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资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资料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地点:云南元谋县 元谋人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 特点: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时间:距今70万年~20万年 身体特征: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特点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打制石器;②最早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 ‎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时间:距今约18000年 身体特征: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 生产生活情况:①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②能人工取火;③用兽皮缝制衣服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河姆渡遗址 地点:浙江县河姆渡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时间:距今约7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水稻;‎ ‎③饲养家畜; ④住干栏式房子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半坡遗址 时间:距今约6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广泛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粟;‎ ‎③饲养家畜; ④制作彩陶,陶器上刻有符号;⑤住半地穴式房子 大文口遗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时间:距今约6000-4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过原始农耕生活;②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时间地点: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 农业起源的传说:炎帝:制作耒耜、教民耕作 远古的传说 黄帝:创制历法、发明工具 炎黄子孙的由来:黄、炎部落结成联盟,‎ 禅让的传说 逐渐形成后来华夏族(汉族的前身)‎ 更替的过程:尧、舜、禹 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治水的传说: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二单元 第1课 第二单元知识网络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夏朝 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夏朝和商朝 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启)‎ 灭亡:统治400多年,夏桀时灭亡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建立商朝 商朝 都城: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都到殷 统治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北达辽河 灭亡:统治500多年,纣王时灭亡 第二单元 第2课 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前1600年,武王-幽王 建立:牧野之战,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西周的兴亡 目的: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 分封制 内容: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 一些古帝王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 诸侯权利:统治和管理辖区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①拥戴周王;②定期朝见;③交纳贡品;④带兵随周王出征 重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 西周结束: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 第二单元 第3、4课 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东周时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东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 整顿军队,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 春秋五霸 晋文公:城濮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 楚庄王:必阝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 吴王阖闾:用孙武为将,打败越军称霸中原 越王勾践: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争特点:①改进青铜兵器、出现铁兵器;②以步兵和骑兵主;‎ 战国争雄 ‎③军队庞大,修建工事;④参战兵力多,争夺激烈 著名战役:“围魏救赵”之战、长平之战 著名军事家:孙膑、白起 合纵:“合众势力以攻一强”,即六国出兵联合攻秦(张仪)‎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即秦拉拢东方国家服从自己(苏秦) ‎ ‎ 原因:①战国前期,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 第二单元第五课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 商鞅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 ‎②重农抑商。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 ‎③奖励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⑤严明法令 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作用: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第三单元知识网络 第三单元第1课 秦朝的统一 ‎1、秦统一六国 概况: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仍定都咸阳 意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统一封建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国家重大事务由皇帝决定。‎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为通行货币。②统一度量衡。③统一文字:以小篆为通用字体,后隶书。‎ 第三单元第2课 秦末农民起义 起义原因是秦的暴政:①“焚书坑儒”加强文化思想的统治,但摧残了文化②赋税沉重:农民上交大部分的收获物。③兵役、徭役繁重:如修长城、阿房宫、陵墓等。④刑法严酷 大泽乡 起义 时间地点领导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 经过:大泽乡起义 攻占陈,建立张楚政权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秦朝的 灭亡 ‎1.陈胜、吴广牺牲后,项羽、刘邦领导农民军反秦 ‎2.巨鹿之战, 项羽消灭秦的主力 ‎3.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第三单元第3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汉朝:202年,刘邦建立汉朝。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1、思想上: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②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办太学 ‎2、政治上:①颁发“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彻底解决王国问题②整理财政: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3、开发边疆:①设置“河西四郡”管理河西走廊至玉门关地区②重新设置郡县,‎ 加强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管辖③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下。‎ 第三单元第4课张骞通西域 西域: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 经过 ‎①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②为联络乌孙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第二次西域。‎ 作用:促进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往。‎ 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第三单元第5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丝绸之路”;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新疆地区,通向西亚和欧洲。‎ 它沟通东西方交通,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1、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2、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只到达波斯湾,但了解沿途以及欧洲的一些情况。‎ 3、 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以大秦安敦尼王的名义向东汉皇帝赠送礼品,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第四单元知识网络 第四单元第1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官渡之战 时间:公元200年 概况: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经过 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时间:公元208年 概况: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第四单元第2课南方的初步开发 孙吴开 发江南 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经济,如组织屯田垦荒,推广牛耕 表现:①织麻布(会稽)②生产青瓷;③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 诸葛亮治蜀: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②稳妥处理民族关系,‎ 使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 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南方统治重视发展经济。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 表现:①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 ‎②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第四单元第3课孝文帝改革 五胡内迁: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内迁。‎ 内容 ‎①借鉴汉族的制度,实行一系列新制度 ‎②从平城(今大同)迁都到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如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 影响: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第五单元知识网络 第五单元第1课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青铜:以铜为主要元素的合金。‎ 青铜时代:指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在生产、军事、生活地位十分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青铜精品:①司母戊鼎②四羊方尊③三星堆的青铜立人、青铜人头像、青铜树 第五单元第2课卓越的工程 概况: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在成都附近修建。‎ 都江堰 特点:无坝引水,自流灌溉。‎ 郑国渠 概况:战国后期,秦国在咸阳附近修建。‎ 特点:灌溉关中平原。‎ 修建原因:为防御匈奴,巩固北方边防。‎ 秦长城 起止地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万余里。‎ 影响: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 灵渠 概况:秦朝为征服岭南、解决粮食等物资供应而开凿的一条运河。‎ 主持修建者:史禄。‎ 特点:它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第五单元第3课 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 学科 人物 朝代 主 要 成 就 造纸术 西汉 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造纸术 蔡伦 东汉 改进造纸术,纸的产量大增、成本降低;‎ 影响: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是我国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 数学 东汉初 ‎ ‎《九章算术》,书中领先世界的成就有①负数的概念;②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③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祖冲之 南朝 在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比欧洲数学家约早1100年 医学 张仲景 东汉 ‎ ‎ ‎“医圣”,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中治疗学基础 华佗 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编制五禽戏 农学 贾思勰 北魏 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 地理学 郦道元 著《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 第五单元第4课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盛行于商朝,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从商朝始我国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金文:盛行于商周,铸刻青铜器上的文字。‎ 小篆和隶书:秦朝以小篆为通用字体,后出现隶书。汉朝时,隶书广泛用。‎ 草书、楷书和行书:形成于汉朝后期,成熟于三国两晋时期。‎ 第五单元第5课 活跃的学术思想 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孔子是大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他的言论记录在《论语》中。‎ 孔子是大教育家:①创办私学②编订《诗》《书》《春秋》‎ ‎③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百家 争鸣 ‎ 概况:战国时期,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各学派著书立说,聚众讲学,‎ 宣传自己的主张,相互展开激烈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起来。‎ 最重要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第五单元第6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著《离骚》《天问》等,我国古代伟大诗人。。‎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记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佛教:产生于印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我国。‎ 道教:东汉时期正式创立,尊奉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为教主。‎ 第五单元第7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战国编钟:战国时期湖北随州出土 ‎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的杰作,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大型陈列馆 王羲之:东书法家,“书圣”,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网络 第六单元知识网络 ‎ 第六单元第1、2课 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统一:589年,隋灭陈朝,结束分裂局面,统一中国。‎ 隋 朝 隋文帝治国措施:①改革政权机构,选拔人才;②大力发展农业,‎ 减轻赋税徭役;③倡导节俭 开皇之治:开皇年间,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形成国家富庶、‎ 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灭亡:618年,隋炀帝(因残暴)时灭亡。‎ 隋朝 和 唐朝 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626年,李世民继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贞观 之治 治国措施:①选用良吏,如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 在三省六部中任要职;②轻徭薄赋;③减轻刑法;④重视教育 ‎⑤恩威并施,改善民族关系,如用和亲、封赏笼络顺从的少数民族贵族;‎ 唐 朝 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国力强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女皇 武则天 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向前发展。‎ ‎①统治 措施 打击皇室和贵族集团 ②招揽人才,提拔了姚崇、‎ 宋 王景等有才干的人;③组织编写农书,指导农业 生产;④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⑤减免赋税徭役 李隆基就是唐玄宗,主要年号“开元”。‎ 统治 措施 开元 盛世 ① 任用贤能,起用姚崇、宋 王景担任宰相;②发展农业,扩大 耕地面积,兴修水利;③整理财政,清野土地户口;‎ ‎④废除酷刑苛法;⑤倡导节俭 开元盛世:经过唐玄宗治理,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史称~‎ 第六单元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主要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 ‎2、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3、 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4、 科举制度在唐朝时进一步完善,表现为:①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②形成 相对固定的程序:常科考生先参加州府的初试,再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 5、 科举制度的影响:①我国选官制度转变为以考试为主;②一批有真才 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③前后沿用了1300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 第六单元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与 吐蕃 ‎①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的祖先。‎ ‎②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③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尺带珠丹上书说唐蕃“和同为一家”‎ ‎④823年,唐蕃正式结盟,立会盟碑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唐与南诏: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的南诏是彝族、白族的祖先;8世纪蒙舍诏 统一各诏,建立南诏政权。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唐与 回纥 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①唐太宗贞观年间,回纥出兵助唐灭东突厥。‎ ‎②唐玄宗封回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③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助唐收复长安洛阳。 ‎ 第六单元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1、 唐朝时,日本十多次派遣唐使访华。跟遣唐使来华的还有僧人、留学生等,‎ 著名的代表有空海、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 ‎2、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佛学,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 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3、唐太宗时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大量佛经,‎ 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玄奘是著名高僧、旅行家和佛学翻译家。‎ 第七单元知识网络 第七单元第1课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1、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2、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3、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今银川),史称西夏 ‎4、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订立“澶渊之盟”,从此边境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5、1044年,西夏与北宋达成和议,双方长期和平 ‎6、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 ‎7、1127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宋微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8、1127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9、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约,此后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岳飞是抗金英雄。‎ 各族政权比较表:‎ 名称 都城 民族 建立者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北宋 东京 汉 赵匡胤 ‎960年 ‎1127年 南宋 临安 汉 赵构 ‎1127年 ‎1276年 契丹(辽)‎ 上京 契丹 耶律阿保机 ‎916年 ‎1125年 西夏 兴庆 党项 元昊 ‎1038年 ‎1227年 金 会宁 女真 完颜阿骨打 ‎1115年 ‎1234年 第七单元第2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1、农业:两宋时南方的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开辟圩田、‎ 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棉花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2、南宋时棉纺织业成为重要行业。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业生产中心。‎ ‎3、商业:。①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了”,‎ 南宋时以发行了纸币“会子”②南宋临安是繁华的商业都市。‎ ‎③海外贸易活跃,海港主要有广州、泉州等,政府设市舶使管理 经济重心 南移 南移经过:从夏商到秦汉,我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开始南移;唐朝中期后南移加快;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南移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②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③南方自然资源更多得到开发利用。‎ 南移表现:①南方水稻是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苏州、杭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②南方的手工业占有重要地位;③南方的商业水平超过北方;④南方的赋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 第七单元第3课 汉宋代的社会生活 两宋时,城乡居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衣:两宋时麻布是主要要布料,棉布逐惭多;着行业装;女服样式多;官民服不同 食:两宋时,北面食,南米饭;北羊肉,南猪肉、鱼;普遍食用植物油;饮酒盛行;‎ 住:两宋时,农民住茅屋,市民住瓦房;贵族官僚往园林式建筑;‎ 行:两宋时,富人乘轿子、马车,百姓乘牛车、驴车,骑马、骡、驴;‎ 城市生活:①东京人口过百万,“夜市”连“晓市”,有娱乐场所“瓦子”、舞台“勾栏”‎ ‎②临安:人口过百万;娱乐场所“瓦舍”多;摊点成行;茶馆多 第七单元第4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1、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尊推铁木真为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 ‎2、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文天祥是抗元英雄 ‎4、元的统治 政治措施:①中央设中书省管理全国,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 ‎②设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列岛 发展农业:①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②推广棉花种植,棉布 成为主要布料;③治理黄河、疏通大运河。‎ ‎5、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表现:①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同汉族逐惭融合,被统称为汉人;‎ ‎②形成信俸伊斯兰教的新民族——回族。‎ 第八单元知识网络 第八单元第1课 明朝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清朝建立:①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建立金国,史称后金。②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③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④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 ‎3、明清加强皇权的措施:①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把朝廷政务交给六部,皇帝直接控制朝廷军政大权。②明成祖设立内阁,后来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③明朝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 强化君权。④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时进一步加大了其权力,军机处成为清朝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⑤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4、厂卫是指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等到特务机构。‎ ‎5、八股取士:从明朝开始实施,考试题目选自四书五经,考生答卷必须按呆板固定的 格式来写,内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危害: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6、文字狱: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它在历朝都发生,明清时最厉害,清朝达到顶峰。危害:人们不敢谈论政治,大批书籍被焚毁,不少人死于冤狱。文字狱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第八单元第2课郑和下西洋 ‎1、目的:明成祖朱棣时,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命郑和率领队出使西洋。‎ ‎2、概况:1405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影响:①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②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③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到南洋。‎ ‎4、华侨对南洋的贡献:带去了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文化知识,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为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八单元第3课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1、 戚继光抗倭:①倭寇: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称之为倭寇。②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③抗倭业绩:“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寇;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几年后,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④评价: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2、郑成功收复台湾:①17世纪20年代,荷兰霸占台湾。②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③评价:郑成功是民族英雄。‎ ‎3、反击沙俄侵略:①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②康熙帝组织反击,1685年和1686年两次围攻雅克萨,打败俄军。③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第八单元第4课清朝对对边疆的治理 1、 对西藏的管理:①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 五世班禅。②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③创立“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进一步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理。‎ ‎2、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3、对西藏的管理:清政府在17世纪平定噶尔丹叛乱、18世纪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 为了加强对北部和西北边疆的统治,先后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 ‎4、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抵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及 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第八单元第5课 封建帝国的危机 1、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表现为:A农业方面:①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②棉花种植面积扩大;③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作物的种植不断推广。B手工业:①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工艺水平有了新突破。②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③松江、无锡等地棉布畅销各地。C商业:商品流通更广泛,商业更发达。‎ 2、 清朝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落的原因:乾隆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统治集团奢侈,‎ 吏治败坏,军队腐朽,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3、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与外国贸易 ‎②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③为了抵御西方国家的入侵。表现:清朝初年实行 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商民出海;到乾隆年间只开放广州一处,并颁行限制外商 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条例、章程,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①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②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九单元知识网络 第九单元第1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1、印刷术:①隋唐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时进入了全盛时期。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刻印的《金刚经》。②北宋中期毕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③北宋时活字印刷术传到日本、朝鲜,元朝时传到欧洲。‎ ‎2、指南针:①战国时制成司南。②北宋时,指南针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初期制成“罗盘针”。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业的国家。‎ ‎④12世纪,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3、火药是唐朝时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器运用广泛。13世纪至14世纪,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4、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第九单元第2课 建筑奇观 ‎1、隋朝时,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了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 ‎2、隋炀帝时,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元朝又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大运河的作用: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4、明清时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构成。宫城又称紫禁城,今天称为故宫。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第九单元第3课 科学巨著与史学巨著 ‎1、《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2、明朝宋应星的代表作《天工开物》,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 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记载了上起战国 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第九单元第4课 唐诗与宋词 ‎ ‎1、唐代最杰出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①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②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那个动乱的时代,故称“诗史”,人称“诗圣”。③白居易是唐代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瑟琶行》、《长恨歌》等是他的代表作。‎ ‎2、宋词有婉约词、豪放词。婉约词代表人物是柳永和李清照。北宋苏轼、南宋 辛弃疾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人们将辛弃疾和苏轼并称为“苏辛”。‎ 第九单元第5课 明清小说 ‎①《三国演义》是明代罗贯中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②《水浒传》是明代施耐庵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写成的一部长篇英雄传奇小说。③《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④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 第九单元第6课 石窟艺术宝库 ‎①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在甘肃敦煌鸣沙山,大部分是唐朝时开凿的,有大量精美的彩色塑像和壁画,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窟之一。②云岗石窟:在山西大同武周山,开凿于北魏中后期,是研究我国佛教石刻艺术的宝贵财富。③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大部分为唐朝开凿,最大的窟 是奉先寺卢舍那佛 ,体现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高超。‎ 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被称为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 第九单元第7课 明清小说 1、 书法:①唐代张旭、怀素以草书著名,②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形成颜体和柳体。③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等。④元朝书法家赵孟 创造出“赵体”。‎ 2、 ‎①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吴道子被誉为“画圣”。‎ ‎②北宋画家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城市市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炎黄尧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一统,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一)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点一 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6月25日。与6月26日“国际禁毒日”有关)‎ ‎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输出鸦片,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 ‎2、人物:林则徐(被誉为“中国禁毒第一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3、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链接:1、从林则徐禁烟中得到的启示: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开展禁毒教育,与贩毒活动作斗争。‎ ‎2、温家宝总理称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指林则徐。‎ 考点二 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与《南京条约》(1842年)‎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要打开中国市场(根本);中国禁烟运动(直接)。‎ ‎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4、《南京条约》(近代史上我国主权遭到破坏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 ‎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五口通商:广州、厦门(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福州、宁波、上海。(对华商品输出) ④关税协定。(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依据: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6、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主义不能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 链接:1、《南京条约》中“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与现在的“开放”显著区别:当初是被迫,现在是主动。‎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三大变化: 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变化);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斗争任务由反封建变为反帝反封建。‎ ‎3、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考点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英法要扩大侵略权利,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结 果:1860年,英法联军(罪魁祸首)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俄国(割占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年《瑷珲条约》割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是割地最多的条约。(具体内容见课本)‎ ‎4、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考点四 左宗棠收复新疆(晚清对外战争唯一胜仗)‎ ‎1、经过及结果: 1876年,左宗棠分兵三路进攻阿古柏,并制定“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术。阿古柏自杀身亡。1878年,除伊犁外(俄占),新疆回到祖国怀抱。1881年,通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及清政府的军事斗争,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建立新疆行省。‎ 链接:1、称赞左宗棠的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2、左宗棠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他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考点五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走上侵略扩张道路。‎ ‎2、主要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4、《马关条约》(1895年)主要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对华资本输出。最能反映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加剧,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④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最远的)为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到内地)‎ ‎5、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链接:1、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割占过中国领土的国家有:英、俄、日。‎ ‎2、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往事”指什么战争的失败:甲午中日战争。‎ ‎3、一个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你认为最早出现在:《马关条约》签订后。‎ ‎4、19世纪80~90年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纷纷获得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5、日本最早在中国取得投资设厂的权利(源于马关条约)。‎ ‎6、邓世昌:后人赞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我们应学习他为了国家利益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爱国主义精神。‎ 考点六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背景: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损害了列强在华利益。‎ ‎2、目的:维护列强在华利益(根本);镇压义和团运动(直接)。‎ ‎3、经过: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烧杀掳掠。‎ ‎4、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5、《辛丑条约》(1901年)主要内容 ‎(1)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作担保。(2)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4)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区内不允许中国人出入和居住)‎ ‎6、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链接:1、标志近代史上中国民族危机开始、进一步严重和全面加深的条约分别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2、近代史上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 ‎3、清政府接连战败的主要原因: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4、外国侵略者进攻到北京的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八国联军侵华与以往历次侵华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出兵的直接目的是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如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 ‎6、《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的相同点:都有赔款。‎ ‎7、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过程 ‎     (1)开始: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等的签订(2)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条约的签订     (3)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4)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8、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 ‎9、 近代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清朝晚期:《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美英法《天津条约》、中英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北洋政府时期:《二十一条》(1915年)、《俄蒙协议》(1912年)、《中俄声明》(1912年)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年) ‎ ‎(二) 近代化的起步 考点一 洋务运动(器物变革)‎ ‎1、兴起背景:清政府内外交困(内指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外指列强侵略)。‎ ‎2、时 间:19世纪60~90年代。 3、旗帜口号:自强、求富。‎ ‎4、主 张: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5、代表人物: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封建统治阶级洋务派)‎ ‎6、主要内容 ‎(1)前期—“自强”—创办军事工业:①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第一个军事企业。②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最大军事企业。 ③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2)创办京师同文馆;筹建海军;派留学生出国。‎ ‎(3) 后期—“求富”—创办民用工业:①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第一个民用企业。②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省)。 ③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7、结果:失败。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国战败。8、性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9、意义(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洋务运动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矿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历史地位)。‎ 链接:1、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因为:洋务运动以维护清朝统治为根本目的。(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说明: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和“求富”的目的。‎ ‎3、“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白银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2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4、中国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也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说明: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5、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把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打在中国背上的鞭子,使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 考点二 戊戌变法(制度变革)‎ ‎1、兴起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序幕:公车上书。(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3、时间:1898年。‎ ‎4、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 ‎5、目的(主张):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 ‎6、宣传维新变法的刊物:《时务报》、《湘学报》、《国闻报》、《万国公报》、《知新报》。‎ ‎7、“百日维新” 内容 ‎①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才。‎ ‎②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奖励发明。(最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 ‎③文教方面:废科举,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现为北京大学),创办报刊,翻译传播西学。④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 ‎8、结果: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镇压,以失败告终。‎ ‎9、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如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 ‎10、影响: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它传播西方民主思想,(如君主立宪制),在思想上起到启蒙作用,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链接:1、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了思想解放。‎ ‎2、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中,力图通过改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戊戌变法。‎ ‎3、1898年,身居京城的居民可看到的爱国壮举是:百日维新。‎ ‎4、促进维新变法转化为爱国救亡之政治运动的直接原因是:《马关条约》的签订。‎ ‎5、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经济和政治上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考点三 辛亥革命(政治变革)‎ ‎1、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1)革命团体: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革命政党: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建立民国(民权),平均地权(民生)。(4) 代表人物: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 ‎(5)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2、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中华民国的 “国庆日”,是为了纪念武昌起义)‎ ‎(2)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南京)。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3) 意义: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最大历史功绩),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链接:1、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法: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2+1;公元纪年=1912+民国年-1。‎ ‎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3、要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最理想的去处应该是:武昌、南京。‎ ‎4、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因为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是辛亥革命胜利原因)。‎ ‎5、辛亥革命的“成功论”和“失败论”:之所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主要是因为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是因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即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6、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7、被毛泽东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孙中山。‎ 考点四 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变革)‎ ‎1、背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刊物)‎ ‎3、旗帜(口号):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指导思想)‎ ‎4、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先进知识分子)‎ ‎5、主要内容:(1)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6、历史影响: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地位),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作用)。‎ ‎7、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链接:1、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发展历程):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共同点:都向西方学习;都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中国近代化精神:不屈不挠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民主和进步的精神。‎ ‎3、从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得到启示:①中国人民富有不折不挠地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精神。②农民阶级,地主阶段,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革命成功。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④中国只有走先独立后发展的道路。‎ ‎4、世界历史上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西欧文艺复兴、欧洲启蒙运动、中国新文化运动。‎ ‎5、我们能从左宗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等人身上学到什么?‎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强国富民的道路不怕艰难的顽强精神,学习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学习他们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精神,学习他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国际意识。‎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919~1949年)‎ 考点一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反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的口号)。‎ ‎4、经过:(1)前期:中心—北京、主力—学生;(2)后期: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5、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国贼,拒签和约)‎ ‎6、胜利的主要原因: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工人阶级作用最大)‎ ‎7、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在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历史地位)。‎ ‎8、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核心思想:爱国主义)‎ 链接:1、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依据: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运动的主力。‎ ‎2、五四运动成为五四青年节的来源,主要是因为: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先锋。‎ 考点二 中共“一大”(建党节:7月1日)‎ ‎1、时间: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 ‎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最后一天)。3、会议内容见课本。‎ ‎4、意义: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5、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开天辟地的大事、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链接:1、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应该去的城市: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考点三 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 ‎①时间:1924年5月。 ②地点:广州黄埔。‎ ‎③人物:蒋介石(校长)、周恩来(政治部主任);④贡献: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打下基础。‎ ‎2、北伐战争 ‎①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②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北洋军阀、帝国主义)‎ ‎③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 ④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⑤影响: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威震全国,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⑥结果:蒋、汪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链接:1、大革命失败的含义: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大革命失败原因:国民党右派(蒋介石为首)背叛革命,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 ‎3、大革命失败教训:中共必须坚持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 ‎4、湖北作为中国中部省份,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北伐战争时期)发生的大事:洋务运动——张之洞设立湖北织布局和汉阳铁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和成立湖北军政府;北伐战争时期——湖北是北伐战争的主战场和武昌战役。‎ 考点四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927年4月18日)‎ ‎1、性质: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2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3东北易帜(1928年12月,张学良改旗易帜):标志着国民党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统一。‎ 链接:1、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变迁:广州→武汉(北伐时迁往)→南京(1927年蒋介石成立)→重庆(抗战时期)→南京(解放战争时期)‎ 考点五 江西省具有革命首创精神的事件 ①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创建了第一支人民军队)。(军旗升起的地方,人民军队的摇篮)(建军节:8月1日)‎ ②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③ 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领导人:毛泽东和朱德、陈毅;意义:建立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壮大了红军的力量,井冈山根据地很快进入全盛时期。‎ ④ 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1931年 链接:1、井冈山——革命的摇篮;瑞金——共和国摇篮、建立了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长征出发地。南昌----人民军队的摇篮、军旗升起的地方;‎ ‎2、从南昌到井冈山说明:必须由城市转向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也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启示)‎ ‎3、井冈山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艰苦奋斗,革命乐观主义。‎ ‎4、瑞金、井冈山和南昌成为江西境内奥运火炬传递地的理由?‎ 瑞金: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即红色故都。井冈山: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南昌: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5、作为江西儿女在学习了江西红色历史后应该如何继承革命传统?‎ 应当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为江西在中部的崛起贡献力量。‎ ‎6、苏区精神: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执政为民、无私奉献、艰苦廉洁、争创第一。‎ 考点六 红军长征 ‎1、开始长征:①开始时间:1934年10月。②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③长征途中的困难: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军事方面);自然环境恶劣(自然方面);党内的“左”倾错误(政治方面);民族关系复杂(社会方面)。‎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①内容:纠正王明“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重大成就)。‎ ‎②意义:挽救了党、红军、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依据:开始独立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 ‎3、长征胜利 ‎①经过: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冲破腊子口。‎ ‎②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结束。‎ ‎③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④长征胜利的主要原因:遵义会议的召开;红军将士的必胜信念和浴血奋战。‎ ‎⑤长征精神: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革命英雄主义、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坚定的革命信念、革命乐观主义。‎ 链接:生死攸关---遵义会议;转危为安---红军长征;开天辟地---中共一大的召开。‎ ‎(四) 抗日战争 考点一 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标志日本局部侵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的开始)‎ ‎①背景: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 ‎②时间:1931年9月18日。 (9月18日中国国耻日) ③地点:沈阳。‎ ‎④蒋介石态度:实行不抵抗政策(即“攘外必先安内”)。(东三省沦亡的主要原因)。‎ ‎⑤结果:东三省不到半年就被日军完全侵占。1932年日本挟持前清废帝溥仪在长春成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东三省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2、局部抗战力量 ‎①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电影《铁血江桥》(马占山)。‎ ‎②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到东北,领导抗日武装力量,组成东北抗日联军。‎ 链接:1、东北地区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敢言……”。“十四年”——开始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 结束标志:1945年抗战胜利。‎ ‎2《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是九一八事变 考点二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1、背景:日本侵华加剧,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原因)‎ ‎2、经过: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目的)。‎ ‎3、结果:和平解决,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主张。(中共代表周恩来)‎ ‎4、意义:成为扭转时局(指国共分裂对峙)的关键;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是国内战分走向抗日战分的历史转折点,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考点三 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和南京大屠杀 ‎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佟麟阁、赵登禹牺牲。‎ ‎2、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日本扩大侵华,占领上海、威胁南京。‎ ‎3、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中国军民达30万,犯下滔天罪行。(日军最残酷的野蛮暴行)‎ 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具有残酷性和野蛮性,南京大屠杀是最残酷的野蛮暴行。我们应牢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时刻警惕日本右翼分子企图掩盖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情况,抹杀侵略事实的行径,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 考点四 抗战著名战役 ‎1著名战役 ‎①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打破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神话。‎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②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战役性胜利。(国民党、李宗仁)‎ ‎③‎ 百团大战(1940年8月):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战役,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声威。(彭德怀)‎ 考点五 中共“七大”与抗战的胜利 ‎1、中共“七大”‎ ‎①时间: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4月)。 ②地点:延安。‎ ‎③重大决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内容见课本)‎ ‎④历史意义: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2、抗日战争胜利 ‎①胜利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台湾回归祖国,日本占领台湾50年: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 ‎②历史意义: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屡败局面,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和牺牲。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抗战精神:众志成城、团结御侮、英勇顽强、不怕牺牲。‎ ‎④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链接:1、日本侵华史实: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 ‎2、日本侵华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最野蛮、最残暴);进行细菌战实验、使用生化武器、毒气作战;强征慰安妇;在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 ‎3、日本“右翼分子”歪曲历史,美化其侵略战争的表现:①篡改历史教科书;②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③慰安妇事件。‎ 启示: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国贡献力量;当今社会,我们仍要提防军国主义的复活和法西斯的威胁,争取世界和平。‎ ‎4、日本两次侵略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 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灾难,亚洲人民应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势力 ‎5、对新形势下发展中日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①日本应牢记历史,正视历史,汲取历史教训 ②中国应警惕军国主义复活 ③两国人民须面向未来,以史为鉴,共创友好和平未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④加强中日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五) 人民解放战争 考点一 重庆谈判 ‎1、目的 ‎ 蒋介石: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毛泽东:为了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时间:1945年8月。 (内容见课本)‎ ‎3、结果:签订《双十协定》。4、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等。‎ ‎5、国共两次谈判:西安事变、重庆谈判(中共周恩来都参加了)‎ ‎6、美国扶蒋发动内战的原因是:把中国变为美国的殖民地,控制中国。‎ 考点二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转战陕北 ‎ ‎①背景: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随后,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向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敌众我寡。‎ ‎②概况: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 ‎③战略战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战略目标;运动战为主。‎ ‎④目的:吸引和拖住敌人,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⑤战果:西北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2、挺进大别山(挺进中原):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标志 ‎①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②战果: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③意义: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链接:1延安精神:坚定信念,在困难中看到希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1947年底,杨家沟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说:“20年来解决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优势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挺进大别山”。‎ ‎3、毛泽东称“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转折点是挺进大别山”。‎ ‎4、对中美关系的认识: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美关系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和国家利益,中美友好有利于世界的稳定与和平。‎ 考点三 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 ‎1、三大战役(大决战)‎ ‎①辽沈战役(1948年9~11月):歼敌47万,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全境。特点:关门打狗。‎ ‎②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歼敌55万,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特点:中间开花,各个击破。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③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歼敌52万,北平和平解放。特点:分割包围,瓮中捉鳖。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被誉为“民族的功臣”。‎ ‎④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2、渡江战役(1949年4月):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垮台,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22年(1927~1949年)的反动统治;摧垮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3、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1)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2)广泛的统一战线。(3)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4)人民群众的支持。(5)解放军的英勇善战等。‎ 链接:1、人民军队的称呼变化:国民革命军(南昌起义)→工农革命军(秋收起义)→红军(十年内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时期)→解放军(解放战争时期起)。‎ ‎2、中国近代史开始于南京(签订《南京条约》)基本结束于南京(南京解放)‎ ‎(六)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考点一 张謇兴办实业和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状况 ‎1、曲折历程 ‎①产生:19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 ‎②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张謇“实业救国”。‎ ‎③“黄金时期”: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短暂春天”。原因:辛亥革命的鼓舞;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掠夺。‎ ‎④萎缩: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抗战胜利后,受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⑤调整: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 ‎⑥归宿: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把它纳入社会主义轨道。‎ ‎2、发展特点:①特点:总体水平落后;行业发展不平衡,主要以轻工业为主(纺织、面粉);地域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②原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链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有发展,但最终未能强盛的主要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未改变。‎ 考点二 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近代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三)习俗变迁: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考点三 詹天佑、候德榜等近代科技方面人物及成就 ‎1、京张铁路:中国人(詹天佑)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候氏制碱法: 20世纪20年代,候德榜制出纯碱,打破欧美制碱垄断。‎ 考点四 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1、魏源:地主阶级思想家,主张设立工厂,制造枪炮;学习西方,训练军队;编有《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严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主张变法维新;译著《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中国现代史(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标志)‎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考点一 开国大典的史实,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新中国成立意义——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中国结束了屈辱的历史,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最重要的意义);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的主人;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国际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链接:1、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54门礼炮齐鸣28响分别指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后领导人民奋斗的28年。‎ ‎2、“一唱雄鸡天下白”“站起来了”指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考点二 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 2、人物:阿沛·阿旺晋美。‎ ‎3、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解放和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 考点三 抗美援朝 ‎1目的:抗击侵略,保家卫国。‎ ‎2人物: 英雄代表——黄继光飞身堵枪眼、邱少云潜身烈火等,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 ‎ ‎3结果:迫使美国签订停战协定。‎ ‎4意 义:保卫了祖国的安全;提升了新中国国际威望。‎ ‎5抗美援朝精神: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慷慨奉献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考点四 土地改革(1950~1952年)‎ ‎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后,有3亿多人口的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2、方式:依照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分期分批进行。‎ ‎3、意义: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得到了土地,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链接:1、土地改革把土地由封建地主所有制转变为农民所有制。‎ ‎2、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三大措施:整顿经济秩序(毛泽东称“这一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二)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考点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它各项事业,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考点二 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颁布机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宪法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3、意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历史地位)。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 考点三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三大改造 ‎①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形式: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有中国特色的改造办法)、公私合营。‎ ‎③实质: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标志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灭了阶级和剥削,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考点四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 ‎ 1、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经济规律。‎ ‎ 2、表现:大跃进——农业:高产量,“浮夸风”盛行; 工业:高指标,全民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共产风”盛行。‎ ‎3危害:造成部门经济严重失调,挫伤人民群众积极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造成三年困难时期的主要原因。‎ ‎4教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考点五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楷模 ‎1、“铁人”王进喜。精神:奋发图强、艰苦奋斗。‎ ‎2、 “两弹元勋”邓稼先。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勇于攀登。‎ ‎3、“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精神:廉洁奉公、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链接:1、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2、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3、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 ‎4、抗震精神: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5、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团结统一。‎ 考点六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灾难 ‎1、发动:1966年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2、动乱:上海夺权、刘少奇案、红卫兵大串联。‎ ‎3、危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 ‎4、抗争:二月抗争、四五运动 ‎5、结束:1971年9月13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客观上宣告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集团。‎ ‎6、作用: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教训——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考点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北京)‎ ‎1、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主要);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类似于遵义会议);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使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考点二 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 ‎1、含义:改变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管理体制。‎ ‎2、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过程:首先从农村掀起再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再到其它领域。‎ ‎4、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5、城市: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中心环节);‎ ‎(二)对外开放 ‎1、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珠海、汕头、厦门 ‎2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3特区的作用: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它们在推进外贸、利用外资和技术、推进改革和带动沿海及内地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4对外开放的扩大: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加入WTO 链接:1、“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赞颂的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反映的是: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5、建国以来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① 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② 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即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 1958~1964年在农村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近现代史上发生在北京的三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①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新中国成立,标志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开启中华民族的新纪元)。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考点四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加紧全面立法 : ①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②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③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④有法可依,依法治国。(1999年写入宪法) ‎ ‎2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国民主政治改革的进程;有利于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巩固改革开放成果。‎ 链接: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民主是法制的灵魂,没有脱离法制而独立存在的民主,法制是民主的载体,只有良好的法制才能使民主变成事实。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民主法制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经济建设反过来促进了民主法制的建设。‎ 考点五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开始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2、初步形成:党的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 ‎3、走向成熟:党的十三大(1987年),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作出三步走部署。邓小平南巡讲话,解决了姓“社”与姓“资”的问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4、逐步完善:党的十四大(1992年),提出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市场经济目标。‎ ‎5、已经形成:党的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6、扩展延伸:党的十六大(2002年),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链接:1、中共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结合,形成邓小平理论。两者共性:实事求是尊重国情,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 ‎2、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考点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国策、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含义见课本)‎ ‎①原因: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现状。(也是分布格局)‎ ‎②意义: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2、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原因: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②史实:西藏民主改革;西部大开发;抽调干部支援建设。‎ ‎3、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链接:针对近年来“疆独”与“藏独”两股分裂势力日益猖獗,严重破坏了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谈一谈看法:(1)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态度)(2)只有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团结一心,才能打败分裂势力;(3)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团结就是力量。‎ 考点二 香港、澳门回归 ‎(一)“一国两制”‎ ‎1、“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提出: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为港澳回归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开辟了途径;为维护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 港澳回归(主权归还) ‎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2、港澳回归的最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3、意义:洗雪百年国耻,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4、香港、澳门回归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一国两制”的构想切实可行。‎ 链接:198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侵占九龙,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自1898年7月1日起,为期99年。至此,香港地区沦为英国殖民地。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得了澳门居住权。‎ 考点三 台湾问题(中美之间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1、形成:现代台湾问题是由中国内战引起的。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形成了今天台湾与大陆分离的现状。‎ ‎2、对台政策 ‎①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解放台湾思想 “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②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③江泽民:20世纪90年代,提出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4、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5、有利因素:“一国两制”的构想;国际上普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两岸血肉相连的民族认同感情;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综合国力的增强。‎ ‎6、不利因素:台独势力的阻挠;国际上某些大国(主要是美国)的干涉。‎ ‎(五)外交与科技成就 考点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一)新中国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首次提出。②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三国总理共同倡导。③意义: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求同存异”方针:①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②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链接:万隆会议上,周总理卓越的外交才能“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挫败了美国企图制造亚非国家与中国不和的阴谋。‎ 考点三 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 ‎(二)70年代的外交 ‎1、“小球转动大球(1971~1972年,中美‘乒乓外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 第26届联大。(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的作用越来越大)‎ ‎3中国外交成就的启示: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考点五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及“863”‎ 计划的确定 ‎1、两弹一星 ‎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2、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首次育成,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 863” 计划:1986年3月,根据四位老科学家建议,形成《“863”计划纲要》是我国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 世界古代史 ‎(一)上古人类文 考点一 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1、神奇的金字塔(用象形文字撰写碑文)‎ ‎①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的灿烂文明。‎ ‎②大约公元前3100年,出现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③金字塔:国王(法老)的陵墓;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古埃及文明的标志。‎ ‎2、《汉谟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石柱上 ‎①西亚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是上古文明的摇篮之一。‎ ‎②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古巴比伦。‎ ‎③《汉谟拉比法典》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目的)的奴隶制法典(性质),也是迄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地位),成为研究古巴比伦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等的重要史料(作用)。‎ ‎3、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①印度河和恒河孕育了古老的印度文明。公元前1000年开始,雅利安人建立起奴隶制小国。②目的:为了维护雅利安人的统治地位。③内容(见课本)‎ ‎④实质: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⑤影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链接:世界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也称东方文明):埃及(尼罗河)、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印度河、恒河)和中国(黄河)。‎ 考点二 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1、爱琴海文明是希腊文明的开始,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2、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斯巴达和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城邦。‎ ‎3、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443~前429年)‎ ‎①核心内容:广大公民直接参政(仅限成年男性公民)。‎ ‎②意义: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至全盛时期。同时,它对日后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演进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与专制政体相比是一大进步,但雅典的民主政治实质上仍然是奴隶主的民主政治,因为奴隶、外邦人和妇女没有公民权,在公民大会中,实际权利掌握在少数的商业贵族手里。‎ 链接:1、雅典民主政治特点——①核心: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广泛性)②机构:公民大会(开放性)③保障:法制严格、健全(规范性)④范围:限于男性公民(局限性)‎ ‎2、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体育运动。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首届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 ‎3、亚非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而西方文明以海洋为中心。‎ 考点三 布匿战争,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1、公元前509年,罗马奴隶制共和国建立。2、公元前3世纪中期征服意大利。‎ ‎3、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146年):为争夺地中海霸权,罗马与迦太基人进行了三次战争长达100多年,最后征服了迦太基(西班牙),成为地中海霸主。‎ ‎4、公元前30年,屋大维夺取了罗马国家最高权力,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5、公元2世纪初,罗马形成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了罗马人的内海。‎ ‎6、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 ‎7、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①公元476年,西罗马末代皇帝被废黜,标志西罗马帝国灭亡,也标志西欧奴隶制和上古历史结束,西欧进入封建时代(中古时代)。‎ ‎②原因:经济衰弱(经济)、人民起义(政治)和蛮族进攻(军事)。‎ ‎(二)中古亚欧文明 考点一 日本大化改新,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1、大化改新 ‎①时间:646年。 人物:孝德天皇。‎ ‎②原因: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反抗斗争激烈,为缓解社会危机,摆脱困境,实行改革(内),受到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外)。‎ ‎③主要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中央和地方机构,地方上每一级长官都由中央任命,按才能选拔官吏,废除贵族世袭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④意义: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政治改革(性质),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改变了社会性质)。‎ ‎⑤启示:善于汲取外来文化;致力改革,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2、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①背景:穆罕默德宣传伊斯兰教,导致阿拉伯人对麦加黑陨石的崇拜,因而损害了麦加贵族的利益,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徒都遭到麦加贵族的忌恨。‎ ‎②建立: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在那里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③统一:630年,穆罕默德以圣战的名义征服了麦加。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④扩张:穆罕默德死后,他的继任者继续号召“圣战”,8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 ‎⑤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是最繁荣的时期。‎ ‎⑥1258年,蒙古兵攻占了巴格达(首都),阿拉伯帝国灭亡。‎ 考点二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罗马天主教廷 ‎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①形成:公元8世纪,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推行土地分封制度的改革,史称“采邑改革”。此后,西欧逐渐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②形式:金字塔形,即国王是最高的封建主,公爵、侯爵、伯爵居次,然后是子爵、男爵,最后是骑士。‎ ‎③特点:每个封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封臣,不能管辖封臣的封臣,即“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国王实际权力有限,只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 ‎2、罗马天主教廷 ‎①形成:8世纪中期,“丕平献土”(内容见课本)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②地位:居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地位——政治上,教廷有凌驾于国王之上的权威,鼓吹教权至上,王权来自于教权,教皇成为一切世俗社会的主宰(有权);经济上,教廷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拥有大量田产(有钱);思想上,教廷控制了西欧的思想文化,一切与神学相“左”的思想文化都视为“异端”,遭受压制与打击(有势)。‎ ‎③教会统治(历史上称为“黑暗时代”)影响:严重阻碍了西欧社会的进步。‎ 考点三 西欧城市的复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西欧城市(性质:工商业城市)的复兴 ‎①时间:11世纪前后。②条件:西欧生产力的提高,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 ‎③斗争典型:为获得自治权,进行反对封建主的斗争。法国琅城起义(课本38页)。‎ ‎④意义: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随之带动了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业的扩展;推进了学校教育和文化交流,12世纪前后诞生了一批最早的大学。‎ 链接: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形成及分化,一些富裕的银行家和商人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与此同时,反映市民思想与精神的世俗文化兴起,也对宗教神学形成了冲击,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2、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即拜占庭帝国灭亡)‎ ‎①帝国来由及繁荣:是原来的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庭)。5至6世纪出现繁荣景象,国力强盛时,其版图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 ‎②主要原因:6世纪后,帝国四处征讨,财尽民穷,外患不断。‎ ‎③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延续千年的拜占庭帝国最终覆亡。‎ ‎④1453年奥斯曼帝国取代了拜占庭帝国,成为又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三)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考点一 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 ‎1、希波战争(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弱小战胜强大的典型战例)‎ ‎①原因:波斯帝国企图吞并希腊,控制爱琴海地区。‎ ‎②战役:公元前490年马拉松平原战役。③结果:希腊军民彻底战胜波斯。‎ ‎④影响:消除外来侵略,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发展,雅典成为当时地中海地区最大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 链接:奥运赛场上马拉松运动员要跑424米多的路程,非常考验运动员的体力和意志。马拉松长跑项目来源于: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平原战役。‎ ‎2、亚历山大东征 ‎①时间:公元前334年,在巴尔干半岛上崛起后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开始东征。‎ ‎②结果: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 ‎③影响: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希腊与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3、罗马征服地中海 ‎①背景及时间: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后,便向地中海沿岸各地大举扩张,发动征服地中海的战争。‎ ‎②结果:成为地中海霸主。‎ ‎③影响:罗马城上升为地中海区域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罗马的建筑风格,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扩散到帝国全境。‎ 考点二 知道马可·波罗的东来、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 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1、马可·波罗的东来 ‎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生活了17年后回到祖国。由他人根据马可·波罗的口述整理而成的《马可·波罗行纪》,记述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们也曾有所启示。‎ ‎2、中国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外传,对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3、阿拉伯数字 ‎①由古印度人发明,经阿拉伯人吸收和改进,并通过北非地中海沿岸传入西班牙和欧洲各地。‎ ‎②阿位伯数字的广泛传播与应用,大大便利了商业贸易活动,并直接促进了数学和整个自然科学的进步。‎ 链接:1、人类文明早期阶段表现为各区域文明独立发展,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和草原地区的游牧文明是最初的两种形式,之后海洋文明也神秘崛起。‎ ‎2、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暴力冲突(战争)与和平交往是文明融合的两种最基本方式 ——暴力冲突:希波战争(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冲突);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开始了东方文明的希腊化时代);罗马征服地中海(一方面是暴力征服的体现,另一方面也使罗马古典文化渗入到被征服和统治的地区)。和平交往:马可·波罗的东来;丝绸之路;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3、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联系东西方文明的一条纽带,来往于世界各地的阿拉伯商人在经商的同时,也在世界各文明区域间搭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因而,阿拉伯人被称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 考点三 文字和世界三大宗教 ‎(一)文字 ‎1、象形文字--埃及人--用图形表示事物。‎ ‎2、楔形文字--两河流域人--字迹笔画前宽后窄,很像木楔。‎ ‎(二)宗教 ‎1、佛教(课本12~14页)‎ ‎①产生时间、地点:公元前6世纪、印度。②创始人:释迦牟尼。③教义:倡导“众生平等”、“忍耐”和“修行”。 ④经典:《佛经》⑤传播路线:向北经中亚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 ‎2、基督教(课本19~20页)‎ ‎①产生时间、地点:公元1世纪上半叶、巴勒斯坦地区。 ②创始人:犹太人,又说耶稣(诞生日定为圣诞节)。 ③教义: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早期)。耶稣是“救世主”,教人忍受苦难,死后升入天堂(中后期)。 ④经典:《圣经》。‎ ‎⑤公元392年,基督教被宣布为罗马国教。1054年罗马“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分裂后都以正统自居。东方教会称东正教。西方教会称罗马公教,传入中国后习惯称天主教。 ⑥传播路线:从西亚发源地扩展到欧洲、北非及其他地区。‎ ‎3、伊斯兰教(课本25~27页)‎ ‎①产生时间、地点:公元7世纪前后、阿拉伯半岛。②创始人:穆罕默德。‎ ‎③教义:宇宙间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一切穆斯林皆兄弟。④经典:《古兰经》。‎ ‎⑤传播途径:8世纪中叶,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伊斯兰教随之在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传播。‎ 世界近代史 ‎(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标志)‎ ‎(一)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考点一 文艺复兴(14~16世纪)‎ ‎1、原因:14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2、核心(中心思潮):宣扬人文主义。‎ ‎3、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4、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5、代表:但丁——文艺复兴先驱,代表作《神曲》; 达·芬奇——艺术大师,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6、扩展: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7、作用: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使资产阶级获得了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最伟大、最进步的变革(历史地位)。‎ 链接:1、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其中“变革”、“巨人时代”指:文艺复兴。‎ ‎2、《蒙娜丽莎》中人物的神态恬静,她“神秘的微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该作品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人文主义。‎ 考点二 新航路开辟 ‎1、原因——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 重要诱因:《马可·波罗行纪》描绘东方很富庶。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香料等的追求。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东西方贸易要道。(直接)‎ ‎2、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支持;地理知识的进步(相信地球是球形的);航海技术的提高。‎ ‎3、概况 葡萄牙支持向东—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进入印度洋;达·伽马开辟到达印度的航线。‎ 西班牙支持向西—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仑船队实现环球远航 ‎ ‎4、影响:密切了世界各大洲的联系,使世界开始联成一个整体;使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世界经济有联系的开始。‎ 链接:1、新航路开辟中证实地圆学说的是:麦哲仑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2、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 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人”和“世界”被发现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3、新航路开辟后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考点三 《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2、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3、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开始—1640年议会召开;结束—1688年“光荣革命” 。‎ ‎4、主要经过:议会斗争—内战—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统治—王朝复辟—光荣革命。‎ ‎5、君主立宪政体: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内容、颁布意义见课本),限制了国王的权利(作用) ,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 ‎6、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链接:1、《权利法案》的核心:确定议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 ‎2、近代英国发展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决定因素是:较早地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即君主立宪制)。‎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依据:改变了社会性质。‎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考点四 《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 ‎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①根本原因: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阻碍。‎ ‎②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③主要经过:列克星敦的枪声(开始)—第二届大陆会议—《独立宣言》(人类历史第一个人权宣言。内容、颁布意义见课本)—萨拉托加大捷(转折)—美英签订《巴黎和约》,美国独立。‎ ‎④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依据:国家既获得独立,又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⑤意义:获得国家独立,确立了民主的政体;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推动了欧美革命。‎ ‎2、《1787年宪法》: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地位),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体现了权力的分工与制约原则。‎ ‎3、华盛顿的贡献:领导北美人民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开创民主政治的先河。‎ 链接:1、美国独立战争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国家获得独立(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 ‎2、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的障碍——英国殖民统治。‎ ‎3、美国国旗上星增多说明美领土扩张、条不变纪念北美13个殖民地人民。‎ ‎4.为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强国准备的条件: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考点五《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的历史作用 ‎(一)法国大革命(1789~1815年)‎ ‎ 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根本);启蒙思想的作用;英美革命的鼓舞。‎ ‎ 2、主要经过:攻占巴士底狱(开始)—颁布《人权宣言》—处死路易十六—雅各宾派掌权。‎ ‎ 3、《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内容、颁布意义见课本)‎ ‎4、性质:资产阶级革命。(依据:扫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障碍)‎ ‎5、意义:摧毁法国封建统治;传播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拿破仑主要活动 ‎1、拿破仑上台——①原因:法国内忧外患,需要强人统治;拿破仑卓越的才能。②时间、事件:1799年、雾月政变。‎ ‎2、建立帝国:1804年。(帝国结束:1814年)。‎ ‎3、帝国性质:资产阶级君主制国家,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4、统治帝国:颁布《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发动多次对外战争,打败反法同盟,扩大法国疆域。‎ 链接:1、拿破仑最大的贡献是:颁布了《拿破仑法典》(依据:《法典》的制定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2、“拿破仑战争”意义——积极意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法国大革命思想;消极意义:损害了被侵略国家利益(也是失败原因)。‎ ‎3、英国、美国和法国在早期革命中纷纷颁布法律文献的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也说明了人类社会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过渡的历史进步性。‎ ‎4、《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人生自由、权利平等。‎ ‎5、《权利法案》、《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的共同点:都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一 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 ‎1、政治前提(根本原因):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2、条件:广阔的海外市场、原始资本的积累、充足的劳动力和资源。‎ ‎3、最先进行的行业:棉纺织业。‎ ‎4、开始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5、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 ‎6、完成标志: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7、能源:煤炭。 8、新兴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9、意义及特点: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0、最重要的发明:改良蒸汽机(英国人瓦特)。 ‎ ‎11、发明的交通工具:火车(英国人史蒂芬森)、轮船(美国人富尔敦)—作用: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为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 ‎12、影响:生产力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格局方面,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社会关系方面,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加速;造成了环境污染。 (对英国的影响:使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对中国的影响: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链接:1、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崛起——政治因素: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或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因素:拥有辽阔的殖民地,三角贸易积累了资本,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工厂”;科技因素: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科技处于领先地位。‎ ‎2、恩格斯说:“当革命风爆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不因此减弱的变革”。“变革”指英国工业革命。‎ ‎3、从第一次科技革命中得到的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的是:阿克莱特。‎ ‎5、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十九世纪60年代出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如美国内战、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三)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考点一 三角贸易 ‎1、背景:欧洲殖民者在非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黑奴贸易有利可图。‎ ‎2、实质:罪恶的黑奴贸易,血腥的资本积累。‎ 美洲 欧洲 非洲 ‎3、最早的国家:葡萄牙。 最大的国家:英国。‎ ‎4、路线图:‎ ‎5、影响 对欧洲的:积累了原始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非洲的:使非洲失去了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造成了非洲的贫穷和落后。‎ 对美洲的:使美洲的种植园主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种植园经济发展起来;促进了美洲文化的形成、发展。‎ ‎6、三角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形式之一 考点二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 1、背景:17世纪开始英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到18世纪后半期成为“日不落帝国”。‎ ‎ 2、过程:17世纪开始建立殖民据点;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侵略工具)进行殖民贸易。‎ ‎ 3、影响:(对英国)积累了资金、掠夺了工业原料、拓宽了市场,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对印度)摧毁了自然经济、印度更加贫穷落后。‎ 考点三 玻利瓦尔与章西女王的事迹及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 ‎(一)拉美独立革命 ‎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拉丁美洲沦为西班牙、葡萄牙(只侵占巴西)的殖民地。‎ ‎2、人物:伊达尔哥—墨西哥—多洛雷斯呼声。‎ 玻利瓦尔打击西班牙殖民者,获“南美解放者”称号。‎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加紧对印度进行经济剥削和殖民统治,反英情绪高涨。‎ ‎2、导火线:士兵子弹涂动物油事件。‎ ‎3、人物及过程:1857~1859年印度爆发民族大起义,封建王公成为起义的领导者,章西女王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英雄。‎ ‎4、意义:表现出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链接:拉美独立国家大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原因:受美国的影响。‎ ‎(四)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考点一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奴隶制存废) 。‎ ‎2、南方:半奴隶(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北方:半自由(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 。‎ ‎3、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4、转折: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也是措施,反映了人道主义) 。‎ ‎5、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又一障碍——黑人奴隶制。‎ ‎6、性质: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7、林肯的贡献: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 链接:1、美国内战中林肯政府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 ‎2、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 ‎3、从美国独立战争、内战及美国后来的发展给我国的启示:①民族独立;②国家统一,③社会或政局稳定;④科教兴国。‎ 考点二 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1、原因: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2、改革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3、内容:农奴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出钱赎买份地(分别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资本)。 其它见课本。‎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5、目的:维护沙皇统治。‎ ‎6、意义: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7、局限:封建残余(农奴制)大量存在.‎ 链接: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最主要的作用是:发展了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 ‎2、列宁“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依据是:农奴要出高额赎金赎买份地,实际上是对农奴的一次掠夺。‎ 考点三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幕府统治危机,美国叩关。‎ ‎2、前提:倒幕运动成功。 改革者:明治天皇。‎ ‎3、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允许土地买卖,学习西方发展近代工业(反映性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最有远见影响最深远的措施)。(具体见课本)‎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5、局限:封建残余还大量存在。‎ ‎6、意义:成为历史转折点,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链接:1、日本外交政策的变化:明治维新前——闭关锁国;明治维新后——对外开放。(向欧洲发达国家学习)。‎ ‎2、从日本明治维新中得到的启示:①改革对推动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②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发展工业。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从俄国、日本的改革中,请你谈谈对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何启示?‎ ‎①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科技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②保持安定团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 ‎4、日本明治维新的最主要作用是:使日本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5、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其共同原因是: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英、美、法、俄、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 ‎(一)资产阶级革命:①目的: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②方式:英、美、法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美国两次)走上资本主义道路;③共同点:改变了原来的社会性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④启示: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复杂多变的,社会在前进,国家要发展,就必然要通过斗争扫除障碍。‎ ‎(二)资产阶级改革:①方式:俄、日是通过资产阶级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②启示: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三)19世纪中期美、俄、日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分别是什么?各通过什么事件(方式)解决的?‎ 美国—黑人奴隶制;美国内战(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封建农奴制;农奴制改革(资产阶级改革)。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明治维新(资产阶级改革)。‎ 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共同点是: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19世纪60年代发生在中、俄、美、日的重大历史事件:‎ 中——洋务运动;俄——农奴制改革;美——美国内战;日——明治维新。‎ ‎(五)世界近代史上发生的改变社会性质的事件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五)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一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条件: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 ‎2、时间:1848年。 人物:马克思、恩格斯。 内容(见课本)。‎ ‎3、性质: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 ‎4、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树立了伟大的战斗旗帜。‎ 链接:中国新文化运动后期,受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为中国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考点二巴黎公社和《国际歌》‎ ‎(一)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5月28日)‎ ‎1、性质: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失败:五月流血周(1871年5月21~28日)、“公社社员墙”。(见课本)‎ ‎3、意义:是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4、巴黎公社精神:英勇无畏、坚贞不屈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二)《国际歌》‎ ‎1、作者:欧仁·鲍狄埃(作词)、比埃尔·狄盖特(作曲)。‎ ‎2、意义:抒发了无产阶级的战斗豪情,表达了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强决心。‎ 链接:1、巴黎公社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开创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小明要了解《国际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他应查哪一历史事件:法国巴黎公社。‎ ‎3、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为了纪念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罢工运动。‎ ‎(六) 第二次工业革命 考点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发起国家:美国、德国。‎ ‎2、主要标志: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电力的广泛使用)‎ ‎3、重要发明:电灯泡(美国人爱迪生);有线电话;有线、无线电报;汽车(德国人本茨)、飞机(美国人莱特兄弟)——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能源:电(最清洁的)、石油。 5、意义及特点:人类进入 “电气时代”。‎ ‎6、新兴工业部门:电力、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四大支柱产业)‎ ‎7、影响:①生产力方面,生产力的巨大飞跃;②社会关系方面,产生了垄断,出现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③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4、世界格局方面,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的贫富差距。‎ ‎8、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原因:美德成为世界第一、第二工业大国,原因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重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英法落为世界第三、第四工业大国,原因是不重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资本大量输出。‎ 链接:1、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是什么?‎ ‎①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②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扩张谋取利益。‎ ‎2、人类告别油灯和蜡烛的时代得益于:爱迪生的发明。‎ ‎3、与汽车的出现和发展相关的因素:内燃机的创制、石油的开采、石油化工业的产生。‎ ‎4、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使石油产量大增。‎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时代特征是: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以垄断为主要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 ‎6、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变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7、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促进美、德、日三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因素之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采纳。‎ ‎8、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美国开始逐步取代英国统领世界,世界经济中心由欧洲转向美洲;对中国的影响: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 考点一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成立,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 ‎ 1、根源: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2、形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发生矛盾,为了争夺殖民地,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 3、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性军事集团。‎ ‎ 4、影响(恶果):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5、三国同盟:德(核心国)、奥、意(一战爆发不久意大利为了利益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三国协约:英(核心国)、法、俄。‎ 考点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3、参战国:英、法、俄、德、奥匈、意、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等。‎ ‎4、特点:时间长(4个年头);范围广(主战场在欧洲,但波及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30多个国家);危害大(新式武器飞机、坦克、大炮和毒气的运用,杀伤力大,给世界带来沉重灾难,参战国共死伤三千多万)。‎ ‎5、结束:美国参战,改变了力量对比;俄国退出战争;参战国反战运动(根本)等原因,最后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 ‎6、性质:总体上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性战争。(依据:争夺殖民地)‎ ‎7、转折点:凡尔登战役(绞肉机) 三条战线:南线、东线、西线(主要)。‎ ‎8、影响:带来人员伤亡和经济的巨大损失,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和负担。‎ 链接:1、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地巴尔干半岛称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资源十分丰富;民族、宗教纠纷频繁;列强干涉,矛盾激化。‎ ‎2、“一战”最先被摧垮的帝国:俄国。‎ ‎3、加速“一战”结束的事件:俄国十月革命、美国参战。‎ ‎4、“一战”教训:战争是灾难,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制止局部战争的扩大。‎ ‎5、“一战”对美国的影响:美国本土未爆发战争,靠军火生意大发战争财,为称霸世界打下了良好基础。‎ ‎6、一战中止了第六届奥运会的召开。‎ ‎(八) 科学与思想文化 ‎(一)科学革命 ‎1、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建微积分;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形成力学三大定律,是自然科学史上第一次理论综合。 ‎ ‎2、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进化论”思想,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学论和物种不变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 ‎3、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打开 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二)启蒙思想(理性主义):18世纪、法国。‎ ‎1、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强调自由平等。‎ ‎2、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和天赋人权说。‎ ‎3、卢梭:否定封建王权,提出尊重人权和“社会契约”;为《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发表提供了理论依据。‎ ‎4、意义:启蒙思想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链接:1、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点是都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2、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思想进步与社会进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世界现代史(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标志)‎ ‎(一)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考点一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 ‎1、背景: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仍实行反人民政策,激起广大农民士兵的不满。‎ ‎2、地点:彼得格勒。 3、总指挥:列宁在斯莫尔尼宫。‎ ‎4、结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5、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考点二 列宁新经济政策(是苏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的政策)‎ ‎1、 原因:国内战争结束,苏俄需要迅速恢复发展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已经不适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主要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措施:废除余粮征集制;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自由贸易。‎ ‎4、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25年,恢复到战前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 链接:列宁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给我们的启示:制定政策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应迎难而上,勇于改革敢于创新。‎ 考点三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一)成就: 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强国。在进行工业化的同时,苏联开始进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二)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也标志苏联社会主义建立)。特征——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高度集权。弊端——农轻重比例失调;企业效益低,浪费严重;向农民索取太多,发展粗放。‎ 链接:1、为何苏联“国家强大了,但人民的生活贫穷”?苏联的教训给我们什么启示?‎ 原因: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启示:国民经济比例各部门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2、国名变化:沙俄(1547~1917)→苏俄(1917~1922)→苏联(1922~1991)→俄罗斯(1991至今)。‎ ‎(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考点一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1、巴黎和会(1919年1月~6月)‎ ‎①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②目的:(见课本)。③操纵国:英、法、美。‎ ‎④内容 (见课本)。 ⑤实质:帝国主义战胜国分赃会议。‎ ‎⑥对中国的影响:和约无视战胜国中国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移交给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⑦巴黎和会是近代史上中国外交失败的典型史实。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 ‎2、凡尔赛体系:对德、奥、匈、土的和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体系的形成,重新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统治欧洲、西亚、非洲的秩序。‎ ‎3、国际联盟:1920年成立。由英法操纵实质上是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 ‎4、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 ‎①操纵国:美、英、日 ②《九国公约》内容(见课本)。‎ ‎③影响或危害:使中国又回到了“一战”前列强共同主宰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5、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体系的形成,重新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秩序。‎ 链接:1、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即“一战”后的世界格局 (又称战后和平制度)。‎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构建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但隐藏着难以克服的新老矛盾。人类又被卷入新的世界大战(“二战”)。‎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4、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同之处:①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②均有损中国主权;③对战败国进行掠夺;④本质上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⑤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5、《凡尔赛和约》中最能反映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有: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②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处理德国殖民地(即殖民地问题)。‎ ‎6、损害了中国主权的条约:《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考点二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 ‎2、导火线: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股票价格暴跌。‎ ‎3、特点 ‎①涉及范围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 ‎②持续时间长。(从1929年~1933年前后五个年头)‎ ‎③破坏性大。(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世界贸易缩减2/3)‎ ‎4、影响:‎ ‎(1)经济大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失业队伍庞大、劳动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广大人民对政府不满,示威游行不断,阶级矛盾激化;法西斯分子兴风作浪,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2)经济大危机使国际关系紧张。各国政府为了改善本国经济形势,设置关税壁垒,加紧对海外市场的争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矛盾尖锐。(经济危机最深重的国家:美、德)‎ 考点三 罗斯福新政 ‎ 1、目的: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稳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2、内容:首先,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第二,农业方面,让农民缩减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补贴; 第三,中心措施——通过《产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盲目竞争而引起的生产过剩;第四,兴办公共工程,刺激消费,减少失业。‎ ‎ 3、特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 4、作用: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稳定;开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经验。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5、评价:是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美国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不能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 链接:1、罗斯福新政新在: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消除危机。措施新在:实施失业救济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关注民生,解决就业问题)‎ ‎2、罗斯福在第一次就职演说中说:“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当时让美国人感到恐惧的是:经济危机。‎ ‎3、有人说:“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依据——罗斯福实行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也有人说:“邓小平挽救了社会主义”,依据——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呈现蓬勃活力。‎ ‎4、从列宁、罗斯福和邓小平身上学习的精神:实事求是、不畏艰难、敢于创新。‎ 考点四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 ‎1、德国 ‎①背景:经济大危机打击下,德国人民对政府不满,政治危机严重。‎ ‎②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组阁。(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③暴行:制造国会纵火案,实行一党专政;掀起反犹狂潮,残酷迫害犹太人。‎ ‎2、意大利(经济大危机前已建立法西斯专政)‎ ‎①背景:“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 ‎②标志:1922年,法西斯党向罗马进军,墨索里尼建立独裁政府。‎ ‎③强化:经济危机打击下,墨索里尼强化法西斯专政,对外扩张,转嫁危机。‎ ‎3、日本 ‎①背景:经济大危机波及日本,导致日本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军部势力抬头。‎ ‎②建立:1936年,军部控制内阁,广田弘毅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③暴行:制造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残害亚洲妇女。‎ ‎4、1937年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 ‎5、危害及后果:世界和平面临着威胁,导致“二战”爆发。‎ ‎6、面对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如何应对及影响?‎ 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使经济缓慢恢复过来,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挑起“二战”,最终战败。‎ ‎ 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形成“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发动侵华战争,最终战败。‎ 意大利:进一步加强了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外侵略扩张,最后战败。‎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考点一 慕尼黑会议与绥靖政策 ‎1、慕尼黑会议 ‎①背景:德国的侵略扩张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制止,进一步想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②召开:1938年9月,德、意、英、法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 ‎③决议: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交给德国。‎ ‎④影响:英法等国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它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 2、绥靖政策 ‎①原因:害怕战争;仇视苏联,祸水东引。‎ ‎②实质:牺牲弱小国家或其他国家利益,以避免战争,求得和平。‎ ‎③影响:损害弱小国家的利益;加剧地区局势的恶化;助长了侵略;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到来。‎ 考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②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③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3、战争扩大: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 ‎4、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大战真正达到世界规模。‎ 考点三 二战期间的重大国际性会议及文献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①建立原因: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激化。‎ ‎②建立标志: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③作用: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二战”取胜的最主要原因。‎ ‎2、开罗会议:1943年11月,中美英通过《开罗宣言》。说明国际上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驳斥台独势力。‎ ‎3、德黑兰会议(军事上):1943年,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 ‎4、雅尔塔会议(政治上):1945年2月,决定成立联合国;构建了雅尔塔体系,导致了战后世界形成两极格局;决定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苏联对日本作战。它是二战中最重要的会议。‎ ‎5、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考点四 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1、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另外,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 2、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东西夹击之中。‎ ‎ 3、柏林战役:1945年4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军投降。‎ ‎4、大战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6、“二战”影响: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浩劫;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7、世界大战启示: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所有国家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合作。‎ 链接:1、“二战”中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战役是:莫斯科保卫战。‎ ‎2、“二战”中三次突袭事件:德国闪击波兰、德军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3、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表了“国耻日”演说,这里所说的“国耻日”是指: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4、2001年“9·11”恐怖事件发生后,有人称之为美国自建国以来本土所遭到的第二次大规模的袭击。第一次是指:珍珠港事件。‎ ‎5、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 ‎ ‎6、联合国(1945年10月成立)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家友好关系。‎ ‎7、“二战”对美国的影响:促进了计算机的发明,掀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后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 (四)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考点一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周期性发展,即发展与“滞胀”交织)‎ ‎1、“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积极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2、战后的繁荣(50至60年代是发展的“黄金时代”):战后的美国利用广阔的国际市场,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工业,发展新兴工业、军事工业,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使美国经济繁荣,“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3、危机和调整:70年代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初,经济缓慢回升,但通货膨胀严重;80年代中期,通过调整政策,经济形势好转,但成为最大负债国。‎ ‎4、新经济出现:90年代,美国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完成传统产业改造,使经济结构有很大变化,进入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 考点二 欧洲联盟(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实体)‎ ‎1、欧洲复兴: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原因:战后美国的援助;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新科技成果;调整发展战略。‎ ‎2、欧洲的联合 ‎①目的或因素: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促进经济发展。‎ ‎②进程:1967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993年成立欧盟。(见课本)‎ ‎③特点或趋势:成员国数目不断增多,联合的领域不断扩大;关系日趋紧密,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 ‎④影响: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链接:现在,很多欧洲人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引起这一观念转变的重要原因是:欧洲一体化程度提高(欧盟的成立)。‎ 考点三 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1、概况: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崛起,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2、原因:战后美国推动下的民主化改造;美国的扶持,美国的军需订货; 最新科技成果的利用,致力发展教育与科技事业。‎ ‎3、影响: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链接:1、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 ‎2、西欧、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 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②依靠本国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优势。③美国的经济援助。‎ 经验: ①抓住机遇,加强国际联系,发展本国经济。②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③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 ‎3、20世纪以来欧洲国家发展特点:经历了一个由对抗到联合再到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历史认识:战争对抗两败俱伤,和平合作互利双赢。近代以来德国和法国的对抗:普法战争、一战、二战。‎ ‎4、美国对日本态度的变化:“二战”时削弱日本(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后扶植日本(牵制苏联和新中国)。‎ ‎(五)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考点一 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了矛盾。‎ ‎2、措施 ‎ 前期:针对经济发展停滞局面,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 后期: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政治上,导致国家权力分散。‎ ‎3、结果:政治体制急剧变化,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快,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 链接:1、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 ‎2、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正确评述 实质含义:社会主义制度发生蜕变(改变了社会制度或改变了社会性质)。‎ 深刻启示:社会主义要立足本国国情,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必须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影响:导致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 ‎3、世界现代史上发生的改变社会性质的事件有:俄国十月革命、1959年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六)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考点一 美苏冷战 ‎(一)美苏冷战(1947~1991年)‎ ‎1、根本目的:称霸世界。 2、序幕: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 ‎ ‎3、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战时同盟结束)‎ ‎4、表现: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军事—成立“北约”。‎ ‎5、激化: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6、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7、实质: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两大阵营的对峙)‎ ‎(二)美苏争霸(20世纪50~90年代)‎ ‎1、过程:50、60年代,美国在争霸中占优势;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70年代,美国实行战略收缩;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8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缓和;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2、影响: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威胁世界的和平;军备竞争增加了两国负担。‎ 链接:1、马歇尔计划: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实质),对抗苏联和称霸世界(目的)。‎ ‎2、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3、两极格局崩溃的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4、两极格局掩盖着的矛盾突显: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不断。‎ ‎5、20世纪50~80年代,世界进步与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美苏争霸。‎ 考点二 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起)1、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表现:贸易的全球化(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金融的全球化。‎ ‎3、 跨国公司(载体、主角)的作用:提供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增加就业机会。‎ ‎4、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各国间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程度进一步加强。‎ ‎5、双刃剑: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很难取胜,拉大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冲击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经济的控制能力,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柄双刃剑。‎ 链接: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表明: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 ‎2、发展中国家(或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在坚持维护本国利益前提下,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产业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趋利避害,方能发展本国经济。‎ ‎3、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危机:①坚定信心,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②采取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有效措施,刺激经济发展。‎ 考点三 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战。‎ 链接:1、影响当今世界和平的不利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1、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①原因:世界经济力量的多元化(世界出现多个经济强国)。‎ ‎②发展中国家(或中国)如何应对:致力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链接:中国、日本、欧盟、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实力是决定因素),将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科索沃战争 ‎①概况:美国为首的北约以制止种族清洗为借口,对南联盟境内进行大规模突袭。北约成立以来第一次对主权国家发动军事进攻,暴露了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 ‎②影响:科索沃(地处巴尔干半岛)战争表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对多极化趋势的严重挑战,也说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突、民族冲突和宗教冲突;恐怖主义;核武器的扩散等。‎ ‎2、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①“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即两极格局(美苏争霸)。‎ ‎③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态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一超多强”将长期存在)‎ ‎3、综合国力四要素: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 ‎4、20世纪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最大的经济合作体是:欧盟;世界性国际组织有:联合国、世贸组织;区域性国际组织有: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5、发展中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之一。你认为中国应该怎样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 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出更大作用;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6、各国应如何维护世界和平?——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起来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应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构建和谐世界。‎ ‎7、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1、存在问题:地球生态环境危机、核战争的威胁、人口爆炸性膨胀、资源日益匮乏、国际恐怖主义和贫富差距拉大等。‎ ‎2、、解决途径:必须依靠各国共同合作,协调行动;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保投资;保护有限资源;加大禁毒和反恐力度。‎ ‎(八)科学技术和文化 考点一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1、主要标志:电子计算机(主要)、原子能、空间(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及应用。‎ ‎2、核心:电子计算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的广泛使用。‎ ‎3、特点:(1)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技术各领域相互渗透。(3)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4、新能源:核能和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5、意义:标志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5、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元化,出现了知识经济,产生了经济全球化,出现了信息产业部门,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链接:1、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综合国力;②应以科教兴国为国策,注重人才培养,引进先进科技;③作为中学生,应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培养自身科技创新意识。‎ ‎2、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地球日渐成为“地球村”,这主要得益于: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3、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科学技术、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和革命。‎ ‎4、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原子能技术——‎ 核扩散让人感到不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国际上共同防止核武器扩散,和平利用原子能;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正确使用网络不沉迷于网络游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