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人民版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这一规定(  )A.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B.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论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为苏俄赢得国内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变革的信息,排除A项;该政策的实施符合当时的国情,排除B项;该政策带有社会主义性质,排除D项。]2.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A [从材料信息看,苏俄政府平均分配市有住房,这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极其相似,即该政策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故选A项;这一住房分配制度与推动经济恢复无关,故B项排除;当时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材料中政策属于行政手段,故D项错误。]3.1923年初,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完全可以通过商业流通,通过市场买卖关系,使全体居民参加合作社,实现合作化,从而组织起与传统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能够保证‘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体制。”这说明(  )A.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权宜之策B.列宁尚未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C.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D.列宁主张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C [根据题干中“1923年初”“苏维埃政权完全可以通过商业流通……能够保证‘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体制”可知,列宁认为通过发展市场和货币关系以恢复和发展经济,可以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目的,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权宜之策,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排除B项;列宁认为“组织起与传统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社会主义体制”,即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主张完全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排除D项。]n4.(2018·豫西南示范性高中联考)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完善了苏俄市场经济体制B.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C.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认可D.助推了苏俄工业化的进程D [新经济政策主张把国家不能经营的企业租让给资本家经营,通过这一措施吸收外国资金,有利于推进苏俄的工业化进程,故D项正确;苏俄当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信息,故C项错误。]5.据记载,从1926年起,苏联政府在保持农产品销售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工业品的零售价格。这反映了(  )A.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功B.工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得以实现C.农民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D.工业化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D [从材料信息看,从1926年起,苏联政府在保持农产品销售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却大幅度提高了工业品的零售价格,这会导致农产品与工业品的剪刀差扩大,反映了工业化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功,故A项排除;这种局面会导致农业与工业比例失调,故B项错误;这一政策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6.(2019·山东济宁模拟)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在1933—1937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由此可见苏联政府(  )A.修改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B.已意识到发展轻工业的重要性C.扭转了轻重工业发展失调局面D.对计划经济体制做出重大调整B [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时,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从材料信息看,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高了轻工业的增长率,降低了重工业的增长率,由此可见苏联政府已意识到发展轻工业的重要性,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只涉及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规定无法体现该计划的结果,故C项与材料信息及史实均不符;当时苏联依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7.(2019·宁夏银川质检)1935年8月30日到31日夜间,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这说明了(  )A.苏联工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B.新经济政策获得民众广泛支持nC.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D.苏联农业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C [题干中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是利用“老式风镐”,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到1927年实施的,故B项错误;题干中“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可见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故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农业与工业发展的比较,故D项错误。]8.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  )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C.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D.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C [材料中“1932年”,即处于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此时西方各国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故选C项。A项所述过于绝对化,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的角度不符,均排除。]9.20世纪70—80年代,苏联每年的新技术发明大约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但只有四分之一的科技成果在经济中得以应用,而一项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长达10—20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忽视民用工业的技术革新B.苏联过分倚重军工生产C.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制约D.苏联民众消费水平有限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制约导致了“只有四分之一的科技成果在经济中得以应用”“一项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长达10—20年”的现象,C项表述符合题意。]10.1954年到1957年间苏联农业投资达754亿卢布,比第二、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及第五个五年计划前3年投资总和还多100亿卢布。这表明(  )A.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得以纠正B.苏联试图解决农业落后问题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显著成效D.苏联对农业的投资超过工业B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下,农业为工业牺牲,发展落后,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苏联加大了农业投资,B项符合题意。]11.n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  )A.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 B.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C.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D.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僭化D [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但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会演变为“僭化”,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干部队伍更新幅度小,而不是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苏联干部队伍的信息,与经济建设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而是强调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僭化,故C项错误。]12.(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在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应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主要缘于西方和平演变B.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C.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D.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C [从材料信息看,对于戈尔巴乔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一事,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认为,苏联民众持敌对和冷淡态度,西方则赞赏戈尔巴乔夫对结束“冷战”所做的贡献。这种评述反映出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故选C项;苏联解体主要是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B项虽然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历史教科书的教育功能,故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材料二 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列宁《论合作社》n材料三 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斯大林通过这种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8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的消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11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由“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可得出实行余粮收集制,由“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可得出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第二小问“意图”,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第(2)问的第一小问“看法”,根据材料二,由“在新经济政策中……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合作社的巨大意义”可以得出列宁认为合作社的意义是运用非公有制经济即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由“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可得出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由“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可得出列宁认为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第二小问“让步”,根据材料二“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同时也意味着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第(3)问的第一小问“办法”,根据材料三农民“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可看出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是由农业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农民、农业以及国民经济三个方面分析其消极影响。第三小问“认识”,综合三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有:利用市场发展社会主义(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重视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经济政策的调整即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实际水平。答案:(1)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意图: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6分)(2)看法:合作社的意义在于运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8分)(3)办法:由农业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影响: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实际水平。(11分)14.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怎样的眼光打量历史、用怎样的方法理解历史,所影响的决不仅是我们对过去的勾画,更影响即将展开的未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n材料 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苏联国内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具体表现,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当时有人认为,十月革命给俄国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倒退。因为革命前的俄国已经在朝着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如果革命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以后就停止,那么俄国就可以建立资产阶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可能早已实现现代化并与西方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了。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如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和全盘否定。在赫鲁晓夫时期批判的主要是斯大林个人,以及他在领导工作中的各种错误,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已经由此发展到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且进一步直接诋毁列宁。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事实,美其名曰“再思考”。最初,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简单地说成是一个“停滞时期”,毫无成就可言。后来针对斯大林时期,否定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摘编自陈之骅《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并运用苏俄(联)的相关史实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提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选择一个角度,联系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等史实进行批判,注意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 历史虚无主义在“说事”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用历史假设否定史实,编造历史、混淆是非。(2分)批判:运用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等相关史实进行批判,以说明认识历史事物要科学真实。(略)(10分)示例二 历史虚无主义在“论人”方面(对人物的评价),无视历史事实、孤立片面地看待历史人物、用支流否定主流。(2分)批判:列举斯大林或列宁的历史功绩及失误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批判,以说明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要客观公正。(略)(10分)示例三 历史虚无主义在“讲史”方面(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用现象否定本质,裁剪事实曲解历史。(2分)批判:运用勃列日涅夫时期或斯大林时期的历史贡献和问题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批判,以说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要全面准确。(略)(10分)总之,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事实和人物,尊重史实,明辨是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