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回忆鲁迅先生课件1西师大版
萧红 著 鲁迅 :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鲁迅 ( 1881—1936 ), 20 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也是 20 世纪的文化巨人之一,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学不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 病态 进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 奴性 ”进行了彻底的 批判 ,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 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和不妥协性。 主要作品 小说集: 《 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 散文集: 《 朝花夕拾 》 散文诗集: 《 野草 》 杂文集: 16 本 还有书信、日记和学术著作等 鲁迅重要文章的解读 《 祥林嫂 》 人性的残忍,“咀嚼人的灵魂” 《 药 》 启蒙的结果是被启蒙的对象活活吃掉 《 阿 Q 正传 》 “ 精神胜利法”“民族的劣根”,呼唤生命的强者 《 狂人日记 》 吃人的文化,打破“瞒”和“骗” 《 在酒楼上 》 平庸对人的吞噬,绝望的反抗 《 肥皂 》 对意淫的伪君子的幽默讽刺 《 社戏 》 对纯正善良的人性的呼唤 《 纪念刘和珍君 》 对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对革命的反思 《 论“他妈的” 》 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卑劣心理 《 论照相之类 》 封建性压抑下的性变态 鲁迅的“敌人” 周作人 徐志摩 梁实秋 林语堂 胡适 郭沫若 周扬 一生最痛恨的人 鲁迅的“朋友” 闰土 胡风 冯雪峰 萧红、萧军 瞿秋白 藤野 张天翼 郁达夫 画忆萧红 萧红故居 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 现代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 ,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她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 代表作品《 生死场 》 ,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 1940 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 》于1942出版。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熟悉课文内容 1 、对穿衣裳的看法( P27—29 ) 2 、包饺子( P29 ) 3 、先生的来客( P30—31 ) 4 、看信( P31 ) 5 、最佩服的人( P31 ) 6 、外出的装束( P31—32 ) 7 、简单的饮食( P32 ) 8 、生活的朴素与俭约( P33 ) 9 、午后陪客与夜写文章( P34 ) 10 、眼瞪摩登女( P34—35 ) 11 、月夜踢“鬼” ( P35 ) 12 、品尝鱼丸( P35—36 ) 13 、旧纸包书( P36 ) 熟悉课文内容 14 、喝茶夜谈( P36—37 ) 15 、简朴的卧室( P37 ) 16 、写字桌的景观( P37—38 ) 17 、厨房 · 客厅 · 花园 · 三楼( P38—39 ) 18 、患病气喘( P39 ) 19 、带病校译( P39—40 ) 20 、饭后养神( P40 ) 21 、许先生的重负( P41 ) 22 、许先生的精心护理( P41—42 ) 23 、病症的确诊( P42 ) 24 、治标退热( P43 ) 25 、许先生的俭朴生活( P43—45 ) 26 、海婴的问好( P45 ) 熟悉课文内容 27 、病中的谈笑( P45—46 ) 28 、枕边的木刻画( P46 ) 29 、先生“休息”了( P47 ) 探讨与归纳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① 人之子的鲁迅 ② 人之夫的鲁迅 ③ 人之友的鲁迅 ④ 人之主的鲁迅 ⑤ 生活之主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探讨与归纳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① 人之子的鲁迅 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② 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③ 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探讨与归纳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④ 人之主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老人 ⑤ 生活之主的鲁迅 潇洒、幽默、风趣、 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是一篇回忆录。 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零碎的细节,随意点染;但 感情真挚而又深厚 , 文笔散漫而又抒情 , 展现出鲁迅先生丰富的性格特征 。 本文特色 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 。 小 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