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第五单元 1 古诗词三首 16 海上日出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宿新市徐公店 习作例文 清平乐·村居 颐和园 2 乡下人家 七月的天山 3 天窗 习作:游___ 4*三月桃花水 语文园地 口语交际:转述 第六单元 习作:我的乐园 18 小英雄雨来(节选) 语文园地 19*我们家的男子汉 第二单元 20*芦花鞋 5 琥珀 口语交际:朋友相处的秘诀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习作:我学会了___ 7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语文园地 8*千年梦圆在今朝 第七单元 口语交际:说新闻 21 古诗三首 习作:我的奇思妙想 芙蓉楼送辛渐 语文园地 塞下曲 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 墨梅 第三单元 22 文言文二则 9 短诗三首 囊萤夜读 繁星(七一) 铁杵成针 繁星(一三一)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繁星(一五九) 24*黄继光 10 绿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11 白桦 习作:我的“自画像” 12*在天晴了的时候 语文园地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 第八单元 语文园地 25 宝葫芦的秘密 第四单元 26 巨人的花园 13 猫 27*海的女儿 14 母鸡 习作:故事新编 15 白鹅 语文园地 习作:我的动物朋友 语文园地 第一单元 1 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 批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在课堂上才会有富有感染 力的语言,去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在备课前,我看了一些有关古诗教学的理论知识、课堂实录及《四时田园杂兴》 的背景资料介绍,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在与同级同科教师讨论后,结合四年级的年段特 点,决定以“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 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为教学重点,予以突破。下面我就 结合这两点谈谈我的教学感受。 一、借助注释,引导方法 我觉得,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解词理句解诗意外,最主要的 是能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于是,在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 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处启发, 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可是出 乎意料的是,在前一节古诗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预习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经批注了诗意,他 们毫不费解地照本宣读,根本没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晓义。于是学生在自学时已经了解到的 诗意,上了课后,还是处于同一种水平,也就没有真正习得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与其他教师讨论后,决定对这个环节再进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如果 学生预习充分的,就由意到词回扣,如果学生说起来比较困难的,就解词理句来点拨。第二 步,在学生基本会说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仅仅把意思带进去说,还缺少什么呢?想想 还可以补进什么!让学生再次练习,加上时间、地点、景物、场景等说得更加具体,说得流 畅。然后再来交流评价。这样一来,层次清晰了,教学就显得更丰满,更扎实了,让学生真 正经历了“解词一理句一连意”这么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也为之后迁移运用借助注释的方 法,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之“梅子金黄杏子肥……”作好了铺垫。 二、体味诗境,拨动琴弦 钱正权老师曾说过:“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词地信 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通过诗词的语言文字想象作者 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发挥想象。”于是,在预设中,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想 象,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诗的前两句,我尝试通过“梅黄杏白”、“麦白菜 稀”这些充满色彩感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可在试教中发现,学生 说来说去是插图中的,始终处在解诗意的层面,没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学生没有悟到 诗情,课堂就缺少那诗味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在于教师缺少课堂的观察能力, 不会捕捉动态的信息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领悟诗境。讨论后,决定把原先分割成几块的“想 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诗的后两句中,诗人展现了“昼长人稀”、“蜓飞碟舞”的两个画面,以动衬静,显得更静, 这样,一幅宁静安详的乡村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也是我们在试教中讨论 最多的,在最后的教学中感觉重点一落实的还可以,重点二教师的引领还可以再放一些,学 生的那种情感体验可能会更到位。 反观自己的整节课,觉得还可以适时融入一个“写”的环节。比如,创设情境,让学生 尝试着运用这些名句,或者改写诗的内容等,让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学生的心中, 也是很有必要的。诗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种和谐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课堂也时时充满着和 谐的气氛,因而我将继续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 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上完这节 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同事的评价作了回顾、反思,感触颇多,现小结如下: 抓重点词,感受诗境。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 等,采用图文对照读、回忆旧知想一想、出谋划策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把古诗意境通过学生 学习体验活动变成具体的图景。这样,学生体会了菜园的美丽、恬静,感受到孩童花丛追蝶 的快乐;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解读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以读为本,增强教学效果。我引导学生先看图,说说图意,感受美。然后让学生自读自 悟,联系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 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 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 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意境,领悟 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 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音律,读出画面,读出情韵。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 课始,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首次接 触“词”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在和古诗的比较 发现中认识“词”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 觉”朗读之后,教师请同学交流朗读,“集思广益”,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 词句正音析义,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借助图画,初步理解“相 媚好”“无赖”的意思,借助字典联系“剥香蕉”“剥花生”等生活用语辨别多音字“剥” 的读音,通过朗读下阕发现“莲蓬”的“蓬”在词中不读轻声,是因为古词讲究押韵。在经 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读流利,还读出了节奏、 停顿和音律。 二、在诵读中展开联想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 首词短短的 46 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 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读到‘村 居’,你会想到那些农村生活的图景呢?”学生经验中的农村生活情景一下子被激活,通过 交流,很快的,孩子们纷纷走近了乡村绿野,走近了农家小院,走近了牧童短笛……“辛弃 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 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 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学生显得有些按 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游历”中的“耳闻目睹”:“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 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 大圆盘。”“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 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大儿子满脸汗水也顾不得擦 一擦。”……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 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 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在诵读中激荡心灵读出情韵。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 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 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 呢?教学时,紧紧围绕一个“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 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每幅画里面 都浓缩着丰富的内容,让我们走进‘村居’画卷,反复读用心品,你会体会到更多情趣,获 得更多理解。”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经过琢磨“深”思,获得非常丰富而多元的理解,这些 理解情意浓浓,是文本本身的,又是超越文本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感受的,但却是越来越紧地 贴近词作,贴近词人的。“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肚,老夫妻俩打开了话匣子,正在用吴侬 软语说着悄悄话呢,你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联系词作的上下阕内容,讲到老夫妻亲 热的互相打趣,互相夸奖,体会他们生活的快乐和自在;讲到三个儿子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欣 慰,学生从大儿子“锄‘豆’日当午”体会到他的勤劳和对老人的孝顺,从“中儿”编织鸡 笼体会到他是那样能干,特别是从“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学生通过联系 生活,把静止的插图演绎成动画,小儿“无赖”立即跃然纸上,小儿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 自在正是作者“最喜”的缘由。美好秀丽的村居环境,衣食无忧的农家生活,老夫妻满足而 安逸,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使他们陶醉,这是“酒不醉人自醉”! “‘醉’的仅仅是‘翁媪’吗?”教师的追问,使学生恍然大悟:‘醉’的还有辛弃疾! 于是教师适时介绍辛弃疾的生活经历:“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更是一位有谋略、有才 华、有胆识的英雄豪杰!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人民妻离子散、家 破人亡。他的整个生命的重心,是念念不忘的抗击金兵,收复自己的故国故土,让百姓能够 过上安宁的生活。然而他却屡次遭受奸臣打击而被贬官,一贬就是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他被 贬居住在远离战场的江西上饶写下的。”学生阅读了这段文字,感慨万分,辛弃疾之所以“沉 醉不知归路”,就是因为他向往这种和平与安宁,他渴望结束战乱,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至 此,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刻,学生的情,文本的情和词人的情水到渠成地融为一体! 2 乡下人家 今天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节课 教学的是第一课时。现在就整个教学过程的呈现情况、学生学的情况以及学生从这节课的收 获情况,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自认为本节课教学过程完整,详略得当,基本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 第一课时的要求。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从课堂中有所收获。但对于一个新手语文教师, 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语文素养和渊博的知识。学生需要一滴水,那么老师必需 拥有一泉水。在语文专业素养和渊博的知识方面还有些欠缺,以至于教学中由于紧张,教态 不够沉稳,教学预设和现实呈现差距大,教学中新生成的问题较多,处理方法欠佳,不具备 教学机制。整个教学中引导学生读的地方太少,没有充分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 画面。对于教材挖掘还不够深,在教学的过程中缺少亮点。 在第三个默读课文,梳理画面这一环节,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的不够巧 妙,存在牵着学生的思维走的问题,没有充分体现学生自学自悟、自主探究。此环节应该大 胆放手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词句,从读文本到说感受再到想象画面,学生才能感受到, 田园生活的`亲切自然、优美恬静。 课堂中问题提的不够精巧,例如:作者为我们描绘了那些独特、迷人的风景?给看到的 风景起一个名字。请大家默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并在相应的文段旁边进行批注。这一问 题,提问的不够精妙,语言过于随便。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今后应该加强学习,加强读书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在教学中要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学自悟。 本节课的教学也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只有不断剖析自我,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 天窗 《天窗》这篇课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篇章中有一些句子比较难懂,我认为学生理解不了,于是教学时 我用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们猜猜为什么这样安排朗读来理清课文层次;用“天窗只是一块玻璃, 但作者两次写到‘小小的天窗是当时唯一的慰藉’这是为什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首 先要把学生带到矛盾小时候一百多年前的环境中去,带入情境再带着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主要段落的学习; 而且在理解想象的作用时,我摘出想象的句子与学生一起对比理解。略读课的学习就是为了学生练习运用 前面所学知识、学习方法,老师在学习中帮助学生疏理和巩固,不怕学生出现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采 取两种方法:其一,可以让学生读书提问,然后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其二,学生自读课文批注, 然后交流学习体会,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差异、取长补短、理解课文。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 的前沿,教师的讲课粗略了,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增加了,思考和口语表达的机遇增多了。 同时,这堂课下来,我领会到了教学时要渗透体现写作。课文中“想象”部分是重点,学生通过去掉 “想象”部分对比阅读体会到了“想象”在生活和写作中的作用,但这还是表层的理解。应该在此基础上 增加练笔的环节,让学生看天窗,思考通过天窗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你能想到什么?用笔写下来, 这是对“想象”的学有所用,是深层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天窗》喜爱之情。 4*三月桃花水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小组中读读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 喜欢的原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有关春天的诗歌,歌曲,歌颂春天的`优美佳句结合在一起 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在谈自己喜欢的原因是能够联想到音乐中的柳枝,这点值得表扬。 学生学完后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仿写,学生想到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音符,天使…… 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但是在课堂上,个别学生明显读的力度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 中要加大力度这方面的指导与引导。 再有,阅读过程中给学生以广阔的读书,思考空间,鼓励自由学生发言,自由交流,自 由质疑,以各人独特的生活经验,感受和体会相互启迪。如: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 象 这是个牵动着全段的问题,几乎从整段课文中都能找到有关句子来回答。这样的问题不 但给学生创设了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也会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还重视指 导默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 口语交际:转述 从教学中,我得到以下启示: 一、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 口语交际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与过去的听话、说话有着显著的区别,它强调的是多向、 互动、交际,强调的是交际过程中民主平等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抓住生活中 的平常事,让学生转述别人的一件事、一段话,通过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来达到教学目标。 二、口语交际要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 “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天地是活的知识宝库,便是活的书。”叶圣陶老先生的话, 让我充分感觉到口语交际训练其实就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在这种真实的情境里,学生们乐 于表达,勇于表达,还学会了怎样表达。这才是口语交际真正的目的。 三、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利用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我们教师要能举一反三。如何利用这现成的口语交际 情境进行教学,我想这也需要老师们要对全册教材进行研究,抓住生活中的亮点,寻找口语 交际的场景。 如今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得最多的是知识点的传授,是训练点的确立,却恰恰忽视 了学习中的人的感受。原本有滋有味的话题,学生却感到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 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教师是牧羊人,要 把可爱的孩子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习作:我的乐园 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我的乐园”,乐园,我们每个人都有。所以这个作文话题,同学 们熟悉,也有话可说。当然要想流利写出,突出乐园之“乐”的特点,也不是一件易事。这 里关键是让同学们掌握一些写作的技法,怎样来实现呢? 首先,在课堂上以一些小活动的形式,让同学们找到自己的乐园,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 和欲望。 然后再次重点回顾和品读我们学过的第一单元的一组课文。课文的作者都是文学大家, 他们写乡村、写天窗、写春天,不正是写他们眼里和心中的乐园吗?他们运用的写作技巧便 是可以让学生借鉴。于是一边研读一边发现,总结写作的手法,一边练笔点评。这样掌握和 运用写作技法就显得具体有效,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 此外,还教同学们运用表格形式拟写提纲,使得写乐园更胸有成竹。最后评议修改,使 得本次习作圆满完成。 总之,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写之前,可以通过动物乐园引导到我们的乐园,要把乐园 的景物写清楚,写出自己在乐园里做些什么,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把习作读给别 人听,再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这是本次习作的要求。本节习作课的指导与点评也是围 绕这个方向来进行的。 根据习作要求,我指导了学生习作,然后阅读了学生的习作,发现 了本次习作中,学生的优点是:题目新颖、内容丰富、方法恰当,选材合理,确定文章结构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进行详细地叙述。仿若一幅幅多彩的童年画卷展现 在眼前,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而不足之处是仍有个别孩子的习作存在描写不够生动具体的 情况,据此,我就确定了点评课的教学目标:学会欣赏别人的习作,在赏析中认识到自己的 不足;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具体。希望通过指导课上的 有意识渗透,能让孩子在日常习作中坚持多读、多改。 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 5 琥珀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 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 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 课的开始,我出示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琥珀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 然奥秘的兴趣。让他们观察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 本节课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探究。第一步:自己独立学习时 出示三个问题: 1、这块护坡有什么特点和价值? 2、琥珀的形成经历哪两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 3、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 提示学生找一找、划一划、理一理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关键重要的.句段,进行概括、 批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学习 10 分钟。 第二步:让学生在小组中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难,总结琥珀形成的条件。同学们很快找 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 第三步:全班汇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补充、完善 不足:由于前面复习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边的“当堂积累”任务未能在课内落实。 措 施:要合理分配时间,争取当堂任务当堂解决。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梳理了课文内容和检查了预习情况后,我奔入教学的重点:恐龙怎么会演变 成小鸟的?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去读读。 首先理清段的顺序。读读,这段向我们描述了恐龙从古到今体形变化历经了 哪几个阶段?划出有关句子。学生很快地知道了:从大小像狗,体形似鸵鸟到形 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到最后猎食性的恐龙变成鸟类。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按 时间顺序描写。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重点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形态各异的庞大家 族”,交流,分组朗读。体会作者从生活习性、外形特点、性格特点上来描写。 其次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于是我分几个步骤 来完成。 先出示课件,从图上说说恐龙演变成鸟类的经过,这只是一个自我认识的阶 段,没有科学语言的描述。 然后激发学生从书中寻找句子,出示一个箭头表示的填空,明白恐龙演化的 每一步。 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既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句,又落实了教学 的重点。达到了了学习的目的。 然后是指导朗读,还是因为时间不够,把最不能省的.步骤给省略了。 这样的演化过程简单吗?从这段的“逐渐”、“慢慢”已经感受出了不易,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需要科学家付出多少的心血呢? 学习课文的前面两段,体会科学的研究从猜测到证实这当中的困难和欣喜。 这里还是过于匆忙的,学生对于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不够 深入。也没有课外的材料补充。 教了这课。我觉得语文课文的教学还是要大量的补充课外阅读资料,让课文 有关的内容和信息尽量地丰满起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尽可能多的书面 资料。 7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 明方法向我们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纳米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广阔前景,激发了学生对 科学技术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首先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由《西游记》中孙悟空变身成虫子钻到铁扇公 主的肚子里的故事,引入课文,现在有纳米技术也非常新奇,让学生有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我再引导让学生先默读课文两遍,并从中提出问题,按课文的顺序提问题:有的学生提 出了什么是纳米技术?然后让其他学生从课本中找到答案,并说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借 机引导学生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及答案格式,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掌握答题技巧。接着,学 生有的问:纳米技术的新奇体现在哪里?这是文章的重点,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在小组内 讨论后得出结论;然后有的同学提出:纳米技术有哪些应用呢?将来会怎么发展呢?学生在 阅读中找出答案,问题全部找到答案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比较透彻了,比老师讲解的效 果要好了很多。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1、《西游记》中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适当地引导入课文,激起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 2、问题贯串课堂,让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 很好,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老师适时引导,并教给学生答题技巧,真正地提高了学生 的学习能力。 这节课的导入很成功,其次问题导学也不错,需要改进的是在问题讨论中适时地引导, 让所有学生都加入讨论中,让所有学生都进入文本,都参与到学习中去,老师要做适时地推 动,让课堂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课件还需要完善,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纳米技术以图片的 形式呈现给学生;另外文本中没有列举的纳米技术的应用也要补充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 纳米技术的新奇特点和神奇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发 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 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 中,我要适当的放手,给学生更大的自学空间,发挥丰富的想象,提高创造力。 8*千年梦圆在今朝 《千年梦圆在今朝》它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 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 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 标志着我国已 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教学 时以“神五”发射为突破口,通过课件、品读感受千年梦圆的激动、自豪,体会千年梦圆在 于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五篇 下面我谈谈课堂上我成功的一些操作: 1.课前让学生先进行前置性学习,了解“神舟五号”以及航天事业的艰苦例子。为学 生理解航天工作人员的艰辛作铺垫。 2.我在课题上做一个铺垫,谈话揭题后,我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划出能 解释课题的句子,交流时抓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 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引导学生交流,弄明白“千年 梦”和“圆在今朝”各指什么。在明白了课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来读课题,营造 了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课文时,要他们思考文章的文体。它是一篇科普文章,要学生懂得判断。科 普文章写法上与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 4.在研读了航天工作者圆梦的艰难历程和体会了航天工作者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 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后,请学生观看“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视频,身临其境地感 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学生内心自然而然地升华起了骄傲、自豪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 学生阅读《炎黄飞天梦》来加深感情。 不足之处: 1.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课文篇幅很长,一课时的时间要完成教学,任务很紧张,留 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少,不够充分,如果时间允许,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句反复朗读。 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才能使学生在积极主 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2.教学内容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虽然课堂上教师运用了多种方法,但留存在学生心 中的感动还不多,好多学生可能没感受到千年飞天梦实现时的那种激动之情,学习的热情不 高,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还应多做点文章。 口语交际:说新闻 本次口语交际是“说新闻”,意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和搜集天下事,训练搜集材 料、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组织发布新闻和评议新闻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次 口语交际的内容非常广泛,只要是新近发生的真实可靠的事件,都可以作为此次播报的内容。 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有话可说的机会。交流中要培养学生礼貌、大方、文明地交流与 倾听的习惯。 本节课,我注重以下两方面的教学: 1.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这节课,让学生课前查找一些关于“新闻”的知识,使学生准确的界定“新闻”的概念。 课前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发布会、小组讨论才能有本可依,确保新闻的“新、准”。 2.形式新颖,激起学生的交际积极性。 利用“小小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和讨论 中,了解了新闻,很好地训练了自己的交际能力。 不足之处:有些学生明显准备不足,甚至不太明确什么是“新闻”。 今后在监督力度上下功夫,课前及时调查了解学生材料的准备情况,或者解决他们的困 难。 习作:我的奇思妙想 《我的奇思妙想》是小学语文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习作。要求让学生展开奇 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课前,我播放了一个关于新发明的小视频热身,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后感。为学生创造 一个宽松、愉悦的交流环境。激发学生的交流愿望,拉近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上课伊始,我搜集了一些发明图片,潜水艇、飞机、火箭、宇宙飞船,指出:“这些伟 大的发明其实都源于科学家们一个个小小的奇思妙想。”跟着,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 们一起畅谈我的奇思妙想。”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情趣得到激发,架起沟通 学生心灵的桥梁,教学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然后,请来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多啦 A 梦和他的朋友们,将他们融入生动的故事,符 合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转变角色自己来当一次小发明家,设计自己未 来的产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而且还调动了他们创造的欲望。 接着,我充分利用《会飞的木屋》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作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明白思 维导图可以让我们打开思路,丰富作文材料,使作文结构更加有序。再通过亲手写的下水文 《会飞的木屋》的内容和结构顺序的分析,让学生明确怎样把自己的小发明写通顺、有序、 具体。 最后,在学生写完作文后,重视“后作文”教学,运用多种方式的互评互改,让学生的 作文更优化,更符合写作要求。 一、抓住语文的特点训练表达。 1.训练说。注重学生的说,要求学生不光要想的奇妙,还要说的精彩,集思广益提炼说 清楚的方法。 2.训练听。要求仔细听,听明白,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不仅仅注重自己的表达,更 学会听。 3.训练评。在学生说、听的基础上让学生互评,取长补短,促进相互的了解和合作,共 同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我在学生交流时也进行了及时、积极地评价,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也关注学 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二、激发兴趣,重视方法指导。 1.将生动的故事和可爱的动漫人物哆啦 A 梦引入课堂,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解决 了学生“不想写”的问题。 2.方法引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根据习作思维导图亲自写下水文,为学生搭建习作支 架,解决了学生“不会写”的问题。 3.重视分享,强化习作交流。解决了中高段学生“羞分享”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这节课存在的不足: 1.当课堂上孩子表现不活跃的时候,就需要老师机智巧妙地引导,临场激发孩子的思绪 说出精彩。我做的还不够,还要苦练内功,进一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2.在写作时给予学生的指导有些缺憾。在出示思维导图时应充分让学生意识到思维导图 实际是文章的提纲,目的是让学生在脑海中对自己的小发明形成初步设计思路,例文是在提 纲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发明写清楚,写具体,有层次。在这个环节我的指导应该更加明确和具 体些,这样学生才会明白该怎样去写。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高个人素养,扬长避短,追求更适合学生学情的教 学方法,使我的课堂教学能与学生碰撞出更多的灵感之花!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这本书是苏联作家 米·伊林写的一本科普书籍,主要围绕房屋内的水、火、食物、餐具等常见的事物,提出问 题,并做出解释。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仔细想想却又不那么容易回答,充分体现了作者米·伊 林的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 课标对四年级科普作品阅读教学,提出以下要求:1.能产生阅读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 万个为什么》的兴趣,自主规划阅读。2.在阅读科普作品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多 种方法解决。3 能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成果。针对课标和本 次阅读指导内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 通过创设情境、结合图片和文章片段等多种 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能够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快乐,自主规划阅读,并乐 于向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2.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科学术语,能够熟练掌握阅读科普书籍 的方法,学会进一步的质疑和探索。整节课的每个环节都是围绕目标进行教学。 针对本节教学活动做以下反思: 在实施第一个目标的环节中,通过创设情境,以带学生去旅游的形式,让学生猜测旅游 的目的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目录让学生说自己感兴趣的站点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 兴趣。第一个目标基本完成。本次教学重点放在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上。把书中 13 个科学 小实验列出来,让孩子们知道可以自己动手做做实验,加深对这些科普知识的理解。通过自 己做实验的结果和书中结果相对比,让学生学会进一步的质疑和探索,进而了解书中提到的 一些科学知识已经研究出了新的成果。通过思维导图的讲解让学生知道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 来梳理书中科普知识。第二个目标达成效果较好,学生充分掌握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不足 之处:讲文章语言特点的时候,预设的是让学生读出语言的趣味性,但学生读不出来,只好 改成说一说语言有趣在哪。可能当时我引导的方式不对,或许师范读一下,再让学生读效果 会更好一点。 阅读指导教学结束,整堂课还算顺利,教学目标也基本达成,只是有一个小小的遗憾。 在让学生列读书计划时,有一个学生问问题,我解答的时候没有注意时间,下课铃响,匆忙 结束课堂。预设是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计划,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每读一章画一个思维 导读,学期末进行读书成果汇报。虽然说出来了,但是在下课铃响起的时候说的,学生注意 力已经被分散,效果不好。 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我的一些小毛病,虽不影响大局,但细微之处处理的还是不够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向我们年级中的优秀教师学习,在磨练中成长,于学习中提高。 第三单元 9 短诗三首 繁星(七一) 繁星(一三一) 繁星(一五九) 《短诗三首》选自冰心的诗集《繁星》。《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 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说来, 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 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三首诗文字简练,都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1.教学效果(思效)。 “三分诗,七分读”,小学语文侧重于语言的积累。所以,这堂课我还是以读贯串整节 课,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自读,齐读,男女对读,然后我问 他们最亲的人是谁,最难忘的是什么,告诉他们无需回答,只思考。再示范读一遍,问他们 听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听出了作者对母亲的爱,并且说是从“母亲的膝上”听出来的。我 们就这首诗展开讨论,在作者关于母亲的回忆里,课文提到了什么,可能还有什么。孩子们 还说出自己关于和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我便顺势引导孩子认识我们每个人都是由母亲养 育长大,要怀有感恩之心。还没等我要求,有个学生说,老师这首诗真好,是不是要求背诵 啊。孩子们的领悟力可真高,都知道该积累的内容了。 2.教学收获(思得)。 这三首短诗都是歌颂母爱的,教育孩子常怀感恩之心,这是再好不过的机会了。我先让 孩子们说说读诗的感受,再说说自己的母亲一二事,又让他们说两句对母亲感谢的话。孩子 们有的可以说上一大段话,有的说着还掉出眼泪来,有的觉得对不起母亲开始忏悔。此情此 景,我引导他们这样表达感恩还不行,能否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歌颂母爱呢?实际上就是仿写, 学生最怕仿写,但是听到“用诗一样的语言”这样的话觉得很有趣,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很高。 我打开配乐,孩子开始了歌颂母爱的创作。 3.不足之处(思失)。 我们一起学完第一首诗,我要求第二首诗由学生练读,看能读出什么,结果多数人说, 是作者对大海的爱。这么说也无可厚非,毕竟第二首较之第一首更隐晦一些。孩子眼睛里看 到的是大海,心里想到的就是大海。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冰心作品的主题了解的不够,而且 对这方面我没有做出要求。 4.改进措施(思改)。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我们不要挖掘太多的文本含义,也不要苛求孩子们得到千篇一律的 精准的答案。对孩子理解上的偏离,只要没有悖于主题主旨,没有产生不健康的思想,就不 该被否定,他们是孩子,自然以孩子的视角来读诗,来理解诗。我们只要最大程度地尊重他 们的解读,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了。 10 绿 艾青的诗歌《绿》用富有魅力的文学形式描述了春天的绿。树木是绿的,小草是绿的, 风是绿的,水是绿的,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绿意。艾青笔下的绿,摇曳多姿,玄妙美幻,那绿 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律动,是希望的象征,这样的绿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诗歌,用较少的文字含蓄地传达深长的韵味。诗歌教学,对老师来说总是不知从何处下 手,对学生来说更是一团迷雾。然而模糊的东西,正好供我们多角度多维度地展开教学。这 堂课下来,我做出如下反思: 1.教学效果(思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知识成长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 情感成长的过程。本节课我以诗词大会总“飞花令”为引,带领学生进入诗的情境,激发学 生的学习热情。关于文章的主旨,我引导学生根据重要词语和句子,自己去思考、探究,他 们组内合作、分工,他们对自己的表现心安也好,紧张也好,兴奋也好,都是一种成长和磨 炼。轻声播放音乐,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练笔,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 平。在作品展示过程中,我认真倾听,积极鼓励,师生一起分享浓浓的春意,体验到成功的 快乐。 2.教学收获(思得)。 我精心地布置了作业:1.拓展阅读:(1)艾青的其他诗作。(2)朱自清的经典散文《绿》 2.仿照朱自清的散文《绿》,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我之所以这样布置作业,是因为一 节课的结束不应该是学生情感的终结,而应是更广阔的情感天地的展开,更大学习兴趣的激 发。布置这样的作业既能延续情感,又能让这种感受变成富有创造性的具体实践。 3.不足之处(思失)。 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主要集中于诗歌的朗读指导和诗意评价不到位。对于学生的互相 评价欠缺引导。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总觉得自己的课堂语言比较贫乏,欠缺生动。老师富有 诗意的语言往往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堂,自然地融入诗情画意当中,然而,这一点还是做得远 远不够的。时间的安排有些不合理,学生的自学时间得不到保证,自然教学效果就要打折扣 了。 4.改进措施(思改)。 课后,我们年级组展开评课。从中,我认识到平时应该对自己的语言多加工润色,要围 绕重点展开教学,使每个教学环节紧凑;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多利用幻灯片和图片等多种 辅助工具。这样的课堂才能达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才能真正进入课堂,积极参与讨 论。灰色的单调乏味的课堂,孩子们是没有兴趣可言的;只有打造充满绿意的、富有生机的 有趣的课堂,才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和注意力。 11 白桦 《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 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 玉立,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高洁、 挺拔,是高尚人格的象征,体现出作者对拥有白桦品质的人的尊敬。 学习这首诗,除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外,还要去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 情。 1.教学效果(思效)。 教学过程中,我摒弃了以前对课文字字分析,句句推敲,精雕细琢的教法,而是设计了 “品读整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查找资料、拓展延伸”“书写赞颂词,指导写作”三个 板块。第一个板块的设计宗旨是“以读为主,读中悟,悟中读”,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语感悟理解其深层含义。这是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句意, 进而理解诗意。比如“毛茸茸的枝头”,孩子可以想象枝头挂满雪花那毛茸茸的可爱的样子。 “在朦胧的寂静中”,要想象在一个雾气弥漫的黎明,万物被笼罩在朦胧的雾气中,一点儿 声音都没有,只有一棵白桦笔直地站在那里。这样的理解并非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以提示的 方式,让他们在多次的朗读中自己去感悟。大部分学生能够配合老师去读去思,并且乐于其 中,甚至有的学生能够自己根据某一句话描写出眼前的画面来。然后我一句“白桦不光是白 桦,更是作者心中的自己”,我们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诗歌主旨的研读中。 2.教学收获(思得)。 教授抒情诗,要用抒情的语言来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美的享受,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比如上课导入语,我这样设计:有这样一棵树,它优美如画;有这样一棵树,它独特潇洒。 它不喜欢热闹,钟情寂静的黎明;它不喜欢张扬,宁愿悄悄地绽放。它是一棵树,名叫白桦; 它也是一个人,名叫叶赛宁。这样的教学语言学生不一定全懂,但是却能感染学生,因为教 师在设计时倾注了真实的、强烈的感情。只有教师真正领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受 了感动,教学语言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3.不足之处(思失)。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一课时的时间还真是不够用,有的环节该细致,但由于时间关系变 得草草收场,就像流于形式走过场,比如说指导朗读的过程,学生练读的过程,还有就是指 导背诵、学生练习背诵的过程。另外学生练笔这一环节由于说得笼统,孩子无从下笔。而且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一目标,有的学生没有达成,从学生作业情况来 看,对文本“借景抒情”的表现形式以及想象的表达方式,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刻。 4.改进措施(思改)。 总之,教授抒情诗,我们还是要加大力度引导学生去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带学生 以读促悟,悟后再读。绝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施填鸭式教授课程。我们要紧跟新课标 的要求,科学地教学,让老师更轻松,让孩子们更有成就感。 12*在天晴了的时候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 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学生可能是由于处于上午第一节课,学习情绪高涨,基本上都 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 一节课下来,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课,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于是做出如下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放手,懂得了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习时间和思考时间。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句子,而研读后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商讨,达成共识, 然后以汇报的形式分享成果。学生发言非常积极,个别学生还将关键性词语、句子进行品味, 洋洋洒洒的发言,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们在课堂上就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 学生的参与热情。要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学习,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老师只起到引路、 搭桥、鼓励的作用。整体看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蛮不错的。 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和音乐来烘托诗的意境。 例如,在学习凤蝶儿一段时,我在音乐的烘托下,先是老师动情地朗读,帮助学生走进诗的 情景,然后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头脑中的画面,然后再让学生一边想 象画面,一边读,我觉得这种设计能很自然地带学生走进诗的意境,感受诗的语言美。这便 是我对这堂课认识上的最大的收获。 当然,教学是一门永远不完美的艺术,在我的教学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 准备不足,在讲课中我采用了配乐朗诵的方式。但是由于课前准备不足,没有把音量控制在 合适的程度,以致后面的一个孩子听不清。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没有及时抓住精彩 之处进行鼓励,当学生说出第二节中的诗人更加激动时,我没有继续追问,错过了最好的教 学时机。最后一节是感情的升华部分,但是我对最后一节的设计过于简单,没能起到升华情 感的效果。 虽然学生是主体,以读为本。但是,教学中我觉得还缺点什么。我想在课堂中若能安排 小组交流合作,让学生一起去研究文本中的难题,不是更好吗?课改要求新的学习方式是自 主、合作、探究。而合作学习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有所互动,我要改变我教学中沉闷 的气氛,让生生、师生之间活跃起来,互动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的角色功能,让孩子 们在合作中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在讨论与探索中发现知识、研究知识和运用知识。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 有一次上课讲到一道课后练习,请学生仿造《我愿意是激流》写两个诗段,学生积极性 很高。我发现不少学生喜欢写诗,我就抓住这一点,且不论他写得好坏如何,先抓住他们的 这一兴趣所在,充分利用起来,鼓励学生创作,给予他们成就感。一、可以进一步引发有兴 趣的学生,并将之导入正规,二、可以带动其他学生。 于是我大力鼓励学生创作,不少学生将他们的创作写在周记上或直接拿给我看,我均给 予了恰当的评点分析,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如有一个同学写了一首小诗“金沟河畔,凉风习 习,蝉声和睡莲,伴我入梦乡。”我先称赞之余建议他将“和”字改为“绕”字,更有韵味。 他也感到一字之别,意境却大不相同,感受到的炼字的乐趣。 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习作《迎接奥运》我利用自习的时间,抄在黑板上当堂讲解。由于 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大家听得非常认真,且积极地投入,热烈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建 议。这不仅鼓励了创作者,也引发了其他学生的诗兴,过后,大家都跃跃欲试。趁热打铁, 接着我把学生的诗歌收集起来,汇集成册,搞了一期名为《荷苑文集》的诗刊,让学生自己 设计封面,把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学生拿到诗集,看着自己的作品更是兴致高涨。 在教学《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针对班级学生实际,在班级里开 展了语文实践活动,指导每名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诗歌,进行研究性学习,用 文本资料汇报。学生兴趣很浓。仅用一周时间学生们就制作了一本图文并茂的诗歌集。 语文园地 第四单元 13 猫 教学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重点词句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 里行间蕴涵着的情感。 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老实”“贪玩”“尽职”等重点词,通过反复诵读,从而去体 会猫的性格古怪。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如在了 解猫性格古怪特点时,安排了学生自由选择问题探究,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找表现 猫性格古怪的词环节,让学生板书,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学文要抓住关键词。这样写,是更加 能突出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对于第一问题的探究,学生能感悟到老舍爷爷是把猫当作既任 性又可爱的孩子。尤其是在研读第二自然段猫高兴时,在体会“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 来要求抓痒”一句时,推敲‘蹭、伸”两词在文中的独到之处。课文为什么在这里一定用“蹭” 而不用“擦、抓、碰”。因为只有“蹭”(轻轻地擦)能体现猫对主人的亲近、熟悉,没有 距离,又有一钟依偎、撒娇之感。“伸”是体现主人喜欢猫而猫对主人也是十分依赖,无拘 无束之情。通过比较句子,理解作者对猫喜爱之极,连上大作家的稿子踩脚印也不讨厌,反 而当作一种美来赞赏。认为猫的叫声是在歌唱。这样的探究,深刻地体会到“人和猫”的和 谐情趣。同时也把作者如何喜爱这古怪的猫淋漓尽致地挖掘出来。这种从“词、句、文”几 方面来探究文本能真正达到学语文的效果。让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抓住动物的神态、 动作、声音来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14 母鸡 抓住线索,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多次朗读课文,让学生找到文章的线索。我们发现: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 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 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 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二)抓住特点,比较《母鸡》和《猫》的写法特点 作者在《母鸡》的开头提出了“我一向讨厌母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在文章前 半部分酣畅淋漓地写出了自己对母鸡的讨厌之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用了精彩的语言写出了 母鸡作为母亲的伟大。而《猫》的结构是总分结构,在《猫》中作者从不同方面写出了猫的 性格,但不管是哪个方面都表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母鸡》和《猫》 虽然写法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语言上也多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得文章语言生动贴切。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通过朗读,让学生明白了这篇文章是按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学生掌握了这 条线索,就会弄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会更深刻一些。 (二)抓住了这篇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特点,让学生学会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另外 通过与《猫》的写作手法的比较阅读,学生开始学习比较阅读,就是找到两篇文章的相同之 处,并找到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 三、不足之处 (一)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运用新学的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进行训练,没有做到读写 结合。 (二)部分学生不理解作者由讨厌到敬佩之情的转变。 四、改进措施 这次上课的不足之一:没有让学生运用新学的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进行训练,没有做 到读写结合。改进措施,以后再上这一课时我会在课堂上让学生练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 一个熟悉的动物。 不足之二:部分学生不理解作者由讨厌到敬佩之情的转变。这个主要是学生年龄还小, 不太能理解作为母亲的伟大,下次我会在讲解时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联系自己妈妈为自己 做的事,体会母鸡的伟大。 15 白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 法,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这一线索贯穿教学。教学中我采用研 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相结合,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理解和感悟 白鹅的高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一、本课教学思路清晰,注重让学生整体阅读、体验文本,感受白鹅的高傲。在初读后, 学生初步感知了鹅的高傲,我便用“这只白鹅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将学生带入文本。 在体会作者如何感受到鹅的高傲时,我抓住“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并理解了词语 “左顾右盼”,初步感受到白鹅的高傲。在细读课文时,围绕“白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哪”, 把感受深的句子划下来,在旁边做批注。这不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悟文本,也培养了学 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二、在对文本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围绕“白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哪”进行阅读感 受交流。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了解白鹅叫声、步态和吃相的特点。如抓住“厉 声叫嚣”、“引吭大叫”,让学生想象白鹅的动作、说的话,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把自 己独特的体验进行交流,体会鹅叫声高傲。通过让学生将鸭与鹅的步态进行对比读,播放净 角出场的画面,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感受鹅步态的大模大样。从鹅见到人非但不怕,反 而咬一口的句子中,学生体会出鹅的高傲。经过读文──看画面────再读文的过程,学 生充分感受到鹅步态的高傲。在体会鹅吃相的高傲时,我引导学生感受鹅吃饭时的“三眼一 板”、“一丝不苟”,以及鹅吃饭时非要有一个人侍侯不可的“老爷”派头,体会鹅吃饭时 的架子十足。 虽然做了很多设计和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在重点词句的理解这 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对课堂上的生成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处理,在以后的教学中, 还有待学习提高。同时我也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部就班的过程。 教师要把学生的学情作为自己教学新的生成点,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并根据课堂生成, 因学定教,灵活驾驭。 习作:我的动物朋友 动物,几乎天天都能见到,但每个人见到的感受都不同,本节课以“我和动物”为题, 让学生体会动物的特点,除激发兴趣外,还要让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学会细心观察与发现。 这节课我一开始打算和学生以玩魔术和看视频的情景方式导入的,目的是创设学生“认 识动物”的情景,让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学会关注“动物朋友”的头部、五官的特点。后 来发现这样做有点累赘而且时间也不够所以就把玩魔术给删除了。纵观整个教学设计及教学 实践活动过程,我认为这堂课根据美术新课标的要求,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想象力为目标,是一堂成功的美术课。主要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活动落实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部分是来自学 生自身,一部分来自外在刺激,另一部分则来自教师的激发与调动。这样师生互动进入到一 个有趣的课堂,因为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学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从各 个角度来观察动物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 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展示欣赏图片,适时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节约了课堂时间, 增加了学习知识面。为创造出好的美术作品打下了良好基础,使学生学的轻松自如,并取得 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活动实现了以艺术审美为核心。 审美能力的培养既是美术课堂的出发点又是归宿。它贯穿本课的始终,本课前后共有三 次欣赏活动。首先是学习新知识前的欣赏,在引导谈话引起学习兴趣之后,直接展示多张动 物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种独特的美感,产生美的体验,激起强烈的学习欲望,有效调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新知的教学水到渠成;其次是学生观察动物特征欣赏,通过 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赏析每个动物的独特特征之处,从而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促使审美体验 的升华;最后是新课结束后的作业交流活动,这既能进一步巩固新知,又能起到放松学生的 情绪作用,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知识面、个性、情感、绘画技能,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每 个学生完成的形象设计都是不同的。因此,这时的欣赏还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促使审美体验 转化审美能力,通过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学,综合、整体、系统的培养 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整个学习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本课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每个学生对美术 四、注重的课堂中的教学评价,创设了师生平等的学习氛围。 本课教学有一个明显的 特色就是重视了课堂教学评价学科性。学生是一个有个性的主体,对学生的发言有一个不同 以往的评价,因此,我在评价学生时,积极寻找具有美术特色的因素加以肯定,例如:你观 察的真仔细,你的色彩感觉真好,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真会用颜色,你的造型能力很强, 等等。另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重视作业练习的评价过程,评价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改善 和促进,要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练习是一种最有效的检验方式,对学生作业的忠肯的评 价更是巩固新知,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我让学生参与评价,采用自评、互评、他评等多种 形式,建立综合评价制度,让他们在评价中感受到成功快乐和喜悦。 本课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和心理差异,认知技能差异制定不同的目标,运用不同形式的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的学习,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创设师生平等和谐的氛围,互相商讨交 流。我还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感受、观察、体验、探究表现,努力创造一个 师生间平等、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调整到最佳状态,发挥最好的水平。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教学机智还有所欠缺;由于课堂活动时间有限, 个别学生发言机会较少。从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和实施过程,我得到了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内在动力,把握好这一点,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 工作实践中我还应不断努力,了解学生、提高自我努力上好每一节美术课。 语文园地 第五单元 16 海上日出 《海上日出》介绍了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 出的瑰伟壮丽。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来看:有面──日出时海面的美景;有点──具体介绍 有云和没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景象。课文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生朗读。 回顾这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教学效果(思效)。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重点抓住“读”这一方法,安排自读和范读两种方式,目的是培 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一篇文章。其中,我先指出一名学生读读课文中的某 些段落,接着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互评,并推荐其中读 得好的同学范读,整堂课有学生自由地读,有学生尝试地读,有学生合作地读,有老师指导性地 读,有音乐配合下带感情地读。一个“读”字贯串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有的 只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 功力,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师不觉得累,孩子们觉得轻松, 让他们不自觉地跟着老师走进文本的情景,赏其景,享其美,悟其情。我们要力求营造这样 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爱上学习。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 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 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 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反思自 己的教学,有几处感触颇深。 一、抓主线,散而不乱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 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罗店——洞 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 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 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溪水的流向是文章的一条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 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在学生朗读感悟外洞的大、孔隙的小而窄、外 洞的黑、奇、大。这是一篇游记,一定要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文章的主线,可以使教 学散而不乱。特别是一些长篇幅的课文,更适其法。”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 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读读悟悟,精彩在演示中生成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 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 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 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 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 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 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首先让学生充 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 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看课 件演示容得下两个人的小船,因为洞太窄,必须躺卧。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 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 受学语文的快乐! 习作例文 颐和园 七月的天山 习作:游___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写作时要“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 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回顾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交流写作素材,使学生觉得有东西 可写。通过合作分享,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明确写什么、怎么写等难题。 本次习作活动设计,体现了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参与性。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传 统的单项教学活动,而是一种多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和参与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效果。 教师的引导消除了学生畏惧习作的心理,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学生可以在互动中理清写作思路。把自我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语文园地 第六单元 18 小英雄雨来(节选) 教学时,我将“英雄”一词贯穿全课,围绕英雄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从哪些地方体会 出雨来的英雄气概?第二、他小小年纪,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英雄气概?这样,牵一发而动 全身,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教学思路很清晰。 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我引导学生注意抓住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想,让学生谈。如“雨 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一句,可让学生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么想 的,想象后讨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与日本鬼子做斗争的部分,引导学生找到雨来被敌人 四次逼问时的表现的句子,以及敌人引诱不成,恼羞成怒,动手责打雨来部分,边找边读, 边读边体会,让学生深入课文了解心目中的小英雄,并结合课文插图,体会他的机智勇敢、 爱国精神。学生的情绪一直被文章精彩的情节所牵引着,他们时而紧张,时而愤怒,不光读 得好,体会得也很不错。 讨论第二个问题,则围绕“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体会雨来的爱 国情操,这正是他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其次,抓住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提示学生从景物 的描写体会到:这如花的家乡,岂能让敌人践踏?这也是雨来坚定信念的原因。除此之外, 这篇文章中其他几处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我也引导学生去读,在读中去体会当时人 物的心情,并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不管学生以后能不能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我想就这节 课而言,学生应该是有所收获的,我觉得足矣。 19*我们家的男子汉 一、教材需要挖掘 《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文章内容简单易懂,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同样可以达到把握文 章大意的效果,因此在这方面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进行教学。而小标题的形式则十分新颖,应 该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授,此外,男子汉的形象也需要学生细细品味,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 动作的等细节描写,通过典型事件剖析人物性格。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将重难点放在了这两个方面,但此后细细品味,发现教学点并不 是如此单一。 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像一个人的眼睛,首先可以从标题入手,“我们家”这三个字看似平 常,可实际却有着不平常的思想感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家的某某某”说出口时总带有 自豪、骄傲的感觉,在这篇文章中,结合上下文细细品味又何尝不是呢?我们家的男子汉坚 强又独立,沉着又冷静,而且仅仅只有 2 周岁,多么自豪!多么欣喜!文章最后一段也写道: “看着他那样地一点一点长大,他的脸盘他的轮廓,他的手掌上的细纹,他的身体,他的力 气,他的智慧,他的性格,还有他的性别,那样神秘地一点一点鲜明,突出,扩大,再扩大, 实在是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了。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任何艺术还要艺术。写到这里, 简直不想写小说;既不想写女人,也不想写男人。唉,让男子汉们自己好好儿地长吧!”为 何“不想写小说,既不想写女人,也不想写男人”呢?因为生命的成长是神奇的,是无法用 语言文字来描述的。 另外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也有了一丝感悟:不是每家的男孩子都能长成男子汉的。而在“我 们家”却可以,为什么?因为他爱吃,但也挑食,可我们却不溺爱,以孩子的口吻说“不吃 青菜会死的”,他便吃的很多,与当今有些家庭的状况是不同的:不爱吃就不吃,甚至爷爷 奶奶拿着碗追着喂,求着吃。这样的家庭中,孩子能好好长吗?他要求独立,自己一个人买 东西,我们为什么放心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我极想走过去帮他叫一声‘同志’,可最后 还是忍住了”?因为我们知道独立、自尊对于一个男子汉的重要性。他不愿回安徽,甚至在 当时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不回去了,可他依然“勇猛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蹬着车厢, 攀上了窗台”,而我呢?仅仅把他抱起来,任由他自己去选择。为什么我们家能有男子汉? 因为我们家有提供给男子汉成长的环境。因此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唉,让男子汉们 自己好好儿地长吧!”这里并没有“我们家的”几个字,因为她放眼社会,我们的社会太需 要男子汉了! 所以我认为对于教材要进行挖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想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培养发散性思维,首先教师就要读透教材、研究透教材,从各个教学点中选取 有利用学生的点进行教学,而不是照搬教材,做一些千篇一律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 机、没有生命的,是死板的、按部就班的。 二、课堂需要设计 在此次教学中,我选择了让学生根据文章对于人物的细节描写来改“小标题”,目的在 于活学活用,既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小标题,同时也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通过寻找 文章中的“证据”,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大致把握男子汉的形象特点,再根据小标题 的格式: 的男子汉来进行概括,进一步使人物形象鲜明而具有概括性,培养了学生的语言 概括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设置疑问:哪两个人物形象特点并不是一个男子汉所具有的?如 果不是,那这两个特点则更倾向于哪种形象?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好奇,通过激趣进行思考和 讨论,最后明白:他既是一个男子汉,同时也是一个男孩子。他虽然独立、坚强、沉着,但 他毕竟是一个两周岁的男子,他的内心还保留了男子的纯真与可爱。这两者并不是割裂的, 而是合二为一的,也就是一个人的两个面,简单地举个例子:他向往少林寺,是作为一个男 子汉向往阳刚、正义的一面,但他却因为不能吃自己喜爱的食物就立马放弃了,也是一个小 男孩爱吃、三分钟热度的特点。 另外,在教学的最后一部分,我原本想让学生自己写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 特点,但是之前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初一学生写作效率较低,无法完成,因此我则改为:修改 小练笔,先展示一篇好的小练笔让学生读一读,品一品,好在哪里?再展示一篇较差的,让 学生改一改,通过修改同样能够达到教学效果: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而“典 型事件”也需要“特写镜头”,这“特写镜头”实际上就是有效的细节描写,通过这种“读 写结合、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当场训练,使得教学不枯燥、不空洞,也有利于 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就课堂整体而言,我认为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开展“小组合作学 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则负责串联课堂、补充说明,只有这样课堂才是学 生的,只有课堂是学生的,知识也才能够是学生的。 三、语言需要品析 我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尤其缺乏的就是语言的品析,我仅仅把细节描写作为品析对象, 却忽略了“幽默、有趣、富有童真”的语言特点,如“他不愿死,似乎是深感活的乐趣的”、 “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阵线十分鲜明”、“一只胖胖的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 活鱼——样挣扎着”,为什么语言如此朴素却能让人会心一笑?不禁让我们思考:难道只有 华丽的辞藻才能写出好文章吗?我们当然知道并不是,钱钟书的文章平实却幽默风趣,可在 学生看来,他们的意识里似乎只有:好词好句,大量修辞。这样堆砌起来的'文字真的是好 文章吗?我认为只是“拥有姣好面容却没有灵魂”绣花枕头而已。但我也产生了教学上的困 惑:没有运用修辞,没有好词好句,我怎么赏析给学生?很难!我苦苦思索,反复看着自己 的教案,终于明白:我的教学设计“读”的部分太少!难道赏析就是说教吗?品析文字就是 一套套答题攻略吗?太狭隘了!这样有趣的文字,让学生读一读,笑一笑,感受一下语言文 字的妙处与乐趣,目的不就达到了吗?五柳先生也曾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我想这就是读书的真谛吧,不如放手吧,让孩子们自己好好儿地读书吧! 什么是一节好的语文课?你深度挖掘了教材,细细选择了教学要点,精心地根据学情设 计教学环节,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学生吧!让他们读读品品,笑笑乐乐,自由徜徉在语文世 界中吧! 20*芦花鞋 《芦花鞋》节选自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节选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写出了青 铜一家是怎样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的。尤其是青铜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让我们在感动之余,想到自己应该珍惜幸福生活,想到应该力所能及的帮助贫困山区的孩 子。我这样理解文本,也这样带孩子理解文本。 语文教学不能千篇一律,首先每个单元有每个单元的特点,即使是一个单元,每篇课文 和每篇课文也各具特色,所以教学的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因此,我们备课时要研读课标, 吃透教材,抓住重难点,关注小细节,尽量用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的新 鲜感会让孩子们兴趣十足,从而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让孩子们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到学 习中来,这就是老师最大的成功。 本文篇幅太长,孩子读书的时间还是不够充足,没有充分地理解文本,导致个别学生做 不出思维导图。孩子们默读的速度还是跟不上,大脑的思考跟不上眼睛的旅行,即使囫囵吞 枣读多少遍也是无济于事的。这与我平时对孩子的默读要求有很大关系,当然与孩子们平时 的阅读量也有很大关系。我们还是动员家长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得多了,速度自然就能跟上, 大脑也变得更加灵活。另外,对学困生关注不多。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即使孩子不 在状态,也要想方设法将他拉回课堂。 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以便课堂上能够提升阅读速度,更充分地 理解课文。课上提示默读要求,训练孩子的默读能力。课堂上应多关注学困生,适当提问一 些符合其理解水平的问题,将其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口语交际:朋友相处的秘诀 成功之处: 这节口语交际课的重点是交流“朋友相处的秘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具体任务是 小组长如何整合意见,班级汇报的问题。 我认为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每个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讨论,并发表了自己 所任角色的意见,有理有据,比较成功。 不足之处: 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对真正锻炼口语交际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今后,我要切实 从课堂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遇到任何事情都能随机处理,通过多种渠 道、利用多种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习作:我学会了___ 这篇习作从选材的内容上与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就是他们在生活中学到的本领,所 以指导时我紧扣生活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说出自己是怎样学习本领的,在开课 伊始,我通过引题这一环节,让学生补充习作题目,我的目的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选材,从 学生的回答中发现学生的选材很广泛,因为如何选材,选什么样的材料更适合写作,这对于 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习作就会简单多了。 在学生说作文的过程中,一部分孩子都说到了一个学习内容:学滑板或是滑旱冰,此时 我却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向多方面的学习内容想想,而且,学生只说过程,不提自己当时的感 受,没有情感的细腻体验,作文是不会生动的,导致原本丰富的习作内容一下子变得单一了。 由此我想到,最初的设计即使再合理,预想得再完美,在课堂上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 及时引导,及时点拨,这样才会使得教学落到实处。我也注意到了学生语言的贫乏,要指点 学生多看书,多积累。 语文园地 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 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 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 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 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 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的课。 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 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塞下曲 今天我教学了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塞下曲》。古诗的教学我还在不断的尝试阶段中。 初读教参的时候,我觉得五言诗很好理解,把重点的关键的字词解释给学生,这首诗的含义 就明白了。但是,回想起课标里提起的“多让学生反复读,用心去感受,其含义自然就会跃 入纸上”,还是服从课标的指示,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里,我把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到课堂中,学生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很 自然的就导入到古诗《塞下曲》的教学中。学习古诗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做到“授 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更不如授之与渔场”。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学生在愉 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古诗,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觉得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向它靠近。 在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通过自己读懂了什么,汇报自己的理解,虽然简短的几个字的理解, 我觉得反映出来的就是学生思考的结果。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浅显的理解囫囵吞枣的以点 头的形式蒙混过关,而是把自己的表扬毫不吝啬的给与学生,这样既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 肯定,又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去思考。从这堂课上,我感受到了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 步,古诗的理解就变得轻松自然。孩子有了自己个性的理解,在读的方面也就表现的不一样, 课标中提倡的个性读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达到不同程度的读。最后,在诵读的基础 上用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读说结合,来感悟李广将军的.高大形象,使古 诗教学达到高潮。拓展训练,把孩子们的兴趣引申到课外,始终保持学生的乐学状态。 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每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在让学生 充分想的时候时间过于短,展开的古诗画面不是很形象,学生没有完全置身于当时的故事情 节当中,这是很失败的地方,导致最后的读不是很到位,学生体会的思想感情不是很深。在 以后的教学中,尽量避免今天所犯的错误,真正使学生融入到博大精深的古诗的海洋中,继 承我们古人留下来的古典精髓! 墨梅 通过这节课,我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1、颠覆了诗歌教学的单一模式。传统的诗歌教学就诗教诗:揭示诗题,了解诗人,读 通诗歌,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歌。教学方式呈单线形,模式化,而我认为我这堂课 视野宽阔,以梅花为主题来重新构建课堂。从历代诗人吟咏梅花的诗句入手,体会梅花的色 香味以及内在精神,展示了较为广阔的梅文化背景;然后再切入文本,解读文本。所以这堂 课不能简单地归为工具性或人文性,我觉得更是一种文化性。 2、提升了诗歌教学的审美艺术。审美意味着创新,本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细节 乃至教师的教学语言都是经过教师反复推敲,精心打磨,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清新 亮丽。例如诵读诗歌的创新艺术——师生接读,反复引读,前后回读,创设情景地读,步步 升华地读,诗意浓浓,回味无穷。再如教学流程的设计艺术——由梅花的外形到内在品质, 由梅花到像梅花一样的人,再由梅花的主人到读梅花的学生,最后由梅花魂扩展到民族魂, 一气呵成,艺术无痕。再看整堂课的教学节奏——该艳则艳,该淡则淡;能简则简,当艳不 让;疏密有致、浓淡相宜,就像一幅墨梅图,素雅中透出幽香,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让人 回味无穷。 22 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 这篇课文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成功之处:1.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 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教学中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中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 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教学中我在 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2.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第一次范读要读的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 用。第二次范读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要注重指导文言文的读法,一要把 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3.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还有意地传授了一些文言文的知识,以后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帮助 的。 4.注重拓展相关的课外阅读,达到积累的效果。 不足之处:应该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理解课文,结合语境理 解词语意思,不能一味的老师讲解,而不是填鸭式教学。 铁杵成针 《铁杵成针》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 以积极的引导。 好的方面 1,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又少,能 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的,教学中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 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 的意,只有每句话的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读能顺。 2,在教学中还注意以下的问题, 发挥范读的重要性,要有声有色,流畅自然,注意断句,做到准确,要注意读法,一速 度要慢,二停顿得当,三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不足之处: 应该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的理解课文,结 合语境理解词 语,而不采取老师一味的教 的方式。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两点,一是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忠于 职守、舍已救人的崇高品质,二是能力目标:让学生知道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并要勇于发表 自己的见解。对于第二个目标自觉落实得还可以,主要体现在如下环节: 1、更改课题。上课伊始在板书课题时我没有按课文原题写,而在黑板上写下了“伟大 的灵魂”这个题目,这时学生自然要提出疑问,我顺势告诉学生:“这个题目是老师读完这 篇文章后产生的自己的见解,相信你们在学完这篇课文后也会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你们 也可以把自己认为合适的题目写在书上。”这一举动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 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对重点训练项目的一个落实。因为这篇课文是本组的第三篇课文,通 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此时更改课题是想让学 生进一步明白,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不仅仅指不依赖于别人的现成答案,还包括不依赖课本, 不迷信权威,要敢于向课本,向权威挑战。 2、讨论船长命令大副开枪这一命令。通过每次教这篇课文时学生的反馈来看,对于这 道命令大部分学生刚开始并不理解,所以我先问:“对于这道命令,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然后围绕到底该不该开枪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的 观点有如下几种:A、认为船长只不过是吓唬吓唬不会真开枪。对于这种观点我没有给予肯 定或否定,让他们接着听其他同学的观点。B、认为女士优先,男人不该抢在女人前面,所 以该开枪。持这种观点的同学最多,这时我会提醒一句:仅仅是因为男人们违背了道义就该 开枪吗?这时马上出现了第三种观点:C、当时船上很乱,如果不开枪可能会死更多的人。 这样经过相互交流、启发,持前两种观点的同学自然会逐渐认识到自己考虑问题的片面性, 进而明白阅读要产生正确的见解,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 3、对于船长的以身殉职学生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这又成为培养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 一个好时机,有的学生认为船长是没有时间或机会逃生,有的认为船长舍不得船,还有的认 为船长是出于责任感选择了以身殉职等等。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这些想法后我尽量尊重学 生的见解,只要合理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至于本课的情感目标,感觉落实得不到位,虽然学生感受到了船长的崇高品质,但是并 没几个学生为之感动,情感上的共鸣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强烈。我想这还是因为老师引导得不 到位,问题设计得不够合理,但到底怎样的问题才能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互生呢?我也同 诺曼底号一起遇难了。我想今天我之所以会“遇难”,都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够用心, 没有很好地去落实新课改。以后,我会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宝贵的试验田,大胆地尝试教师、 学生、文本之间的更深层次的对话。 24*黄继光 《黄继光》记叙了抗美援朝时期的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消灭敌人的一 个火力点,为了战斗的胜,用自己的胸瞠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最后壮烈牺牲的事迹,赞扬了 黄继光为人民利益献身的伟大的爰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课文以"上级命令——请求任务 ——英勇献身——占领高地"为线索,字里行间流露出黄继光为革命利益,英勇顽强、奋不顾身 的伟大精神,具有很强的文字感染力,同时对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 教育意义。 (―)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 精心的设计。开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老电影《黄继光》片段。这不仅触发了学生心 底深处的感情,也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黄继光》的电影片解束之后,我问:"黄继光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胸瞠去堵住敌人的 枪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 (三)抓住关键词句,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在同学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之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他们都非 常地投入,交流时也妙语连珠。这样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爰国主义教 育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例如:黄继光在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枪眼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 你会怎样做?请同学们练习课文中描写黄继光此时所处的情况来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 我们看哪个同学说得最好。 二、成功之处 (―)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程新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自主探究、小 组合作,老师壮课过程中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二)运用课文对学生进行了爰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老一》? 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朗读指导较少,教师讲解过多,占用了学生的阅读时间。 四、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会把 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用语言把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或道理读出来。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在口语交际《自我介绍》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在这节课的主要目标 是让学生开口说,敢于说,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鼓舞学生发言 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实不管哪一年级的 学生都需要寓教于乐的心理特征。因此,我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运用让学生“自我推荐” 这一教学环节,既创设了情境又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敢于发言,展现自己。教学效果是 明显的,也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创新、合作意识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需要联系学生的学 习实际,培养创新、合作意识,在设计“授之以渔”这一教学环节,我采取了范文赏析和方 法指导相结合,在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让他们借鉴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自 我介绍范文。然后我再与学生探讨了自我介绍要抓住特征,要有典型性,要突出人物的个性 特征,还可借助于适当的描写方法和比喻等知识。所以当学生在做自我介绍时就胸有成竹了, 知道该如何介绍才能把自身的特点讲出来,如何介绍才能更吸引人。总体来说,因为有了“授 之以渔”这一教学环节的铺垫,下面的“临渊垂钓”这部分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个个 才思泉涌,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我,快乐地体验、认识他人,我想这是跟说自己有关,哪 个孩子能不熟悉自己呢?当然这也是在于贴紧学生的学习实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及合作意识。 总之,在这堂课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明显,参与率较高,结构清晰,问题设计有针对性, 当然再成功的课也会存在其不足之处:一是课堂调控能力还不够强。由于本节课的重要要环 节在于学生口语的交流和体验,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好 的现象。如在实践体验时,下面的学生就着急为台上的同学作提示,不能很好地遵守体验规 则,有的却胆小的不敢上台。二是在课堂流程和重点环节还需要进行锤炼,由于学生的准备 还不够充分,使得课堂流程不够流畅。 今后在教学中我还得多关注学生的学情,要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让自己的教学,多向前 辈学习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摸索能让学生感兴趣、学到知识的方法,使学生能轻松的掌 握知识。 习作:我的“自画像”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一、学会审题。 学生在第一课时写初稿时就要练习自主审题,没有老师的任何指导。在习作指导课上, 学生再次审题,我引导他们“你认为题目中最重要的句子是什么,提示了什么写作要求?” 这样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不管是遇到怎样的写作题目,都追问自己:“题目要求自己写什 么?怎样写?”如此指导和训练,让学生习惯于抓住主要词句理解题意,这种学习能力的培 养,不仅仅能帮助他们学习写作,还有助于他们学习数学时能正确、快速地理解应用题的题 意,分析数量关系。因此,我认为在各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方法十分重要。 二、学习仿写。 由于是要在习作中真实地介绍自己,学生课前也已独立完成初稿。我稍加点拨,学生 的思路也容易得到拓展。问题是,该如何写清楚自己的特点?这就成了学生写好这次习作的 关键。 于是,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外貌描写入手,先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再 品读描写外貌的段落,(描写李佳璇的片段)复习“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然后请 一名优生朗读其模仿《燕子》第一小节而写的初稿片断,从而进一步引导其他学生学习仿写。 紧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背诵《翠鸟》一课中“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 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这一句,让学生练习仿写及尝试运用逆向思维改变描写顺序,灵活 描述人物外貌。 三、发展思维。 对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样的说法,我并不大认同。我想:好文章是作者读写 结合,调动生活与语言的积累,激活并表达思想,在不断地练笔中水到渠成的。 对于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孩子来说,除了有必要坚持进行基本表达方法的运用的训练之 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思维的训练,思想的激活,这样才能保持学 生的表达热情和兴趣,逐步提高其写作能力。 在这节习作指导课上,我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由于习作要求“从多方面介绍自 己”,那么,指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将所要写的内容进行排序,让他们初步学习整理写作 思路,用简单扼要的关键词记录自己打腹稿时思维的轨迹,就有利于学生养成先思考再动笔 的好习惯。这样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可以让其习作内容编排有序,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使 学生的语言更能为其表达思想服务。 当然,我也不反对指导学生通过评改习作,从而提高表达水平。但这样的方式仅仅是侧 重于在文稿中对字、词、句的修改,改好了一篇习作,就像是在攀登写作之峰时迈上了一小 步;可是,如果在指导写作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先确定好全文思路,理解表达方法的运 用,再动笔写作,这样坚持下去,将会帮助学生跨进一大步。如此不拘泥于小节,从大处着 手,将词句的训练放于平时的语文学习当中,而在作文课上则侧重于渗透、掌握写作知识, 帮助学生领悟、运用表达方法,这样,学生在攀爬写作之峰时,将会做到目标明确,全力以 赴,事半功倍。 我能带学生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走多远?这首先取决于我自己有能力走多远。通过上这 节研讨课,或许我对自己的“行走”能力有了一点信心,可是,前面的路还很漫长,我还有 底气和潜力继续走下去吗?如果不坚持学习和研究,不努力工作与反思,我会走得很慢,很 慢,甚至会影响了学生的“行走”,那真是误人子弟了呀。在此,我很想和大家,和学生共 勉:让我们走在学习语文之旅时,努力做到“读书有内涵,说话有口才,写作有文采,做人 有品味。” 语文园地 第八单元 25 宝葫芦的秘密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是一篇有趣而又富含哲理的童话故事。课文选取了书中的一 部分,以朴素平实、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了“宝葫芦”的来历。文中的句子极为有趣,引 人入胜,让人有一种自己就是文中的王葆,好像在听奶奶讲故事一样的感受。为了激发孩子 们的阅读兴趣,我们特意准备了《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先读为快。 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我做出如下几点反思: 1.教学效果(思效)。 本节课,我致力于紧扣文本主题,调动学生情绪,提起阅读兴趣,依次开展了以下几个 环节:带领孩子认识《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引导他们读一本书要先观察封面,让他们对 这本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利用封面的提示信息顺势提出疑问,学生也因此抛出更多的问 题,这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便立刻被激发了出来。 学习课文后,我又截选了四幅相关的插图,让孩子们充分展开大胆的想象,猜测故事情 节。孩子们的猜测是开放的、被包容、被鼓励的,他们不会顾及想象得正确与否、合理与否, 只要他们大胆想象了,就一定能得到肯定,课堂气氛高涨。整堂课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他 们兴奋得几乎尖叫起来。 2.教学收获(思得)。 课中,我引导孩子们“走进角色,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采用指名 两位学生朗读和带问题默读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学会思考,我还让学生角色扮演朗读, 学生们充分地进入文本角色,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心理,为解决后面的课后题做好了铺 垫。所以,如果我们找不到教学的切入点,完全可以以课后题为切入点,设计教学环节,环 环相扣地进行教学。 3.不足之处(思失)。 课后,我反思自己,发现有三点不足。其一,整个过程感觉自己放得还不够,一直在牵 着孩子们跟着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前走,没有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其二,环节设 计得太多,没有了重点,时而重点是品读,时而重点对孩子读书方法的指导,所以整节课下 来感觉是面面俱到,却又面面没有俱到;其三,应该多让孩子提出问题,让他们学会在阅读 过程中思考,将阅读过程处理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问问题和等待特定答案的过程。 总之,这节课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4.改进措施(思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不是牵着学生往前走,而是 跟着学生往前走,既要引导学生不偏离学习的重点,也要针对某个重难点学精学透,真正学 到阅读的方法。对学生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时,要做出规范完善,“细心”地观察学生,多对 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教学的探索之路艰难而漫长,在今后的工作中,相信我能走得更好。 26 巨人的花园 《巨人的花园》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赶走孩子, 在花园周围筑起了围墙,不让孩子进入花园。但是,从此花园里都是寒冷的冬天。一天孩子 们从墙洞爬进去,园里立刻有了春意。但巨人再次将孩子们赶出了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 覆盖了。后来,在一位小男孩的启示下,巨人醒悟了,他立刻拆除了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 们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 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后做了深刻的反思。 1、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提示道理。结合课文内容上对比 的特点,在教学时,我以“对比”为主线,采用一系列的对比来进行教学:花园里墙里墙外 的景象对比,巨人前后的态度对比,拆墙前后的对比,循序渐进,步步进入,最后理解重点 句,提示道理,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2、紧紧抓住巨人指责孩子的那三句话,让孩子反复地读来体会巨人当时的心情,让孩 子通过读,自己领悟到巨人的自私、冷酷,给自己带来的后果,同时感受到巨人开始时的态 度。 3、重点段落的教学,我本着让学生多接触文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语境中,以情导读, 以读促悟。如在教学墙里墙外的变化时,让学生通过读,感受到花园的变化,同时对“对比” 的写作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面以“对比”为主线展开教学打下良好的铺垫。 4、文中多处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想象巨人的花园、春、夏、秋、冬分别会是什么样的? 巨人赶走孩子时,可能会怎样想,小男孩儿凝视着巨人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等。既培养了 学生想象能力,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提出要让学生“积累语言,向课外延伸”。因此,在本课教学 我设计了“让学生背诵描写花园变化的句子”这一环节,让学生多积累语言。课外拓展练习, 我又让学生想象,后来巨人的花园会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小组互说,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课下又布置了写话练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了积累语言来应用的目标。 27*海的女儿 《海的女儿》是个经典童话,童话对小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海的女儿》是一 个美得让人心碎的故事。心爱的人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小人鱼本可以理所当然地赢回 属于自己的爱恋,却又不得不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她令人心伤的远逝成为人类心灵 净化的经典。每一次读《海的女儿》,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这一次讲《海的女儿》,却是 我心灵的锤炼。 1.教学效果(思效)。 孩子们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文本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孩子们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的 内容。我决定采用正反两方辩论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孩子们在激烈的辩论中完成对本课深层 含义的挖掘。于是,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小人鱼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承受了那么多 的痛苦可最后却变成了泡沫,你认为她是成功的吗?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班级辩论的气 氛浓郁。有的说,她是幸福的,因为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还有的说,我认为她是不幸的, 她为了王子牺牲了那么多,王子却娶了别人。有的说,我认为她是幸福的,虽然王子没娶她, 但是文中说王子已经越来越喜欢小人鱼了,这个是最重要的。竟然还有人说,爱就是付出, 小人鱼虽然变成了泡沫,可王子的幸福就是她的幸福。教室里热闹极了,下课的铃声已响, 可孩子们丝毫没有停止的想法。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抒发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教学收获(思得)。 这堂课比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 的审美情趣,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课堂上,听孩子辩论,我微笑着, 频频点头。让我欣喜的是,我的宝贝们真的长大了,小人鱼带给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是他们 对自己的生活得失的理解,他们悄悄地从小人鱼的身上学到了爱与付出、慈悲与善良。让孩 子变得有思想、有见解,不正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吗? 3.不足之处(思失)。 课堂上没有用眼神或者语言对学生的发言做出鼓励性评价,即使有一些,语言评价、身 体激励也不够丰富多彩。课上太严肃,师生之间不够融洽和亲密,缺乏相互交流、鼓励和信 任,还需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尽早掌握科学的学 习方法。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要注重个人业务学习 的提高,多读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最 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习作:故事新编 本次习作是写《故事新编》,重点是了解如何创编故事,如何设想故事的结局和故事情 节,培养学生多读书、多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指导学生按照自己选择的材料组织讨论、交 流,互相提建议后修改习作。 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他们早已在课内外阅读过许多童话。本单元导读中写道:“奇妙 的童话,点燃缤纷的焰火,照亮我们五彩的梦。”因此,这次故事新编习作教学我努力做到 了以下几点: 1.把握学情,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得从学生身上去考量,看看他们学得是否扎实。这节课上,无 论是导入问题的设计,还是“读、想、议、写”几大环节的展开,以及小结时鼓励学生认真 修改,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希望学生能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童话的特点 和写作方法。 2.扎扎实实地达成教学目标。 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学过程是一节课的骨肉,没有目标意识的一节课无异于行尸走 肉。因此,教学环节始终围绕让学生大胆创编故事这一教学目标而展开。 3.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本节课上,我先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最喜欢的童话,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总结出童话的 特点,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要合理,人物要抓住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整个教学过 程中,学生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明白了童话写作的方法。其次,我始终注重引导学生 围绕着“真善美”的中心来大胆展开想象。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也 让他们接受了真善美的熏陶。 语文园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