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高频考点专题训练:段落作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高频考点专题训练:段落作用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高频考点专题训练:段落作用 【常见题型】 ○1 作者写XX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2 请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3 分析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4 某段内容似乎和故事内容关系不大,能否去掉?为什么? …… 【解题思路】 ○1 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 明确重要段落的基本作用。 ○3 明确答题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开头段作用: ○1 内容方面:本段主要描写了……;表现了……;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2 结构方面: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 读兴趣。 中间段落的作用:插叙、对比、过渡(内容方面:本段主要描写……,承接上文……,引起 下文……。结构方面:使语意连贯,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尾段作用: ○1 内容方面:本段主要描写……,表现了……/表达了……,揭示了……主题。○2 结构方面: 总结全文,点明主题,深化主旨,升华感情。(照应题目,呼应开头,揭示真相,言有尽而意 无穷,引人深思与回味……) 注意特殊段落(插叙段落、环境描写段落、人物描写段落等)作用 【解题公式】 重要段落作用=(判定位置)+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 感情) 【典型例题】 例1 《野菊花》: ○1 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2 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问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 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 问题: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案】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结构作用),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 赞美之情(内容作用)。 例2 有一篇小小说,写的是出身低微的父亲去看望暴富后的女儿,但双方并没有相认。 父亲怕自己的形象影响女儿的地位,女儿怕自己因为父亲而遭人嘲笑。小说的结尾写道: “这对怯懦的父女最终还是没有相认。” 问题: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答案】小说的结局是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内容上)。妙处:1.凸显人物的性格:表 现了父女的怯懦(或“缺乏勇气”),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父亲怯懦是因为自 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深化主题(或点题)(结构上):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 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例3 《社戏》: ○4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 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当时我并不想到他 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问题:第4段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内容上,突出“我”到赵庄去看戏的强烈愿望;结构上,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接上文“我”在平桥村的种种乐事,引出下文去赵庄看社戏的情节。 【中考实战演习】 1.(湖北省荆门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灯 侯发山 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 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 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 自已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④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他还 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 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 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 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 涛声。 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 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 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小伟 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天,才看 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 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 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 灯的钓鱼竿。 ⑦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笫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 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 只蛤蟆鱼。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⑧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 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⑨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楞。 ⑩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 嘛。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 乎起来。 ⑪ 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小伟说, 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已坚持到底不能半 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 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 上都睡不着。 ⑫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 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⑬ 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邢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⑭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 迷路。 (选自《小说选刊》2019 年第 5 期,有删节) 小说第③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父亲为什么晚上去钓鱼?引发读者兴趣。(2)引出下文, 为父亲抓蛤蟆鱼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 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 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小说第③段"吃罢晚饭, 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已做鱼吃?还是 父亲缺钱花啊?"一连串的疑问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父亲抓蛤蟆鱼""父亲以蛤蟆 鱼为例讲道理"。 2.(2019年四川省凉山州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 小题 回不去的才叫故乡陈晓卿 ①故乡是什么? ②字面上的故乡是指自己的出生地。但事实上,每个人心里还装着另外一个故乡——那是 自己非常依恋的地方;是自己可以看不惯,但绝不允许别人骂的地方;是无论自己开心还是沮 丧,都可以寄托情感的地方。 ③比起故乡的样貌,人们更容易记住的是故乡的口味。从科学的层面上说,人的口味基本 形成于童年时代,你童年时吃到什么,以后的口味就是什么。顽固的故乡口味依赖,源自神秘 的童年味觉。 ④故乡的味道首先是地理意义上的,它标识着你的归属,每个人都站在自已建立的食物鄙 视链的顶端。这种归属感牢不可破,尤其以有风味的经济发达地区为代表。一名北京的兄弟总 结他们家的婆媳关系,太太和老太太亲如一家的和谐中,一直存在着餐桌上的口味博弈,因为 他娶了一个上海美女。 ⑤故乡味道还证明着你口味的正宗。如果你对自己故乡的食物有着清晰的记忆,那么在一 个饭局上,尤其是和你的口味正好吻合的饭局上,你就有绝对的话语权。故乡甚至关乎个人的 尊严。在我看来,没有哪个地方的食物更好吃,但是一个故乡感非常强烈的人,他能把故乡的 "口味正确"上升到信数的水准。比如,哪个地方的辣椒最辣,这绝不是史高维尔指数能够标定 的。羊肉更是这样,甘肃、宁夏都声称自己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羊肉,新疆和内蒙古更具体到南 疆还是北疆、呼伦贝尔还是锡林郭勒。一个海南人过来插话,加积鸭、文昌鸡、和乐蟹、东山 一羊字还没说出来,所有北方的网友不约而同地敲黑板:注意,我们在讨论羊肉的话题。 ⑥所以在饭局上,我经常会小心询问在座宾客的籍贯,稍一大意,就会对人际关系造成永 久的伤害。因为中国太大,连汤圆、粽子、豆浆都存在甜党和咸党,鸿沟几乎与信不信中医、 吃不吃转基因食品一样,一言不合,势同水火。南京人请客吃烧卖,一个呼和浩特人充满同情, 什么,糯米馅儿的?江苏现在经济形势不行啊,吃不起肉?旁边一个广东人打圓场,我们广东 更可怜啦,烧卖连面粉都用不起,用鸡蛋擀皮儿,而且,只能当早点。 ⑦事实上,故乡的味道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时间意义上的,和你的记忆、你的成 长有关。 ⑧每个人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空间的故乡,一个是时间的故乡。对于一个成年人,假如 他的生长地在另外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样子会永远刻在他的脑海里,而 且被赋予更多的情感色彩,同样地也包括当年的味道。就像梁实秋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张 爱玲的上海,汪曾祺的高邮。与其说他们在怀念故乡的食物,不如说他们在回忆自己的成长。 ⑨所以有人说得好,回得去的叫家乡,回不去的才叫故乡。 ⑩天涯咫尺,故乡难寻。这几年,我和同事只做了一件事情——用食物给大家描绘一个美 味的故乡。 (选自《读者》,有删改) 注:①史高维尔指数:指 1912 年美国化学家史高维尔所制订度量辣椒属果实的辣味的单位。 说说文章第①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 设问开头,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总领下文,统率全篇的作用。 【解析】 考查首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文章第一句以一句问句开头,抛出问题但并未直接作答,而是 由下文做具体的解释和描述,故此句为设问句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 3.【2019 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穿梭 在乡村的道路上了。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亮 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简 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他 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 瞬间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 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 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奶奶 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妻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 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边割边做捆 绳;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 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 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 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 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 一个头顶毛巾,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茬很低,麦穗割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 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 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奶奶的话望去。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 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米少有麦子。每到收麦 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午 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于是,金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 黄昏,整整两亩麦子全被割完。 ⑪ 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 们聚集于此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乌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麦秸堆 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这些 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开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⑫ 当现代机械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 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插叙,补充交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 (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客夫妻对奶奶家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 的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呼应了开头。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段在文中的作用。第⑨段在结构上属于插叙。插叙在文中的作用:(1) 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 络清晰;(4)结构紧凑。文章第⑧段从女人的语言中得知他们来自深山,第⑨段插入描写他 们的情况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使文章在结构上显得更加紧凑,同时对他们家住深山的情况的 描写可以很自然地让读者明白他们出来当麦客的原因。据此作答即可。 4.(湖南省衡阳市 2019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 转 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 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 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 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 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 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 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 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 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 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 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 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 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 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 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 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 "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 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 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 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 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 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 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 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 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 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 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 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 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 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 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最后一段从结构上看是对前文细节描述的一个全面总结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从立意上看,他把前文的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到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然后呼唤人们珍惜 爱护当前的"真善美",使文章主题的进一步深化。 【解析】本题考查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要先熟知最后一段的作用:1.内容上,画龙点睛, 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主题。本文结尾段的一串排比句,把前文的真实的"转身"瞬间,升 华到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用"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呼唤人们珍惜爱护当前的"真善美",深 化了文章的主题。2.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尾段对前文具体事 件做了一个总的概括,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2019 年中考江苏常州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母的养老 郑 宪 ①那天,母亲说:“我们去养老医院。” ②有没有听错?94 岁的母亲,为自己,为 92 岁的父亲,也为忙碌辛苦的我们,提出此愿 望。因帕金森病导致行走艰困,生物钟日夜颠倒的父亲初听去养老医院,有点被惊到,心惴惴, 但之后对母亲说:“你去,我去”。 ③终是去了。入门不适的是父亲,知识分子的他觉着突然失去了“自由”。因怕摔倒,护 理阿姨会阻止他随意走动;床边有高高的护栏,他视如手铐脚镣,忍不住对其踢打……此时, 我们四个子女是伤感的,自责的:将父母送来此地,错了?母亲说:“没错的。决定到这里的, 是我们自己。适应需要时间。”她只是要我们子女有空就常来看一下父亲。 ④我们常去探望。那天,我带父亲到他们隔壁房间,见到一位背很佝偻的 84 岁老太。一 问,她乃是病人家属。每天家里、医院来回,风雨无阻,服侍精神失常病痛住院的 88 岁丈夫。 之后,父亲抱怨减少了。再一日,我给他们吃在家里煮好带去的鱼香肉丝面。父亲说好吃,母 亲也说好吃。他们吃我煮的面,我吃他们在养老医院食堂烧的赤豆粥,炖蛋,冬瓜。吃完,父 亲竟来了精神,甩开我搀扶的手,自己走了几步。母亲说你一个人不能,摔了不好。父亲说: “我看见你倒着走路了,这年龄,不能的。”那天他们俩说了许久的话。 ⑤其实入院前,给父母检查,母亲可以不住院。母亲说:“他脾气大,胆小。我不在他身 边不可能。”一次,父亲又闹情绪,吵回家,母亲平静地轻拍父亲脸上几根银白胡子:“你回 家,我就一个人住这里。这是我现在和以后的家。”父亲木然,低头,无语。 ⑥一日,护理阿姨不在,我给父亲擦洗,发现在稀落的毛发下,他后颈上有一大块暗红色 的胎记,父亲 92 岁,我才第一次看到这个隐藏的胎记。父亲说:“儿子,你是第一次帮我擦 洗。”我内心猛一惊。 ⑦意外和不幸,有时就在一切看似晴朗的日子里突降倾盆暴雨。 ⑧几个月的精心护理,父亲在养老医院一次没跌倒,生物钟的日夜颠倒也大为改观。“一 片大好形势”下,那天清晨却传来了消息:母亲在病房内意外摔倒,股骨骨折了。家人一起急 速赶往医院。见到痛苦又好像做了错事一脸歉疚的母亲,她只说大意了,两只手握着东西,没 支撑,转身一滑,倒地了。和护理阿姨无关,更和护士医生无关,就是她一个人的错。护理阿 姨和护士医生在一边都红了眼眶。 ⑨母亲骨折后的两天,要去专业医院动大手术,换一个髋关节,还要全身麻醉。所有人都 极度担心,但 94 岁的母亲坚决地要换回一个健康的自己。医生最初觉得保守治疗好,母亲闻 之轻轻点头。后来又推翻:唯有手术,才有康复可能。母亲闻之再次轻轻点头,但要求我们对 父亲“封锁消息”。医生术前说了句:“这老太太即便 100 岁,我也敢为她主刀。” ⑩过了五天,母亲就急着回养老医院的家。开刀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忘记了独自一人在养 老医院的父亲,而护理人员说,父亲那几天的“表现”出乎意料地好,不来气,安静,饮食佳, 配合度高。 ⑪ 父亲和母亲“劫后团聚”,父亲轻轻握住母亲的手。平时他的手因病会不停抖动,但那 天不抖,整个一只左手,稳稳地握住母亲的左手无名指。这时,母亲从被子里伸出右手,很自 然地罩握着父亲的左手。 ⑫ 一个秋日的午后,我推着轮椅,和父亲来到养老医院的花园。父亲说:“阳光好,桂花 香。”又说,他其实早就清楚母亲动了大手术…… ⑬ 哦,这桂花的醇香! (选自 2018 年 11 月 13 日《文汇报》,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末句蕴含的丰富思想感情。 【答案】(1)第⑦段在文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下文母亲在病房内意外摔倒,股骨 骨折的内容。 (2)最后一句体现了父母之间的相濡以沫的美好的感情,表达了“我”对父母之间的感情的 赞美。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关键段落的作用。文中的段落根据位置通常有如下作用:开头—— 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中间——承上启下;结尾——总结全文,结尾扣题,照应 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等。文章第⑦段“意外和不幸,有时就在一切看似晴朗的日子里突 降倾盆暴雨”,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睛朗的日子”是对上文父母的平安无事的总结, 同时“倾盆暴雨”又引出下文母亲摔伤的情节。据此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结尾的理解。“这桂花的醇香”表面指院里桂花的香味,更重要的 是指父母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感情,为了怕父亲担心,我们隐瞒母亲做手术的消息,其实父亲 早就知道了,而且在孩子们不在的几天表现得异常安静。同时“醇香”一词也表现了“我” 对父母的爱情的赞美之情。据此作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