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篇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篇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12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一、美文精读 ‎【文学常识】‎ ‎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种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文章主旨】‎ 本文告诉我们上行则下效的道理。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的以身作则有时比法律制度更有效。‎ ‎【文言原文】‎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 ‎(选自《晏子春秋》)‎ ‎【对照注译】‎ 原文 注释 译文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 ‎【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81年至前548年在位。【好】喜好,喜欢。【丈夫饰】穿着男人的服饰。饰:服饰。【服】穿(名作动)。‎ 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 灵公派官吏禁止这种行为,(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 ‎【裂】其衣,【断】其带。”‎ ‎【裂】撕破。【断】扯断。‎ 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相望】互相能够看得见。‎ ‎(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 晏子见,公问曰:‎ 晏子进见时,灵公问道:‎ ‎“【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 ‎【寡人】寡德之人,君对自己的称呼。‎ ‎“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 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为什么啊?”‎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 ‎【对】回答。【内】王宫内。【外】王宫外面。‎ 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 ‎【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犹】如同,好像。‎ 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为】做。‎ 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 公曰:“善。”‎ 灵公说:“好。”‎ 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 ‎【逾】超过,过了。‎ 令宫内不要女穿扮男人服饰,过了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穿扮男人服饰了。‎ ‎【作品赏析】‎ 我们常说“挂牛头,买马肉”俗语,就出自本文“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本文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定的道理,使灵公易于接受,易于明白。通过这个故事告送我们上行则下效的道理。‎ ‎【读后必练】(共27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①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 ) ② 公使吏禁之 ( ) ‎ ‎③ 则外莫敢为也 ( ) ④ 使内勿服,逾月 ( ) ‎ ‎⑤ 国人尽服之 ( ) ⑥ 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 )‎ ‎⑦ 犹悬牛首于门 ( ) ⑧ 则外莫敢为也 ( )‎ ‎⑨ 国人尽服之 ( ) ⑩ 而禁之于外 ( )‎ ‎2.翻译。(10分)‎ ‎①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 ‎ ‎② 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 ‎ ‎③ 逾月,而国莫之服。‎ ‎ ‎ ‎④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 ‎ ‎⑤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 ‎ ‎ ‎3. 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用今天的熟语怎样表述?(3分) ‎ ‎ ‎ ‎4. 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4分)‎ ‎ ‎ ‎【参考答案】‎ ‎1. ① 喜欢。 ‎ ‎② 代词,代女扮男装的行为。 ‎ ‎③ 没有人。 ‎ ‎④ 超过。 ‎ ‎⑤ 都。 ‎ ‎⑥ 停止。 ‎ ‎⑦ 好像。‎ ‎⑧ 做。 ‎ ‎⑨ 穿。 ⑩ 在。‎ ‎2. ① 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饰)。② 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③ 过了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穿扮男人服饰了。④ (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⑤ 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 ‎3. 比喻,挂羊头卖狗肉。 ‎ ‎4. 上行则下效;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必须以身作则。否则,上级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二、趣文泛读 营丘诸难 营丘士,性不通慧,每多事,好折难而不中理。一曰,造艾子,问日:“凡大车之下,与囊驼之项,多缀铃铎哦,其故何也?”艾子曰:“车、驼之为物甚大,且多夜行,忽狭路相逢,则难以回避,凭藉鸣声相闻,使预得回避尔。”‎ 营丘士曰:“佛塔之上,亦设铃铎,岂谓塔亦夜行而行使相避耶?”艾子曰:“君不通事理,乃至如此!凡鸟鹊多托高以巢,粪秽狼藉,故塔之有铃,所以警鸟鹊也,岂以车、驼比耶?”‎ 营丘士曰:“鹰鹞之尾,亦设小铃,安有鸟鹊巢于鹰鹤之尾乎?”艾子大笑曰:“怪哉,君之不通也!夫鹰隼击物,或入林中,而绊足络线,偶为木之所绾,则振羽之际,铃声可寻而索也,岂谓防鸟鹊之'巢乎?”‎ 营丘士曰:“吾尝见挽郎秉铎而歌,虽不究其理,今乃知恐为木枝所绾,而便于寻索也。抑不知绾郎之足者,用皮乎?用线乎?”艾子愠而答曰:“挽郎乃死者之导也,为死人生前好诘难,故鼓铎以乐其尸耳!”‎ ‎【译文】‎ 营丘有一位士人,性情不善变通,但又每每多事,好拐弯抹角地诘难别人,几乎没有一次是说在理上的。有一天,他去拜访艾子,问道:“凡是大车底下,以及骆驼的脖子上,都系着一个铃铛,这是什么缘故呀?”艾子回答说:“大车和骆驼物体很大,而且多在夜间行路,忽然在狭窄的道路上相逢了,就难以回避,所以要借用铃铛的鸣声使对方听到,便于预先能够回避罢了。”‎ 营丘的士人接着问道:“在佛塔的顶端,也装设了铃铛,难道说佛塔也会夜间行路,要使用铃铛鸣声互相避让吗?”艾子回答说:“您不通事理,竟到这般地步!大凡鸟鹊多是依托高处作窠,撒下的粪便非常肮脏,所以塔上要系上铃铛,用它惊吓鸟鹊不去作窠呀,您怎么能拿这件事去和大车、骆驼的铃铛相比较呢?”‎ 营丘的士人说:“那鹰鹞的尾巴上,也系有小铃铛,哪有鸟鹊到鹰鹞尾巴上作窠的事呢?”艾子大笑着说:“真怪呀,您这个人太不知道变通事理啦!那鹰和隼捕捉食物时,有的追入树林中,常被绦条绊住脚爪,或者偶然被枝条挂住,在振动翅膀挣扎时,铃声响了,人们就可以跟随着铃声去寻找它。哪里是为防备鸟鹊在它尾巴上作窠呀?”‎ 营丘的士人仍不服地说:“我曾看到出殡送葬时,走在前面引路的挽郎拿着铃铛唱挽歌,我并没去究问是什么道理,今天才知道是怕树枝绊住他的脚,以便让人们循声去找到他。但我不知道钩绊挽郎脚的绦带,是用皮条做成的呢?还是用丝线编织成的呢?”艾子听了恼怒地回答说:“挽郎是给死者之导引送葬的人,因为死者生前好跟人出难题争辩,所以才敲着铃铛去娱乐他的尸体呀!”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