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从外迁人的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B.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C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D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2.晋文公刚即位就启用贵族分任内外诸官,“昭旧族……胥、籍、孤、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诸(同姓)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这一做法A反映出分封制度趋于崩溃B.表明当时选官唯看家族声望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D说明血缘亲疏决定贵族等级3.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要从分裂走向统一,实现和谐融洽的“尚同”社会,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义与不义。据此分析,墨子认为尚同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是A认同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形态B.崇尚法治,反对人治C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D实现各家各派的思想融合4.费正清所著的《中国新史》中引用研究者的观点称:“中国算盘的计算效率尽管惊人,却只限于十二位数左右一次数组计算,不能做高级代数计算。”“中国在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这段时期比较欠缺数学上的创新,可能正是为算盘便利好用付出的代价。”这一观点认为A算盘限制了古代中国数学发展B.算盘的普遍使用开始于明朝C算盘便利了古代中国商品交易D算盘是外国传人的计算工具5.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关于中元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据此能被认定的是初秋庆贺说七月为小秋,若干粮食成熟,汉代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目连救母说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据西晋翻译天竺《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弟子目连供养十方僧众,最终救出坠人地狱的母亲地官生日说北魏《道藏》载D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A中元节起源于西汉时B.中元节是外来的节日C史书的记载矛盾荒谬D中元节历史内涵丰富6.目前,在山东、四川、陕西、安徽、河南等地出土汉代普通百姓墓葬的画像石或画像砖上均发现有“射雀射猴”画像。如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树下两人持弓仰射,树上共计有20多只雀与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汉代民间形成了浓厚的尚武风气B.麻雀与猴类对小农经济破坏最大C汉代的仕途开阔权力向下层开放D黄河下游逐渐成为政治经济重心7.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人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人的农民成为豪n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C《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D《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8.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此制度A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B.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C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D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9.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下列条款与此意思相符的是A“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B.“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C“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D“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10.下表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军182名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由此可知清末起家身份进士武进士举人武举贡生生员末弁无功名合计人数811037315117182晋升身份大学士总督布政、布政提督、提督、中等文武官员一下及未合计巡抚按察使使总兵同品授职人数225175371086182A.阶层流动方式有悖传统B.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C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D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11.下图版画名为《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作于甲午战争期间。画中,狂牛角上绑有利刃,背上负有灯笼,直冲日军而去,日军士兵或瘫软在地,或仓皇返身逃跑。这幅版画A.利于安抚民心维护清政府统治B.表明了清政府坚决抗日的决心C表现清军将领战术思想先进D全景再现了平壤战役的情景提出者奏折转载时间(1901年)两广总督陶模《请遗散内监折》5月29日江西巡抚李星锐《江西巡抚李中丞复行政事宜折》6月30日一7月4日安徽巡抚王之春《广设算学专门学堂折》7月19日n湖广总督张之洞《变法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8月10日一8月13日两江总督刘坤一《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一条折》8月24日一9月6日浙江巡抚余联沅《署浙江巡抚余复奏条陈变法折》9月7日上表为《申报》转载的地方督抚奏请“新政”的奏折。据此可知,清末A.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强烈B.东南督抚联合施压朝廷C地方势力企图主导新政D立宪成为新政主要议题历史试题A长郡版)第3页A共8页)13.曾作为中国代表参加1919年巴黎和会的顾维钧主张:外交不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只能把谈判搞糟”。他的这一番认识旨在A揭示国家主权至上的外交原则B.指出外交的主要目的在于达成协议C说明绝对要求不利于国家利益D.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寻找借口14.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桟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15.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A舆论宣传左右战争进程B.社会群众思想愚昧无知C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D.反帝口号脱离群众认知16.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对卢沟桥事变的部分报道(据2018年1月14日北华大学东亚中心副研究员赵文铎文章整理)。据该表可推知记述出处“曰军发言人指出,南京政府将这场局部冲突扩大为全面战争,明显为了恶化局势。既然南京政府采取敌对手段,那么中国中央政府就需要(对这场战争)负责任。”1937712,《约时报》之《日军谴责南京政府》的报道曰本“政商界领袖支持在中国的举动。日本官员坚持认为,和平有赖于南京同意在华北地区达成和平协议”1937年7月13日,《纽约时报》日本人在广播中说,中日之间的所有麻烦的根本原因是由国民党推行的反日政策和中国人民统一意下培育出的反日情绪1937年8月1日,《纽约时报》A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抵抗的政策B.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抵抗日本侵略C日本侵华是为了保护华北的利益D.美国《纽约时报》立场比较客观17.n台儿庄战役前,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曾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作战方针。战役爆发后,李宗仁采取“固守据点,各个击破,要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把敌人歼灭在台儿庄”的作战方针。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积极配合淮河沿岸的国民党部队,阻击日军北犯。这表明当时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揭开国共军队协同抗战的序幕C正面战场战略战术运用灵活D.抗日战争由此进人了相持阶段18.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把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把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把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把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中央军委的这一决定A旨在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B.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C落实了七届二中全会夺取全国胜利的总方针D.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决心19.柏拉图曾经说:“如果你否认比例规则,把过分大的帆装到小船上,给一个小个子吃太多的食物,把太大的权威交给一个够不上这一权威的人,那么后果是灾难性的。”你认为该评述可以用来指正雅典民主在哪一方面的缺陷A其公民权利建立在对奴隶专制的基础上B.其民主方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C野心家蛊惑群众左右政局导致政坛动荡D.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0.下图是英国下议院布局图,室内以绿色为主,寓意来自“草根”的平民代表。室内局促狭窄,主席台居下位,外围逐步抬高的议席对其构成很大压迫感,以保证议事按规则公正进行。双方议席前面有一条鲜明的红线,相距2.5米,保证两军对垒拔剑动粗时,刚好够不着。这种议席布局反映了A英国议员独特的吃苦精神B.英国两党斗争历来残酷C英国议员特有的战斗精神D英国议会的民主自由精神21.1937年,罗斯福试图通过以国会立法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填塞法院”计划最后被国会否决,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开始支持新政措施,这被称为“拯救了最高法院的及时易帜”。这反映了当时美国A存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C总统权力高于司法权力D行政权扩大影响司法权2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除众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之外,其他政府部门的官员都由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通过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选出的选举人选出,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需经参议院批准。美国的建国精英作出这样的安排是为了A避免因某种共同利益而出现部门勾结B.巩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联邦体制C限制议员、总统和大法官的权力范围D.保证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的独立性23.狂飙突进运动是1760年代在德国文学和音乐创作领域兴起的变革,该运动持续了近二十多年,处于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之时,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以剧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悲剧《狂飙突进》为名,组织同名社团,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n为口号,主张个性解放,要求摆脱封建朿缚,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推崇天才和创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为他们文学观点的核心。由此可见,狂飙突进运动的兴起深受A.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B.启蒙思想的影响C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D法国大革命的影响24.18世纪,德国媚法之风盛行,但在音乐领域,却涌现出了多位誉冠欧洲的音乐家。巴赫被誉为“欧洲音乐之父”,亨德尔被贝多芬称为“我们之中的最伟大者”,格鲁克被称为“领先于时代的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德国音乐的成就A.使德国文化摆脱了法国的影响B.表明德国人更具浪漫主义情怀C有助于德意志民族的政治统一D导致了法德矛盾冲突日益加剧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25.A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政治上力图构建新型的乡村统一战线,理顺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以参议会为载体,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民众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为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民主政治基础。经济上成立了劳动互助的村庄,农民已不是一户一户各不相关的各自劳动,而是为着一个确定的生产任务而奋斗;另一方面,互助合作运动对于克服众所周知的乡村个人主义的思想起了很大作用。文化上对于乡村教育,赋予了中共政治社会化的内涵与目标。这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即便在小学教育中亦是如此。在陇东分区,各完小均以《群众报》《解放报》《陇东周报》作为教材。曲于完小选择了14篇报上的文章,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生产展览会的意义在哪里”“打倒国民党的特务政策”等等。——摘编自《乡村建设的延安道路》材料二1933年山东省政府决定在山东进行县政建设实验,由梁漱溟主持的研究院进行改革。首先,裁局设科,科长多由研究院毕业生充任。此外,县政府增设了户籍室、农村金融流通处等机构。其次,乡设乡学、村设村学以代替原来的区、乡、镇公所。实质是实行“政教合一”的自治制度,即以“村学”“乡学”作为乡村的自治组织。在建立的村学中,设有小学部、成人部、妇女部。村里还为失学儿童设有共学处,因陋就简,随处施教。在乡学中,一般设有高级小学部或职业训练部等,供村学学众进一步学习。通过这些措施,到1937年,邹平已接近扫除文盲的边缘。另外研究院大力兴办农业合作社,到1936年底,已经成立了棉花运销、蚕业产销、林业生产、信用、购买、机织等多种合作社,计307所,社员8828户,已收股金12422元。七七事变后,日本进攻山东,梁漱溟离开,邹平乡村建设实验至此结束。——摘编自《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陕甘宁边区与山东地区乡村建设的措施。(1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1分)26.(12分)两汉、魏晋时期的中国文献中常见对大秦国(古罗马帝国)的记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类别文献及成书年代记载地理位置《史记》〔西汉〕黎轩(即后人所谓大秦)地处大月氏西约数千里的安息之北,安息长老传言,条支有弱水、西王母《抱朴子》〔东晋〕(大秦)地方三万里,最大国也风土人情《魏略》〔魏晋之际〕有小城邑合四百余,东西南北数千里,置诸小王甚多《后汉纪》〔东晋〕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以石为城郭,周圜百余里《晋书》〔唐〕城中屋宇皆以珊瑚为搅柄,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n政治概况《后汉纪》〔东晋〕王无常人,国中有灾异,风不时节,辄放去之,而求贤人为王,放者终无怨《抱朴子》〔东晋〕此国不畜奴婢,虽国王夫妇,犹躬耕籍田,亲自居桑织经;此国不用刑罚,人民温睦,皆多寿考;国人谈虚说妙,唇理绝殊人物形象《后汉纪》〔东晋〕人皆粗长大、平正若中国人《无上秘要》〔北周〕有药名“大秦玄坚”,能使上飞轻举,超体霄真,此乃天仙之所服,飞神之所研《北堂书钞》〔唐〕昆仑之东十万里有大秦之国,人长三十丈,寿万八千岁,不知禾稼,但食沙石-根据庞乃明《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整理辨析上述古籍记载,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合理的信息,任选一个角度,探讨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认识。(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材料二十七世纪英国的基层社会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他们主要通过民众选举推选出合适的民警人员,与当地的教会管理相互交织。地方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并非完全的“按章办事”,而是时刻地变换着的。换言之,在教区的社会管理中,他们的裁决大多是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的,教区民警和地方官吏都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在这个地方共同体中,最有效的约束并非是来自帝国的条文章程,而是“睦邻关系”的传统,法律相比而言屈服于这种观念,而不是凌驾之上。这种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性,而不是冰冷的事实。这种闪烁着自由的管理机制,虽然在处理问题方面没有严格的刻度作为标准,但是它在英国十七世纪的基层管理上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直到后来英国建立起规范化的近代的官僚体制,才逐渐取代这种“乡绅自治”的管理体制。——摘编自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十七世纪英国与清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