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青岛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青岛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说明: 1.本试题共三道大题,含24道小题。1-6小题为“积累与运用”,7-23小题为“阅读”,24小题为“写作”。 2.所有题目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9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赵州桥结构匀称(chèng),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B.杨家埠年画乡士气息浓郁,画风粗犷(kuàng)朴实。 C.水藻真绿,把终年贮(zhù)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D.“劳动创造幸福”,这一箴(jiān)言值得我们铭记在心。 2.在下面文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燕子 ① 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② 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③ 声匿迹。 A.①偏 ②籁籁 ③销 B.①翩 ②簌簌 ③销 C.①偏 ②簌簌 ③消 D.①翩 ②籁籁 ③消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北京顾和园既有皇家园林之气派,又有江南园林之灵秀,设计别具匠心。 B.班长提出举行“为梦想加油”主题活动的建议,同学们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C.自媒体时代,一些人通过博眼球的标题哗众取宠,我们要抵制这种现象。 D.几代“治沙人”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一致,锲而不舍,把千年沙漠变成了绿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会有将近1亿左右贫困人口脱贫,提前实现减贫目标。 B.疫情期间,群众防控意识和卫生习惯大幅增强,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C.加快推行“绿色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居住环境整治,是能否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条件。 D.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表层含义,更要透过文字进入作品意境,体验阅读的快乐。 5.请在横线处补写诗文,完成古诗文积累卡。(6分) 古诗文积累卡 古诗文积累卡 博闻强识 ①蒹葭苍苍, 。(《诗经·蒹葭》) ② ,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③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 修身明志 朋友想用字画装饰书房,可以推荐: ④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中国人是有气节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道: ⑤ , 。 6.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两题。(5分) 不会引用诗句,不会使用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只会用网络流行语……这是目前一些年轻人使用语言的现状。 ①大部分网络流行语活有趣,结构简单;然而这种语言也存在明显不足,就是缺乏对细节的描摹,忽略人的细致感受。 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词语偶尔用用倒还可以,但使用频率太高,便可能是思维懒情的征兆了。 ③这一现状,与网络语言的流行密切相关。 ④比如,面对大好春光只说个“赞”,就意味着省略了对春暖花开的细致感受;在键盘上随手敲出一串“哈哈哈”,就意味着放弃了对喜悦的贴切表达。 语言不只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具体呈现。我们选择了 A ,也就等于选择了简单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和 B ,如果都变得越来越简单,就应该警惕起来了。 (摘编自江丹《除了“哈哈哈”,我们还能说点什么》) (1)调整①到④的顺序,使其成为语意连贯的文段。(3分) (2)在A、B两处分别补写恰当的文字,使文段语意完整。(2分) 二、阅读(51分) (一)诗词阅读(6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奇异壮美风光的喜爱之情。 B.“湿罗幕”“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军营将士的艰苦生活。 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犁红旗冻不翻”,大雪纷纷、天寒地冻,表现诗人身处恶劣环境的痛苦与悲伤。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峰回路转,武判官的身影已消失不见,诗人依然深情目送。 8.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盼望眼前出现千万间广厦来庇护天下寒,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虽流露出惆怅之情,但依然乐观进取。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写诗人出行在外,思归而不得归,只能独自剪烛西窗,在巴山的夜雨中思念家乡。 D.“会挽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勾勒出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希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二)名著阅读(6分) 9.下列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海底两万里》中,海底世界的奇幻美妙,潜水艇的强大功能,都显示了作者凡尔纳的非凡想象力。 B.法布尔所著的《昆虫记》,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表达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C.《儒林外史》中,胡屠户看不起女婿范进,范进中举后,他又说范进是文曲星下凡,对范进毕恭毕敬。 D.《五会》中“父亲”严厉而尽责,他能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支持。 10.阅读名著,可以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请从《西游记》《简·爱》中任选一个人物,按照示例完成表格。(4分) 示例 人物 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名著中的相关内容 保尔·柯察金 意志坚强 他不向命运屈服,带病坚持写作,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完成著作。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积三十年不辍 辍:收拾 B.众人异之 异:认为……奇怪 C.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 假:借 D.凡有欲染皂者 皂:黑色 12.下列句中,加点“于”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赁小屋于水柜街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B.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D.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B.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C.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D.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1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子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四)现代文阅读(9分)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值追求,有助于维系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非物质文化产》) 材料二 在当下的“非遗”传承中,出现了一批“95后”“非遗”传承人,他们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也让中国“非遗”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 郎佳子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派面塑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创作了“烟重妆”哪吒、“熊猫瘫”、动漫灌篮高手等一些造型可爱的面人,将流行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这些作品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以往的面塑大都注重写实,郎佳子彧却更偏爱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的面人作品《花季》,生动地表现了高三学子面对高考压力时的心理、学习状态。由于现代人更在意作品传达的意义,于是他不仅创作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的作品,也用面塑作品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这些作品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郎佳子彧以影像的方式传播面塑作品,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上的粉丝都等着他更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将“非遗”引入潮流,让“非遗”走进大众有了可能。 (摘编《北京日报》《“95后”传承人捏面人20年:把“面人郎”变网红》) 材料三 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自力保护的内在要求,但在创新发展中,又不能为了创新而忘记传承。以文人艺术中国水墨画为例,由于诸多新水墨画不加审辨地抛弃了传统,事实上,传统水墨画的内在精神在这些新水墨画中已经荡然无存。 在传承中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着的基本原则。手工艺与纯艺术不同,它的本源是日常生活需要,因而,无论如何创新,都不应丢弃其生活器物的本性。例如在当代,由于远离了日常生活需要,苏绣传承一度出现了危机。手工艺类“非遗”还应在技艺上不断革新,不断超越。此外,不能因为创新就远离本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秦淮灯彩传承人说:“做灯是讲究寓意的,要讨喜,我创作过飞机灯,但不制作枪炮子弹灯,因为它们的寓意不吉样。” (摘编自季中扬 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16.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 B.“95后”“非遗”传承人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 C.由于文人艺术中国水墨画不加审辨地抛弃了传统,事实上传统水墨画的内在精神已经荡然无存。 D.秦淮灯彩传承人不制作枪炮子弹灯。做灯讲究吉祥的寓意,这符合中华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 17.材料二中关于郎佳子彧面塑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烟熏妆”哪吒、“熊猫瘫”、动漫灌高手等面塑作品,包含了流行元素,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B.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更偏爱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创作的《花季》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C.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D.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以影像的方式进行传播,将“非遗”引入潮流,让“非遗”走进了大众。 18.胶州大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述三则材料,为促胶州大秧歌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3分) (五)现代文阅读(18分) 大城小树 连亭 ①树本来长在乡野,由于人的关系,进了大城。虽然有些树由于水土不服而总有些营养不良,但毕竟大城算是有了树。 ②霓虹闪耀、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若是没有树作为衬托,也只是没有生气的热闹而已。堆满楼车、的大城是死的,而树的加入,激活了城市。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在树的一静一动中,大城获得了庄重和灵动。而这庄重与灵动的布景里,常常少不了鸟的身影。在大自然中,鸟是眼随树生活的,人们把树搬到大城,就把鸟引到了大城。唧唧啾啾的鸟声,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 ③与大城相比,树很单薄,没有楼高,树间的鸟鸣也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淹没。在大城,似乎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但不管是否在意,大城越来越离不开树了。 ④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比如树变换了风的走向,比如树接住了窗前的一缕目光,比如树读懂了匆匆行人的疲累,一切就有了不同。树不经意间的每一次摇动,每一次呼吸,对大城来说都是恩惠:休息时,人们用树的那抹绿色放松疲劳的眼睛;在车站候车时,人们需要行道树遮阳挡雨;大城有了树,仿佛装了无数净化器,人们在一呼一吸中感受光合作用的律动…… ⑤走在人头攒动的繁华大街上,人有时会与一棵棵树对望。人们看着树,树也同样注视人,它们温和、宽容的目光,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有时经过一棵树,听到鸟鸣周匝,耳朵会突然醒来,头会不自觉地抬起来,对鸟投以欣喜的目光,对树发出由衷的赞叹,混沌的兴致一下子活过来,突然哼出一些遥远的曲调,仿佛自己又变回那个新鲜的血肉丰满的人。 ⑥前阵子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城添新居,费尽心力地将老家的一棵月桂搬进新家的花圃,我去看了这棵月桂,它已经有胳膊那么粗了。朋友说,这棵树是断不能割舍的,倘若不能将它带来,宁可回老家也不进城。我想起作家苏童也曾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树而耿耿于怀。有一天他突然在城里拥有了两棵树。他在文章里写到,这两棵树弥合了他与整个世界的裂痕,这是父母和朋友都不曾做到的。我的朋友,并不像苏童那样是个名作家,但他与树的感情,和苏童是一样的。 ⑦我曾在医院听了将近一个月的树声。我生的不是什么大病,却得住院,得手术,手术后又得住在白惨惨的病房里,怎么受得了呢!况且又不能看书,不能见很多的人,一天到晚或躺着,或靠着,无聊得很。我多么希望能跟外界多一些交流啊,只要能够冲破这狭小的病房,什么都是好的! ⑧有一天,我仿佛听到了一棵树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我还听到了鸟儿的声音,唧唧啾啾,唧唧啾啾……我睁开眼睛向窗子看去,见不到树,偶尔能看到鸟儿掠过窗玻璃的身影。我想,那窗子底下必定是站着一棵树的,不然哪来的沙沙声与鸟儿的歌声呢?我问从外面回来的母亲,母亲说:“是呢,是一棵碗口粗的杉树。”等我能从病床上起来走动,我就时常趴在窗口看院子里的那棵杉树。它挺拔,秀丽,枝叶间竟还隐藏着一个鸟窝,我猜想那窝里一定有正在孵化的鸟蛋。呵,医院里的一棵树上,生命正在悄悄地孕育萌发!一个清晨,我在病房里醒来,听到沙沙沙的声音中夹杂着雏鸟的欢叫声,急忙奔到窗口,只见鸟妈妈正给小东西喂食呢! ⑨医生说,我心态好,手术后恢复得特别快,可以提前出院了。我竟很舍不得那树,我的康复是它赐予的。出院前,我专门去看望它,我忍不住对树授以惊叹的目光:它脚下的泥土那么少,但枝叶依然繁茂,始终朝着天空和阳光的方向用力延伸。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⑩从医院出来,我终于又能走在大街上,走在一棵棵树之间。大城依然繁闹着,那一棵棵挺立在大城的树依然生长着。我想,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 (节选自连亭《以一棵树为起点》,有删改) 19.文中的“树”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20.“然而在大城,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提取的,应放在文中第几段开头最合适?请结合上下文分析。(4分) 2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2段中画线句子。(3分) 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 22.如何理解第9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23.文末说,“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文中的“树”让你联想到了谁?请结合文章内容闸述理由。(4分) 三、写作(50分) 24.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1)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让我们经历了个漫长的假期。五月,你接到了复学的通知,重返校园。 请以“重返校园以后”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浑身都是青春的火花,青春的鲜艳,青春的生命、才华,……眼看自己一天天的长大成熟,进步,了解的东西一天天的加多,精神领域一天天的加阔,胸襟一天天的宽大,感情一天天的丰满深刻;这不是人生最美满的幸福是什么!这不是最隽永最迷人的诗歌是什么! (选自《傅雷家书》)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山东省青岛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说明: 1.本试题共三道大题,含24道小题。1-6小题为“积累与运用”,7-23小题为“阅读”,24小题为“写作”。 2.所有题目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9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赵州桥结构匀称(chèng),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B.杨家埠年画乡士气息浓郁,画风粗犷(kuàng)朴实。 C.水藻真绿,把终年贮(zhù)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D.“劳动创造幸福”,这一箴(jiān)言值得我们铭记在心。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解题时,要读准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解答】A.有误,“匀称”中的“称”应读作“chèn”; B.有误,“粗犷”中的“犷”应读作“guǎng”; C.正确; D.有误,“箴言”中的“箴”应读作“zhēn”; 故选:C。 2.在下面文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燕子 ① 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② 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③ 声匿迹。 A.①偏 ②籁籁 ③销 B.①翩 ②簌簌 ③销 C.①偏 ②簌簌 ③消 D.①翩 ②籁籁 ③消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字,有的是形近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翩然: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 簌簌:拟声词。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故选:B。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北京顾和园既有皇家园林之气派,又有江南园林之灵秀,设计别具匠心。 B.班长提出举行“为梦想加油”主题活动的建议,同学们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C.自媒体时代,一些人通过博眼球的标题哗众取宠,我们要抵制这种现象。 D.几代“治沙人”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一致,锲而不舍,把千年沙漠变成了绿洲。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CD.使用恰当; B.使用不当,“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也多用于下级对上级的恐惧而形成的一种不好的行为,褒贬不当。 故选: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会有将近1亿左右贫困人口脱贫,提前实现减贫目标。 B.疫情期间,群众防控意识和卫生习惯大幅增强,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C.加快推行“绿色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居住环境整治,是能否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条件。 D.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表层含义,更要透过文字进入作品意境,体验阅读的快乐。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语义重复,删去“将近”,或删去“左右”。 B.有误,搭配不当,“群众防控意识和卫生习惯大幅增强”应该为“群众防控意识增强,卫生习惯大幅改善”。 C.有误,前后不一致,删去“能否”。 D.正确。 故选:D。 5.请在横线处补写诗文,完成古诗文积累卡。(6分) 古诗文积累卡 古诗文积累卡 博闻强识 ①蒹葭苍苍, 。(《诗经·蒹葭》) ② ,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③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 修身明志 朋友想用字画装饰书房,可以推荐: ④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中国人是有气节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道: ⑤ ,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①白露为霜(注意“露”的书写) ②结庐在人境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 ④惟吾德馨(注意“馨”的书写)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注意“汗”的书写) 6.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两题。(5分) 不会引用诗句,不会使用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只会用网络流行语……这是目前一些年轻人使用语言的现状。 ①大部分网络流行语活有趣,结构简单;然而这种语言也存在明显不足,就是缺乏对细节的描摹,忽略人的细致感受。 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词语偶尔用用倒还可以,但使用频率太高,便可能是思维懒情的征兆了。 ③这一现状,与网络语言的流行密切相关。 ④比如,面对大好春光只说个“赞”,就意味着省略了对春暖花开的细致感受;在键盘上随手敲出一串“哈哈哈”,就意味着放弃了对喜悦的贴切表达。 语言不只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具体呈现。我们选择了 A ,也就等于选择了简单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和 B ,如果都变得越来越简单,就应该警惕起来了。 (摘编自江丹《除了“哈哈哈”,我们还能说点什么》) (1)调整①到④的顺序,使其成为语意连贯的文段。(3分) (2)在A、B两处分别补写恰当的文字,使文段语意完整。(2分) 【分析】本题考查语句排序和语句补写。注意仔细体会文意,然后结合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作答。 【解答】(1)根据前文“这是目前一些年轻人使用语言的现状”可知,选用“这一现状”与之承接,故首句为③.然后是①,“大部分网络流行语”紧承上句的“与网络语言的流行密切相关”接着是④,举例说明网络语言的不足之处。最后是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紧承上句所举的例子而言。故语序为:③①④②。 (2)根据前文“语言不只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具体呈现”论述了语言的两个方面,一是表情达意,二是思维。A空,根据语段的中心话题可知,因为我们选择简单的网络流行语,带来表情达意的简单化。B空,这里是阐述选择流行网络语言让思维简单化的弊病。据此作答即可。 二、阅读(51分) (一)诗词阅读(6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奇异壮美风光的喜爱之情。 B.“湿罗幕”“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军营将士的艰苦生活。 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犁红旗冻不翻”,大雪纷纷、天寒地冻,表现诗人身处恶劣环境的痛苦与悲伤。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峰回路转,武判官的身影已消失不见,诗人依然深情目送。 【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就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了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已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时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之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故选:C。 8.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盼望眼前出现千万间广厦来庇护天下寒,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虽流露出惆怅之情,但依然乐观进取。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写诗人出行在外,思归而不得归,只能独自剪烛西窗,在巴山的夜雨中思念家乡。 D.“会挽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勾勒出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希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词句的理解。要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和用法。 【解答】ABD.正确; C.有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不是写诗人“只能独自剪烛西窗,在巴山的夜雨中思念家乡”,而是由眼前的孤独激发出对未来团聚欢乐的憧憬,以将来的乐反衬今夜的别离之苦。 故选:C。 (二)名著阅读(6分) 9.下列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海底两万里》中,海底世界的奇幻美妙,潜水艇的强大功能,都显示了作者凡尔纳的非凡想象力。 B.法布尔所著的《昆虫记》,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表达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C.《儒林外史》中,胡屠户看不起女婿范进,范进中举后,他又说范进是文曲星下凡,对范进毕恭毕敬。 D.《五猖会》中“父亲”严厉而尽责,他能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支持。 【分析】本题是对文学名著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解答】ABC.表述正确; D.有误,“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故选:D。 10.阅读名著,可以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请从《西游记》《简·爱》中任选一个人物,按照示例完成表格。(4分) 示例 人物 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名著中的相关内容 保尔·柯察金 意志坚强 他不向命运屈服,带病坚持写作,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完成著作。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根据图标中的示例,结合平时阅读所得来填写相关内容即可。例如:孙悟空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定的人,责任感也非常强,在花果山时,为了保护自己和猴子猴孙们,他选择了漂洋过海去拜仙人为师,习得法术守卫自己的家园,后来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他历尽艰险,打退妖怪,保护唐僧。不管是菩萨的考验,还是师傅的误解,包括八戒的谗言,他都终始终坚持陪伴唐僧取得真经。再如《简•爱》中的简•爱,她是一个性格坚强,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她有顽强的生命力、惊人的意志力,例如她在慈善学校的10年悲惨生活,她从不向命运低头,最后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解答】答案: 示例1:①孙悟空 ②意志坚定、有责任感 ③在花果山,保护猴子猴孙;取经路上,他不畏艰险,一路降妖除魔保护唐僧。 示例2:①简•爱 ②坚韧顽强,积极进取 ③在慈善学校的悲惨体验,表现了简•爱的坚强和惊人的意志力。她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呆了10年。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积三十年不辍 辍:收拾 B.众人异之 异:认为……奇怪 C.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 假:借 D.凡有欲染皂者 皂:黑色 12.下列句中,加点“于”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赁小屋于水柜街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B.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D.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B.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C.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D.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1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子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分析】参考译文: 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常常待在一个小阁楼上,闭门不做其他的事,坚持30年不停止。有一个别墅,价值三百万,全卖了来买纸。他的书法笔迹高简,有晋宋人的风格味道。原来的房子在甜水巷,一天忽然舍弃离开。在水柜街租了小房子,和染工成为邻居。众人对此非常惊异。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想要借白色的绢学习书法罢了。”凡是有想要染黑色的(绢),先借给他,布帛二丈酬谢二百金。像这样每天写好几个二丈,笔没有停过。有人送纸给他,不问多少,到手就行,到写完才停止。 他向来和苏子瞻交好。元祐末年,苏子瞻从扬州被召还,友正准备饭菜款待子瞻。子瞻到了后,就相对着摆设了长桌子。上面分别放上好笔、好墨、纸三百列,却把酒菜放在一旁。子瞻看到这种情形,大笑着就座。二人每喝过一轮酒就展开纸写字。有一两个小童磨墨,几乎不能供应。喝完酒,纸也写完了。二人都认为自己平日的书法比不上这些。 友正不曾出仕做官,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解答】(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有误,句意为:坚持三十年不停止。辍:停止。 BCD.正确; 故选:A。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赁小屋于水柜街”意思是“在水柜街租了小房子”,于,在。 A.句意为:对于用不道义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微不足道。于:对于; B.句意为:(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于:比; C.句意为:客人称赞我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于:对,向; D.句意为: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于:在; 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有人送纸给他,无论多少,他拿到手就写”,据此断句为: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故选:A。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语段内容,结合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ACD.正确; B.有误,根据“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可知,友正得到的是白色的绢,还没有染色。“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说法错误; 故选:B。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其,代词,指友正。直,刚直,正直。恐,担心。句意为: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答案: (11)A (12)D (13)A (14)B (15)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四)现代文阅读(9分)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值追求,有助于维系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非物质文化产》) 材料二 在当下的“非遗”传承中,出现了一批“95后”“非遗”传承人,他们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也让中国“非遗”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 郎佳子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派面塑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创作了“烟重妆”哪吒、“熊猫瘫”、动漫灌篮高手等一些造型可爱的面人,将流行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这些作品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以往的面塑大都注重写实,郎佳子彧却更偏爱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的面人作品《花季》,生动地表现了高三学子面对高考压力时的心理、学习状态。由于现代人更在意作品传达的意义,于是他不仅创作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的作品,也用面塑作品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这些作品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郎佳子彧以影像的方式传播面塑作品,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上的粉丝都等着他更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将“非遗”引入潮流,让“非遗”走进大众有了可能。 (摘编《北京日报》《“95后”传承人捏面人20年:把“面人郎”变网红》) 材料三 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自力保护的内在要求,但在创新发展中,又不能为了创新而忘记传承。以文人艺术中国水墨画为例,由于诸多新水墨画不加审辨地抛弃了传统,事实上,传统水墨画的内在精神在这些新水墨画中已经荡然无存。 在传承中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着的基本原则。手工艺与纯艺术不同,它的本源是日常生活需要,因而,无论如何创新,都不应丢弃其生活器物的本性。例如在当代,由于远离了日常生活需要,苏绣传承一度出现了危机。手工艺类“非遗”还应在技艺上不断革新,不断超越。此外,不能因为创新就远离本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秦淮灯彩传承人说:“做灯是讲究寓意的,要讨喜,我创作过飞机灯,但不制作枪炮子弹灯,因为它们的寓意不吉样。” (摘编自季中扬 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16.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 B.“95后”“非遗”传承人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 C.由于文人艺术中国水墨画不加审辨地抛弃了传统,事实上传统水墨画的内在精神已经荡然无存。 D.秦淮灯彩传承人不制作枪炮子弹灯。做灯讲究吉祥的寓意,这符合中华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 17.材料二中关于郎佳子彧面塑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烟熏妆”哪吒、“熊猫瘫”、动漫灌高手等面塑作品,包含了流行元素,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B.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更偏爱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创作的《花季》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C.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D.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以影像的方式进行传播,将“非遗”引入潮流,让“非遗”走进了大众。 18.胶州大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述三则材料,为促胶州大秧歌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3分) 【分析】本题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阅读,分别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比对能力,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总结能力。 【解答】(16)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ABD.正确。 C.有误,原文“由于诸多新水墨画不加审辨地抛弃了传统,事实上,传统水墨画的内在精神在这些新水墨画中已经荡然无存”不符。 故选:C。 (17)根据材料二中有关句子,逐一对照选项,即可作出选择。 ABC.正确。 D.有误,材料二原文最后一句是“让‘非遗’走进大众有了可能”,因此说“让‘非遗’走进了大众”错误。 故选:D。 (18)题目设置的语境是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为促胶州大秧歌的传承与创新”来谈获得的启示。根据材料二中:“‘95后’‘非遗’传承人,他们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也让中国‘非遗’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将流行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这些作品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得出启示:在胶州大秧歌中加入潮流(流行)元素,可以改造传统秧歌,加入歌舞等元素,但同时也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秧歌表演;“由于现代人更在意作品传达的意义,于是他不仅创作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的作品,也用面塑作品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这些作品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得出启示:胶州大秧歌要用自己独有的形式,反映社会热点事件,贴近百姓的生活;“郎佳子彧以影像的方式传播面塑作品,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上的粉丝都等着他更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将“非遗”引入潮流,让‘非遗’走进大众有了可能。”得出启示:利用新媒体来宣传胶州大秧歌,扩大其文化影响力;根据材料三“在传承中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着的基本原则。……因而,无论如何创新,都不应丢弃其生活器物的本性。”得出启示:胶州大秧歌在创新的同时,不要丢掉传统的东西。 答案: (16)C (17)D (18)示例:胶州大秧歌中加入潮流(流行)元素;胶州大秧歌的表演程式、动作特点、角色扮演、音乐唱词和服饰道具等要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贴近现实,才能接地气,可以组织秧歌迷见面会,组织意见征集会,以此来扩大秧歌的影响力;将胶州秧歌表演或比赛的视频上传网络,为胶州秧歌制作宣传片、纪录片,以扩大其文化影响力;要在传承中创新,不应丢弃其生活器物的本性。等等。 (五)现代文阅读(18分) 大城小树 连亭 ①树本来长在乡野,由于人的关系,进了大城。虽然有些树由于水土不服而总有些营养不良,但毕竟大城算是有了树。 ②霓虹闪耀、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若是没有树作为衬托,也只是没有生气的热闹而已。堆满楼车、的大城是死的,而树的加入,激活了城市。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在树的一静一动中,大城获得了庄重和灵动。而这庄重与灵动的布景里,常常少不了鸟的身影。在大自然中,鸟是眼随树生活的,人们把树搬到大城,就把鸟引到了大城。唧唧啾啾的鸟声,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 ③与大城相比,树很单薄,没有楼高,树间的鸟鸣也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淹没。在大城,似乎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但不管是否在意,大城越来越离不开树了。 ④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比如树变换了风的走向,比如树接住了窗前的一缕目光,比如树读懂了匆匆行人的疲累,一切就有了不同。树不经意间的每一次摇动,每一次呼吸,对大城来说都是恩惠:休息时,人们用树的那抹绿色放松疲劳的眼睛;在车站候车时,人们需要行道树遮阳挡雨;大城有了树,仿佛装了无数净化器,人们在一呼一吸中感受光合作用的律动…… ⑤走在人头攒动的繁华大街上,人有时会与一棵棵树对望。人们看着树,树也同样注视人,它们温和、宽容的目光,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有时经过一棵树,听到鸟鸣周匝,耳朵会突然醒来,头会不自觉地抬起来,对鸟投以欣喜的目光,对树发出由衷的赞叹,混沌的兴致一下子活过来,突然哼出一些遥远的曲调,仿佛自己又变回那个新鲜的血肉丰满的人。 ⑥前阵子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城添新居,费尽心力地将老家的一棵月桂搬进新家的花圃,我去看了这棵月桂,它已经有胳膊那么粗了。朋友说,这棵树是断不能割舍的,倘若不能将它带来,宁可回老家也不进城。我想起作家苏童也曾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树而耿耿于怀。有一天他突然在城里拥有了两棵树。他在文章里写到,这两棵树弥合了他与整个世界的裂痕,这是父母和朋友都不曾做到的。我的朋友,并不像苏童那样是个名作家,但他与树的感情,和苏童是一样的。 ⑦我曾在医院听了将近一个月的树声。我生的不是什么大病,却得住院,得手术,手术后又得住在白惨惨的病房里,怎么受得了呢!况且又不能看书,不能见很多的人,一天到晚或躺着,或靠着,无聊得很。我多么希望能跟外界多一些交流啊,只要能够冲破这狭小的病房,什么都是好的! ⑧有一天,我仿佛听到了一棵树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我还听到了鸟儿的声音,唧唧啾啾,唧唧啾啾……我睁开眼睛向窗子看去,见不到树,偶尔能看到鸟儿掠过窗玻璃的身影。我想,那窗子底下必定是站着一棵树的,不然哪来的沙沙声与鸟儿的歌声呢?我问从外面回来的母亲,母亲说:“是呢,是一棵碗口粗的杉树。”等我能从病床上起来走动,我就时常趴在窗口看院子里的那棵杉树。它挺拔,秀丽,枝叶间竟还隐藏着一个鸟窝,我猜想那窝里一定有正在孵化的鸟蛋。呵,医院里的一棵树上,生命正在悄悄地孕育萌发!一个清晨,我在病房里醒来,听到沙沙沙的声音中夹杂着雏鸟的欢叫声,急忙奔到窗口,只见鸟妈妈正给小东西喂食呢! ⑨医生说,我心态好,手术后恢复得特别快,可以提前出院了。我竟很舍不得那树,我的康复是它赐予的。出院前,我专门去看望它,我忍不住对树授以惊叹的目光:它脚下的泥土那么少,但枝叶依然繁茂,始终朝着天空和阳光的方向用力延伸。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⑩从医院出来,我终于又能走在大街上,走在一棵棵树之间。大城依然繁闹着,那一棵棵挺立在大城的树依然生长着。我想,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 (节选自连亭《以一棵树为起点》,有删改) 19.文中的“树”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20.“然而在大城,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提取的,应放在文中第几段开头最合适?请结合上下文分析。(4分) 2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2段中画线句子。(3分) 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 22.如何理解第9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23.文末说,“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文中的“树”让你联想到了谁?请结合文章内容闸述理由。(4分) 【分析】本文先写了树对大城起的作用:给城市增添生机和轻灵的亮色;抚慰、恩惠了疲惫与需要帮助的人们;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弥合了人与世界的裂痕;带给人们生命的力量,坚强与希望。最后借物喻人,用沉默而坚韧宽容的树比喻生活中默默贡献的人,借以赞美他们的奉献而不张扬。 【解答】(19)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由第②段“而树的加入,激活了城市”“大城获得了庄重和灵动”,树把鸟引到了大城,鸟声“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归纳出树的作用:给城市增添生机和轻灵的亮色;由第④⑤段“树不经意间的每一次摇动,每一次呼吸,对大城来说都是恩惠”,“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又变回那个新鲜的血肉丰满的人”归纳出树的作用:抚慰、恩惠了疲惫与需要帮助的人们(概述树对人的恩惠);由第⑥段“这棵树是断不能割舍的”“弥合了他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归纳出树的作用:寄托感情弥合裂痕(具体叙述树对人的作用);由⑦到⑨段,“我的康复是它赐予的”“(树上的小鸟)生命正在悄悄地孕育萌发”“(树)朝着天空和阳光的方向用力延伸”,归纳出树的作用:带给人们生命的力量,坚强与希望。 (20)本题考查语意的衔接。“然而在大城,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承前①②段写城里有了树,树“激活了城市”,继而写树在城里的遭遇,③段写“树很单薄”“树间的鸟鸣也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淹没”,写出树容易被忽略。这一句放在③段开头,使③段成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由忽略到发现、重视,第④段开始,写大城离不开小树,人们一步步发现树的重要作用。 (2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一般具体从这五个角度入手:修辞与描写、词语句式、写作手法、深刻含义、结构作用。分析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写出具体的表达效果。还可以这样赏析: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听觉感知到的树叶碰擦声,用视觉“荡漾出轻微的波浪”来形容,既写出树摇曳的姿态,又写出了树摇动时发出的声音的轻柔连绵,表现了对树的赞美喜爱之情。 (2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深刻含意的把握。既要联系上下文写出它的深层含义,还要品味出它所要表达的感情。上文“它脚下的泥土那么少,但枝叶依然繁茂”表现了树的顽强坚韧,“始终朝着天空和阳光的方向用力延伸”写出树的坚定向上,树的这种坚强向上的力量使“我”“心态好,手术后恢复得特别快”,它在“我”心中扎下根,成为“参天大树”,就是这种力量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并且成为“我”自己精神中的重要一部分。 (2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联想。由文末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借树喻人,用沉默而坚韧宽容的树比喻生活中默默贡献的人,借以赞美他们的奉献而不张扬。也可以这样联想:文中的树让“我”联想到了我们这个城市的建设者--农民工,他们有时在我们身边维修房屋,有时在城市周边建新的小区,可能我们未必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但他们就像大城中的小树一样,是我们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答案:19.①树赋予大城市庄重与灵动,给大城市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 ②树抚慰了人们的紧张与疲惫。 ③树成为人们的情感寄托,弥合了人与世界的裂痕。 ④树给予人们生命的力量,使人获得希望。 20.放在第三自然段开头最合适。“然而”表示转折关系,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树为大城市增添了一抹轻灵的亮色,而第三自然段却说大城市中,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与活法,互不相关。两段间存在转折关系。这句话放在此处,能够使两段衔接自然,过渡流畅,更有逻辑性。 21.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静止的树比作恪尽职守的卫兵,将树摇动的声音比作波浪般的乐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对城市的庄重守护和树给城市带来灵动美好,表现出树为城市增添了勃勃生机,表达出作者对于树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2.树在艰难环境中依然顽强生长,其中蕴含的生命力量使我受到感动,树的精神转化为我的生命力量,在我心中长存,激励我不断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使我的心灵获得成长。 23.示例:我联想到环卫工人。环卫工人默默付出,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我们创设良好的生存环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却常常为我们忽略。 三、写作(50分) 24.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1)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让我们经历了个漫长的假期。五月,你接到了复学的通知,重返校园。 请以“重返校园以后”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分析】本题是命题作文。题眼是“重返”。重返的意思是重新返回原来的地方。重返校园看到了什么变化,人或者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写疫情后重返校园,也是写生活,学生可以从自身有哪些改变、有哪些成长入手写作。这个作文命题可以从学会发现习以为常的美,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学会感恩,学会勇敢,学会关爱,学会坚定,学会成长,感受幸福等方面进行立意。比如放假前窗台上的一盆绿植奄奄一息,疫情之后回到校园,绿植勃勃生机。这也象征我们的勇敢。确定好主题之后得选材,才会有的放矢,符合出题者预期,想更加彰显正能量。这个全命题作文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写重返校园后的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同学老师的相处的小事,写出一些变化和自己的独特感受。文章要求写成记叙文。 【解答】重返校园以后“神兽归笼,普天同庆!”--爸妈的朋友圈里一片欢腾。历时三个月,我们结束了史上最长的寒假,终于可以回到久违的校园,见到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了!开学第一天,闹钟刚响,我跳下床,匆匆穿好校服,洗漱完后吃过早餐,戴上口罩,便往学校狂奔而去。太好了!这不禁让我回想起以前和同学们聊天、玩耍的情景。却没有想到--到校时,我们“很远”。 啊!到学校了,不过,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校门前,人山人海,同学、家长都有,按照学校的要求,一米间隔,井然有序,都戴好了口罩。校门口,到处布满了警戒线,铺成了一条黄色的路,称之为“黄路”。我慢慢的跟在同学后面,走在“黄路”上,不时还东张西望。眼前这熟悉的景象怎么变陌生了呢?这么多人,却没有曾经热闹的景象,也没有人谈天说地。走到“黄路”的末尾处,校门只开了一点,我们缓缓经过体温测控仪,地上的黄线把同学们分开来,环境依旧很安静,偶尔只听得见一些人打电话的声音,觉得浑身不自在,有些不习惯…… 因戴了口罩的原因,我大口喘气,扶着门,进了教室。发现同学们什么也不说,少了昔日的喧哗声,收好书包看着书,认真听老师讲解疫情期间的相关要求。疫情期间的我们,是“这么近,却又那么远”。中午的时候,下课铃一响,我情不自禁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望了望讲台上的饭菜,立刻回忆起了以前四十三个同学一起在教室里吃饭的场景,不时还要举行“抢鸡腿“的活动,好不热闹! 但是,受疫情的影响,我们的老师早已提前将教室内桌椅按七列分开,大家午餐按奇数组和偶数组轮流吃饭,不用餐的同学们就在外边等待。开饭后,我坐在位置上,看着碗里冒着热气的西兰花圆子汤,就想开始大口“咽食”了,可余光“不小心”瞄了一眼门外边用渴望的眼神望着我的朋友们,于是,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露出“黄板牙”又把身子侧了过去,小口小口地吃了起来。 今日,我们虽然距离如此之远,但却更珍惜重回校园,彼此在一起的日子;今日我们不得不距离如此之远,是为了明天可以彼此靠近,可以自由呼吸。2020年初夏,这座学校记录下一段从未有过的时光。重返校园,我们看似这么远,但心却如此之近。 【点评】文章写了“我”重返校园的所见所感。文章以妈妈发的一条朋友圈内容引出全文,然后写了开学第一天我和同学们“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从学校处处是“黄线”间隔进校,到间隔进餐,处处彰显“重返校园,我们看似这么远,但心却如此之近”主题。表达了小作者重返校园后的激动心情,也表达了对重回校园的珍惜。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浑身都是青春的火花,青春的鲜艳,青春的生命、才华,……眼看自己一天天的长大成熟,进步,了解的东西一天天的加多,精神领域一天天的加阔,胸襟一天天的宽大,感情一天天的丰满深刻;这不是人生最美满的幸福是什么!这不是最隽永最迷人的诗歌是什么! (选自《傅雷家书》)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分析】本篇作文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绚烂的季节,充满着激情、梦想、斗志、拼搏,如诗如歌般令人陶醉,正值大好青春的我们,应该紧紧拥抱青春,努力奋斗,不负韶华,让自己的青春之歌唱出青春的激情与拼搏,让这一段美好的时光成为我们成长中的宝贵财富。根据以上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本则材料的立意:青春的风采、青春不负韶华、青春之歌等。写这篇作文,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是议论文都可,也可以写一篇优美的散文,结合自己对“青春”这一主题的认识与感悟来写。 【解答】青春无悔 青春如歌,歌唱生活的传奇;青春如花,描绘人生的画卷;青春如舞,舞动生活的魅力。 青春焕发的少男少女是人们所羡慕的对象,他们朝气蓬勃,他们热情激昂,他们激情澎湃,他们浑身都散发着青春的魅力。他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新世纪建设的栋梁,他们正享受着青春的沐浴,用自己的双手去开辟新天地,用实力去验证--青春无悔。 当然,青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寂寞、痛苦、挫折……这些都是青春旅途中的常客,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它们,用微笑去面对它们。正如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腾,就失去了壮观;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失去了雄浑;青春如果仅求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那么生命也就失去了她所存在的魅力。青春的雨季总会过去,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走,不要回头,抬头看,头顶还是一片蔚蓝的天,让我们不再感到失落、彷徨。让我们用希望去歌唱--青春无悔! 青春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青春亦如流水和细沙,在不经意间就从指间滑落。珍爱青春,用心去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亮点。 珍爱青春,让青春成为我们生命中最耀眼的火花,用双手去描绘人生的画卷,去谱写一首壮烈美丽的青春无悔之歌! 青春是握在手里的细沙,不知不觉已然漏去;青春是天上的一颗流星;虽然美丽却瞬间逝去;青春是幸福留下的阵阵香气,想要珍惜它已离去。 【点评】这篇散文为我们阐释了青春的内涵。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青春岁月里是朝气蓬勃,是热情激昂。而青春短暂,只有珍惜青春才不会留下遗憾。此文语言慷慨激昂,文采斐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