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1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2、 月 光曲》教案
22、 月 光曲 《月 光曲》 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 22 课, 课 文主要讲述了 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 为他们弹琴, 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 光 曲》 的传奇故事。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表现了 大音 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展现了 他丰富的艺术 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同时也告诉人们, 美好乐曲的产 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 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不仅语言美, 而且意境美、 情感美, 极富感染力。 教学目 标 1. 了 解贝多芬创作《月 光曲》 的经过, 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 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 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用‚幽静‛ 造句。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难点 1.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 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 光曲》 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 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 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 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 标 (一)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词义。 (二) 初读课文, 了 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扫除文字障碍, 了 解课文主要内容。 21 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 也许你们听说过《月 光曲》 这一钢琴曲的名字, 你们想 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 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 吗? 那么, 我们就先来听一听《月 光曲》, 然后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吧!(教师放《月 光曲》 请学生欣赏。) (二)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 请学生默读课文, 画下不认识的生字和词。 (1) 读准字音 qù n 券 这个字的声母是‚q‛, 不是‚j‛,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 记住字形。 生字中, 有两个字的字形容易写错, 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 ‚券‛, 下半部分是‚刀‛, 我们可以这样记: ‚盲‛, 上半部是死亡的‚亡‛ 字,‚亡‛ 是丢失的意思, 眼睛丢 失了 , 不就瞎了 , 成了 盲人了 吗? 所以‚亡‛ 不要写成‚云‛。 (3) 理解字义。 课文中有的词语, 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 法让学生记忆。 例如: ①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 莱茵河: 西欧最大的河流, 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 流经奥、 德、 法、 荷等国, 全长 1320 公里, 流域面积约 25 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幽静、 恬静、 安静 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 但是, ‚幽静‛ 比‚安静‛ 更静, 多 用于形容环境、 夜色等。 如: 清晨, 校园十分幽静。 恬静: 安静、 宁静。 安静: 没有声音, 没有吵闹和喧哗。 21 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 就是我们用来进入场地的票据。 ④抓住重点字理解。 入场券: 抓住‚券‛,‚券‛ 就是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 那么‚入 场券‛, 本课就是指听贝多芬演奏作入场凭证的纸片。 ⑤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 先解释‚相接‛, 即‚连接起来‛。 水天, 就是水和天。 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解释, 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 粼粼, 水清澈的样子。 微波, 微小的波浪。 合起来解 释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2.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 请学生再读课文, 看一看刚学过的生字记住了 没有。 4. 出一个小小的练习, 给学生做。 (1) 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 ) ( ) ( ) 券 纯熟 波涛汹涌 (2)组词 谱( ) 旅( ) 21 券( ) 普( ) 旋( ) 卷( ) 芬( ) 盲( ) 纯( ) 粉( ) 育( ) 吨( ) 汹( ) 涌( ) 陶( ) 凶( ) 21 通( ) 淘( ) (三) 初读课文, 理解内容。 1. 学生自由读文, 思考: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 一件什么事? (学生可能一时还说不清楚, 但是,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围绕题目 , 扩展内容说清: 课文主要记叙了 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 光曲》 的传说。) 2. 引导学生分段。 我们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 关于贝多芬谱写《月 光曲》 的传说, 那 么请同学默读课文, 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是《月 光曲》 的谱写 经过呢? 画下来。 那么, 这篇课文怎么分段呢? 第一段: 第 1 自然段。 第二段: 第 2 自然段至结尾。 3. 学生按分好的段读文, 读熟。 (四) 布置作业。 1. 写生字词。 2. 熟读课文。 3. 思考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 标 (一) 学习课文, 了 解贝多芬创作《月 光曲》 的经过, 体会他所 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二)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 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21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 初步学习分辨所写的事实和联想。 三、 教学过程 (一) 学习第一段(即第 1 自然段)。 1. 自由读第 1 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 你了 解到了 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 谱写了 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 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 光曲》 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 练习朗读。 (二) 学习课文第二段(即第 2 自然段至结尾)。 1. 这一段, 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 我们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的学 习中。 (1) 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 (我们引导学生看 书, 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 2、 3 自然段, 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后, 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 怎么理解的, 就怎样读 出来;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 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 他能在演出 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 正是有这样的行动, 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 兄妹俩的对话, 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 为兄 妹俩弹琴。 A. 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 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 总是记不 住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那有多好啊!‛ 这 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 这位姑娘也弹不好。 上文已交待了‚茅 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21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 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 高兴、 很满足的事情; 同时, 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 理解: 在姑娘说话以后, 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 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 不能满足妹 妹的要求。 他很愧疚,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他内心很矛盾。 C. 姑娘的话, 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 请学生选择。) ‚哥哥, 你别难过, 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意思是: a. 哥哥, 我和你说着玩的。( ) b. 哥哥, 你不要伤心, 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 可不听, 你别 在意。( ) c. 姑娘在安慰哥哥, 不想让哥哥着急, 其实, 她很想听音乐会。 ( )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 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 为了 哥哥的矛盾 心情, 为了 了 却姑娘的心愿, 为了 这位懂事的姑娘, 他决定进去为姑 娘弹曲子。 (2) 为什么贝多芬弹了 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 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 ①这段话, 标点很重要, 先连用了 两个叹号, 说明姑娘说话时的 语气很坚定, 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可看出, 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 马上做出了 判断, 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 说明姑娘很懂音乐, 很爱贝 多芬的曲子, 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 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 21 漓尽致, 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 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 这对于一个 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 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 知音。 他很激动, 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 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 几次对环境进行了 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 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 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 ‚幽静‛ 的小路。‚幽静‛ 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 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 断续续的钢琴声, 如果是喧闹的小镇, 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 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 是为下文做了 一个铺垫。 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 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 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 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 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 脸很清秀, 可是眼睛 瞎了 。‛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 哥哥在做鞋, 姑娘在弹一架旧钢 琴。 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 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 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 月 光照进窗子来, 茅屋里的一切好像 披上了 银纱, 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 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 又为找到了 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 兴奋。 这又是一个和谐、 幽静的夜晚, 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 月 光是那样的轻柔, 这一切的一切, 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 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即兴创作了 《月 光曲》。 (4)《月 光曲》 的内容是什么? 21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 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 哪 些是他想到的。 请用‚——‛ 和‚ ‛ 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月 亮正从水天相接的 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霎时间洒遍了 银光。月 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 大风, 卷起了 巨浪。 被月 光照得雪亮的浪花,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 妹妹, 月 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 也看到了 , 看到了 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在月 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 的大海。‛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和‚皮鞋匠看着妹妹, 月 光 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 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 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 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 仿佛看到了 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 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 而且这 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 是带着感情创作的, 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 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 而且 是在那样一个月 光柔和、 清幽的夜晚。 他看着月 光, 听着乐曲展开了 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 那么投入, 他知道妹妹也仿佛 看到大海那美妙的、 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 懂音乐。 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 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 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 哥哥非常了 解自己的妹妹, 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 就知道了 妹妹已 听懂了 音乐的内容, 已被这音乐所感染, 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 去感 受。 2. 练习朗读。 21 (三) 老师小结: 同学们, 我们已对课文有了 一定的理解, 你们通过自己提问, 自 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 全文,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 我们就带着感情, 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处: 一个男的说: ‚是啊, 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 , 咱 们又太穷。‛ 姑娘说: ‚哥哥, 你别难过, 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在读兄妹俩的对话时要注意, 哥哥的话要带有痛楚的心情读, 因 为妹妹那么爱音乐, 而自己却满足不了 她, 这该是多么难过的事情, 所以读的时候要略低沉些, 慢些。 妹妹的话, 虽然说得不在意, 很轻松, 但是, 要把妹妹那种乖巧、 懂事的意思读出来。 因为妹妹懂得哥哥的心, 她为自己说的一句话而 引来了 哥哥的痛苦而感到不安, 但为了 安慰哥哥, 她说只不过随便说 说。 这个地方要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 读得轻松一些。 第二处: 贝多芬说: ‚不, 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这句话, 是在贝多芬听了 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茅屋时说的。 贝多 芬被兄妹俩的对话所深深感动, 他很诚恳地, 心甘情愿地为兄妹俩弹 琴, 所以读的时候要诚恳, 语调坚定、 肯定, 降下来。 第三处: 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 您就 是贝多芬吧? ‛ 因为姑娘说话时很激动, 她没有想到贝多芬会来到她家, 更没有 想到贝多芬会给自己弹琴, 所以语调要高昂一些。 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 您 就是贝多 芬吧? ‛ 第四处: 她好像面对着大海, 月 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霎时间洒遍了 银光。 月 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缕 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 大风, 卷起了 巨浪。 被月 光照得 雪亮的浪花,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21 这一段是借作者的联想, 记叙《月 光曲》 的内容, 我们在朗读时, 要读出曲子的变化。 海面平静时, 我们要读得舒缓些; 海面上刮起大 风, 巨浪涌来时, 要读得快些, 声调高些。 (四)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练习字词。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 标 (一) 总结全文, 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二) 复习生字词, 练习用‚幽静‛ 造句。 (三) 练习背诵课文。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总结全文, 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三、 教学过程 (一) 巩固复习。 1. 请学生读文, 思考以下问题。 (1) 通过学习文章, 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 这部分内容的? (2) 自由读文, 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 文章的中心是什 么? ①复习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②学生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③教师订正。 (贝多芬是一位同情、 热爱劳动人民的人。)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复习字词, 练习用‚幽静‛ 造句。 1. 听写字词。 2. 指导用‚幽静‛ 造句。 21 要想用词造句, 就必须做到: (1) 理解词义。 幽静: 幽深寂静。 (2) 弄清是什么性质的词, 常作句子什么成分。‚幽静‛ 是形容 词, 一般可作谓语或定语。 例如: 这里的环境很幽静。 我们需要生活在幽静的环境中。 (3) 明确所造句子要表达什么意思。 3. 学生造句。 (三) 指导背诵。 学生已对课文有了 深刻的了 解, 我们可采用打投影片、 填空的形 式帮助学生背诵。 另外可让学生先背喜欢的句子, 然后再背其它句子。 或者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背诵。 (四) 布置作业。 做课后作业题第 4、 5 题。 【板书设计】 课堂实录 一、 导入 师: 关于描写月 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 1: 月 光融融 生 2: 月 光皎洁 生 3: 月 光如水 生 4:《静夜思》 这首诗中也写到了 月 光,‚窗前明月 光, 疑是地 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 知道的真不少, 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 光有关。 请 同学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 贝多芬曾经这样说: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 21 我做到了 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 之间的故事, 描述了 他创作《月 光曲》 的经过。 请同学们想一想, 我 们学习这篇文章, 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 1: 文章写了 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 2: 是什么激发了 他的创作灵感? 生 3: 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 4: 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 5: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是课程共同的开发者, 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 学生是充满好奇的, 教师为了 满足学生的需要, 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 题, 自己创设问题情境, 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 教师角色的改变, 激发了 学生的主体意识, 必定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 二、 整体感知, 畅谈所得 师: 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 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 用心体会, 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 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 读了 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谁来谈一谈? 生 1: 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 很崇拜他。 生 2: 盲姑娘家很穷, 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 3: 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 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 4: 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 , 兄妺俩都陶醉了 。 生 5: 我有个问题: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 您就是 贝多芬先生吧? ‛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 而却要再为她弹一 曲呀? 师: 问得好, 真会动脑筋! 生 6: 我也有个问题, 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 就飞奔回客 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 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 这体 21 现了 对学生生命的尊重。 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 人的赏识。 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 多角度的, 具有 个性化的, 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 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 7: 老师, 我知道为什么? 师: 请讲。 生 7: 这首曲子是他刚才想出来的, 师: 这叫即兴创作。 生 7: 对, 他即兴创作, 害怕忘了 , 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 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 8: 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 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 他的创作灵感呢? 问得太好了 , 抓住 了 最关键的问题。 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 文本、 学生的对话。 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 情 感与情感的沟通, 知识与知识的互补, 凸现了 现代课程的新理念-- 在互动合作中学习。 问题是教学的生命, 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 解决问题, 反思问题, 才构成了 有生命的教学。 ] 三、 分节细读, 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 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 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 心情。 生读。 师: 从‚幽静‛ 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 光线不明亮, 只有淡淡的月 光, 周围很安静。 师: 对, 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 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 1: 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 2: 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 他肯定很惊讶, 很好奇, 这么一个 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 他是谁呀? 生 3: 弹得断断续续的, 肯定不熟悉, 有没有人教他? 师: 体会得好, 所以他就—— 21 生: 走近茅屋。 师: 接下去读第三小节, 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 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 1: 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 2: 兄妺俩相互体贴。 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 因为 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 妺妺感觉到了 , 就连忙安慰他, 说自己不过 是随便说说罢罢了 , 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 3: 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 挖掘教材的内涵, 教师有不可推卸 的责任, 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 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 把握, 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 "画龙点睛"式的一问, 促进了 学生对文 本的深入探究。 ] 师: 假如你是贝多芬, 听了 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 你会为 他们做些什么? [换位思考, 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生: 很激动, 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 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 这 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 让贝多芬 为之激动, 正你们所想, 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 满足 她的心愿。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 五、 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 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 1: 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 2: 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 了 。 师: 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 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 21 而是凭感情。 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 他赋予乐曲的感情。 在这么一个 小镇上, 在一所茅屋里, 贝多芬遇到了 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 情交流的人, 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 很激动 师: 此时对贝多芬来说, 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 他只想— — 生: 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 是的, 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就 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 发生了 什么情况呢? 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 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 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 验来设计教学进程, 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 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 容与价值, 教师也不必紧张。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 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 再策略的迂回, 这 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 四、 体会月 光曲的内容 师: 借着这清幽的月 光, 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 , 他 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 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 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体会怎样读 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 指名读, 师范读, 生再读。 师: 同学们读这几句话, 语气由轻而重, 由缓而急, 你能想像到 乐曲的旋律吗? 生: 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 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 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 要体会出情感, 带着情感 读。 读要有指导, 要读出问题, 读出语感。 ] 师: 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 21 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 开始动作优雅舒展, 面带微笑, 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 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 演得好。 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 老师, 我明白了 , 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 感情。 师: 真聪明! 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 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 巧设情境, 说写训练 师: 月 光曲多美啊! 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 是什么意思。 生: 从‚苏醒‛ 一词我觉得‚陶醉‛ 是说兄妹俩被月 光曲迷住了 , 忘记了 周围的一切, 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 真会动脑筋。 等他们醒来之后, 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 前后 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 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 通过情 态、 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 达到了 心智的升华。 如果这种体验 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 ] 六: 作业: 1、 搜集《月 光曲》, 认真地欣赏欣赏。 2、 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 延伸到课外, 注重了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 性。 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 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 21 目 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 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 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 板书设计: (好奇) 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 ——轻 柔、 舒展 (感动) 兄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 下海啸图——急 促、 剧烈 (激动) 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教后反思: 《月 光曲》 一文, 叙述了 德国著名的作曲家贝多芬在一所茅屋里遇 到穷兄妹俩后, 感情由同情到激动, 再到兴奋, 即而创作出了《月 光 曲》。 全文的主线非常清楚, 那就是以贝多芬的情感贯穿全文。 我在 教学这一课时就抓住这一主线,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帮助 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 探索生活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 一、 以创设情境来显情 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 更贴切, 更能激发人的感情。 因此, 上课之前, 我便打开音乐让学生欣赏《月 光曲》。 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 很快把学生带入愉悦其耳目 , 激动 其心灵, 开发其智力, 感受其情趣的境界, 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的熏 陶之中。 接下来, 我问:‚刚才的音乐好听吗? ‛ 学生异口 同声答到: ‚好听!‛ 我接着问:‚你们知道这是谁的曲子? ‛ 学生告诉我是贝多 芬创作的《月 光曲》。 我故作神秘地说:‚关于《月 光曲》 的创作还有 一段传说呢, 你们想了 解吗? ‛ 生动激情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从静 态的课堂拉向了 课文中的情境。 课文的重点与精华是第九自然段, 这是《月 光曲》 的内容, 也体 现了 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要引导学生重点掌握, 把握感情。 我再次把 《月 光曲》 音乐的高潮放给学生听, 让他们闭目 欣赏, 用心感受。 学 生们很快便感受到音乐的节奏由轻柔到加速再到高昂, 他们也体会出 21 了 贝多芬感情的逐步加深。 在这个基础上, 我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月 亮 从海面上升起的画面, 大海忽然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的情景。 二、 以指导朗读来导情 当学生的感情被调动起来后, 就很容易引导他们进入课文的意境, 读起书来也一定是饱含感情。《月 光曲》 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兄 妹俩的谈话, 从谈话中可看出他们家非常穷, 这便是一个很好的朗读 素材, 首先我让同桌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谈话, 然后再指名 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 他们读得非常投入, 我不失时机地问道: ‚你 们刚才读的时候声音非常低沉, 这是为什么呢? ‛ 学生告诉我兄妹俩 家太穷了 , 妹妹渴望听贝多芬弹曲子, 却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哥 哥满足不了 妹妹的愿望, 心里非常难过。 通过老师语气、 语速上的指 导, 学生们以自己的感情朗读, 体会出了 兄妹俩的感情, 也了 解了 贝 多芬此刻的心情, 知道他很同情兄妹俩。 课文第五——七自然段是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谈话。 这也是一段能 很好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内容。 我引导学生进行了 填词朗读。 我将每 个人物说话的前面加上一些表示感情的词语, 如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 生人, 站起来(惊讶地) 问, 贝多芬(诚恳、 热情地) 说, 盲姑娘听 了 贝多芬的曲子, (惊喜、 赞美地) 说。 读的时候, 我读前面的旁白 部分, 学生读说话的内容。 这样, 学生的感情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也 更好地体会了 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九自然段我采用了 欣赏朗读的方法。 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音乐, 在音乐的熏陶中再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 指名读, 从景物的描写中, 他们明白了《月 光曲》 的丰富内容。 在读中他们也体会出了 贝多芬感 情的变化, 接着我配上大海、 月 光、 浪涛的画面让学生跟着读。 学生 们在画面的感染下, 再加上自己所体会出的感情, 读起来情绪激昂, 形成让人心弦震颤的节奏美感。 三、 以求异畅想来抒情 课文学完后, 为了 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好的归宿, 也为了 使整堂课 21 在美好的祝愿中结束, 我启发道: ‚穷兄妹听了 贝多芬的曲子, 他们 很幸福。 从贝多芬那儿他们也获得了 自信, 今后他们会怎样去面对生 活呢? ‛ 此语一生, 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 , 学生们抒发了 自己美好的 心愿, 有的说盲姑娘的眼睛好了 , 她和她哥哥过上了 幸福的生活; 有 的说盲姑娘对生活充满了 信心, 她经过努力练琴, 成了 一位盲人音乐 家。 至此, 学生们迸发出了 自己最真挚的情感, 为这堂课画上了 圆满 的句号。这样的结尾增添了 浓郁的色彩, 使学生感到课已尽, 意无穷, 留下难忘的印象。 21 2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