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部编版

‎27*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臧克家在1949年11月1日鲁迅逝世13周年时,为纪念鲁迅而写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鲁迅的怀念,而且通过两种“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向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整首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提出了不同的人,其生与死的价值和意义迥异的观点,道出了参加鲁迅纪念活动的最深感触,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第2~4节是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第 5~7节是第三部分,根据第一部分表达的感受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这是一首抒情诗,第一个写作特色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本诗的每一节都将两种不同的人进行对比,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人在对比中突显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或者与人民群众的不同关系。需要注意的是第1节中的两个“活”和两个“死”的含义: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 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情和怀念之情。本诗的第二个写作特色是反复,主要是词语和句子的反复。诗歌通过反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情感,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借助工具书等,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情感。‎ ‎2.通过多种朗读方法进行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3.能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鲁迅的相关资料,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通过对对比手法的分析和理解,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并能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朗读方法进行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2.通过对对比手法的分析和理解,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并能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能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鲁迅的相关资料,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朗读教学 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这首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在朗读教学中,可以结合本课的内容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同一节里两类截然相反的“有的人”进行对比朗读,也可以是内容相关联的小节与小节之间的对比朗读,还可以是行为和结果的对比朗读,以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在采用两种截然相反的“有的人”进行对比朗读时,要注意提示学生朗读时要用不同的表情、不同的语气,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以读促情。因此,朗读指导需要与课文理解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朗读与课文理解相辅相成,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2.阅读教学 本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前可以布置学生结合“阅读提示”的要求自主搜集、整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资料,为课堂学习作好充分准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核心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适时补充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鲁迅形象。‎ 对于资料的补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让学生自主通过阅读课外图书、网络等渠道收集和阅读鲁迅的作品来增进对鲁迅的了解,从认识鲁迅走到鲁迅的内心世界。第二,让学生收集为纪念鲁迅而写的文学作品,如许广平的《鲁迅的写作和生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让学生能多角度了解鲁迅,感知鲁迅的品质,体会诗歌的意蕴;第三,这篇诗歌中多处引用了鲁迅的诗文,如“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源于鲁迅的《野草·题辞》中“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等。教学时,教师可以补充这些原文资料,引用鲁迅的诗文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从而体会鲁迅的精神,明白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 ‎1.收集鲁迅的相关资料,收集纪念鲁迅的文章进行阅读。‎ ‎2.阅读《自嘲》和《野草·题辞》,并初步了解其主旨。‎ ‎3.读通、读顺诗歌,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 ‎1课时 板块一 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谈话导入: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鲁迅先生。他是眷恋故乡的思乡客,他是苦苦追寻“好的故事”的逐梦人,他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大公无私的人。那么,对于鲁迅,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2.指名学生回答,检查学生课前的资料收集的情况。‎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和过渡:鲁迅先生于1936年去世,至今已经八十余年,但是他的名字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于历史长河,反而更加光彩夺目。鲁迅身上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呢?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有的人》将带着我们继续走近鲁迅先生,去感受他的独特魅力。(同步板书课题和作者)‎ ‎4.教师范读课题和作者,学生齐读。重点指导“臧”的读音,也提醒该字与“藏”的区别。‎ ‎5.指名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交流本课的背景资料,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这首诗写于1949年11月1日。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的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臧克家也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遗迹,回忆了鲁迅的一生,心中感慨万千,于是深情地写下了这首纪念鲁迅先生的诗歌。‎ 板块二 初读体会,整体感知 ‎1.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在听朗读的时候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和情感。‎ ‎2.学生同桌互相交流自己标注的朗读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和情感。‎ ‎3.指名3~5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适时指导。‎ ‎4.教师范读诗歌,学生结合朗读指导进行体会。‎ ‎5.全班齐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适当指导。‎ ‎6.出示自读任务,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1)本课的题目是“有的人”,这个“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找出诗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2)找出诗歌中描述“有些人”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 ‎7.学生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8.指名学生进行分享,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9.让学生再次朗读对两种人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作者对这两种人的态度。‎ ‎10.学生自由分享,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5、6、7节中这些人的不同下场来体会。‎ 对“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是唾弃、憎恨的。‎ 对“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是尊敬的、拥戴的。‎ ‎11.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态度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针对不同的人的态度不同,朗读的感情也不同。‎ 板块三 探究发现,走近人物 ‎1.过渡:刚刚的朗读和初步的理解,我们知道了课文写了两种人,这两种人分别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那么这些人具体指的是怎样的人呢?‎ ‎2.学生默读课文并进行思考,同桌互相交流。‎ ‎3.学生自由分享与指名回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1)学习第2节、第5节。‎ ‎①补充“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这个句子所在的原文内容。‎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②指名学生朗读这首诗。‎ ‎③指名学生通过课前的阅读,分享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表达的情感。‎ ‎④教师引导学生并明确在处境危险的情况下,鲁迅还能写出这样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可见其难能可贵。‎ 交了不好的运气我又能怎么办呢?想摆脱却被碰得头破血流。破帽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像用漏船载酒驶于水中一样危险。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场永不改变,不管外面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 诗歌表达了作者战斗到底的决心。‎ ‎⑤回到该句所在的诗句中,引导学生明白这句话是化用了鲁迅诗句,而这句中“有的人”指的是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 ‎⑥抓住“骑”“啊,我多么伟大”,引导学生明确第2节中第一句所说的“有的人”指的是作威作福的人。‎ ‎“骑”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样子。“啊,我多么伟大”‎ 刻画了这种人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 ‎⑦让学生找出这两种人的结局并分享,同时通过表演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摔垮”一词的含义。‎ ‎“摔垮”指的是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可笑而又必然的下场。‎ ‎(2)学习第3节、第6节。‎ ‎①补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个句子所在的原文内容。‎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②指名学生朗读这个句子。‎ ‎③指名学生分享课前通过阅读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这个句子是比喻鲁迅愿意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④回到该句所在的诗句中,引导学生明白这句话是化用了鲁迅的句子,而这句中“有的人”指的是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愿意为革命事业贡献一切的人,勇于牺牲的人。‎ ‎⑤抓住“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这种行为的含义,明确第3节中第一句中所说的这种是什么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为自己树碑立传,其目的是想要流芳百世。‎ ‎⑥让学生找出这两种人的结局并分享,同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烂”“春风”“到处”“青青的野草”。‎ ‎“烂”指的是名声烂,既写出了反动派的恶贯满盈,又表现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青青的野草”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春风”“到处”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的精神的热烈歌颂。‎ ‎(3)学习第4节、第8节。‎ ‎①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并进行分享。‎ ‎②教师通过这种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的特点进行引导,明确这种人指的是生活中的坏人。‎ ‎③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来理解“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是怎样的人,教师引导并明确这种人指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④让学生找到这两种人的结局,并齐读相关句子。‎ ‎(4)‎ 学生自读第2~8节,并思考:课文中分别写了哪几种人,人们对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 ‎(5)指名学生进行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前一种人是行尸走肉的人,反动派,人们对他们的态度是唾弃、憎恨、踩踏。‎ 后一种人是人民英雄,为了人们的利益鞠躬尽瘁,人们对他们的态度是尊敬、拥戴和敬佩。‎ ‎(6)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对这两种人的态度的诗句原文——第1节。‎ ‎(7)出示自读任务,学生默读第1节并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①第1节中的两个“有的人”分别指的是哪种人?‎ ‎②两个“生”和两个“死”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8)指名学生进行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句中,“有的人”指的是行尸走肉的人,反动派;“活”指的是肉体存活于世,充满着作者的鄙夷和轻蔑;“死”指的是没有灵魂,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这样的人虽生犹死。‎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中,“有的人”指的是人民英雄,为了人们的利益鞠躬尽瘁;“死”指的是肉体死亡,充满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活”指的是精神永存,表达的是肯定和赞美之情。这种的人虽死犹生。‎ ‎4.全班对比朗读,男生读前半句,女生读后半句,要求读出感情。‎ ‎5.全班齐读。‎ 板块四 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2.在对课文内容回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本课通过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来赞美鲁迅来明确本课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3.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对比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4.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 通过两种人的对比,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作者读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践踏人民的人的憎恨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像鲁迅一样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的人的敬佩之情。‎ ‎5.‎ 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像鲁迅一样为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的人,并联系具体事例说说自己的感想。‎ ‎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加强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注重资料补充,帮助理解。这首诗和学生的生活时代是相脱离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很难对这首诗有深刻的理解。本课在教学时,采用了学生收集资料和教师辅助补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具体句子理解的需要,通过补充课文的背景资料、鲁迅的相关资料、化用语句的原文资料等,帮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 ‎2.注重以读促思,读中悟情。诗歌的教学离不开朗读,而本课这首诗的感情也是十分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以读促思,读中悟情。由于这首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可以将对比朗读纳入进来。让学生在对比朗读中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和他们的不同结果。除此之外,在课文理解之初,采用了自读、分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去思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