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8)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照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六月西湖忽雨忽晴的变幻景色。‎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计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二、活动一:读题释题,了解作者。‎ 活动一:读题释题,了解作者。‎ ‎1.自读诗题,注意停顿。思考: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小组内交流对诗题的理解,并谈谈对作者苏轼的了解。(小组选定汇报人员)‎ ‎ ‎ ‎1.自读诗题,注意停顿。思考: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交流:‎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2、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3、介绍作者。‎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 过渡: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活动二:熟读诗文,理解诗意。‎ ‎1.反复朗读古诗: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用“|”在句中标出停顿。②看看插图,读读古诗,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交流:①组内轮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②对照插图,说说古诗大意,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准确。‎ ‎3.展示汇报:①朗读展示。②交流诗意。‎ 三、活动二:熟读诗文,理解诗意。‎ 3‎ 预设交流:‎ 诗句大意: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一片汪洋大海。‎ 四、活动三:练背诗文,体会感情。‎ 活动三:练背诗文,体会感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笔下的雨有什么特点?‎ ‎2. 小组交流:①组内背诵。②组内畅谈体会。 ‎ ‎3.展示汇报:①背诵展示。②交流体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笔下的雨有什么特点?‎ 预设交流:‎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指导读诗: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 五、课堂小结 ‎1、 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2、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文章我们既要了解文章写的内容,还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不断的求索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境界 ‎【课堂作业】‎ 1、 体会《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 2、 ‎ (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蹿入船中的情景。‎ ‎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    (3)诗歌分别从“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云黑  雨跳  风吹)‎ ‎    (4)“黑云翻魔”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心情。    ‎ 教学反思: ‎ 3‎ 今天这堂课,我从苏轼的另外一句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入手,让学生品读雨之奇,扣住一个“奇”字,学生读到了雨的来去匆匆,读到黑云白雨的奇妙色彩。一个“奇”字,提领一顿,百毛皆顺啊。品味诗文意境前后,学生对诗题中的“醉”字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刚接触这首诗的时候,学生就注意到这个“醉”字,他们理解为喝了点酒写下的诗文,然而在学完诗文之后,学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学生提出,这个“醉”,还有陶醉的意思。‎ ‎ ‎ 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