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 地域差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复习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地理 地域差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复习1

青藏地区及西北地区 教材分析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属于区域地理中的一节,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最具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与其他地理区域形成明显的对比。‎ 本节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之一。前面三个章节我们已经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一部分,本节学习尤为重要,通过学习它们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和前面所学几大区域的对比,能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奠定模式。‎ 学情分析 这次“周末流动学院”授课学校安排在屯昌中学和琼中思源学校,据我初步了解:这两个学校的学生,除了个别学生程度较差外,大部分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较浓、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另外学校和老师对于八年级生地会考也是比较重视,所以在教学安排上,我设置了低、中、高难度不等的活动环节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案上我也充分注意学生的情况,在问题的设置上也做了一些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范围。‎ ‎2、明确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及其形成原因。‎ ‎3、通过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4、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从东到西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5、通过阅读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分析出其以“高”、“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 ‎6、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特点及分布,并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7、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解两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及对其它地理事物的影响。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的分析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加强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树立辨证思想,获得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地理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西北地区自然状况的认识,从而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及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难点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显著自然环境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解决措施:‎ 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联系巩固。关键是:使学生抓住“干旱”、“高寒”这两个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指导读图法、启发引导法、分析比较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歌曲视频《回到拉萨》‎ ‎(设计意图:设定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歌曲中回忆青藏地区)‎ 二、 复习 ‎1、复习四大地理区域 教师:展示“四大地理区域”图,让学生回忆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及分界线。‎ 学生:回答(略)‎ 教师:伴随着歌声,我们先一起走进青藏地区。‎ ‎2、引导学生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师:展示青藏地区地形图,指图提问青藏地区的范围和界线。‎ 学生: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主体部分为青藏高原。‎ 教师: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 学生:4000多米。‎ 教师: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摄氏度;所以在海拔如此高的青藏高原上,我们会感觉到?‎ 学生:寒冷。‎ 教师:青藏地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高→寒。那这样一种自然环境特征将对青藏地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呢?‎ 学生:农业、景观、植被、交通、城市、人口分布、能源资源……。‎ 教师:边听学生回答边板书 学生:完成青藏地区的知识网络图。‎ 教师:多媒体展示学生知识网络图完成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点评。‎ ‎3、活动探究:教师以图讲解,突破青藏地区重难点。‎ 探究一:青藏地区的河流——大江大河发源地 探究二: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 分布: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农作物:喜温凉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 探究三:青藏地区的高寒牧业 两大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代表牲畜:牦牛(高原之舟)、藏绵羊、藏山羊 探究四:青藏地区的铁路——青藏铁路 起止点:青海西宁——西藏拉萨 修建的三大难题:高喊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 探究五:青藏地区人口 藏族(藏袍)、藏传佛教(布达拉宫)、哈达、青稞酒、酥油茶 ‎4、学法指导 教师:根据青藏地区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模式。‎ ‎5、知识迁移和学习方法应用。‎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形图及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绘制西北地区的知识网络图。‎ 学生:6人一小组,分组绘制西北地区的知识网络图。‎ ‎ ‎ ‎ 学生:多媒体展示学生作品,每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 教师:进行点评。‎ ‎6、活动探究:教师以图讲解,突破西北地区重难点。‎ 探究一:西北地区地形——“三山夹两盆”‎ 探究二:西北地区气候——干旱 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地形:山脉阻隔湿润气流 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河流稀少,内流河为主 农作物、人口和城市等多呈点状、带状分布 干旱 探究三:西北地区植被景观变化 自西向东(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探究四:西北地区农业区 ‎7、对比分析比较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图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 教师: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简单点评。‎ 三、知识检测中考考情调研 ‎1、中考考情调研——海南篇 ‎1)(2009年海南会考)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 A.干旱 B.降水多 C.雪山连绵 D.水源充足 ‎2)(2012年海南会考第9题)A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 A.炎热 B.干旱 C.多雨 D.高寒 ‎3)(2010年海南会考第17题)‎ ‎4)(2009年海南会考第29题)‎ ‎5)(2011年海南会考第27题)‎ ‎2、中考考情调研——内地篇 学生: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1、 青藏地区 2、 西北地区 课后反思 其实这节课是应海口市教研员陈运敏老师要求准备的一节复习课的示范课,她要求让我能尽量展示怎么将一节大容量的课压缩讲解而又能很好的落实知识点,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避免“满堂灌”的复习模式。经过几次授课,我自己对这节课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去复习,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又很好的发挥了教师的引导的辅导的作用。‎ ‎2、“抓住知识点但不死抓知识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落实各项知识点的同时,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点拨和指导,既有针对性又有时效性,节约了复习时间又很好的突出了重点和难点。‎ ‎3、“分段自主”,将自主学习的模块分成三次设置任务穿插在课堂中,根据课堂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自主学习的时间,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很好的调节了课堂,避免课堂“真空”出现,让课堂更加充实。‎ 经过老师的点评,也让我认识到,这节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提高教学机智,根据学生情况和课堂情况灵活调整课堂,不要给一节课设置一个死板的条条框框,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任何问题。‎ ‎3、互动交流。在一个陌生的课堂,面对一群不熟悉的学生,一定要在课堂开头调节气氛,做一个游戏、讲一个故事等等,缓解学生紧张情绪,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做下良好的铺垫,在课堂结束时,一定要对学生表现进行赞扬,注重鼓励、赏识及课堂评价语言。‎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谢曹老师、陈老师、唐老师、邱老师及全体科组的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通过这节课,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了解了很多自身的不足,我会不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