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4

安徽省合肥四十八中2016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请将选出的选项序号填入下面的答题表内 ‎1.生活中使用的下列用品,其能量来自于化学反应的是(  )‎ A.太阳能热水器 B.微波炉 C.电饭锅 D.天然气灶 ‎2.每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2016年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活动主题的是(  )‎ A.农业和园林灌溉,改大水浸灌为喷灌、滴灌 B.改进汽车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充分燃烧 C.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废旧书籍及废旧塑料 D.为提高粮食产量,大量使用各种化肥、农药 ‎3.生日蛋糕是当代少年儿童生日时爱吃的食物,生日蛋糕中的奶油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反式脂肪酸,其化学式为 C18H34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式脂肪酸不是有机物 B.反式脂肪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反式脂肪酸由54个原子构成 D.反式脂昉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9:1‎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5.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影响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结合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原子的质量是126.9g B.碘离子(I﹣)的核外电子数为54‎ C.碘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碘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6.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下面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B.W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 C.参加反应的X、Y两物质的粒子个数比为3:4‎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 ‎7.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用硫酸铜溶液鉴别过氧化氢溶液和纯水 B.用活性炭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C.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D.用水鉴别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8.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 编号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探究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反应 A.A B.B C.C D.D ‎9.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B.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C.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和体积大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少,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少 ‎10.如表是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20‎ ‎30‎ ‎40‎ ‎50‎ KCl溶解度/g ‎34.0‎ ‎37.0‎ ‎40.0‎ ‎42.6‎ KNO3溶解度/g ‎31.6‎ ‎45.8‎ ‎63.9‎ ‎85.5‎ A.20℃时,KCl的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 B.40℃时,5g KCl中加10g水可得33.3%溶液 C.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 D.50℃时,10g KNO3中加20g水,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30℃,有KNO3固体析出 ‎ ‎ 三、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自行车是常用的交通工具.‎ ‎(1)自行车车架一般用生铁制造,生铁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为有效防止车架生锈常用采用      方法.‎ ‎(2)自行车轮圈一般用铝合金制造,这是因为铝合金既轻便又耐用.铝制品经久耐用的原因是      .‎ ‎(3)夏天车胎气压不能太高的原因是(用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解释)      ‎ ‎(4)清洗手套上的油污可以使用洗涤剂,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      功能.‎ ‎1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面内容:‎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a      ;b      .‎ ‎(2)请写出装置A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      .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      口通入(填“c”或“d”)‎ ‎(3)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      .‎ ‎(4)加热碳酸氢钠(NaHCO3)固体来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若用F收集CO2并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      ,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      (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13.工业上利用电石(CaC2)制备高纯碳酸钙的流程如图:‎ 已知:①CaC2+2H2O═Ca(OH)2+C2H2↑ ②CaCl2+H2O+CO2+2NH3═CaCO3↓+2NH4Cl ‎(1)乙炔(C2H2)是一种常见的燃料,写出乙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流程中操作A的名称是      ;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3)若将电石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最终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因此,电石应该      保存.‎ ‎14.某校化学活动小组探究金属的反应规律.‎ ‎【探究一】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试管内的镁带和铁片表面均被打磨洁净,且形状、大小相同;同时加入等质量和等浓度的稀硫酸.‎ ‎(1)在甲、乙装置的水中滴入2~3滴红墨水的目的      ‎ ‎(2)乙装置中反应方程为      .‎ ‎(3)观察到甲装置中产生气泡速率比乙装置快或      现象时,都可以证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的强.‎ ‎(4)若实验所用的金属均过量,则甲装置中产生的H2的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装置中产生的H2质量.‎ ‎(5)【探究二】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 B.滤出的固体可能含有铁和镁 C.滤液中可能含有硫酸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镁和硫酸亚铁.‎ ‎15.某校化学活动小组准备探究气体的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测定生成CO2的质量和体积,并处理数据.‎ ‎【实验设计】通过下列两个实验分别测定CO2的质量和体积:‎ ‎【分析与表达】‎ ‎(1)上述两个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Ⅰ中,将小烧杯中的所有稀盐酸分几次加入到大烧杯中,并不断搅拌,判断石灰石中CaCO3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3)实验Ⅱ中,先连接好装置,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请简述方法      ),然后装好药品,最后将10mL稀盐酸快速推入烧杯中,若稀盐酸是缓慢推入的,则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记录与处理】‎ ‎(4)已知实验Ⅰ反应前的总质量【m(大烧杯+石灰石粉末)+m(小烧杯+稀盐酸)】,要计算生成CO2的质量,至少还需要的数据是      ‎ A.m(小烧杯) B.m(大烧杯) C.m(大烧杯+反应后剩余物)‎ ‎(5)实验Ⅱ的实验记录如下(表中数据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条件下测定)‎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射器读数/ml ‎60.0‎ ‎85.0‎ ‎88.0‎ ‎89.0‎ ‎89.5‎ ‎89.8‎ ‎89.9‎ ‎90.0‎ ‎90.0‎ ‎90.0‎ 据以上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综合分析,最终生成CO2的体积是      mL 注意:若答对下面题奖励4分,但化学总分不超过60分.‎ ‎(6)根据你的认识,在图2中坐标图中绘制出0~10min生成CO2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反思与评价】‎ ‎(7)经过分析,你认为实验Ⅰ的优点是      ,实验Ⅱ的优点是      .‎ ‎ ‎ 三、本大题共6分.‎ ‎16.在潜水艇中常用过氧化钠(Na2O2)吸收入呼出的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供给人的呼吸.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若潜水艇中携带有8吨含杂质2.5%(杂质不参加反应)的过氧化钠(Na2O2),理论上可产生氧气多少吨?‎ ‎ ‎ ‎2016年安徽省合肥四十八中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请将选出的选项序号填入下面的答题表内 ‎1.生活中使用的下列用品,其能量来自于化学反应的是(  )‎ A.太阳能热水器 B.微波炉 C.电饭锅 D.天然气灶 ‎【考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分析】能量来自于化学反应,即能量的获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微波炉是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电饭锅是将电能转化成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天然气灶是利用天然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反应时的能量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每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2016年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活动主题的是(  )‎ A.农业和园林灌溉,改大水浸灌为喷灌、滴灌 B.改进汽车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充分燃烧 C.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废旧书籍及废旧塑料 D.为提高粮食产量,大量使用各种化肥、农药 ‎【考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分析】根据节约用水的措施、促进燃烧的方法、废弃物回收的意义以及促进农业生产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农业和园林灌溉,改大水浸灌为喷灌、滴灌,能节约用水;‎ B、改进汽车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充分燃烧,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C、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废旧书籍及废旧塑料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D、大量使用各种化肥、农药会造成污染;‎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3.生日蛋糕是当代少年儿童生日时爱吃的食物,生日蛋糕中的奶油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反式脂肪酸,其化学式为 C18H34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式脂肪酸不是有机物 B.反式脂肪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反式脂肪酸由54个原子构成 D.反式脂昉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9:1‎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A.根据氧化物和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析;B.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C.根据分子的构成来分析;D.根据物质的质量比计算.‎ ‎【解答】解:A.由该物质的化学式可知,它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含有碳元素,故属于有机物,故错误;‎ B.反式脂肪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C.1个反式脂肪酸分子中有54个原子,故错误;‎ D.反式脂昉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8×12:16×2=27:4,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溶液的酸碱度测定;液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分析】根据实验室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A.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要在试管上方垂直滴加液体,故操作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禁止把水倒入浓硫酸中,故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故操作正确;‎ D.用pH试纸测定液体的酸碱度时,要用滴管将液体滴加到干燥的试纸上,不能把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体中,故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5.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影响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结合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原子的质量是126.9g B.碘离子(I﹣)的核外电子数为54‎ C.碘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碘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通常省略,故错误;‎ B.碘原子核外有53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I﹣,所以碘离子核外有54个电子,故正确;‎ C.由“碘”的汉字名称偏旁“石”字可知,碘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D.碘原子核外有53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I﹣,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信息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 ‎ ‎6.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下面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B.W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 C.参加反应的X、Y两物质的粒子个数比为3:4‎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式、方程式,根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等.‎ ‎【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碳和氨气在催化剂和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氮气和甲烷,反应的方程式是:3C+4NH32N2+3CH4.‎ A、该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A错误;‎ B、由图示可知,W为甲烷,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75%,故B正确;‎ C、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X、Y两物质的粒子个数比为3:4,故C正确.‎ D、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7.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用硫酸铜溶液鉴别过氧化氢溶液和纯水 B.用活性炭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C.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D.用水鉴别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硬水与软水;酸、碱、盐的鉴别.‎ ‎【分析】A、根据硫酸铜溶液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分别吸热、放热,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酸铜溶液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用硫酸铜溶液可以鉴别过氧化氢溶液和纯水,产生大量气泡的是过氧化氢溶液,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用活性炭将硬水转化为软水,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一氧化碳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D、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分别吸热、放热,使温度分别降低、升高,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 ‎ ‎8.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 编号 A B C D 实验设计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探究CO2‎ 实验目的 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反应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碱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A、根据氯化钠的溶解性进行回答;‎ B、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解答;‎ C、根据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水和空气直接接触以及除去铁锈可用盐酸清洗方法进行解答;‎ D、根据二氧化碳和NaOH溶液反应使瓶内的气压变小进行解答.‎ ‎【解答】解:A、氯化钠不溶于汽油,而溶于水.故实验呈现的不同现象能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故方法正确;‎ B、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通过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比说明与温度有关,通过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白磷对比说明与氧气有关,故方法正确;‎ C、对于实验C,一段时间观察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①试管中即提供了空气,也提供了水,②试管内铁钉不生锈,试管内只提供水,由此得出:铁生锈需要和氧气接触;故方法错误;‎ D、二氧化碳和与水、氢氧化钠都反应,通过实验对比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说明二氧化碳能够和氢氧化钠反应;故方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是一道实验设计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燃烧的条件、铁生锈的条件、二氧化碳的性质、物质的溶解性,并进行知识的大胆迁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解题.‎ ‎ ‎ ‎9.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B.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C.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和体积大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少,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少 ‎【考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A、根据化合物概念分析;‎ B、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 C、根据分子和原子有不同种类判断;‎ D、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是不发生改变的,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正确;‎ B、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例如氢氧化钙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错误;‎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不一定比原子的大,如氢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就比一些大原子小,错误;‎ D、当某物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蒸发一部分溶剂后,有晶体析出,因为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就不变,溶液中有晶体,剩下的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可依据已有的知识解答.‎ ‎ ‎ ‎10.如表是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20‎ ‎30‎ ‎40‎ ‎50‎ KCl溶解度/g ‎34.0‎ ‎37.0‎ ‎40.0‎ ‎42.6‎ KNO3溶解度/g ‎31.6‎ ‎45.8‎ ‎63.9‎ ‎85.5‎ A.20℃时,KCl的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 B.40℃时,5g KCl中加10g水可得33.3%溶液 C.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 D.50℃时,10g KNO3中加20g水,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30℃,有KNO3固体析出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A、根据20℃时,KCl溶解度是34g,KNO3的溶解度是31.6g进行分析;‎ B、根据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C、根据图表中数据考虑进行分析;‎ D、根据50℃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解答】解:A、20℃时,KCl溶解度是34g,KNO3的溶解度是31.6g,所以20℃时,KCl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故A正确;‎ B、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0g,所以10g水会溶解4g氯化钾,5gKCl加10g水可得到14g溶液,形成溶液的质量分数数是:≈28.6%,故B错误;‎ C、在20~30℃之间,氯化钾从34g增加到37g,硝酸钾从31.6g增加到45.8g,所以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故C正确;‎ D、50℃时,KCl溶解度是42.6g,KNO3的溶解度是85.5g,所以50℃时,等质量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质量的水后,硝酸钾析出的晶体多,所得溶液质量是MKCl>MKNO3,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是对溶解度及影响因素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溶解度含义的理解及对影响溶解度大小因素的掌握.‎ ‎ ‎ 三、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自行车是常用的交通工具.‎ ‎(1)自行车车架一般用生铁制造,生铁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为有效防止车架生锈常用采用 刷漆 方法.‎ ‎(2)自行车轮圈一般用铝合金制造,这是因为铝合金既轻便又耐用.铝制品经久耐用的原因是 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内部不被腐蚀 .‎ ‎(3)夏天车胎气压不能太高的原因是(用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解释) 气体受热膨胀,分子间隔变大,导致爆胎 ‎ ‎(4)清洗手套上的油污可以使用洗涤剂,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 乳化 功能.‎ ‎【考点】生铁和钢;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1)根据合金是混合物、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已有的铝的性质分析;‎ ‎(3)根据分子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分析解答即可.‎ ‎(4)根据乳化的原理分析;‎ ‎【解答】解:(1)生铁是铁的合金,属于混合物.为有效防止车架生锈常用采用刷漆的方法;‎ ‎(2)铝合金制品经久耐用的原因是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易被氧气氧化,在铝的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3)夏天自行车放在阳光下车胎爆裂,是因为夏天温度高,分子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清洗手套上的油污使用洗涤剂,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功能;‎ 答案:(1)混合物;刷漆;(2)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内部不被腐蚀;‎ ‎(3)气体受热膨胀,分子间隔变大,导致爆胎.(4)乳化.‎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金属的有关应用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金属的性质进行.‎ ‎ ‎ ‎1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面内容:‎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a 酒精灯 ;b 长颈漏斗 .‎ ‎(2)请写出装置A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 c 口通入(填“c”或“d”)‎ ‎(3)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 可以控制反应即开即停 .‎ ‎(4)加热碳酸氢钠(NaHCO3)固体来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A ,若用F收集CO2并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 防止CO2溶于水 ,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 无 (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依据常用仪器回答;‎ ‎(2)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并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在加入药品前,应首先检查气密性;用E装置收集该气体,应“长进短出”;‎ ‎(3)根据C装置的特点分析其优点;‎ ‎(4)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若用F收集CO2,要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是:放植物油可以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中而影响体积读数.‎ ‎【解答】解:‎ ‎(1)a是酒精灯;b是长颈漏斗;‎ ‎(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A;反应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如果用E装置收集氧气,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c端进入;‎ ‎(3)C装置制取气体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4)加热碳酸氢钠(NaHCO3)固体(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水)来制取CO2,该反应需要加热,故选发生装置A;若用F收集CO2,要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是:放植物油可以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中而影响体积读数.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无明显影响.‎ 故答案为:(1)酒精灯,长颈漏斗;(2)2KMnO4K2MnO4+MnO2+O2↑;c;(3)可以控制反应即开即停;(4)A;防止CO2溶于水;无.‎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 ‎ ‎13.工业上利用电石(CaC2)制备高纯碳酸钙的流程如图:‎ 已知:①CaC2+2H2O═Ca(OH)2+C2H2↑ ②CaCl2+H2O+CO2+2NH3═CaCO3↓+2NH4Cl ‎(1)乙炔(C2H2)是一种常见的燃料,写出乙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C2H2+5O24CO2+2H2O .‎ ‎(2)流程中操作A的名称是 过滤 ;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NH4Cl (填化学式).‎ ‎(3)若将电石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最终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碳酸钙 ,因此,电石应该 密封 保存.‎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乙炔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2)过滤能够把不溶于水的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 ‎(3)氢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解答】解:(1)乙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24CO2+2H2O.‎ 故填:2C2H2+5O24CO2+2H2O.‎ ‎(2)流程中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 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NH4Cl.‎ 故填:过滤;NH4Cl.‎ ‎(3)若将电石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电石能和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乙炔,氢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因此最终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酸钙,因此,电石应该密封保存.‎ 故填:碳酸钙;密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 ‎ ‎14.某校化学活动小组探究金属的反应规律.‎ ‎【探究一】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试管内的镁带和铁片表面均被打磨洁净,且形状、大小相同;同时加入等质量和等浓度的稀硫酸.‎ ‎(1)在甲、乙装置的水中滴入2~3滴红墨水的目的 使现象更清晰 ‎ ‎(2)乙装置中反应方程为 Fe+H2SO4=FeSO4+H2↑ .‎ ‎(3)观察到甲装置中产生气泡速率比乙装置快或 甲中长颈漏斗的液面比乙中的高 现象时,都可以证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的强.‎ ‎(4)若实验所用的金属均过量,则甲装置中产生的H2的质量 等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装置中产生的H2质量.‎ ‎(5)【探究二】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CD .‎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 B.滤出的固体可能含有铁和镁 C.滤液中可能含有硫酸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镁和硫酸亚铁.‎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红墨水与水更容易区分,便于观察.‎ ‎(2)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3)根据氢前面的金属活动性强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度快,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比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4)活动性强的金属与酸反应剧烈,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多,由此可推知反应现象.如金属过量,生成氢气的多少就由酸的量决定;‎ ‎(5)本题可根据金属活动顺序及物质的化学性质,采用逐一验证法进行解答,也可正向理论推断;首先“向滤 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没有铁或镁;其次从金属活动顺序及题中给的信息“一定量的镁粉”进行判断.‎ ‎【解答】解:(1)红墨水比水更容易区分,比无色的水效果明显便于观察,故答为:使现象更清晰 ‎(2)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故答为:Fe+H2SO4=FeSO4+H2↑;‎ ‎(3)氢前面的金属活动性强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度快,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比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镁比铁活泼,所以镁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速度快,故答为:甲中长颈漏斗的液面比乙中的高;‎ ‎(4)如金属过量,生成氢气的多少就由酸的量决定,酸的量是相同的,因此放出的氢气质量也相等,故填:等于;‎ ‎(5)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镁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所以加入镁粉,首先镁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单质铜,如果镁粉足量可以再继续和硫酸亚铁反应置换出铁,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不含有和稀硫酸反应的金属,故答为:ACD 故答案为:(1)使现象更清晰;(2)Fe+H2SO4=FeSO4+H2↑;‎ ‎(3)甲中长颈漏斗的液面比乙中的高; (4)等于;(5)ACD ‎【点评】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验证和实验装置的选择,所以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根据反应特点 ‎ ‎ ‎15.某校化学活动小组准备探究气体的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测定生成CO2的质量和体积,并处理数据.‎ ‎【实验设计】通过下列两个实验分别测定CO2的质量和体积:‎ ‎【分析与表达】‎ ‎(1)上述两个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 .‎ ‎(2)实验Ⅰ中,将小烧杯中的所有稀盐酸分几次加入到大烧杯中,并不断搅拌,判断石灰石中CaCO3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最后一次加入稀盐酸,仍没有气泡产生 .‎ ‎(3)实验Ⅱ中,先连接好装置,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请简述方法 将注射器往右拉,松开时活塞回到之前的刻度,则气密性良好 ),然后装好药品,最后将10mL稀盐酸快速推入烧杯中,若稀盐酸是缓慢推入的,则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烧瓶内气压增大,稀盐酸难以完全推入烧瓶中或仪器连接处脱落 .‎ ‎【记录与处理】‎ ‎(4)已知实验Ⅰ反应前的总质量【m(大烧杯+石灰石粉末)+m(小烧杯+稀盐酸)】,要计算生成CO2的质量,至少还需要的数据是 AC ‎ A.m(小烧杯) B.m(大烧杯) C.m(大烧杯+反应后剩余物)‎ ‎(5)实验Ⅱ的实验记录如下(表中数据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条件下测定)‎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射器读数/ml ‎60.0‎ ‎85.0‎ ‎88.0‎ ‎89.0‎ ‎89.5‎ ‎89.8‎ ‎89.9‎ ‎90.0‎ ‎90.0‎ ‎90.0‎ 据以上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综合分析,最终生成CO2的体积是 80 mL 注意:若答对下面题奖励4分,但化学总分不超过60分.‎ ‎(6)根据你的认识,在图2中坐标图中绘制出0~10min生成CO2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反思与评价】‎ ‎(7)经过分析,你认为实验Ⅰ的优点是 巧妙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测出气体的质量 ,实验Ⅱ的优点是 用十分简单的装置,利用前后气体体积差测得二氧化碳的体积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量气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1)根据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进行解答;‎ ‎(2)根据石灰石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进行解答;‎ ‎(3)根据制取气体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进行解答;‎ ‎(4)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差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解答;‎ ‎(5)根据从第8分钟后气体的体积不再变化分析;‎ ‎(6)用描点法画出生成CO2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即可;‎ ‎(7)根据实验I的优点是巧妙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测出气体的质量;而实验II的优点用十分简单的装置,利用前后气体体积差测得二氧化碳的体积进行解答.‎ ‎【解答】解:(1)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CO2↑+H2O;‎ ‎(2)石灰石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判断石灰石中CaCO3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最后一次加入稀盐酸,仍没有气泡产生;‎ ‎(3)制取气体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具体操作为将注射器往右拉,松开时活塞回到之前的刻度,则气密性良好;然后装好药品,最后将10ml稀盐酸快速推入烧瓶中.若稀盐酸是缓慢推入的,则可能造成的后果是烧瓶内气压增大,稀盐酸难以完全推入烧瓶中或仪器连接处脱落;‎ ‎(4)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差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已知实验I反应前的总质量[m(大烧杯+石灰石粉末)+m(小烧杯+稀盐酸)],所以要计算生成CO2的质量,至少还需要的数据是m(小烧杯)和m(大烧杯+反应后剩余物);‎ ‎(5)从第8分钟后气体的体积不再变化,但原稀盐酸占有10mL(推入稀盐酸后仍然会恢复到原压强),所以第1分钟生成CO2的体积是50mL,第2分钟是75mL,最终生成CO2的体积是80mL;‎ ‎(6)用描点法画出生成CO2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为 ‎(7)实验I的优点是巧妙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测出气体的质量;而实验II的优点用十分简单的装置,利用前后气体体积差测得二氧化碳的体积.‎ 故答案为:(1)CaCO3+2HCl═CaCl2+CO2↑+H2O;‎ ‎(2)最后一次加入稀盐酸,仍没有气泡产生;‎ ‎(3)将注射器往右拉,松开时活塞回到之前的刻度,则气密性良好;烧瓶内气压增大,稀盐酸难以完全推入烧瓶中或仪器连接处脱落;‎ ‎(4)AC;‎ ‎(5)80;‎ ‎(6);‎ ‎(7)巧妙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测出气体的质量;用十分简单的装置,利用前后气体体积差测得二氧化碳的体积.‎ ‎【点评】掌握装置气密性检验一般方法,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应用信息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结合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 ‎ 三、本大题共6分.‎ ‎16.在潜水艇中常用过氧化钠(Na2O2)吸收入呼出的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供给人的呼吸.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若潜水艇中携带有8吨含杂质2.5%(杂质不参加反应)的过氧化钠(Na2O2),理论上可产生氧气多少吨?‎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由样品质量和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根据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生成氧气的质量.‎ ‎【解答】解:设理论上能产生氧气的质量为x.8吨含杂质2.5%(杂质不参加反应)的过氧化钠(Na2O2)中过氧化钠=8t×(1﹣2.5%)=7.8t ‎2Na2O2+2CO2=2Na2CO3+O2‎ ‎156 32‎ ‎7.8t x x=1.6t 答案:理论上能产生氧气1.6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难度稍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