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23)
人教新课标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23) 1.(2分)三十亿零六百八十万零五百写作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 . 2.(2分)2.8吨= 吨 千克; 2600亳升= 升. 3.(2分)把1.05改写成最简分数,它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2分)的分母加上14,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 . 5.(2分)在10以内(不含10)的数中,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数有 ,既是合数又是偶数的数是 . 6.(2分)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数:乙数= : . 7.(2分)一个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比原数大84.15,原数是 . 8.(2分)每辆客运汽车最多可乘坐45人,某小学组织485人春游,至少需要这种客车 辆. 9.(2分)把一个圆形纸片剪开后,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不变的近似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84厘米,剪开前的圆纸片的面积是 . 10.(2分)(2009•广东)一根长3.6米的长方体木料,其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的面积之和是7.2平方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 立方米. 11.(2分)下表是前进化肥厂2001年生产情况统计表. 季度 合计 一 二 三 四 产量(万吨) 5.2 5.9 6.6 6.3 ①在表中的空格里填上数据. ②全年平均每月产化肥 万吨. 12.(1分)(2012•揭东县模拟)小数都小于整数. .(判断对错) 13.(1分)把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 .(判断对错) 14.(1分)(2009•广东)订《少年智力开发报》的总钱数和总份数成正比例. . 15.(1分)如果a是c的倍数,b也是c的倍数,那么,c就是a和b的最大公约数. .(判断对错) 16.(2分)用三个5和两个0可以组成( )个只读一个零的五位数. A.2 B.3 C.4 17.(2分)(2009•广东)用四根木条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把这个平行四边形拉成一个长方形,这时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 ) A.减小了 B.增大了 C.没变 18.(2分)同时能被2、3、5整除的数是( ) A.30 B.105 C.200 19.(2分)(2011•洛宁县)能清楚表达数量的增减和变化趋势的统计图是( )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D.不能确定 20.(6分)直接写出得数. 127+73= 67.4﹣6.74= 200﹣84= 0.6+1.4= 2﹣2÷5= (﹣)×= ﹣+= ﹣= 99+0.1= 1÷+= (﹣)×18= ×6= 21.(12分)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①1074﹣25×16+130÷5; ②×17+×; ③91+91×(﹣); ④×[﹣(﹣)]. 22.(6分)求未知数x. ①x+x=51; ②x:10=:. 23.(8分)列式计算. ①415的减去除14的商,差是多少? ②7.2与1.25的和乘0.75,积是多少? 24.(6分)在一块长方形草地的正中心有一个圆形花坛,已知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请用适当的比例尺,把这个花坛的平面图画在如图的长方形草地内的正中心,并写出所用的比例尺.(要求:图上圆的半径长度要为整厘米数) 比例尺是: . 25.(5分)一个玻璃瓶里放了一些水.如果把水加到原来的2倍,那么水和瓶共重500克.如果把水加到原来的4倍,那么水和瓶共重900克.这个玻璃瓶重多少克? 26.(5分)一条大河,河中间(主航道)水速为每小时8千米,沿岸边水速为每小时6千米,一条船在河中间顺流而下,13小时行驶520千米,求这条船沿岸边返回原出发地点,需要多少小时? 27.(6分)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5小时后相距510千米.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8:9,求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8.(6分)学校图书馆有文艺书1530本,科技书的比文艺书的多30本,科技书有多少本? 29.(6分)食堂运回一批煤,计划每天烧50千克,60天烧完,改进炉灶后,实际每天烧的是原计划每天烧的,这批煤实际可以烧多少天? 参考答案 1.30 0680 0500,30 0680.05万.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即可写出此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就是在万位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然后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再在数的后面写上“万”字. 解:三十亿零六百八十万零五百写作:30 0680 0500; 30 0680 0500=30 0680.05万. 故答案为:30 0680 0500,30 0680.05万.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整数的写法和改写.注意改写时要带计数单位. 2.2,800,2.6. 【解析】 试题分析:把2.8吨换算成复名数,整数部分就是2吨,把小数部分0.8吨换算成千克数,用0.8乘进率1000得800千克; 把2600亳升换算成升数,用2600除以进率1000得2.6升. 解:2.8吨=2吨800千克; 2600亳升=2.6升. 故答案为:2,800,2.6. 点评:此题考查名数的换算,注意: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就乘单位间的进率;反之,就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3.,21.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先把1.05改写成,化成最简分数为;进而根据:(1)判定一个分数的单位看分母,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2)判定一个分数有几个单位看分子(如果是带分数,要先化成假分数),分子是几,就有几个分数单位. 解:1.05== (1)因为的分母是20,所以分数单位是; (2)因为的分子是21,所以它有21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故答案为:,21.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辨识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和有几个分数单位的方法:看分母确定分数单位,看分子(不能是带分数)确定分数单位的个数. 4.加上8.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的分母加上14,可知分母由7变成21,相当于分母乘3;根据分数的性质,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也应该乘3,由4变成12,也可以认为是分子加上8;据此解答. 解:的分母加上14,可知分母由7变成21,相当于分母乘3, 根据分数的性质,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子也应该乘3,由4变成12,也可以认为是分子加上8; 故答案为:加上8. 点评:此题考查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运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5.3、5、7;4、6、8.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数、合数、偶数、奇数的意义,一个自然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一个自然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据此解答. 解:在1~10(不含10)这些数中, 质数有:2、3、5、7; 合数有:4、6、8、9; 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数有:3、5、7; 既是合数又是偶数的数是:4、6、8; 故答案为:3、5、7;4、6、8.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的意义. 6.4;5.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甲数的等于乙数的”,可写出等式:甲数×=乙数×,再根据比例的性质,把这个等式改写成一个外项是甲数,一个内项是乙数的比例,则和甲数相乘的数就作为比例的另一个外项,和乙数相乘的数就作为比例的另一个内项,据此写出比例,进而化简比即可. 解:因为甲数×=乙数×, 所以甲数:乙数=:=4:5, 胡答案为:4、5. 点评:此题考查把给出的等式改写成比例式,在改写时,要注意:相乘的两个数要做内项就都做内项,要做外项就都做外项. 7.9.35. 【解析】 试题分析: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即所得的数是原来的10倍,由题意知比原来多84.15,也就是原数的9倍是84.15,求原来的数用除法可求出答案. 解:84.15÷(10﹣1) =84.15÷9 =9.35 故答案为:9.35.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和差倍问题的知识. 8.11.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一辆汽车最多坐45名学生,那么485名学生就需要485÷45辆车,然后运用“进一法”取值即可. 解:485÷45=10(辆)…35(人) 35人也需要一辆车,所以最少是11辆车; 答:至少要11辆这样的汽车. 故答案为:11.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余数的除法,运用了“进一法”取值. 9.28.26平方厘米. 【解析】 试题分析:把一个圆形纸片剪开后,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不变的近似长方形.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求出圆的半径,根据圆面积公式求出圆的面积.据此解答. 解:圆的半径是: 24.84÷2÷(1+3.14) =12.42÷4.14 =3(厘米); 圆的面积是: 3.14×32, =3.14×9, =28.26(平方厘米). 答:这个圆形纸片的面积是28.26平方厘米. 故答案为:28.26平方厘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把圆剪开拼组成近似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等于圆周长加上直径. 10.0.9.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abh或v=sh,已知木料的长(高)是3.6米,其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的面积之和是7.2平方米,这四个侧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先求出一个侧面的面积,7.2÷4=1.8平方米,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每个侧面的长就是3.6米,由此可以求出长方体底面边长,1.8÷3.6=0.5米,利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答即可. 解:长方体的底面的底面边长: 7.2÷4÷3.6, =1.8÷3.6, =0.5(米), 长方体的体积: 0.5×0.5×3.6, =0.25×3.6, =0.9(立方米), 答:这根木料的体积是0.9立方米. 故答案为:0.9.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关键是求出底面边长,明确当长方体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它的四个侧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已知四个侧面的面积之和,求出一个侧面的面积,进而求出底面边长,再根据体积公式解答. 11.①24;②2. 【解析】 试题分析:①求合计,即全年产量,只要把四个季度的产量相加即可; ②求平均每月生产化肥的重量,只要用全年产量除以12个月份即可. 解:①合计:5.2+5.9+6.6+6.3=24(万吨); ②平均每月生产:24÷12=2(万吨); 答:全年共生产化肥24万吨,平均每月生产化肥2万吨. 故答案为:24,2.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利用图中已知的信息,结合给出的条件,求得各部分数据解决问题. 12.错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采用举反例的方法即可作出判断. 解:小数1.5大于整数1, 故小数都小于整数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考查了数的大小比较,只要举出反例即可. 13.错误 【解析】 试题分析:把一条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就是把这条线段看作是一个整体是单位“1”,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解:根据以上分析知:把一条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问题的能力. 14.正确 【解析】 试题分析:订阅《少年文艺》的份数与总钱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钱数÷总份数=每份的钱数,每份的钱数,即单价一定,也就是这两种量的比值一定,所以成正比例,由此即可判断. 解:总钱数÷总份数=每份的钱数, 每份的钱数,即单价一定,也就是这两种量的比值一定,所以成正比例; 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只要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 15.错误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a是c的倍数,b是c的倍数”可知:c是a的约数,c也是b的约数,那么c一定是a和b的公约数,但不一定是a和b的最大公约数,例如:4是2的倍数,8也是2的倍数,但2不是4和8的最大公约数;进而得出结论. 解:由分析知:c是a的约数,c也是b的约数,那么c一定是A和B的公约数,但不一定是a和b的最大公约数, 例如:4是2的倍数,8也是2的倍数,但2不是4和8的最大公约数;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认真审题,结合题意,并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进行解答即可. 16.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整数的读法,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余数位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由3个5,2个0组成的五位数,要想只读一个0,其中有一个0或两个0不能写在每级的末尾;据此写出. 解:只读出一个0的有50055、50550、55050, 故选:B. 点评:本题是考查整数的读、写法.特别注意0的读、写法. 17.B 【解析】 试题分析: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它们的线段的和,每条线段长度没有变化,则周长不变;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高变大了,底没变,则面积增大了. 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它们的线段的和,每条线段长度没有变化,则周长不变; 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高变大了,底没变,则面积增大了.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灵活应用. 18.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一定能被3整除;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个位上必须是0,且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据此解答. 解: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末位数为0,且各位数相加的和通被3整除, 由此可知,各选项中的数字只有30能同时被2、3、5整除.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掌握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19.B 【解析】 试题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 解:因为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所以能清楚表达数量的增减和变化趋势的统计图是折线统计图; 故选:B. 点评: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 20.200;60.66;116;2;1.6;0;;;99.1;4;2;5;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根据加法交换律进行简算; (﹣)×18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解: 127+73=200 67.4﹣6.74=60.66 200﹣84=116 0.6+1.4=2 2﹣2÷5=1.6 (﹣)×=0 ﹣+= ﹣= 99+0.1=99.1 1÷+=4 (﹣)×18=2 ×6=5 点评:口算时,注意运算符号和数据,然后再进一步计算. 21.1500;8;92;; 【解析】 试题分析:①把16看作4×4,运用乘法分配律以及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简算 ②先算乘除,再算加法. ③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④中括号内运用减法的性质简算. 解:①1074﹣25×16+130÷5 =1074﹣(25×4)×4+26 =(1074+26)﹣100×4 =1100+400 =1500 ②×17+× =8+ =8 ③91+91×(﹣) =91+91×﹣91× =91+14﹣13 =92 ④×[﹣(﹣)] =×[﹣+] =×[(+)﹣] =×[1﹣] =× = 点评:注意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以及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2.60;32; 【解析】 试题分析:①先化简方程,再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求解; ②先根据比例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化简方程,再依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求解. 解:①x+x=51 x=51 x÷=51÷ x=60; ②x:10=: x=10× x=8 x=32. 点评:依据等式的性质以及比例基本性质解方程,是本题考查知识点,解方程时注意对齐等号. 23.55;6.3375; 【解析】 试题分析:①先算415的,除14的商,所得的积减去所得的商; ②先算7.2与1.25的和,所得的和乘0.75. 解:①415×﹣14÷ =83﹣28 =55. 答:差是55. ②(7.2+1.25)×0.75 =8.45×0.75 =6.3375. 答:积是6.3375. 点评:根据题意,先弄清运算顺序,然后再列式进行解答. 24.比例尺为:1:1000.作图如下: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圆的周长公式C=2πr列出算式求出花坛的半径,量得长方形的宽为2.8厘米,然后根据圆的半径的长度确定选用的比例尺,最后再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求出图中花坛的半径,再作图. 解:125.6÷3.14÷2=20(米) 20米=2000厘米 因为长方形的宽为2.8厘米, 所以可用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0厘米即比例尺为进行作图即可, 则图上圆的半径为:2000×=2(厘米) 作图如下: 故答案为:1:1000.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定实际圆的半径,然后再根据长方形的宽和圆的半径选择合适的比例尺,最后就是利用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确定图上圆的半径,最后作图即可. 25.100克.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知道水重的2倍是900﹣500=400克,然后再用500减去400就是这个玻璃瓶的重量. 解:水的2倍是:900﹣500=400(克); 这个玻璃瓶的重量:500﹣400=100(克). 答:这个玻璃瓶重100克. 点评:本题考查了差倍问题.根据题意得出900﹣500=400克是水重的2倍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6.20小时.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求的是该船沿岸边返回原地需要多少小时,返回来是逆流而上,又知总路程还是520千米,应先把逆水速度求出. 解:(1)顺水速度:520÷13=40(千米); (2)船速:40﹣8=32(千米); (3)逆水速度:32﹣6=26(千米); (4)逆行所需时间:520÷26=20(小时); 答:这条船沿岸边返回原地所需时间为20小时.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应搞清下列关系式:船速=顺水速﹣水速;逆水速=船速﹣水速. 27.48千米.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用510除以5,求出路程的速度之和;然后根据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8:9,可得甲车的速度是两车速度之和的,用两车的速度之和乘以,求出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即可. 解:(510÷5)× =102× =48(千米) 答: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要熟练掌握. 28.1400本. 【解析】 试题分析:先把文艺书本数看作单位“1”,运用分数乘法意义,求出文艺书的,再加30本,也就是科技书的,把科技书本数看作单位“1”,运用分数除法意义即可解答. 解:(1530×+30) =(1020+30) =1050 =1400(本) 答:科技书有1400本.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分数乘法意义,以及分数除法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29.80天.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求出这批煤一共有多少千克,再把计划每天烧的数量(50千克)看作单位“1”,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求出实际每天烧多少千克,然后根据“包含”除法的意义,用除法解答即可. 解:50×60÷(50×) =3000÷37.5 =80(天), 答:这批煤实际可以烧80天. 点评:解答这类问题一般从问题出发,一步步找到要求的问题与所需的条件,再由条件回到问题即可列式解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