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第3课 古诗词三首 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第3课 古诗词三首 部编版

‎3 古诗词三首 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来去匆匆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的景物总是透射着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心境。《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仕途失意,在羁旅途中写下的。诗的前两句为叙事,后两句为写景,全诗始终围绕着一个“愁”字进行抒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中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几幅图画,“翻墨”“跳珠”等词语总是充满着动态和新鲜感,精准地描写出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构思巧妙而又信手拈来、不着痕迹,令西湖盛夏时节暴雨忽来忽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这种大开大合的笔墨与作者豪放的胸襟融为一体,尽显豪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晚间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这首词语言质朴,构思巧妙,选取乡间常见的景物,通过精巧的组合,描绘出了恬静自然、优美如画的乡村月夜图。简单的文字尽显恬静和野趣,透着淡淡的愉悦,于平淡中见洒脱。‎ ‎1.会写本课3个生字,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由所读的作品想开去,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词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由所读的作品想开去,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中,试着讲一讲句子的意思。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要注意“蝉”‎ 是翘舌音。本课出现三个多音字“泊、卷、散”在诗句中的读音分别是“bó、juǎn、sàn”。生字书写教学时,注意“德”字右边中间不要少些一横。“鹊”字中昔字上边扁宽、第二横和竖都稍长、日字窄小,鸟字窄长、上框内有一点。‎ ‎2.阅读教学 ‎(1)在读中体会情感。三首古诗词都是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因此,在教学中应以读为主。初读时,让学生自读自悟,疏通字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见”同现,读音为“xiàn”。其次在初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节奏,把握词句间的停顿,读出节奏感。在理解诗意后,要紧扣诗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如《宿建德江》一诗中,要紧扣“愁”字,朗读时节奏放缓,语调舒缓悠长。‎ ‎(2)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由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以此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如《宿建德江》一诗表达的是作者的羁旅愁绪,此时,可以唤起学生孤身一人离开父母时的情感体验,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再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夏季骤雨,每个学生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经历的暴雨,再将自己的语言和诗人的语言比较,想象画面,从而感受诗歌中凝练语言包含的韵味。其次,可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处境想开去。课前查阅有关作者的相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联想到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被贬谪的无奈,才能进一步理解词作体现出的难得的、淡淡的愉悦。最后,引导学生从诗词表达的一同处想开去。三首诗词既有其共性,又有各自的个性,把作品放在一起比一比,想一想,可以更好地发现作品的精妙之处。可以结合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宿建德江》是静态之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主要是动态之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是动中寓静。‎ ‎3.表达运用 学习三首古诗词,应在初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紧扣诗词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抓住诗词中的意境,仿照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学生领略了诗人描写的一场又大又急的骤雨后,可让他们联系实际生活,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也可以让他们画一画每一句诗展示的画面。这种就地取材的语言训练取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搜集孟浩然、苏轼和辛弃疾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3个生字,正确朗读诗词。‎ ‎2.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 ‎3.学习古诗《宿建德江》,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一 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谁来吟诵一下你积累的有关诗词?‎ 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过渡: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3.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并进行书写指导。‎ 德:左边是“彳”不是“亻”,右上边“十”字的竖稍向左拉,四字要扁,下边一横不能丢。‎ 鹊:昔字上边扁宽、第二横和竖都稍长、日字窄小,鸟字窄长、上框内有一点。‎ 蝉:“虫”要写得窄一些,第五笔是提。‎ ‎4.介绍作者,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1)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题西林壁》《赤壁赋》等。‎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现存词六百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板块二 读通文意,体会“愁”情 学习《宿建德江》。‎ ‎1.过渡:夜幕降临,江中烟雾迷蒙,远处行来一叶扁舟,舟上的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宿建德江》。‎ ‎2.解诗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着说说题目的意思。‎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留宿在建德江。‎ ‎3.呈现古诗,学生先自读,读出节奏,教师指导:‎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从“移舟泊烟渚”一句中,可看出诗人在天色将晚,烟雾迷蒙的时候,无奈夜宿在建德江。‎ ‎(2)从“日暮客愁新”一句中,可看出诗人孤身一人,满心愁绪,无法入眠。‎ ‎(3)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中,可看出诗人在建德江看到的“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的景色。‎ ‎5.学生齐朗诵古诗,教师引导提炼总结这些画面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诗人所做的事是留宿建德江;诗人所思的事是满腹愁绪,无心入眠。诗人所见的景是:原野空旷无边、清澈的江水、沉入水底的月影。‎ ‎6.再读古诗,品读“愁”字:说一说诗中哪个字最能打动我们、感染我们。‎ ‎(1)结合已有积累体验想开去。诗人的新愁是什么?从哪里看出他的这种愁?‎ 从“客”字可看出他的思乡之愁、寂寞之愁。‎ ‎(2)此时引导学生从“客”字联想到其他类似的作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异客”,进一步体会孟浩然的思乡之愁。‎ ‎(3)结合创作背景和联系自己孤身一人离开父母时的情感体验想开去: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愁?‎ 孟浩然自幼聪明好学,具有雄心壮志,青年时就作诗多首,才华横溢。一心求取功名,却总是名落孙山。45岁时,经过大诗人王维的推荐,去长安求官不成,‎ 还被唐玄宗逐出了长安。在这样的心境下,孟浩然孤身一人南下吴越,在建德江停舟过夜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 ‎(4)引导学生想一想,在这些情况下,你会想些什么?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 ‎7.走进“月”的意象。从已学的古诗词中想开去,想一想此时诗人仕途失意,孤身一人在外,只有谁在陪伴他呢?他满腹的愁绪又只能向谁倾诉呢?(月)‎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想开去,想象孤独的诗人此时此刻随着月飞向远方的家乡,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将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画面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在炉边,把酒言欢。‎ 画面2: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赏花,吟诗作对。‎ 画面3:在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一团,其乐融融。‎ ‎8.有感情朗诵,教师从“诗人所做、诗人所思、诗人所见”指导学生练习背诵。‎ ‎9.学习了本诗,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的诗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0.小结:《宿建德江》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的孤寂情怀。全诗的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融入丰富的想象,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背诵上节课所学古诗。‎ ‎3.过渡:上节课,我们随着孟浩然一起欣赏了秋江暮色,感悟到诗人内心的郁结愁绪。这节课,我们跟随苏轼和辛弃疾一起去赏西湖雨景、漫步在宁静优美的乡村夏夜吧。‎ 板块二 还原画面,体会豁达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理解诗题,回顾学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从诗题中提取关键信息,齐读诗题,思考: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 地点:望湖楼。‎ 诗人此时的状态:醉。‎ ‎2.想象画面,品读诗句。‎ ‎(1)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朗读古诗,想一想每行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画出来。(云、雨、风。水)‎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呈现节奏划分,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古诗,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配乐,约50秒)‎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出示描写暴雨前后画面的句段进行深入诵读和感受。‎ 画面1: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①联系生活实际,夏天雷雨来临之前,天空的景象是怎样的?‎ 乌云翻滚、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②齐读这句诗,出示“黑”和“翻墨”进行图片变色对比,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要点1: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却没有遮住远处的山峦。‎ 要点2: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蔓延,但来不及遮住山峦。‎ 要点3: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海浪一样,十分汹涌,翻腾而来,但没有遮住远处的山峦。‎ ‎③指名学生朗诵这句诗,读出暴雨来临之前黑云翻滚的气势。‎ 画面2: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学生齐读这句诗,抓住关键词,想一想你读到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 要点1:从“跳珠”知道雨落在船上就像是跳动的珍珠一样,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说明夏天的雨下得很急、很大。‎ 要点2:从“乱入船”的“乱”字看出夏天的雨势很大。‎ 要点3:从“白雨”看出夏天的雨很大,给人白花花的感觉。‎ ‎②用多种形式,读出雨的气势。(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③过渡:作者看到了下雨前的黑云汹涌翻滚,下雨时雨珠乱跳、雨势极大,而雨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齐读最后两句,结合生活经验谈感受。‎ 画面3: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再读,强调诗句中多音字的读音。“卷”读作“juǎn”,“散”读作“sàn”。‎ ‎②品味“忽”字的妙处。‎ 要点1:从“忽”字感受到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阵卷地大风就把雨吹没了。‎ 要点2:从“忽”字体会到这风很有威力,一下子就把大雨吹散了,还吹散了天上黑压压的云,天空一下变得明亮了。‎ ‎③小组比赛读,想象暴雨过后“水如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要点1:水像天一样开阔,水天一色。‎ 要点2:水像天一样明亮。‎ 要点3:水像天一样澄净,雨过天晴,一切都像洗过的一样。‎ ‎④雨后的西湖碧空如洗、水平如镜,指名学生读出“雨后西湖”的画面感。‎ ‎3.过渡:(展示创作背景)这一天,苏轼站在望湖楼上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西湖美景,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愉快、陶醉、愉悦、沉醉)‎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在官场上受到排挤,无奈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通判。此诗是他与朋友同游西湖时,经历了夏日阴晴骤变,触景生情而写。‎ 但凡一些诗人失意时,总会借酒消愁,借诗抒情,而本诗却不见愁绪苦恼,结合写作背景,你从这场骤雨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乐观、豁达)‎ ‎4.苏轼与西湖一直都有着不解之缘,他热爱西湖,特别爱雨中的西湖。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试着比较阅读两首诗,说说它们的异同。‎ 相同点:都写了西湖的雨景,都用了比喻。‎ 不同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先雨后晴,以景寓情;《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晴后雨,以人喻景。‎ ‎5.有感情地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6.小结:《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在船上和望湖楼上所见的美丽雨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板块三 领悟词意,对比诗词 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解题。读题目时教师中间停顿一下,引出对题目的解读:“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从题目中得出“黄沙”是指黄沙岭,题意是晚上诗人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词。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停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指名读词。教师强调“见”的读音为xiàn,“蝉”是翘舌音。‎ ‎(2)教师范读,学生比较节奏情感的不同。‎ ‎(3)全班齐读全词,读出词的韵律感、音乐感。‎ ‎3.品读上阕。学生自由朗读上阕,想象画面,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汇报。‎ 句段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词句理解较难,老师提示学生可以用“加一加”“移一移”的方式理解词意。‎ 明月(照)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送来)蝉鸣。‎ 词意为:皎洁的月光照在横斜突兀的树枝间,惊飞了枝头鹊儿,清凉的晚风吹来,送来了远处蝉儿的叫声。‎ ‎(2)教师范读这句词,学生想象所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 ‎(3)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看到这种景象的闲适之情。‎ 句段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齐读,边读边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了诗人侧耳细听。‎ ‎(2)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蛙声”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应该倒过来,读为“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青蛙说成了预告丰收的使者,表达了作者油然而生的喜悦之情。这正是作者极富创意的联想。‎ ‎(3)对敢于质疑的学生给予鼓励,从而获得不同的理解与收获。并联系实际生活想开去,体会到丰收的喜悦。‎ ‎(4)再读上阕,引导学生从解读中总结出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词的上阕通过对惊鹊、鸣蝉和噪蛙的描绘,写出了乡村夏夜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机,并通过清风、明月、稻花,描写了乡村夏夜的幽美和静谧。‎ ‎4.品读下阕。引导学生从浅而易懂的词句中领悟作者闲适的心境。‎ 句段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用“移一移”的方式,理解词意,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即把表示地点的“天外”“山前”移到句首。‎ ‎“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天上几颗星星闪闪烁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作者将如此简单的文字信手拈来,用得极妙,顿时给人扑面而来的恬静和野趣之感。‎ ‎(2)齐读,读出作者的恬静之情。‎ 句段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指名读。教师再次强调“见”的读音。‎ ‎(2)此句中,哪个词给你印象最深,具有怎样的感觉?(忽见)‎ ‎(3)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想开去。当雷雨即将来临时,你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心情是怎样的?‎ 惊喜——阵雨来临,天黑乎乎的,旧时茅店很难找,辛弃疾非常着急,好在终于找到了。‎ 放松——诗人正在为避雨着急,现在看到茅店,心情一下子放松了。‎ 兴奋——进了茅店,又可以与农民们一边喝酒,一边说即将丰收的喜悦了。‎ ‎(4)此时此刻,想想你学过的哪句诗最能表达词人的心情。(引导学生从回忆中想开去,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下阕。‎ ‎5.练习背诵。借助板书,想象画面,练习背诵并默写。‎ ‎6.对比阅读。‎ ‎(1)再读《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这两首作品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写了月夜的景色,都用了对仗的手法。‎ 不同点:《宿建德江》的景色描写以静景为主,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愁、羁旅之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是动中寓静,表达了词人淡淡的愉悦之情。‎ ‎(2)小组合作,结合具体诗句,说说哪些字词能体会作者不同的心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7.小结:《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诗词内容,并利用图示结构指导学生背诵和默写。‎ 宿建德江客居他乡 羁旅之愁 变幻莫测 景象壮观 热爱大自然 关心人民生活 ‎2.总结:学习了本课,我们通过江边夜景感受到了诗人的旅愁,通过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黄沙岭的夏夜美景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对丰年的企盼。‎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重视朗读,培养想象力。围绕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边读边想象,不只是结合诗词描绘的画面去想象,还应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在读与想中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关注语言训练,提升表达能力。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在教学第二首古诗时,可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熟悉的雨。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之间的异同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古诗作为依托,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写话、说话训练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发挥学生积极性。在本课中,课堂容量很大,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权容易受到牵制。不应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导致课堂上多次出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 这使整个课堂教学基本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从而缺乏精彩生动的课堂生成效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