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2016中考备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邓2016中考备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题

非连续性文本练习 什么是“非连续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中提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里的“非连续文本”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它来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是相对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一种阅读材料,多以广告、传单、证书、地图、时刻表、票据清单、图解文字、目录索引等形式呈现,其主要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标准(2011年版)》十分重视“非连续文本”的阅读,强调“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设法给学生增加“非连续文本”阅读的机会,在教学中建构适切的教学策略,加强对“非连续文本” 的阅读指导。‎ 一、我们的“互联网”‎ 材料一:今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消息,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民不到3亿,然而,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剧增,已突破7亿,互联网普及率近60%。‎ 材料二:调查中,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上网,互联网这种高科技时代的新兴媒体大大方便了人们学习、研究、工作、交流和娱乐。‎ 材料三: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仅46.6%的人表示能忍受1天以上不上网,仅22.4%的人能忍受3天以上不上网。许多人认为,过度上网存在许多弊端。具体而言,63.6%的人认为“泡网”使人“变得内向”;57.3%的人觉得整天泡网让人“更孤独”;46.2%的人选择“缺乏创造性”;41.5%的人选择“变得被动”,34.8%的人指出网络会让人“情绪低落”。‎ 材料四:某班同学对“互联网影响人们生活”进行了一次调查,列表如下:‎ ‎ “互联网使人们习惯被弱化或渐渐丧失”调查表 项目 面对面 沟通 看 纸质书 写信 外出 参加聚会 做运动 打电话 比例 ‎37.7%‎ ‎56.5%‎ ‎69.1%‎ ‎30.0%‎ ‎46.8%‎ ‎36.9%‎ ‎(材料来自互联网)‎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3分)‎ ‎                                ‎ ‎2.根据材料四的表格,写出调查结论。(3分)‎ ‎                                ‎ ‎3.下列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60%。‎ B.许多调查显示,互联网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活。‎ C.互联网使人们不能面对面沟通。‎ D.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等。‎ ‎4.如何理性地使用网络?请给你的同学提几条建议。(3分)‎ ‎                                                              ‎ 二、孝心教育(12分)‎ 材料一:①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 ②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 ③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 ④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 (摘自《经典国学》,有改动)‎ 材料二:由某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公益活动颁奖词:‎ 这些荣获‎2013‎年“最美孝心少年”称号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他们都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重任,有些孩子的付出甚至远远超出了成人所能承受……当我们被少年们的孝行感动时,再回过头来看看身边自己的孩子,他们是否感激你的关爱?是否懂得帮你分忧?对你的态度是否友善……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孝心缺失是一个社会的典型问题。孩子孝心的缺失,导致他们对人对事都冷酷无情。若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孩子,就赶快从孩子幼年抓起,对他进行孝心教育吧!‎ ‎(来自互联网)‎ 材料三: 中学生与父母关系的调查表 项目 知道父母生日 知道家庭收入 外出给父母打招呼 主动做 家务 不与父母 顶嘴 与父母 谈心 吃饭为父母夹菜 肯定 ‎35%‎ ‎10%‎ ‎60%‎ ‎10%‎ ‎30%‎ ‎5%‎ ‎5%‎ 否定 ‎65%‎ ‎90%‎ ‎40%‎ ‎80%‎ ‎70%‎ ‎70%‎ ‎90%‎ 从不 ‎10%‎ ‎25%‎ ‎5%‎ ‎(来自互联网)‎ 材料四:天津市对多所学校中学生进行有关“孝心”的校园调查显示,九成学生认为“只要好好学习,考高分就是孝敬父母”。不少受访学生坦言,他们并不觉得记住长辈生日、帮父母做饭就是孝心的体现。负责调查的教师称,孩子对考好成绩就是“孝心”的理解,反映出目前中学生对“孝心”的理解和执行有偏差,中国传统孝道迷失在考分红榜之下。“孝心”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的缺失,主要体现在长幼失序、德智失序、育孝失力。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孩子吃完饭,将碗筷往桌上一扔便匆匆离席,从不帮忙收拾饭桌;孩子身体稍有不适,父母便急前忙后,父母生病,孩子却抱怨爸妈不能像往常一样照顾他……我们的孩子脾气越来越臭,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只享受被爱,不知要担负责任。天津市中小学德育协会专家组成员魏永田表示,孝心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集体的基础。针对独生子女的“孝心”教育迫在眉睫,全社会应给予“孝心”教育更多的关注。 (选自互联网)‎ ‎5.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孝道在传统教育中的地位。(3分)‎ 答: ‎ ‎ ‎ ‎6.根据材料三写出你的调查结论。(3分)‎ 答: ‎ ‎ ‎ ‎7.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 A.“孝心”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的缺失,主要体现在长幼失序、德智失序、育孝失力。‎ ‎ B.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孝心缺失是一个社会的典型问题。孩子孝心的缺失,导致他们对人对事都冷酷无情。 ‎ ‎ C.虽然考分红榜之下的孝道有其合理性,但少数中学生不关心家庭和父母的现象也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 D.孝心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集体的基础。“孝心”教育迫在眉睫,全社会都应给予更多关注。‎ ‎8.综合以上材料,请对学校校长提出一条你对孝心教育的建议。(3分)‎ 答: ‎ ‎ ‎ 三、“手机依赖症”(12分)‎ ‎【事件回放】‎ 今年高考前,南京考生小李跟家长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原来父母担心影响考试,5月就没收了他的手机,可是已用惯手机的小李一下子变得“六神无主”和焦躁不安,甚至动辄跟家人吵架,并声称没有手机就不参加高考。‎ 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表示,小李这种状况是典型的手机依赖症,现在患上此症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患者”来寻求帮助。(摘自互联网)‎ ‎【调查统计】‎ 某调查机构对我国某市上班族和学生族使用手机情况调查统计表 每天使用手机时间 比例 依赖手机的原因 比例 ‎1小时以下 ‎19.23%‎ 通信需要 ‎21.15%‎ ‎1到2小时 ‎21.15%‎ 放松需要 ‎42.31%‎ ‎3到5小时 ‎44.23%‎ 上网查资料 ‎19.23%‎ ‎5小时以上 ‎15.38%‎ 生活无聊空虚 ‎17.31%‎ ‎(摘自互联网)‎ ‎【网友声音】‎ 安娜:饭菜上桌前,捧着手机边娱乐边等待;上桌后,不是拿起筷子一尝美味,而是先拿起手机拍照传微博;吃饭时,一只手动筷子一只手按着手机键盘。一桌人都对着手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现在的饭桌已经被手机“绑架”了。‎ 木棉:没手机时,我还能记住重要的人的电话号码、生日等,现在,完全记不住了,全靠手机来记,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淘宝、游戏……没事儿的时候就想掏出来看看,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过去了,而原本计划在现实中要做的事却一件也没干。‎ 向日葵: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摸手机,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上班也没啥心思,一有空就会拿起手机看看时间,而且还时不时看下有没有短信、未接来电什么的……‎ 野百合:最近手机玩得太多了,感觉视力、记忆力大不如前,有些时候甚至感觉头晕、头痛。‎ 北方的狼:回家后,我一般都在网上,时尚、QQ、论坛、游戏……整天都与电脑面对面,工作是如此,娱乐更是如此。电脑逐渐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我不再迷恋外面的世界,也无心与朋友聚会 了。不能想象,没有电脑的日子将会怎样度过……‎ ‎ (摘自互联网)‎ ‎【专家观点】‎ 中国人平均每天要花158 分钟在手机上,远超全球平均值的117 分钟。中国人每天摸手机150次,除睡觉的8~9个小时,平均每小时摸手机10次。这太可怕了。 ——王忠武 手机上瘾的人要学习如何“数字节食”,合理使用手机,把视线转移到大自然和现实社会中,适当地强迫自己远离手机。——郁加凡 ‎“手机依赖症”涉及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消除并根治“手机依赖症”带来的弊病,需要来自包括媒体报道、社区宣传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 ——鲁春晓 智能手机厂商要尽到社会责任,比如在手机说明书的醒目位置,指出过度使用手机可能造成的危害。‎ ‎ ——毕爱红 ‎ 现代的人压力大,人际交往频繁,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一旦没有手机,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长期下去,不利于健康。——孔屏 ‎ (摘自互联网)‎ ‎9.根据以上信息概括什么是“手机依赖症”?(3分)‎ ‎ ‎ ‎10.从文中的调查统计表中,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3分)‎ ‎ ‎ ‎11.过分依赖手机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3分)‎ ‎ ‎ ‎12.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哪些办法可预防“手机依赖症”?(3分)‎ ‎ ‎ 四、名著阅读(12分)‎ 材料一: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统计发布)‎ 榜单名次 书名 榜单名次 书名 第1名 ‎《红楼梦》‎ 第2名 ‎《百年孤独》‎ 第3名 ‎《三国演义》‎ 第4名 ‎《追忆似水年华》‎ 第5名 ‎《瓦尔登湖》‎ 第6名 ‎《水浒传》‎ 第7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8名 ‎《西游记》‎ 第9名 ‎《尤利西斯》‎ 第10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材料二:‎ 我坐在从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比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当中,显得尤其稀少。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摘自《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有删改)‎ 材料三:‎ 李伟明先生在《闲看图书印数》一文(见《文汇读书周报》‎2011-3-11‎)中说道,“比起上世纪80年代,现在的图书平均印数要少得多。如今的图书,发行5000册就算不错的,能上万则是‘畅销’了。”李先生认为,这种图书印数少的背后则有图书品种丰富的好现象。对此说法,我当然认同。因为当今的图书出版的品种的确呈现为一种多元丰富的状态。然而,从目前的单本平均印数的大幅度下滑的现象看,这无疑也暴露了国人对于图书需求量的锐减的事实。抑或说,从其中我们亦可以窥见当下中国的真正坚持购书而读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的状况。(摘自《中国人读书之现状》)‎ ‎13. 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 结合上述材料,说说“名著死活读不下去”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 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调查显示,我国“四大名著”也上了“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单”。‎ B.中国人也在阅读,但大多是网络阅读,片段信息阅读。‎ C.有阅读习惯的人口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D.中国图书印数少的背后充分说明了图书品种的丰富。‎ ‎16.针对“名著死活读不下去”现象,结合材料,请你提一条建议,倡议阅读名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关于“文明旅游”的主题阅读(12分)‎ ‎【事件回放】‎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人数激增,‎2012‎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超过8300万人次,‎2013‎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共9000多万人次。随着中国人出境游的不断增多,一些游客乱丢垃圾、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属“标签”。每逢假期过后,凡是出境游归来的人首先不是描述那个地方有多么好,而是会抒发一句感慨:人真多。紧跟着的一句话十有八九会是:中国人真多。假日一到,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国人包围。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比拍照更让世界瞠目的,是中国游客的疯狂购物能力。不知从哪个黄金周开始,总是会看到中国游客将某品牌店抢购一空的新闻,他们一边看着中国游客排队抢购名牌包,一边不住咂舌“中国人真是挺有钱的”,视中国人为“暴发户”。 (《城市快报》)‎ ‎【数据调查】‎ 近日,某网站进行了一项“文明出境游”调查,盘点出国民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 ‎ ‎“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 公共场合 插队 随地吐痰 不文明行为 乱丢垃圾 不尊重风俗习惯 对景区规定不以为然 大声喧哗 投票结果 ‎72%‎ ‎31%‎ ‎13%‎ ‎46%‎ ‎8%‎ ‎65%‎ ‎【观点碰撞】‎ 观点一:20世纪80年代,日本游客曾被视为“暴发户”,出境旅游疯狂购物、大声喧哗。被贴有“暴发户”标签的还有俄罗斯人,他们几乎能吃光所有的自助餐食物,甚至掏出小塑料袋将食物偷偷带走,对酒店工作人员大呼小叫。此外,法国游客缺乏礼貌、态度傲慢、爱挑剔等行为同样招致非议,而美国游客也贴有“粗鲁”、说话声音大的标签。总而言之,外国人也有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在卢浮宫前泡脚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实在不必专门针对中国游客横加指责。(新华网)‎ 观点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冯骥才《中国人丑陋吗》)‎ 观点三:拥有财富未必受人敬,修养与财富相匹配,才值得尊敬。如果财富上涨了,而素质更低下了,这是文明的耻辱,而个体的文明素质往往勾连着国家形象、软实力。中国是文明之邦,理应坚守并传递文明礼仪,而不是比丑、比恶、比坏。尤其是走出国门时,更应该有操守。弘扬文明,这才是大国公民应有的气质与气场。(网友评论)‎ ‎17.阅读【事件回放】,你认为“中国式旅游”有哪几个特点?(3分)‎ ‎ ‎ ‎ ‎ ‎18.根据文本内容,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3分)‎ A.被称为“暴发户”的有中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 B.2012年中国居民出境8300万人次,‎2013‎年中国居民出境共9000万人次。‎ C.出国旅游的人都感慨中国人多,因为一到假日,世界各国旅游胜地便都是中国人了。‎ D.对于中国人来说,旅游就是到此一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 ‎19.根据“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写出调查结果。(3分)‎ ‎ ‎ ‎ ‎ ‎20.对中国游客被贴“标签”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 ‎ ‎ ‎ 六、该不该让家长陪读(14分)‎ ‎  【编者按】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广义上讲是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生活与学习的一种行为。狭义上讲是孩子放学后家长或陪读老师陪同孩子写作业并予以指导的行为。现在家长陪读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有的在县城的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有的跨学区买房陪读,还有的甚至飘洋过海去陪读。该不该让家长陪读呢?我们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这个问题。‎ ‎  “孟母三迁”是我们熟悉的千古佳话,这也许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陪读吧。孟母努力为孟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值得天下父母效仿。有人说:“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伙伴。”这句话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概括得很全面。确实如此,我们如果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良好的品行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寄宿制,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陪读就能增加与孩子相聚的时光,减少父母的“空巢”感,提高家庭的和谐幸福指数。另外,很多孩子学习压力大,父母陪读能缓解孩子压力,激发孩子学习动力。(1)________  ——(广东)刘同学 ‎  首先,家长陪读不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很多陪读家长甚至连盛饭、洗袜子、挤牙膏这样的小事都代劳,如此陪读会导致孩子“高分低能”。其次,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困难,如果每次家长都在身边给予“帮助”,这些麻烦、困难对于孩子来讲就失去了助其成长的意义,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近年来社会上热议的“啃老族”,不就是被父母一路“包办”成长的精神上的矮子吗?最后,家长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家长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成绩,无疑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他们把孩子当作全部,放弃了事业和追求,可能就无法有效地“言传身教”了。不可否认,不少家长陪读也是出于无奈。但问题是,今天在重重保护下长大的我们,未来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吗?(2)_______  ——(河南)李同学 ‎  家长陪读的重点应放在“读”上,而不仅仅放在“陪”上。要“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摆正自己“陪”的位置,而不是变成管孩子吃饭,管孩子学习,管孩子交友,管孩子看电视、电脑。我的父母陪读就很讲究方法,有艺术。我到家后,他们不光嘘寒问暖,还留出时间让我给他们讲述一天的情况,等我自己作出评价后,他们才会恰当地说出他们的见解。遇到双休日,不是他们“伺候”我,而是我孝敬他们。这使得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年纪小,有父母在身边,我们快乐无忧,父母心里踏实。(3)______——(浙江)张同学 ‎21.下列语句来自三位同学的发言,请把它们分别放到材料中最恰当的位置(填序号即可)。(3分)‎ ‎  A.所以,家长陪读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把陪读重心放在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上。这样,不光孩子成长得快,家长也会“成长”。‎ ‎  B.因此,与其躲在父母背后避风雨,不如大胆迈出自己的脚步,在泥泞与荆棘中收获真正的人生教益。‎ ‎  C.对毕业班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家长的陪读能缓解孩子的压力,有利于他们以积极轻松的状态面对学习的挑战。‎ ‎  (1) _______ (2) _______ (3) _______‎ ‎22.编者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其意图最有可能的是( )(2分)‎ ‎  A.解释陪读的现象。 B.呈现对陪读的看法。‎ ‎  C.说明陪读的方法。 D.倡导陪读的风气。‎ ‎23.议论性文字要求具有说服力,请选择一位同学的发言,分析他是如何做到的。(4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材料,探究问题。(5分)‎ ‎  我已陪读了两年,孩子上初中后,我就选择了辞职陪读。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准备一日三餐,做好一切后勤保障。我怕孩子学习不自觉,每晚都坐他身边陪读。除此之外,还要督促他复习。可最近孩子一回家就关房门,也不知他在想什么。   ——(上海)李女士 ‎  你认为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文本中三位同学的发言作出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材料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 ']A+wGR&r  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请认真阅读以上的摘录,回答以下问题:‎ ‎25.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 ‎ ‎ ‎ ‎26.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答: ‎ ‎ ‎ ‎27.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答: ‎ ‎ ‎ 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共11分)‎ ‎【材料一】京剧是流行全国的戏曲剧中之一。自清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他们相互影响,并接受昆区和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就是在这样的融合、演变和发展中京剧逐渐形成。在京剧发展的历程中,产生过许多优秀的演员。早期有“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光绪年间,有被称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之后,又有“武生泰斗”杨下楼,“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等等,可谓 ① 。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他们不断创新,在表演、音乐、剧本等诸多方面均大胆变革,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二十世纪初,京剧京剧繁荣期,出现了 ② 的繁盛局面。旦行有梅(兰芳)派、尚(小云)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生行有余(叔岩)派、马(连良)派,净行有金(少山)派、郝(寿臣)派……京剧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堪称“国粹”,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创立了“梅派”‎ 艺术,在唱腔、念白、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强造诣。梅兰芳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颖的唱腔,因其所创唱腔符合剧中人物的情感,以情带声,深受观众喜爱。梅兰芳的念白,是艺术化的生活语言,毫无刻意求工的感觉。无论韵白还是京白,他都注意清晰动听和情感真实。在表演上,梅兰芳借用了昆曲的表情、身段和步法,丰富了京剧的舞台表现力。在《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宇宙锋》等剧目中,他通过手、眼、身、步的表演和配合,塑造出许多完美的舞台形象。梅兰芳尤其注重手的艺术表现。过去老一辈的旦角表演,都较少露出手来。梅兰芳在所编演的新戏及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露手表演,通过不同手势的运用,表达出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他曾经创造、发展了许多手势,这些手势都是结合角色的思想感情有目的地设计出来的。梅兰芳生前曾多次出国访问演出,是将中国的京剧艺术推向世界舞台的艺术家。‎ ‎28.在【材料一】的①②两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人才云集 百家争鸣 B. 人才云集 流派纷呈 C. 名家辈出 百家争鸣 D. 名家辈出 流派纷呈 ‎29.下面是梅兰芳纪念馆中的“兰花指”展板,结合【材料二】,请你说出纪念馆布置这块展板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 ‎ ‎30.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无论是国粹京剧,还是梅派艺术,都是在 ① 和 ② 的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的。(每空限2个字)(2分)‎ 答: ‎ ‎31.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扮演虞姬。下面两幅图片是虞姬在听到楚歌后使用的手势,请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简要说明梅兰芳使用两个手势共同表达了虞姬怎样的情感。‎ ‎(4分)‎ 答: ‎ ‎【链接材料】‎ 项王①军壁垓下②,兵少食尽,汉军③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④,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⑤;骏马名骓⑥,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⑦。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⑧!”歌数阕⑨,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选自 《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项王】指西楚霸王项羽。②【垓下】地名,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为争夺天下在此决战。③【汉军】指刘邦的军队。④【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夜晚听到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⑤【幸从】受到宠爱而跟随在身边。⑥【骓】念zuī。⑦【逝】奔驰。⑧【奈若何】(我)将你怎么安排啊!⑨【歌数阕】连唱几遍。‎ 答: ‎ 九、认真阅读下表,完成表后题目。(12分)‎ 从解放初期的平房街道,到1958年前后的单位社区,再到上世纪90年代后的商品房,随着居住条件的三次大改变,我国社会的邻里关系也在随之变化。‎ ‎32.下列表述与调查结果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 A.受调查者中根本不认识自己邻居的人的比例并不大。‎ ‎ B.生活在城市的人群不熟悉邻居的比例超过生活在农村的人群。‎ ‎ C.居住环境改变是邻里关系变冷漠的最重要原因。‎ ‎ D.超过半数受调查者认为社区多举办活动能增进邻里关系。‎ ‎33.【和邻居有哪些相处活动?】的统计数据反映出当下邻里相处存在什么问题?请简要说明。(4分)‎ 答: ‎ ‎34.有专家认为,“互信互助不互扰”是很合适的邻里关系。请运用“中国邻里关系调查”相关信息论证这个观点。(5分)‎ 答: ‎ 十、关于母语的困境的主题阅读 材料一:‎ 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 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日常语言日渐单调。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再会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芦苇开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变成霜”、“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材料二:‎ 如今,举国上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电脑处理文字工作,敲打键盘代替了握笔书写,拼音字母代替了笔画顺序,从而不再有信函、笔记、草稿等。与此同时,网络的迅速发展导致人们的阅读变得日趋网络化、碎片化、芜杂化、快餐化,人们不再读书看报,特别是不再潜心阅读经典名著。此外,人们沉溺于网络就意味脱离现实生活,因而变得沉默寡言、封闭孤僻,精神生活由此而虚拟化、平面化。‎ 如果说“谢谢你”代表传统社会的语言文字,Thank you代表现代社会的语言文字,那么3Q(一个颇为流行的网络语言,等于Thank you)就代表着未来社会或网络社会的语言文字。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电脑普及和网络拓展,早晚有一天中国人将不再写字、不再读书,甚至是不再说话而是离群索居于网络之中。由此而言,风雨苍黄再百年,又有谁能保证汉语汉字不会自行消亡呢?要知道,历史上一度盛行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玛雅的语言文字已成历史尘埃;目前世界上的6000多种语言文字中,平均每两周就消失一种;按此估算,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90%的语言文字灭绝!‎ 材料三:‎ ‎“汉语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张嘴能说,说得有思辨性、哲理性,说得有感染力、号召力;提笔能写,写得生动形象、富有逻辑,写得深刻精辟、无懈可击,这些都是外显的汉语能力。而支撑这外显能力的基础则是文化、思想、修养这些内在的东西……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洞察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大多是汉语能力,也即是语文能力的延伸扩展或者与语文能力有关。‎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母语对内是一种凝聚力,对外则是一道屏障。因为母语既是一个族群交流的工具,也是其文化和身份的代表。它反映的是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35.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一、二则材料的主要信息。(4分)‎ ‎ ‎ ‎ ‎ ‎36.比较材料一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芦苇开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变成了霜”、“我要和你结婚”这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你喜欢哪种表达,为什么?(4分) ‎ ‎ ‎ ‎ ‎ ‎37. 联系上下文,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目前世界上的6000多种语言文字中,平均每两周就消失一种;按此估算,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90%的语言文字灭绝!‎ ‎ ‎ ‎ ‎ ‎38.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就拯救母语的意义谈谈你的看法。(4分)‎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