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9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教学素材 高考文言文的译文失“信”例析
高考文言文的译文失“信”例析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外交翻译方面曾精辟地提出过“信”、“达”、“雅”的要求。这三点要求对于古文今译也完全适用。三点要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过应以“信”为基础,应把“信”看作最为重要,舍此,“达”、“雅”就毫无意义,所以古文今译,得首先强调“信”。但今、昨两年媒体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时有所见,特别是四篇高考文言文的译文,竟出现24处不忠于原文的措辞。笔者愿将拙见供大家垂阅,以便与译者商榷并恭请方家指正。一、语有赘余①将原文“掾史有罪藏”译为“掾史有犯贪污罪”。此译句凭语感也知有赘余,“有”和“犯”二者不可得兼。再说,译句的句意也不是完全符合原文所表达的意思。“罪藏(通脏)”的意思是:贪污盗窃等犯罪行为所得的财物。(见《汉语大词典》第八卷第1032页)据此,译文可以修改为:掾史据有不义之财。②将原文“不称职,辄予长休告,终无所案验”译为“不称职,(丙吉)就给他长期休假,让他离职,最终没有查办(他)。”译文实在没有必要补上“让他离职”句。③将原文“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中的“修”译为“撰写整理”。“修县志”的“修”,意思是编纂,撰写。(见《简明古汉语词典》P539)由此可见,“修”译为“撰写”或“编纂”即可,“整理”则是多余的。再者,从下文“未及属稿(起草文稿)”看,“修”只是撰写,不含什么“整理”,更加证明“整理”宜删。④将原文“单于尝为书嫚吕后”译为“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辞源》注“单于”:“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见该书修订本第一册第535页)由此看来,称君主为单于的只有匈奴,别无此称,况根据语境和高中毕业生掌握的历史常识,也没有必要在“单于”的前面补译“匈奴王”。二、张冠李戴⑤\n将“富阳高傅占,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中的“故”译为承接连词“于是”。在笔者的视野里,尚未见过古汉语中的“故”作“于是”用。根据上下分句之间的因果关系,这里的“故”,只宜译为表示结果的连词“所以”或“因此”为好。⑥将“已而或检其装”中的“已而”译为“后来”,甚为不妥。“后来”表时间太宽泛,这里应照“已而”的本义译为“不久”为宜。三、译有罅漏⑦将“辄引父足怀中以卧”译为“他总是把父亲的脚抱在怀里”。此句中的“以”,连词,可不译;但“卧”这个动词未译,有失“信”的要求。这里的“卧”是隐几(趴在几上)或躺下。(见《王力古汉语字典》第225页)全句的意思是:他总是把父亲的脚抱在怀里趴倒或躺在床上。⑧将“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中的“端坐”译为“坐着”。“端坐”是偏正式的动词短语,很明显,漏译“端”。“端坐”应译为“正坐”。⑨将“以告丰”译为“就来告诉周丰”。此译不够完全。“以告丰”中的“以”,介词,相当于“把”,“以”的后面省略宾语“之”,代指“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一事。全句的意思是:(检点的人)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周丰。⑩将原文“吉止驻”译为“丙吉停下车”。作为丞相的丙吉外出,哪要自己停车!原文的“止”是使动词,其后省略兼语“之”(指代驭吏)。所以,“吉止驻”应译为“丙吉让驭吏停车。”○11将原文“众共伺之,不能记也”译为“大家一起守候着他说出这样的话,可是谁也没有听到记下一句。”应该看到原文“不能记也”中的动词“记”后面省略了“之”(代指何远所言的“妄语”)。“不能记也”应该译为“谁也没有记下一句他乱说的话。”○12将原文“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译为“这一定是有人欺骗陛下”。在理解原文时,“臣”的前面应有“誉”。因为“誉臣”与后一分句中的“毁臣”相对举,否则,在句意上就少了一方面。再者,下文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一人之誉”和“一人之毁”相对举也可佐证。所以此句应译为“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而欺骗陛下”。四、无中生有○13将原文“驭吏因至公车刺取”译为“车夫趁机到骑兵歇息的驿站打探消息”。这里将“公车”译为“骑兵歇息的驿站”,令人不解。《汉语大词典》释“公车”:“③\n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后以指此类官署。”(见该书第二卷第62页)《辞源》对“公车”的相关解释与上基本相同。以上两种工具书均不见“骑兵歇息的驿站”之说。况车夫到骑兵歇息的驿站又能打探到什么消息!对“公车”可以直录不译。五、对象不明○14将“恐有所伤害”译为“担心会有所伤害”。原文“担心”后省略宾语,其宾语应该是民之生命财产。由此可知,译文对担心会有所伤害的对象不明确。○15将“掾史乃服”译为“下属这才心服”。“掾史”在原文中出现六次,前五次译者都直录不译,唯独这句译为“下属”,其外延太宽泛,表达的对象很不明确,仍应直录不译。六、古腔古调○16将“迁武昌太守”译为“(何远后来)迁任武昌太守”。“迁”在古汉语中是调动官职的意思,一般指升官。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只保留着调动官职的意思,但不表达升官。何远原来曾任后军鄱阳王恢的录事参军,这个官只是军事系统内部的一个属官,后到武昌任太守,当然是升官。译文说他“迁任”,这在古汉语中是无可非议的,但作为用现代汉语表意的译文,是不可以带着古腔古调的。“迁任”在现代汉语中实为罕见,“迁任”改为“升任”为宜。七、古今错位○17将“远本倜傥”译为“何远本来豪爽”。“倜傥”和“豪爽”不能等同。《辞源》解释“倜傥”的意思是“卓越豪迈”,“后称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为倜傥”。(见该书修订本第一册第235页)而“豪爽”则是“豪放直爽”。(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542页)看来“倜傥”和“豪爽”是不能相提并论,因而是不能对译的。○18将“拜为郎中”译为“授予他为郎中”。须知,“拜”是授官,不能译为“授予”。授予的基本义是给予,适用的范围应在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方面。(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260页)看来“拜”和“授予”不能对译,可将“授予”改为“任命”方可。\n八、略欠确切○19将“吾愧吴翁、焦翁”译为“我比不上吴翁和焦翁”,句意基本正确,但根据直译的要求,古今对译的字词不够到位。原句中的“愧”,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羞愧,意思是感到羞愧。“愧”之后省略介词“于”,表比较。全句的意思是:我与吴翁、焦翁相比,感到羞愧。此意有成语“自惭形秽”和“自愧不如”相印证,其中的“惭”和“愧”,也是形容词用作意动词。○20将原文“何见劳勉之有?”译为“还有什么功劳能受到褒奖呢?”将“劳勉”译为“褒奖”,似是而非。《辞源》解释“劳勉”:慰劳鼓励。(见该书修订本第一册第380页)《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对“劳勉”的解释,与上基本相同。“褒奖”的意思是表扬和奖励。(见该书第5版第45页)由此看来,“褒奖”和“劳勉”不能对译。○21将“使骑吏问”译为“让随员骑马去询问”。这里需要明确“骑吏”是什么人。《汉语大词典》解释“骑吏”:“出行时随侍左右的骑马的吏员。”(见该书第十二卷第852页)既然如此,“使骑吏问”的意思应该是“让随侍左右的骑马的吏员去询问”,因为译文中的“随员”并非确指“骑吏”,另外,去询问骑马可以,不骑马也可以。○22将“是以问之”译为“因此问牵牛者”。这里需要明确宾语“之”这个代词指代什么。译文认为是牵牛的人,其实不然,询问的对象应是赶牛者,前文的“逢人逐牛”的“逐”,就是驱赶。驱赶牛的人,位于牛后或牛的左侧。牵牛者就是拉牛者,应位于牛前。因此译文中的“牵”应改为“赶”,才符合原文的内容。○23将“以吉知大体”译为“认为丙吉办事善于分清主次”。译句不完全符合原意。所谓“大体”,这里应该是重要的义理,顾全大局的道理。(见《汉语大词典》第二卷第1402页)为了忠于原文,此句应译为:认为丙吉能理解重要的义理从而顾全大局。○24将“谥曰定侯”译为“赠谥号定侯”。\n“赠”的原义是赠送,送给。后引申为追赠死者官爵或荣誉称号。“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谥”又作动词用,加给谥号。(以上据中华书局《王力古汉语字典》第1337、1291页)看来,“赠”和“谥”都是针对死者的,但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原文中没有“赠”字,丙吉死后,对他没有“赠”的内容,所以译文中的“赠”应删。原文中的“谥”,谥号,这里用作动词,加给谥号。“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云南人民出版社《简明古汉语词典》第441页)因此,“谥曰定侯”应译为“朝廷赐予谥号称定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