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课后限时集训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含解析)人民版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衡水中学一模)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二,关赋(道路通行税)百取一”。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达成“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的协定。材料反映了(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C.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D.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C [齐国会盟诸侯,达成改善交通、统一税收与度量等协定,这有利于春秋时期区域性统一市场的形成,故C项正确。]2.(2018·新疆乌鲁木齐一模)春秋初期大国争霸,“通商惠工”的口号被提出,随后自由商人兴起。大约在战国中期,特别是在秦国商鞅变法时制定了重农与抑商相结合的一套完整政策,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基本国策。这一政策转变的目的是( )A.调整官商与私商的关系B.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地位C.解决政府与商人的矛盾D.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不区别对待官商和私商,故A项错误;抑制商业发展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并非解决政府与商人的矛盾,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3.(2019·云南师大附中模拟)下表是北宋商税情况简表。据此可知当时( )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A.政府“不抑兼并”B.商税是政府主要收入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工商业经济不断发展D [“不抑兼并”是北宋的土地政策,材料体现了北宋时期商税的变化,二者之间无直接关联,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组成状况,故B项错误;宋朝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北宋商税的迅速增加,反映了北宋工商业经济的发达,故D项正确。]4.(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其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n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B.“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 [从材料信息可知,南宋都城临安中的皇宫已经不再位于城市中心,御街的中段设立“金银盐钞引交易铺”,这一布局反映了商业发展、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说明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故选D项。]5.(2019·福建厦门模拟)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征舶税、收舶货等。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见,宋元时期( )A.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A [材料表明,宋元时期政府通过设置市舶司和颁布《市舶则法》对中外贸易进行管理,这体现了这一时期政府对中外贸易的规范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中外贸易的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C项错在“开始设立”;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外贸易的管理,不是限制,故D项错误。]6.(2019·河南博爱月考)北宋时有商人说:“士非我匹,若工农则吾等也……(农与工)所食皆不过其劳。”明中叶以后“士商异业而同志”已不为怪。这说明( )A.传统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封建“四民”秩序有所松动D.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商人把自己列于士之下,与工、农地位等同;明中叶以后,商人与士人地位相当,“士商异业而同志”,这说明宋明时期传统的“士农工商”秩序有所松动,故C项正确;宋明时期,重农抑商观念仍为社会主流观念,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特征是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宋明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7.(2019·河北石家庄联考)据记载,洪武五年明太祖诏告天下:“今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此规定反映出( )A.重农抑商不适应时代发展B.政府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C.政府干预以实现休养生息D.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Cn [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说明政府进行调节,以保障人民渡过难关,体现了政府的干预作用,故C项正确;土地兼并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8.(2019·湖南长郡中学检测)明清时期,新兴的中小市镇大多突破了传统“王制”(国家城市建设中的宫殿、住宅及街道的制度性规定)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呈现出无计划、无序性建设状态。这主要是( )A.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B.国家不重视市镇的管理C.封建君主专制走向衰落D.城镇建设技术极度落后A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市镇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兴的中小市镇兴起,这些新兴的中小市镇突出经济功能,并不符合传统“王制”规划下的城市突出政治功能,因此体现出“无计划、无序性”,故A项正确。]9.(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徽商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做法( )A.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B.是宗法制度动摇的体现C.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D.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A [材料反映明清时期徽商在发财致富后,注重提升自身社会地位,将大量财富投入购置族田、修建祠堂等非生产领域,从而导致工商业无法扩大再生产,这种做法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故选A项;建祠、修家谱是维护宗法制度的体现,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这种做法深受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排除D项。]10.(2019·贵州贵阳检测)乾隆年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之回棹,唯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例”。材料表明( )A.清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对外开放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B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统治者在对外贸易中采取相对灵活的经济政策,并非一味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由此可知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多增税额”不能等同于其主观目的是“增加收入”,C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1.(2019·贵州贵阳摸底)清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而到了雍正时期“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以下关于这两种记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清政府允许民间对外贸易B.清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控制严格C.清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D.清政府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B [由材料可知,顺治时期清政府奉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而到了雍正时期,清政府开放福建“海禁”,并允许浙江“一体贸易”,这说明此时“海禁”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禁止一切对外贸易,清政府虽然曾一度开放“海禁”,但仍然进行严格控制,故选B项;由“一体贸易”可知,清政府只允许官方对外贸易,排除A项;“海禁”是基本政策,清政府并未放弃,C项排除;“海禁”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禁止一切对外贸易,Dn项说法过于绝对。]12.(2019·吉林长春检测)据记载,“(顺治四年)户部议覆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岛货物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仍照故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从之”。这说明( )A.明末对外贸易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可以“裕国”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A [根据材料信息“仍照故明……之例”可知,清代仍延续明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宫城正南门宣德门前的南北向大街称为御街、天街,自州桥“出朱雀门(内城正南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尤以夜市著名,营业“直至三更”。城内著名的“酒楼”,有马行街东货行巷的丰乐楼(原名白矾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此外,“州(指内城)东宋门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楼、药张四店、班楼”等,“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各种货物皆有。——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产品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材料三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二等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n(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4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市特点及影响明清城市发展的因素。(8分)(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影响中英两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差异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进程。(13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营业‘直至三更’”“‘白昼通夜’营业”可以得知宋代的城市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从城市中有“酒楼”“丰乐楼”可以得知在宋代城市中出现了专业的服务场所;从材料一“州东……州西……”“各种货物皆有”可以得知区域特征明显,商品种类丰富;从材料一“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大抵诸酒肆瓦市”可以得知宋代城市的商业职能上升。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二“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可以得知明清城市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从材料二“吸引外地客商”可以得知城市的辐射范围很广;从材料二“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可以得知城市的分布比较密集;从材料二“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可以得知城市与周边农村联系比较密切。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区域分工,商业的发展”“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市场繁荣”“交通便利”等因素。第(3)问,第一小问“原因”,我们要分别进行分析。对中国而言,从材料“长期为列强占据”可以得出列强经济侵略;从“新式工厂发展滞后”可以得出近代工业发展缓慢,从“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可以得出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对英国而言,从材料中城市数量的增长可以得出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它的工业化速度较快。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其一,中国近代城市化是列强侵略的结果,必然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其二,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破产农民只能进入城市,这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其三,在开放时间较早的城市,人们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也逐渐转变;其四,城市的近代化也推进了整个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其五,众多通商口岸的开放,成为西方列强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其六,由于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众多的破产农民也大量涌入城市,势必会增加城市的人口压力,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答案:(1)特点:商业职能上升;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出现专业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区域特征明显,商品种类丰富。(4分)(2)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因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区域分工和商业的发展;人口集中市场繁荣;交通便利。(8分)(3)原因: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英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评价:中国近代城市化是外国侵略的结果,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改变城市布局;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也使之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带来一系列问题。(13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表n时间概况商周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使用,出现青铜材质货币春秋战国楚国地区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地区使用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使用环钱、秦国地区使用圆形方孔钱秦黄金为上币,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汉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唐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帛并行宋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元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比例明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嘉靖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以称量货币非铸币存在)清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造银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2分)解析: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本题可以从“货币的铸造”“货币从多样化到统一化”等角度确定观点。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答案:示例一 结论: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经历了三次演变,先后形成了铜币时期、纸币时期和白银货币时期。(2分)说明:春秋以后,铜币逐渐成为我国主要货币;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出现;宋元明三个时期,政府都发行过纸币。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合法货币,中国货币体系进入白银时代。(10分)示例二 结论:古代货币经历了杂乱到统一的发展过程。(2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导致货币形态多样而复杂;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圆形方孔的重量钱成为标准形态;唐朝进而发展为宝文钱,影响深远,成为以后各朝铜币铸造的典范。(10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