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9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鸿门宴》知识点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抵御,抵抗;内——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3、臣之不敢倍德:倍——背,背叛;4、蚤——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隙,隔阂,嫌隙;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二、词类活用1、沛公欲王关中:王:大王——称王;2、范增数目:目:眼睛——使眼色;3、道芷阳间行:道:道路——取道;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夜:夜晚——连夜;5、吾得兄事之: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6、常以身翼蔽:翼:翅膀——像翅膀一样;7、头发上指:上:上面——向上;8、日夜望将军至: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9、臣活之:活:使……活;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从;11、素善留侯张良:善:善良——交好、友好;12、秋毫不敢有所近:\n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三、一词多义(一)虚词“为”1、用作动词音wéi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使子婴为相表观点: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表判断;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用作介词表被动;为所/为……所音wéi若属皆且为所虏表原因、涉及对象音wèi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3、用作助词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音wéi何辞为?(二)虚词“因”1、动词: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2、名词:原因、缘由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表原因,因为,由于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4、介词:凭借、条件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趁着、趁机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三)虚词“而”1、表目的:来,用来\n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表转折:但,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3、表修饰:(地,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4、表修饰:(地,着)项王按剑而跽曰5、表递进: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劳苦而功高如此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拨剑切而啖之(四)实词1、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抬起;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动词,举荐,推荐范进中举:名词,科举考试制度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攻克,占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全、尽2、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动词,谢罪、道歉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动词,道歉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动词,辞别阿母谢媒人动词,推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动词,劝诫四、重点句式(一)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1)籍何以至此;2)沛公安在?3)大王来何操?\n4)客何为者?(常见疑问代词:谁、何、安、奚、孰、胡)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作为动词有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2)古之人不余欺也。(以前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代词余作为动词欺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3、“是”、“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强调突出宾语1)何陋之有?/姜氏何厌之有?(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2)无乃尔是过与?(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二)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1、贪于财货;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3、具告以事;4、长于臣;5、得复见将军于此;6、因击沛公于坐;7、樊哙覆其盾于地(三)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6、此亡秦之续耳;(四)固定句式1、孰与:同……相比,哪一个更;2、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3、项王未有以应:有用来……的;4、何……为:表疑问或反诘,干什么,为什么?《陈情表》知识点一、通假字1、夙遭闵凶。闵,\n通“悯”,所忧愁的事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有,通“又”,多二、词类活用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5、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6、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7、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8、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9、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三、一词多义(一)虚词“以”1、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借)……身份”。猥以微贱。凭,介词。臣具以表闻。用,拿,介词。\n汾阳王以副元帅凭借……身份2)表示原因,介词。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因为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敢废远因为2、用作连词夫夷以近又、而且,表并列关系谨拜表以闻来,表目的关系今不忍人无寇暴乱,以乱天子边事来,表目的关系木欣欣以向荣,水涓涓而始流(地,着),表修饰关系(二)虚词“之”用作助词。(1)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的,定中之间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的,定中之间(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可不翻译(三)文中重点掌握实词1、当(1)当侍东宫。任,充当,动词。(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一定,副词。2、命(1)辞不赴命。任命,名词。(2)人命危浅。生命、性命,名词。(3)更相为命。生活、生存,名词。3、终(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干“又”,连词。(2)无以终余年。\n结束,度完,动词。(3)愿乞终养。终了,动词。(四)表示官职变动的实词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4、迁,改官。5、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6、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7、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8、出,指出京受任。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11、放,放逐。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四、重点句式(一)固定句式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2、有所希冀。“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n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4、是以区区不敢废远。“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5、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二)被动句1、而刘夙婴疾病。婴,被……缠着。2、戍卒叫,函谷举函谷关被攻克2、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被动3、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被动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表示被动5、不拘于时“于”表示被动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表示被动《段太尉轶事状》知识点一、通假字1.不嗛,辄奋击。嗛(qiè),通“慊”,满足,快意。2.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打,砸。3.太尉判状,辞甚巽。巽,通“逊”,谦恭。4.出入岐周邠斄间。斄,通“邰”,今陕西武功\n二、词类活用1.以刃刺酒翁、坏酿器。坏:使动用法,使……坏。2.晞一营大噪,尽甲。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3.乃我困汝。困: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4.遇不可,必达其志。达: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5.裂裳衣疮。衣:名词作动词,用衣裳缠裹。6.奈何欲以乱败郭氏。败:使动用法,使……败坏。三、一词多义(一)虚词“且”1、作为连词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还,表让步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并且,表并列关系2、作为副词且为之奈何?将,罪且及副元帅将要年且九十将近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暂且,姑且3、固定用法且夫:放在句首,表示下文是进一步议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况且,再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况且,再说(二)虚词“则”\n1、用作连词1)表承接关系,就、便、那么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2)表假设关系,如果、假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表转折关系,可是、却、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2、用作副词,表示判断,乃、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三)实词“诚”1、用作名词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诚:名词,真心真意2、用作副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副词,肯定、确实、确然3、用作连词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诚:连词,表假设,果真(四)实词“固”1、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形容词,城墙坚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动词,巩固,安定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形容词,固执,顽固4、蔺相如固止之固:形容词,坚决,坚持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副词,本来,原来,固然(五)实词“适”\n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适:动词,到……去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适:动词,女子出嫁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动词,适合,适应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从上面看恰好与地面相平)适:副词,恰好5、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适:副词,刚刚,刚才四、重点句式(一)宾语前置1、欲谁归罪: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为动词“归罪”的宾语,故前置2、汝将何以视天地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为介词“以”的宾语,故前置(二)省略句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省略“告诉“的宾语、“不许”的主语2、(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略主语“公”3、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省略“臣”的谓语拜臣(为)郎中/除臣(为)洗马。省略“臣”的谓语4、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闻(之)省略动词“闻“的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5、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省略动词“告”的宾语6、农以(之)告谌省略介词“以”的宾语7、以(之)如司农治事堂省略介词“以”的宾语\n8、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省略分句“而未至”《游褒禅山记》知识点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n三、一词多义(扩展)(一)虚词“乃”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二)实词“道”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三)实词“盖”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四)实词“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五)实词“然”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2、吴广以为然\n形容词,对、正确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六)虚词“其”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第三人称代词,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指示代词,译作“这”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2、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是之谓乎!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可怪也与?3、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四、重点句式\n(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二)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如: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3、请辞于军“于军”作状语限定动词“辞”的对象,“向军队”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于星火”表示“比星火……”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划线“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6、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于)市门外”表示“在市门外……”7、具告以事“以事”表示“把事情……”(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作为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可使报秦”作为中心语“人”的宾语,后置。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数量词“一双”作为“白璧”的定语,后置。《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n一、通假字1、佗邑唯命。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2、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4、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5、无庸,将自及。庸,通“用”。6、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7、若阙地及泉。阙,通“掘”,挖。8、永锡尔类。锡,通“赐”。二、词类活用1、惊姜氏。惊,使动用法,使……受惊。2、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动词,合法度。3、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4、有献于公。献,动词作名词,进献的东西5、公赐之食。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6、隧而相见。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三、重点句式(一)倒装句1、宾语前置姜氏何厌之有?“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有何厌”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n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谓”的宾语,前置对曰:“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患”的宾语,前置其是之谓乎!“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其谓是乎”2、状语后置欲立之,亟请于武公“于武公”为后置状语郑伯克段于鄢“于鄢”为后置状语(二)判断句制,巌邑也。蔓,难图也。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颍考叔,纯孝也。《报任安书》知识点一、通假字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3、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4、放失旧闻。失,通“佚”。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6、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二、词类活用1、请略陈固陋固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固陋的意见2、以污辱先人辱: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三、一词多义(一)重点实词重点掌握望、非、盖、胜、走,请参看《导学大课堂》113页(二)虚词“焉”\n1、用作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用作代词1)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割鸡焉用牛刀(《论语》)3、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三)虚词“所”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用作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即为名词性意义,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3、固定用法1)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n2)所以: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四)固定句式1、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以……为:把……当作……2、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以:因此3、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宁得:怎么能……4、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无乃:恐怕……四、重点句式(一)倒装句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于后世”作状语后置(二)被动句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表被动2、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幽”表被动,被幽禁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表被动,被拘禁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放逐”表被动,被放逐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膑脚”表被动,被施与膑刑6、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囚”表被动,被囚禁\n7、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附:文言文学习知识体系梗概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见《导学大课堂》)三、一词多义(18个重点虚词,120个重点实词)四、偏义复词五、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状语,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动词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动词意动用法)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项伯杀人,臣活之★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侣鱼虾而友麋鹿六、文言句法(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n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为”字式:……为……;为……所……;……为所……“于”字式:……于……“见”字式:……见……;……见……于……“受”字式:受……于……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字式:……被……;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四)倒装句\n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一般可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1、宾语前置句(如《鸿门宴》所示)2、状语后置句(如《游褒禅山记》所示)3、定语后置句(如《游褒禅山记》所示)4、现代汉语正常单句语序:(定)主+[状]谓+(定)宾,若文言文语句不合现代汉语语序,皆视为倒装。(五)固定句式(从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