D.图④中表示2个氢原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B.根据离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C.根据微观粒子示意图来分析;D.根据化学符号的意义来分析. 【解答】解:A.11表示钠原子中的质子数而不是中子数,故错误; B.②所表示的粒子核内有17个质子,核外有18个电子,是带着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符号为Cl﹣,故错误; C.图③可以表示一种单质,如金刚石,也可能是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故正确; D.该符号表示2个氢分子,两个氢原子表示为2H,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明确元素符号的意义、微粒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物质的结构以及微观粒子的表示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0.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有( ) 物质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CO2中含有少量CO 除杂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MnO2和KCl的混合物 分离 溶解、过滤、蒸发;滤渣洗涤、干燥 C 氧气和氮气 鉴别 带火星的木条 D Na2CO3溶液中可能含有NaOH 检验 酚酞试液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高温条件下,氧化铜能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氮气不支持燃烧; 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显碱性的溶液,都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解答】解:A、高温条件下,氧化铜能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利用该方法可以除去一氧化碳; B、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通过该方法可以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钾; C、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氮气不支持燃烧,通过该方法可以鉴别氧气和氮气; D、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显碱性的溶液,都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色,通过该方法不能判断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故选:D.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乙 B.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3℃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D.将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所以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甲需要的水大于乙需要的水,所得溶液质量:甲>乙,故A正确; B、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大,乙物质次之,丙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故B正确;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3℃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故C正确; D、将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丙物质会析出晶体,甲物质不会析出晶体,所以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甲>乙,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0 2.0 3.0 2.0 反应后的质量(g) 1.2 X 2.4 5.4 A.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是1:2 B.丁一定是化合物 C.X=2.0,乙可能是催化剂 D.此反应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利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质量会减小,生成物质量会增多,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结合表中的信息及催化剂的特点判断甲是否是催化剂.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表格中的数字可知:4.0+2.0+3.0+2.0=1.2+x+2.4+5.4,故x=2.0,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质量会减小,生成物质量会增多,则可推测反应物为甲、丙,生成物为丁,乙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为催化剂. A、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是(4.0﹣1.2):(3.0﹣2.4)=14:3,故说法错误; B、由上分析可知,反应物为甲、丙,生成物为丁,乙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为催化剂,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因此生成物丁一定是化合物,故说法正确; C、由上分析可知,x=2.0,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故说法正确; D、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质量会减小,生成物质量会增多,则可推测反应物为甲、丙,生成物为丁,乙的质量不变,为催化剂,故反应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做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反应后质量和反应前进行比较,质量增加了说明是生成物,质量减少了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 13.在硝酸根、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B.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锌>铜>银,当把锌粉加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时,银首先被置换出来,在银完全置换后,铜才能被置换出来;一定量的锌粉,可能完全转换出银,也可能只置换出部分的银,滤液呈蓝色,说明滤液中含有硝酸铜,锌可能没有置换出铜,有可能置换出部分铜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A、锌会首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有银,锌可能与硝酸铜反应,有可能没有反应,所以滤渣中可能含有铜,由于有硝酸铜的剩余,则一定没有锌,故A错误; B、根据反应后的滤液显蓝色,说明滤渣中一定没有锌,否则会继续和硝酸铜反应,故B错误; C、锌和硝酸银发生了置换反应,溶液显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锌也可能反应了少量的硝酸银,也可能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故C正确; D、锌和硝酸银发生了置换反应,溶液显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锌也可能反应了少量的硝酸银,也可能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金属放入盐的混合溶液中,总是把活动性最弱的金属最先置换完,再按由弱到强的顺序一一进行置换. 14.下列4个图形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NaOH溶液 B. 向一定量CuSO4溶液中加入Zn粉 C. 加热KClO3与MnO2固体混合物 D. 向一定量NaOH和Ca(OH)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A、稀硫酸和NaOH溶液中都含有水,则根据反应开始时纵坐标的含义进行判断即可. B、根据金属活动顺序知道,锌能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 D、Na2CO3溶液与Ca(OH)2溶液一开始就反应,会有沉淀生成. 【解答】解:A、在反应开始时,稀硫酸、NaOH溶液中都含有水,所以混合溶液中水的质量不可能为0,故A错误. B、向一定量CuSO4溶液中加入Zn粉,Zn与CuSO4溶液发生反应,生成ZnSO4溶液,则溶液是质量增加,故B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K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故C正确. D、Na2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则反应开始就会有沉淀生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是化学反应与图象知识的考查题,结合反应的过程与图象情况的走势联系起来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注意坐标的起点、拐点及变化趋势. 15.一定量某ZnO样品(含有少量的FeO、CuO、Fe2O3),与50g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该ZnO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 A.0.8g B.1.6g C.3.2g D.6.4g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分析】 氧化锌与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锌和水,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铁和水,氧化亚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氧化锌、氧化铁、氧化亚铁和氧化铜中的氧元素完全转化到生成的水中,根据稀硫酸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可以计算硫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再根据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即可计算出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 【解答】解:设原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为x, 由物质的转变和质量守恒定律可得: O﹣﹣﹣H20﹣﹣﹣H2SO4 16 98 x 50g×9.8% 解得:x=0.8g 由以上计算可知A正确. 故选:A. 【点评】氧化铁、氧化亚铁和氧化铜中的氧元素和硫酸反应时,全部和氢元素结合生成了水,这是解答的关键,要注意理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16.人类的共存、发展离不开化学,人的身边处处有化学. (1)小红家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天然气是 不可再生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小红的妈妈喜欢用葡萄酿酒.葡萄酿酒是 化学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小红同学上网查阅了有关荔枝中营养成分的信息,发现荔枝中富含铁、硒等元素,“铁、硒”是人体必需的 微量 (填“常量”或“微量”)元素. (4)小红家的铝锅有良好的抗腐蚀性,其原因是在空气中铝的表面易形成 氧化铝保护膜 ,铝锅属于 B . A.合成材料 B.金属材料 C.复合材料 (5)小红同学的学校食堂提供了下列5种食物. 小红为自己安排的午餐食谱中,较合理的是 B . 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⑤ 【考点】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均衡营养与健康;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分析】根据能源的类别、变化的特点、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故填:不可再生. (2)葡萄酿酒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填:化学. (3)荔枝中富含铁、硒等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故填:微量. (4)铝锅有良好的抗腐蚀性,其原因是在空气中铝的表面易形成氧化铝保护膜.铝锅属于金属材料,故填:氧化铝保护膜,B; (5)午餐食谱要营养均衡,青菜和苹果富含维生素,米饭富含糖类,肉和鱼富含蛋白质,故合理的是B,故填: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7.下列是实验室制备CO2,并验证CO2性质的实验装置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①的名称: 锥形瓶 (2)在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操作时,当关闭活塞M和N,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观察到 长颈漏斗中的液面和锥形瓶中的液面始终水平 的现象,说明装置漏气. (3)关闭活塞N,打开活塞M,向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装置B处观察到的现象是 石蕊试液变红色 ,当观察到C处的石灰水变浑浊时,则C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Ca(OH)2+CO2═CaCO3↓+H2O . (4)关闭活塞M,打开活塞N.用A、D、E、F制取纯净干燥的CO2气体,装置D中盛装饱和的NaHCO3溶液,作用是 除去氯化氢气体 ,装置E中盛装 浓硫酸 溶液;当观察到 G中的蜡烛熄灭时 ,说明F中已收满二氧化碳气体. (5)若关闭活塞M,打开活塞N.实验室要制取干燥的氧气用A、D、E、F、G中,只需选用的装置是 A、E、F、G (填编号),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气体的干燥(除水);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凡是有气体参加或产生的实验,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3)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4)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用作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干燥剂;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5)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能使燃烧的蜡烛燃烧更剧烈. 【解答】解:(1)标号仪器①是锥形瓶. 故填:锥形瓶. (2)在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操作时,当关闭活塞M和N,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观察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和锥形瓶中的液面始终水平,说明装置漏气. 故填:长颈漏斗中的液面和锥形瓶中的液面始终水平. (3)关闭活塞N,打开活塞M,向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装置B处观察到的现象是石蕊试液变红色,当观察到C处的石灰水变浑浊时,则C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 故填:石蕊试液变红色;Ca(OH)2+CO2═CaCO3↓+H2O. (4)关闭活塞M,打开活塞N.用A、D、E、F制取纯净干燥的CO2气体,装置D中盛装饱和的NaHCO3溶液,作用是除去氯化氢气体,装置E中盛装浓硫酸,当观察到G中的蜡烛熄灭时,说明F中已收满二氧化碳气体. 故填:除去氯化氢气体;浓硫酸;G中的蜡烛熄灭时. (5)若关闭活塞M,打开活塞N.实验室要制取干燥的氧气用A、D、E、F、G中,只需选用的装置是A、E、F、G,利用A装置可以制取氧气,利用E装置可以干燥氧气,利用F装置可以收集氧气,当G装置中的蜡烛燃烧更剧烈时,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H2O22H2O+O2↑. 故填:A、E、F、G;2H2O22H2O+O2↑.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8.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的主要操作流程如图: 资料:常用的絮凝剂有明矾[KAl(SO4)•12H2O],消毒剂有液氯(Cl2)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X的名称是 过滤 ,试剂A的名称是 活性炭 . (2)明矾作絮凝剂是因为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的化学式为 Al(OH)3 .液氯与水中杂质反应生成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例如三氯甲烷(CHCl3),三氯甲烷属于 有机物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高铁酸钾(K2FeO4)能作消毒剂与絮凝剂.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6 . (4)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不能 (填“能”或“不能”)将硬水软化成软水,生活中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是 煮沸 ,经过此法后,水中的部分Ca2+、Mg2+转化为沉淀,即通常所说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为 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 (5)自来水中通常都含有Cl﹣,可以在水样中滴加少量稀硝酸和 硝酸银 检验,若出现 白色沉淀 现象,说明水中含有Cl﹣. (6)实验室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的蒸馏烧瓶里,通常要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作用是 防止暴沸 . (7)自来水可被电解.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V正极:V负极= 1:2 . 【考点】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蒸发与蒸馏操作;证明盐酸和可溶性盐酸盐;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1)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按照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等流程;根据吸附过程解答; (2)根据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解答; (4)根据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加热煮沸可以将硬水软化成软水; (5)根据氯离子的检验方法分析回答; (6)根据蒸馏的原理及注意的事项分析; (7)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解结论分析解答. 【解答】解: (1)由自来水厂净水流程图可得知,经过过滤池后的水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已经清除,结合过滤操作的作用,因此可推测过滤池在净水过程中的作用是除去不溶性杂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故试剂A 的名称是活性炭; (2)氢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OH)3;液氯与水中杂质反应生成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例如三氯甲烷(CHCl3),三氯甲烷属于有机物; (3)因为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则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则x=+6价. (4)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只能除去一些不溶性的杂质和一些可溶性的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将硬水软化成软水;生活中常用来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是煮沸;水中的Ca2+,Mg2+受热后转化为沉淀,即通常所说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5)自来水中通常都含有Cl﹣,可以在水样中滴加少量稀硝酸和硝酸银检验,若出现白色沉淀现象,说明水中含有Cl﹣ (6)把自来水进一步净化为蒸馏水的实验方法是蒸馏.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蒸馏烧瓶里,通常要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作用是防止暴沸. (7)自来水可被电解,电解水试验中,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正、负极产生气的体积比V正极:V负极=1:2. 答案: (1)过滤,活性炭. (2)Al(OH)3;有机物; (3)+6; (4)不能;煮沸.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5)硝酸银,白色沉淀; (6)防止暴沸; (7)1:2 【点评】本题比较细致地考查了净化水的方法及所用物质的用途,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要将问题学透彻,才能灵活运用. 19.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1)甲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2SO4一种物质. (2)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两种物质. (3)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两种物质. (4)丁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NaOH和H2SO4 通过进一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以上 丁 (填甲、乙、丙、丁)同学的猜想肯定错误,无需实验验证. 【查阅资料】①Na2SO4溶液显中性. ②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等物质.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的溶液中 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收集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猜想(2)成立 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 红 色 猜想(3)成立 【总结反思】戊同学根据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猜想(1)不成立.经过进一步分析,戊同学认为猜想(2)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 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 .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3)成立. 【知识拓展】(1)生活中能否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 不能 (填“能”或“不能”) (2)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 氢氧化钠 溶液发生了反应,请写出铝与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Al+2NaOH+2H2O═2NaAlO2+3H2↑ . (3)镁和铝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位置.向盛有100g稀硫酸的烧杯中加 入一定量的Mg粉,固体完全溶解后,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所得沉淀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①计算该NaOH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②计算该100g稀硫酸中所含溶质硫酸的质量.(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作出猜想】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两种物质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其中的一种物质过量进行分析; 【实验验证】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总结反思】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不能共存进行分析; 【知识拓展】(1)根据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等物质进行分析; (2)根据铝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进行分析; (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合数据解答即可. 【解答】解:【作出猜想】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两种物质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其中的一种物质过量,但是不会同时剩余,故丁同学的猜想不正确,故填:丁; 【实验验证】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故填:红; 【总结反思】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不能共存,所以丁同学根据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猜想(1)不成立.经过进一步分析,丁同学认为猜想(2)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故填: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 【知识拓展】(1)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等物质,所以生活中不能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故填:不能; (2)铝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所以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故填:氢氧化钠;2Al+2NaOH+2H2O═2NaAlO2+3H2↑; (3)设:生成8.7gMg(OH)2消耗的NaOH的质量为x,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消耗硫酸溶质的质量为y, MgSO4+2NaOH=Mg(OH)2↓+Na2SO4, 80 58 x 8.7g 则,解得x=12g, 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0%, 答: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0%. H2SO4消耗的NaOH的质量为:80g×30%=24g, 设与氢氧化钠反应所消耗硫酸溶质的质量为y. H2SO4+2NaOH=Na2SO4+2H2O, 98 80 y 24g 则,解得y=29.4g, 故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消耗硫酸溶质的质量为29.4g. 而Mg+H2SO4=MgSO4+H2↑,MgSO4+2NaOH=Mg(OH)2↓+Na2SO4;则: 设与镁粉反应所消耗硫酸溶质的质量为z. H2SO4~MgSO4~Mg(OH)2, 98 58 z 8.7g 则,解得z=14.7g. 故与镁粉反应所消耗硫酸溶质的质量为14.7g. 故该100g稀硫酸中所含溶质硫酸的质量为:29.4g+14.7g=44.1g. 答:该NaOH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该100g稀硫酸中所含溶质硫酸的质量为44.1g. 【点评】对反应后溶液组成成分进行猜想时,可根据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或反应物之一过量进行分析,判断出反应后溶液的可能组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