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0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0含解析

‎2016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0)‎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你选出的答案标号填在题后括号内.)‎ ‎1.下列过程发生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生石灰溶于水 B.‎ 利用风力发电 C.‎ 食物的消化 D.‎ 塑料的合成 ‎2.化学变化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小苏打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B.吃紫菜海带、碘盐可以补充碘元素 C.霉变的花生、大米易滋生黄曲霉毒素损害人体的肝脏 D.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坏血病 ‎3.我国纪念2016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使其软化 B.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所有的杂质 C.填埋垃圾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D.含氮、磷污水超标排放,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4.近期,国家食药监总局抽检南宁市的温氏三黄鸡,检出呋喃唑酮,该物质对人体肝、肾刺激大,造成体内糖代谢及神经病变作用,已知呋喃唑酮的化学式C8H7N3O5,下列有关该物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呋喃唑酮由四种元素组成 B.呋喃唑酮碳元素含量最高 C.呋喃唑酮属于有机物 D.呋喃唑酮中碳元素与氮元素质量比为8:3‎ ‎5.氢气是21世纪极有前途的新型能源,是各国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制取和安全高效使用氢气,是课题的关键,以下研究方向中你认为不可行的是(  )‎ A.寻找特殊材料,安全高效储存氢气 B.设法将太阳能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C.寻找更多的化石燃料,利用其燃烧放热,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D.寻找新型催化剂,常温下分解水制取氢气 ‎6.金属铯是一种金黄色,熔点低的活泼金属,是制造真空机器、光电管等的重要材料,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 B.铯原子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铯的原子序数为133‎ D.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8.在棉花中放一些过氧化钠,再向棉花球滴加水,发现棉花球燃烧,发生反应为:2Na2O2+2H2O=4NaOH+X↑,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物质X的化学式是O2‎ D.火灾现场有过氧化钠不能用水灭火 ‎9.下列除杂实验(括号内为杂质)中正确的是(  )‎ 序号 物质 选用试剂 操作 A CuSO4溶液(H2SO4)‎ CuO 加入过量的CuO,充分反应后过滤 B Fe(Fe2O3)‎ 稀盐酸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C CaO(CaCO3)‎ H2O 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 D CO2(O2)‎ C 通过灼热的碳层 A.A B.B C.C D.D ‎10.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 质 甲 乙 丙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7‎ ‎0‎ ‎3‎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C.升高温度,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 D.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智能手机耗电量大,移动充电宝应运而生,如图是一款一定充电宝的示意图:‎ ‎(1)图中所示物体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写一种即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 ‎(2)给移动充电宝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______能.‎ ‎(3)制造充电宝外壳使用的材料属于______(填“热固性”或“热塑性”)材料.‎ ‎(4)电池从早期的干电池发展到现在的燃料电池、锂电池等,由此请你谈一谈化学与生活的关系______.‎ ‎12.竹炭包(如图1)质地坚硬、通气性好、具有良好的吸附甲醛、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并能释放天然矿物质,促使植物生长,净化空气.某课外活动小组对竹炭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竹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猜想与假设】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查阅资料】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色.‎ ‎【设计实验】所用装置如图2所示.‎ ‎(1)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2)实验开始后,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E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 ‎(3)B装置中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化学反应类型为______.‎ ‎【结论】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反思与拓展】‎ ‎(4)这套装置还存在不足之处是______,请你设计解决的方法______.‎ ‎(5)依照图2流程,用F装置替换E装置,欲进一步验证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你认为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是______.‎ ‎【拓展应用】‎ 竹炭细密多孔,竹炭牙膏中含有竹炭等成分具有消炎、止痛、化淤、去污等功效,下列有关竹炭牙膏的用途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可除衣领袖口等处的汗渍 B.不能除去牙齿中的污渍 C.虫咬、灼伤可消炎止痛.‎ ‎13.用金属 铁制备自来水新型消毒、净水剂K2FeO4的流程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A的溶质是______(写名称);写出K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2)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反应②的反应类型为______.‎ ‎(3)固体B属于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4)反应③中沉淀与H2O2发生化合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4.为了比较金属锰铝铜三种金属活动性,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锰(Mn)是银白色金属.‎ ‎【提出猜想】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①:Mn>Al>Cu 猜想②:Al>Cu>Mn 猜想③:______.‎ ‎【实验过程】‎ 取质量相同、表面积相同的Mn、Al、Cu三种金属薄片,用砂纸打磨光亮后,分别放入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等体积10%的稀盐酸.‎ ‎【实验现象】‎ 金属 Mn Al Cu 实验现象 锰表面产生气泡缓慢 铝表面产生气泡较快 ‎______‎ ‎【实验结论】猜想______成立(填序号).‎ ‎【问题与反思】已知锰可以与盐酸发生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已知在该反应的生成物中锰元素显+2价).‎ ‎【拓展延伸】‎ 若比较锰与铁的金属活动性,一般除了采用酸以外,还可以将打磨过的锰片放入______溶液中,观察现象,加以判断.‎ ‎1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钡溶液的烧杯中,发现无明显变化,对于烧杯中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小组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 ‎【提出猜想】‎ 猜想1:HCl和BaCl2‎ 猜想2:HCl、Ba(OH)2和BaCl2‎ 猜想3:只有BaCl2‎ 你的猜想是______(填化学式)‎ 上述猜想中,你认为不合理的猜想是______;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查阅资料】B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表方案.‎ 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现象 结论 a.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明显变化 猜想3正确 b.另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碳酸钠溶液 先有______产生,再有______产生.‎ 猜想1成立 ‎【实验反思】‎ ‎(1)小王同学提出,上述实验过程中步骤a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______.‎ ‎(2)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除了使用酸碱指示剂外,请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______‎ ‎______‎ 除了以上使用的试剂外,你还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类别的试剂或方法是______.‎ ‎ ‎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6分)‎ ‎16.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黄铜样品(铜锌合金)进行探究实验,称取样品10.0克,再用100.0克稀硫酸溶液逐滴滴入,实验情况如图所示,求:‎ ‎(1)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2)所用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 ‎ ‎2016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0)‎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你选出的答案标号填在题后括号内.)‎ ‎1.下列过程发生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生石灰溶于水 B.‎ 利用风力发电 C.‎ 食物的消化 D.‎ 塑料的合成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生石灰溶于水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利用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食物的消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塑料的合成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 ‎2.化学变化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小苏打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B.吃紫菜海带、碘盐可以补充碘元素 C.霉变的花生、大米易滋生黄曲霉毒素损害人体的肝脏 D.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坏血病 ‎【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常用盐的用途;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 ‎【分析】A、根据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进行分析;‎ B、根据紫菜海带、碘盐所富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 C、根据黄曲霉素对人体的危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 ‎【解答】解:A、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所以小苏打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故A说法正确;‎ B、紫菜海带、碘盐等中含有碘元素,所以食用海产品、加碘盐可以补充碘元素,故B说法正确;‎ C、霉变的花生、大米易滋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素可损害肝脏,诱发肝癌,故C说法正确;‎ D、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坏血病,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和生活,也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因此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就成了中考的热点之一.‎ ‎ ‎ ‎3.我国纪念2016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使其软化 B.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所有的杂质 C.填埋垃圾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D.含氮、磷污水超标排放,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硬水与软水.‎ ‎【分析】A、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B、根据过滤的原理分析;‎ C、根据填埋垃圾也会导致水污染分析;‎ D、根据氮和磷含量超标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因素进行分析.‎ ‎【解答】解:A、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除去色素和异味等,不能减少钙镁离子化合物的量,不能使其软化,故A错误;‎ B、过滤只能除去天然水中不可溶性的杂质,不能除去所有的杂质,故B错误;‎ C、填埋垃圾会导致地下水污染.故C错误;‎ D、氮和磷含量超标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因素之一,所以含氮、磷污水超标排放,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水净化、水的污染和防止污染的知识,难度不大,属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 ‎ ‎4.近期,国家食药监总局抽检南宁市的温氏三黄鸡,检出呋喃唑酮,该物质对人体肝、肾刺激大,造成体内糖代谢及神经病变作用,已知呋喃唑酮的化学式C8H7N3O5,下列有关该物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呋喃唑酮由四种元素组成 B.呋喃唑酮碳元素含量最高 C.呋喃唑酮属于有机物 D.呋喃唑酮中碳元素与氮元素质量比为8:3‎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A.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C.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 ‎【解答】解:A.由化学式可知,呋喃唑酮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B.呋喃唑酮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7):(14×3):(16×5)=96:7:42:80,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正确;‎ C.由化学式可知,呋喃唑酮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正确;‎ D.呋喃唑酮中,碳、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4×3)=96:42=16:7,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5.氢气是21世纪极有前途的新型能源,是各国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制取和安全高效使用氢气,是课题的关键,以下研究方向中你认为不可行的是(  )‎ A.寻找特殊材料,安全高效储存氢气 B.设法将太阳能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C.寻找更多的化石燃料,利用其燃烧放热,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D.寻找新型催化剂,常温下分解水制取氢气 ‎【考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分析】A.安全高效储存氢气是利用氢气能源的基础,可行;‎ B.用水制取新能源氢气,水在高温下也可以分解,设法将太阳光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可行;‎ C.化石燃料燃烧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不可行.‎ D.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寻找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可行;‎ ‎【解答】解:A.寻找特殊材料,安全高效储存氢气,能够实现氢气的安全有效利用.正确;‎ B.太阳能是一种廉价能源.水在高温下可以分解,设法将太阳光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作为新能源.正确;‎ C.化石燃料燃烧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故错误;‎ D.水在高温下可以分解,水分解后生成的H2可以燃烧放出热量,寻找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能源问题,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学习中理清元素与单质的关系,熟悉催化剂的性质,平时需注重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 ‎ ‎6.金属铯是一种金黄色,熔点低的活泼金属,是制造真空机器、光电管等的重要材料,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 B.铯原子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铯的原子序数为133‎ D.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2.9,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55,表示原子序数为55,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2+8+18+18+1=55,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蒸发与蒸馏操作;称量器-托盘天平;液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分析】A、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8.在棉花中放一些过氧化钠,再向棉花球滴加水,发现棉花球燃烧,发生反应为:2Na2O2+2H2O=4NaOH+X↑,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物质X的化学式是O2‎ D.火灾现场有过氧化钠不能用水灭火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解答;‎ 根据题中信息分别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过氧化钠加水放出热量,才会使棉花球燃烧;正确;‎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Na、H、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4、4、6;反应前Na、H、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4、4、4,说明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了氧气;物质X的化学式是O2;正确;‎ D.过氧化钠加水放出大量热,故火灾现场有过氧化钠不能用水灭火;正确;‎ 答案:B.‎ ‎【点评】本题探究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需要从题干叙述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然后进行解题.‎ ‎ ‎ ‎9.下列除杂实验(括号内为杂质)中正确的是(  )‎ 序号 物质 选用试剂 操作 A CuSO4溶液(H2SO4)‎ CuO 加入过量的CuO,充分反应后过滤 B Fe(Fe2O3)‎ 稀盐酸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C CaO(CaCO3)‎ H2O 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 D CO2(O2)‎ C 通过灼热的碳层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过量的CuO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Fe和Fe2O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O2能与灼热的碳层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A.‎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10.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 质 甲 乙 丙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7‎ ‎0‎ ‎3‎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C.升高温度,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 D.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A.根据乙溶液的状态来分析;‎ B.根据溶剂质量相同而甲、乙、丙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来分析;‎ C.乙已经完全溶解,改变温度后可能不会对溶质产生影响;‎ D.根据溶解度是指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该物质的质量进行分析.‎ ‎【解答】解:A.甲和丙中均有不溶解的溶质存在,说明二者均已饱和,根据乙物质未溶解固体的质量为0可知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故正确;‎ B.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中,所溶解的三种物质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丙>甲,所以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故正确;‎ C.乙物质已经完全溶解在水中,如改变温度可能不会对溶质的质量产生影响,故错误;‎ D.由溶解度的概念可知,20℃时,在100g水所溶解的溶质质量越小(达到饱和状态时),其溶解度越小,故正确.‎ 故选C.‎ ‎【点评】该题考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应注意在一定条件下有固体不能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若没有固体剩余时应考虑可能恰好溶解达到饱和的情况.‎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智能手机耗电量大,移动充电宝应运而生,如图是一款一定充电宝的示意图:‎ ‎(1)图中所示物体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铁质接头 (写一种即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塑料外壳 .‎ ‎(2)给移动充电宝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 化学 能.‎ ‎(3)制造充电宝外壳使用的材料属于 热固性 (填“热固性”或“热塑性”)材料.‎ ‎(4)电池从早期的干电池发展到现在的燃料电池、锂电池等,由此请你谈一谈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化学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 ‎【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化学的用途;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塑料及其应用;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根据已有的材料的类别、能量的转化以及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解答即可.‎ ‎【解答】解:(1)据图可以看出,图中所示物体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铁质接头、金属接头,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塑料外壳,故填:铁质接头,塑料外壳;‎ ‎(2)给移动充电宝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填:化学.‎ ‎(3)制造充电宝外壳使用的材料属于热固性材料,故填:热固性.‎ ‎(4)根据电池的发展可以看出,化学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故填:化学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12.竹炭包(如图1)质地坚硬、通气性好、具有良好的吸附甲醛、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并能释放天然矿物质,促使植物生长,净化空气.某课外活动小组对竹炭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竹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猜想与假设】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查阅资料】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色.‎ ‎【设计实验】所用装置如图2所示.‎ ‎(1)A装置的作用是 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 ‎(2)实验开始后,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E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 ‎(3)B装置中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化学反应类型为 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 ‎【结论】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反思与拓展】‎ ‎(4)这套装置还存在不足之处是 没有处理尾气 ,请你设计解决的方法 在a处点燃尾气,或利用塑料袋把气体收集起来 .‎ ‎(5)依照图2流程,用F装置替换E装置,欲进一步验证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你认为 不可以 (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是 通入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和氧气,加热时可能发生爆炸 .‎ ‎【拓展应用】‎ 竹炭细密多孔,竹炭牙膏中含有竹炭等成分具有消炎、止痛、化淤、去污等功效,下列有关竹炭牙膏的用途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可除衣领袖口等处的汗渍 B.不能除去牙齿中的污渍 C.虫咬、灼伤可消炎止痛.‎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反应类型的判定;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 一氧化碳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根据竹炭的性质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 ‎【解答】解:(1)A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避免对后面的实验次数干扰.‎ 故填: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实验开始后,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填:Ca(OH)2+CO2═CaCO3↓+H2O.‎ ‎(3)B装置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碳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都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都属于化合反应.‎ 故填:化合反应.‎ ‎(4)这套装置还存在不足之处是没有处理尾气,解决的方法可以是:在a处点燃尾气,或利用塑料袋把气体收集起来.‎ 故填:没有处理尾气;在a处点燃尾气,或利用塑料袋把气体收集起来.‎ ‎(5)因为通入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和氧气,加热时可能发生爆炸,因此不能用F装置替换E装置验证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故填:不可以;通入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和氧气,加热时可能发生爆炸.‎ 竹炭细密多孔,具有吸附性、消炎、止痛、化瘀、去污等功效,因此可除衣领袖口等处的汗渍、牙齿中的污渍、可消炎止痛,因此B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填:B.‎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 ‎ ‎13.用金属 铁制备自来水新型消毒、净水剂K2FeO4的流程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A的溶质是 硫酸亚铁 (写名称);写出K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6 .‎ ‎(2)操作Ⅰ的名称是 过滤 ;反应②的反应类型为 复分解反应 .‎ ‎(3)固体B属于 混合物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4)反应③中沉淀与H2O2发生化合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Fe(OH)2+H2O2=2Fe(OH)3 .‎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过滤能够把不溶于水的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可以判断反应类型;‎ ‎(3)固体B中含有反应生成的铜和没有反应的铁;‎ ‎(4)氢氧化亚铁和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氢氧化铁.‎ ‎【解答】解:(1)溶液A的溶质是硫酸亚铁;‎ 设K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x,‎ 根据题意有:(+1)×2+x+(﹣2)×4=0,‎ x=+6,‎ 故填:硫酸亚铁;+6.‎ ‎(2)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反应②中,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填:过滤;复分解反应.‎ ‎(3)固体B中含有铜和铁,属于混合物.‎ 故填:混合物.‎ ‎(4)氢氧化亚铁和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OH)2+H2O2=2Fe(OH)3.‎ 故填:2Fe(OH)2+H2O2=2Fe(OH)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 ‎ ‎14.为了比较金属锰铝铜三种金属活动性,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锰(Mn)是银白色金属.‎ ‎【提出猜想】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①:Mn>Al>Cu 猜想②:Al>Cu>Mn 猜想③: Al>Cr>Cu .‎ ‎【实验过程】‎ 取质量相同、表面积相同的Mn、Al、Cu三种金属薄片,用砂纸打磨光亮后,分别放入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等体积10%的稀盐酸.‎ ‎【实验现象】‎ 金属 Mn Al Cu 实验现象 锰表面产生气泡缓慢 铝表面产生气泡较快 ‎ 无明显现象 ‎ ‎【实验结论】猜想 ③ 成立(填序号).‎ ‎【问题与反思】已知锰可以与盐酸发生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n+2HCl=MnCl2+H2↑ (已知在该反应的生成物中锰元素显+2价).‎ ‎【拓展延伸】‎ 若比较锰与铁的金属活动性,一般除了采用酸以外,还可以将打磨过的锰片放入 FeSO4 溶液中,观察现象,加以判断.‎ ‎【考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提出猜想】根据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猜想;‎ ‎【实验现象】根据铜的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的进行情况,再写出相应的反应现象;‎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 ‎【问题与反思】根据活泼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拓展延伸】金属和盐反应也可以证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据此解答.‎ ‎【解答】解:【提出猜想】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能存在三种情况:猜想1为Cr>Al>Cu;猜想2为Al>Cu>Cr,故猜想3答案:Al>Cr>Cu;‎ 故填:Fe>Cr>Cu;‎ ‎【实验现象】铜的活动性比氢弱,所以铜不能和稀盐酸发生反应,故填:无明显现明;‎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铝比铬能与稀盐酸反应,且铝比铬反应速率快,所以Al>Cr>H;再由铜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可知铜的活动性比氢弱,所以猜想③正确;故填:③;‎ ‎【问题与反思】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故填:Mn+2HCl=MnCl2+H2↑;‎ ‎【拓展延伸】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除了用金属和酸反应外,还可以用金属和盐溶液反应,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其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故验证锰和铁的活动性顺序可利用锰和铁的盐溶液反应;故填:FeSO4;(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点评】本题是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考查,运用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考查了实验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运用实验分析实验能力的培养.‎ ‎ ‎ ‎1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钡溶液的烧杯中,发现无明显变化,对于烧杯中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小组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 ‎【提出猜想】‎ 猜想1:HCl和BaCl2‎ 猜想2:HCl、Ba(OH)2和BaCl2‎ 猜想3:只有BaCl2‎ 你的猜想是 Ba(OH)2和BaCl2 (填化学式)‎ 上述猜想中,你认为不合理的猜想是 猜想2 ;原因是 2HCl+Ba(OH)2=BaCl2+2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查阅资料】B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表方案.‎ 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现象 结论 a.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明显变化 猜想3正确 b.另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碳酸钠溶液 先有 气泡 产生,再有 白色沉淀 产生.‎ 猜想1成立 ‎【实验反思】‎ ‎(1)小王同学提出,上述实验过程中步骤a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 稀盐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 ‎(2)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除了使用酸碱指示剂外,请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 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氯化铜溶液 ‎ ‎ 不产生沉淀 ‎ 除了以上使用的试剂外,你还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类别的试剂或方法是 利用二氧化碳,方法是: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不产生沉淀,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钡;‎ 利用pH试纸,方法是:利用玻璃棒蘸取烧杯中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pH=7,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钡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提出猜想】‎ 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 ‎【实验设计】‎ 显酸性、显中性的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 ‎【实验反思】‎ 氢氧化钡和氯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氯化钡;‎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水;‎ 利用pH试纸可以测定溶液的pH,进一步可以判断溶液中的成分.‎ ‎【解答】解:【提出猜想】‎ 另一种猜想是Ba(OH)2和BaCl2;‎ 上述猜想中,不合理的猜想是猜想2,原因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Ba(OH)2=BaCl2+2H2O.‎ 故填:Ba(OH)2和BaCl2;猜想2;2HCl+Ba(OH)2=BaCl2+2H2O.‎ ‎【实验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现象 结论 a.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明显变化 猜想3正确 b.另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碳酸钠溶液 先有气泡产生,再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1成立 ‎【实验反思】‎ ‎(1)上述实验过程中步骤a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稀盐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因此猜想1和猜想3都可能正确.‎ 故填:稀盐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2)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氯化铜溶液 不产生沉淀 还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类别的试剂或方法是:利用二氧化碳,方法是: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不产生沉淀,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钡;‎ 利用pH试纸,方法是:利用玻璃棒蘸取烧杯中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pH=7,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钡.‎ 故填:利用二氧化碳,方法是: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不产生沉淀,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钡;‎ 利用pH试纸,方法是:利用玻璃棒蘸取烧杯中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pH=7,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钡.‎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 ‎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6分)‎ ‎16.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黄铜样品(铜锌合金)进行探究实验,称取样品10.0克,再用100.0克稀硫酸溶液逐滴滴入,实验情况如图所示,求:‎ ‎(1)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是 65% .‎ ‎(2)所用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根据题意,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由反应的实验情况图,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3.5g,即铜锌合金样品中含铜的质量为3.5g;则锌的质量为10g﹣3.5g=6.5g;由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硫酸的质量,进而可计算出所用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1)由反应的实验情况图,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3.5g,即铜锌合金样品中含铜的质量为3.5g,则锌的质量为10g﹣3.5g=6.5g.‎ 铜锌合金中,Zn的质量分数100%=65%.‎ ‎(2)设反应中消耗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98‎ ‎6.5g x x=9.8g 所用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19.6%.‎ 答:所用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9.6%.‎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细致地分析图表信息,确定铜的质量为3.5g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